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負熵

地理學負熵

發布時間: 2021-02-05 16:11:04

① 負熵的概率誰提出的

負熵這個概念是齊拉德(LeoSzilfird)首次提出,對於這個經典熱力學中從未出現過的概念和術語回,答當時的人們並沒有充分的理解。而更令人遺憾的是,他本人也沒有沿著這條道路繼續探索下去。1944年,著名的物理學家薛定諤(E.Schrodinger)在他的《生命是什麼?》一書中更加明確地論述了負熵的概念,並且把它應用到生物學問題中,提出了「生物賴負熵為生」的名言。薛定諤說:「要擺脫死亡,就是說要活著,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環境中不斷地吸取負熵。

② 負熵值是什麼意思

信息量是資訊理論中量度信息多少的一個物理量。它從量上反映具有確定概率的內事件發生時所傳遞的信息容。信息的量度與它所代表的事件的隨機性或各外事件發生的概率有關,當事件發生的概率大,事先容易判斷,有關此事件的消息排隊事件發生的不確定程度小,則包含的信息量就小;反之則大。從這一點出發,資訊理論利用統計熱力學中熵的概念,建立了對信息的量度方法。在統計熱力學中,熵是系統的無序狀態的量度,即系統的不確定性的量度。
熵值就是不確定度的大小

③ 地球是什麼樣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B0%E7%90%83

地球是太陽系中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三。它是太陽系類地行星中最大的一顆,也是現代科學目前確證目前惟一存在生命的行星。行星年齡估計大約有45億年(4.5×109)。在行星形成後不久,即捕獲其惟一的天然衛星-月球。地球上惟一的智慧生物是人類。

環中交叉十字是為地球的天文符號。十字的兩畫分別代表子午線和赤道;另一種畫法則把十字放在環形的上方(Unicode:⊕或♁)。

目錄 [隱藏]
1 地球概論特徵
1.1 圈層結構
1.1.1 結構
1.1.2 內部
1.1.3 地核
1.1.4 地幔
1.1.5 地殼
1.1.6 生物圈
1.1.7 大氣圈
1.1.8 水圈
1.2 地球的運動
1.2.1 地球自轉
1.2.2 公轉
1.3 地球所在的天體系統
1.3.1 衛星

2.1 自然地理
2.1.1 氣候
2.1.2 地形
2.1.3 自然資源
2.1.4 自然災難
2.2 人文地理
2.2.1 土地使用
2.2.2 人類

2.2.3 政府
3 地球的發展方向
3.1 環境問題

3.1.2 具體機制
3.2 人文問題
3.3 經濟發展問題

4 對地球的描述
5 參見
6 參考書目
7 外部鏈接

[編輯]
地球概論特徵
[編輯]
圈層結構
參見主要條目:地球地質概況

[編輯]
結構
如同其他的類地行星,地球內部從外向內分別為矽質地殼、高度粘滯狀地幔、以及一個外層為非粘滯液態內部為固態的地核。地核液體部份導電質的對流使得地球產生了微弱的地磁場。

地球內部的金屬質不斷的通過火山和大洋裂縫湧出地表(參見海底膨脹條目)。組成地殼大部分的岩石年齡都不超過1億(1×108)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地殼年齡大約有44億(4.4×109)年歷史[2]。

總體來說,地球大部分的質量是由下列元素組成:

鐵: 34 .6 %
氧: 29 .5 %
矽: 15 .2 %
鎂: 12 .7 %
鎳: 2 .4 %
硫: 1 .9 %
鈦: 0 .05 %
其他元素: 3 .65 %

參見地球內部重力分布。

[編輯]
內部
地球內部溫度高達5270K。行星內部的熱量來自於其形成之初的"吸積"(參見重力結合能)。這之後的熱量來自於類似鈾釷和鉀這類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從地球內部到達地表的熱量只有地表接收太陽能量的1/20000。

地球內部分為:

0-60 千米 - 岩石圈
0-30/35 千米 - 地殼
30/35-2900 千米 - 地幔
100-700 千米 - 軟流層
2900-5100 km - 地核外核
5100-~6375 km - 地核內核
[編輯]
地核
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15kg/m3,是太陽系中密度較大的行星。但地球表面物質的密度只有大約3000kg/m3,所以一般認為地核處存在高密度物質-在地球形成早期,大約45億(4.5×109)年前,地球幾乎是由熔化的金屬組成的,這就導致了地球中心處發生高密度物質聚集,低密度物質移向地表的過程(參見行星分異作用)。地核大部分是由鐵所組成(佔80%),其餘物質基本上是鎳和矽。像鈾等高密度元素要麼在地球是稀少的,要麼就是和輕元素相結合存在於地殼中(參見:長英礦物條目)。

地核位於古登堡界面以內,地核又以利曼界面為界分為兩部分:一個半徑約1250km的內核,即G層,以及一個在內核外部一直到距地心約3500km的液態外核,即E、F層。F層是地核與地幔的過渡層。

一般的,人們認為地球內核是一個主要由鐵和一部分鎳組成的固態核心。一個不同的觀點則認為內核可能是由單鐵結晶組成。包在內核外層的外核一般認為是由液態鐵質混和液態鎳和其他輕元素組成的。通常,人們相信外核中的對流加上地球的快速自轉-通過發電機理論(參見:科里奧利力)-是產生地磁場的原因。固態內核因為溫度過高以至於不可能產生一個永磁場(參見:居里點)。但內核仍然可能保存有液態外核產生的磁場。

最近的觀測證據顯示內核可能要比地球其他部分自轉的快一點:一年大約相差2°(Comins DEU-P82).

[編輯]
地幔
從地核外圍的古登堡面(約2900公里深處)一直延伸到莫霍界面(約33公里深處)的區域被稱作地幔。在地幔底部的壓力大約是1.40Matm(140GPa)。那裡大部分都是由富含鐵和鎂的物質所組成。物質的熔點取決於所處之處的圧力。隨著進入地幔的深入的增加,受到的壓強也逐漸增加,地幔的下部一般認為是固態的,上地幔人們則一般認為是由塑性(半溶化的)物質所構成.上地幔區域物質的粘滯度在1021至1024Pa•s之間,具體數據依據深度而變化[3].所以上地幔才有可能緩慢地流動。

為什麼地球內核是固態、外核是液態、而地幔卻是固態/塑性的呢?因為富鐵物質的熔點要比純鐵來的高。地核幾乎完全是由一大塊純鐵所構成,而在地核之外則基本只可能存在富鐵物質。所以,地表的鐵礦物是固態的;上地幔的含鐵物質是半熔化的(因為那裡溫度高但受到的壓力不是非常大);下地幔的含鐵物質則是固態(因為那裡壓力溫度都更大);在地核外核的純鐵是液態的,因為純鐵的熔點非常低(盡管那裡壓力巨大);而內核的固態則是由地球中心無法想像的巨大壓力所造成。

[編輯]
地殼
地殼指的是從地面至地下的莫霍界面(平均深度約33km深處)的地下區域。薄的洋底殼是由高密的鎂硅酸鐵岩(鎂鐵礦)構成。硅酸鎂鐵岩是組成大洋盆地的基礎材料。比較厚的陸殼是由密度較小的鋁硅酸鉀鈉岩(長英礦物)所構成。地殼與地幔的交界處呈現不同的物理特性:首先,存在一個使地震波傳播速率發生改變層稱做莫霍洛維奇分界面的物理界線面,一般認為,產生分界面的原因是因為上部構成的岩石包括了斜長石而下部沒有長石存在。第二個不同點就是地殼與地幔見存在化學改變-大洋殼深處部分觀察到超鹼性積累和無磁場的斜方輝橄岩的差別以及大洋殼擠壓陸殼產生的蛇綠岩之間的差別.

[編輯]
生物圈
參見主要條目:生命

地球是目前已知的惟一仍然擁有生命存在地方。整個行星的生命形式有時被稱為是"生物圈"的一部分。生物圈覆蓋大氣圈的下層、全部的水圈及岩石圈的上層。生物圈通常據信始於自35億(3.5×109)年前的進化。生物圈又分為很多不同的生物群系。根據相似的存在范圍劃分為植物群和動物群。在地面上,生物群落主要是以緯度劃分,陸地生物群落在北極圈和南極圈內缺乏相關的植物和動物,大部分活躍的生物群落都在赤道附近。

[編輯]
大氣圈
地球由地核到大氣截面図.部分按照比例
參見主要條目: 地球大氣層

地球擁有一個由78%的氮氣、 21%的氧氣、和1% 的氬氣混和微量其他包括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組成的厚密大気層。大氣層是地球表面和太陽之間的緩沖。地球大氣的構成並不穩固,其中成份亦被生物圈所影響。如大氣中大量的自由二價氧是地球植物通過太陽能量製造出來的。離開這些植物,氧氣將通過燃燒快速與物質重新結合。自由(未化合)的氧元素対地球上的生命意義重大。

地球大氣是分層的。主要包括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逸散層。所有的層在全球各地並不完全一致並且隨著季節而有所改變。

地球大氣圈的總質量大約是5.1×1018kg,是地球總質量是0.9ppm。

[編輯]
水圈
參見主要條目:海洋

地球是太陽系中惟一表面含有液態水的行星。水覆蓋了地球表面71%的面積(97%是海水3%是淡水[4])。水在五大洋和七大陸都存在。地球的太陽軌道、火山活動、地心引力、溫室效應、地磁場以及富含氧氣的大氣這些因素相結合使得地球成為一顆水之行星。

地球正好出在足夠溫暖能存在液態水的軌道邊緣。離開適當的溫室效應,地球上的水將都會凍結為冰。古生物學證據顯示如果藍綠藻(藻青菌)在海洋中出現晚一點,溫室效應將不足以維持地球表面液態水的存在,海洋可能在1000萬至1億年間凍結,發生冰川紀事件。

當時在像金星這樣的行星上,氣態的水破壞了(阻止)太陽的紫外輻射。大氣中的氫被吹過的太陽風離子化,其產生的效果雖然緩慢但結果卻不可改變。這也是一個金星上為何沒有水的假說:離開了氫原子,氧氣將與地表物質化合並留存在土壤礦物中。

在地球大氣中,還存在一個薄薄的臭氧層。臭氧在平流層吸收了大氣中大部分多餘的高能紫外輻射,減低了裂化效應。 臭氧只能由大氣中大量自由二價氧原子產生,所以臭氧的產生也依賴於生物圈(植物)。地磁場產生的電離層也保護了地球不會受到太陽風的直接襲擊。

最後說明的一點是,火山活動也持續的從地球內部釋放出水蒸氣。地球通過水和碳対地幔和火山中的石灰石消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參見行星築造學)。據估計,仍存留在地幔中的水的總量是現在海洋中所有水數量的10倍,雖然地幔中的大部分水可能從來不會釋放到地表。

地球水界的總質量大約是1.4 ×1021kg,計為地球總質量的0.023%。

一個使用Plate Carrée投影法組合衛星照片形成的地球表面地形圖(請點擊放大)[編輯]
地球的運動
[編輯]
地球自轉
地球沿著貫串北極至南極的一條軸自西向東旋轉一周(1個恆星日)需要花時23小時56分4.09秒。這就是為什麼在地球上主要天體(大氣中的流星和低軌道衛星除外)一日內向西的視運動是15°/小時(即15'/分鍾)-即2分鍾一個太陽或月亮的視直徑的大小。

在慣性參考坐標系中,地軸運動還包括一個緩慢的歲差運動。這個運動的大周期大約是25800年一個循環,每一次小的章動周期是18.6年。對處於參考坐標系中的地球、太陽與月亮對地球的微小吸引在這些運動的影響下造成地球赤道隆起,並形成類橢圓形的扁球。

地球的自轉也是有輕微的擾動的。這稱為極運動。極運動是准周期性的,所謂的准周期包括一個一年的晃動周期和一個被稱為錢德勒擺動的14個月周期。自轉速度也會相應改變。這個現象被稱為日長改變。

[編輯]
公轉
地球公轉圍繞太陽旋轉需要365.2564個平太陽日(即1個恆星年)。地球的公轉使得太陽相對其他恆星的視運動大約是1°/日-這就相當於每12小時一個太陽或月亮直徑的大小。公轉造成的視運動效果與自轉造成的正好相反。

地球公轉軌道速度是30 km/s,即每7分鍾一個地球直徑,每4小時一個地月距離。

[編輯]
地球所在的天體系統
地球惟一的天然衛星是月球。其圍繞地球旋轉一周需要用時一恆星月(27又1/3日)。因此從地球上看來月球的視運動相對太陽大約是12°/日-即每小時一個月球直徑,方向同樣與自轉效果相反。

如果在地球北極進行觀測,則地球的公轉、月球運行以及地球自轉都將是逆時針的。

地球的軌道和軸位面並非是一致的:地軸傾斜與地日平面交角是23.5度(這產生了四季變化);地月平面與地日平面交角大約為5度(否則每月都會發生日蝕)。

地球的Hill大氣層(大氣影響范圍)的半徑大約為1.5 G米(93萬英里),這個范圍足以覆蓋惟一自然衛星(月球)的軌道了。

在慣性參考坐標系中,地軸運動還包括一個緩慢的歲差運動。這個運動的大周期大約是25800年一個循環,每一次小的章動周期是18.6年。對處於參考坐標系中的地球、太陽與月亮對地球的微小吸引在這些運動的影響下造成地球赤道隆起,並形成類橢圓形的扁球。

地球的自轉也是有輕微的擾動的。這稱為極運動。極運動是准周期性的,所謂的准周期包括一個一年的晃動周期和一個被稱為錢德勒擺動的14個月周期。自轉速度也會相應改變。這個現象被稱為日長改變。

[編輯]
衛星
參見主要條目:月球

地球的衛星 名稱 直徑 (km) 質量 (kg) 軌道離心率 平均公轉半徑 (km) 公轉周期
月球 3,474.8 7.349×1022 0.0549 384,400 27天7小時43.7分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的衛星。

月球或'月亮',是一個固體的類行星衛星,其直徑約為地球的1/4.圍繞其他行星做軌道運行的天然衛星有時也統稱其為為那個行星的"月亮"..

地月之間的重力吸引成就了地球表面的潮汐現象.該力量在月球上產生的效果是潮汐鎖定:月球的自轉周期與圍繞地球的時間一樣長.這就導致在地球上總是只能看見月球的一面.

由於月球圍繞地球運行,太陽會在月球上照亮不同的區域,這就形成了月相:暗區與亮區被明暗界線所劃分.

月球能起到緩和氣候以維持生命存在的作用.古生物學證據以及電腦模擬顯示在月球引力引起的潮汐作用下,地球的軸傾斜相對穩定下來.離開這種對抗太陽與行星之間引發地球赤道隆起的扭矩穩定,一些理論相信地球旋轉軸將會混亂不穩定-就像火星那樣.如果地軸自轉旋轉接近黃道平面,極端劇烈的天氣改變將導致全球季節差異劇烈:地球的一極在"夏天"將會直接對著太陽而在"冬天"將會完全背對太陽. 行星科學家的研究結果宣稱這將會殺死所有的大型動物和高級植物生命.這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無論如何,對火星—其自轉周期與軸傾斜與地球相當,不同在於火星沒有大衛星和液態核心—的更多研究,可能能夠提供我們人類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地月距離是剛剛好,當從地球上看時,其角大小與太陽相當(太陽大小是月球的400倍,但月球比太陽近400倍).這就使得地球上會發生日蝕現象.如下的圖示展現了地月距離以及兩者大小比例(單擊圖象放大):

地球月球大小以及兩者之間距離比例關系
關於月球的起源是未知的,但一個流行的理論假設月球可能是原始地球與一個火星大小的原行星碰撞後產生的結果.這種架設能夠解釋(許多之一)為什麼月球上缺少鐵和易揮發元素.參見巨物碰撞理論.

地球實際上已知還擁有一個同軌道小行星:小行星3753(Cruithne).

[編輯]
地理學特徵
參見主要條目:地球地理學

2004年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中使用的世界地圖(大小:2M)地球表面約29.2%是陸地,其餘70.8%是水。陸地主要在北半球,目前被分成四個主要大陸:歐亞大陸、非洲大陸、美洲大陸、澳洲大陸和南極大陸,另個還有很多島嶼。大洋則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個大洋及其附屬海域。

地圖參考:

時區、坐標

最大地理單位

大洲、大洋

地球上的面積:

總計: 5.10072億km2
陸地: 1.4894億km2
水域: 3.61132億km2
注:全球70.8%的表面被水所覆蓋,只有29.2%的陸地暴露在外。
陸地邊界:

全球陸地邊界總共250472千米(共享邊界只計算一次)。其中的兩個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是交界國家最多的,各自和14個國家接壤。有43各國家和地區是內陸國家:阿富汗, 安道爾, 亞美尼亞, 奧地利, 亞塞拜然, 白俄羅斯, 不丹, 玻利維亞, 波札那, 布吉納法索, 蒲隆地,中非共和國, 查德, 捷克, 衣索比亞, 梵蒂岡(梵蒂岡城國), 匈牙利, 哈薩克, 吉爾吉斯斯坦, 寮國, 賴索托, 列支敦斯登, 盧森堡, 馬拉維, 馬里, 摩爾多瓦, 蒙古, 尼泊爾, 尼日, 巴拉圭, 盧安達, 聖馬利諾, 斯洛伐克, 史瓦濟蘭, 瑞士, 塔吉克, 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 土庫曼, 烏干達, 烏茲別克, 西岸, 尚比亞, 辛巴威; 還有兩個國家是雙重內陸國家, 列支敦斯登和烏茲別克。
海岸線:

共356000千米
有97個國家和其他實體是沒有和其他國家接壤的島國,他們包括: 美屬薩摩亞群島,安哥拉, 安地卡及巴布達,阿盧巴, 亞什摩及卡地爾群島,巴哈馬,巴林,貝克島,巴貝多, 印度礁,百慕達群島,布威島,英屬印度洋領土,英屬維京群島,維德角,開曼群島,聖誕島, 克里普頓島, 科科斯群島,科摩洛,科克群島, 珊瑚島,古巴,賽普勒斯,多明尼加, 尤羅帕島,福克蘭群島,法羅群島,斐濟,法屬玻里尼西亞, 法國南半球及南極屬地, Glorioso群島,格陵蘭,格瑞那達,關島,格恩西島, 賀得及麥唐納群島, 豪蘭島,冰島,牙買加,央麥恩群島,日本,賈維斯島,澤西,約翰斯頓環礁,萬諾瓦島, 金曼礁,吉爾巴斯,馬達加斯加,馬爾地夫 , 馬爾他 , 人島 , 馬紹爾群島 , 馬提尼克島 , 模里西斯 ,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中途島,蒙特色納,諾魯, 納弗沙島, 新喀里多尼亞, 紐西蘭,紐鄂島, 諾福克島, 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巴爾米拉環礁, 西沙群島,菲律賓,皮特克恩島, 波多黎各, 法屬留尼旺, 聖海倫娜, 聖吉斯和尼維斯,聖露西亞, 聖皮耶和密克羅, 聖文森和格林納丁斯,美屬薩摩亞,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錫爾群島,新加坡,索羅門群島, 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德韋奇島, 南沙群島, 斯里蘭卡,斯瓦爾巴,托克勞,湯加,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Tromelin 島, 土克斯和開科斯群島,吐瓦魯,萬那度, 維京群島, 威克島, 瓦利斯和富圖納
海事宣言:

有各種情況存在。但是一般來說,大部分國家都遵守1982年制定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索賠請求。
毗鄰區: 大部分為24海里(NM),但可以改變
大陸架:大部分為200米或探索深度,也有宣稱為200NM或到大陸邊緣邊際的
專署捕魚區:大部分宣稱為200NM,但可以改變
專署經濟區:大部分為200NM,但可以改變
領海:大部分為12NM,但可以改變
註:與鄰國的邊界狀況在一些情況下阻止了很多國家擴展他們的捕魚區和經濟區達到完全的200NM
43個國家和區域是完全內陸的(參見內陸國家)
[編輯]
自然地理
[編輯]
氣候
參見主要條目氣候

因為地球氣候從亘古到現在都有發生巨大變化並且這種變化將繼續演進,很難把地球氣候概括。地球上與天氣和氣候有關的自然災害包括龍卷風、台風、洪水、乾旱等。

兩極地氣候被兩個溫度相差並非很大的區域分隔開來:赤道附近寬廣的熱帶氣候和稍高緯度上的亞熱帶氣候,降水模式在不同地區也差異巨大,降水量從一年幾米到一年少於一毫米的地區都有。

[編輯]
地形
極端海拔:

陸地上最低點:死海 −408米
全球最低點:太平洋上的馬里亞納海溝 −10,924米
全球最高點:珠穆朗瑪峰(聖母峰) 8,844.43米
[編輯]
自然資源
參見自然資源條目

地殼中包含大量化石燃料沉積:煤、石油、天然氣, 甲烷包合物。這些沉積物被人類使用用來製造能源和作為其他化學物的給料。
在腐蝕和行星築造作用下,含鐵礦石組成了地殼。這些金屬礦石包含了多種金屬質和有用的化學元素。
地球生物圈能夠產生大量有用的生物產出,包括(但不限於)食物、木材、葯物、氧氣。生物圈還能回收大量有機垃圾、地面生態系統是依賴於上層土和新鮮水的,而海洋生態系統依賴於陸地上沖刷後融解的的營養物。
人類開發地球的自然資源是很普遍的。

這些資源中的一些,比如化石燃料,是很難短時間內是很難再重新產生的。這稱作不可再生資源。人類文明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掠取已經成為現代環保主義運動的重要論爭之一。

[編輯]
自然災難
大部分地區以及其間生物都遭受過類似熱帶氣旋、颶風、或台風這樣的極端天氣。也有很多地區發生過地震、山崩、海嘯、火山爆發、龍卷風、灰岩坑(地層下陷)、洪水、乾旱以及其他氣候異常和災難。

[編輯]
人文地理
[編輯]
土地使用
可耕地: 10.73%
永久農耕地: 1%
其他: 88.27% (2001年)

灌溉土地:

2,714,320km2(1998年)
[編輯]
人類

宇航員Bruce McCandless II正在進行太空行走目前幾乎所有的人類都居住在地球上:總數約 6,446,131,400人口(2005年7月估計)

兩個人類目前居住在環繞地球的國際太空站軌道上。國際空間站成員每六個月輪換一次,所以在輪換期間會有更多的人類在空間站上,有時還會有其他的人類在大氣外短暫「旅行」一番。

總體說來,截至2004年,大約有400名人類出過地球(到太空)。他們中的大部分都稱對地球重新獲得理解並且了解到其對維系人類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同時他們也都對地球在太空中的美麗而驚訝不已。這些是他們(人類)在地表生活時所無法感受到的。

參見空間殖民條目

地球上最北的人類定居點是加拿大埃斯米島的Alert。最南端的人類定居點是南極洲的阿蒙森-斯科特南極站。這個美國南極站幾乎就在南極點上。

年齡結構:

0-14 歲: 27.8% (男性919,726,623; 女性870,468,158)
15-64 歲: 64.9% (男性2,117,230,183; 女性2,066,864,970)
65 歲以上: 7.3% (男性207,903,775; 女性 263,627,270)
由於一些國家不維護年齡結構的信息, 因而在總世界人口和全球年齡結構共計之間存在輕微的誤差(2005年)

年齡中位數:

總計:27.6歲
男性:27歲
女性:28.2歲(2005年)
人口增長率:

1.14%(2005年);7300萬人/年(200000人/日); 每日32000
出生率:

20.15新生人口/1000人(2005年);1.4億/年;每日17000
死亡率:

8.78死亡人口/1000人(2004年);6000萬/年;每日41000
性別比:

出生: 1.06男嬰/女嬰
15歲以下:1.06男孩/女孩
15-64歲: 1.03男人/女人
65歲以上: 0.79男性/女性
總計:1.01男性/女性(2005年估計)
嬰兒夭折率:(2005年估計)

總計:50.11死亡人口/1000新生嬰兒
男性:52.1死亡人口/1000新生嬰兒
女性:48.01死亡人口/1000新生嬰兒
平均壽命:

全部人口:64.33歲
男性: 62.73歲
女性: 66.04歲(2005年估計)
總出生率:

2.6嬰兒出生/婦女(2005年估計)
[編輯]
識字能力
15歲以上具有讀寫的能力

總人口: 77%
男性: 83%
女性: 71% (1995年)
[編輯]
政府
地球到目前為止沒有形成一個統治全行星的政府機構。目前,地球表面除了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區域都被某個國家宣稱所統治。目前,還存在一個全球性的國際組織聯合國。但聯合國主要是一個國際溝通論壇,它只擁有有限的實現法律的能力和實力。

政區(參看世界政區)

地球上目前共有271個國家,屬地以及其他統治方式。

[編輯]
地球的發展方向
[編輯]
環境問題
[編輯]
熱力學機制
對於地理環境的負熵流:主要是太陽輻射。

對於地理環境的正熵流:地理環境自身的增熵機制,人類系統對於地理環境的正熵流(包括兩個部分:人類系統從地理環境獲取負熵,人類系統向地理環境排放正熵流。

環境問題的產生:人類系統對於地理環境的正熵流大大超過地理環境所獲得的負熵流。

[編輯]
具體機制
地理環境的再生機制和自凈機制。主要能量來源為太陽能。

人類系統向地理環境獲取物質和能量。一般是第一產業的生產行為,如:放牧、砍伐森林、漁獵、種植、開采礦產等等。

人類系統向地理環境排放廢棄物和熱能。主要的行為有:生活行為(滌洗水、生理排放等);第一產業行為(噴撒農葯、動物生理排放等等);第二產業行為(溫室氣體排放、酸性氣體排放、電鍍廠的有毒液體排放、工業雜訊等);第三產業行為(汽車尾氣排放、娛樂場所的雜訊強光等)

環境問題的產生:人類系統向地理環境獲取物質和能量大大超過了環境的再生能力;人類系統向地理環境排放的廢棄物和熱能大大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其他的人類行為通過環境對人類系統有負作用的。

目前地球上大范圍的遭受到人口過剩。工業災難(如大氣和水污染)、 酸雨及有毒化合物襲擊、植被流失(包括過度放牧、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野生動物消失、物種滅絕、土壤退化、土壤過度消耗、腐蝕、和外來物種入侵等環境災難問題。

人類工業二氧化碳排放增加造成的溫室效應導致了大尺度的氣候改變的觀點是受人關注並存在爭議的。相關的研究仍然在進行中。

夜間的地球。使用1994年11月至1995年3月間之照片組合而成。圖中亮區是由城市化所產生,藉此圖也可看見全球的經濟差距。
——如南北韓以及歐洲和非洲。最發達地區如美國和日本幾乎沒有暗區;欠發達地區則只有零星燈光。七大洲中只有南極洲是完全黑暗的。[編輯]
人文問題
[編輯]
經濟發展問題
[編輯]
可持續發展
[編輯]
對地球的描述
地球經常被描繪為神跡,神創的(參見蓋婭和地球之母條目)。在北歐挪威神話中,地球之神是Jord,Jord是Thor之母,是Annar之女。

地球有時也被描繪為一艘結實的宇宙飛船。並帶有一個需要維護的生命支持系統,參見地球宇航船條目。

因為地球是如此龐大,在過去人類使用肉眼是很難觀測出其整體表面是呈現扁球狀的(赤道微隆兩極稍平),以至於產生了多種關於平面地球的信仰。在太空飛行發明之前,這種信仰已經一點一點輯由觀測其他行星形狀以及觀測到地面球形產生的次生效應(如觀察遠処船隻總是先看見帆再看見船身)而逐漸為人所不信。

航海家1號拍摂是一張地球照片使Carl Sagan得到靈感,他把地球描繪為一個宇宙中的"淺藍色的小白點。"

科幻小說中地球經常是幻想中星系/銀河政府的首都或主要管理中心(當星系政府是由人類統治時尤其如此)。經常的,在科幻作品中地球是一個人類統治具有代表性的聯邦共和國、帝國或專制統治也偶爾可見——如在星際旅行和巴比倫5號中那樣。無論如何,在其他科幻作品中,未來的人類將不再記得這個他們祖先曾生活的星球(如Battlestar Galactica和The Foundation Series)。

在Douglas Adams寫的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一書中,他把地球描繪為是"基本無害"的。

④ 負墒是什麼意思

首先需要【明確】一下,是否是問【負熵】?

基本釋義
熵專 shang 【拼音】:[shāng]
詳細屬釋義
1:物理學上指熱能除以溫度所得的商,標志熱量轉化為功的程度。
2: 科學技術上用來描述、表徵系統不確定程度的函數。亦被社會科學用以借喻人類社會某些狀態的程度。
3:傳播學中表示一種情境的不確定性和無組織性。
英文釋義:The degree of randomness or disorder in a thermodynamic system.

在物理學中,【熵】的方向,總是增加的,這方面稱為【正熵】,盡管平常不這么叫的。
後來人們引伸了這方面的含義,將能夠降低【熵】數值的因素,稱為【負熵】。研究表明,【負熵】是與生命、有序的結構等有關的

負熵(墒)是什麼意思==============>能夠降低【熵】數值的因素,稱為【負熵】

如果覺得滿意的話,請選一下那個【滿意】哦。謝謝……

⑤ 熵為什麼會有負值

編輯詞條負熵
負熵是物質系統有序化、組織化、復雜化狀態的一種量度。
齊拉德首次提出了「負熵」這個經典熱力學中從未出現過的概念和術語。
熵是用以表示某些物質系統狀態的一種量度或說明其可能出現的程度。(或者說是描述一個孤立系統中物質的無序程度)
在自然科學家看來,人類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有序化的增長過程,人類的一切生產與消費實際上就是「負熵」的創造與消耗;在社會科學家看來,人類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本質力(即勞動能力或社會生產力)的增強過程,人類的一切生產與消費實際上就是「價值」的創造與消耗。然而,無論是自然科學家還是社會科學家,既不承認「負熵與價值毫不相干」,也不承認「負熵就是價值,價值就是負熵」。
1944年,著名的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薛定鍔(E.Schrodinger)出版《生命是什麼?》一書,明確地論述了負熵的概念,並且把它應用到生物學問題中,提出了「生物賴負熵為生」(或譯「生物以負熵為食」)的名言。
負熵的概念最初是不容易被人們接受的。薛定鍔本人也明白地寫道:「關於負熵的說法,遭到過物理界同事們的懷疑和反對。我首先要說的是,如果我只是想迎合他們的心意的話,那我就該用自由能來代替這個問題的討論了」。

⑥ 為什麼說「生命以負熵為食」

這是因為生命是遠離熱力學平衡的,它從環境攝入高級形態的能量,利用其內自由能維持和發展生命,將低容級形態的能量排給環境,實際像從環境攝取負熵的能量轉化器。

也就是說,生命的維持和發展是以造成環境的熵增加(亦即攝走負熵)為代價的。生命的物質和能量代謝的實質,就是通過「入」和「出」的交換從環境攝取負熵。

「生命以負熵為食」是生物學的信息學派的一個重要觀點,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在《生命是什麼》一書中首次明確提出,比利時物理學家普利高津創立的耗散結構理論進一步論證了這一觀點。

(6)地理學負熵擴展閱讀

負熵是熵的對立:

負熵就是熵的對立,熵代表的是無序,而負熵表示的則是有序。汲取負熵,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從外界吸收了物質或者能量之後,使系統的熵降低了,變得更加有序了。因此,我們吃的東西必須本身非常有序,即食物必須低熵,所以我們動物只能吃生命。

植物則有所不同,對於植物來說,最根本的負熵來自太陽的陽光,陽光是整個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汲取的負熵的根本來源。與此同時,我們的身體不斷地向外界輻射紅外線,這就是帶走生命運作增加的熵的一種方式。

⑦ 負熵的意義

熵函數的來統計學意義:玻爾茲曼在研源究分子運動統計現象的基礎上提出來了公式:
S=k×LnΩ (8)
其中,Ω為系統分子的狀態數,k為玻爾茲曼常數。
這個公式反映了熵函數的統計學意義,它將系統的宏觀物理量S與微觀物理量Ω聯系起來,成為聯系宏觀與微觀的重要橋梁之一。基於上述熵與熱力學幾率之間的關系,可以得出結論:系統的熵值直接反映了它所處狀態的均勻程度,系統的熵值越小,它所處的狀態越是有序,越不均勻;系統的熵值越大,它所處的狀態越是無序,越均勻。系統總是力圖自發地從熵值較小的狀態向熵值較大(即從有序走向無序)的狀態轉變,這就是隔離系統「熵值增大原理」的微觀物理意義。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