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堂
❶ 中國第一所學堂是什麼
同文館
概況
清代最早培養譯員的洋務學堂和從事翻譯出版的機構。咸豐十年(1860)清政府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作為綜理洋務的中央機關。同時恭親王奕欣等人建議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設立同文館。
①京師同文館
簡稱同文館。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恭親王奕欣等奏准在北京設立同文館,附屬於總理衙門。設管理大臣﹑專管大臣﹑提調﹑幫提調及總教習﹑副教習等職。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任監察官﹐實際操縱館務。先後在館任職的外籍教習有包爾騰﹑傅蘭雅﹑歐禮斐﹑馬士等。中國教習有李善蘭﹑徐壽等。美國傳教士丁韙良自1869年起任總教習﹐歷二十五年之久。 該館為培養翻譯人員的「洋務學堂」,最初只設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後陸續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學等班。招生對象開始限於十四歲以下八旗子弟,1862年6月入學的僅十人,以後擴大招收年齡較大的八旗子弟和漢族學生,以及30歲以下的秀才、舉人、進士和科舉正途出身的五品以下滿漢京外各官,入學學生逐年增多。學習期限初定三年畢業,自光緒二年(1876)後改為兩種: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學、測地諸學者,八年畢業;年歲稍長,僅借譯本而求諸學者,五年畢業。課程設置最初只有英、法、俄、漢文,同治六年後增設算學、化學、萬國公法、醫學生理、天文、物理、外國史地等。除漢文外其它課程多由外國人擔任教習。其經費、人事等權基本控制在總稅務司赫德手中。同治八年,赫德提名美國傳教士丁韙良擔任同文館總教習,總管校務近三十年。光緒二十七年(1902)並入京師大學堂。 清代在北京開辦的採用班級授課制的第一所洋務學堂。清政府自鴉片戰爭後,屢次與帝國主義列強交涉,深感語言不通、文字隔閡,也是受欺矇遭失敗的原因之一。左宗棠、李鴻章等堅持學習西方,於是在同治元年(1862)設立了京師同文館,學生為十三、四歲的八旗子弟十人。次年增設法文館、俄文館。再後又增設德文、日文。館中教習均聘外國人。1866年底改為入館學習者皆取正途人員,如舉人、優等貢生及由此出身的五品以下的京外各官,且年齡的30歲以下的人。1867年增天文算學館。1869年聘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任總教習。1872年擬訂了八年課程計劃,計為:第一年認字、寫字,講解淺書;第二年練習句法,翻譯條子;第三年講讀各國地理及史略,翻譯選編;第四年講求數理啟蒙及代數學,翻譯公文;第五年講求格物、幾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練習譯書;第六年講求機器、微分積分、航海測算,練習譯書;第七年講求化學、天文、驗算、萬國公法,練習譯書;第八年講求天文、測算、地理、金石、富國策,練習譯書。考試嚴格,有月課、季考、歲考三種。每三年舉行大考一次,列入優等者陞官階,次等者記優留館,劣等者除名。館內待遇較優,除膳食、書籍、紙筆由官家供給外,每月尚有薪水銀10兩。京師同文館有統一的課程設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學「四書五經」之類的傳統科目,被人視為中國近代新式學校的發端。學生畢業後大半任政府譯員﹑外交官員﹑洋務機構官員﹑學堂教習。該館附設印書處﹑翻譯處﹐曾先後編譯﹑出版自然科學及國際法﹑經濟學書籍二十餘種。此外還設有化學實驗室﹑博物館﹑天文台等。 1902年1月(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年並入1898年創建的中國第一所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京師大學堂。
②廣州同文館
繼京師同文館、上海同文館後,中國第三所外國語學校。是洋務派在廣州所辦的第一件較重大的洋務事業。同治元年(1862)李鴻章奏請在廣州建立同文館。同治三年(1864)創辦,位於廣州市北大門朝天街(今廣州朝天路朝天小學)。第一任提調為王鎮雄,第一任館長為談廣楠和湯森,第一任漢文教習為吳嘉善,第一任英文教習為美國人譚訓。第一期招收14~20歲的正途學生20人(另有5人附學生),其中滿漢八旗子弟16人,漢人世家子弟4人,學制三年,學習科目主要有英語、漢語和算學。光緒五年(1879)添設法文、德文兩館,每館各招學生10人,其中10人來自原英文館中英語已經通曉者,其餘選自八旗子弟。學制增至八年,第一年學習讀法、寫法、拼法;第二年學習讀法、文法、會話和翻譯句子;第三年學習世界史地,練習翻譯電報等;第四年學習算術、代數,練習翻譯公文;第五年除繼續學習翻譯外,學習物理、幾何、三角;第六年學習機械、微積分、航海測算;第七年學習譯書、化學、測算和萬國公法;第八年除譯書外,學習天文、地理。另外,還開設生理學、解剖學等選修課。後又增設東語(日語)館和俄語館,專門培養日語、俄語方面的翻譯人才。清政府駐英屬新加坡的第一任總領事左秉隆為該館的首屆學生,學生傅柏山曾出任外交部署主事,學生楊樞、長秀曾合譯《各國史略》。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名為譯學館。後又幾度易名。抗日戰爭勝利後,改名為市立第一小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更名為惠福區中心小學、北區第一中心小學、解放中街第一小學、朝天路小學、朝陽路小學。至1993年定名朝天小學。
❷ 地理風水學如何入門
想學風水就要看你學習的目的,看陽宅?陰宅?還是算命?其實這些都存在一點通性,也有《易經》、《八卦》繁染出來的,比如九星是風水中是一門~但也有好幾門不同的學術,長生學就說九星是一種謬論,關鍵在於你能不能遇到好的師傅,不是說在街上隨便買幾本書看著就是風水師了,那麼容易學到的就不是什麼智慧了,那麼容易出版的就不是什麼好書~
例如分金吉度、水法來說也分N種門派~要學的東西有羅盤每層的用法,這個可以看《羅經透解》這書,雖然有錯的地方,但都大同小異。入門是60花甲~然後天乾地支相生相剋相刑~各種五行的用法(五行有十多種,如玄空五行、納音五行等),然後就是24山坐向啊~水法啊~明氣啊~分金啊等~當然選擇九星學還要理解河圖洛書,但個人的學派里是反對九星學說的,認為用九星的是害人(但現在用九星的灰常多)~
如果想學帶兵再學奇門遁甲(貌似現在沒什麼用了),陳子性那本原書感覺不錯,但不是大街有賣的那本,那是翻N抄版,不如不看,聽說峨眉山有原書。日家來說感覺彭家有一書真不錯,現在我有這本書,裡面的六丁六甲之術真神,每用每應驗,例如我做過一個墳,書說當日時辰到了會有一對鴛鴦飛到墳堂中心,開始不信想驗證下看看,結果真來了,在場的人都傻了眼~
好~就先說這么多~如果想學習玄學就必須先找個真有實力的人拜師,大街上的書看壞人的,不如不學~
❸ 船政學堂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分為前學堂和後學堂,後學
船政學堂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分為前學堂和後學堂,前學堂是用()教學。 A、英語B、法語C、漢語D、日語 答案是法語 船政學堂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分為前學堂和後學堂,前學堂是用(B、法語) 教學。
❹ 船政學堂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分為前學堂和後學堂,前學堂是用教學
139、船政學堂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分為前學堂和後學堂,前學堂是用()教學。
A、英語B、法語C、漢語D、日語
答案是法語
船政學堂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分為前學堂和後學堂,前學堂是用(B、法語)
教學。
❺ 那裡最有名氣地理學堂
網上搜索北京四中安迎的視頻,講高三的,還不錯。
❻ 船政學堂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分為前學堂和後學堂
船政學堂是清朝船政大抄臣沈葆禎在1866年於福建福州馬尾港所設的海軍學院,又稱福建船政學堂,福州船政學堂或馬尾水師學堂。船政學堂最初稱「求是堂藝局」,是專門為福建船政培訓人材而設。學堂成立之初即聘用外國教習教授造船、航海等專業知識,畢業生中優異者更會被派往西歐各國深造。船政學堂被稱為中國海軍搖籃,除了是近代中國首家海軍及航海學院外,它亦是首家現代軍事學院,和首家現代專業院校。船政學堂的畢業生不少成為北洋海軍的高級將領外,部份亦成為中國近代的著名知識份子。
❼ 我國中學地理課程是怎樣設置的
我國中學地理課程設置
一、我國中學地理課程設置的演變
我國古代學校中沒有專門設置的地理課程,地理知識的傳授多分散在《四書》《五經》《尚書·禹貢》等書籍的學習之中。19世紀我國沿海城市的一些新式學校中開始有了地理課程,但中小學各年級正式設置地理課程是始於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之後。90多年來,我國中學地理課程的發展大約經歷了以下幾個主要階段。
(一)清末階段(1904~1912年)
1904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興辦學校,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實行癸卯學制。《奏定學堂章程》是我國最早制訂的、在全國范圍中小學普遍施行的含有地理學科的課程方案。當時中學學制5年,一、二年級安排地理概論、亞洲總論、中國地理等內容,三、四年級開設外國地理,五年級開設地文學。教學時數,除了二年級每周3學時外,其餘年級都是每周 2學時,總時數為每周 11學時。1909年後中學分文、實(理)兩科,文科在一、二年級開設中國地理,每周3學時,三、四、五年級開設外國地理,每周2學時,總時數為每周12學時;實科一、二、三年級開設中國地理,四、五年級開設外國地理,每周均為1學時,總時數為每周5學時。
在這一階段,地理課程的內容主要敘述中外各國的疆域、山川、城市、交通、物產等,課本的編寫具有地理志、地方誌的特點。
(二)辛亥革命後至新中國建立前階段(1912~1949年)
在這個階段的前期,地理課程變動較多,開設的課程主要為中國地理和外國地理,也曾在高年級開設過自然及人文地理概論;總時數也有變動,每周有8學時、6學時、9學時不等,並且也不是所有年級都開設地理課程。後期(1932年以後)則是歷史上開設地理課學時較多的時期之一,總時數達12學時,在初中和高中總共6個學年中,全部開設地理課程,每周均為2學時。課程內容,無論是初中、高中甚至小學,基本上都是循環重復,從本國地理到外國地理,區別僅是內容的繁簡。
這一階段地理課本的編寫質量有了提高,打破了過去地方誌式的框框,並吸收了當時地理科學研究的一些成果。但課本中也存在一些錯誤的觀點,如地理環境決定論、優秀種族論等等。
(三)新中國建立以後至「文化大革命」階段(1949~1976年)
這一階段地理課程變動較大,整個學校地理教育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個由興旺趨於萎縮的過程。解放初期,地理課程的體系基本上按照解放前的舊體系,但在內容上,刪除了地理環境決定論等觀點,加強了愛國主義教育。1953年至1957年期間,主要參照蘇聯模式,課程體系由自然地理到經濟地理、由世界地理到中國地理,地理課時數總共達每周12學時,也是歷史上開設地理課學時較多的時期之一,在內容上相對比較系統、完整,但結合我國實際尚不夠。從1958年開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地理課程基本上屬於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削減的時期。這一時期地理課學時數削減幅度很大,從1957年每周的12學時,削減到1958年的8學時、1959~1962年的5學時,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一段時間全國大多數中學都停開地理課,學生的地理知識水平普遍下降。
(四)「文化大革命」以後階段(1976年~現在)
「文化大革命」以後,地理教育處於振興階段,地理課程逐步得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學地理課程設置概況一覽表(括弧內為學時數)到恢復,學時也由少到多,逐步得到增加。不僅在小學,而且在高中一年級(或高中二年級),以及高中三年級的文科班也開設了地理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初中階段開設區域地理(包括中國地理、世界地理、鄉土地理),高中階段基本上講授系統地理。在指導思想上,逐步明確了以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理論作為地理教學內容的核心論題。在地理課本的編寫上,由以往「偏重提供事實材料」向「事實與原理相結合」方向轉變,區域地理內容的組織由條述法向特徵法轉變,課本的表述方法也由以往的文字表述為主向圖文並茂方向轉變。
在這一階段,我國各地雖曾編寫過一些不同版本的地理課本(包括各地的鄉土地理課本),但在大部分時期主要還是採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全國通用的統編教材。從1993年秋季開始,我國在全國范圍推廣使用多種不同版本的地理課本,這標志著我國的地理教材已由「一綱一本」(全國一個大綱,一種課本)走向「一綱多本」(一個大綱,多種課本)和「多綱多本」(不同的大綱,多種課本)的改革時期。
二、我國現行中學地理課程的設置
根據原國家教委(今教育部)1990年頒發的《現行普通高中教學計劃的調整意見》和1993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試用)》,現行中學地理課程設置如下:
初一開設世界地理,每周3課時,課程內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和地圖初步知識,作為學習中、外區域地理的基礎知識;第二部分是世界概況,是對全球的總認識;第三部分是各大區地理特徵和一些國家地理知識;第四部分主要講時區、日界線和世界環境保護。
初二開設中國地理,每周2課時。四年制初中比三年制初中每周多一課時。教材按照中國地理總論→中國區域地理→中國在世界中,即總論→分論→總論的編排方式安排順序,最後學習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理和鄉土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每周3課時。高中地理共計十一章,前五章屬自然地理,主要講地球的宇宙環境和人類的自然環境。後六章屬於人文地理,講述當前世界性的環境問題,也是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
高三地理(選修)每周4~6課時,屬文科選修,教材內容以中外區域地理為主。
1994年開始,原國家教委又組織有關方面人員編制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地理課程標准(教學大綱)。按照新高中地理課程方案的設計:高中一年級開設的地理為必修課,每周3課時,學習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有關的知識;高中二年級和高中三年級開設的地理為限定性選修課,高二每周1課時,高三每周2課時,主要學習人文地理知識。目前,新高中地理課程正在天津、山西、江西等省、直轄市試點,2000年起在全國推廣。
此外,上海市經國家教委(教育部)批准,在1988年也設計了一套初、高中地理課程設置方案,試點後已於1993年起在上海地區施行。此方案規定,6年級(9年義務教育一貫制)開設自然地理基礎(每周1課時),7年級開設世界地理(每周2課時),8年級開設中國地理(每周2課時),高中二年級開設必修地理課程(每周2課時),高中三年級開設文科班選修的地理課程(每周3課時)。
浙江省也經國家教委(教育部)批准,試行綜合課程方案,將初中階段地理課程的內容分設在自然和社會兩門課程之中。
三、台灣、香港中學地理課程的設置
(一)台灣地理課程設置
台灣中小學修業年限為12年:其中國民教育(即義務教育)為9年,前6年為國民小學,後3年為國民中學(即初級中學),合稱國民學校;3年普通高中,另稱高級中學。
近年來國民中學單獨設置地理課程。初中三個年級都開設地理課,周課時總量為5課時。第一、二學年每周2課時,第三學年每周1課時。在三年六個學期中,前四個學期主要講中國地理,後兩個學期主要講授外國地理。
高中三個年級也都開設地理課。高中地理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高一、二年級地理為必修課程,每周2課時,第一學年為地理通論,第二學年為外國地理和本國地理。高中地理選修課設在高三年級,分設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和地球科學三門。高三實行文理分科,理科可選地球科學,文科選人文地理或經濟地理。
(二)香港中學地理課程設置
目前香港的學制是: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稱中四、中五),大學預科一年或二年。20世紀80年代以前,香港私立中學較多,後因經濟迅速發展,公立學校大大增加,到1985年已有70%的中學生在公立中學就讀。地理課程在香港普通教育中是受到重視的。一般中學從初一到高二年級都開設地理課。這一方面是由於香港在1997年回歸祖國以前的一百多年裡為英國佔領,深受英國的影響,繼承了英國重視地理教育的傳統;另一方面也與香港的環境條件有關。
香港地理課程的設置是:初一為香港本土地理,初二、初三為世界地理。不修讀地理的學生改念社會科。社會科是一門綜合了歷史、地理、經濟和公共事務的科目。地理和社會這兩門學科都是初中階段持續三年的必修課。
高中地理課程開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香港中學習慣把高中分為文、理、商三組,其中修讀地理的學生較多。
❽ 地理風水那本書最好
師承式的學習最好。 因為需要先學易經,再學風水。
非要自學的話可以看八宅真內法
當然, 如果能自學容明白風水,那這種學習力可以去自學靠211大學了。
風水書籍多以古文言文居多。 師承式的學習 基本不看教材,都是師父口傳,然後記筆記,再加上跟師父交流,出門去看局,積累經驗,慢慢獲得學術的真東西。
俗話說,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現在度娘微積分和火箭工程,文獻數不勝數, 我們看完了未必就會早火箭了,也未必會解微積分啊成為數學家啊。
所以,無論什麼學習,即使是高中的學生,一樣需要老師去指點學習。
祝你學業有成
❾ 大學里學的不是地理科學,但還是很想學地理科學,如何修地理的雙學位
一般本科學校都可以報的。常規是在大一小學期或大二上學期的時候報。版有成績要求(比權如要求您一年以來的平均績點3.0或3.5以上),不同學校要求不同。學位性質方面不做要求,但如果是相同學位的話,就會幫你省去幾門課。第二學位的課程一般都比較少,就是幾門基礎課加專業課,修起來也不難。很多人都是畢業後一年才修完的,但積極的同學在大四畢業的時候也可以順利修完。現在一些學校還設了跨校選修課程和第二學位課程。建議您最好問一下你們學委或者輔導員,或者直接電話聯系您想報考雙學位的學校教務處。這樣會了解的更清楚些。
氣象學、地質學都是地理科學專業在大一、大二是的兩門課程,在研究生階段,它們就分別是兩門專業了。像另一個人說的一樣,這兩個研究生專業前途的確不錯,但是條件是畢業後能考生公務員進入國家機關,或者進入石油、礦產類的國企。輔修修的是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地理科學在本科階段是屬於理工學科,畢業後頒發理學學士學位證。本科階段很少有學校為氣象學、地質學這兩門課開輔修班。因為他們是地理科學專業的兩門課程,而不是兩個本科專業,達不到輔修班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