最早地理學住
❶ 中國最早的地理學家是誰
酈道元引言:在抄中國地理襲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 他一生勤於讀書和著述,注有不可多得的古代地理學名著《水經注》。 酈道元,中國北魏地理學家。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市) 人。生年有皇興三年(469)、延興二年(472)之說, 但都缺乏可靠依據;卒於孝昌三年(527)。 他生於仕宦家庭,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書郎, 以後歷任潁川太守、東荊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職, 孝昌三年任關右大使時,在陰盤驛(今陝西臨潼附近) 為雍州刺史蕭寶寅殺害。酈道元一生勤於讀書和著述。《魏書》 卷八十九說:「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 本志》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但除《水經注》 外,其餘著作都已亡佚。 《水經注》是酈道元為《水經》所作的注文。《水經》全書 1萬余字,《唐六典·注》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 水經》作者不詳,其撰述年代歷來說法不盡相同。《四庫全書提要》 推論:「觀其《涪水》條中,稱廣漢巳為廣魏,則決非漢時;《 鍾水》條中,稱晉寧仍曰魏寧,則未及晉代。推文尋句, 大概三國時。」以後多數學者同意這種說法。
❷ 中國最早的地理學家是
酈道元——中國最早的地理學家
酈道元(約466—527),生活於南北朝北魏時期,出生在河北專省涿縣一個屬官宦世家,少年時代就喜愛游覽。後來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歷,每到一地除參觀名勝古跡外,還用心勘察水流地勢,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氣候,人民的生產生活,地域的變遷等。
他發現古代的地理書——《水經》,雖然對大小河流的來龍去脈缺乏准確記載,但由於時代更替,城邑興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稱也變了,但書上卻未加以補充和說明。酈道元於是親自給《水經》作注。
為了寫《水經注》,他閱讀有關書籍達400多種,查閱了所有地圖,研究了大量文物資料,還親自到實地考察,核實書上的記載。
《水經》原來記載的大小河流有137條,1萬多字,經過酈道元注釋以後,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條,共30多萬字,比原著增加20倍。書中記述了各條河流的發源與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狀況,以及火山、溫泉、水利工程等。這部書文字優美生動,也可以說是一部文學著作。由於《水經注》在中國科學文化發展史上的巨大價值,歷代許多學者專門對它進行研究,形成一門「酈學」。
❸ 最早的地理學巨著是什麼書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記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對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論。
這部古老的奇書記載了大量的神話故事,被人們廣為傳誦。傳說在堯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莊稼都枯幹了,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為天氣酷熱的緣故,一些怪禽猛獸,也都從乾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裡跑出來,在各地殘害人民。
人間的災難驚動了天上的神,天帝命令善於射箭的後羿下到人間,協助堯解除人間的苦難。後羿帶著天帝賜給他的一張紅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還帶著他美麗的妻子嫦娥一起來到人間。後羿立即開始了射日的戰斗。他從肩上除下那紅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驕橫的太陽射去,頃刻間十個太陽被射去了九個。堯認為留下一個太陽對人民有用處,於是攔阻了後羿的繼續射擊。這就是有名的後羿射日的故事。
《山海經》里還記載了女媧補天的故事。傳說當人類繁衍起來後,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來,他們從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鬧得到處不寧。結果祝融打勝了,但敗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頭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支撐天地之間的大柱斷折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湧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人類面臨著空前大災難。
女媧目睹人類遭到如此奇禍,感到無比痛苦,於是決心補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補好,隨後又斬下一隻大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媧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龍,剎住了龍蛇的囂張氣焰。最後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媧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埋塞向四處鋪開的洪流。
經過女媧一番辛勞整治,天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龍蛇猛獸斂跡了,人民又重新過著安樂的生活。但是這場特大的災禍畢竟留下了痕跡。從此天還是有些向西北傾斜,因此太陽、月亮和眾星辰都很自然地歸向西方,又因為地向東南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裡匯流。
《山海經》全書共18篇,約31000字。全書內容,以五藏山經5篇和海外經4篇作為一組;海內經4篇作為一組;而大荒經5篇以及書末海內經1篇又作為一組。每組的組織結構,自具首尾,前後貫串,有綱有目。五藏山經的一組,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系表現的非常清楚。該書按照地區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然後向西,再向北,最後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
古人一直把《山海經》當作歷史看待,是中國各代史家的必備參考書。
❹ 世界上最早的地理學家是誰
酈道元(466或472--527) 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字善長。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出身於官宦世家,他也先後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陽擔任過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並且多次出任地方官。自幼好學,博覽群書,並且愛好游覽,足跡遍及河南、山東、山西、河北、安徽、江蘇、內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勢,探溯源頭,並且閱讀了大量地理著作,積累了豐富的地理知識。他認為,地理現象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經過歷代的更迭,城邑的興衰,河道的變遷和山川名稱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須不斷充實完善。他參閱了437種書籍,通過自己的實際考察,終於完成了《水經注》這一地理巨著。本書共四十卷,記述了1.252條河流的發源地點、流經地區、支渠分布、古河道變遷等情況,同時還記載了大量農田水利建設工程資料,以及城郭、風俗、土產、人物等。《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游記。酈道元以飽滿的熱情,深厚的文筆,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祖國的壯麗山川。他為官「執法情刻」、「素有嚴猛之稱」,頗遭皇族、豪強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汝南王元悅乘雍州刺吏蕭寶夤企圖反叛之機,慫恿朝廷派酈道元去作關右大使。途中,蕭寶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兩個兒子一同殺害。著作另有《本志》、《七聘》,均已失傳。
❺ 中國最早的地理學家是誰
酈道元——中國最早的地理學家
一個古代做官的人,到各地游歷時,用心考察各地山川河流,寫出了一部流芳百世的書——《水經注》,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地理學家。這個人就是南北朝北魏時期的酈道元(約466—527)。
酈道元出生在河北省涿縣一個官宦世家,少年時代就喜愛游覽。後來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歷,每到一地除參觀名勝古跡外,還用心勘察水流地勢,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氣候,人民的生產生活,地域的變遷等。
他發現古代的地理書——《水經》,對大小河流的來龍去脈缺乏准確記載;由於時代更替,城邑興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稱也變了,但書上卻未加以補充和說明。酈道元決心親自給《水經》作注。
為了寫《水經注》,他閱讀有關書籍達400多種,查閱了所有地圖,研究了大量文物資料,還親自到實地考察,核實書上的記載。那時候,交通不便,路途險峻,但他不畏艱難,跋山涉水,考察各地的山水草木和岩洞、土質等。
《水經》原來記載的大小河流有137條,1萬多字,經過酈道元注釋以後,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條,共30多萬字,比原著增加20倍。書中記述了各條河流的發源與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狀況,以及火山、溫泉、水利工程等。這部書文字優美生動,也可以說是一部文學著作。由於《水經注》在中國科學文化發展史上的巨大價值,歷代許多學者專門對它進行研究,形成一門「酈學」。
酈道元為官清廉,執法嚴明,因此遭到朝廷權貴的忌恨,他們慫恿朝廷派酈道元到發生叛亂的地方當關右大使。527年,酈道元在赴任途中,和他的弟弟及兩個兒子一起,被叛將蕭寶夤殺害。
復制粘貼的來著,希望可以幫到你。
❻ 中國最早的地理學家是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漢族,范陽涿鹿(今河北涿鹿縣)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迴文家。仕途坎坷,終答未能盡其才。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可稱為我國游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游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是我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一位地理學者。
❼ 我國最早的地理學家是
B.酈道元 1
❽ 請問:中國最早的地理學家是
酈道元(466或—527),生活於南北朝北魏時期,出生在河北省涿縣一個官宦世家,少年時代就喜愛游覽。後來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歷,每到一地除參觀名勝古跡外,還用心勘察水流地勢,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氣候,人民的生產生活,地域的變遷等。他發現古代的地理書——《水經》,雖然對大小河流的來龍去脈缺乏准確記載,但由於時代更替,城邑興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稱也變了,但書上卻未加以補充和說明。酈道元於是親自給《水經》作注。 為了寫《水經注》,他閱讀有關書籍達400多種,查閱了所有地圖,研究了大量文物資料,還親自到實地考察,核實書上的記載。《水經》原來記載的大小河流有137條,1萬多字,經過酈道元注釋以後,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條,共30多萬字,比原著增加20倍。書中記述了各條河流的發源與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狀況,以及火山、溫泉、水利工程等。這部書文字優美生動,也可以說是一部文學著作。由於《水經注》在中國科學文化發展史上的巨大價值,歷代許多學者專門對它進行研究,形成一門「酈學」。 酈道元,字善長,我國古代的地理學家,散文家,初襲爵永寧侯,例降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執法清刻,自太傅掾引為書侍御史。彪為僕射李沖所奏,道元以屬官坐免。景明中,為冀州鎮東府長史。刺史於勁,順皇後父也。西討關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為政嚴酷,吏人畏之,奸盜逃於他境。後試守魯陽郡,道元表立黌序,崇勸學教。詔曰:「魯陽本以蠻人,不立大學。今可聽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蠻伏其威名,不敢為寇。延昌中,為東荊州刺史,威猛為政,如在冀州。蠻人指闕訟其刻峻,請前刺史寇祖禮。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還京,二人並坐免官。 後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懷朔、薄骨律、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御夷諸鎮並改為州,其郡、縣、戍名,令准古城邑。詔道元持節兼黃門侍郎,馳驛與大都督李崇籌宜置立,裁減去留。會諸鎮叛,不果而還。 孝昌初,梁遣將攻揚州,刺史元法僧又於彭城反叛。詔道元持節,兼侍中、攝行台尚書,節度諸軍,依僕射李平故事。梁軍至渦陽,敗退。道元追討,多有斬獲。 後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嚴猛之稱,權豪始頗憚之。而不能有所糾正,聲望更損。司州牧、汝南王悅嬖近左右丘念,常與卧起。及選州官,多由於念。念常匿悅第,時還其家,道元密訪知,收念付獄。悅啟靈太後,請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盡其命,因以劾悅。 時雍州刺史蕭寶反狀稍露,侍中、城陽王徽素忌道元,因諷朝廷,遣為關右大使。寶慮道元圖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圍道元於陰盤驛亭。亭在岡上,常食岡下之井。既被圍,穿井十餘丈不得水。水盡力屈,賊遂逾牆而入。道元與其弟道(闕)二子俱被害。道元目叱賊,厲聲而死。寶猶遣斂其父子,殯於長安城東。事平,喪還,贈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安定縣男。 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然兄弟不能篤睦,又多嫌忌,時論薄之。
❾ 中國最早的地理學家是哪位
酈道元——中國最早的地理學家
酈道元(約466—527),生活於南北朝北魏時期,出生在河版北省權涿縣一個官宦世家,少年時代就喜愛游覽。後來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歷,每到一地除參觀名勝古跡外,還用心勘察水流地勢,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氣候,人民的生產生活,地域的變遷等。
他發現古代的地理書——《水經》,雖然對大小河流的來龍去脈缺乏准確記載,但由於時代更替,城邑興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稱也變了,但書上卻未加以補充和說明。酈道元於是親自給《水經》作注。
為了寫《水經注》,他閱讀有關書籍達400多種,查閱了所有地圖,研究了大量文物資料,還親自到實地考察,核實書上的記載。
❿ 中國最早的地理學家是誰
酈道元中國最早的地理學家
酈道元的出生年月,史書缺乏記載,據後人推算,可能生於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66年),或是延興二年(公元472年)。是我國北魏一位卓越的地理學家。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范陽(今河北省涿縣)人。出生於官宦世家,父親酈范曾經做過平東將軍和青州刺史。酈道元也先後在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陽(公元495年北魏首都南遷到這里)擔任過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史,並且多次出任地方官,做過冀州(今河北省冀縣)鎮東文化教育長史、魯陽郡(今河南省魯山縣)太守、東荊州(今河南省唐河縣)刺史以及河南(今洛陽)尹等職。
酈道元在做官期間,「執法清刻」,「素有嚴猛之稱」。頗遭豪強和皇族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酈道元在奉命赴任關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蕭寶夤受汝南王元悅慫恿派人把酈道元一行圍困在陰盤驛亭(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亭在岡上,沒有水吃,鑿井十幾丈,仍不得水,最後力盡,和他的弟弟道峻以及兩個兒子一同被殺害。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愛好游覽。他跟隨父親在青州時候,曾經和友人游遍山東。做官以後,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游覽當地名勝古跡,留心勘察水流地勢,探溯源頭,並且在餘暇時間閱讀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漸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他一生對我國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調查、考證和研究工作,並且撰寫了地理巨著——《水經注》,為我國古代的地理科學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水經》一書寫於三國時期,是一部專門研究河流水道的書籍,共記述全國主要河流一百三十七條。原文一萬多字,文字相當簡略,沒有把水道的來龍去脈和詳細情況說清楚。酈道元認為,應該在對現有地理情況的考察的基礎上,印證古籍,然後把經常變化的地理面貌盡量詳細、准確地記載下來。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酈道元決心為《水經》作注。
酈道元在給《水經》作注過程中,十分注重地考察和調查研究,同時,還博覽了大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詳細的地圖。據統計,酈道元寫《水經注》一共參閱了四百三十七種書籍。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酈道元終於完成了他的《水經注》這一名著。《水經注》共四十卷(原書宋朝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是經後人改編而成的),三十多萬字,是當時一部空前的地理學巨著。它名義上是注釋《水經》,實際上是在《水經》基礎上的再創作。全書記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條河流,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條,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內容比《水經》原著要豐富得多。
《水經注》在寫作體例上,不同於《禹貢》和《漢書·地理志》。它以水道為綱,詳細記述各地的地理概況,開創了古代綜合地理著作的一種新形式。《水經注》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從地域上講,酈道元雖然生活在南北朝對峙時期,但是他並沒有把眼光僅限於北魏所統治的一隅,而是抓住河流水道這一自然現象,對全國地理情況作了詳細記載。不僅是這樣,書中還談到了一些外國河流,說明作者對於國外地理也是注意的。從內容上講,書中不僅詳述了每條河流的水文情況,而且把每條河流流域內的其他自然現象如地質、地貌、地壤、氣候、物產民俗、城邑興衰、歷史古跡以及神話傳說等綜合起來,做了全面描述。因此《水經注》是六世紀前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述。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游記。酈道元以飽滿的熱情,渾厚的文筆,精美的語言,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祖國的壯麗山川,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熱愛和贊美。酈道元一生著述很多,除《水經注》外,還有《本志》十三篇以及《七聘》等著作,但是,流傳下來只有《水經注》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