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先驅
㈠ 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發現的先驅者的哥倫布是哪個國家的人
哥倫布
哥倫布(約1451~1506),Colombo,Cristoforo
義大利航海家。生於義大利熱那亞,卒於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一生從事航海活動。先後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相信大地球形說,認為從歐洲西航可達東方的印度和中國。在西班牙國王支持下,先後4次出海遠航(1492~1493,1493~1496,1498~1500,1502~1504)。開辟了橫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後到達巴哈馬群島、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達等島。在帕里亞灣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陸。考察了中美洲宏都拉斯到達連灣2000多千米的海岸線;認識了巴拿馬地峽;發現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緯度吹東風,較高緯度吹西風的風向變化。證明了大地球形說的正確性。促進了舊大陸與新大陸的聯系。他誤認為到達的新大陸是印度,並稱當地人為印第安人。
哥倫布十分推祟曾在熱那亞作過監獄的馬可.波羅,他讀過《馬可·波羅游記》,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國。當時,地圓說已經很盛行,哥倫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到達東方國家的計劃,都遭拒絕。一方面,地圓說的理論尚不十分完備,許多人不相信,把哥倫布看成江湖騙子。一次,在西班牙關於哥倫布計劃的專門的審查委員會上,一位委員問哥倫布:即使地球是圓的,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回到出發港,那麼有一段航行必然是從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麼能爬上來呢?對此問題,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哥倫布也只有語塞。另一方面,當時,西方國家對東方物質財富需求除傳統的絲綢、瓷器、茶葉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黃金。其中香料是歐洲人起居生活和飲食烹調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產。當時,這些商品主要經傳統的海、陸聯運商路運輸。經營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團也極力反對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計劃。哥倫布為實現自己的計劃,到處游說了十幾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後慧眼識英雄,她說服了國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資助哥倫布,使哥倫布的計劃才得以實施。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楊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哥倫布以為到達了印度。後來知道,哥倫布登上的這塊土地,屬於現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當時為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回到西班牙。此後他又三次重復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後來,一個叫做亞美利哥的義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人知的新的大陸。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是,這塊大陸卻用證實它是新大陸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亞美利加洲。後來,對於誰最早發現美洲不斷出現各種微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結論是不容置疑的。這是因為當時,歐洲乃至亞洲、非洲整個舊大陸的人們確實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陸。至於誰最先到達美洲,則是另外的問題,因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遠古時期從亞洲遷徙過去的。中國、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達美洲也是極為可能的,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事實。
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它使海外貿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從那以後,西方終於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於世界, 並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成就海上霸業。一種全新的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㈡ 找一下在地理方面有成就的名人的簡介。謝謝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廈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近年,視徐霞客為游聖,步徐霞客足跡,游覽祖國大好河山已成為中國旅遊界的嶄新時尚。
受耕讀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群書,尤鍾情於地經圖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遊生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8歲以前的紀游准備階段。重點放在研讀祖國的地理文化遺產,並憑興趣游覽太湖、泰山等地,沒有留下游記。
第二階段為28歲(1613)至48歲(1633)的紀游前段,歷時20年,游覽了浙、閩、黃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華山、恆山諸名山。但游記僅寫了一卷,約佔全書的十分之一。
第三階段為51歲(1636)至54歲(1639)為紀游後段,歷時4年,游覽了浙江、江蘇、湖廣、雲貴等江南大山巨川,寫下了9卷游記。
徐霞客的足跡遍及今19個省、市、自治區。他不畏艱險,曾三次遇盜,數次絕糧,仍勇往直前,嚴謹地記下了觀察的結果。直至進入雲南麗江,因足疾無法行走時,仍堅持編寫《游記》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萬字的《徐霞客游記》。55歲(1640)雲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江陰。56歲(1641)正月病逝於家中。遺作經季會明等整理成書,廣泛流傳。
㈢ 說張相文是我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有何根據
我國地理學在清末得到迅速發展,並逐漸擺脫作為歷史附庸 的地位,成為一門真正獨立的學科。在這一過程中,中國近代地 理學的先驅者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張相文更被稱為中國近代地理 學的奠基人。張相文(1866—1933),字蔚西,號沌谷,江蘇泗陽縣人。 甲午戰爭時期,他經常閱讀地圖了解戰局,由此開始研究地理 學。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掀起瓜分我國的狂潮,更加激起張 相文鑽研地理學的決心。他在認真閱讀我國古代地理著作的同 時努力學習日語,積極學習和吸收西方近代地理知識,並將我 國傳統地理學與西方近代地理學結合起來,創立了我國近代地 理學。張相文編著出版了我國第一批地理教科書。張相文一生主要 以教書為職業。他在上海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天津 北洋女子高等學校以及北京大學等學校講授過地理學課程。在地 理教學中,張相文吸收西方地理知識,結合我國特點,編著出版 了我國第一批地理教科書。如1901年上海南洋公學出版《初等 地理教科書》2冊;1901年上海蘭陵社出版《中等本國地理教科 書》4冊;1908年上海文明書局出版的《地文學》10冊。其中 《初等地理教科書》和《中等本國地理教科書》是我國人編著的 近代教育的最早教科書。我國有教科書,始於地理,「教科書」 一名也由此創立。這兩種書的影響極大,推動了近代地理教育和 近代地理研究在我國的興起與發展。而他撰寫的《地文學》不但 是我國自編的第一部地理著作,還是我國最早的自然地理教 科書。全書分為星界(宇宙)、陸界、水界、氣界和生物界5編。 直到今日,普通自然地理學著作的編寫,其基本內容仍不出這五 個方面。張相文在此書中首次增加了生物界一編,將無機自然界 與有機自然界聯系起來,這是近代地理學上的一個重要進展。張 相文編著的《地文學》的出版,無疑是我國近代地理學興起的又 一標志,它也為發展我國近代地理學奠定了初步基礎。1909年9月28日,在天津河北第一蒙養院召開的中國地學 會成立大會上張相文被推選為第一屆會長。中國地學會是我國第 一個地學學術團體,為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地質學會的前身。它 的成立促進了我國輿地學向近代地理學的轉變。中國地學會成立 之後,張相文就決定出版《地學雜志》,作為學會的會刊,並長 期負責編輯工作。《地學雜志》作為我國最早傳播新地學的刊物, 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地理學的發展。總之,張相文的這些活動都積極宣傳、擴大了科學地理學思 想在我國的傳播和影響,為我國近代地理學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 重大貢獻,不愧為我國近代地理學的先驅者。
㈣ 地理學巨著是誰寫的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別號。明朝末期地理學家、探險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徐霞客游記》是他一生最傑出的作品,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在徐霞客對地理學的一系列貢獻中,最突出的是他對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世界上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考察的地理學家。
徐霞客出生在江蘇江陰一個富庶的家庭。祖上都是讀書人,稱得上是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徐有勉一生不願為官,也不願同權勢交往,喜歡到處游覽欣賞山水景觀。徐霞客幼年受父親影響,喜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游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游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
1637年正月的一天,徐霞客來到湖南茶陵以西的一個小鎮。在客店吃飯時,他向店主打聽道:「老哥,不知去麻葉洞怎麼個走法?」店主一聽「麻葉洞」三個字,臉色頓時大變,驚慌地回答說:「快不要提麻葉洞,裡面的妖精年年作怪,有兩個書生不聽勸,進去就再沒出來!」
徐霞客聽店主這么一說,游興反而大增。天亮後他立即按照事先打聽好的路線直奔麻葉洞而去。到得洞口,四下一看,只見奇峰高聳,怪石嶙峋,那麻葉洞在松柏掩映之下,隱約可見,險象環生。徐霞客不慌不忙,徐徐點燃手中的火把,便從黑洞里鑽了進去。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洞內冷氣襲人,陰森可怖,不時有水珠滴在頸上,令人毛骨悚然。也不知七拐八彎走了多少時間,只見側面突然有一絲亮光,徐霞客忙繞了過去,隨即被眼前的奇景驚得目瞪口呆:頭頂的巨石上,齊刷刷裂開一絲狹縫,陽光從縫隙中射入,把洞中的景象映得宛如仙境一般。朦朧中,但見根根石柱從洞頂垂下,棵棵石筍從地上生出,千姿百態,變化萬千,令人目不暇接。徐霞客心中明白,這是流水侵蝕岩石,溶化在水中的石膏(碳酸鈣)逐漸凝結而形成的。像這樣奇特的景觀,他還是第一次見到,不覺暗自慶幸,虧得沒聽店主的話,否則豈不遺恨終身?
後來,在西南地區,徐霞客又多次仔細考察過石灰岩地貌,曾先後探訪過101個岩洞。在他的筆記里,詳盡地記述了溶蝕對這里地貌所起的不可抗拒的巨大作用。溶蝕,不僅能造成孤立突兀的奇峰和圓形的窪地,還能形成狀如門洞的「天橋」以及岩洞中奇妙絕倫的石鍾乳、石筍。對石灰岩地貌做如此廣泛深入的考察和詳細記錄,徐霞客是世界第一人,比歐洲最早描述和考察石灰岩地貌的愛士培爾早100多年;而比歐洲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分類的羅曼更是早了200多年。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徐霞客是世界上研究石灰岩地形地貌的偉大先驅者。
徐霞客一生行程數萬里,把汗水撒在了大半個中國的土地上。他的心血,凝成一部不朽的巨著——《徐霞客游記》。這部游記,是徐霞客30餘年旅行考察的真實記錄,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被稱為「古今游記第一」。英國科學史專家李約瑟也贊嘆說:「他的游記讀來並不像是17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部20世紀的野外勘察記錄。」
㈤ 中國第一位地理學家也是最偉大的科學家是誰
張相文(1866-1933),字蔚西,號沌谷,江蘇省泗陽縣城廂南園人.他自清光緒26年(1900)起版,即從事地理學的教學、研究和權著述工作,並創建我國第一個地理學術團體「中國地學會」和第一種地理學術期刊《地學雜志》,推動我國地理學發展達二三十年之久,為本世紀我國第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張相文的一生,正處在我國舊的輿地學末期和近代地理學從萌芽狀態到初步形成的過渡時期,他是改革我國舊地學和推動地理學發展的先驅.
㈥ 貴州地學先驅諶湛溪
劉家仁
( 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貴州省地質學會)
陳履安
( 貴州省地質科研所,貴州省地質學會)
諶湛溪先生是我國較早接受近代地學教育的學者之一。從已收集到的資料看,他應是貴州省接受過系統性的近代地學教育的第一人,曾為近代地學知識在我國的應用和傳播作了不少貢獻。但由於其一生四處漂泊、顛沛流離,有關他活動記錄的資料零星分散,而地方誌書中對其生平的記載多根據回憶和傳說寫就,准確性不高。筆者在對已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並做了一些考證後,將諶湛溪先生的部分生平事跡介紹給讀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希望與諶湛溪先生有過接觸或掌握其有關情況的讀者對本文中的謬誤給予指正,向筆者惠賜有關資料,提供線索和幫助。
諶湛溪,名祖恩,湛溪為字。清光緒八年 ( 1882 年) 生,平遠州 ( 現貴州省織金縣) 北門大水溝人。10 歲能詩,12 歲參加光緒甲午 ( 1894 年) 科大定府 ( 現貴州省大方縣) 考,中秀才,時人譽為神童。後就讀貴山書院,成績優異,被貴州省學政批准食廩。1904 ( 甲辰) 年經禮部批准進入京師大學堂 ( 北京大學前身) 深造,1908 年畢業。1910 ( 庚戌) 年與我國著名學者趙元任、胡明復、周仁、胡適、竺可楨、過探先、錢崇澍等一道考取第二批庚款留學生,就學於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地質系,獲博士學位。
諶湛溪先生於 1917 ( 丁巳) 年回國,歷任湖南益陽板溪銻礦工程師 ( 1918 年) 、山東中興煤礦 ( 現山東淄博煤礦) 煤師、河北唐山煤礦局技正 ( 總工程師) 、河北井陘煤礦局技正 ( 1923 年) 、東南大學 ( 南京大學前身) 教授 ( 1923 ~ 1925 年) 、北洋大學 ( 天津大學前身) 教授、廈門大學教授 ( 1926 年) 、江西萍鄉礦務局技正 ( 1927 年) 、鐵道部技正 ( 1928 年) 、焦作煤礦技正、煙筒山鐵礦技正 ( 1929 ~1931 年) 、石景山鐵礦技正、貴州省建設廳廳長 ( 1935 ~ 1936 年) 、雲南省個舊錫礦勘探隊技正 ( 1937 ~ 1938 年?) 、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 ( 抗日戰爭時期該院遷貴州平越即今福泉縣) 教授 ( 1939 ~1944 年) 、貴州大學教授 ( 1946 ~1953 年) 、昆明工學院教授 ( 1954 ~1958 年) 。1956 年退休,定居貴陽,1958 年逝世,享年 76 歲。
諶湛溪先生酷愛詩文,常以詩敘事言情鳴志會友,有詩集 《柏余集》、論述 《大學補缺》傳世。
諶湛溪先生長期工作在教學和礦山第一線,科技著述不多,已知的僅有 「GeneticClassification of Rocks」( 《岩石的成因分類》) 和 「Calculation of the Depth of a Magnetic De-posit」( 《磁性礦床深度計算》) 兩篇,後者發表在 「Americ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s」( 《美國礦冶工程師學會會刊》) 上,時間大約在 1940 年前後 ( 具體刊期待查) 。
在美國留學期間,諶湛溪先生積極參加中國留學生的各種活動,曾參與中國科學社的籌建。受國內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1914 年 6 月 10 日,留美學生任鴻雋、楊銓 ( 杏佛)等 9 人在美國紐約州倚色佳小鎮發起成立中國科學社。中國科學社初創時實際上是 《科學》雜志社,採取股份公司形式,以股金作為發刊 《科學》的資本,把 《科學》雜志作為一種實業來經營,「股東有享受贏余的權利」。最初考慮招股 40 份,每份 10 美元,其中 20 份由發起人承擔,其餘 20 份發售。不料中國科學社成立後,在留美學界引起強烈反響,要求入股的人大大超出創始人之計劃。到 1915 年 7 月左右,中國科學社有股東 76人,認股 106 份,若全部交齊,股金可達 1060 美元,是當初預計的 2. 6 倍。其中認股最高的是發起人任鴻雋、楊銓,各 3 股,另外 7 位發起人各 2 股。其他指認兩股者還有計大雄、鄒樹文、諶湛溪、錢家瀚、陳慶堯、盧景泰等 18 人,他們與發起人一道成為中國科學社初創時期的骨幹。庚款留美雖為公費生,生活經費相對較為寬裕,但 10 ~30 美元對他們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數目,因此,他們必須省吃儉用。例如: 趙元任曾介紹說中國科學社成立未久,一些人試圖通過省吃儉用來支持它,有段時間他自己竟因此而得了營養不良症; 另一次他和同學 J. C. S. Tung 發起吃經濟飯比賽,不久倆人全都得了感冒而病倒。留學生們所認股份大多數是分 2 ~3 次才交清,諶湛溪先生所認 2 股 20 美元就是分為3 次交清的。中國科學社於 1915 年 10 月 25 日改組為純學術社團,以「發展中國科學」 為宏偉目標,於 1918 年遷回國內。中國科學社對中國近代科學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諶湛溪先生於 1917 年由美回國後,一直活躍在科技舞台上,曾在多所大學教授地學課程並參與了民國政府中央研究院和中國地理學會等學術團體的草創。
1921 年秋,東南大學正式開學。校長竺可楨所倡建的新型地學系也於是年招生授課。新型地學系增設地質、氣象等新課程,加強自然科學教學,培養眾多 「以調查全國之地形、氣候、人種 ( 類) 及動植物、礦產為己任」的地學家。該系包括地理、氣象、地質、礦物幾門學科,開設的課程有: 地學通論、氣象學、地質學、古生物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世界氣候、礦物學、地形測量、地圖學、歷史地質學、地質考察等。規定地學系學生均須修讀上述課程。為此,竺可楨先後聘任了曾膺聯、徐韋曼、諶湛溪、徐淵摩等專家為學生講授各種新課程。該系培養了許多地理、氣象、地質方面的專家,如胡煥庸、張其昀、王庸、向達、袁見齊、呂炯、朱炳海等。1930 年地質系獨立成系,在此前後,教授計有李學清 ( 教授普通岩石學、高等岩石學、土壤地質學) 、孫佩章、張正平 ( 教授構造地質學、地形測量) 、鄭厚懷 ( 教授普通礦物學、經濟地質學) 、曾膺聯、諶湛溪、徐韋曼、徐淵摩、謝家榮、李之常 ( 教授普通古生物學、歷史地質學、脊椎古生物學) 、朱庭祜、王恭睦、馬廷英等留學歸來的學者。
1927 年 5 月,南京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舉行第 90 次會議,議決設立中央研究院籌備處,並推定蔡元培、李煜瀛 ( 即李石曾) 、張人傑 ( 即張靜江) 等為籌備委員。7 月,南京國民政府公布 《中華民國大學院組織條例》 ( 大學院後改稱教育部) ,第 7 條規定,該院下設中央研究院。10 月,大學院成立; 院長蔡元培於 11 月聘請學術界人士王季同、宋梧生、徐淵摩、竺可楨、諶湛溪、曾昭掄、郭任遠、胡剛復等 30 餘人,組成中華民國大學院中央研究院籌備會及各專門委員會。11 月 20 日,中央研究院籌備會舉行會議,通過《中華民國大學院中央研究院組織條例》,確定中央研究院為中華民國最高科學研究機關,其職責為直接從事研究工作和指導、輔助、聯系、獎勵全國科學研究事業的進行兩項; 以大學院院長蔡元培兼任研究院院長,大學教育行政處主任楊銓兼任研究院秘書。議決先設立理化實業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地質研究所和觀象台四研究機關。翁文灝、李四光、朱家驊、諶湛溪、李濟、徐淵摩被推定為地質研究所籌備員。
1933 年 3 月,翁文灝、竺可楨、張其昀三人具名發起,邀地學界同志 40 人為發起人,成立中國地理學會。諶湛溪參加了該學會的第一屆年會及在其間召開的社務會。從參加社務會人員僅有翁文灝、竺可楨、蔡源明、韋潤珊、柳翼謀、繆凰林、劉恩藍、朱庭祜、諶湛溪、朱起凰、鄧啟東、方壺、張其昀等 13 人看,諶湛溪應為發起人之一。
1937 年 「七·七事變」,7 月 17 日日本侵略軍佔領了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校園。學校師生幾經輾轉歷盡磨難,於 1939 年 1 月 28 日到達貴州平越縣城 ( 今福泉縣) 。貴州省政府命令平越縣對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內遷平越做好安排。平越縣政府將文廟內的縣立中學騰出,作為教室和辦公室,將舊考場屋的縣立小學騰出,作為學生宿舍,又租賃了一些民房,略加修繕,充作教授與家屬宿舍。後又在福泉山上建起了簡易圖書館,開辟了大小兩個操場。1939 年 3 月原有教師羅忠忱、伍鏡湖、黃壽恆、顧宜孫、李斐英、朱泰信、林炳賢、許元啟、范治綸、邵福旿、羅河、李汶、楊耀乾等 20 多位教授陸續到校,茅以升院長又延聘了何傑、陳茂康、諶湛溪等教授,師資力量,甚為雄厚,保證了教學質量的提高。1941 年 7 月,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與北平交通大學鐵路管理學院在平越合並,稱為交通大學貴州分校。1944 年12 月湘桂失陷,平越告急,學校於1945 年1 月遷往重慶。交通大學在平越復課期間,培養了不少學有專長、質量很高的學生,畢業後逐步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其中選為學部委員和院士的有: 佘峻南,林秉南,蕭紀美,徐采棟,譚靖夷,陳能寬,庄智育; 命名為建築和勘測設計大師的有: 佘峻南,胡惠泉;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有: 陳能寬,葛昌純。
諶湛溪先生是一位愛國愛民的科學家、教育家,是一個十分重感情、有骨氣的人。他對祖國十分熱愛,與同時代的一批有識之士共同為祖國擺脫貧弱而努力奮斗; 他對掙扎在社會底層的貧苦民眾十分同情,而對壓榨貧苦民眾的權貴和富豪則報以傲視乃至怒罵。
諶湛溪先生與同時代的眾多著名學者保持著友好聯系,諸如竺可楨、翁文灝、秉志( 農山) 、楊銓 ( 杏佛) 、黎照寰 ( 曜生) 、過探先、劉芙若、李濟、路季訥、茅以升、吳藹宸等。特別是與秉志關系甚密。
秉志是我國生物學研究的先驅者,在東南大學教學期間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生物學系。諶湛溪先生與秉志兩人曾同在東南大學和廈門大學任教,常以詩和答,《柏余集》中多首詩是寫給秉志的。
1929 年著名農業教育家、棉花育種家和造林事業的先驅者過探先病逝,諶湛溪先生與簡伯荘作輓詩悼念:
冀北爭鳴日,東海共濟時; 廿年彈指過,異地有心知。同作京華客,粗消闊別思; 方期多把晤,哪得便長辭。稼穡千秋業,膠庠一代師; 哀榮家國事,風雨友朋悲。既赴寢門哭,亦陳蒿里詩; 尤憐明德後,八干桂林枝。
諶湛溪先生在京師大學堂就學期間,曾從我國近代詩人陳衍 ( 石遺) 習詩,多年後仍保持著密切聯系。1926 年曾以詩 《上陳石遺師二首》向恩師吐露心聲:
再拜吾師南海上,七十人豪童子顏; 富國籌謀空夙昔,餘波綺麗驚塵寰。傳經中壘饒心事,落筆昌黎自斗山; 半百門生昂首問,誰系斯文天地間。
華岳三峰石裂成,一回瞻眺一傾誠; 未知四度秦川眼,爭似陳門兩立情。
諶湛溪先生在他的多首詩作中流露出愛國愛民、憂國憂民之情,如 《聞武漢起義》、《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生歡迎來賓歌》、 《安源萍鄉總工會開幕》、 《開灤活埋礦工哀詩》、《廿年二月八日撫順煤礦三千礦工死事哀詩四首》等。茲錄其中三首於後,讀者可從其中得窺先生心跡。
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生歡迎來賓歌 ( 1914 年) :
長河浪挾魚龍走,南嶺雲橫霄漢間; 唯我黃人叨帝眷,千秋擁此好江山。成周禮樂漢唐烈,盛軌莫追攀,古邦巋立耀灜寰。
連城攻借他山石,古鼎長留不斷香; 巨浸並收歐美水,震霆一啟典墳光。神州文物昭回耿,賴我少年揚,著鞭莫閑前途長。
大同雅化何人振,並世兩雄白與黃; 黃白一朝握手見,眾生齊上華胥鄉。師生朋友歡今夕,絲竹夜無央,和平世界鞭先揚。
安源萍鄉總工會開幕 ( 1927 年) :
赤幟連雲起,金聲動地來; 萬人開勝會,八尺建高台。滾滾詞翻峽,轟轟掌擊雷; 晴明生氣溢,瞻顧幾低回。
開灤活埋礦工哀詩 ( 1929 年) :
只為黃金不為人,雷霆自古本皇仁; 秦皇島畔黃泉路,多少三良盡殉秦。
1935 ~ 1936 年,諶湛溪先生任貴州省建設廳廳長兼交通局局長。據傳蔣介石到貴州視察,召見省政府及各部門官員。諶湛溪先生先是推託不見,被指名傳見後則以語言頂撞,因此觸怒蔣介石而被免職。
諶湛溪先生精於礦山地質,對工作一絲不苟。諶湛溪先生的侄子諶志平曾於 1942 ~1944 年間在個舊錫礦工作,在那裡遇到一個老工人,當他知道諶志平是諶湛溪先生的侄子時,談了一段往事。這個老工人曾在央草堂主井建井時因臨時井壁垮塌被埋在地下達一個星期之久。他對諶志平說: 「你伯伯在礦上時,每天都下井,手中拿一個小榔頭,在井壁的臨時支撐上,東敲敲,西打打,大家並不注意,誰知他剛離礦不久,由於臨時支撐沒有經常檢查,未能即時發現問題而垮塌,幾十個工人被埋井下七八天,救出後,都已奄奄一息,每天只能喝點牛奶,半個多月才漸漸恢復過來。大家都說: 要是諶老頭子在礦上,絕不會發生這種事情。」作為一個礦山企業的總工程師,為保護礦工的安全,堅持到施工現場檢查生產安全情況,可見其對工作的負責精神。
諶湛溪先生就教於多所高等院校,時間跨度達 30 余年,可謂桃李滿天下。但先生已故去近半個世紀,即便是他最年輕的弟子,現在已是年逾古稀,能查訪到的已為數不多。本文第一作者曾碰到過一位諶湛溪先生在唐山工學院的學生,談到了他老師的情況,那還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1993 年 8 月 17 日,我到六枝礦務局參加 《織金煤礦開發可行性研究報告 ( 修改) 》論證會。這次會議十分重要,其結論將作為國務院決策的依據,能源部為此派出了由北京煤炭設計院和武漢煤炭設計院共 10 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參加論證。辦理住宿登記的服務員得知我是織金縣副縣長時告訴我: 「有一位北京來的專家留下話,說織金縣政府的領導到達後請盡快安排見一次面。」我向服務員問明這位專家住宿的房間號,放下行李後立即前去拜訪。專家是一位老先生,看上去有 70 多歲了。我說明來意後,老先生握住我的手自我介紹說: 「我叫脫師祿,我的老師諶湛溪是你們織金縣的,是一位十分令人欽佩的師尊。希望你能幫忙打聽一下他家裡人的情況,如有可能,安排見個面。」在時任縣委副書記的諶貽琴同志的幫助下,我們找到了諶湛溪先生的侄女諶拙若老師,於專家組在織金縣現場考查期間抽空安排他們見了面。
攀談中諶拙若老師拿出了她父親與諶湛溪先生合影的照片。脫師祿先生手捧照片端詳了很久,慢慢地告訴我們: 「諶湛溪先生是我在唐山工學院求學時的老師。那是抗日戰爭時期,北方的唐山交大為躲避戰禍遷到貴州,地點是在當時的平越縣 ( 今福泉縣) 。諶湛溪老師學識淵博,在礦冶界威望很高,被譽為礦醫,哪個礦山碰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把他請去難題都迎刃而解。他的學生有很多現在是煤炭系統的業務骨幹,對這位老師都十分崇敬和懷念。諶湛溪老師曾告訴我們,他的家鄉煤炭很多,希望我們畢業後前去開發。唉!50 多年了,我才來實踐老師的囑托。」
諶湛溪先生生不逢時,一生大部處於我國備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黑暗年代,憂國憂民,為祖國擺脫貧弱、復興強盛而在荊棘叢中奮斗不止。他曾在為同學錢浩如所作的輓聯中寫到: 「君今長眠地下,我今長工地下,靜動雖異,各登世外到黃泉」,將地下采礦戲稱為在 「黃泉」工作,於詼諧中透露出對失去同學的凄婉、對黑暗世道的憤懣之情。在 1926 年 《寄農山》詩中則直接喊出了 「黃泉幽路滿荊棘」的話語。諶湛溪先生滿腹地學知識,一腔報國熱情,但由於軍閥混戰,外敵入侵,戰禍連年,從事工業建設,備受干擾,毫無保障,未能一展宏圖。諶湛溪先生的侄兒諶志平回憶,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個晚餐後,曾聽到諶湛溪先生以不勝感慨的聲調吟誦古人的兩句話: 「武帝好文而臣能武,文帝好武而臣老矣」! 可以想見他想為國報效而未能一展宏圖的苦悶心情。
諶湛溪先生生逢其時,在祖國極端貧弱,急需科學技術營養的時候,他與同時代的熱血兒女們一道,從西方取回了近代科學知識的種子,披荊斬棘,辛勤播種,建立起我國的近代科學團體、科學研究機構、科學院系,培養了大量的科技人才,為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與諶湛溪先生同時代的人們的披荊斬棘,就不會有我國當今興旺發達的科學技術。
我國的著名畫家劉海粟對諶湛溪先生有個評價: 「他是一位正派的科學家和教育家,認認真真地探尋祖國寶藏,勤勤懇懇地傳授知識,潔身自好,不與達貴顯宦同流合污,雖出身世家,卻無紈袴子弟惡習,任勞任怨,值得尊敬。在中國近代科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人們將永遠記住為祖國擺脫貧弱、復興強盛而曾經在荊棘叢中奮斗不止的科學先驅,永遠記住諶湛溪先生。
參 考 文 獻
[1] 諶湛溪 . 柏余集 . 北京: 1932
[2] 諶貽燕 . 諶氏族譜 . 湛溪公傳
[3] 貴州省織金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織金縣志 . 北京: 方誌出版社,1997
[4] 諶志平 . 我的伯父諶湛溪 . 貴州文史叢刊,1993,( 2) : 69 ~70
[5] 傅潔茹 . 美國退還部分庚款及其用於留學教育的經過 . 歷史教學,1995,( 2) : 39 ~42
[6] 程新國 . 「庚款留學」尋蹤 . 文匯報摘自 《庚款留學百年》. 東方出版中心,2005
http: / / www. news365. com. cn / wxpd / ds / sz / t20051008_ 674117. htm
[7] 張劍 . 中國科學社股東股金與改組 . 中國科技史料,2003,24 ( 2) : 95 ~103
[8] 南京大學百年史 . http: / /museum. nju. e. cn/univerhistory/n26. asp
[9] 姬麗萍 . 抗戰前中央研究院的建立及其成就評析 . 山西師大學報 ( 社會科學版) ,2001,28 ( 2) : 92 ~96
[10] 孫宅巍 . 「中央研究院」的來龍去脈 . ckzl. net2006 -1 -21 6: 44: 04
[11] 茅以升在唐山交大 . 前沿網: http: / /qy. swjtu. e. cn
[12] 國立交通大學校史 . http: / /www. nctu. e. tw/school/history. html
[13] 本會史乘 . 地理學報,2 ( 1) : 149 ~153
[14] 劉海粟 . 讀諶湛溪 《柏余集》( 諶氏族譜中摘錄)
㈦ 侯仁之的申遺先驅
侯仁之老先生還是中國「申遺」第一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68年來對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是世界公認的重要成就,而侯仁之先生為中國的申遺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1984年,侯先生應邀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講學時,從美國同行處了解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和頒布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侯先生曾專門撰文詳述這一經歷:在美國的建築學界,很多位教授都十分關心我國古建築和古遺跡的維修和保護工作,認為我們如能做好這一類的文物保護,那就是對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大貢獻。加州伯克利大學地理系斯坦伯格(Hilgard O.R.Sternberg)教授更直截了當地說:「中國的萬里長城這一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觀,不僅是屬於中國人民的,也是屬於世界人民的。」他們都非常希望中國能盡快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侯先生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致力於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理念和實踐所感動,歸國後立即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起草了《建議我政府盡早參加提案》,並徵得陽含熙、鄭孝燮、羅哲文三位政協委員同意且聯合簽名,在1985年4月召開的第六屆全國政協第三次會議上正式提出,並獲通過。
1985年12月12日,我國成為《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並自1987年開始進行世界遺產申報工作。截至2013年6月,我國共有45個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位居世界第二,越來越多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受到我國各級各地政府的重視和保護。20餘年來,隨著「世界遺產」這一國際性概念廣泛普及,越來越多的國人認識到文化和生態的價值,意識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重要性;而其他國家的人民也通過這條渠道,對中國的文化傳承和風景名勝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今天,我們欣喜於中國世界遺產申報和保護工作蓬勃發展的同時,不能忘記侯仁之先生的「首倡之功」。
談起20年前的那段經歷,侯老記憶猶新。1984年,他到美國康奈爾大學訪問,在與幾位專門研究華盛頓城市建設的專家聊天時,第一次獲知國際上有一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交談中,幾位教授都說,中國歷史悠久,有無數極其珍貴的文化遺址和著名的風景勝地,為什麼不加入這個公約,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呢?認識到事情的重要性後,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他,回國後急忙起草了一份提案。提案寫好後,他徵得了陽含熙、鄭孝燮、羅哲文3位政協委員的聯合簽名,在1985年4月召開的第六屆全國政協第三次會議上正式提出,並被採納。
他還是鮮為人知的中國「申遺」第一人。1980年,在一次與美國同行的交流中,他獲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的情況。回國後,他立即為我國加入這個公約而多方奔走。1987年,故宮、長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一批成功入選的世界遺產。侯仁之也因此成為中國「申遺」第一人。 從1932年秋進入北平燕京大學歷史系學習到今天,北京已成了侯仁之真正的故鄉。對於北京的感情,侯仁之自稱「知之愈深,愛之彌堅」。
被譽為「活北京」的侯仁之,從現代地理學的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轉移、城市發展的特點及其客觀規律等關鍵性問題,其學術價值超越了地理科學的范圍,成為北京舊城改造、城市總體規劃及建設的重要參考。除了將自己淵博的學識應用到北京城市的實際建設中,對於介紹北京的歷史,宣傳保護北京舊城風貌的意義,激發人們熱愛北京的情感,侯仁之從來都是樂而為之的。而一旦發現影響、破壞文物古跡的現象,他就會感到痛心疾首,並且要不遺餘力地大聲疾呼,設法制止。正是在他的積極努力下,長期保護不善的盧溝橋才有了今天的模樣。
在北京城市發展中,他大聲疾呼:首要問題是水源的開發。他珍愛老北京風土人情的「根源」,一次又一次去什剎海、匯通祠、鍾樓、鼓樓、後門橋一帶,對這一地區的改造深切關注。 正是在他的倡議下,乾枯的蓮花池得以碧波盪漾,廢舊的後門橋今日清水環繞。
侯仁之先生曾這樣總結自己的一生:少年飄零,青年動盪,中年跌宕,老而彌堅。他說:「昔日讀書的時候,對人生有白駒過隙的感嘆,而今想一想自己90多年的來路,反而感覺漫長而清晰,生活是這樣的起伏跌宕,路轉峰迴……在我85歲的時候,我曾用『老牛自知黃昏晚,不待揚鞭自奮蹄』的話來自勵。常常是想『奮蹄』的時候卻奮不了『蹄』。我應該感謝我的親朋好友,特別是我的夫人張瑋瑛,數十年來相濡以沫,扶我走過風風雨雨,以至於我雖不能『奮蹄』,但還可以慢慢地走路。總之我還要平淡充實地繼續工作下去。」
㈧ 誰是著名的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學家也是氣候變化研究的七先驅者
竺可楨是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
㈨ 中國第一位地理學家是
張相文(來1866-1933),字蔚自西,號沌谷,江蘇省泗陽縣城廂南園人。他自清光緒26年(1900)起,即從事地理學的教學、研究和著述工作,並創建我國第一個地理學術團體「中國地學會」和第一種地理學術期刊《地學雜志》,推動我國地理學發展達二三十年之久,為本世紀我國第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張相文的一生,正處在我國舊的輿地學末期和近代地理學從萌芽狀態到初步形成的過渡時期,他是改革我國舊地學和推動地理學發展的先驅。
㈩ 中國近代著名地理學家
1.現代地理學家的開山鼻祖--張相文 張相文(1866~1933),革新中國地理學的先驅,教育家。回字蔚西,號沌谷。宿遷泗陽答人。在上海南洋公學、北京大學等長期任教。1901年出版中國最早的地理教本《初等地理教科書》...
2.現代地理學集大成者--竺可楨 1890年3月7日,竺可楨出生於浙江紹興的一個商人家庭。1909年,竺可楨考入唐山路礦學堂學習土木工程,1910年(20歲),竺可楨考取美國「庚子賠款」第二期留美公費生。他選擇進入伊利諾大學農學院學習。1913年畢業後,他轉入哈佛大學地理系攻讀氣象學。1918年(28歲),獲博士學位。
3.跨界學者--翁文灝 翁文灝(1889—1971),字詠霓,浙江鄞縣(今屬寧波)人。出生於紳商家庭,清末留學比利時,專攻地質學,獲理學博士學位,於1912年回國。是民國時期著名學者,中國早期的最著名地質學家。對中國地質學教育、礦產開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