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地理學
㈠ 今年迎124年來最早秋分的現象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今年我們迎來了近124年最早的秋分,秋分是24節氣其中之一。在地理學上,秋分意味著太陽直射從南回歸線移動至赤道,北半球結束了夏天的晝長夜短,到秋分這天全球晝夜平分,並且太陽直射開始向北回歸線移動,晝漸短夜漸長,我們的白天也會逐漸短起來,日出變晚,日落變早。今年的秋分之所以來得早,也和天文地理等自然因素以及歷法有關。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秋分的早到和太陽運動以及歷法規定有關,這是古人們經過長期觀察總結所凝練的經驗,數千年來指導著人們生生不息的生活、奮斗,讓我們在農業生產中作出正確判斷,避免因天氣季節原因造成損失。即便秋分提早而來,本質上依然是符合歷法的,對於我們的生活作息和勞動都是沒有任何負面影響的。
㈡ 地理學中秋分是哪一天
秋分,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日~24日。
秋分回之「分」為「半」之答意,我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後,北極附近極夜范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范圍漸大。
二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秋分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3.042,20世紀=23.822。
舉例說明:2088年秋分日期=[8×.0.2422+23.042]-[88/4]=44-22=22,9月22日是秋分。
例外:1942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㈢ 我國先祖們是如何知道秋分和春風時太陽直射在地球赤道的
LZ您好
答案是不知道來,甚至東漢馬自援平定越南征一征二叛亂的時候,將越南一帶置「日南郡」因為當時時值夏至附近,當地在北回歸線以南,馬將軍錯誤以為日南郡「在日之南」
所以可見我國古代地理根本就沒有太陽直射,赤道和南北回歸線的概念
但是,這不妨礙另一件事,那就是沙漏,水漏,日晷等計時工具還是出得比較早的,所以最初夏至和冬至應指的是晝夜最長/最短的日子。
春分和秋分則是晝夜時間等長的日子,但是由於太陽光的折射(太陽在實際升出地平線前就會被我們看到)。所以我們的二十四節氣的春秋分並不是地理學上嚴格的春秋分喲
㈣ 什麼是秋分它有什麼特點
秋分,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公歷9月22~24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特點包括:
1、在南北兩極,秋分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上。此後,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繼續南移,北極附近開始為期6個月的極夜,范圍逐漸擴大再縮小;南極附近開始為期6個月的極晝,范圍逐漸擴大再縮小。
2、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幅度將高於10℃以上;氣溫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漸步入深秋季節。南半球的情況則正好相反。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已經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
(4)秋分地理學擴展閱讀: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民間的祭月習俗因地區不同儀式各異。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北京歲華記》記載北京祭月的習俗說:「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北京祭月還有一個特別的風俗,就是「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諺所說「男不拜月」。
㈤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陽分別直射在哪
春分3月21日直射: 赤道
夏至月22日 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度26分)
秋分9月23日直射:赤道
冬至12月22日直射: 南回歸線(南緯23度26分)
1、春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3月20或21日。 這一天,南北半球晝夜都一樣長
2、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
3、秋分(autumnalequinox),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
秋分之後,北極附近極夜范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范圍漸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春分」、「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分就是半,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
4、冬至(英語:wintersolstice),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於每年公歷12月22日左右。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
㈥ 地理上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和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一樣嗎
地理上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和中國二十四節氣大致相同,但是也存在著差異。回
春、夏、秋、冬是答由太陽的 高度所決定的,是地球圍繞太陽運行所產生的結果。
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攝提),每一旋轉周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候、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6)秋分地理學擴展閱讀:
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時候、氣候、物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經歷史發展,農歷吸納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歷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歷,「二十四節氣」也就成為了農歷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時間為什麼和書上的不一樣
高中的時候地理學過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的時間分別是每年的3.21 6.22 9.23 12.22(平年)。
當2月29日的年,故有3.20 6.21 9.22 12.21 (閏年)。
㈧ 秋分的來歷
秋分的由來:
一、秋分的地理學解釋
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從這一天後,北半球日短夜長。
二、秋分的含義
1、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劃分四季,秋分日居於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2、此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秋分」日,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此日後,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
(8)秋分地理學擴展閱讀:
秋分節氣,屬於二十四節氣的十六節氣,二十四節氣起源於我國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
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1年分為12個月紀,每個月紀有2個節氣。從24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
秋分習俗:
1、秋分立秋社
古人立社,原本是為了春天祈禱農事順利舉行的祭祀,後來倡導「春祈秋報」的做法,於是在秋分節氣之際又設立秋社,如同拔楔最初只有上巳節(三月三日)的春楔。
如蘭亭曲水流筋等,後來春秋兩季的佳日,都藉以舉行游戲活動,於是又有了秋楔。大概民間認為春季農事即將開始,祭祀可以祈禱農事順利,而秋季耕作結束。
便應以舉行祭賽來表達感恩之情。唐代以來,秋社的日期,各地都不相同。如安徽貴池在八月上旬,重慶萬縣以八月十五日為秋社,江蘇通州在九月九日,湖北監利在八月初一。
而其他各縣,或者在八月二日,或者在九月九日,或者在十月一日,都不一樣。一般來說,秋社都取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大約在農歷八月秋分前後。
各地諺語有按照秋分日在社前還是社後,來占卜年景的豐歉的。如福建建陽的農諺:「秋分在社前,斗米換斗錢;秋分在社後,斗米換斗豆。」
江蘇松江的農諺:「分了社,白米遍天下;社了分,白米如錦墩。」無論秋社在何時,每逢此時,人們都要祭祀先農,並舉行各種娛樂活動。
2、秋分食新
秋收時,農家割新稻,一般稱之為開稻門,凡是初次所做的新米飯,都要先祭獻過祖宗和土地之神,然後招集家人,共同食用,稱之為食新或者獻新。
考究的人,還會選擇吉日,焚香設酒以祭獻。有些地區的少數民族也是這樣。四川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區東部的少數民族嘗新多在六月二十四日,以蕎麥成熟作為嘗新之日。
而冕寧、越雟一帶,則在七月十五,以稻米成熟之期為嘗新。遇到閏月,應提前一個月。嘗新之日,採收新蕎麥或者新米製成米飯。
另用當年的母雞一隻,富裕人家還要宰羊,祭獻在祖靈之前,以示珍視米穀,報答恩德,絕不忘本。
3、秋分走社
農家以土地為其唯一的資源。沒有土地.就沒有農業,而且人口稀疏,住所固定,環聚一處,守望相助,彼此之間的感情極其深厚。
鄉鄰之間的關系異常親密,有時因為農事上的關系,如耕地整理,病蟲害的驅除與預防等,都不得不互幫互助,協力完成。
秋社之時,一年的辛勞,已經得到回報,彼此愉快的心情無以復加,因此男女走社,總是要比春社還要盛大。各家經常拿出最豐收的土產食品招待客人。
以相互展示誇耀,如此也促進了人們的進取之心。有民諺道:「雞豚秋社,芋栗園收,李四張三,來而便留。」
5、秋分投壺
投壺是古代秋分節氣期間賓主宴飲時盛行的游戲。方法是,設一壺,使賓主依次向壺內投矢,勝者倒酒給敗者喝,大致與鄉射相同。所不同的是,投壺用手擲,不是以弓射。
投擲的是標而不是箭,命中的是壺而不是靶。投壺技巧嫻熟的,往往心手相應。投壺的花樣繁多,其名稱種類有春睡、聽琴、倒擂、卷簾、雁銜、蘆翻、蝴蜂等項,不下三十餘種。
㈨ 《秋分》這首古詩的由來是什麼有什麼諺語
1、由來:秋分,是一首描寫秋分節氣地理、氣象、花卉及農作物豐收狀況的七言絕句詩。作者左河水,發表於《中華詩詞》《中國詩賦》2015年1期。
2、諺語:
秋分收花生,晚了落果葉落空。
秋分棉花白茫茫。
秋分不著「噴,到老瞎胡混。
秋分種小蔥,蓋肥在立冬。
秋分日晴,萬物不生。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秋分秋分,雨水紛紛。
秋分雨多雷電閃,今冬雪雨不會多。
秋分節到溫度降,魚塘投餌要減量,投喂水旱各種草,嫩綠新老均勻上。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