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地理學
A. 我是地理科學專業的,怎麼考軍事地理學,軍事地理是屬於哪個專業的考驗方向
軍事地理學 Military Geography
軍事地理學是研究軍事與地理關系的學科,它探索地理環境對國防建設、軍事行動的影響,以及在軍事上運用地理條件的規律,為制定戰略方針,研究武裝力量建設,進行戰場准備,指導作戰行動提供依據。它是軍事學術的組成部分,也是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軍事地理學通常由普通軍事地理學、區域軍事地理學、部門軍事地理學三個部分構成。普通軍事地理學主要研究地理與軍事的關系的一般規律和歷史源流等,是軍事地理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的綜合與概括;區域軍事地理學主要研究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環境對軍事行動的綜合影響,包括戰區軍事地理、國家軍事地理、邊疆軍事地理等;部門軍事地理學主要研究某些 特定地理因素對特定軍事行動的影響,如海洋軍事地理、空軍軍地理、歷史軍事地理、交通軍事地理等。
軍事地理學發展簡史
歷史上許多軍事家都很重視地理環境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春秋末期軍事家孫武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18世紀中期,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給將軍們的訓詞》中指出「地理知識,對於一個將軍來說,猶如步槍之對於士兵,數學之對於幾何學家一樣重要」
正確利用地理環境,往往可以以少勝多,以弱制強;而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估計不足或利用不當,即使處於優勢的軍隊,也可能遭受挫折甚至失敗。中國東漢末年曹操兵敗赤壁,法國拿破崙一世喪師俄羅斯,地理因素的不利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軍事指揮人員充分認識地理環境對軍事戰略和作戰行動的制約和影響,並在實戰中巧妙利用,趨利避害,揚長抑短,對於克敵制勝有著重要的作用。
軍事地理學是人類戰爭實踐的產物,是伴隨戰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對軍事地理學的研究,中國較其他國家為早。在古代,軍事地理學是作為兵法的組成部分而出現的。《孫子兵法》有較多篇幅著重論述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條件在戰爭中的作用和影響,成為研究軍事地理的開端。
三國時期,諸葛亮在隆中與劉備的問對中提出輔劉立國的「隆中對」,是分析軍事地理形勢把握戰略全局的範例。明末清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以明代主要行政區劃為主線,著重闡述了歷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勢對用兵的影響,是中國歷史上一部歷史地理名著,具有濃厚的軍事地理特色。此外,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施永圖的《武備地利》,也含有豐富的軍事地理內容。
19世紀,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機槍、線膛炮等武器相繼出現,戰爭的規模和范圍擴大,為適應作戰需要,軍事地理學得到迅速發展;軍事地理學的理論著作先後在俄、德、法、意、英等國問世,軍事地理學成為專門學科。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德國地理學家拉策爾、瑞典政治學家克吉倫和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等,提出「地理環境決定論」、「大陸心臟說」等理論,他們的觀點曾經成為軍事地理學的理論依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豪斯霍費爾的「地緣政治學」提出:國家的生存空間應隨著力量的發展而不斷擴大,主張德國收回失去的殖民地,甚至把大半個歐洲都劃歸到他那個「生存空間」中去,為希特勒的侵略擴張政策製造理論根據。
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中,善於根據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地理特點確定革命的戰略方針;在選擇、建立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在運籌戰略決策和指揮戰役行動時,都能充分利用各種有利的地理條件。新中國成立後,在軍事院校開展了軍事地理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軍事領導機關分別編寫了各種軍事地理資料。
軍事地理學分支及內容
普通軍事地理學是軍事地理學的理論部分,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軍事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研究的對象、任務、原則和方法,地理環境諸因素對國防建設、戰略思想、軍事行動影響的一般規律等。區域軍事地理學和部門軍事地理學是軍事地理學的應用部分。
軍事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有:地理形勢、自然條件、經濟因素、社會狀況、交通運輸、城鎮要地、歷史戰例等。
地理形勢主要包括國家或戰區的位置、范圍、面積,陸、海疆界的長度和自然特徵及其對軍事的作用和影響,該國家或戰區與周邊國家或戰區的關系以及所處的戰略地位。
自然條件主要包括地貌、水文、植被和氣象等因素。地貌,側重研究有軍事意義的平原、丘陵、山地、山林地的分布狀況;水文,側重研究江河、湖泊、水庫,地下水和海洋的分布特點、季節變化規律;植被,側重研究植物的分布范圍、類型與季節變化特點;氣象,側重研究各種氣象要素的地區性、季節性的變化規律等,以及上述諸因素對作戰行動、交通運輸等的影響。
經濟因素主要包括各種戰略資源的分布、蘊藏量和產量,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的分布、技術水平及其生產能力,農業經濟的分布特點和主要農產品的生產狀況國民經濟結構、生產總值和人均產值,以及對軍民生活物資的保障程度、戰時經濟動員潛力和對戰爭的支援能力。
社會狀況主要包括社會、政治制度和對內對外政策,階級關系,人民與政府的關系,人民對戰爭的態度民族的分布,風俗民情,政治傾向及其相互關系;宗教信仰及其對國家政治生活的影響;人口的數量、分布、男女比例、文化程度、健康水平和戰時兵員的動員潛力醫療機構和衛生技術人員的分布及其在戰時利用的可能性,主要傳染病、地方病的種類、分布、流行季節和對作戰行動影響的程度。
交通運輸主要包括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線和地下管道的整體布局,主要線路及其通行、輸送能力;重要交通樞紐、車站、港口和機場等的吞吐能力和遭受破壞後的恢復能力;各種機車車輛、汽車、船舶、飛機等交通工具的數量和管道的長度以及這些交通工具和管道戰時的生產補充能力。
城鎮要地指重要居民地、軍事基地、要塞、島嶼、關隘等。城鎮,側重研究其地理位置、戰略戰役地位、面積、人口、周圍地形、交通運輸、通信設施、工業生產,以及防空工事和軍事設施情況;要地,側重研究其分布狀況、地理特點和軍事價值、兵力部署、武器配置,以及對要地安全的保障程度。
歷史戰例主要包括所研究地區地理條件對歷史上重要戰爭的影響,和交戰雙方在利用地理環境方面的利弊得失和經驗教訓。
在對上述各項內容分別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再進行綜合分析,得出對國防建設和軍事行動可能產生影響的全面評價和結論。
現代科學技術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引起戰爭規模、作戰樣式的不斷變化。新的戰略思想使人們對地理環境的認識也有發展變化。為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軍事地理學的研究范圍將由地面、水面進一步向地下、水下和外層空間擴展,在海洋水下和外層空間建立戰略導彈發射基地,建設和發展海洋戰場,為軍事地理學的研究開拓新的領域。
其它軍事學分支學科
軍事學概述、射擊學、彈道學、內彈道學、外彈道學、中間彈道學、終點彈道學、導彈彈道學、軍事地理學、軍事地形學、軍事工程學、軍事氣象學、軍事醫學、軍事運籌學、戰役學、密碼學、化學戰
B. 軍事地理的古代軍事學
在世界古代歷史上,中國的軍事學曾在許多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很早就出現了金屬兵器和戰車,建築了被譽為世界奇跡的古代防禦工程體系萬里長城;火葯、指南針的發明和火器的創制,也在世界軍事史上有深遠的影響;中國還涌現了許多傑出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技術專門家;此外,中國最早創立了較系統的軍事理論,從先秦到清代前期,先後有2000多種兵書問世,並留下一些有價值的軍事歷史、軍事地理著述,編纂了卷帙浩繁的軍事類書。古代西亞和地中海沿岸一些國家,如埃及、波斯、希臘、羅馬等,在軍事學方面也有各自顯著的成就。
帝國主義軍事理論
兩次世界大戰與帝國主義軍事理論 為適應帝國主義國家推行海外擴張政策的需要,出現了各種帝國主義軍事理論。如美國的A.T. 馬漢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海權論。主張建立並運用強大的海軍和其他海上力量,去奪取制海權,控制海洋,進而實現國家的戰略目標。德國的A.von施利芬繼承了克勞塞維茨和H.K.B.von毛奇的軍事思想,主張速決戰。他根據德國的戰略地位,提出了在東、西兩面作戰的戰爭計劃,成為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略指導的基本依據。法國的F.福煦預測未來的戰爭將是短暫的,其進程將是激烈而快速的。他認為只有戰斗才能決定戰爭的結果。在戰爭中軍隊行動的快速性、積極性、高度紀律性和節約兵力等都具有重大意義,而指揮是否得當則是決定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戰後新式武器的發明、應用和不斷完善,大大推動了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的發展。義大利的G.杜黑提出「空中戰爭」理論,認為空軍應是未來戰爭的主要的和決定性的工具,依靠空軍奪取制空權並實施空中進攻,即可摧毀敵人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抵抗而保證戰爭取得勝利(見空中戰爭論)。
英國的J.F.C.富勒提出的「機械化戰爭」理論 ,法國的C.戴高樂提出的「職業軍隊」理論和德國的H.von澤克特提出的「小型軍隊」理論,都主張依靠少數精銳的職業軍隊,使用坦克和飛機等新式武器來取得戰爭的勝利。法國的H.P.貝當提出依靠堅固戰略防禦工事制勝的理論 。德國的E.魯登道夫提出了「總體戰」理論,認為現代戰爭將是全面戰爭,既要殲滅敵人的武裝力量,又要無情地打擊敵國的工業目標和居民,戰爭進程將是閃電式的,力求速戰速勝。這些理論適應了帝國主義國家統治階級對外擴張,爭奪世界霸權的需要。他們由於主觀片面地誇大某種新式武器或某個軍種、兵種的作用,往往得出錯誤的結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資產階級的軍事科學再一次經受實踐檢驗並得到新的發展。在戰爭中,大兵團作戰的組織指揮和軍種、兵種戰術進一步完善,戰役理論和合同戰術得到較全面的發展。由於戰爭規模大,持續時間長,技術兵器數量多,物資消耗成倍增長,軍事對經濟的依賴更大,軍事經濟理論進一步發展。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促進了軍事運籌學的產生。導彈、原子彈等的研製成功和使用,標志著一個新的軍事技術時代的開始,資產階級軍事理論也得到新的發展。
中國近代
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軍事科學(1840~1949) 西方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的引進 19世紀中葉,殖民主義國家加緊侵略中國。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兩廣總督林則徐開始搜集外國軍事資料,研究敵情,提出組織民眾,軍民配合,沿海各省協力籌防和以守為戰,以逸待勞,在近海和陸地殲敵的抗英方針。戰後,魏源等有識之士,總結和吸取了清軍戰敗的教訓,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造戰艦、制槍炮、練精兵、翻譯西方軍事科技書籍。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王朝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在半個世紀中,先後開辦了江南製造局、福建船政局、漢陽槍炮廠等30多個軍工廠(局),仿製西方槍炮彈葯,建造蒸汽艦船,初步建立了近代軍事工業體系,在沿海建設了部分基地和要塞。陸軍幾經變革後,按步、騎、炮、工、輜等兵種編組成新式陸軍。先後創辦了船政學堂、水師學堂、武備學堂、陸軍速成學堂、講武堂及各種專業學堂等70多所軍事學校 。
翻譯和編著了《戰法學教科書》、《戰術學》、《防海新論》、《火器真訣》、《兵學新書》等多種軍事書籍,從各方面介紹西方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近代軍事科學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清軍愛國官兵運用這些成果,取得了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在鎮南關大捷、摩天嶺阻擊戰、黃海海戰、天津保衛戰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但是,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思想和根本制度,仍然是封建主義的、腐朽沒落的,所以,並未能挽救清王朝的失敗。
辛亥革命之後
辛亥革命時期和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軍事科學 中國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前和之後對軍事問題發表過許多精闢的見解,指導了當時的革命戰爭和軍事建設。他所領導的革命政府曾組建了廣東艦隊和中山航空隊,開辦了廣東海軍學校和航空學校,又創建黃埔軍校,並以軍校畢業生為骨幹,建立了國民革命軍。中國大革命時期的軍事學術,受到了無產階級軍事思想的影響,從而為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行創造了條件。
在此期間,北洋軍閥政府擴建陸、海、空軍,按西方操典進行訓練,並以原來清王朝的軍事學堂為基礎,建立了一些軍事學校。其中影響較大的是保定軍官學校。由於進步思潮的影響,該校不少畢業學生後來也參加了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工作,有些人成為軍事領導人和骨幹,有的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7~1949年,國民黨政府建立了軍事統率機構,以及陸、海、空三軍和炮兵、裝甲兵等特種兵部隊,開辦了相應的軍官學校,先後組織翻譯了日、德、意、英、美等國的許多軍事著作,把外國資產階級軍事理論同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治軍作戰思想摻雜混用。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一些愛國將領和軍事理論家也著書立說,介紹軍事科學研究的成果,傳播加強國防建設、抵禦外來侵略的思想。如蔣百里在1937年出版的《國防論》一書中,提出長期抗戰的主張;楊傑在《國防新論》和《軍事與國防》等書中,對當時的國防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探討和論述。
C. 軍事地理學的重要性
軍事地理學是隨著戰爭的產生、發展而逐步形成的。歷代的軍事家都很重視地理環境的影響。早在中國春秋時代,著名軍事家孫武就在軍事名著《孫子·地形》篇中指出「知天知地,勝乃不窮」、「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在隆中與劉備的問對中對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形勢和地理條件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史稱《隆中對》,堪稱軍事地理論述。明末清初顧祖禹所捶《讀史方輿紀要》一書,著重闡述了歷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勢對用兵的影響。
西方軍事學家也很重視軍事地理。法國的拿破崙一世曾指出要當一個勝任的參謀長,必須「熟悉軍事地理」。普魯士軍事著作家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一書中,把「地理要素」視為決定戰斗運用的五個戰略要素之一。 19世紀中葉起,歐美軍事地理研究發展很快,著作甚多中國也於民國初年出版了第一部軍事地理學專著《兵要地理》。
歷史上許多軍事家都很重視地理環境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18世紀中期,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給將軍們的訓詞》(1747)中指出:「地理知識,對於一個將軍來說,猶如步槍之對於士兵,數學之對於幾何學家一樣重要。他如對地理一無所知,非鑄成大錯不可。」
軍事地理學是根據國家政治和軍事戰略的需要,全面地分析同戰爭關系密切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所構成的綜合地理環境,與國防建設和軍事行動之間的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的關系的學科。它是軍事科學的組成部分,也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又稱兵要地理、兵要地誌、國防地理、戰爭地理。
軍事地理學遵循軍事學尤其是軍事戰略學、戰役學的理論原則,同軍事歷史學、戰爭動員學、軍制學、軍隊指揮學、國防經濟學以及軍事地形學、軍事工程地質學、軍事氣象學、軍事海洋學、軍事交通運輸學等學科關系密切。
D. 關於軍事地理學
軍事地理學由軍事地理概論和軍事地理分論兩部分組成。 軍事地理概論,也可稱為普通軍事地理學,是軍事地理理論的研究方法的高度綜合與概括。它全面論述軍事地理學的產生與發展,確定軍事地理學的性質、地位、作用以及研究對象和任務,揭示地理環境與國防建設和軍事行動之間的一般規律,探索利用和改造地理環境以適應戰爭需要,闡述研究的基本規律和方法等共性的問題,並為軍事地理學分論指明研究的內容及一般方法、原則等問題。軍事地理學分論,包括區域軍事地理和部門軍事地理(亦稱專題軍事地理),是在普通軍事地理學的指導之下,具體研究與分析一個國家、戰區或某一軍事地理因素與國防建設和軍事行動之間的關系及影響作用等實際問題。 軍事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一)地理位置及其形勢:主要研究區域的位置、范圍、面積、陸、海疆界的長度和自然特徵,及其在軍事上的作用和影響,該國家或戰區與周邊國家或戰區的關系以及所處的戰略地位。 (二)自然地理條件:主要研究地貌、水文、植被和氣象等因拿對作戰行動的影響。地貌研究,側重於有軍事意義的平原、丘陵、山地、山林地的分布狀況;水文研究,側重於江河、湖泊、水庫、地下水和海洋、潮汐等的分布特點、季節變化規律;植被研究,側重於植物的分布范圍、類型與變化特點;氣象研究,側重於各種氣象要素的地區性、季節性的變化規律等。 (三)經濟地理因素:主要研究各種戰略資源的分布、蘊藏量和產量,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的分布、技術水平及其生產能力,農業經濟的分布特點和主要農產品的生產狀況,國民經濟結構、生產總值和人均產值,以及對軍民生活物資的保障程度、戰時經濟動員潛力和對戰爭的支援能力,等等。 (四)社會地理狀況:主要研究社會、政治制度和對內對外政策,階級關系,人民與政府的關系,人民對戰爭的態度;民族的分布,風俗民情,政治傾向及其相互關系;宗教信仰及其對國家政治生活的影響;人口的數量、分布、男女比例、文化程度、健康水平和戰時兵員的動員潛力;醫療機構和衛生技術人員的分布及其在戰時利用的可能性,主要傳染病、地方病的種類、分布,流行季節和對作戰行動影響的程度,等等。 (五)交通運輸地理條件:主要研究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線和地下管道的整體布局,主要線路及其通行、輸送能力;重要交通樞紐、車站、港口和機場等的吞吐能力和遭受破壞後的恢復能力;各種機車車輛、汽車、輪船、飛機等交通工具的數量和管道的長度以及這些交通工具和管道戰時的生產補充能力。 (六)通訊設施:主要研究各種通信樞紐、通信台站的布局、數量和質量狀況,主要通信設備、通信器材工廠的分布及其生產供應能力,有線電和無線電通信網的安全保密性能及其在戰時的生存能力和恢復能力等。 (七)戰略、戰役目標:主要研究重要的大中城市、要地、軍事基地、要塞、島嶼、關隘和大的水壩、重要橋梁等。城鎮,側重研究地理位置、戰略戰役地位、面積、人口、周圍地形、交通運輸、通信設施、工業生產以及人防工事和軍事設施情況;要地,側重研究其分布狀況、地理特點及其軍事價值、兵力部署、武器配置,以及對要地安全的保障程度等。 (八)軍事行政區域、戰區的劃分、組成,軍事力量(包括陸、海、空軍的數量)部署,軍事基地的分布,以及戰場准備等情況。 (九)歷史戰例:主要研究地區地理條件對歷史上重要戰爭的影響和雙方在利用地理環境方面的利弊得失和經驗教訓。在對上述各項內容分別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再進行綜合分析,得出對國防建設和軍事行動可能產生影響的全面評價和結論。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和由此帶來的戰爭規模、作戰樣式的不斷變化,軍事地理學的研究范圍將由地面、水面進一步向地下、水下和外層空間擴展,研究內容也將越來越多。
E. [急]從地理角度論二站中的經典戰役``
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1、世界最長的城牆——中國萬里長城。
2、世界最古老的東西貿易通道——絲綢之路。
3、世界圍地最大的城牆——明代南京石頭城。
4、世界最高的北回歸線標志塔——廣東從化北回歸標志塔。
5、世界水稻種植最北的地區——黑龍江呼瑪縣。
6、世界最著名的涌潮——錢唐江潮。
7、世界最大隕石雨和隕石——降落在吉林省。
8、世界最旱的水閘式運河——廣西靈渠。
9、世界最長的運河——京杭大運河。
10、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黃河。
11、世界海拔最高的河流——雅魯藏布江。
12、世界最高的大鹹水湖——西藏的納木錯湖。
13、世界高峰最多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14、世界最高的農業種植區——西藏。
15、世界流動沙丘面積百分比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16、世界最低的盆地——新疆吐魯番盆地。
17、世界陸面最大的高差——珠穆朗瑪峰(8844.43)與艾丁湖(一155米)。
18、世界熔岩地貌最發達之地——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
19、世界最大的黃土地貌——中國黃土高原。
20、世界最高最年輕的高原——青藏高原。
21、世界空氣最稀薄之地一珠穆朗瑪峰。
22、世界最高、最大的高原湖群分布區——藏北高原。
1. 最早的兵書是春秋孫武的《孫子兵法》
2.字數最多的字典是清朝的《康熙字典》
3.最早的報紙是西漢的《邸報》
4.最早的傳記文學是西漢的《史記》
5.最早的優秀詩歌總集是春秋的《詩經》
6.記載時間最長的歷史巨著是孔子的《春秋》
7.世界最大的皇宮是北京的故宮
8.最高的宮殿是布達拉宮
9.最長的石窟畫廊是敦煌莫高窟
10.最大的內陸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11.最早的立體地圖是宋代沈括繪制的《使契丹圖》
12.最大的廣場是北京天安門廣場
1.最早的兵書是春秋孫武的《孫子兵法》
2.字數最多的字典是清朝的《康熙字典》
3.最早的報紙是西漢的《邸報》
4.最早的傳記文學是西漢的《史記》
5.最早的優秀詩歌總集是春秋的《詩經》
6.記載時間最長的歷史巨著是孔子的《春秋》
7.世界最大的皇宮是北京的故宮
8.最高的宮殿是布達拉宮
9.最長的石窟畫廊是敦煌莫高窟
10.最大的內陸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11.最早的立體地圖是宋代沈括繪制的《使契丹圖》
12.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
13.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
14.世界最高大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15.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
16.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
17.世界鄰國最多的國家中國(21個)
18.世界海拔最高的盆地:柴達木盆地
19.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
20.世界海拔最高的湖泊:喀順湖
21.世界樟腦產量最高的地區:台灣
22.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黃河
23.世界最大的黃土分布區:黃土高原
24.世界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區:青藏高原湖區
1、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最大的湖泊(咸)——青海湖
3、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4、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
5、最熱的地方——吐魯番盆地
6、最大的島嶼——台灣島
7、最低點是新疆吐魯番盆地中的艾丁湖
8、最長的河流——長江
9、最長最早的運河——京杭大運河
10、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廣場
11、最長的內陸河——塔里木河
12、海拔最高的大河——雅魯藏布江
13、最長的地下河——坎兒井
14、最大的瀑布——黃果樹瀑布
15、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
16、最大的草原——內蒙古大草原
17、最大的城市——上海
18、最大的山城——重慶
19、最北的村莊——漠河
20、最大的自然保護區——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1、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大沙漠
22、最大的海峽——台灣海峽
23、最大的島群——舟山群島
24、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珞巴族
25、最深的湖-長白山天池
26、最大的沖積島-崇明島
27、我國最大的冰川是新疆帕米爾高原喬戈里峰北坡的音蘇蓋提冰川,長約40公里。
28、降雨量最大的地方——台灣火燒寮
29、我國最低的冰川是雲南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的明永冰川,海拔為2650m。
30、最大的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
31、還有一個地球上最北的熱帶雨林——位於中國西藏的墨脫
32、中國最大的平原——東北平原
33、中國最高的盆地——柴達木盆地
34、最南端——曾母暗沙
35、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壯族,約有1600萬人。
36、中國最早的運河——秦朝的靈渠
37、中國最長也是世界最長的運河——京杭大運河
38、世界上最早的船閘——靈渠的船閘
39、最西的地方——帕米爾高原
40吐魯番是中國最熱的地方,日平均氣溫超過35攝氏度的日數達100天以上,極端最高氣溫曾達49.6攝氏度(1975年7月13日),地表溫度曾測得83.3攝氏度,堪稱中國「熱極」。
41、中國最高的懸河——黃河下游800公里的地上懸河(又簡稱地上河)不僅是中國之最也是世界之最。
42、我國領土最東端在黑龍江省的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E),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73°E),東西跨經度有60多度,跨了5個時區,東西距離約5200公里。
43、遼東半島是中國最大的半島,山東半島是中國第二大半島。
44、中國土地面積最大的縣是新疆若羌縣,面積20多萬平方公里。
45、烏魯木齊是中國也是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內陸大城市,它與海岸的最近距離為2,250公里。
47.最平坦的高原-——內蒙古高原
48、最崎嶇的高原----雲貴高原
48.黃土分布最廣的高原——-黃土高原
49.地勢最低平的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51.位於外流區的盆地——川盆地
52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53.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
54.長度最長、流域面積最廣、年徑流量最大的河流——長江
55.開鑿時間最早、長度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運河
56.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
57.最大的內流河——塔里木河
58.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
61.降水最多的地方——台灣的火燒寮
62.降水最少的地方——吐魯番的托克遜
63.對我國影響最大的氣候災害——洪澇、乾旱
64.國界線最長的省級行政單位——內蒙古自治區
65.位置最南的省級行政單位——海南省
氣候之最
△1月平均氣溫最低的地方——漠河(-30.6℃)
F. 軍事地理學講的是什麼內容
軍事地理學 根據國家政治和軍事戰略的需要,全面分析與戰爭關系密切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所構成的綜合地理環境,以及與國防建設和軍事行動之間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的關系的學科。 普通軍事地理學是軍事地理學的理論部分,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軍事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研究的對象、任務、原則和方法,地理環境諸因素對國防建設、戰略思想、軍事行動影響的一般規律等。區域軍事地理學和部門軍事地理學是軍事地理學的應用部分。 軍事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有:地理形勢、自然條件、經濟因素、社會狀況、交通運輸、城鎮要地、歷史戰例等。 地理形勢主要包括國家或戰區的位置、范圍、面積,陸、海疆界的長度和自然特徵及其對軍事的作用和影響,該國家或戰區與周邊國家或戰區的關系以及所處的戰略地位。 相關書籍 自然條件主要包括地貌、水文、植被和氣象等因素。地貌,側重研究有軍事意義的平原、丘陵、山地、山林地的分布狀況;水文,側重研究江河、湖泊、水庫,地下水和海洋的分布特點、季節變化規律;植被,側重研究植物的分布范圍、類型與季節變化特點;氣象,側重研究各種氣象要素的地區性、季節性的變化規律等,以及上述諸因素對作戰行動、交通運輸等的影響。 經濟因素主要包括各種戰略資源的分布、蘊藏量和產量,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的分布、技術水平及其生產能力,農業經濟的分布特點和主要農產品的生產狀況國民經濟結構、生產總值和人均產值,以及對軍民生活物資的保障程度、戰時經濟動員潛力和對戰爭的支援能力。 社會狀況主要包括社會、政治制度和對內對外政策,階級關系,人民與政府的關系,人民對戰爭的態度民族的分布,風俗民情,政治傾向及其相互關系;宗教信仰及其對國家政治生活的影響;人口的數量、分布、男女比例、文化程度、健康水平和戰時兵員的動員潛力醫療機構和衛生技術人員的分布及其在戰時利用的可能性,主要傳染病、地方病的種類、分布、流行季節和對作戰行動影響的程度。 交通運輸主要包括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線和地下管道的整體布局,主要線路及其通行、輸送能力;重要交通樞紐、車站、港口和機場等的吞吐能力和遭受破壞後的恢復能力;各種機車車輛、汽車、船舶、飛機等交通工具的數量和管道的長度以及這些交通工具和管道戰時的生產補充能力。 城鎮要地指重要居民地、軍事基地、要塞、島嶼、關隘等。城鎮,側重研究其地理位置、戰略戰役地位、面積、人口、周圍地形、交通運輸、通信設施、工業生產,以及防空工事和軍事設施情況;要地,側重研究其分布狀況、地理特點和軍事價值、兵力部署、武器配置,以及對要地安全的保障程度。 歷史戰例主要包括所研究地區地理條件對歷史上重要戰爭的影響,和交戰雙方在利用地理環境方面的利弊得失和經驗教訓。 地理形勢 在對上述各項內容分別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再進行綜合分析,得出對國防建設和軍事行動可能產生影響的全面評價和結論。 現代科學技術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引起戰爭規模、作戰樣式的不斷變化。新的戰略思想使人們對地理環境的認識也有發展變化。為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軍事地理學的研究范圍將由地面、水面進一步向地下、水下和外層空間擴展,在海洋水下和外層空間建立戰略導彈發射基地,建設和發展海洋戰場,為軍事地理學的研究開拓新的領域。
G. 一具體戰爭為例,簡述地理地形在戰爭中的意義。(3000字左右)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 《孫子.地形篇 第十》
戰術手冊和軍事歷史在描述計劃進行一場戰斗或打過一仗的地形時,常常臨時使用各種術語。在這些很少加以解釋的術語中,突出的是「縱向狹隘地帶」、「橫向狹隘地帶」、「遮蔽地」、「開闊地」以及「正常的」與「激烈的」戰斗環境。另一個經常使用的術語(盡管對其解釋常常比較謹慎)是「重要地形」。
本章中,我們將根據歷史實例來審查這些概念。我們將指明作戰規模和戰斗者使用這些概念的性質的重要性。最後,我們將仔細研究一個地區的軍事戰術地理學的性質何以能隨著戰爭性質的變化而急劇變化。
縱向狹隘地帶和橫向狹隘地帶
縱向狹隘地帶這個術語,系指兩邊與不利地形連接,當中有利於軍隊運動的地形。橫向狹隘地帶這個術語系指與預想運動方向垂直的、不利於軍隊運動的長條形地貌。根據預期作戰的方向,同一地貌可以是橫向狹隘地帶,也可以是縱向狹隘地帶。
在美國國內戰爭中,連綿起伏的阿帕拉契亞山脈的南北走向的條狀山脊和山谷,在弗吉尼亞西部的谷地戰役期間形成了縱向狹隘地帶,而在田納西和喬治亞的戰役中卻成了橫向狹隘地帶。
戰爭初期「石壁」傑克遜指揮的和戰爭後期菲利普.謝里登指揮的進攻軍隊,都發現寬闊的石灰石山谷足以部署規模與性質和已投入戰斗的部隊相同的軍隊。這些山谷的南北走向,既便於傑克遜的軍隊向北進攻,也便於謝里登的軍隊向南進攻。防禦軍隊發現沒有橫貫山谷的堅固防禦屏障,而且可能輕而易舉地被迫在寬闊的谷地實施機動戰斗。再者,進攻者可以避讓一步,越過某一山脊,進到鄰近防禦較弱的山谷,從翼側包抄某一山谷的強大防禦部隊,這往往使得防禦軍隊分散兵力,試圖去封鎖一系列平行的山谷或縱向狹隘地帶。
然而,阿帕拉契亞山脈南部非常類似的地形卻形成了橫向狹隘地帶。在這里,羅西克蘭斯和謝爾曼指揮的聯邦軍隊進擊分別由布策格和J.E.約翰遜率領的南部邦聯軍隊。聯邦的軍隊由西向東推進,與南北走向的山脈和山谷成一直角。南軍就佔領了穿過一座山脊的鐵路隘口,迫使北軍或是對南部邦聯軍隊設在山脊頂部的堅固防禦發起正面突擊,或是放棄其鐵路的後勤命脈,向北或向南實施長途迂迴運動,以穿過未設防的關隘。假如南部邦聯軍隊及時發覺了北部聯邦同盟軍隊的動向,他們就會轉而去防守北軍前往的關隘。如果他們沒有及時察覺北部聯邦同盟軍隊的行動,叛軍則會穿過山谷撤退到下一個穿越山脊的鐵路隘口或隧道。聯邦軍隊不願意遠離其鐵路的後勤命脈長期作戰,因而再次面臨或強攻南軍陣地,或長途跋涉,繞道而行的選擇。
與谷地戰役中的快速機動戰斗相比,阿帕拉契亞山脈南部的戰爭則是一系列對堅固陣地的流血的、毫無結果的正面突擊,或漫長的和同樣毫無結果的迂迴運動。軍隊和地形都相似,但在弗吉尼亞西部,軍隊是順著寬闊山谷的縱向狹隘地帶向北和向南行進,而在田納西和喬治亞,他們卻是穿過平行的山脊和山谷的構成的橫向狹隘地帶,由西向東行進。
弗吉尼亞北部向東流的各條河流和小溪是另一系列的地貌,它形成了穿過國內戰爭中激烈爭奪之草地的縱向和橫向狹隘地帶。從華盛頓到里奇曼沿線,弗吉尼亞北部的軍隊與波托馬克的軍隊爭相南下,在聯邦軍隊企圖渡過河川或溪流的地方經常打仗。南部邦聯軍隊攔阻聯邦軍隊橫渡布爾隆河的布爾隆之戰和李將軍堅守拉帕哈迪克懸崖阻止本西德所部渡河的腓德烈斯伯格血戰,都是著名的戰例。然而,當麥克萊蘭將波托馬克的軍隊在約克敦登陸,並在拉帕哈訥克河和詹姆士河之間西進,企圖到達里奇曼時,這些水系的地貌則成了一個縱向狹隘地帶。拉帕哈迪克河和詹姆士河在麥克萊蘭的軍隊挺進里奇曼時保護了其翼側。1862年的這次聯邦戰役,在費爾.奧克斯和麥查尼克斯維爾的殊死戰斗中,於里奇曼不到10英里之處停止。
雖然縱向和橫向狹隘地帶通常是根據地貌和水系來考慮的,但植物帶也可產生同樣的現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在實施巴巴羅薩計劃的作戰中,穿過北歐平原向莫斯科的大規模進攻,遇到了森林造成的橫向狹隘地帶。在蘇聯這一部分,森林區大多沿著河流和排水很差的地區成南北走向的帶形分布,位於這些森林地帶之間的,地勢較高、排水較好的起伏的平原,通常是開闊的農田,德軍東進時常常採取快速突進的樣式。以機械化和摩托化部隊沖過開闊地帶,隨後沿著森林地帶中狹窄的林間道路激烈戰斗、較慢地推進。在納粹軍隊推進的北翼和南翼之間的普里佩特沼澤,為蘇聯騎兵部隊形成了一個縱向的森林地帶。在開闊的平原,被德國機械化部隊掃盪後,騎兵這一草原上的古老武器,扮演了新角色,成了無路森林中的一支機動打擊力量。蘇聯騎兵師能夠從東到西穿過普里佩特森林,打擊德軍的翼側和後方。
遮蔽地和開闊地
遮蔽地與開闊地相比較,通常是指將建築群和森林(遮蔽地)與已開墾的或被草覆蓋的平原(開闊地)上的戰斗加以區別。現代化軍隊通常認為後一種情況是正常的,而城市戰斗或森林戰斗則是特殊情況。把地形劃分為遮蔽地或開闊地似乎是根據敵對雙方部隊作戰的可能距離而定的。戰斗部隊傾向於在遮蔽地而不是開闊地進行近距離戰斗。與作戰距離一樣,地形的隱蔽性不同,傷亡率、推進速度和對所屬部隊的控製程度也會隨之變化。現代直接瞄準射擊兵器的有效射程往往遠遠超過城市和森林戰斗的距離。近距離猛烈火力造成的傷亡率通常比類似的部隊在開闊地進行遠距離戰斗的傷亡率更高。
在城市和森林中的推進速度往往比在開闊的平原上慢得多。對現代機械化部隊來說更是這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人迅猛沖過歐俄開闊地帶,通過森林地帶時行動就遲緩下來。在西線,諾曼底登陸作戰後,巴頓在其第三集團軍裝甲師席捲法國北部時,隨軍游歷了法國。雖然當時後勤保障允許他的部隊繼續推進,但部隊通過起伏不平、滿布森林的洛林地區時,行進卻很慢。他的軍長們要求派更多的步兵支援在森林中進行的近距離遭遇戰。實施防禦的德軍將領們也要求得到更多的步兵支援洛林地區的叢林戰。
由於通過城市而行進的速度極為緩慢,所以機械化部隊只要有可能就往往繞城而過。1942年,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席捲烏克蘭草原,到了斯大林格勒卻只能一個街區一個街區地緩慢前進。1945年1月之內,朱可夫的紅軍就從華沙開進到尼斯-奧德河一線打擊潰散的德軍,可是柏林戰役本身卻從4月16日持續到5月8日,並使蘇聯人傷亡了至少30萬人。
大多數軍隊都力圖在開闊地進行決戰,因為在這種地形上可以控制下屬部隊和實施機動戰。在遮蔽地(例如森林)進行的戰斗,由於上級司令部失去對戰斗的控制,各分隊在近距離中相互拼殺,因此往往會變成「肉搏戰」。在美國國內戰爭中,由於再生林把部隊分割開來,致使在許許多多戰場上發生了近距離交戰,許多戰役結果變成了血腥的肉搏戰。這種戰斗最大的一次發生於1863年9月盎格魯撒克遜人軍隊之間(參戰人數達10萬以上),當時羅澤克蘭斯和布萊格各自指揮的聯邦軍隊和叛軍正沿著田納西西部的西奇卡茅加河相互搜尋。在這次血流成河的混戰中,雙方損失了將近40%的步兵,聯邦軍隊半數人被逐出戰場。然而布萊格的勝利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為他未能完全控制其部隊去追殲田納西州的羅澤克蘭斯潰軍。在森林和市區,不僅目視和傳令通信聯絡會中斷,而且現代化軍隊的無線電通信也大大降低了效力。正是由於通信聯絡困難以及指揮員難以「看到」戰場情況,才造成了在遮蔽地失去對部隊得控制並因此發生肉搏戰。
特殊環境下的戰斗
歐洲和北美的軍隊通常認為正常的戰斗環境是溫和氣候條件下的平原或丘陵。山地、沙漠及北極區通常被看作是特殊的戰斗環境,需要專門的部隊、訓練和戰術。雖然一些軍隊把叢林劃為特殊環境,但叢林戰的(與後勤相對的)戰術方面實質上與森林戰一樣。
在山地,陡峭的斜坡常常甚至將履帶式車輛也限制在很少幾條曲折崎嶇的山路上運行,並使步兵離開道路行進困難且緩慢。山地中開進路線狹窄,部隊展開困難,使小部隊得以抵禦或阻滯兵力大得多的部隊。公元前480年,列昂尼達斯和斯巴達人在特莫魯拉耶對赫海斯和波斯人的封鎖,便是一個眾人皆知的古代戰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階段,南斯拉夫的小股游擊隊遲滯了德國和義大利的軍隊通過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脈向後撤退。在狹隘山口的精心選擇的陣地面前,大部隊的優勢兵力是不能發揮作用的。
山地歷來是輕裝部隊對付重裝的敵軍的安全之處。瑞士的無裝甲步兵能夠在其本國山地打敗奧地利的重型裝甲機械化部隊(重裝騎兵部隊)。目前,阿富汗游擊隊正迫使完全機械化的蘇軍走出其裝甲戰斗車,並重新訓練不乘車的步兵戰術。興都庫什山不是坦克馳騁的地區。對瑞士的中世紀武士和阿富汗的蘇軍來說,過去和現在一樣,問題都在於機動力。除了道路和較平坦的谷地外,山地只有輕步兵才能進入。
直升機也許正在改變山地戰的性質,但以往這方面的經驗不多。1973年,敘利亞人曾使用直升機從以色列人手裡奪取赫爾曼山;蘇聯人正在探索對付阿富汗游擊隊的直升機戰術。過去,一支軍隊攻打堅守山口的敵人僅有兩種選擇方案:找到另一個山口或者發起正面突擊。裝備有直升機的現代化軍隊可以選擇將部隊空運越過對方的阻擊陣地。美國海軍陸戰隊所謂的垂直包圍對山地戰的影響如何,目前只是當作一個思考題目,尚缺乏歷史的分析。
在沙漠地上,據說機械化部隊作戰可以像船在海上航行一樣,四面八方到處機動而不受限制。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戰役的歷史和以色列-阿拉伯國家在西奈和戈蘭高地的戰斗卻展示了一幅迥然不同的情景。
在沙漠地車輛離開道路自由運動非常罕見。鬆散的沙粒加上斜坡的急劇變化限制了通行能力。沙漠地的侵蝕比在溫潤地區的侵蝕往往產生更陡峭、稜角更多的山坡和河岸。這些陡坡和乾涸河道的岸堤造成了越野運動的障礙並規定了運動道路的走向。在四十年代,英國軍隊也好,德、意軍隊也好,都能在北非找到有利的防禦陣地。北非作戰的高度流動性,與其說是由於那裡運動異常方便造成的,不如說是因為小規模的軍隊爭奪大片不動產的緣故。戈蘭高地的尖角形玄武岩和西奈的山地地形,使大規模運動被限制在現有的道路上。盡管與交戰部隊的規模相比,西奈有廣大的空間,但1956年、1967年和1973年戰爭中,戰斗往往是為了爭奪對道路樞紐或山口的控制權。除了因地表形狀而限制運動外,草木貧乏也影響到觀察和隱蔽。車輛運動揚起塵土,視界和射界不會被樹木、灌叢或莊稼遮住。1973年的戰爭中,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坦克在2,500碼以外的距離上交火,互相摧毀。坦克在這種距離上交戰,在遍布林木的西歐「正常」地形上是難以想像的。
北極地區作戰通常是根據由寒冷氣候引起的嚴重後勤問題來討論的,但北極區也有其獨特的戰術方面。在短暫的夏季,永久凍土層上的地表融化泛出的泥漿,使車輛在許多地方都不可能離開道路運動。冬季,陸路和水路都凍得很結實,從而提高了其機動性。1939年12月,蘇聯入侵芬蘭,發動了冬季戰爭。然而,在北極的冬季,深雪可以限制離開道路的運動,芬蘭的積雪把摩托化的蘇聯入侵者困在道路上。在積雪的森林中,實施防禦的芬蘭輕步兵滑雪部隊實際上較蘇聯摩托化部隊機動性更強,他們能夠把蘇軍分割開來,並各個消滅。在居民稀少的北極區,道路稀疏,如果泥漿或積雪將機械化部隊困在道路上時,則會嚴重限制其行動。正如在山地一樣,非常先進的軍事技術也許能以僅屬猜測的方式提高在北極的機動性。直升機和雪車可以證明其優越於滑雪的輕步兵,但它們不是注重坦克的北約和華約的軍隊正規學說的一部分。
重要地形
重要地形通常是指戰場上的一種地貌,控制它可使某一軍隊較對方軍隊佔有很大優勢。重要地形隨著戰場的性質、交戰部隊的規模和性質以及所包括的指揮官的水平和任務而明顯不同。對對立的部隊的每一方來說,一個戰場上的重要地形甚至不一定是同一塊地方。
在越南中部的丘陵高地,山頂通常長滿了草叢而且地勢開闊,陡峭的山坡被灌木叢覆蓋。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由於美國握有制空權。越共避開開闊的山頂,在可躲避空中觀察的長滿灌木叢的山地扎營設防。美國空中機動部隊和越南陸軍部隊需要開闊的山頂作直升機降落區。戰斗通常是由直升機在山頂降落而打響,美軍或越南陸軍向下突擊,攻佔越共設在長滿灌木叢的山坡上的營地,而不是用防禦者在山頂防守、進攻者企圖奪取之而從下往上攻擊的傳統方法。對於越共來說,便於隱蔽的長滿灌木叢的山坡是重要地形,而對空中機動部隊來說,開闊的山頂空降地區則是至關緊要的。
對當代軍隊來說,師和師以下部隊的重要地形通常是戰斗地帶內的高地。從制高點上觀察和控制射界,常常使佔領制高點的一方佔有比敵方軍隊明顯的戰術優勢。但是,什麼才算高地,卻隨著所使用武器的射程而變化。漢尼拔在特拉西湖從比標槍能擲到和弓箭能准確射到的還要低的斜坡上伏擊羅馬人。在美國內戰中,火炮和滑膛槍的最大有效射程均為400碼(加農炮發射炮彈的距離遠得多,但它只有在榴霰彈的有效距離即約400碼之內,方能大量殺傷士兵)。葛底斯堡墓地的隆起部在現代士兵看來實際上是一個無關緊要的高地,但在1863年,它卻是一個略微高出於阿帕拉契亞大山谷的理想的火炮和步槍射擊台。爭奪奇卡馬瓜重要地形的戰斗是在斯諾德格拉斯山(一座大得多的山嶺的小山脊)上進行的。在現代的1:62,500地圖上,斯諾德格拉斯山在阿帕拉契亞山脈那部分區域幾乎不為人所注意(連名字都沒有),但在1863年,它稍高於東面的山谷,也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炮台。這個較高的狹長隆起部高得簡直無法用19世紀的兵器對它進行有效地射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炮兵的射程大大增加,山頂上的觀測員能夠召喚間瞄火力,射擊他可觀察到的大部分目標。有了遠程炮兵後,高地的價值不是作為武器的發射台,而是作為觀察台。今天,隨著能擊中並摧毀一英里以外目標的坦克炮和反坦克導彈的出現,制高點再次成了既是觀察台又是直射台而具有重要價值。按照美國陸軍作戰綱要,即FM100-5野戰條令的說法,現代武器的精確性高,射程遠,破壞力大,凡戰場上可以看見的它都能打擊,凡能打擊的均可摧毀。
對師以上指揮機構來說,重要地形通常是交通線,而不是高地。軍和軍以上指揮員在戰術上首先關心的是大部隊在其作戰地區實施廣泛的機動。道路和鐵路網對這一活動至關重要,而重要地形通常是重要路線的交叉點。這些交通樞紐常常是城市。
在惡劣的環境中,重要地形可能是「避難」場所。沙漠中的綠洲對於古代軍隊和現代軍隊都是重要地形。在1941年-1942年嚴冬,蘇聯和德國的小部隊為控制村莊而殊死戰斗。在冬季暴風雪裡,在開闊的平原上過夜,可能意味著整個部隊都會凍死,因此,為爭奪一片棚屋的戰鬥打得很艱苦。
今後的戰場上,將配置密集的射程遠、精度高、殺傷力大的武器,這可能會迫使指揮員把有掩蔽和隱蔽的地區看作是重要地形。美國陸軍的軍事原則主張,對機械化部隊進行防禦時,輕步兵應佔領「防坦克」地形,如村莊、密林、斷絕地,即嚴重限制裝甲戰斗車輛的視線、射擊距離和機動性的任何地貌。北約的直升機作戰理論要求戰時直升機作超低空飛行。直升機飛行應緊貼地面、並低於山脊線、大橋、和鄰近森林的樹冠。這些措施對於直升機在有現代化雷達、高射炮和導彈的戰場上的生存,是非常必要的。機械化部隊可能也已經感到,要在今後的戰場上求得生存,就必須優先考慮掩蔽和隱蔽問題。
洛林地區軍事地理的變化
法國東北部的洛林盆地,在巴黎盆地和萊茵河流域之間形成了一個縱向狹隘地帶。它南連孚日山脈,北靠岩石嶙峋的洪斯呂克高地,是一條位於法國北部和德國中部之間的很好的行軍路線。凱撒的軍團揮師東進去征服萊茵河流域的日耳曼人的部落時,發現了古代凱爾特族人修築的城堡。自那以後,許多軍隊為爭奪洛林打過仗。從本章的目的考慮,我們將著重研究其中最後三次主要戰役(1870年普法戰爭的最初階段、1914年的邊境戰役和1944年的巴頓的洛林戰役)期間這一地區的戰術軍事地理的變化。最後就這一地區八十年代的戰爭中戰術問題提出一些設想。
從1870年到1944年的四分之三的世紀中,洛林的地理狀況及其山脈、氣候、植被和村莊等,變化很小。然而,這期間卻是軍事技術飛速變化的時期。此外,洛林的戰略價值在各次戰爭中是大不相同的。從1870年到1944年,由於敵對雙方軍隊及其戰略目標發生了顯著變化,同樣的鄉村在軍事地理上的意義卻迥然不同。
洛林的被谷地割裂的地形由起伏的平原和台地組成,台地種類頗多,從孤立的山崗到橫跨入侵軍隊東西路線的廣袤的南北山脈不等。當地高地和低地之間的地勢起伏大約在300英尺到600英尺之間。台地的表面有的平坦,有的自下而上起伏,邊緣常與相當陡峭的斜坡接連,特別是在其朝東的一側。這些斜坡常被沖溝和溝壑割裂。該地區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地方長滿了森林。林區幾乎是一半分布在高地,一半分布在低地;往往出現大小不等的小林地,但通常形不成茂密而綿亘的林帶。這里,林業已經營很久了,經過這段時期,小林地一般不再是下層林叢,它已明顯地把田野和森林區分開來。所有三次戰役都是直到八月或九月才開始,因為那時候穀物已收獲,飼料作物也已收割。除了萊茵河和摩澤爾河流域附近的葡萄園有較小的障礙作用外,森林地和開闊地之間能與之相比的具有軍事意義的地物只有植被了。洛林地區的村莊通常由石頭建築組成,在戰役期間,村莊和森林成了備用的掩蔽和隱蔽場所。
1870年普法戰爭的最初階段
在法國與普魯士的戰爭中,洛林是決定性的戰場。普魯士人及其德意志盟軍通過一系列的遭遇戰,打亂了法軍部署,他們包圍了梅斯,在色當大敗法軍,把巴黎圍困起來。戰爭爆發時,雙方都將其軍隊集結在萊茵河和摩澤爾河之間,沿著法國東北部邊境擺開。法軍的步槍比普軍的好,而普軍的炮兵又勝過法軍,但關鍵之差在於普軍在編成上占優勢。法軍的編制為師和軍,沒有編集團軍,並且沒有多少大規模機動的實際經驗。普魯士及其盟軍具有直至野戰集團軍規模的固定編制,並在平時就進行了大規模的實兵演習。在大多數交戰中,普軍的編制和指揮控制比較強,使其能集中優勢兵力投入戰斗。
法國最初打算採取防禦部署,將其大部分正規部隊集結在梅斯和斯特拉斯堡,而在沙隆動員後備部隊。拿破崙三世改變了法國的計劃,決定一有可能就入侵德國南部,將其戰敗,並誘使奧地利與法國聯合反對普魯士。然而,最初的防禦類型的動員計劃在戰爭爆發時依然起作用。所以法軍分別由巴贊元帥和麥克馬洪元帥統轄,集中兵力於海斯和斯特拉斯堡。為了防止法國對德國南部發動計劃中的入侵,德國不等法國完全動員起來就先發制人,搶先進犯了洛林地區。
在法國東北邊境沿線的特里爾和萊茵河之間,普魯士及其盟軍動員了三個野戰集團軍。普魯士總參謀長馮.莫特克想在戰爭早期快速向南推進以粉碎法軍。德國人首先完成了動員。到8月2日已開始向法國進軍。兵力較小的第1集團軍沿摩澤爾河開進,第3集團軍向斯特拉斯堡前進,要求他們攻擊法軍翼側。強大的德國第2集團軍位於中央,負責牽製法軍。
8月4日,德國第3集團軍將法國的一個師趕出了邊境城鎮維桑布爾,它先派遣一個軍去警戒其南翼的海格諾森林,爾後沿著索爾貝克河向西推進。麥克馬洪的部隊被分散去搜尋糧秣(法軍的供給系統處於癱瘓狀態),他命令其分散的軍在沃爾思城正西面的弗羅斯威勒高地集中,去封鎖德國第3集團軍的道路。8月6日,德軍接近了沃爾思,雖然德軍司令部不打算對堅固的法軍陣地發起正面突擊,但由於普魯士和巴伐利亞的先頭部隊發起了攻擊,於是第3集團軍的其餘部隊也開上陣地,並投入戰斗。在高出沃爾思城的開闊的陡坡上,法軍的步槍火力給德軍造成了嚴重傷亡,但是,普魯士步兵卻滲透到法軍右翼(或者說南翼)的一個小森林,並威脅要包抄麥克馬洪的陣地。法國騎兵對森林中的普軍實施反擊,但是,樹木和斷絕地阻礙了他們的攻擊,普魯士步槍火力將其割裂成許多塊。傍晚,麥克馬洪後撤了。
同一天,第1和第2集團軍沿陡坡同法軍在弗巴斯附近的斯賓斯林高地上的一個軍展開浴血奮戰遭到失敗。法軍擔心其翼側被包抄,當晚即從弗巴斯後撤,向梅斯轉移。麥克馬洪的部隊撤出沃爾思後,背向梅斯的巴贊所部穿過孚日山脈,向沙隆行進。盡管8月6日的戰斗在戰術上不是決定性的,但法軍兩支集中的部隊卻彼此朝著相反的方向後撤。馮.莫特克失去了在邊境附近粉碎法軍的機會,於是就抓住法軍部署笨拙這一有利條件,揮戈西進。
第3集團軍追擊麥克馬洪,以一個師包圍斯特拉斯堡。該集團軍未遇任何抵抗即通過呂內維爾和南錫。第1和第2集團軍向梅斯挺進。8月14日,第1集團軍在梅斯東面進行了一次非決定性的戰斗。15日,第2集團軍在梅斯南面渡過了摩澤爾河。16日,法軍企圖從梅斯後撤時,才發現西行道路已被第2集團軍的一個軍封鎖。在一座俯視起伏地的低矮山脊上,普軍佔領了許多互不連接的樹林。經過激烈的拉鋸戰,普軍拖住了巴贊,使其無法向凡爾登突圍。在這場戰斗中,德軍和法軍的步兵都從樹林里發起沖擊,而騎兵雖然集中在小林地,但卻避免從樹林里發起沖擊。
18日,德國第2集團軍及第1集團軍的一部分攻擊梅斯西面巴贊部隊的陣地。法軍將其陣地構築在南面的格拉維羅特村(普軍要到這里必須穿越一個陡峭的、長滿樹木的深谷)和北翼的聖.波利奧特村。在南面,德軍打通了一條穿過長滿樹木的深谷的道路,但當其走出樹林向開闊的高地行進時,被法軍猛烈的步槍火力擊退。在北面,德軍利用小再生林地掩護其行動,並將其步兵編成散兵隊形通過樹林。他們如果無法從法軍手裡奪到一塊再生林地,便用炮火猛轟,迫使守軍撤離。聖.波利奧周圍的戰斗不利於法軍,於是他們佔領了焦茅特林地,以掩護其撤退。19日,巴贊撤到了梅斯要塞裡面。在戰爭的剩餘時間里,他的部隊都有效地隱藏在該要塞里。包圍梅斯之後,第2集團軍的一部分加入第3集團軍行列,追擊麥克馬洪指揮的那一半法軍,於是激烈的戰役移向了洛林西部。
普法戰爭主要是一場步兵戰,炮兵還沒有主宰戰場,90%以上的傷亡是由步槍火力造成的。經改進的步兵火力使騎兵沖擊毫無結果,而這一地區的斷絕地及分散的樹林使騎兵沖擊更是行不通。雙方在戰術和編制上都採用了經過改良的拿破崙式的方法,而沒有跟上步兵火力改進的步伐。所以,作為這些戰斗的特徵的密集步兵突擊一般都是傷亡慘重而又沒有結果。集團軍的編制還很小並且相當緊湊,形不成綿亘的正面。翼側可能被包抄,障礙物或堅固支撐點可以繞過。晉軍獲勝是靠了在法軍能就地部署足夠兵力之前即威脅其翼側或奪取要地(如梅斯-凡爾登道路)。盡管雙方都利用樹林來掩蔽行動或隱蔽部隊,但面對火力的改進,各方似乎都未充分認識到掩護和隱蔽的價值。
H. 軍事地理科學專業就業前景
軍事地理學是隨著戰爭的產生、發展而逐步形成的。歷代的軍事家都很重視地理環境的影響。早在中國春秋時代,著名軍事家孫武就在軍事名著《孫子·地形》篇中指出「知天知地,勝乃不窮」、「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在隆中與劉備的問對中對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形勢和地理條件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史稱《隆中對》,堪稱軍事地理論述。明末清初顧祖禹所捶《讀史方輿紀要》一書,著重闡述了歷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勢對用兵的影響。
西方軍事學家也很重視軍事地理。法國的拿破崙一世曾指出要當一個勝任的參謀長,必須「熟悉軍事地理」。普魯士軍事著作家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一書中,把「地理要素」視為決定戰斗運用的五個戰略要素之一。 19世紀中葉起,歐美軍事地理研究發展很快,著作甚多中國也於民國初年出版了第一部軍事地理學專著《兵要地理》。
歷史上許多軍事家都很重視地理環境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18世紀中期,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給將軍們的訓詞》(1747)中指出:「地理知識,對於一個將軍來說,猶如步槍之對於士兵,數學之對於幾何學家一樣重要。他如對地理一無所知,非鑄成大錯不可。」
軍事地理學是根據國家政治和軍事戰略的需要,全面地分析同戰爭關系密切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所構成的綜合地理環境,與國防建設和軍事行動之間的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的關系的學科。它是軍事科學的組成部分,也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又稱兵要地理、兵要地誌、國防地理、戰爭地理。
軍事地理學遵循軍事學尤其是軍事戰略學、戰役學的理論原則,同軍事歷史學、戰爭動員學、軍制學、軍隊指揮學、國防經濟學以及軍事地形學、軍事工程地質學、軍事氣象學、軍事海洋學、軍事交通運輸學等學科關系密切。
I. 軍事地理學的發展簡史
歷史上許多軍事家都很重視地理環境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春秋末期軍事家孫武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18世紀中期,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給將軍們的訓詞》中指出「地理知識,對於一個將軍來說,猶如步槍之對於士兵,數學之對於幾何學家一樣重要」
正確利用地理環境,往往可以以少勝多,以弱制強;而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估計不足或利用不當,即使處於優勢的軍隊,也可能遭受挫折甚至失敗。中國東漢末年曹操兵敗赤壁,法國拿破崙一世喪師俄羅斯,地理因素的不利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軍事指揮人員充分認識地理環境對軍事戰略和作戰行動的制約和影響,並在實戰中巧妙利用,趨利避害,揚長抑短,對於克敵制勝有著重要的作用。
軍事地理學是人類戰爭實踐的產物,是伴隨戰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對軍事地理學的研究,中國較其他國家為早。在古代,軍事地理學是作為兵法的組成部分而出現的。《孫子兵法》有較多篇幅著重論述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條件在戰爭中的作用和影響,成為研究軍事地理的開端。
三國時期,諸葛亮在隆中與劉備的問對中提出輔劉立國的「隆中對」,是分析軍事地理形勢把握戰略全局的範例。明末清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以明代主要行政區劃為主線,著重闡述了歷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勢對用兵的影響,是中國歷史上一部歷史地理名著,具有濃厚的軍事地理特色。此外,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施永圖的《武備地利》,也含有豐富的軍事地理內容。
19世紀,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機槍、線膛炮等武器相繼出現,戰爭的規模和范圍擴大,為適應作戰需要,軍事地理學得到迅速發展;軍事地理學的理論著作先後在俄、德、法、意、英等國問世,軍事地理學成為專門學科。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德國地理學家拉策爾、瑞典政治學家克吉倫和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等,提出「地理環境決定論」、「大陸心臟說」等理論,他們的觀點曾經成為軍事地理學的理論依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豪斯霍費爾的「地緣政治學」提出:國家的生存空間應隨著力量的發展而不斷擴大,主張德國收回失去的殖民地,甚至把大半個歐洲都劃歸到他那個「生存空間」中去,為希特勒的侵略擴張政策製造理論根據。
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中,善於根據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地理特點確定革命的戰略方針;在選擇、建立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在運籌戰略決策和指揮戰役行動時,都能充分利用各種有利的地理條件。新中國成立後,在軍事院校開展了軍事地理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軍事領導機關分別編寫了各種軍事地理資料。
J. 有關地理知識的戰爭
1944年6月6日歷史上規模最抄大的諾曼底登陸戰役。
當時氣象學家根據高、低空等壓線圖,經過冷靜分析,發現在冷鋒過後低壓槽到來之前,會有24小時適合橫渡英吉利海峽的晴朗天氣。因此,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在沉思片刻後當機立斷發布6日開始行動的命令。然而,德軍的氣象人員卻沒有正確地預報出6日的短暫好天氣,認為法國西部地區連續數日將會是暴風雨的天氣,使得德軍統帥部判斷盟軍不會在這樣惡劣的天氣發起登陸戰役。因此,德軍在諾曼底地區放鬆了戒備,甚至取消一些例行的空中和海上的軍事活動,最終盟軍諾曼底登陸一舉成功。
美英在二戰中沒有在11月而是選擇在6月實施「諾曼底登陸」作戰的原因。——因6月中高緯間的溫差小,氣壓梯度差異小,風力小,風浪小,可減少渡海戰的非戰斗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