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研究
㈠ 地理專業可報研究生有哪些
自然地理學是一門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空間分異特徵、形成與發展變化規律,以及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天然環境,和長期受到人類直接影響而使原有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為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層,即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區間內的一個特殊圈層。
人文地理學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是地理學科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
「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
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不包括經濟地理學。
(1)地理學研究擴展閱讀:
自然地理學分類
1、綜合自然地理
著重對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特徵——自然景觀進行系統綜合研究,是自然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它包括綜合自然區劃研究、土地類型研究和自然綜合過程研究等幾部分。
綜合自然區劃研究的特點是按地域分異規律對地球表層進行區域系統的劃分,劃分出的地域單元是彼此不重復出現的;土地類型研究的特點是按地段分異規律進行類型系統的劃分,劃分出的類型單元在地表是重復出現的;
自然綜合過程研究包括現代物理過程(熱量水分平衡)、化學過程(化學元素遷移與平衡)、生物過程(生物地理群落與生態平衡)和時間過程(古地理過程)等。
現代地理過程的綜合結果展現了自然地理環境的現代特徵,古地理過程的綜合結果是自然地理的古環境。現代自然地理環境是古地理環境演替的結果與延續。
2、部門自然地理
是從自然地理各組成要素角度進行研究,闡明各要素的類型、特徵、過程和與其它要素相互作用關系與結果的學科。主要包括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植物區系與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化學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海洋地理學等學科。
3、區域自然地理學
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區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自然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發展變化的學科,也是區域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㈡ 地理學的簡述研究
人類認識和利用地理環境的歷史,以探討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及其規律。它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專,也是自然科學屬史和社會科學史的一個組成部分。
研究全人類認識地理環境的歷史是世界地理學史或稱地理學發展史;研究各個地區、民族或國家地理學的發展過程,是該地區、民族或國家的地理學史。地理學發展史,可以分為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大階段。
㈢ 地理學的最新研究進展
當代中國地理學進展與趨勢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1)地域分異規律與區域系統。
中國綜合自然區劃揭示出自然地域分異的特點和地帶性規律,成為各部門研究和應用的重要依據;中國農業區劃、中國自然地理系列專著等成果,均具有世界意義。
(2)地表自然過程的綜合研究 。
深入開展對地表物理過程、化學過程和生物過程的研究,並加以綜合.
土地科學的系統研究進展顯著,並已發展為與全球環境變化相聯系,開展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研究。
冰川、凍土、沙漠、湖泊、濕地等專門自然地理的時空演變與過程研究的成就突出。.
通過黃土、冰芯、湖芯、樹輪及歷史文獻等的深入研究在古地理氣候與環境變化領域的成果矚目。.
(3)人地系統與區域發展研究
人文地理研究熱點之一的區位論,從農業、工業拓展到城市,創立了「中心地理論」,並開展了城市化研究;
區位論的廣泛應用,促進了人文地理學及其分支學科的發展,完成了不同尺度的經濟區劃和區域規劃研究.
地理學家率先開辟對自然資源、自然災害和人類環境的綜合研究,成為當代地理學應用研究的主流;
人地關系的地域系統研究從宏觀深入到微觀領域,涉及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機理、指標體系、模型、動力學和決策支持系統等。.
(4)國家地圖集系列的編纂
20世紀,國際地理學界有幾次編制國家地圖集的高潮;30年代以法國、瑞典為代表;60年代以英、美、蘇為代表,蘇聯的國家地圖集還延伸到全世界和海洋領域.
中國近50年來先後編制國家、省區及歷史、自然、人口、經濟、農業地圖集系列30餘種;國家自然、人口、經濟和農業等地圖集的規模和質量均達國際先進水平。.
(5)地理信息系統的建立與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是處理和分析大量地理數據的綜合性技術系統,具有對空間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對現實世界的模擬能力,並能產生新信息為決策服務;
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使地理學傳統的綜合性、區域性得到充分的技術保證,並形成了為地理戰略咨詢與地理工程建設服務的信息(資訊)產業.
地理信息系統的成果廣泛應用於資源、環境、市規劃、作物估產、災害預警評估等領域,為重要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手段。
㈣ 地理學研究世界的視角和科學維度是什麼
因為在文學創作中對環境的描寫需要有地理緯度知識的支持,所以文學史上對地理唯獨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㈤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有哪些
研究地表自然地理環境(包括氣候、水文、地貌、土壤、生態系統等)的分布格局、演化過程、形成機制等。
㈥ 地理學是什麼!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在現代地理學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層,或者是指一個區域。「理」是指事理、規律,或者是事物規律性的內在聯系。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氣、生物和人類活動,簡稱水土氣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綜合體由地理要素組成。
(6)地理學研究擴展閱讀
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地理學的綜合性體現為地理學研究具有多維、動態的視角。以人地關系作為主線來開展地理學綜合研究,其綜合性和動態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以地表環境、地球環境動態變化為主的動態研究,即環境動態研究;
二是以人類社會發展為主體的人類社會動態研究,聚焦環境和社會動態之間的關系;
三是對區域、流域等研究區域的綜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衛星城市之間在產業布局、交通網路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
地理學的空間表達也是多元、多樣的。除語言、數字等基本表達方式外,圖形往往是地理學表達的主要形式,如通過研究地圖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對比不同時期的地圖可以為地理空間演變研究提供直觀支持。
㈦ 地理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類比法教師把某一問題同學生已學過的另一同類地理事物或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包括兩種比較方式:①同類同型比較。同類地理事物和現象被比較的各點相同或相似,具有共同的特徵,對比的結果是:兩個被比較的對象具有共同的特徵,如南北美洲地形的比較、亞洲與歐洲海岸線輪廓的比較都具有這種性質。②同類異型比較。同類地理事物和現象被比較的各點不同,對比的結果是:兩種被比較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具有相異的特徵,如秦嶺、淮河南北河流水文特徵的比較。歐洲與非洲氣候的比較都具這種性質。
縱比法 將同一地理對象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狀況加以比較的方法。其目的在於了解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過去和現狀,並推斷其未來,明了其變化過程的規律。如地形演變各階段上的不同形態,河流演變各階段上的不同狀況,氣候演變各階段上的不同特點,某國、某地區各時期經濟發展的不同狀況等的比較,都屬於縱比法。
聯系比較法 把兩種地理對象聯系起來進行比較,以揭示其內在聯系和相互關系的比較方法。例如講歐洲大陸輪廓時聯系非洲進行講述,可突出歐洲是海岸線最曲折的大洲。
並列比較法把分別獨立的幾個比較對象並列起來進行比較的方法。通過這種比較、能夠明確被比較對象的共性和個性。例如,把黃河、海河、遼河幾條河流並列起來進行比較,可找出每條河流的個性和共性,使學生認識黃河、海河和遼河這三條河流的個體和整體特徵。
綜合比較法 把不同地理區域或不同國家的地理綜合體的各個要素,進行全面比較的方法。它是一種對比要素較多,較復雜的比較法。多用於地理復習和測試。
㈧ 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是什麼
地理學就是研究人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版開發和保護地球權表面的自然資源,協調自然與人類的關系。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研究課題,曾被稱為科學之母。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區域和國家進行描述。傳統上,地理學在描述不同地區及居民間的情形時,就和歷史學密切聯系(如希羅多德);在確定地球的大小和地區的位置時,就和天文學及哲學有聯系(如厄拉多塞〔Eratosthenes〕和托勒密)。德國博物學者及地理學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
㈨ 哪些大學的地理學研究生專業比較好
一級學科:0705 地理學研究生專業排名:
專業名稱:070501 自然地理學
北京: (10001)北京大學 (10022)北京林業大學 (10027)北京師范大學
(10028)首都師范大學 (80001)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85101)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天津: (10065)天津師范大學
河北:(10094)河北師范大學
山西:(10108)山西大學 (10118)山西師范大學
內蒙古:(10135)內蒙古師范大學
遼寧:(10165)遼寧師范大學
吉林:(10200)東北師范大學 (80062)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10203)吉林師范大學
黑龍江:(10231)哈爾濱師范大學
上海: (10269)華東師范大學 (10270)上海師范大學
江蘇:(10284)南京大學 (10290)中國礦業大學 (10319)南京師范大學 (10320)徐州師范大學
(10300)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80061)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浙江:(10335)浙江大學 (10345)浙江師范大學
安徽:(10370)安徽師范大學
福建:(10389)福建農林大學 (10394)福建師范大學
江西:(10414)江西師范大學
山東:(10445)山東師范大學 (10447)聊城大學 (10451)魯東大學
河南:(10475)河南大學 (10486)武漢大學 (1049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10512)湖北大學
(10511)華中師范大學 (80057)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湖南:(10542)湖南師范大學
廣東:(10558)中山大學 (10574)華南師范大學 (11078)廣州大學
廣西:(10603)廣西師范學院
海南:(11658)海南師范大學
重慶: (10618)重慶交通大學 (10635)西南大學 (10637)重慶師范大學
四川:(10616)成都理工大學 (80063)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10626)四川農業大學 (10636)四川師范大學
貴州:(10663)貴州師范大學
雲南:(10673)雲南大學 (10681)雲南師范大學
陝西:(10697)西北大學 (10710)長安大學 (10718)陝西師范大學
甘肅:(10730)蘭州大學 (10736)西北師范大學 (80076)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青海:(10746)青海師范大學
新疆:(10762)新疆師范大學 (80102)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專業名稱:070502 人文地理學
北京:(10001)北京大學 (10027)北京師范大學 (80001)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10028)首都師范大學
天津:(10065)天津師范大學
河北:(10094)河北師范大學
山西:(10118)山西師范大學
內蒙古:(10135)內蒙古師范大學
遼寧:(10165)遼寧師范大學
吉林:(10184)延邊大學 (10200)東北師范大學 (80062)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黑龍江:(10231)哈爾濱師范大學
上海:(10269)華東師范大學 (10270)上海師范大學
江蘇:(10284)南京大學 (10319)南京師范大學 (80061)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10320)徐州師范大學
浙江:(10335)浙江大學 (10345)浙江師范大學 (11646)寧波大學
安徽:(10370)安徽師范大學
福建:(10385)華僑大學 (10394)福建師范大學
江西:(10403)南昌大學 (10414)江西師范大學
山東:(10445)山東師范大學 (10446)曲阜師范大學
河南:(10475)河南大學 (10484)河南財經學院 (90005)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湖北:(10486)武漢大學 (10511)華中師范大學 (10512)湖北大學
湖南:(10542)湖南師范大學
廣東:(10558)中山大學 (10574)華南師范大學 (11078)廣州大學
廣西:(10603)廣西師范學院
重慶:(10635)西南大學 (10637)重慶師范大學
四川:(10636)四川師范大學 (80063)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貴州:(10663)貴州師范大學
雲南:(10673)雲南大學 (10681)雲南師范大學
陝西:(10697)西北大學 (10718)陝西師范大學 (10724)西安外國語大學
甘肅:(10730)蘭州大學 (10736)西北師范大學 (80076)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青海:(10746)青海師范大學
寧夏:(10749)寧夏大學
新疆:(10762)新疆師范大學 (80102)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專業名稱:070503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北京:(10001)北京大學 (10002)中國人民大學 (10019)中國農業大學 (10022)北京林業大學
(10027)北京師范大學 (10028)首都師范大學 (11413)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82806)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80001)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河北:(10094)河北師范大學
山西:(10113)山西農業大學
內蒙古:(10135)內蒙古師范大學
遼寧:(10165)遼寧師范大學
吉林:(10183)吉林大學 (10200)東北師范大學 (80062)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黑龍江:(10231)哈爾濱師范大學
上海:(10247)同濟大學 (10269)華東師范大學
江蘇:(10284)南京大學 (10290)中國礦業大學 (10307)南京農業大學 (10319)南京師范大學
(80061)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80126)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浙江:(10335)浙江大學
安徽:(10370)安徽師范大學
福建:(10386)福州大學 (10394)福建師范大學
江西:(10405)東華理工大學 (10407)江西理工大學
山東:(10423)中國海洋大學 (10424)山東科技大學 (10445)山東師范大學
河南:(10460)河南理工大學 (10475)河南大學 (90005)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湖北:(10486)武漢大學 (10489)長江大學 (10511)華中師范大學 (10512)湖北大學
湖南:(10533)中南大學 (10534)湖南科技大學
廣東:(10558)中山大學 (10564)華南農業大學 (80165)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10574)華南師范大學
廣西:(10603)廣西師范學院
重慶:(10635)西南大學
四川:(10613)西南交通大學 (10616)成都理工大學 (10636)四川師范大學
(80063)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貴州:(10663)貴州師范大學
雲南:(10673)雲南大學 (10674)昆明理工大學 (10677)西南林學院 (10681)雲南師范大學
陝西:(10697)西北大學 (10704)西安科技大學 (10710)長安大學 (10718)陝西師范大學
(10712)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甘肅:(10730)蘭州大學 (10732)蘭州交通大學 (80076)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10736)西北師范大學
青海:(10746)青海師范大學
新疆:(10762)新疆師范大學 (80102)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㈩ 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地理學研究的是地球表面這個同人類息息相關的地理環境,地理學者曾用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等術語稱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個層圈——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積和厚度。在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組成一個宏大的地表綜合體,它具有以下的特徵:
一方面,地球表面是由五個同心圈層組成的整體,它們分別是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
大氣對流層主要由氣態物質組成,也包括部分液態水和固體顆粒。由於對流層同地面和水面接觸,因此大氣中各種要素都受到下墊面的強烈影響;
岩石圈上部主要是由固體物質組成,包含部分氣態、液態物質和微生物,它是生物和人類所依附的場所,也是各種圈層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最集中的地方;
水圈主要是由液態水組成,以海洋為主還有陸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在地球表面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生物圈和人類圈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生物圈是有生命活動的圈層,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生物圈同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相互交錯,組成一個巨大的復雜的自然綜合體;
人類的出現是地球表面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勞動,通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地球表面施加影響,創造了一個新世界,並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層圈——人類圈。
上述各層圈所組成的地球表面這個綜合體,這是自然歷史發展的結果,各層圈的形成在實踐上亦有一定的順序: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全是無機的物質,首先出現;有機的生物圈及其相關的土壤,是在無機圈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類則是生物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種發展的動力來自於地球內部和外部力量——太陽能。
另一方面,地球表面是一個不均一的層面,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分異。造成地球表面不均一和區域分異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勻性和地球內能分布的不均勻性。人類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因此人類的體制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都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差異。比如人種的差異、生活方式的差異等等。
再有,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在地球表面形成過程中,大陸與海洋的面積和位置幾經變遷,氣候歷經了炎熱與寒冷、濕潤與乾旱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發展到陸地,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
自然地理的變化影響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也反作用於自然地理。特別是在現代工業化時期,人類的活動使地球表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控制或減輕了某些自然災害,另一方面諸如森林的砍伐、污染、荒漠化等情況的出現,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資源的大量消耗,人類的影響程度還在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