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全國統一考試地理啟迪智慧
❶ 2014學年廣州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參考答案 地理
試卷都收上去了
❷ 急!!!2014年成人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高起點的答案!!!急'!
可以到網路文庫去找,下面是我找到的,供你參考。註:成考是全國一張卷,各省題目回相同,題目及答案順答序可能不同。
http://wenku..com/view/44357f686c175f0e7dd13737.html
❸ 求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大綱卷)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也就是今年中考答案
下列詞語中加橫線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選項:
A.齟齬(yǔ) 系鞋帶(xi) 舐犢情深(shi) 曲意逢迎(qū)
B.倜儻(tǎng) 纖維素(xiān) 羽扇綸巾(guān ) 針砭時弊(biān)
C.感喟(kuì) 揭瘡疤(chuāng) 按捺不住(nài) 大相徑庭(jing)
D.霰彈 (xiàn ) 涮羊肉(shuàn) 以儆效尤(jǐng) 縱橫捭闔必(bì)
答案:
B
解析過程:
A應為系鞋帶(ji) C應為按捺不住(nà) D應為縱橫捭闔(băi)
——————————
題目:
下列各句中,加橫線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
選項:
A.在評價某些歷史人物時,我們不能只是簡單地對他們蓋棺論定,還應該特別注意研究他們的人生經歷和思想變化軌跡。
B.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國前存在我這里的,本來說存一年,結果朋友一直沒回來,這吉他到現在巳已經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
C.最美的是小鎮的春天,草長鶯飛,風聲鶴唳,走進小鎮就如同置身於世外桃源,來此旅遊的人一定會被這里的美麗景色深深吸引。
D.這個劇院的大型話劇、歌劇等演出票價不菲,讓許多有藝術愛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嘆為觀止,無法親臨現場享受藝術大餐。
答案:
A
解析過程:
A項,「蓋棺論定」的意為「蓋上棺材蓋,才能下結論。一般指人死後對其一生作出評價」。此句中是對「歷史人物」作出評價,正確。B項,「敝帚自珍」比喻東西雖然不好,自己卻很珍惜」。句中是保管別人的「吉他」,用錯對象。C項,「風聲鶴唳」是指風的響聲、鶴的叫聲,都懷疑是追兵來了。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擾」,此句中誤將「風聲鶴唳」當做一種風景理解,錯誤。D項,「嘆為觀止」指贊美所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對票價說「嘆為觀止」,顯然不當,應用「望而卻步」。
——————————
題目: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選項:
A.有的人看夠了城市的繁華,喜歡到一些人跡罕至的地方去遊玩,但這是有風險的,近年來已經發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B.他家離鐵路不遠,小時候常常去看火車玩兒,火車每當鳴著汽笛從他身邊飛馳而過時,他就很興奮,覺得自己也被賦予了一種力量。
C.新「旅遊法」的頒布實施,讓很多旅行社必須面對新規定帶來的各種新問題,不少旅行社正從過去拼價格向未來拼服務轉型的陣痛。
D.哈大高鐵施行新的運行計劃後,哈爾濱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車也將進一步壓縮運行時間,為廣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選擇。
答案:
D
解析過程:
A項,「多次」放到「發生」前;「發生」與「案情」不搭配。B項,語序不當,應該是「每當火車鳴著汽笛」。C項,缺少謂語動詞,應該在「從過去」前面添加「經歷」以和後文的「陣痛」搭配。
——————————
題目: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信息時代給人們帶來了一種新的極其便捷的閱讀方式,那就是網路閱讀。網路閱讀遠遠超越了傳統的閱讀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因此,閱讀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強,影響力更大。
①能夠對文字、圖片、影像、聲音等信息形態進行有機的合成
②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溝通交流的需求
③與傳統閱讀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視野更加開闊,也更直觀、更逼真
④提供讀、看、聽三方面的內容
⑤它改變了單一的文字或靜態的圖像的表現形式
⑥還具有共享性、開放性和互動性
選項:
A.③②⑤④①⑥
B.③⑥⑤①②④
C.⑤①④③⑥②
D.⑤④③②①⑥
答案:
C
解析過程:
答案中提示③或⑤開頭,③與文中已給的句子在「與傳統閱讀」相比的內容上重復,所以③做開頭不合適,所以去掉答案A和B;從⑤①和⑤④的密切程度上比較,顯然,①是對⑤的解說,所以⑤後緊跟的是①,就此答案就出來了。
——————————
題目: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法國作家雨果曾說:「建築是石頭的史書。」然而此話只適用於歐洲,對於中國並不貼切。中國傳統建築以土、木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於木材在耐久性方面遠遜於石材,以至於中西兩大文明的建築給後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世紀以來,不少西方學者認為中國古代建築只不過存在於書面文獻上,甚至乾脆說中國古建築的實物等於零。這種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學者的呼應,並匯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濁流。時至今日,中國石結構建築的低調表現,仍令很多學者感到困惑:為什麼直到明清,在技術條件完備,同時也不無需求的情況下,石材在中國始終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築專家梁思成曾經給出一個推論:「中國結構既以木材為主,宮室之壽命固乃限於木質結構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實緣於不著意於原物長存之觀念。」然而為什麼中國人「不著意於原物長存」,依然是個問題。
我們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國古代並不缺乏石材,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到處都蘊藏著適合建築的優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術並不落後,先進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規模的石材加工場遺址就是明證。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在中國古代,適用的木材並非隨處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宮,許多木材就是從千里之外的四川運到陝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條件下,建築材料的長途運輸是很不經濟的;只有當使用木材的意義超越物質層面,進而成為一種執著的文化選擇乃至建築觀念中的要素時,人們才會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尋找木材來蓋房子。
這種選擇與華夏民族古老的價值觀息息相關。與西方不同,中國自古以來宗教觀念淡薄,從未出現過神權凌駕一切的時代,因此我們的祖先有關建築的基本思考,是從「人本」出發的。建築既然服務於人,其理性和適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從材料性質上看,木材顯然比石材更便於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禮記•檀弓上》說:「昔者夫子居於宋,見桓司馬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見對於務實的中國人來說,費力氣建造石頭建築是奢侈的表現,是無法被崇尚節儉的主流價值觀所接受的。
中國傳統哲學從未認真看待過「永恆」這一命題,儒、釋、道三家學說大體上都認為「萬物無常」。人是建築服務的主要對象,人一直處在不斷的繁衍和傳播之中,不同時代的人對於建築物也會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築應該新陳代謝,沒有必要永久保存,經久不變。而陵墓建築在功能上則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與永恆相關,因此這里便成了石材發揮作用的主要場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較高的建築部件,如鋪地石、台基、柱礎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產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環等優點,由此可知中國傳統建築在材料選擇上的理性。
(摘編自方擁《中國傳統建築十五講》)
1.下列關於中國古代建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法國作家雨果曾經認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築物就好像是由石頭堆積出來的歷史書。不過這一看法只適用於歐洲,不適用於中國古建築。
B.木材的耐久性遠遜於石材,因而以土和木為主要材料的中國古建築留存至今的並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學者以為現在根本沒有這種建築的實物。
C.中國古代的石建築並不像歐洲那樣發達,一直到明清時代,在技術條件完備且有需求的情況下,石建築在中國依然很少出現。
D.中國古代的建築為什麼總以土木為主?古建築專家梁思成的意見是:這是因為古代中國人並沒有留心建築物的長期保存問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古代中國既有石料的來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術,但石材卻並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於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較高的建築部件上。
B.秦王朝修建阿房宮時,不惜耗費巨大,許多木材從千里之外的四川運到陝西,而所用的石材則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規模的加工場。
C.據《禮記•檀弓上》記載,桓司馬為自己做一個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桓司馬的這種行為遭到了孔子的批評。
D.中國古代的建築一般不去考慮過於長遠的未來,只是為了能更好地滿足當時人的需要。正是這種觀念,使得土木材料在當時的建築中大行其道。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古代西方,許多建築物與神權有關,需要與神一樣永恆,由於不耐久的木材無法滿足這一要求,堅固而不易腐蝕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睞。
B.建造以石材為主要材料的建築,古代中國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為。這與華夏民族崇尚節儉的主流價值觀有關。
C.因深受儒、釋、道三家「萬物無常」認識的影響,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為主,因此不要說先秦時期,即使秦漢以降的傳統建築現在也已經所剩無幾。
D.中國的古代建築採用土木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減輕人類對於地球的索取,在這一點上它是勝過西方石建築的。
答案:
1.D
2.B
3.C
解析過程:
1.對梁思成的話的理解錯誤。文中第一段最後梁思成說「實緣於不著意於原物長存之觀念。」。
是不執著於對物的長久保存的意思。
2.B項,秦始皇陵西北大規模的加工工場是為證明古人的石材加工技術不落後,但是原文沒有說修建阿房宮的石材來自於此處。
3.C項,「傳統建築現在也已經所剩無幾」的說法錯誤。原文第一段作者就指出「中國古建築的實物等於零」的說法是片面的。最後一段也說中國的「陵墓建築……便成了石材發揮作用的主要場所」。
——————————
題目: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韋湊字彥宗,京兆萬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參軍事。徙資州司兵,觀察使房昶才之,表於朝,遷楊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罷仁壽令,豪縱,數犯法,交通貴戚,吏莫敢繩,湊按治,杖殺之,遠近稱伏。入為相王府屬,時姚崇兼府長史,嘗曰:「韋子識遠文詳,吾恨晚得之。」六遷司農少卿。忤宗楚客,出為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雲初,作金仙等觀,湊諫,以為:「方農月興功,雖貲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則農人舍耕取顧,趨末棄本,恐天下有受其飢者。」不聽。湊執爭,以「萬物生育,草木昆蛟傷伐甚多,非仁聖本意」。帝詔外詳議。中書令崔緹、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湊曰:「食厚祿,死不敢顧,況聖世必無死乎?」朝廷為減費萬計。出為陝、汝、岐三州刺史。開元初,欲建碑靖陵,湊以古園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興工,諫而止。遷將作大匠。詔復孝敬皇帝廟號義宗,湊諫曰:「傳雲:『必也正名。』禮:祖有功,宗有德,其廟百世不毀。歷代稱宗者,皆方制海內,德澤可尊,列於昭穆,是謂不毀。孝敬皇帝未嘗南面,且別立寢廟,無稱宗之義。」遂罷。遷右衛大將軍,玄宗謂曰:「故事,諸衛大將軍與尚書更為之,近時職輕,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辭!」尋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會洛陽主簿王鈞以賕抵死,詔曰:「兩台御史、河南尹縱吏侵漁,《春秋》重責帥,其出湊曹州刺史,侍御史張洽通州司馬。」久之,遷太原尹,兼北都軍器監,邊備修舉,詔賜時服勞勉之。及病,遣上醫臨治。卒,年六十五。
(節選自《新唐書•韋湊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橫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罷仁壽令,豪縱,數犯法 數:屢次
B.交通貴戚,吏莫敢繩 繩:制裁
C.湊按治,杖殺之,遠近稱伏 伏:認罪
D.忤宗楚客,出為貝州刺史 忤:觸犯
2.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解褐」指脫去平民穿著的粗布衣服,換上官員服飾,比喻開始進入仕途。
B.「南面」指擔任大臣,因為古代坐北朝南為尊位,大臣朝見天子時立於南面。
C.「故事」有多種含義,也指一種文學體裁,文中用以表示舊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經典,敘事簡要,深寓褒貶,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韋湊富有膽識,深受長官好評。任揚州法曹時,孟神爽觸犯法令,勾結權要,韋湊果斷處置,依法杖殺;入為相王府屬吏,上司遺憾與他相見太晚。
B.韋湊參議朝政,敢於據理力爭。景雲初年,朝廷議建金仙觀,他認為農事季節,建觀必使農民拋棄耕作;皇上不聽從,他又會同其他官員一同諫諍。
C.韋湊學識淵博,善於以古證今。開元初年,朝廷議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說明古代園陵不立碑;議論孝敬皇帝廟號時,他又引經據典說不可稱「宗」。
D.韋湊因受株連,遭到皇上責罰。在河南尹任上,部屬羅陽主簿王均犯事,皇上認為韋湊放縱屬吏侵吞牟利,理應負責,於是將韋湊降職為曹州刺史。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食厚祿,死不敢顧,況聖世必無死乎?
(2)近時職輕,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辭!
答案:
1.C
2.B
3.B
4.(1)吃著豐厚的俸祿,連死都不敢顧惜,更何況聖明時代肯定不會死人呢?
(2)近期職權較輕,所以任用你以加重這一官位,還是不要推辭吧!
解析過程:
1.從前文懲治旁人不敢觸及的孟神爽一事可看出人們對他的稱道贊揚。「遠近稱伏」中的「伏」應該是「佩服」的意思。
2.B項,解說有誤,根據上文孝敬皇帝不曾繼位可知,「南面」應該是皇帝繼位的意思。
3.B項,「他又會同其他官員一同諫諍」說法有誤。文中的意思是皇帝不接受他的諫言,把事情交給大臣討論。
4.要忠於原文,不增不減。特別是古代漢語中的特殊用法的詞語,要准確翻譯。此句中的重點考查的字是:顧、重、其、辭。
——————————
題目: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1)詩人眼中常山道人隱居地周圍環境的最大特色是什麼?請簡要說明。
(2)請分別對第三聯中「過」和「隨」兩個字作簡要賞析。
答案:
(1)答:幽靜。沿途是莓苔,遠望白雲繚繞,近看芳草當門。白雲、靜渚、春草、閑門都營造出一種靜謐的氣氛。
(2)「過」字把雨後松樹翠綠的顏色顯現了出來。「隨」字形象的表現了山道峰迴路轉,人在隨山轉折、緣山尋找「水源,令人有曲徑通幽的遐想。
解析過程:
第⑴題抓住所描寫的景物,並分析其特點,自然就得出了環境特色。
第⑵題考查對詩歌中的煉字的賞析。首先理解本字的意思,其次理解字在此句中表達的特殊意義,最後再結合全詩,理解它所傳達出的情感。具體答題步驟(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
題目: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兩題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兩題都答,則按第一小題計分)
(1)《荀子勸學》以蚯蚓為例,論證了為學必須鍥而不舍,堅持不懈;同篇中與之相反的例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陸游《游山西村》中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描寫實景實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種境界。
(2)韓愈在《師說》中說:從師與年紀無關,比自己年紀大的人,聞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為師,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過零丁洋》一詩中,表現文天祥民族氣節以及捨生取義生死觀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過程:
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寫,注意漢字的正確書寫:蟹、螯、躁、重、汗。
——————————
題目: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聽雨
葉延濱
寫下這個題目,便不自覺地在心裡吟誦起那些熟悉的詩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當人們進入一種詩化的境況,才會從喧囂的市井聲浪里逃出來,逃出來的耳朵才能聽雨。聽雨有三個條件:第一是心靜而神動,心靜者不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榮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瀾;神動者,是心神與自然呼應,天地萬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獨處一室,或書房與書為侶,或山中小亭坐對群峰。第三是有雨。說到這里,話題的主角就出來了,聽雨者,與雨為友,其喜怒哀樂,無不是因雨而起。
我趕走那些如雨腳一般敲擊我心窗的詩句,它們雖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聲已經伴千載百代的人,抒發自己的情懷。像永不退場的樂師,耐心地為一個又一個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們不覺察之中,調動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劍門斜雨 ,古城滌塵輕。……」這些都是人們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們讓我們只能相信,雨聲是個能為每一個人伴奏的好樂師。
這是六月,久旱無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場透雨雷聲沉沉地滾過,把都市裡嘈雜的市聲驅走,然後是閃電,是風。好風啊,讓窗外一排高高的楊樹,起舞俯仰地歡迎,滿世界都是葉子的笑聲!然後急急敲下一排雨腳,如碎玉,如奔馬,如瀑布狂瀉——
……
我躺在床上,聽雨聲從窗外跳進屋裡來,又沿著白石灰抹的老牆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漬印。這是我最早的記憶,好像是我們搬進那座南方老城一條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個舊公館,房子是木結構為主的,木框里砌上磚抹上白灰。我們的房子背牆臨街,牆的上部有兩只小窗,用來通氣透光的。小窗很高,又從不開,布一張掛滿灰塵的蛛網,讓人想到許多故事。故事是雨聲送進來的,這是我對這個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裡兩只高牆上的窗,窗上掛著一張蛛網,網不住的雨聲和更聲漏濕了童年。(前兩年我調出這個城市,妻子說我不喜歡這個讓雨水銹滿青苔的老城。)
……
我有一段讓大雨泡著的記憶,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參加高考升大學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聲炮響,升學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後被「革命群眾」揪了出來,我被派到川滇邊界山區農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連陰雨的時候,在山區待的幾個月,也沒有見到幾回晴朗的天。心裡下著雨,外面也是雨,風聲雨聲,讓人心怵。山區搞運動,免不了天天晚上的會。山裡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個山頭,我這個小工作隊員,每天就戴一頂大斗笠,提一盞馬燈,風中雨中滿山地轉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變成了鱔魚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這也許是我命運的象徵:漫天風雨,長夜窄路,一盞孤燈,一張不知是雨水還是淚水洗了百遍的臉。(到現在說到 「文化大革命」,我的耳邊就響起一片暴雨在一隻斗笠上踢踏的聲浪。)
……
我對雨聲的記憶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記憶,也有溫馨的時候。那是在陝北,夏天終日在禿山峁勞作的我們,就像在火爐上烘著的紅薯,每天都盼望著天上有塊能下雨的雲。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賜。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涼涼地躺在炕上,聽雨聲讓高原有了笑語,聽苞谷拔節的脆響,讓自己乾涸的心,也有一個綠草般的夢。(莊稼人聽雨能聽出的快樂,這種快樂進城後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帶著土味和草味的快樂了。)
聽雨,是聽時間的腳步聲,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聲,這是我剛剛想明白的。
(有刪改)
1.文章為什麼在開頭一段就說「雨,大概是古典的」?請談談你的理解。
2.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
(1)雨聲是個能為每一個人伴奏的好樂師。
(2)在山區待的幾個月,也沒有見到幾回晴朗的天。
3.文中三個段落末尾的內容為什麼用括弧作了標示? 請結合文章簡要分析。
4.「雨」給作者留下了哪些難忘的記憶? 「聽雨」讓他明白了什麼道理?請根據全文進行分析。
答案:
1.①從文章結構上說,呼應題目,引出話題;②從文章主題上來說,暗示現代人已經難得有聽雨的閑情逸致了。
2.(1)①就像樂師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樣,雨聲也是人們抒發情懷的伴奏者;②人們喜愛雨聲,因為雨聲能很好地寄託不同的感受與情懷。
(2)①正是連陰雨的時候,山區自然沒有幾天晴朗的日子;②由於個人與家庭的不幸遭遇,心裡下著雨,自然也就感覺不到晴朗的天氣了。
3.①將過去的回憶與當下的情思區別開來;②直述其情其事,省去文字過渡;③擴充文章的思想內涵。
4.第一問:①南方老城的雨,給他留下了古舊、神秘的童年記憶;②川滇邊界山區的雨,給他留下了特殊年代苦味的記憶;③陝北高原的雨,給他留下了農村生活綠草般溫馨的記憶。
第二問:聽雨就是聽一個人的心聲,聽一個時代發展變化的腳步聲。
解析過程:
1.開頭句子的作用大多都有引出文章內容的作用,除了這一在結構上的作用外,還要回答在內容上的表達作用。
2.理解句子的含義的題目,首先應該找到此句話在文章中的位置,從上文或下文中尋找答案。其次,要分析句中是否運用了特殊的表達方法,進而分析句子運用了表達方法後的表達效果。
第⑴題用了比喻句的手法。第⑵題運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3.這個括弧的作用顯然不僅僅是一個標點的問題。它考查的是這句活的表達作用,應該從內容和結構兩個方面來回答。
4.顯然,這一問題考查的是就整個文章的理解。所以,應該大致劃分出文章的層次,概括每一個層次的內容就可以,要逐層的概括,就可以不遺漏答題點。
——————————
題目:
下面是某影城招聘值班經理啟事中的六項內容,請按性質的不同將它們分為兩類,並為每類命名。
①具有良好的職業操守及團隊合作精神。
②有較強的溝通、協調和組織能力,以及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
③負責本部門運營區域設備設施的維護與利用。
④分析影城每月的運營狀況。
⑤熱愛影城工作,有影城管理的相關知識。
⑥協助運營經理管理影院曰常工作。
答案:
第一類:③④⑥ 命名:崗位職責 第二類:①②⑤ 命名:任職要求
解析過程:
概括要明確、簡潔,言簡意賅。
——————————
題目:
下面這段文字有五處用詞不當,請指出並改正,使文段語言得體,邏輯嚴密。
他領導的機器人創新團隊獲得一等獎的事情傳來,我頃刻止不住流下了眼淚。在完成這個項目的過程中,他們遇到過許多技術難關, 就在前天還出現了突發情況,預想當天要完成的綜合性運行檢驗無法進行。但整個團隊通宵塵戰,用力攻堅,終於解決了問題。我為他 們的成功而驕傲,更為他們面對難點的堅韌不拔的精神而感動。
答案:
示例:①「事情」改為「喜訊」;②「頃刻」改為「頓時」;③「預想」改為「原本」;④「用力」改為「努力」;⑤「難點」改為「困難」。
解析過程:
考查語言的得體、准確。
——————————
題目:
根據下面圖表提供的信息,將2008年至2012年五年間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的特點寫成一段話。要求內容完整,語言連貫,不超過80個字。
答案:
示例:圖表顯示,2008年至2012年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均逐年增加,而城鎮居民文化消費支出增幅大於農村居民,二者的差距在逐年加大。
解析過程:
這類題目要注意題中的所有圖示及文字信息,明確圖示所表示的數據的變化。在此基礎上細致分析數據的變化。在答題時一般先有一個全面的總體表述,然後再寫出分析比較後的具體的特點或變化趨勢。
——————————
題目: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農民工老王突發胃穿孔,被送進醫院。為救治這名貧困患者,醫院開通「綠色通道」給他做了手術,又進行了十天治療。雖然老闆主動送來5000元,老王仍欠下4000多元醫葯費,而醫院默許他出了院。老王剛一康復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還錢再難,我也得努力。是醫院和老闆救了我。」可欠款還是像石頭一樣壓在他心上,最終,老王鼓足勇氣找到醫院,說出了想在醫院打工抵債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動,聘他為陪檢員。老王也特別敬業,作為曾經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樣幫助病人。
答案:
略
解析過程:
分析作文材料時,一定要把其中涉及到的主體歸類,再一類一類的分別分析探討。在這個材料中,文中提到的有三個主體:老闆、醫院、老王。而老闆與醫院應該同屬於助人為樂、獻出自己的愛心的一方,老王則屬於接受愛心,知恩圖報的一方。明確這一點後,考生就可以從這兩個方面選擇其中一個自己有話說的角度,確定立意。
❹ 2014年高考文綜地理考點歸納全國1卷
全國卷1不注重知識點考查,注重考查核心地理素養和地理能力。
2014高考全國內卷1文綜的難容度分析:
1、總體難度稍微偏大。
2、2014年的高考文綜試題在緊扣教材、考綱和考試說明的基礎上變得更為開放靈活,在彰顯各學科特色的同時,還洋溢著濃厚的時代氣息,更加貼近學生心理和社會生活。
3、選材不僅充分聚焦了兩會的時政內容,而且密切關注現實生活中的各類國計民生問題。如地理反映了人們普遍關注的生態環境治理和產業結構布局等問題;政治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聚焦了反腐倡廉、發展經濟、教育改革等社會熱點;歷史則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前赴後繼地追求「中國夢」的歷史進程。
4、三個人文學科緊密結合,共同展現了當今世界多元競爭、絢麗多彩的時代風貌。
❺ 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安徽卷)的作文
試卷分為第卷(閱讀題)和第II卷(表達題)兩部分,第I卷第1頁至6頁,第II卷第7頁至8頁.全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鍾。
考生注意事項:
1.答題前,務必在試題卷、答題卡規定的地方填寫自己的姓名、座位號,並認真核對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中的姓名、座位號與本人姓名、座位號是否一致。務必在答題卡背面規定的地方填寫姓名和座位號後兩位。
2.答選擇題(第I卷1 ~ 6題,第II卷15 ~ 17題)時,每小題選出答案後,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所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乾凈後,再選塗其他答案標號。
3.答非選擇題(第I卷7 ~ 14題,第II卷18 ~ 21題)必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書寫,要求字體工整、筆跡清晰。作圖題可先用鉛筆在答題卡的規定的位置繪出,確認後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簽字筆描清楚。必須在題號所指示的答題區域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答題無效。
4.考試結束後,務必將試題卷和答題卡一並上交。
第I卷(閱讀題,共66分)
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題。
①當今的藝術彷彿在興致勃勃地享受一場技術的盛宴。戲曲舞台上眼花繚亂的燈光照射,3D電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動的座椅,魔術師利用各種光學儀器製造觀眾的視覺誤差,攝影師藉助計算機將一張平庸的面容修飾得貌若天仙……總之,從聲光電的全面介入到各種聞所未聞的機械設備,技術的發展速度令人吃驚。然而,有多少人思考過這個問題:技術到底賦予了藝術什麼?關於世界,關於歷史,關於神秘莫測的人心——技術增添了哪些發現?在許多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藝演出中,我們不難看到技術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術是藝術生產的組成部分,藝術的創作與傳播從來沒有離開技術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術也從未扮演過藝術的主人。《史記》、《竇娥冤》、《紅樓夢》……這些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們的思想光芒與藝術魅力,而不是因為書寫於竹簡,上演於舞台,或者印刷在書本里。然而,在現代社會,技術的日新月異造就了人們對技術的盲目崇拜,以至於許多人沒有察覺藝術生產正在出現一個顛倒:許多時候,技術植入藝術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工業社會的技術消費,而不是藝術演變的內在沖動。換言之,這時的技術無形中晉升為領跑者,藝術更像是技術發明力圖開拓的市場。
③中國藝術的「簡約」傳統隱含了對於「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認為,繁雜的技術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幹擾人們對於「道」的持續注視。他們眾口一詞地告誡「文勝質」可能導致的危險,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懷。當然,這並非號召藝術拒絕技術,而是敦促文化生產審慎地考慮技術的意義: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題,繁雜的技術只能淪為虛有其表的形式。
④這種虛有其表的形式在當下並不少見,見怪陸離的外觀往往掩蓋了內容的蒼白。譬如眾多文藝晚會和其他娛樂節目。大額紫荊慷慨贊助,大牌演員頻頻現身,大眾傳媒提供各種空間……形形色色的文藝晚會如此密集,以至於人們不得不懷疑:這個社會真的需要那麼多奢華呈現嗎?除了玩會還是晚會,如此貧乏的文化想像通常預示了主題的貧乏——這種貧乏多半與技術製造的華麗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時的技術業已游離了藝術的初衷,眾多的娛樂節目——而不是藝術——充當了技術的受惠者。
⑤技術是一個中性的東西,是一種工具,關鍵在於怎麼使用。對於技術的盲目崇拜無異於對於工具的盲目崇拜,這種崇拜的實質,是重技而輕道,重物而輕人。如果任由其泛濫,容易遮蔽掉技術背後真正關鍵的東西——使用技術的人的作用與良知。前一段諸多社會事件引起輿論大嘩的時候,並沒有多少人將這些社會事件與技術聯系起來。從瘦肉精飼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膠囊的製作到利用電話、互聯網精心設計的錢財欺詐,輿論同聲譴責的是無量企業、利慾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騙子以及失職的監管機構,而技術研發者的責任似乎被輕輕放過,人們沒有看到參與這些社會事件的技術人員出面道歉,這個環節成為盲點因而遭到遺忘——文化領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會的進步、文化的繁榮,需要讓技術與道德的關系重回人們的視野之中,如此我們方可避免陷入技術盲目崇拜的陷阱與誤區。
(選自《新華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刪改)
1. 下列關於「技術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從現象看,技術崇拜就是大型文藝晚會中聲光電的全面介入和各種聞所未聞的機械設備等諸多技術手段的過度應用。
B.從原因看,技術崇拜過分強調日新月異的現代技術對藝術創作和傳播的作用,許多時候源於藝術生產中的技術消費。
C.從結果看,技術崇拜所形成的華麗風格,彌補了娛樂節目藝術主題的不足,從而讓娛樂節目成為技術使用的受惠者。
D.從實質看,技術崇拜無異於工具崇拜,重技而輕道,重物而輕人,忽視了藝術演變的內在沖動在藝術生產中的作用。
2. 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①段針對當前許多文化工程、文藝演出中技術應用貪大求奢的現象,對技術的作用進行了反思和追問,明確指出藝術領域中技術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話題。
B.②段先明確藝術和技術的關系,借著分析文學作品成文經典的原因,指出在現代社會藝術和技術本末倒置;③段聯系中國藝術傳統,進一步闡述藝術和技術的關系。
C.④段與②③兩段形成遞進關系,先指出光怪陸離的外觀往往掩蓋了內容的蒼白,接著通過一些娛樂現象表明由技術主打的娛樂節目主題貧乏,技術游離了藝術的初衷。
D.⑤段首先指出技術的工具性,然後聯系社會現象,揭示技術使用人員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從而得出重新審視技術和道德關系的結論,與①段相照應。
3. 下列對原文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藝術生產從來離不開技術的支持,若果藝術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題,那麼炫目的技術就只能是虛有其表的形式。
B.古代思想家反對「文勝質」,認為繁雜的技術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勢必干擾人們對於「道」的持續關注。
C.技術是藝術生產的組成部分,藝術是技術發明力圖開拓的市場,因而從事文化生產應該審慎地考慮技術使用的意義。
D.如果讓技術和道德的關系重回人們的視野,就能避免陷入技術盲目崇拜的誤區,就能實現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
二、(3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先生姓朱,諱筠,字竹君,順天大興人。九歲入都,十三歲通《五經》,有文名。先生少英異,至性過人,與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為鉅公契賞。及丁父憂,服闕,不肯出仕,欲為名山大川之游。會文正公入覲,上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謂弟曰:「汝敗我雅興矣。」
先生以為經學本於文字訓詁,刊布許氏《說文》於安徽以教士。復奏請采錄《永樂大典》逸書,上覽奏,異之,乃命開四庫全書館,御制詩以紀其事。又以《十三經》文字傳寫訛舛。奏請仿漢熙平、唐開成故事,擇儒臣校正,立石太學,奉諭緩辦,因著《十三經文字同異》若干卷藏於家。於是皖、閩之士聞緒言余論,始知講求根柢之學,四海好學能文者,俱慕從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觀察念孫諸人,深於經術訓詁之學,未遇時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於時,蓋自先生發之。
先生剛腸疾惡。俗流不敢至其門,寒酸有一善,譽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載酒問字者,車轍斷衢路;所至之處,從游百數十人。既資深望重,則大言翰林以讀書立品為職,不能趨謁勢要。其督學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紱等,祠其主於鄉賢,以助朴學之士。在福建,與弟珪相代,一時傳為盛事,而閩士攀轅走送者,數百里不絕。其後文正主持文教,海內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賞契者,故世稱據經好古之士為「朱派」雲。
先生窮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謂可證佐經史。為文仿遷、固,尤長於敘事。書法參通六書,有隋以前體格。藏書萬卷,坐客常滿,談辨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攬勝,都人士傳誦吟詠,至今不輟。
(節選自孫星衍《朱先生筠行狀》)
先生為人坦無城府,內友於兄弟,外好交遊,稱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過轍掩覆之,後進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嘗無客,與客飲酒談笑窮日夜,而博聞強識不衰。時於其閑屬文,其文才氣奇橫,於毅力事物情態無不包,所欲言者無不盡。為學使時,遇教官諸生賢者,親若同輩,勸人為學先識字,語意殷勤,去而人愛思之。所欲著書未就,有詩文集若干卷。
(節選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別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復奏請采錄《永樂大典》逸書 逸:散失
B.奏請仿漢熙平、唐開成故事 故事:先例
C.未遇時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勸人為學先識字,語意殷勤 殷勤:周到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 乃不敢引疾 B. 御制詩以紀其事
臣乃敢上壁 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C. 四海好學能文者 D. 去而人愛思之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臨清流而賦詩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朱筠才智過人,淡泊名利。他年少時即通曉《五經》,以善寫文章著名,深得賞識;志趣超脫,不汲汲於仕途。
B.朱筠傾心學問,推進學術。他倡導整理文化典籍並身體力行;重視文字訓詁之學,對當時學人產生深遠影響。
C.朱筠興趣廣泛,豪爽好客。他愛好金石書法、藏書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滿,飲酒論學終日不輟。
D.朱筠致力文教,獎掖後進。他督學地方,尊崇先賢,引領學風;對寒門才俊極口稱善,待門下學子親若同輩。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先生以為經學本於文字訓詁,刊布許氏《說文》於安徽以教士。
譯文:
(2)既資深望重,則大言翰林以讀書立品為職,不能趨謁勢要。
譯文:
(3)其文才氣奇橫,於義理事物情態無不包,所欲言者無不盡。
譯文: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8~9題。
阮郎歸 西湖春暮
[南宋]馬子嚴
清明寒食不多時,香紅漸漸稀。番騰①妝束鬧蘇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兩兩叫船兒,人歸春也歸。
[注]①番騰:同「翻騰」。②凌波: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8.這首詞通過人物動作神態表現了西湖遊人的不同情感,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4分)
答:
9.這首詞描寫了暮春之景,請從點面結合的角度作簡要賞析。(4分)
答:
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兩題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兩題都答,則按甲題計分。)(6分)
甲: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乙:① ,唯昭質其猶未虧。 (屈原《離騷》)
②但為君故, 。 (曹操《短歌行》)
③瀉水置平地, 。 (鮑照《擬行路難》)
④ ,巫山巫峽氣蕭森。 (杜甫《秋興八首》)
⑤東船西舫悄無言, 。 (白居易《琵琶行》)
⑥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 。(周邦彥《蘇幕遮》)
三、(2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
獨木舟之道
[美] 西格德 ▪ F. 奧爾森
①移動的獨木舟頗像一葉風中搖曳的蘆葦。寧靜是它的一部分,還有拍打的水聲,樹中的鳥語和風聲。盪舟之人是獨木舟的一部分,從而也與它所熟悉的山水融為一體。從他將船槳侵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與它一起漂流,獨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願而行。船槳是他延長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體的器官。劃獨木舟的感覺與在一片絕好的雪坡上滑雪幾近相同,帶著那種輕快如飛的愜意,小舟靈活敏捷,任你擺布;劃獨木舟還有一種與大地和睦相處,融為一體的感覺。然而,對於一個劃獨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當他盪起船槳時所體驗的那種歡樂。
②掌控獨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與靈活搖擺的身體成為一體。當每次劃槳的節律與獨木舟本身前進的節律相吻合時,疲勞便被忘卻,還有時間來觀望天空和岸上的風景,不必費力,也不必去考慮行駛的距離。此時,獨木舟隨意滑行,劃槳就如同呼吸那樣毫無意識,悠然自然。倘若你幸而劃過一片映照著雲影的平靜水面,或許還會有懸在天地之間的感覺,彷彿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盪舟。
③如果風起浪涌,你必須破浪前進,則另有一番奮戰的樂趣。每一道席捲而來的浪頭都成為要被挫敗的敵手。頂風破浪的一天——巧妙地躲過一個又一個的小島,沿著狂風肆虐的水域下風處的岸邊艱難行進,猛然再沖進激盪的水流和狂風之中,如此這般,周而復始——可以確保你晚上睡得香,做個好夢。在獨木舟上,你是獨自一人在用自己的體魄、機智和勇氣來與風暴雨抗爭。這就是為什麼當經過一天的搏鬥之後,終於在能擋風避雨的懸崖的背風處支起帳篷,豎起獨木舟晾乾,燒著晚飯時,心中會油然升起那種只有劃獨木舟的人才會有的得意之情。乘風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劃槳的技巧,而且要憑直覺判斷出浪的規模勢頭,要知道它們在身後如何破碎。盪舟之人不僅要熟悉他的獨木舟及其路數,還要懂得身後湧起的波濤意味著什麼。在狂野的水路上,乘著萬馬奔騰般的風浪沖向藍色的地平線是何等歡快!
④急流也是一種挑戰。盡管它們充滿險情,變化多端,無法預測,但凡事熟悉獨木舟水路的人都喜愛他們的怒吼和激流。人們可以在大船、駁船、橡皮船及木筏上沖過激流,然而,只有在獨木舟上,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河流及其力量。當獨木舟沖向一瀉千里、奔騰咆哮的急流邊緣,繼而被它那看不見的力量所掌控時,在全神貫注之中是否也會有隱隱的不安?起初,並無速度的感覺,但是,徒然間你便成為急流的一部分,被捲入吐著白沫、水花四濺的岩石之中。當你明白已經無法掌控命運,沒有任何選擇時,便如同以往所有那些盪舟人一樣高喊著沖入激流,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當小舟完全處於河流的掌控之中時,盪舟人便知道了超然的含義。當他憑借著技巧或運氣穿過河中的沉樹、突出的岩石和掀起的巨浪時,他沒必要得到別的獎賞,只要他體驗到那種歡樂就足矣。
⑤印第安人說,只有傻子才會在急流中盪舟。然而,我卻知道只要有眼裡閃爍著探險的目光,心中懷有觸摸荒野之願望的年輕人,就會有人在急流中盪舟。體驗大自然的風雨及風險是可怕而又奇妙的,盡管我也悲嘆年輕人的魯莽,可是也疑惑倘若沒有它,世界會是個什麼樣子。我知道這種魯莽不對,是我贊成年輕人感想敢做的精神。我贊許他們所知道的那種榮耀。
⑥然而,比沖過白浪、迎戰颶風或躲過它們更重要的是那種感性認識,即只要水路之間有可以連接的陸路,就沒有你去不了的地方。獨木舟所給予的是無邊無際的水域和自由,是毫無約束的朴魯和探索,那種感覺是大船永遠無法體驗的。帆船、劃艇、汽艇和遊艇無不因其重量和規模而受制於所航行的水域。但獨木舟全無這種限制。它如同風一般自由,可以隨心所欲地到達任何心馳神往的地方。
⑦只要有水路的地方,就有連接水路之間的水路。盡管路上長滿了荒草,有時難以被發現,但它們總是在那裡。當你背著行囊穿過這些小路時,你與歷史上曾走過這里的無數旅者結伴而行。盪舟人喜歡劃槳的聲音及它在水中移動的感覺,其原因之一便是這使他與傳統聯系在一起。在人類實施機械化運輸和學會使用舵輪之前很多年,古人便劃著小木舟、獸皮製作的打獵小舟和獨木舟在大地的水路上運行。盪舟人隨著槳的劃動和小舟的前行而搖盪時,便沉浸於忘卻已久的回憶之中,並在潛意識中激起了深深的滄桑感。
⑧當他盪舟漂流多日,遠離自己的家園時;當他查看外出的行囊,知道那是他的全部家當並將靠著它旅行到任何他想去的新天地時,就會感到自己終於可以直接面對真實的生活本質。以前他在一些煩瑣小事中花費了過多的精力,如今才回到一種古老明智的生活慣例之中。不知何故,生活突然間變得簡單圓滿;他的慾望所剩無幾,迷茫與困惑全無,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幸福和滿足。
⑨劃槳和盪舟的感覺中有魔力,那是一種由距離、探險、孤獨和寧靜融合在一起的魔力。當你與自己的獨木舟融為一體時,便與獨木舟所經過的山水密不可分。
(選自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書店《低吟的荒野》 ,有刪節)
11. 根據③④兩段內容,分別概括在不同的情境下劃獨木舟的樂趣。(4分)
頂風破浪:
沖過急流:
12. 請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6分)
(1)船槳是他延長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體的器官。
答:
(2)當你背著行囊穿過這些小路時,你與歷史上曾走過這里的無數旅者結伴而行。
答:
13. 有人認為第⑤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刪去;也有人認為這一段有重要作用,不可刪去。你認同哪一種觀點?請說明具體理由。(6分)
答:
14. 在本文中,「獨木舟之道」不僅指獨木舟行駛的水路與劃獨木舟的技巧,更指由盪舟引發的諸多感悟。請結合文本,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談談你所悟到的「獨木舟之道」。(8分)
答:
第Ⅱ卷(表達題 共84分)
四、(24分)
15.下面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讀音完全相同的一組是(3分)
A.蓓蕾/烘焙 拾級/拾麥穗 簞食壺漿/殫精竭慮
B.倚重/旖旎 禪趣/口頭禪 卷帙浩繁/秩序井然
C.毗鄰/聆聽 包紮/扎辮子 濟世安民/光風霽月
D.翡翠/斐然 開拓/拓荒者 物產豐饒/百折不撓
16.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3分)
A.切磋 編纂 歸謬法 滿腹經綸 循循善誘
B.水榭 巍峨 紫禁城 金碧輝煌 美輪美奐
C.暮靄 霓虹 雷震雨 春風駘盪 靜水流深
D.關隘 戍守 烽火台 克敵致勝 捷報頻傳
17.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3分)
A.2013年,廣州恆大足球隊問鼎亞冠聯賽,結束了中國俱樂部足球隊二十餘年無緣亞洲冠軍的局面,這對處於低谷之中的中國足球來說彌足珍貴。
B.隨著4G時代的到來,國產智能手機紛紛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聯想、華為、中興和小米等品牌手機在全球市場已佔有三分之一的份額。
C.近兩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的數量快速增長,專利申請質量蒸蒸日上,這表明我國專利申請結構進一步優化,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
D.去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高達10萬億元,其中網路商品零售額超過了1.8萬億元,憑此成績,我國當仁不讓地躍居全球網路商品零售榜首。
18.下面文字中有三處語病和一處標點符號使用錯誤,請寫出相應句子的序號,並對錯誤加以修改。(4分)
①「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開展的調查項目,到目前為止已經開展了11次。②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去年在全國七十多個城市進行了入戶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40600份。③在第19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該院發不了「2013年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④報告顯示,2013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為4.77本,與2012年的4.39本相比,增加了0.38本。⑤報告中值得注意的是,約90%以上的人表示「看完電子書就不再買紙質書」,這一比例較上一年有所上升。⑥報告還顯示,成年國民人均電子書的閱讀量有所增加,而報刊的閱讀率明顯減少。
序號
修改
19.下面關於我國正在建造的大型射電望遠鏡的圖片和文字材料,是某所中學科技節期間一塊展板上的內容。請篩選相關信息,以解說員的身份,向前來參觀的同學作介紹。要求:簡明、生動、得體,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不超過100字。(6分)
貴州黔南平塘縣天然喀斯特窪坑圖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環聚合龍圖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效果圖
名 稱: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選址特點:貴州黔南平塘縣天然喀斯特窪坑
構造特點:球冠狀反射面由約1800個六邊形球面單元拼合而成
建造特點:利用四面環山、中間凹陷的天然喀斯特窪坑鋪設超大口徑的球冠狀反射面
用 途:將我國空間測控范圍由地球同步軌道延伸至太陽系外緣,探測宇宙中的遙遠信號和物質,搜索地外文明和生物
意 義: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射電望遠鏡,未來20~30年處於世界一流地位
答:
20.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5分)
徽菜發端於南宋,興盛於清代,如今更是享譽海內外。徽菜地方色彩鮮明,文化底蘊深厚,具有三大特色。一是 甲 。徽州地處山區,林木蔥蘢,溪流遍布,盛產山珍野味、河鮮家禽,為徽菜製作提供了豐富多樣、四時常鮮的食材。二是精於燒燉,講究火功。①常以木材為燃料,或柴禾急燒,或樹塊緩燒,充分呈現食材的特點。②加以木炭火單燉,原鍋上桌,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湯汁的鮮美。③清燉是烹制徽菜的另一種重要方法,慣用火腿佐味,湯色清白,香氣濃郁。④紅燒是烹制徽菜的主要方法,多用醬油著色,色澤油亮,味道濃厚。 三是 乙 。徽菜在發展過程中秉承「醫食同源、葯食並重」的傳統,原料的選擇和搭配都十分講究。比如,多用具有葯效的野菜入食,就體現了傳統的滋補養生之道。
(1)材料中劃線的句子順序已打亂,請准確排序。(只寫序號)
答:
(2)請根據上下文,在甲、乙兩個空格處補寫出相應內容。要求:語意連貫,表達簡明,每處不超過10個字。
甲: 乙:
五、(60分)
2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表演藝術家和一位劇作家就演員改動劇本台詞一事,發表了不同的意見。
表演藝術家說:演員是在演戲,不是念劇本,可以根據表演的需要改動台詞。
劇作家說:劇本是一劇之本,體現了作者的藝術追求;如果演員隨意改動台詞,就可能違背創作的意願。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本(除詩歌外),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透漏個人相關信息;書寫規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❻ 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模擬試題地理一(衡水金卷)
網路網路網路 網路問度娘
❼ 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真模擬卷(三)答案
建議你還來是去貼吧問下源(比如數學吧,高考吧,語文吧,英語吧等等)…大.家在學.校做都是做紙制.的,根.本不是電,.子的,誰也不會給你一題..題..手.打。即使有也要給你找試卷,拍照,上網上傳等麻煩的步驟基本沒人會去做,所..以別..乾等了。還有就是你可以在網路文庫里搜題目,或者把題目打幾十個字出來用網路直接搜索下,說不定能找到。或者你可以去出這本書的官網看下,官網上也可能有答案.還有就是大型的考試也不會有答案了,除非是考完成績出來後,與其在這求答案,你還不如去好好復習,爭取考好來
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