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報編委
Ⅰ 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師資力量
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在職教工5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副研究員2人,高級工程師1人,副研究館員1人。教師中獲博士學位27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4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1人,博士生導師5人,省「千百十」重點培養教師2人。1995年以來,學院教師曾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等16項;1人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3人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1人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2人獲省、部級先進教師稱號,2人獲「南粵優秀教師」稱號。學院教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近20項,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研究專題)、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霍英東」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技攻關項目等課題30餘項,各級橫向課題50餘項。出版專著及教材40餘部,其中《自然地理學》、《中國區域地理》為「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發表論文800餘篇,多篇發表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Palaeo-geography,Climatology,Ecology》、《The Holocene》、《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地理學報》、《地質學報》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被SCI、EI等世界檢索系統收錄。 近年來,朱竑、李保生、周尚哲、徐頌軍、鍾巍、陳忠暖、肖玲、王為、孫武、劉洪傑、張正棟等教授在文化地理、旅遊規劃、環境演變、城市地理、區域經濟、土地利用與覆被、海岸地貌、植物生態、城市社區、生態旅遊、自然保護、景觀設計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地理科學學院目前有七位博導,分別是: 姓名 職稱 備注 李保生 教授 現為中國地理學會理事,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熱帶亞熱帶分會副主任,華南師大地貌研究室主任,自然地理學科博士點組長。 周尚哲 教授 長期從事自然地理學地貌第四紀方向的研究和研究生培養工作。 徐頌軍 教授 長期從事環境生態、植物地理、林業生態、園林生態、生態旅遊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教學和科研工作。 鍾巍 教授 主要從事於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和第四紀環境演變研究。 周厚雲教授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研究。近期主要從事與岩溶洞穴沉積有關的古氣候環境變化研究,特別關注洞穴次生碳酸鹽沉積的微量元素和鍶同位素組成在古氣候環境變化研究中的意義。王為教授現主要從事華南海岸環境教學與研究,現任中國地理學會地貌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地貌教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中國第四紀研究會熱帶亞熱帶分會委員,廣東地質學會熱帶亞熱帶分會委員。朱竑教授華南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任中國地理學會會員,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廣東地理學會第十一屆歷史文化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學術職務。《地理研究》、《地理科學》、《世界地理研究》、《旅遊學刊》等雜志編委。地理科學學院現有碩士生導師13人,分別是: 姓名 職稱 姓名 職稱 姓名 職稱 王為 教授 羅壽梅 副教授 張爭勝 副教授 劉洪傑 教授 張加恭 副教授 夏麗麗副教授孫武 教授 甄堅偉 副教授 張正棟教授肖玲 教授 胡偉平 副教授 陳忠暖 教授 舒娛琴 副教授 1、A Multi-cycle Climatic Fluctuation Record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SCI),地質學報 英文版— Acta Geologica Sinica, 79(3) , 2005;第一作者;
2、Th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Ordos Desert , China since 1.1 Ma B.P. as Indicated by Yulin, 地理科學英文版-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5 (1) , 2005, 第一作者;
3、2500a BP以來額濟納綠洲沙丘的粒度特徵及其反映的沉積過程, 地質學報中文版, 79( 5), 2005,通訊作者;
4、額濟納綠洲沙塵暴沉積物質特徵, 中國環境科學, 25( 5), 2005, EI收錄刊物,通訊作者;
5、Human settlement of the last glacia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SCI), Current Science, 2003,第一作者。 1、實踐教學基地的實施策略及效果評價的研究,黃山,李保生,華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2;
2、傳統優勢學科的深化發展途徑研究,李保生,王為,華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2;
3、《自然地理學》(科學出版社), 2002 .8(省級)(參編);
Ⅱ 劉昌明的個人簡介
劉昌明,出生年月:1934年5月,湖南長沙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水文水資源研究專家。湖南汩羅人。1956年畢業於西北大學。1960-1962年赴蘇聯留學,1981-1982年赴美國做訪問學者。曾任北京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水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水問題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地理資源研究所)、中科院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所長、國際地理聯合會(IGU)副主席等職;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地學部主任、中國科學院水資源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地理學報主編與國際水文過程雜志編委等職。主持承擔過多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如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重大與重點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參與國家重大咨詢項目20餘項;發表論著400餘篇、本,其中SCI論文100餘篇,「H因子」大於20;獲國家省部科技獎項14項;已培養研究生120餘名,多次獲得優秀研究生導師榮譽。作為我國自然地理水文水資源方向研究領域的倡導者與開拓者,發展了自然地理學科的水文水資源學;在水循環、產流模式、水文實驗、農業水文、森林水文、環境水文等方面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提出了缺資料地區小流域暴雨洪水計算方法;發展了地理系統分析方法、建立了分析模型,並應用於南水北調工程中的環境影響評價;提出的雨水資源化與「綠水」管理等思想極大的提升了我國缺水地區的水資源管理效率。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教育經歷:
1952.9-1956.7 西北大學 大學畢業 中國
1960.10-1962.11 莫斯科大學 研究生肄業 蘇聯
1981.9-1982.10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訪問學者 美國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任職情況:曾任中國科學院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所長(1992-2002年),北京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1997-2003年),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1997-2004年)。現任中國科學院水問題聯合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領域:水文水資源
Ⅲ 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校友風采
閆小培:女,1956年3月生,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市副市長。1982年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地理教育專業,獲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人文地理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97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人文地理學專業,獲博士學位。1982-1990年在西南師范大學任教,1991年3月至今在中山大學任教。現任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主任、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地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中國地理學會城市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副主任、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地理學會常務理事、廣州市城市規劃協會副理事長;曾任國際地理聯合會(IGU)人口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兼任《地理科學》(英文版)、《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城市規劃》、《國外城市規劃》、《規劃師》、《現代城市研究》、《地域研究與開發》等雜志編委。兼任中國致公黨廣東省委會副主委、致公黨中央委員、廣東省人大常委。
閆小培從事城市地理、地理專業英語和城市發展學本科和研究生課程的教學工作。任負責人之一的城市地理學課程被列為中山大學和廣東省重點建設課程。閆小培從事城市發展與城市化、區域發展與城市規劃、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等領域的研究工作。1990年代以來,主持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項、建設部與廣東省政府合作項目1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主持國際合作項目2項、與香港合作項目2項,主持地方政府委託項目10餘項。作為主要研究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自1990年以來,已在《地理學報》、《地理科學》、《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地理學報》英文版)、《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科學》英文版)、《地理研究》、《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熱帶地理》、《中山大學學報》、《城市規劃》、《國外城市規劃》、《城市問題》、《城市研究》、《城市》、《Urban Geography》(美國)、《GeoJournal》(德國)、《Journal of Geography Ecation》(韓國)等國內外主要地理和規劃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著作4本。閆小培曾獲廣東省高校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南地區大學出版社優秀學術專著一等獎、中山大學先進科技工作者、中山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廣東省政協優秀提案獎、中山大學地學院優秀班主任、廣東省南粵教書育人優秀教師稱號。
周介銘:男,1956年5月生於四川省成都市,漢族,教授,四川師范大學校長。1982年7月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1982-1985年在蘭州商學院貿易經濟系、西北民族學院民族貿易系任教師,1985-1990年任四川師范大學地理系講師、副系主任,1990-1997年任四川師范大學副教授、教授,教務處副處長、處長,1997-2003年任四川師范大學副校長,2003年至今任四川師范大學校長。
周介銘主要從事人文地理學的教學與研究,特別是在國土規劃與整治,土地資源經濟評價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多次承擔國家計委、國土資源部、四川省科技廳、四川省國土資源廳、雲南省土地局、四川省教育廳及各級地方政府下達的科研課題。他主持和承擔的《成都市國土總體規劃》項目獲國家計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992年),主持和承擔的《都江堰市區土地定級與基準地價評估研究》項目獲國家土地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1995年),主持和承擔的《AUTOPLY縣級土地利用現狀及變更調查信息管理系統》項目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年),他主持和承擔的項目還多次獲得國家土地管理局和成都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獎,並於1993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除承擔大量科研項目外,他還出版了3本專著,並在各類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
周介銘在教學與教學管理上也有較深的研究,先後兩次獲得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他是四川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人文地理學碩士點的學術帶頭人,招收資源評價方向的研究生。
周介銘現擔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四川省地理學會副會長,四川省土地學會副會長,四川省國土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四川省土地估價師協會副會長,並於1998年起連續兩屆受聘為四川省科技顧問團顧問。
王一鳴: 副院長, 研究員,博導,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59年出生,1982年畢業於西南師范學院地理系,獲學士學位;1985年碩士畢業於西南師范學院地理系。1989年7月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曾先後在國家計委國土地區研究所和宏觀經濟研究院工作,歷任室主任、所長助理、副所長,院長助理。2001年1月任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2003年兼任國家發改委國土地區研究所所長。2005年2月任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主持院日常工作。
主要著作:
中國區域經濟政策研究
知識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
「十五」計劃時期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若乾重大問題研究
主要學術論文:
西部大開發要以體制和機制創新為先導
關於加快城市化進程的若干問題研究
領導幹部宏觀經濟管理知識讀本
「十五」計劃時期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若干問題研究
許炯心: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48年12月出生於四川省。1977年畢業於西南師范學院地理系;1981年獲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此後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1986年9月-1987年7月在荷蘭國際地學與航測學院進修。1995年5月-1996年7月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客座教授。現任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地理學會理事、地貌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水利學會泥沙專業委員會委員;《地理研究》編委,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 編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IE索引刊物)編委。
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主要從事河流地貌、流域侵蝕產沙和河流泥沙災害方面的研究工作。 科研業績:共發表論文110餘篇,其中SCI索引論文近30篇。出版專著4部(含合著)。
代表性學術著作:1. 1996,中國不同自然帶的河流過程,科學出版社。 2. 1997,河型對含沙量空間變異的響應及其臨界現象,中國科學,Vol.27,No.6,548-553. 承擔項目情況:主持或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及面上項目、973項目、國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重要方向及領域前沿項目等共20餘項。
獲獎情況: 曾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次 。
錢樂祥 , 教授, 博士, 廣州大學博士生導師。1987年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本科畢業,1997年於華東師大博士畢業,主要從事GIS與遙感應用方向的教學科研工作,現任廣州大學研究生處副處長兼地理信息科學系教授,兼任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熱帶亞熱帶資源研究專業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理論與方法專業委員會通訊委員、廣東省地理學會理事暨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學術兼職。先後承擔省部級以上項目10餘項;出版《地球信息科學引論》等專著6部;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獲各種獎勵20餘項,2005年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發表的學術論文:
1.Qian Lexiang, Cui Haishan and Chang Jie. Impacts of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Zhujiang Delta. Pedosphere, 2006, 16(6), SCI;
2.錢樂祥,丁聖彥. 珠江三角洲土地覆蓋變化對地表溫度的影響. 地理學報,2005,60(5);
3.錢樂祥等. 福建土地退化的景觀敏感性綜合評估. 生態學報,2002,22(1);
4.錢樂祥等. GIS支持的土壤貧瘠化區域分異研究. 地理科學,2002,22(1);
5.錢樂祥,丁聖彥,許叔明. 伊洛河流域不同地貌類型區的景觀空間結構對比分析. 地理科學,2003,23(5)。
邱道持:男,漢族,重慶市人,1947年生。1978年10月至1982年1月在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學習,1982年1月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獲學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其間,1985年至1987年曾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學習。在校工作期間,先後擔任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系主任、西南師范大學科技處處長、教育部西南師資培訓中心副主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重慶市地理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重慶市國土學會副理事長、重慶市土壤學會副理事長,重慶市科協常委。2001年10月調任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長。
邱道持同志多年從事地理教育和國土資源管理教學科研工作,成績突出。先後承擔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及輔助決策支持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課題任務書編號:2001BA604A02)以及重慶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重慶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重慶市土地定級估價等30多項科研課題。在《中國土地科學》、《自然資源學報》、《經濟地理》、《人文地理》等學術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了《中國政治地理》、《綜合自然地理學》、《重慶市礦產資源開發》、《土地資源學》等專著。先後獲得教育部曾憲梓優秀教師獎、四川省人民政府優秀教學成果獎、以及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重慶市人民政府等八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996年被西南師范大學聘為教授、2000年被西南農業大學聘為博士生指導教師、2001年被重慶市委組織部和市人事局評選為地理學學術帶頭人。
王 力:男,教授,人文地理專業碩士導師,生態學專業博士導師。1993年碩士研究生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自然地理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1997年博士畢業於西南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獲管理學博士學位。1996年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國家遙感中心參加ARC/INFO專業培訓。
主要研究領域:資源經濟學、土地資源學、農業經濟學。主持「重慶黔江開發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悅來鎮城鎮總體規劃」、「永川生態經濟綜合發展規劃」等項目10項,發表論文20餘篇,出版專著2部。
吳康明:1963年9月生,四川省廣安市人,198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7月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畢業留校工作,副教授。曾任西南師范大學團委副書記(主持工作),四川省委社教工作團達縣工作隊隊長。1992年12月任西南師范大學團委書記。1997年1月任西南師范大學圖書館黨總支書記、校黨委委員。1997年12月任重慶市團委副書記、黨組副書記。1998年5月當選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2001年12月任重慶市團委書記、黨組書記。2003年6月當選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2004年6月任重慶市北碚區委副書記、代理區長, 2005年任北碚區區長, 2007年任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副校長(副院長)(正廳局級)。
譚凈:男,1961年9月29日生,四川南充市人。1979年9月考入西南師范學院地理系,1983年7月畢業留校任教。1984年7月擔任助教,1991年7月任講師,1995年10月任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副主任,1996年10月任副教授,2003年6月任西南師范大學資環學院副院長,2004年6月調致公黨重慶市委,歷任副秘書長兼組織處處長、秘書長、副主委兼秘書長。在校期間,主講過《中國經濟地理》、《產業布局學原理》、《經濟地理學導論》、《地理學思想史》、《土地估價理論》、《中國地理》、《房地產開發》、《房地產經營》等本科專業課和《產業布局學原理》、《經濟地理學導論》、《區域經濟學》等研究生班課程。1次被評為校優秀教師,多次評為優秀實習指導教師。曾參加或主持完成了「海南省通什市城市總體規劃」、「四川經濟地理」、「川南國土規劃」、「合江縣農業資源開發重點項目技術經濟研究」、「長江上游地區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總體戰略研究」、「歇馬鎮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研究」、「長江水天城總體規劃和土地估價與預測」、「石柱縣悅來鎮、下路鎮城鎮總體規劃」、「九龍坡西部九鎮城鎮體系規劃」、「三峽移民與發展」等科研課題。其中1項被評為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評為重慶市社科三等獎。參編的著作2部,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篇。
羅清泉:四川省蓬安人,生於1967年3月,198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畢業於西南師范大學地理系,獲學士學位;同年就讀地理系區域地理學中國經濟地理專業研究生,1991年獲理學碩士。1998年韓國韓南大學進修宏觀經濟學;1999年重慶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攻讀博士研究生,2005年獲工學博士學位。1998年至2002年先後任重慶市計委(發展計劃委員會)高技術處副處長、國民經濟綜合處副處長、處長,兼任重慶市區縣經濟發展辦公室副主任。2003年2月任重慶市涪陵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黨組成員。2006年12月至今任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分管發展規劃、財政金融、高技術產業、西部開發等方面工作,兼任重慶市高新技術產業化辦公室副主任、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學會副理事長。實踐經驗豐富,是重慶市「十五」計劃制定者和起草人之一,「十一五」重大專題規劃的制定者之一,重慶市「一圈兩翼」區域發展、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主體功能區、川渝合作成渝經濟區建設等重大戰略的策劃者和推動者。理論功底扎實,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出版專著3部。
Ⅳ 劉春平的詳情
1999-2000年在中科院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做高級訪問學者。2004-2005在英國Cranfield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曾任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受聘為省級重點學科帶頭人、《水文學及水資源》、《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碩士點領銜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現為防災科技學院副院長、教授,《防災科技學院學報》主編、《工程勘察》編委,受聘湖南師范大學和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多地下水資源利用與保護、多孔介質流體動力學、地震地下流體等方面教學研究。曾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及教育部高級訪問學者基金等多項課題研究;在國內主流刊物《水利學報》、《土壤學報》、《工程地質學報》、《水土保持學報》和英文刊物《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Soil Science》、《Pedosphere》等發表論文60多篇;在國家核心期刊《工程勘察》上發表「地下水系統規劃與管理」學術講座4講(1995);出版專著《地下水系統規劃與管理優化模型》(中南大學出版社,1995)和大學教材2部;主編全國高中實驗教材《環境保護》(2004);曾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湖南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二等獎以及中國地理學會、水利學會等多項獎勵。現參與科技部支撐項目、主持科技部行業專項。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名單於2013年2月1日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防災科技學院副院長劉春平教授當選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Ⅳ 陳晉的工作經歷
1992.8-1996.9, 北京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系,1993年破格晉升講師, 1996年破格晉升副教授。
1995.1-1995.8,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系,訪問學者。
2000.9-2001.7,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環境科學、政策與管理系,博士後。
2001.8-2004.3, 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項目研究員(博士後)。
2004.4-2005.5, 全職到北京師范大學資源學院、北京師范大學環境演變與自然災害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作,副教授。
2005.6-2009.11,北京師范大學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環境演變與自然災害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2005年被批准為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博士生導師。
2008.10-2009.3,日本名古屋大學環境研究科,客座教授。
2009.12-現在, 北京師范大學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副主任。 1. 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理論與方法專業委員會理事;
2. 《遙感學報》編委;
3. 日本名古屋大學環境研究科客座教授;
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函評專家,國家863計劃函評專家;
5. 中國地理學會會員;
6.學術期刊審稿人: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IEEE Transaction of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Landscape Ecology,《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地理學報》、《遙感學報》等期刊。
Ⅵ 馮健的簡介
馮健(1975-),江蘇沛縣人,理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副教授,華中師范大學兼職教授,江蘇師范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城市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人文地理》雜志編委。
出版專著和教材《城鄉邊界識別與動態監測》、《鄉村重構:模式與創新》、《開發區產業配套研究》、《城市社會的空間視角》、《轉型期中國城市內部空間重構》、《鄉村轉型:政策與保障》、《中國經濟地理:變化中的區域格局》、《區域公共政策》等近10部。
在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Urban Geography、Regional Studies、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地理學報》、《地理研究》、《城市規劃》等中英文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20餘篇。
(6)地理學報編委擴展閱讀: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快速城鎮化背景下北京郊區居民社會空間重構:基於微觀主體的視角」、「中國大都市區多中心結構研究」,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空心村規劃整治及其信息化支撐技術研究」、「城鄉邊界識別與動態監測關鍵技術研究」以及各種省市級規劃研究項目40餘項。
個人及教學獲獎情況:
2016年,獲北京大學2016年度正大教師獎、2016年,獲北京大學優秀班主任稱號、2015年,獲北京大學第二屆產學研合作先進個人獎,北京大學、2014年,入選武漢市創新崗位特聘專家計劃、2013年,獲中國地理學會城市地理專業委員會2013年度青年優秀論文獎。
2011年,作為第一執筆人完成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配套研究」獲2010年度北京市規劃委系統優秀調研成果一等獎、2009年10月,獲第10屆全國青年地理科技獎、2008年,獲吳傳鈞人文地理優秀論文二等獎。
Ⅶ 顧朝林老師的個人簡歷
顧朝林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建設部城鄉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地名與行政區劃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教育部地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建設部城市規劃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建設部城市規劃專業評估委員會委員。Urban China Network 成員。曾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國際雜志編委,《地理學報》、《城市規劃》、《地理研究》、《地理科學》、《經濟地理》、《人文地理》、《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地球科學進展》、《城市規劃學刊》、《規劃師》、《華中建築》等雜志編委。
通信地址: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100084)
電話及傳真:86-10-62795186(O)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學習工作經歷:
n 198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理學院,分別於己於1982年獲理學學士、1984年獲理學碩士、1987年獲理學博士
n 1988-89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n 1989年聘為副研究員,1993年聘為研究員,1994年聘為博士生導師
n 1989-2005年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城市與人文地理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南京大學城市與資源學系主任、南京大學城市規劃院院長等職務
n 2006年10月調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
專業研究領域:城市與區域規劃理論、城市地理學、區域經濟學等
主要工作成果:
n 結合我國實際提出了城鎮體系規劃理論--"三個結構一個網路"(地域空間結構、等級規模結構、職能類型結構和城鎮網路系統)為城市規劃、區域經濟規劃部門廣泛應用。
n 主持多項重點研究項目。如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中國城市化格局、過程與機理研究,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城市社會地理學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大城市邊緣區特性研究、高技術區激發與演化機理研究、城市發展中的社會地理研究、西部城市化模式研究等。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研究項目:開發區類型與調整研究、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研究、國家2020年城鎮體系規劃框架、國內外都市圈和城市群規劃理論方法與案例、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布局規劃研究。中國科學院「九五規劃」重點項目:城市發展中的社會地理研究、長江流域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國科學院院長基金項目:城市與區域規劃數學模型系統,中國科學院留學基金項目:中國高技術區發展理論與政策研究。教育部「社科基地」項目:傳統產業結構重構與轉移研究——以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例,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中國城市化過程及其機理研究。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軟科學計劃項目:高技術產業空間布局和生產分工政策研究。建設部研究項目:跨世紀中國城市發展戰略。民政部研究項目:中國設市預測與規劃。博士後基金項目:城市經濟區理論與應用研究。此外,還參與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沿海城鎮密集地區經濟人口集聚與擴散機制和調控研究、港澳與珠江三角洲協調發展研究。
n 主持多項區域規劃、城市發展戰略和城市總體規劃項目。如哈爾濱都市圈規劃、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國家發改委)、遼中城市群、鹽城沿海開發戰略等區域規劃,南京江北、南昌、哈爾濱、合肥、石家莊、莆田、彭州、康平等城市發展戰略研究,哈爾濱、寧德、莆田、濉寧、福安、太湖等城市總體規劃,三明、柳州、莆田、龍岩、福安、濉寧等城鎮體系規劃,石家莊、常州等城市產業布局規劃,以及哈爾濱松北分區規劃、老子山風景區規劃和沈陽、汕頭、溫州等城市總體規劃的區域研究。
n 現已出版著作16部,論文250多篇。
2006年主要論著
1. Urban poverty in the transitional economy: a case of Nanjing, China,Habitat International,2006,Vol 30/1 pp 1-26
2.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研究,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6年第15卷第6期第771-775頁
3. 長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區空間構建,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6年第15卷第6期第787-791頁
4. 中國城市發展的新趨勢,城市規劃,2006年3月第30卷第3期第26-31頁。
5. 中國新城市貧困研究,社科研究,2006年11月,總第45期,第55-63頁。
主要獲獎情況:
1989年 中國科學院授予首屆青年科學家獎稱號。1995年 中科院自然科學三等獎:城鎮體系規劃理論與方法(證書編號:95Z-3-015-01)。1996年 民政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一次(排名第五)(證書編號:96001-5)。1997年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一次(排名第五,證書編號:19-3-004-05):中國設市於測與規劃。1999年 江蘇省第六次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一,證書編號:060004):中國高技術產業與園區。1999年 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基金獲得者。2000年 國家「百千萬人才」計劃獲得者。2000年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Ⅷ 郭英海的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任: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岩相古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古地理學報》編委;
中國煤炭學會煤層氣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礦業大學教學委員會委員;
Ⅸ 華東師大現校長詳細資料
俞立中,男,1949年9月出生,博士研究生畢業,教授。2003年1月起任上海師范大學校長。
:
1949年9月14日生於上海。上海市西中學六八屆高中畢業生,1969年7月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赴黑龍江省長水河農場務農。1978年9月考入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1982年7月本科畢業,獲理學士學位,並留校工作。1985年5月至1990年5月在英國利物浦大學地理系從事博士和博士後研究,1989年3月獲得利物浦大學博士學位。1990年5月回國,聘為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1994年 8月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地理系副主任、河口海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科研處長、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院長、校長助理。1997年5月至2003年1月任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2003年2月任上海師范大學校長。
社會兼職:
國家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審組專家;中國地理學會理事,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理事,中國地層委員會委員;地貌與第四紀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地理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化學地理與環境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資源與環境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專家,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成果獎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十五」規劃工作咨詢專家,上海市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災害防禦協會常務理事;《地理學報(英文版)》、《海洋與湖沼》、《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地球科學進展》和《湖泊科學》雜志編委。
學術成果: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專業方向:自然地理學,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環境磁學、環境與環境演變研究、地理信息系統應用等。作為我國環境磁學研究的開拓者,在國內外相關領域有較大的影響。1990年以來,主持參加了「潮灘重金屬污染的磁診斷方法與機理研究」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濱岸環境監測和管理研究」等國際合作項目6項,「蘇州河底泥污染特徵、三維空間分布及其水質影響研究」等省(部)級科研項目13項。具有廣泛的國際合作聯系,曾20餘次赴英、日、美、加、香港合作研究和講學。「長江三角洲環境演變研究」和「長江三角洲風暴沉積與環境研究」分別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和二等獎,「蘇州河沿岸資源環境結構與污染底泥三維空間分布研究」獲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近十多年來,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80餘篇,其中18篇為SCI收錄,被引用次數已達120餘次。
代表論著:
1. A multivariate mixing model for identifying sediment source from magnetic measurements. Quaternary Research. 32, 1989.
2. Pal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magnetic measurements on sediment core from Kunming Basin,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 3, 1990.
3. Quantitative sediment source ascription using magnetic measurement in a reservoir-catchment system near Nijar, S.E. Spain.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18, 1993.
4. Pala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rock magnetic measurements on sediment cores from Taihu Lake in Yangtze Delta, East China. The Quaternary Research. 33, 1994.
5. The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variations on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sediments from the north-eastern Irish Sea. Sedimentology. 41, 1994.
6.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of tidal flat sediments in the Shanghai region of the Yangtze (Changjiang) Estuary, P.R.China. Environmental Ecation and Information. 17, 1998.
7. 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sediment source identification by using magnetic diagnosis mode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4, 1999.
8. Iron rection in tidal flat sediment indicated by magnetic measurements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4, 1999.
9. Soft sediment in Taihu Lake and its palaeoenvironmental indications. 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Japanese History. 81, 1999.
10. Diagenesis of magnetic minerals in the intertidal sediments of the Yangtze Estuary, China and its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66, 2001.
11. China』s Yangtze Estuary: I. Geomorphic influence in heavy metal accumulation in intertidal sediments. Geomorphology. 41, 2001.
12. GIS技術在洪湖環境演變研究中的應用。湖泊科學,1993,5(4)。
13. 利用磁信息研究潮灘重金屬污染的探討。環境科學進展,1993,1(5)。
14. 太湖沉積物的磁性特徵及其環境意義。湖泊科學,1995,7(2)。
15. 環境磁學在城市污染研究中的應用。上海環境科學,1999,18(4)。
Ⅹ 2011年中高考預測8套密卷的主要編委老師
初中組
曾路,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物理特級教師,區物理兼職教研員,市物理學科帶頭人。
2007年,參加了北京市物理中考題的命題工作,有豐富的物理教學經驗,從教30餘年,所教學生在物理競賽中獲獎的多達幾十人次。多年帶初三畢業班,學生中考成績優秀。
張全貴 ,北師大二附中物理一級教師,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
從事物理教學10年。多年擔任初三畢業班的教學,中考成績優異。多次承擔市區級公開課的任務,《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作為百節優秀課被國家網台收錄。
秦秀萍,北京大學附屬中學英語教師,年級主任。
以優異成績通過英語口語等級考試9級,曾赴美國進行英語培訓並獲得證書。所教學生中曾有多人獲得北京市和海淀區科技英語創意大賽各種獎項,曾多次榮獲優秀輔導員稱號。
依蘭,清華大學附屬中學英語高級教師。
從教二十年,多次獲得教學能手、優秀教師、巾幗建功先進個人等稱號。所帶教研組多次獲先進教研組稱號,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外語教師。
尚曉嫚,女,數學碩士,北京一零一中學初三數學實驗班教師。
所教學生在中考取得優異成績。多篇論文比賽在全國、北京市、海淀區的各種比賽中獲獎。2009年被評為海淀區教育系統青年教育先進工作者。
李佳,北京101中學數學實驗班教師,應用數學碩士,海淀區優秀青年教育工作者。
從教數年來,關注學生數學、數學教育、數學學習的發展,致力於中考數學和奧林匹克數學的研究,所帶學生獲全國數學聯賽一等獎、亞洲區第一名等優異成績。
高中組
邱道學,清華大學附屬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全國教育碩士優秀學員,海淀區學科帶頭人。
大學畢業以來一直在清華附中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工作,曾被清華附中學生評為「我最喜愛的教師」。發表教育教學論著多篇,多篇教育教學論文獲得全國或北京市一等獎。
楊燕,北京市崇文區教育研修學院中學研修部化學教研室教研員。北京市骨幹教師。
1999年至今,一直主抓北京市崇文區初三年級化學教研工作,具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曾經參加過北京市中考化學課標卷試題的命制。北京市課標卷化學中考說明編寫組成員。
胡靜,清華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師,南開大學文學院中國古典詩詞專業博士。
在海淀區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中獲解題能力二等獎,《論雙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獲中國語文教育學會「語文資源」相關課題二等獎。
張道林,教育部考試中心高考試題評價組成員,教育部《網路科技》專家委員會委員。
全國歷史教學研究會個人會員,人民教育出版社、大象出版社高中歷史新課標教材編寫組成員,曾任民進中央教育委員會委員。
趙書梅,北京市英語特級教師、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英語教研室主任。
東城區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東城區外語學會副秘書長、東城區職稱評定學科組成員;是北京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的教師用書編寫成員。
王燕謀,北京一幫一助教協會常務理事,數學科主任委員,海淀區學科帶頭人。
長年工作在高三一線,有著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特別是高考改革以來注重對高考命題的研究、復習備考的方略研究,多次到全國各地講學和指導學科老師備課。
龍濤,北京四中物理學科高級教師。
有多年從事高三畢業班的教學工作經驗,深受學生喜愛。北京四中網校的主講教師,參與多本教輔書籍的編撰,所撰寫的多篇論文獲獎、發表。
王樹聲,北京市地理特級教師。北京師大、首都師大及北京教育學院兼職教授。
畢業於北京師大地理系,長期在北京師大附中任教,致力於地理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工作。曾參加教育部地理教學大綱的制定、修訂與新教材的編寫工作。
大學組
周尚意,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所所長。
中國地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國土經濟研究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人文地理學、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周蔭庄, 教授,中國科普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中國化學會中國教育學會理事。
現任首都師范大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心主任。1992年經教育部選拔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訪學。多年主講化學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多門基礎課程。
張海山,數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多年來對高考數學,考研數學等頗有研究。
1998年被評為北京市高等學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 2005年被評為北京高校優秀德育工作者.2006年指導學生獲得北京市高等數學競賽一等獎,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達30多篇。
林薇,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碩士學位會議口譯專業講師。
擔任研究生一年級,口譯教學組組長。多次為各政府部門、國際組織、學術機構和公司企業提供中文、英文專業會議口譯(同聲傳譯及交替傳譯)。
張燕玲,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連續5年參與北京市語文高考閱卷並擔任負責人,出版《大學語文》、《文學概論》、《藝術概論》等多部教材。
譚清華,哲學博士,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在《哲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教學與研究》等雜志發表多篇文章。參與和主持多個課題。
胡玉華,北京教育學院生化環境系主任,副教授。
主要從事中學生物教師繼續教育的培訓與研究工作。社會兼職:生物教育學會理事,《中國多媒體教學學報》中學生物編委。
劉瀅瀅,任教於清華大學理學院的物理系,光信息處理專業碩士。
清華物理系物理實驗中心講師。教學態度認真,受到學生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