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考教學總結
㈠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儀
1、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大小:半徑:6371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3、地球儀: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找出地軸、兩極、赤道)
4、經線:
經線特點:所有經線一樣長;經線都指示南北方向;經線是一個半圓。
經度:0°—180°;0°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用字母E表示,0°經線以西為西經,用字母W表示;
5、緯線:
緯線特點:緯線長短不一,赤道最長,向南北兩極逐漸縮短;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緯線是一個完整的圓。
緯度:0°—90°;0°緯線為赤道,赤道以北為北緯,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為南緯,用字母S表示。
6、低中高緯的劃分:南北半球,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7、東西半球的劃分:以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為界;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
8、能在地球儀上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
9、地球的自轉:晝夜交替,太陽東升西羅,時差 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天(24小時);自轉中心:地軸。
地理意義:產生了晝夜更替和時間的差異。
10、地球的公轉:四季的變化,影子的長短
公轉中心:太陽;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年;公轉軌道:橢圓。
地理意義:產生了季節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11、五帶的劃分:
第二章:地圖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線段式、數字式
2、比例尺大小的比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3、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單。
4、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5、地圖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圖,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有指向標的地圖,用指向標定向法:指向標的箭頭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經緯網的地圖,用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6、圖例: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要記住常用的圖例)
7、注記:地圖上,用來說明山脈、河流、國家、城市等名稱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數字。
8、海拔(絕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等高線:在地圖上海拔高度相同點的連線。
9、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密集,表示坡度較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度較緩。
10、由等高線的特點判斷地形:
山頂:等高線中間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出。
鞍部:兩側的等高線比較高。
陡崖:多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第三章: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的水陸面積比例:海洋71%,陸地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能在世界地圖上准確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㈡ 人教版8年級地理中考成績總結怎麼寫
在知識點總結的時候,主要就是把我們的這種成績性進行一些分段式的概括,然後完成處理信息就可以。
㈢ 對初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學習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學習初中地理的時候,需要有專業的方式,認真了解,了解所學的知識,明確各部分的知識點及其相互關系之外,我們還必須充分的運用這方面的知識,使我們的初中地理成績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
並且在學習當中如果有自己解決不了問題,需要和老師進行討論,這樣可以及時的把每一個難點都解決掉,並且加上教科書知識以及可以課外的知識,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內容更加的豐富,讓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績有所提高,但是學到的知識需要在一段時間之後進行再次練習,否則可能會出現忘記的情況.
以上就是學習初中地理的技巧,通過以上的內容,學會以上的方式之後自身的成績會有一定的提高.
㈣ 初中地理知識點的總結
地理呢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科目,就算你不喜歡他的話,你學會了還是可以會看地圖的,作為一個中國人.你想去哪裡與旅遊呢,都是可以看地圖的,看看還有多遠等等.其次呢,地里實際上是最好學的一項科目,因為人腦對圖像的記憶要比文字好的多了.那麼怎麼學好初中地理呢?
有的時候呢,記住一個地理的位置,不要想他和哪些地理區域之間有什麼樣的關系,只需要看圖,你只要知道他大概長什麼樣子,在圖上的哪個位置上就可以了.
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
第二點呢,就是需要學會用地圖,因為地圖又是地理學科當中的工具,又是在生活當中能夠用到的,所以通過分析圖的話就可以看出來它的地理特徵,原理還有成型的原因.要學會讀各種的地圖,而且首先要記住基本的地圖長什麼樣子,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的就是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重要分布.
上面所介紹的這兩點都是怎麼學好初中地理最基礎的內容.希望同學們把最基礎的內容都學會了,那麼後邊兒的提分兒也就上去了.
㈤ 中考地理復習總結
第一章 從世界看中國
第一節 遼闊的疆域
一. 位置優越
1 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2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3 緯度位置及優越性
4 海陸位置的優越性
二. 國土遼闊
1 S=960萬Km2 (世界第三)
2 東南西北四個端點:
東: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相交處。
南:曾母暗沙
西:帕米爾高原
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
3 漫長的陸界(2萬多KM),15個陸上鄰國
4 我國的領海和內海:
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5 漫長的海岸線及眾多的島嶼
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和南海諸島
6 6個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
三、級行政區劃
1、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
2、縣(自治區、自治縣、市)
3、鄉(民族鄉、鎮)
4、民族自治
5、34個省級行政區:23個省、 5個自治區、 4個直轄市和2個特區
6、北京是祖國的首都
第三節 眾多的人口
一、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二、人口增長過快及帶來的問題
1、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
(1)、人口基數大
(2)、人口增長快
2、人口增長快的主要原因:
(1)人口壽命延長,死亡率下降
(2)出生率較高
3、人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口增長快帶來的負擔
三、實行計劃生育是基本國策
1、人口數量的增長要同經濟的發展和資源、環境的承載量相適應
2、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四、我國人口分布不均勻
1、人口地理分界線:黑河——騰沖
2、東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
3、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
第三節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
1、我國有56個民族,漢族佔92%,其他55個少數民族佔8%
2、獨特的民族風情
3、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和保存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
二、民族的分布
1、各民族的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
(1)漢族主要分布在東部和中部
(2)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
2、我國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
3、國家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發展
4、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
第一節 地勢和地形
一、中國的地勢
1、特點:
東低西高
東部:平原、丘陵
西部:山地、高原、盆地
呈三級階梯:
2、影響:
對氣候:
對河流:
對交通:
二、地形復雜多樣
1、五種基本地形齊全:
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 高原、雲貴高原。
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東南丘陵、山東丘陵、遼東丘陵。
2、主要的山脈
(1)山脈的走向
三列東西走向的山脈: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
三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長白山-武夷山、台灣山脈。
巨大的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六盤山。
西北-東南:阿爾泰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
(2)山脈構成地形的骨架
各種走向的山脈把全國分成若乾地形區,山脈常成為地形區的界線。
3、復雜的地形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東部主要為平原和丘陵,是農業發達、城鎮集中、經濟繁榮的地區。三、山區面積廣大
1、山地面積:約佔1/3
山區(山地、丘陵、崎嶇的高原):約佔2/3
2、山區發展的優劣勢
優勢:發展旅遊、采礦、農業多種經營;部分水熱條件好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發展種植業 。
劣勢: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
3、開發利用山區的注意點:
•注意生態環境的建設
•預防和避免山地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二節 氣候多樣 季風顯著
一、南北氣溫的差異
1、我國冬季的氣溫分布特點:南北氣溫相差懸殊
2、我國夏季的氣溫分布特點:南北普遍高溫
3、原因:緯度、地形
4、溫度帶的劃分及其分布
(1)劃分標准:活動積溫
(2)溫度帶:
自北向南: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
還要加上高原氣候區(地高天寒)。
(3)溫度帶的分布:
二、東西干濕的差異
1、我國降水量的地區分布:
從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
注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與一月0℃等溫線基本重合,即秦嶺—淮河一線。
2、干濕地區的劃分及其分布:
(1)劃分依據:氣候的濕潤程度(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
(2)干濕地區: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
3、我國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面積廣大,主要位於西北部地區。
三、氣候復雜多樣
1、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山地氣候。
2、氣候復雜多樣的影響
四、季風氣候顯著
1、季風:
盛行風向隨季節有顯著變化
2、冬、夏季風的特性
冬季風:寒冷乾燥 (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夏季風:溫暖濕潤(形成我國的雨季)
3、季風區和非季風區
(1)劃分標准:夏季風能否到達
(2)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3)特徵:
季風區:降水豐富,集中於夏季
非季風區:降水稀少,全年比較乾旱
4、災害性天氣
第三節 河流和湖泊
一、我國的河流
1、內流河與外流河
判斷依據:最終是否流入海洋
2、內流區與外流區
3、主要的河流:
(1)內流河
塔里木河:我國最大的內流河
(2)外流河——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特徵:
•水量較大,主要靠雨水補給,
•汛期一般出現在夏季
•秦嶺和淮河一線以北的河流冬季結冰,普遍形成枯水期,一些河流甚至斷流。
思考:黃河是否是我國第二大河?
二、我國的湖泊
1、內流湖與外流湖
● 內流湖基本上是鹹水湖
● 外流湖是淡水湖
2、主要的湖泊:
內流湖:青海湖——我國最大的湖
外流湖:五大淡水湖
三、河流湖泊的作用
水資源、灌溉、航運、漁鹽、旅遊等等。
四、京杭運河
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運河。
五、黃河的治理
1、概述:
•源頭
•入海
•上中下游分段
2、黃河的利用:
•上游豐富的水電資源
•黃河水灌溉
3、黃河的治理
•黃河中游的水土治理
•黃河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
六、長江的開發——「水能寶庫」「黃金水道」
1、概述:
•源頭
•入海
•上中下游分段
2、「水能寶庫」的開發利用——上游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
3、「黃金水道」的利用
4、重點治理川江和荊江
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第一節 自然資源總量豐富 人均不足
一、自然資源與我們
1、概念:
存在於自然界中,並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物質和能量
2、分類:
非可再生資源:礦產資源。
可再生資源:土地、森林、水、水能
二、我國自然資源數量特徵
資源總量豐富,人均資源不足
第二節 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的利用
土地利用類型:
耕地、林地、草地——農業用地
建設用地——非農業用地
二、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
1、優勢:
總量豐富;類型齊全
2、劣勢:
(1)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小
(2)土地比例構成不合理:特別是人與耕地的矛盾突出
● 耕地、林地少
● 難利用土地多
● 後備土地資源不足
三、土地資源分布不均:
耕地:東部平原及低緩丘陵
林地:山地
草地:西部內陸地區
四、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各類土地資源破壞嚴重:
水土流失、亂佔耕地、土地荒漠化……
2、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第三節 水資源
一、水是寶貴的資源
1、水資源:人類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
2、世界水資源危機的形成
二、我國的水資源問題
1、水資源短缺——我國是一個貧水的國家
(1)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2)污染、浪費嚴重
2、時空分布不均
(1)原因:季風氣候
(2)時間分布:
春冬少,夏秋多。
(3)空間分布:
南豐北少
三、解決水資源問題的途徑
1、興建水庫,解決時間分布不均
2、跨流域調水,解決空間分布不均
四、節約用水,防治水污染
第四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
第一節 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
一、經濟發展的「先行官」1、現代交通運輸方式:
鐵路、公路、水運、空運、管道…
2、交通運輸的重要性
二、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線
1、交通運輸線——經濟發展的「生命線」2、交通運輸網的分布特點:
東部稠密,西部稀疏
3、我國的鐵路干線:
1)三橫:
京包線-包蘭線;
隴海線-蘭新線;
滬杭線-浙贛線-湘黔線-貴昆線。
2)五縱:
京滬線;
京哈線-京廣線;
京九線;
焦柳線;
寶成線——成昆線。
三、轉換靈活的交通運輸樞紐
1、概念
2、類型:
單一交通運輸樞紐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
四、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
1、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
2、鐵路——大宗、笨重、長途運輸。
公路——短途、快速、活物、鮮物。
水運——大宗、笨重、長途運輸。
空運——量少、貴重、急需,以及長途的客運。
第二節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一、農業與我們
1、概念
2、農業的重要性
二、農業的地區分布
1、主要表現:
東部與西部的差異
南方與北方的差異
三、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
1、決定因素:
(1)自然條件:氣候、地形、土壤…
(2)社會經濟條件
2、揚長避短,因地制宜
四、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1、農業問題:人地矛盾、水土流失、自 然災害、環境污染…2、對策:
(1)建立商品糧基地
(2)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
第三節 工業的分布與發展
一、工業與我們
1、概念:
2、工業的重要性
二、工業的空間分布
1、特點:沿海、沿河、沿交通線 分布
2、具體分布:
● 鐵路沿線的工業基地;
●黃河流域的能源開發工業帶;
●長江沿線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帶;
●沿海的工業區(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
三、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1、北京中關村
2、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
3、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特點:
● 起步較晚,發展迅猛。
4、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分布特點:
● 大分散、小集中
5、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產業開發重點的差異:
● 沿海地區: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
● 沿邊地區:貿易導向型的產業
● 內地:與軍工有密切關系的產業
㈥ 初中地理會考知識點總結(全)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大小: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3、能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事實: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衛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擋了照射的陽光。
4、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西班牙→大西洋→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群島→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1、含義: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縮小的模型。
2、意義:可以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
三、緯線和經線
1、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3、地軸:假想的地球自轉軸。
4、兩極:地軸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四、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陸地面積佔29%,海洋面積佔71%,概括為「七分海洋,三分陸地」。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2、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3、面積最大和最小的大洲:亞洲、大洋洲;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南極洲、歐洲。赤道穿過的大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
4、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面積最大,最深的是太平洋;面積最小,最淺的是北冰洋。大西洋呈「S」形,地跨南、北半球。
五、大洲分界線:
1、亞、歐: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2、亞、非: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和紅海。
3、歐、非: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溝通地中海和大西洋)。
4、南、北美: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5、亞、北美:白令海峽。
6、南極洲、南美洲:德雷克海峽。
㈦ 初中地理期末工作總結
本學期我擔任 年級\ 個班的地理課教學。由於中途接手這些班級,在有限的時間里,我多方面了解學生情況,根據學生實際,認真鑽研課程標准,結合備課組的教學計劃,積極完成了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具體總結如下:
一、 學習新課程標准,以當前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初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在教學中進行目標的細化,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角度進行落實。即不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和學習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時還要求學生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或了解知識獲得的過程,為了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公民,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觀念及愛國情感。
教學中,要視學生為知識的創造者,而不僅把學生當作一個知識的接受者培養。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只有學生學會了學習,教學才變得有意義和有希望。要實現這一教學理念,教學手段要靈活多樣,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在班級教學中,班級之間有差別,學生個體也有差異,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採用分層教學,以先帶後,承包互幫,展現學生個性風采,凸現團隊式學習,建立學習型小組。遵循進步就是優秀的原則,突出過程性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二、結合學生實際,加強學生的地理基礎,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這批學生大部分在初一沒有學好地理,地理基礎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識也不具備,更不用說養成地理思維和方法,在觀念上他們把地理當作副科、次科,對地理學習不重視。對初二的學生來說,由於地理是綜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佔的分數不多,學生也輕視地理學習。我們的學生在初一階段成績也很差,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缺乏自信。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不認真,練習作業應付了事。針對這些情況,我在課堂上時刻通過激趣是學生保持注意,重點要求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多從初中生活,地理學習等方面給以方法的指導,在教學中滲透先進的學習觀念,讓學生體驗成功,培養自信;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突出強化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抓緊、抓好課堂教學環節,搞好常規教學,開展多樣化的學習形式
由於初中地理強調對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說「理」,難度較大。因此,我在備課前,認真研究教學標准,綜合各種版本教材,結合學生實際,適當增加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深度。平時多收集一些相關的時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五號成功返回,台風事件等,結合本地的自然環境和經濟建議成就,注重生活與所學知識內容的聯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為知識興趣的切入點,把握好每節課的重點、難點,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寫出較好完整而詳細的教案。
在備好課的基礎上,講好每一節課,提高課堂45分鍾的教學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學成績的關鍵。在課堂上准確無誤的向學生傳授教材知識,經常啟發學生思維,注重教學語言的生動性、趣味性,分析問題深入淺出,列舉學生喜聞樂見的事例剖析難點,創設寬松的課堂氣氛,師生互動,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掛圖,圖片,標本,有時藉助多媒體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過程,如:地形剖面圖、鋒面雨的形成等。讓學生增強了感性認識,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培養了學生的讀圖能力,課堂效率有較大提高。第三,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有關章節內容,對全體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如大氣污染,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利用與生態破壞等。
我在教學中嘗試開展多樣化的學習形式,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能力,如開展研究性學習,地理小論文,野外考察,調查報告等。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獲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圖,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辯證的思維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具有活躍的思維,從而達到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的。
四、不足之處
(1)過程與方法的結合有待提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角色的分工應細化,特別是組內的弱者應真正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有所提高,課堂不應總是尖子生唱主角,應使教學真正面向學生。
(2)師生的交流的平等性應加強。在提出問題時,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出發,而不是一味把學生的思路往自己設計的路上引,問題的設計不宜太大,應站在學生的認知角度剖析。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㈧ 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知識總結
關鍵詞: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學習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學習初中地理的時候,需要有專業的方式,認真了解,了解所學的知識,明確各部分的知識點及其相互關系之外,我們還必須充分的運用這方面的知識,使我們的初中地理成績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
並且在學習當中如果有自己解決不了問題,需要和老師進行討論,這樣可以及時的把每一個難點都解決掉,並且加上教科書知識以及可以課外的知識,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內容更加的豐富,讓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績有所提高,但是學到的知識需要在一段時間之後進行再次練習,否則可能會出現忘記的情況.
以上就是學習初中地理的技巧,通過以上的內容,學會以上的方式之後自身的成績會有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