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的發展
1. 自然地理學學科發展趨勢有哪些
1、自抄然地理學的「多元化」發展:
隨著人類活動對自然界擾動強度的不斷增大,自然地理學研究對象的本體特徵被重新解構,自然地理學出現了「多元化」發展的趨勢。表現為自然地理學的「文化轉向」、自然地理學「政治化」和「生態化」傾向等。
2、自然地理學的「全球化」視角:
自然地理學認識到傳統小尺度、短時期和當時狀態的研究,既導致學科分裂,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有所局限。
3、多學科的交叉、滲透與融合:
多學科之間橫向交叉、滲透和融合豐富了自然地理學學科內涵,提高了研究水平,並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形成新的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
4、應用研究領域不斷拓展 :
自然地理學為社會服務的應用研究領域不斷拓展,趨向於多元化。可以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生態脆弱區域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重建、全球環境變化監測與對策、城鎮區域規劃與動態監測、城市生態居住環境質量保障、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防禦、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發揮作用,為國家建設和人類美好未來做出積極的貢獻。
2. 地理科學的發展階段及主要特徵
地理學的發展階段
地理學的發展可劃分為三個基本階段:
古代地理學,以記載地專理知屬識為主體;
近代地理學,對各種地理現象進行條理化歸納,並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解釋性描述;
現代地理學,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並舉,解釋各種地理現象的內在機制並預測其未來演變。
3. 地理科學今後的發展趨勢
我覺得主要是向與我們生產生活聯系密切的方面發展,比如城市規劃、土地利用以及前沿科學方面 發展,如 rs gis gps還有就是天文學方面發展!
4. 什麼叫地理科學,地理科學的發展方向
地理科學這個概念出現比較晚。
它是在1986年由「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提出的。他認為地理學應當是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等並列的大科學體系,故稱「地理科學」。
一般情況下,地理科學與地理學是同義詞,但在學術上,二者略有差異。
它是一門從各種角度對地質、地表形態等地理特徵進行深入研究,同時也研究地域與人們生活關聯的一門學問。
研究大致分為兩大領域,即以地形、地質、氣候、海洋等自然環境為對象的自然地理學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為對象的人文地理學。除此之外,還要進行大量地理應用方面的研究,學習者會接觸到有關地質、勘探、地圖繪制、地理信息系統、城鄉規劃等等多方面的知識。主要課程:自然地理學、現代地貌學、環境演變、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計量地理學、測量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區域地理等。
發展方向與趨勢:
1)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如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是自然界的恩賜和產
物,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物質組成。目前,資源緊缺、資源退化、資源浪費是人類關心的問題,與自然資源密切相關的地理科學專業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中可發揮專業特長。
2)環境保護。所謂環境一般指人類生存環境,即自然環境、地理環境。作為研究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的地理學專業是研究解決環境問題的主力軍之一。近30年來,中山大學地理學系一直把環境保護作為地理學科發展的重要方向。目前,自然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如大氣、水、土壤、生物污染等)日益嚴重,地理科學專業在解決這方面問題中可以發揮優勢。
3)旅遊資源開發、利用、保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
分。無論是旅遊景觀中的山川地貌、自然風光、自然景觀或古跡遺址都可列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范疇。地理科學可在旅遊資源的發現、開發、利用、規劃、保護中做出貢獻。
4)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問題是人類關注的焦點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核心是人口、資
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問題,這是一個全社會的重大課題,實質上是當代人與後代人如何合理分配自然資源和生存環境的問題,而自然資源和生存環境是自然地理學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人口、經濟、社會與人文地理學有密切關系。地理科學專業可在解決人與地的關系問題發揮獨特作用。
5)理論發展和方法創新。地理學有三千年的歷史,是一門古老的學科,雖然其自身是不斷發
展的,但與生物、化學、物理等學科比較,發展是緩慢的。科學發展日新月異,一方面,地理科學要在自身的應用中不斷總結,提升到理論上,以更好地指導實踐;另一方面,各種學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如地理學與生物學、化學、環境學等相互滲透,緊密聯系,這也要求地理科學在理論上要不斷創新,在方法上要向信息化、數字化方向發展。
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5. 現代地理學發展有哪些趨勢
1.學科內部的整體綜合研究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與社會要素所涉及的具有時空差異和變化規律的多個部門學科,它面對的是復雜的地球表層系統,是由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組合在一起的復雜體系。因此,是一門跨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學科,一直以綜合性和區域性為特色,其綜合性在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過去一個較長的時期內,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割與對立的二元論阻礙了地理學的整體綜合研究的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作用愈來俞大,影響也更為顯著。在人類對自然環境影響日益劇烈的今天,人地關系更密切的的交織在一起。自然地理研究也不是純自然主義,它也研究人對自然環境的作用與反饋,人文地理研究也離不開自然環境的生態學基礎,因此,綜合地理學或統一地理學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系統研究地理事象的出發點。人類社會系統和地理環境系內合成一個巨大的綜合系統,組成要素復雜多樣,它的空間結構跨度大,並具有多層次結構和明顯的地區差異性、採用定性,加上人類活動的時序性,因此,綜合研究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地域系統動態變化規及其差異性,研究變化驅動因素與定量的系列綜合指標,運用綜合集成的方法解決問題。所以地理學內部綜合研究是近年重視的一個趨勢,這種觀念和方法上的綜合使地理科學也逐漸成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理論學科。
2.動態過程與驅動因素研究 地理學研究從靜態研究、類型和結構的研究,已發展到對地理事象的動態過程分析和動態規律研究。研究其變化的驅動因素和驅動力,並通過動態監測為預報和預防提供依據。地表的地理格局與結構,有它的形成過程和發展過程,有它的歷史過程和現代過程。地表某種事象的形成和演變,與其周圍自然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同時與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也十分相關。隨著人口增長和人類活動的加劇,人文地理過程越來越表現出突出的作用。如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的加劇、風沙災害頻繁出現等,是由於人類活動與不合理開發利用所引起。當然,一般而論,災害現象的發生或生態環境的退化過程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但各種因素影響方式不同,影響力度不同,只有重視研究其具體影響因素和驅動力的作用過程和強度,方可從根本上了解地理過程的變化。從而制定預防對策和人工調控方案。所以,地理過程的動態研究、驅動力人分析及對地表格局的分析,近年已成為地理學更為重視的一種研究熱點。
3.地理信息技術的研究 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是地理事象時空分布與變化特徵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地球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強大的動力。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以及多種分析測試技術的應用,使我們可以更迅速更精確地認識互相有聯系事物的本質和區域間的差異性及其相互依賴性。這極大地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質量。高分辯率的測試方法和先進的實驗技術以及模擬分析,使地理學研究領域不斷開拓,使人們對地理環境的認識日益演化。量化方法目前得到普遍應用,地理過程和地理事象的模型分析成了人們十分重視的研究內容。
4.與相關學科的融合 目前各學科發展的特點之一是相關學科的互相滲透與融合,這是學科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地球多層研究和整體分析,推動了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方法論、資訊理論等理論與方法為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和方法,促進現代地理學的飛速發展有關的學科,如:生態科學、環境科學、資源科學、生物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等。這些學科與地理學互相交叉滲透,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傳統學科的界限。地理學與這些相關學科的結合不但有利於提高本學科研究水平,也拓寬了學科研究領域。形成了許多新的邊緣學科。
5.空間尺度向宏觀和微觀發展 地理學研究在空間尺度上重視多層面研究,從區域系統向全球系統發展,目前全球變化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從不同尺度的綜合系統研究地理環境結構和變化,已發展從全球尺度研究人類環境變化,這是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地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勢。另外,地理學研究從另一個角度又趨向重視微觀分析,如地理環境中元素的遷移轉化、土壤的發生與形成、植被的演替、土地的退化等,從微觀角度進行分析研究,研究其轉化機制和轉化過程。從中尋找規律和探索控制途徑與對策。
6. 現代地理學發展有哪些趨勢
近代地理抄學
(一)創立:洪堡、襲李特爾(德)
洪堡
正確揭示了自然界各種事物間的因果關系,把包括人在內的自然界看成是一個統一的、充滿內在聯系的、永恆運動的整體;
探討了地形、氣候與植物的關系,創立了植物地理學;
製作了世界第一幅等溫線圖,提出了大陸性的概念;
提出花崗岩、片麻岩等岩石的火成岩成因;
提出「磁暴」這一科學術語,發現地磁強度從極地到赤道遞減的規律。
李特爾
確立了地理學的概念體系,把地理學從博物學、一般的自然科學中分立出來,將地球表面作為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他倡導近代地理學的因果關系研究,比較研究和形態地理研究,在地理學科學體系、科學思想的建設上做了奠基性的貢獻。
(二)西歐、北美近代地理學
英:麥金德、奇澤姆、赫伯森
法:白蘭士、白呂納
美:戴維斯、哈特向、巴羅斯、鮑曼、索爾
(三)俄羅斯及前蘇聯近代地理學
道庫恰耶夫、巴朗斯基
(四)中國近代地理學
張相文
我國第一批近代地理學家:竺可楨(氣候學)、翁文灝
7.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簡史
樓主你好,希望採納,謝謝
人文地理學英文:human geography
定義:研究地球表面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形成的地域系統及其空間結構的地理學分支學科。
人文地理學簡介:
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又稱人生地理學。它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近代階段:
19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地理學進入出現不同學派、學說紛出、各種學科建立並形成體系的時期。19世紀里,地理學開始形成自然和人文兩大分支,近代科學地理學的奠基人 A.von洪堡和C.李特爾分別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創立了早期理論。從此,人文地理學出現一系列理論,各分支學科陸續建立並形成了體系。
現代階段: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學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
8. 論述地理學的發展和地理學思想史演變
現代地理學是繼承和發展了近代地理學綜合性、區域性的傳統思想,已成為一個分支眾多的大學科體系。但地理學的綜合整體觀和綜合工作的高難度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矛盾與差距,加上許多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出現,使地理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應用新技術,以提高綜合能力,開拓新的研究和應用領域。目前世界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有許多問題需要地理工作者去解決,如資源的開發利用;農業生產潛力的發揮與提高;環境質量評價監測和預報;產業布局與區域規劃,鄉村發展與城鎮化;自然災害防治對策,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等。這些都對地理學家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地理學進行學習和深入研究,推動地理學的發展。我國地理學家已經在調查、了解、評價自然條件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發展和協調人地關系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在地理學基礎研究方面也存在著創新和突出的前景。目前,在人類邁向21世紀前夕,可持續發展是當代社會進步的指導原則,它體現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和諧以及人類對後代的責任感。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認為:可持續發展指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後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基礎的發展。其實質是要協調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為後代奠定一個能夠持續發展的基礎。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21世紀議程》,它體現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中國政府制定的《中國21世紀議程》則是我國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綱領和藍圖。其戰略思想是發展經濟要充分考慮自然資源的長期供給能力和環境的長期承受能力,在發展過程中要兼顧局部和全局利益,眼前和長遠利益,使環境與發展得以協調,其主要內容大體可歸納為: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社會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可持續發展四個部分。目前《21世紀議程》作為國家、部門以及地區發展規劃的重要依據,得到國內外的密切關注。對地理學來說迎來了發展契機,我們應當抓住這一機遇,調整知識結構,擴大適應能力,積極投入,這是地理學發揮作用提高水平,為社會做出重要貢獻取得社會承認的關鍵。
9. 現代地理科學有哪些主要的發展趨勢
世紀的地理學,將成為一門在理論化和數量化基礎上進一步綜合化、生態化版、社會權化的理論與應用並舉的科學。現代地理學的發展趨勢主要有:(1分)
(1)地理學與相鄰學科交叉、滲透、匯合的趨勢將越來越廣泛和深入;(2分) (2)地理學內部分支學科間的發展更趨合理、協調和統一;(1分) (3)地理學中微觀機制的地理過程研究將進一步深入發展;(1分)
(4)緊密結合實際,不斷拓寬應用研究領域;(1分) (5)研究的方法、手段不斷革新;(1分) (6)地理學思想與方法論的研究。(1分)
10. 地理科學發展前景怎樣
地學跟其他科學一樣,20世紀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通常所說的地學,包括了地質學、地理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氣候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水文科學、環境科學、空間科學以及生態學的一部分,所以地學是一門很大的學科。地學的根本任務在於認識地球,並且利用這種認識來維持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地球能給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提供必需資源,比如我們所燒的煤和石油就是從地下開采而得到的;同時也會有自然災害,比如乾旱、地震、暴雨。我們研究地球就是為了保持和保護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所以地學在我們工農業生產中和人民生活中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在二十世紀,地學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 首先,認識了地球的構造。地球外面有大氣、海洋,而且認識到地球內部的構造,地球內部還是很復雜的,大致來說,地球是由地殼、地幔以及地核組成的。
第二,在六十年代認識了板塊理論,這對地學是一個革命性進展。地殼是由很多板塊構成的,比如說歐亞大陸是一個板塊,印度是一個板塊,太平洋是一個板塊等等。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產生很多的現象,例如青藏高原就是由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對碰隆起形成的;歐亞大陸與太平洋板塊之間互相交錯,在交錯運動時就會發生地震,這就是日本、東南亞還有中國的台灣地震多的原因。
第三,提出大陸存礦及成礦理論。人類的生存、工農業的生產需要礦物,這種理論為找礦提供了依據。
第四,認識地球的演化。以前我們認為生物的演化是漸變的、緩慢的,由單細胞變成多細胞,再由多細胞變成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但是地球的演化不是這樣的,而有時是突變的,這種演變嚴重影響到地球上生物的演變,如雲南省澄江動物群的發現,證明生物有一個大爆發的現象存在,而生物也有大滅絕的時代,如恐龍的滅絕就是在幾千萬年前白堊紀末行星撞擊地球造成的。因此地球上生物演化於地球演化又很密切的關系。
第五,提出地理的地帶說。地帶說是把地域按照能量、水分來劃分,比方說我們把我們國家按照降水、蒸發分為濕潤帶,如長江和黃河流域,從內懞直至長城以外為半乾旱帶,從新疆到河西走廊是乾旱帶。這是地理學的很大進步,以前我們只是知道按照氣溫分成熱帶、亞熱帶、寒帶,而按照能量和水分來劃分就更科學,更便於做工農業生產規劃時的科學依據。
第六,提出深海的地熱理論。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地學科學家發現深海里存在裂縫,大量熱量從固體地球里冒出來,雖然在此裂縫周圍溫度很高,但仍有生物生存著,而且這些生物已經生存了幾百年,這是二十世紀的一大的發現。為什麼生物在這么高溫下還能生存,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
第七,天氣系統和氣候系統的提出。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左右,挪威的學者就已經開始研究天氣變化了,提出天氣系統和大氣環流的概念。到了三十到四十年代,氣象學加提出天氣系統的變化是與大氣中波長為幾千公里的波動有關,從而使天氣預報大大發展;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人們認識到氣候變化,並且這種變化與氣候系統有關,也就是說氣候不僅只是大氣的變化,而是大氣與海洋、陸地、大氣等等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氣候系統的提出是地學的一個重大進展,地學以前各門學科互相獨立在發展。現在由於人類活動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地球增溫,地球增溫又影響了氣候,氣候變化的問題使我們成為一個把地球各圈層看成是一個互相作用的子系統。地球氣候系統的提出使地質、地理、海洋、大氣等地學的分支學科結合到了一起,打個比喻說,地理學本來是地學的母親,由於它的發展使得各個孩子都分家走了,各自發展去了,地球氣候系統一提出來,這些孩子又走到母親的身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