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理學
A. 地理學發揮何種作用在今天殖民主義和它的遺產是什麼為什麼使非殖民化的地理知識方法拒絕客觀性和普遍性
地理學發揮何種作用在今天殖民主義和它的遺產是具體所長
B. 後殖民主義地理學和女性主義地理學的核心概念和分析視角是什麼
天哪,不會做作業竟然有這一招·················太強大了···還好我已經差不多了。
C. 殖民主義,新殖民主義,後殖民主義 三者有什麼不同。
1、產生時代不同。
殖民主義時代開始於1500年左右。15世紀末葉,歐洲人發現通往印度洋和美洲的航路,自此,商業和貿易中心逐漸由地中海轉向大西洋,出現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等殖民國家,它們的殖民地和擴張活動遍及世界各地,同時也傳播了歐洲的制度和文化。
新殖民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強國對非西方國家實施的一種侵略政策和手段。他們採取更隱蔽的、間接的殖民侵略手段。它們充分利用其經濟優勢,對非西方國家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侵略,把已取得政治獨立的國家置於它們的控制之下,最大限度地榨取財富。
後殖民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於西方學術界的一種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學術思潮,它主要是一種著眼於宗主國和前殖民地之間關系的話語。後殖民主義的特點就在於,它就常常變化,以適應不同的歷史時刻、地理區域、文化身份、政治境況、從屬關系以及閱讀實踐。
2、目的不同
近代殖民主義一般以佔領其它國家領土為目的,扶植傀儡政權,藉以奴隸該國取得財富。新殖民主義一般是以經濟利益為主,最大限度賺取他國財富。後殖民主義一般以文化侵略為主,從思想上佔領別國人民。
3、手段不同。
近代殖民主義一般以軍事手段,武力佔領國家領土;新殖民主義一般是以財團、公司、團體為掩蓋,賺取他國財富。後殖民主義一般以文化宣傳、網路傳媒、文化交流為手段,在思想上進行佔領。
(3)殖民地理學擴展閱讀
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時期,殖民主義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帝國主義時期,除了採取上述各種手段外,資本輸出成為剝削這些國家、民族和地區的主要形式。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上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獨立運動高漲,大批亞洲、非洲國家獲得獨立,摧毀了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奉行殖民主義政策的國家轉而採用間接的、比較隱蔽的、更具有欺騙性的形式,來維護和謀求殖民利益。
關於推行新殖民主義的主、客體問題。認為,推行新殖民主義的主體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客體則是廣大發展中國家(不僅僅是那些有「新殖民政權」的所謂「新殖民地」)。他們不同意關於美國是新殖民主義,英法比等老牌殖民國家是老殖民主義的說法,認為昔日的宗主國在殖民地獨立後也推行新殖民主義。
另外,「集體新殖民主義」也是客觀存在,歐共體採取共同行動干涉發展中國家內政就是一種表現。國外學術界也注重對新殖民主義的研究。許多非西方國家的民族主義者對新殖民主義的理解與中國較接近,典型的代表是迦納前總統恩克魯瑪。
他認為,二戰後,舊殖民體系受到沉重打擊而無法維持,社會主義陣營日益壯大,為了使殖民主義適應西方失去政治霸權的新局面,西方列強採取種種手段(包括控制國際市場和操縱商品價格;高利率;「經濟援助」;「無形貿易」;文化滲透等)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的控制。
關於後殖民主義的特質可以歸納為:
1. 後殖民主義話語主要是關於文化差異的理論研究。這里的差異主要是指原宗主國與殖民地和第三世界之間不同於殖民主義的復雜關系。
2. 後殖民主義特別倚重福柯關於「話語」和「權力」關系的學說。按照這樣一種學說,世界上的任何「知識」,歸根結底都是一種「話語/權力」的較量。
3. 後殖民主義否認一切主導敘述(Master-narratives),認為一切主導敘事都是歐洲中心主義的,因此批判歐洲中心主義是後殖民主義的基本任務。與此相關聯,對以「現代性」為基礎的發展觀念的質疑和批判是其重要特點之一。
4. 後殖民主義對全部的「基礎的」歷史寫作予以否定,認為一種基礎的視角總是通過一種「同一性」而壓制了「異質性」。這樣,後殖民主義拒絕了資本主義這一「基礎的范疇」,也否定了作為一個范疇的「第三世界」以及當代資本主義的世界結構。
5. 後殖民主義把批評的注意力由「民族起源」(national origin)轉向「主體位置」(subject position)。它的著眼角度在於主體形成過程中「自我」與「他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扭結的錯綜復雜的關系,這樣,對它來說,混雜性的重要程度遠高於差異性。
6. 總體而言,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把現代性、民族國家、知識生產和歐美的文化霸權都同時納入自己的批評視野,從而開拓了文化研究的新階段。
D. 殖民到底有什麼用
一、人類文明的漫延
馬克思在分析英國統治印度的後果時指出: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破壞性的使命和建設性的使命。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相繼征服過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韃靼人和莫卧兒人,不久就被當地居民同化了。馬克思總結歷史規律時說:"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在他們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如果征服者的文明高於被征服者,結果就相反。"果不其然,不列顛人是第一批發展程度高於印度的征服者,所以他們影響作用的方向與之前截然相反。他們破壞了本地的公社,摧毀了本地的工業,夷平了本地社會中偉大和突出的一切,幾近消滅了印度的文明。然而在英國人的鐵騎肆掠印度這片土地的同時,印度歷史前進的包袱也「順便」被丟掉了。村社制度的瓦解,等級制度的削弱,社會陋習的改良,都證實了西方文化有力沖擊並改革了印度傳統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與其它進入印度的民族不同,英國人對印度社會的觸動並不局限於表層,而是深入到社會結構內部。雖然大不列顛最終的目的是用西方文明改造印度文明,但不得不說的是,這些文明的更新與改造為獨立後印度政治體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所以說,殖民主義代表資本主義文明,它的擴張本質上是資本主義文明的漫延,先進文明取代落後文明是歷史發展方向。殖民擴張恰恰"充當了歷史不自覺的工具"。
二、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
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是人類歷史從封建社會中脫身的巨大進步,這種進步與殖民主義的貢獻是分不開的。馬克思認為殖民主義是適應西方資本主義發展要求而產生的,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全球建立統治地位服務的。殖民主義開辟了世界市場,為資本主義在全世界的發展掃清了道路。它逐步摧毀了中世紀的一切自然堡壘,使人類文明大踏步的前進。 殖民擴張的各種後果集中到一點便是資本勢力的增長,一個擁有新興的資本階級――資產階級首先從西方登上歷史舞台。西歐的銀行家、商人和工場主的地位蒸蒸日上,他們註定要通過政治革命和工業革命,建立自己的政治經濟的統治,由此加速西方社會經濟的根本變革,並影響整個世界。資本主義發展開始了人類近現代化進程,歷史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馬克思說過:"這是人類偉大的進步,是資產階級的業績。"資產階級的海外擴張,建立了世界市場,用自己的面貌改變了世界。如果我們認為殖民統治對佔世界人口大多數的東方只有害處,那麼世界市場的建立,東方捲入世界資本主義潮流的進步性就不好解釋。如果殖民統治下幾百年的歷史只是一片黑暗,只有衰敗,沒有發展,就談不上什麼人類偉大的進步了。如果西方資產階級打開東方社會大門沒有進步意義,難道讓東方社會停滯在封建時代,抑或倒退到原始時代會更好嗎?
三、全球化的啟蒙
來自西方的殖民者在進行殖民行為時,也使人類歷史"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
首先它導致了人種的重新分布;其次,西歐的海外殖民擴張,也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遷移到美洲的白人把舊世界的各種家畜以及農作物帶到新世界。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進歐洲各種水果,如橄欖、葡萄等。與此同時,美洲的特產也交流到世界各地:玉米、番薯(地瓜)、花生、各種豆類以及南瓜、可可等;最後,殖民主義擴張使殖民地逐漸融入資本主義發展體系,使之進入較高的經濟范圍,進而有一定的資本主義發展。無論是殖民地、自治領,還是託管地,殖民擴張對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較大影響。尤其是經濟方面,不可否認的是,殖民主義對當時世界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拉動作用。
人類歷史發展成世界歷史,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直至資本主義社會,才有以前的彼此分散發展到緊密聯系。近代資本主義的大工業和世界市場,消除了以往歷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國的孤立閉塞狀態,日益在經濟上把世界連成一個整體,從而"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馬克思曾經指出"世界歷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這個歷史結果是經歷了15、16世紀以來一系列重大轉折才出現的,是殖民主義的客觀存在造成的。隨著"地理大發現",西方各國的海外擴張,以及世界市場的形成,過去長期存在的各國、各地區、各民族間的閉關自守狀態才在越來越大程度上被打破。 總而言之,殖民主義並非一無是處。馬克思評價英國在印度的行為時指出:"暴力是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力",所以我們必須明確殖民主義是世界歷史的需要。殖民主義是資本主義在地緣政治時代的主要發展方式之一,它對普及人類先進文明,推動世界歷史進步,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正是通過這一痛苦的歷史時期,資本主義普及到了全世界。在地緣政治時代,殖民主義是人類歷史發展所必需。它極大推動了人類發展。以野蠻方式實現歷史進步,是人類分裂社會也是地緣政治時代所必需,它不是哪個民族惡意造成的,而是客觀歷史發展要求的產物。無論任何民族,只要在這時進入資本主義先進行列,都必須實行殖民主義掠奪和征服。
任何事物的產生都離不開當時的特定的社會環境和歷史條件。過去我們評價殖民主義時幾乎從政治斗爭角度考慮,簡單地站在所謂人民的立場上,並非從人類社會發展和社會更替角度去考慮、分析、評價。只有科學地認識殖民主義產生、發展,以及歷史影響,才能深刻看穿歷史發展的本質,也才能為歷史今後的發展提供依據和預期效果。
E. 殖民地和殖民是什麼意思
1、殖民地是指受宗主國的經濟剝削與政治奴役的國家和地區。原始涵義是指在荒地上移民墾殖,可做貿易前哨或軍事基地。後來泛指一國在它所征服的地區 (國家) 所建立的移民居留地,為宗主國獲取新資源。
2、殖民特指強國向它所征服的地區進行移民,並且掠奪原當地人民的所有利益。現在泛指資本主義國家把經濟和政治勢力擴張到不發達的國家或地區,掠奪和奴役當地的人民。
(5)殖民地理學擴展閱讀:
殖民與殖民地之間的相互影響與關系
殖民反映出殖民國與被殖民國家、地區的強弱反差,殖民國的移民在殖民地大多比當地居民享有優越的政治權力,有著明顯的人種歧視、民族歧視。對原居民的人格和尊嚴有著極大的傷害。
殖民地的宗教、文化、經濟和生產力在殖民的影響下一般會產生較大的提高,這也往往成為殖民者堂而皇之的借口,他們以給殖民地帶了文明,帶來了先進文化,帶了先進的工具等自居,甚至以救世主自居,以此掩蓋其侵略、掠奪、剝削、壓迫的本質,掩蓋其本身錯誤的立足點,是一種典型的強盜邏輯。從這個意義上說,殖民地民眾是不會領情的。
一旦民眾的民主意識覺醒,一旦民族意識被激化,殖民地獨立的斗爭就越來越尖銳,殖民地的格局和成果以及人生、財產也甚至被極端的做法毀滅,造成巨大的損失。中國政府在收回香港和澳門主權中則開創了殖民地平穩回歸的先河,應該成為一種國家與國家主權外交的典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殖民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殖民
F. 殖民地是什麼意思
殖民地是受宗主國的經濟剝削與政治奴役的國家和地區。原始涵義是在荒地上移民墾殖,可做貿易前哨或軍事基地。
後指一國在它所征服的地區 (國家) 建立的移民居留地,為宗主國獲取新資源。在資本主義時期特別是帝國主義階段,專指領土被侵佔、喪失了主權和獨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完全由資本主義強國統治、支配的國家或地區,目的是掠奪各項資源。
在更廣的意義上,還包括保護國、附庸國等。殖民地的產生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發展密切關聯。
(6)殖民地理學擴展閱讀:
殖民地起源:
古代的殖民地大多是殖民殖民地, 即主權國家在國外的延續, 例如腓尼基建築。在古希臘時期, 希臘諸城國家沿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了許多殖民地, 曾經遠至北非和西班牙海岸。
希臘殖民運動一開始就需要與海外地區進行貿易, 而一些希臘公民則對城邦的政治狀況感到不滿, 或者因為人口少而移民。
希臘海外殖民區建立後,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保持了政治獨立, 但這個半州保持了一定的聯系, 派代表參加了希臘各地的古代奧運會, 並為自己是希臘的前哨而自豪文明。
一些希臘殖民地一直保存到今天, 如拉古伊 (在西西里, I. di, 義大利, 這是錫拉庫扎), 塔蘭托和拜占庭 (現在伊斯坦布爾)。
羅馬時期 "殖民地" 在現代的術語來自古羅馬的 "殖民地", 最初指的是由羅馬公民及其家人組成的村莊社區, 以保衛亞平寧的海岸。
當羅馬人征服鄰近的部落時, 他們形成了作為貿易前哨或軍事基地的村莊社區。隨著羅馬統治的擴大, 這一制度逐漸擴展到新征服的地區, 並演變為殖民制度。
殖民者仍然享有羅馬公民的所有權利, 而被征服地區的居民卻無法享有羅馬公民身份 (到羅馬共和國晚期和羅馬帝國, 隨著被征服地區的羅馬化, 這些公民給予殖民地人民)。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 其海外省份和殖民地被劃分為東羅馬帝國、法蘭克帝國、西戈特王國和其他國家。
由於政治和軍事限制, 以及西羅馬滅亡後人口稀少, 這些國家缺乏擴大海外殖民地的力量。十字軍東征標志著歐洲開始對自己之外的領域感興趣。
在地中海東海岸建立的十字軍國家不是殖民地, 但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佔領拜占庭帝國之後, 威尼斯和熱那亞佔領了許多以前的拜占庭領土, 並建立了自己的商業在地中海東部的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大多後來被奧斯曼帝國佔領。
G. 殖民與殖民地的區別
殖民:文化或者軍事優勢國家或者組織通過暴力形式入侵或者滲透的方式進入其他國家或內者地區。容典型是就是早期工業革命前後,英國法國等國家通過船堅利炮的進攻來獲得領地。這種非本土之外的海外領地就形成了殖民地的結果。
殖民地則是殖民的結果,它包裹了被佔領的土地以及在這個土地上形成的宗主權為核心價值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層面復雜體系。
分析:可以簡單的認為,殖民是一個過程,而殖民地則是這種過程的演變結果。
在歷史上,中國曾被西方各國入侵並在一些地區殖民,主要形式就是各種租界。在這些租界范圍內事實上就成為西方各國的殖民地。中國的政治經濟頗受影響,是中國近代化中一個不可迴避的現象。
以上資料來源杭州圖書館,希望有助於你的問題研究。
參考文獻:
宋靜:《天津原日租界的形態演變與空間解析》,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王立民:《中國城市中的租界法與華界法——以近代上海為例》,《比較法研究》,2011年03期。
H. 殖民地是什麼意思具體的意思
殖民地是指由宗主國統治,沒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方面的獨立版權利,完全受宗權主國控制的地區。廣義的殖民地還包括雖然擁有行政機關、軍隊等國家機器,但經濟、軍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別國控制的半殖民地國家和保護國,以及委任統治地、託管地,以及殖民主義國家在這些地區設置的「海外領地」、「附屬地」、「海外省」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大多數殖民地獲得獨立,舊的世界殖民體系不復存在。
從殖民地的性質上來說,大致可分為拓殖型殖民地、資源掠奪型殖民地和商業殖民地三種主要類型,這三種殖民地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而順次出現的。
I. 什麼叫殖民地殖民地是什麼意思
殖民地是通過侵略等手段獲得的一國對另一國、地區的控制。殖是繁殖;版孽生之意。殖民則權指強國向它所征服的地區移民。現指資本主義國家把經濟政治勢力擴張到不發達的國家或地區,掠奪和奴役當地的人民。
介紹:殖民地(舊稱植民地)是指由宗主國統治,沒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方面的獨立權利,完全受宗主國控制的地區。 廣義的殖民地還包括分為拓殖型殖民地、資源掠奪型殖民地和商業殖民地三種主要類型,這三種殖民地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而順次出現的。
影響:殖民反映出殖民國與被殖民國家、地區的強弱反差,殖民國的移民在殖民地大多比當地居民享有優越的政治權力,有著明顯的人種歧視、民族歧視。對原居民的人格和尊嚴有著極大的傷害。
J. 什麼叫做殖民地
殖民地是指由宗主國統治,沒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方面的獨立權利,完全受宗主國控制的地區。廣義的殖民地還包括雖然擁有行政機關、軍隊等國家機器,但經濟、軍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別國控制的半殖民地國家和保護國,以及委任統治地、託管地,以及殖民主義國家在這些地區設置的「海外領地」、「附屬地」、「海外省」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大多數殖民地獲得獨立,舊的世界殖民系統不復存在。
從殖民地的性質上來說,大致可分為拓殖型殖民地、資源掠奪型殖民地和商業殖民地三種主要類型,這三種殖民地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而順次出現的。
殖民地的歷史
起源
遠古時代的殖民地多為拓殖型殖民地,即宗主國在海外的延續,例如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在古希臘時期,希臘諸城邦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了許多殖民地,一度遠至北非和西班牙海岸。希臘人的殖民運動始於與海外地區的貿易需要,同時也有一些希臘公民不滿本城邦政治現狀,或由於地少人多而移居海外。希臘人的海外殖民區建立起來之後,大多保持政治上的獨立性,但同母邦保留一定的聯系,派遣代表參加全希臘的古奧林匹克運動會,並且以身為希臘文明的前哨而自豪。一些希臘殖民地保存至今,如敘拉古(在義大利西西里島,今名錫拉庫扎)、塔蘭托和拜占廷(今伊斯坦布爾)。
現代通用的「殖民地」一詞來自古羅馬的「Colonia」,原指由羅馬公民及其家屬組成的守衛亞平寧半島海岸的村社。隨著羅馬統治地域的擴大,這一制度逐漸推及到新征服地區,演變成殖民制度。殖民者仍然享受羅馬公民的一切權利,被征服地區的人口則無法享受羅馬公民權(至羅馬共和國後期和羅馬帝國時期,隨著被征服地區的羅馬化,公民權方賦予殖民地人民)。
早期的殖民地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其海外行省和殖民地被東羅馬帝國、法蘭克帝國、西哥特王國等國家瓜分。由於政治和軍事上的局限,同時由於西羅馬滅亡之後出現的人口稀少,這些國家幾乎沒有力量去征服海外殖民地。
十字軍運動標志著歐洲對自身之外的地區產生興趣的開始。在地中海東岸建立起來的十字軍國家並非殖民地,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佔領拜占廷帝國後,威尼斯和熱那亞佔領了原屬拜占廷的許多領土,在東地中海建立了自己的商業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後來大多被奧斯曼帝國奪取。
15世紀至17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帝國
一般認為,近代西方國家最早佔領的殖民地是葡萄牙於1415年佔領的休達。該港原屬摩洛哥,為撲滅當地海盜、並控制經休達中轉的西非黃金及象牙的進口,葡萄牙經過周密布署佔領了休達港,隨後為直接與出產黃金的西非黑人帝國建立聯系,又沿非洲海岸南下,佔領了馬德拉、維德角等群島。
隨著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的發展,歐洲出現了對商業資本和財富的渴望。當時歐洲的主要貿易對象是東方,尤其來自是中國、印度和南洋各群島的絲綢、寶石、香料等奢侈品。由於當時與東方的貿易被威尼斯、熱那亞壟斷,西歐國家決定自己探索通往東方的航路。首先對東方航線展開探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1498年達伽瑪經過好望角抵達印度。為了確保與印度的貿易不受莫卧兒帝國、阿曼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土邦國的干擾,葡萄牙於1510年在果阿建立了第一處殖民地,修築要塞,配備軍隊,保護葡萄牙商人的安全,同時在非洲沿海占據了一些島嶼和濱海據點,作為前往印度的中途補給站。
由於經好望角前往東方的航路被葡萄牙壟斷,西班牙不得不向西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線。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西班牙展開了對美洲的征服和殖民運動,在極短的時間內消滅了印第安人所建立的各個帝國,建立起極其廣大的殖民地。1494年經教皇仲裁,葡萄牙在西經50度以東的美洲大陸也獲得了面積極為龐大的殖民地。
由於西班牙征服地區盛產金銀,大量貴金屬經西班牙流入歐洲,刺激了歐洲其他地區的物價變革和工商業發展。同時,由於咖啡、可可、茶葉、煙草、蔗糖、馬鈴薯等新消費品引入歐洲,歐洲人的飲食習慣也大幅度改變,導致對這些消費品需求的增長,這就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新征服的美洲廣大地區發展經濟作物的種植。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英國和法國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了加勒比海諸島,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巴西東北沿海的納塔爾地區。由葡萄牙人在非洲的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島首創的黑人奴隸種植園制度傳入英、法、荷控制的這些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猛增。而由於殖民者(尤其是西班牙人)對印第安土著的殘酷屠殺,印第安人的數量由15世紀末的5000萬銳減至17世紀的400萬,因此歐洲殖民者不得不從非洲尋找新的勞動力來源。
從1442年起,葡萄牙人就把柏柏爾人用作奴隸(在葡萄牙本土),西班牙人從1502年起開始把非洲黑人運入美洲。對奴隸貿易的需求促使兩國以及英國、荷蘭、法國、丹麥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在西非洲沿海建設了許多商站,販賣奴隸、象牙、黃金和辣椒(當時被稱為「天堂的種子」,象牙海岸(今名象牙海岸)的另一個名稱是種子海岸)。但是由於西非的海岸難以接近,再加上當地的地貌和氣候不適合歐洲人居住,因此在此後幾個世紀的時間里,歐洲對非洲的殖民只限於少數濱海據點。從歐洲國家對這些殖民地的命名——黃金海岸、象牙海岸、奴隸海岸——上可以看出,在西非的殖民地基本上都屬於資源掠奪型殖民地。
17世紀至18世紀中葉:英國、法國和荷蘭
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為商業交通的必經之路,導致義大利地區和德國北部漢薩同盟各傳統商業城市的衰落,以及英國、法國、荷蘭這幾個面向大西洋的國家的經濟興起。荷蘭在16世紀末獨立後,迅速發展為世界最大的航海和商業國家,於1602年設立荷蘭東印度公司,逐漸壟斷了與中國、印度、日本、錫蘭和香料群島的貿易。英國最初試圖經過俄羅斯打通東方貿易路線,為此於1533年成立了莫斯科公司,不久之後發現俄國與東方沒有直接商業往來,於是轉而尋找西北航線,試圖經北美洲北部前往東方。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開始了對北美洲的殖民,建立了哈得孫灣公司和新英格蘭殖民地。1600年英國商人建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隨後開始了在印度的擴張。法國則在北美洲建立了新法蘭西殖民地,並在加勒比海占據了數個具有戰略意義並盛產蔗糖的島嶼。
由於英國在北美殖民地進行煙草和棉花的商業種植,法國需要向加勒比海島嶼的甘蔗種植園輸送人力,因此兩國對奴隸的需要也日益擴大。1526年,英國開始奴隸貿易。不久之後,荷蘭和丹麥作為活躍的貿易中轉國也加入奴隸貿易活動中來,試圖從中分得利益。瑞典、勃蘭登堡、漢堡、庫爾蘭等國家也在這一時期從事奴隸貿易,為此在非洲海岸佔領了一些據點。由於西非地區的本土經濟以採集和狩獵為主,食物產量有限,為了供養奴隸在長途販途中的伙食,在這些據點周圍開辟了農業地區,從歐洲和美洲引進甘薯、薯蕷等糧食作物。
從17世紀初到18世紀中葉,英國和法國由於在歐洲大陸的利益爭奪而進行了4次戰爭,英國憑借強大的海軍力量,在海外奪取了法國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領土,一躍成為世界第一流的殖民大國,並且在同荷蘭的數次戰爭取代了荷蘭,成為主要的船運國,建立起龐大的商船隊和海軍。以1763年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簽訂《巴黎條約》為標志,英國取代西班牙,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強國。
這一時期歐洲國家在美洲的殖民地管理方式基本相同,即將其與本土區別對待,向殖民地派出代表國王的總督或副王,殖民地的經濟發展受到遏制和監管,被迫種植宗主國需要的單一經濟作物,礦業高度發達,其他工業發展停滯,甚至連農具和衣物等基本消費品也無法生產。宗主國從殖民地無償或低價輸出產品,甚至因此產生了殖民地通貨緊縮、不得不借用別國貨幣(例如在英屬殖民地中通用奧地利的瑪麗亞·特蕾西婭銀幣和西班牙八字銀元)的現象。殖民地之間的聯系也被阻止,在北美十三州中,從某一殖民地寄往另一殖民地的郵件要先寄回倫敦。
工業革命時代:殖民地的萎縮
工業革命時代到來後,傳統的以蔗糖、煙草和奴隸為主的殖民貿易已經不再具有重要意義。工業國家對棉花、羊毛、燃料、鐵、銅、錫、煤炭等工業原料的需求取代了對消費品的需求,同時這些國家迫切需要在本國之外開辟市場,以消化本國生產的工業製成品。由於歐洲地區的市場已經飽和,因此只能向美洲和亞洲(當時尚未開始對非洲的殖民)尋求發展空間。
1776年北美十三州獨立後,英國的殖民事業受到很大打擊,遂將殖民經略重點由北美洲轉至資源更為豐富、市場更為龐大的印度。此外,英國還佔領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緬甸、開普殖民地、香港等地。
由於法國大革命宣揚的天賦人權觀念影響,加上宗教、人道和經濟方面的原因,英國於1807年宣布奴隸貿易為非法,此後荷蘭、法國、瑞典、丹麥等國也宣布禁止奴隸貿易。這一措施使得各國在非洲沿海的據點迅速萎縮,丹麥、荷蘭均於19世紀中葉賣掉了在西非沿海的商站。同時由於拿破崙戰爭的沖擊,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紛紛宣布獨立,對奴隸的需求銳減,這兩國在非洲的殖民力量也迅速衰弱。
在北非,法國利用土耳其的衰敗,藉助消滅北非海盜的機會向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等土耳其附屬國滲透,海盜最活躍的阿爾及利亞受到最沉重的打擊,1815年美國海軍打敗了阿爾及利亞海軍,1819年英荷聯合艦隊炮轟了阿爾及爾城,法國也與阿爾及利亞發生多次沖突,於1830年佔領了阿爾及利亞。
從1825年到1875年這段時間,除英國和法國外,歐洲國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動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運動。而就英國的情況來說,英國首相迪斯雷利在1852年的一句話可以說是這一時期英國對殖民地態度的最好總結:「殖民地是掛在我們(英國)脖子上的沉重磨盤」(these wretched colonies are a millstone round our necks)。以英國在甘比亞和黃金海岸的兩小塊殖民地為例,其商業稅收遠遠趕不上行政開銷,英國議會幾次建議縮小殖民地規模或將其完全拋棄,只是由於英國皇家海軍西非分艦隊需要在幾內亞灣建立海軍據點禁止奴隸貿易,英國才最終保留這兩處地區。
但是,為了安置加勒比海諸島被解放的黑人奴隸,英國在殖民地萎縮時期通過建立授權公司的形式,又開辟了獅子山殖民地,美國殖民協會在同一時期開辟了賴比瑞亞殖民地,法國則開辟了利伯維爾(今加彭)殖民地,這些殖民地都被用來安置被釋奴隸。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佔領殖民地的高潮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德國政治統一之後,德國地理學家腓特烈·拉策爾(Friedrich Ratzsl 1844-1904)開始研究當時正在擴展中的德國工業產品的市場問題,並開始應用地理學為俾斯麥的帝國主義政策作辯護。他認為,由於世界在向前發展,空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將越來越重要,大國將逐漸拓展,小國變得無足輕重。世界歷史對空間之要求越來越大,這個事實可以從各重要商業國家的演變明白看出:威尼斯是一個城市;荷蘭是一個三角洲國家;英國是一個島;美國是一個大陸。各強國必須遵從這個絕對的、必然的趨向,努力用殖民、合並及征服的手段來拓展他們的空間。英國帝國主義理論家哈爾夫·馬金德爵士(Sir Halford Mackinder)也提出了類似的理論,指出一個國家如果要生存,必須實現自給自足。控制原料產地並將其變為產品輸出市場成為攸關國家利益的戰略需求。在19世紀的頭75年裡,西方國家平均每年佔領21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在後25年裡,平均每年佔領62萬平方公里殖民地。
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殖民主義國家在被稱為「最後的大陸」的非洲佔領的領土只有318萬平方公里,而在19世紀最後的25年裡,歐洲對於非洲的興趣又濃厚起來,在非洲佔領了2569萬平方公里土地。由於歐洲的迅速工業化和人口的增加,對植物油、植物纖維、橡膠和某些礦產資源的需求增大了,而這些產品可以用廉價的工業品在非洲換得,對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對非洲原料產地的激烈爭奪。
殖民主義國家對非洲內地的殖民始於19世紀晚期法國在塞內加爾開創的逐步推進方式,即以種植花生或油棕櫚的農場為前進基地,利用葯物治療熱帶疾病,利用當地土著組成僱傭軍隊,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進,這種方式遠比英國的沿海滲透方式有效,因此為其他殖民國家所效仿。1870年代,南非發現巨大的金剛石、黃金等礦產又刺激其他殖民國家國家在非洲其他地區探尋同類礦藏,爭奪的土地不再限於適宜種植農作物的地區,荒地、沼澤、沙漠和無人區都成為爭奪的對象。1884年-1885年的柏林會議上,確定了「只有實際佔領才能證明對一個殖民地的統治權」的原則,已佔據非洲沿海地區的國家,如英國、法國和葡萄牙,迅速與當地酋長簽訂協議和條約,把自己的勢力擴大到內陸。新興的工業強國——德國、比利時和義大利也加入到對非洲的爭奪中來。
從1885年至1900年,歐洲國家完成了對非洲的瓜分。除了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兩個政治上獨立的國家外,傳統的非洲王國如阿散蒂、達荷美、索科托、布干達,以及歐洲裔阿非利卡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等國家均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保護國。埃及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完全受英國的控制。
在亞洲,俄國從19世紀60年代起加速了對外高加索、中亞、西伯利亞及遠東的殖民和征服,先後佔領了大茹茲、中茹茲、小茹茲、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浩罕汗國,並向中國的新疆、外蒙古和滿洲地區滲透。到1876年,俄國已經佔領了1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國征服了安南、寮國、柬埔寨,英國佔領了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控制了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南部。在大洋洲,新興的德國從西班牙手中購買了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殖民地。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國家還將一些經濟落後的國家變為半殖民地,如中國、朝鮮、暹羅、波斯、阿富汗、奧斯曼帝國等,在這些國家攫取了海關、交通、通商、築路、開礦、建廠、開辦銀行、訓練軍隊等權益。
重新瓜分殖民地與兩次世界大戰
至20世紀初,殖民國家及殖民地已佔全世界85%的陸地面積。各國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除了實力仍然強大的英國和法國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著大片的殖民地,而新興的美國、德國、日本和義大利這些國家只佔有一些面積不大、資源貧乏的「剩餘地區」。隨著爭奪殖民地的手段趨於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國家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相繼捲入一系列外交和軍事沖突,如英、法、德之間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英法之間的法紹達危機,兩次布爾戰爭,美西戰爭、日俄戰爭、意土戰爭等一系列沖突。
從1900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各殖民國家為了爭奪新殖民地或保護既有殖民地而縱橫捭闔,形成了極其復雜的利害沖突關系:德國對英國的世界霸權提出挑戰;日本對俄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俄國對英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英國利用法國牽制德國;英國利用日本牽制俄國;法國利用俄國牽制德國;德國利用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包圍俄國……為了鞏固既有的殖民地,相繼組成了英法俄協約國和德奧意同盟國兩大集團。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義大利倒戈)戰敗的結果告終。作為懲罰,德國被剝奪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奧匈帝國瓦解,領土被鄰國瓜分或組成新的國家,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全部阿拉伯領土。
隨著經濟的現代化、市場的調整、城市化的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義運動的高漲,到1920年代時老式的殖民主義體系已經大為削弱,殖民國家已經認識到不能通過戰爭的手段來獲得新的殖民地。戰敗國被剝奪的殖民地成為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地區交給戰勝國管理,雖然實質上仍是殖民地,但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條款已經規定受託國必須促進委任統治地居民的福利,並在適當的時候建立獨立的國家。
到1930年代,出現了新的殖民主義思潮——源於地緣政治理論的法西斯主義殖民觀及「生存空間」的概念。日本也在日俄戰爭之後開始提出亞洲國家在日本「領導」下抵禦白人世界侵略的口號,並在1930年代將其演變為「大東亞共榮圈」理論。其他法西斯國家如義大利和西班牙也陸續提出了「法西斯帝國主義」和「大西班牙主義」的口號。希特勒曾在其著作《我的奮斗》中不主張德國從事海外擴張,認為在海外擴張不如在歐洲擴張對德國有利,但他後來卻核准納粹黨「25點綱領」中的殖民地要求,並在1933年後鼓勵德國殖民地運動派的活動。
1931年日本發動9·18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宣告對世界的重新分割已經再度開始,繼之是1935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十分復雜,不能簡單歸結於傳統形式殖民主義發展的結果,但殖民主義的變種——「生存空間」理論,以及對「生存空間」的爭奪,顯然是其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地的獨立運動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一戰後殘存的各主要殖民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義大利,在戰爭中都被削弱。在戰爭期間,未被佔領的盟國殖民地,如印度、東非、奈及利亞、比屬剛果等地的民族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殖民帝國內部的分工體系被打破。同時,由於日本和德國藉助扶植殖民地民族主義運動的方法來削弱盟國的力量,盟國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在戰爭中也在軸心國的卵翼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殖民地解放運動首先在曾被日本佔領的荷屬東印度、英屬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爆發。這些地區的民族主義者曾經在戰爭中與日本佔領軍合作,建立名義上「獨立」的傀儡國家。日本在投降前夕將權力及武器移交給當地的民族主義分子,令其為盟國製造混亂。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首先宣布獨立,越南於9月2日宣布獨立。殖民地獨立運動的浪潮隨即蔓延到緬甸、印度、馬來亞、菲律賓等亞洲國家和地區。至1953年柬埔寨獨立之後,法國、荷蘭和美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已經全部成為獨立國家。
進入1950年代後,特別是1955年萬隆會議之後,在已獨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鼓舞之下,這一運動又發展到非洲。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英國宣布了「從蘇伊士以東撤退」的政策,英國在1957年至1963年間先後撤出錫蘭(今斯里蘭卡)、馬來亞、北婆羅洲、海峽殖民地(新加坡、馬六甲和檳榔嶼)、南葉門、巴林、科威特、卡達、特魯西爾阿曼(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桑給巴爾、肯亞和烏干達。
戰後非洲國家的獨立浪潮始於1956年英埃蘇丹和1957年迦納的獨立。從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獨立運動達到高潮,1960年一年內,非洲有17個國家宣布獨立,其中13個國家為原法屬殖民地,3個國家為原英屬殖民地(包括意屬索馬里),1個為原比屬殖民地。至1960年代末,英國和法國所屬的殖民地已經大多宣布獨立,只有葡萄牙仍然在非洲保留有大片殖民地,經過多年的戰爭,這些殖民地也在1970年代中後期獨立。
殖民地的歷史作用
由於美洲的殖民地獨立較早,因此殖民地的歷史作用主要體現在非洲和亞洲地區。
1853年,經濟學家卡爾·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一文中提出殖民地及殖民主義有「雙重使命」,即破壞性使命和建設性使命,兩者都是既有積極方面又有消極方面。殖民地的「破壞性使命」主要表現在對殖民地傳統社會經濟結構的破壞上,但由於宗主國的政治、經濟情況不同,各個殖民地的歷史情況、殖民對象、自然生態條件和社會集團的不同,因此殖民地所受的影響在質量上有很大的差別,西屬美洲殖民地或英屬印度殖民地傳統經濟結構的瓦解和破壞是巨大的,但在熱帶非洲,除占極少面積(法屬西非為8%,撒哈拉以南非洲為5%)的經濟作物種植地區外,殖民地的絕大多數地區都保持了原始的農業社會結構。此外,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資本、技術,進行建設,為其提供了現代化的港口、道路等基礎設施,殖民地的商品經濟也得到發展,城市化步伐加快,出現了鐵路、公路、電訊、電話、醫院、學校,把原本落後的殖民地地區帶入了市場經濟領域。
殖民地定義的爭議
與本國原有領地相連的、但是具有不同的種族和文化的新征服地區是否可以被算作殖民地,一直是一個具有爭議的問題。歷史上俄國對中亞、西伯利亞和北美洲的殖民,美國的西進運動,條頓騎士團對東歐的殖民,以及古代中國某些朝代對中原周邊地區(如嶺南、百越、中亞、蒙古和西藏)的征服,都具有徵服殖民地的性質。一些歷史學家也將這些對新領地的征服算作殖民運動。但也有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些地區被征服後經過一定時間的演變,成為與宗主國其他行政區劃地位相等的新省份(或州),並採納了宗主國的語言、文化、意識形態,因此不應該算作殖民地。
一種折中的看法是,將征服行動本身看做是殖民行為,但被征服地區作為與宗主國其他政治實體(如省、州)地位相同的實體加入宗主國、其居民享有與宗主國公民完全平等的政治權利後,該地區作為殖民地的時期即告結束。以美國歷史為例,即從西部新領土歸美國統治時開始,到該領土作為州加入合眾國的那段時期為止,這段時期可以算是該地區的殖民地時期(例如1867年-1959年的阿拉斯加)。歷史上中國周邊國家對中國的藩屬關系也不同於殖民地與宗主國的關系,因為這些國家政治上實行內部自主,經濟和軍事也完全獨立。事實上這種關系有些類似於神聖羅馬帝國早期的德意志諸邦與帝國皇帝、以及宗教改革之前歐洲各國對羅馬教廷的臣服關系。
第二個具有爭議的問題是海外領地與殖民地的區別。一些面積很小、原為荒涼無人地區的殖民地(大多是海島),其居民為宗主國移民,享有完全、充分的政治權利,與宗主國具有相同的文化,對宗主國有認同感,或者由於太過荒涼而無常住人口,這樣的地區不能夠算做殖民地。具體來說,比如英國的福克蘭群島、聖赫勒拿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島,以及挪威的布韋島。法國的一些海外省雖然人種與法國本土不同,但對法蘭西文化也有很強的認同感,並且不願獨立。
與之相反,如果一個殖民地被列為「海外領地」或「海外省」,但其居民因膚色、種族、信仰等原因不能享有與宗主國公民完全平等的政治權利,則該地區仍被作為殖民地看待。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1950年代葡萄牙宣布安哥拉、莫三比克等非洲殖民地為「海外省」後,由於當地的黑人無法享有完全的公民權利,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均不承認這些地區為非殖民地地區。同樣的例子是,1965年11月11日伊恩·史密斯宣布羅得西亞(今辛巴威)獨立後,由於國內的黑人政治地位仍與獨立之前相同,因此除南非和葡萄牙等少數國家之外,包括英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均不承認羅得西亞為獨立國家,英國還提出了被稱為「NIBMAR」的原則,即「(實現)非洲人的多數統治之前沒有真正的獨立」(No Independence Before Majority African Rule)
作為參照標准,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列出的「非自治領土」名單中,只列入了存在著土著爭取獨立運動的法屬新喀里多尼亞,而將瓜德羅普、馬提尼克、法屬蓋亞那等法國海外省排除在外。波多黎各和格陵蘭由於獲得了高度內部自治,也未被加入該名單。
各國對南極洲均不能提出領土要求或宣布其為殖民地。
現存的殖民地和海外領地
海外領地
英國
內部自治的海外領地(Internally self-governing overseas territory):安圭拉、百慕大群島、開曼群島
無自治權的海外領地(Non-sovereign Overseas territory):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爾京群島、直布羅陀、蒙特塞拉特、皮特凱恩島、聖赫勒拿、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殖民地(crown colony):福克蘭群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
海外領地(Overseas territory):塞普勒斯英屬基地區
法國
海外省(Départements d'outre-mer):馬提尼克、瓜德羅普、法屬蓋亞那、留尼汪
海外地方行政區(Collectivités territoriales d'outre-mer):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海外行政實體(Collectivité départementale d'outre-mer):馬約特
海外國土(Pays d'outre-mer):法屬波利尼西亞
特殊地位的地方實體(Collectivité sui generis):新喀里多尼亞
海外領地(Territoire d'outre-mer):法屬南方和南極領地
荷蘭
內部自治領地:阿魯巴、荷屬安的列斯
丹麥
自治地區:法羅群島
內部自治地區:格陵蘭
挪威
南極領地:布韋島
西班牙
海外省:加那利群島
海外領土:休達、梅利利亞
葡萄牙
海外省: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
美國
自由聯邦:波多黎各
無建制自治領地:關島
殖民:美屬薩摩亞、美屬維爾京群島
澳大利亞
海外領地:聖誕島、諾福克島、麥誇里島、赫德島、科科斯群島
紐西蘭
完全的內部自治領地:庫克群島
內部自治領地:紐埃島、托克勞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