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國情地理考試

國情地理考試

發布時間: 2021-02-05 15:20:12

中國地理方面的國情,有哪些特點

一個國家的國情,包括它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內容,其中地理環境的基本情況,是國家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特別是對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全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每個地區也有本地區的特點。從本國國情的實際出發,才能對國家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制訂出有針對性的方針政策,才能對學生進行有具體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

學校地理教育,特別是本國地理的教學內容,基本上都與國情有關,但是我們不能把大量的地理事實材料都說成是國情,而是要善於在地理事實材料的基礎上,同世界其他國家的比較中概括出本國國情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從地理方面看中國的國情,大致可以歸納為:

(1)國土廣大,山川壯麗,但是山地多,平原少;

(2)資源比較豐富,但利用不盡合理;

(3)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不足;

(4)自然災害頻繁多樣;

(5)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6)地區差異大;

(7)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巨大,但還是發展中國家。

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時,要注意克服兩種偏向:一是只講祖國地大物博,山川壯麗,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而不講自然條件方面的不利因素、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這樣容易產生盲目樂觀、坐享其成的依賴思想。二是只講自然條件和經濟建設方面的不利因素,簡單地從人均數字進行比較來說明中國的落後,這又容易使學生失去民族自尊心,對祖國的前途產生悲觀情緒。

我們認為,國情教育應該實事求是,全面客觀地反映祖國的地理面貌,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認識自然環境的優缺點,經濟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和奮斗目標,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願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而獻身的精神。



中國地大物博,土地面積為960萬平方千米,在世界上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第三位。南北跨緯度近50°,大部分國土在溫帶和亞熱帶;東部廣大地區,夏季雨熱同期,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並且海陸兼備,有廣闊海域、綿長的海岸線和許多終年不凍的優良海港。這是我國地大的優勢。不足之處是山區的面積約佔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二,其中沙漠、戈壁、石山、冰川等目前不能利用的土地,佔了相當大的面積;平原僅佔全國面積的12%,平原適宜農業耕作,也是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的地區。

我國地形多樣,山川壯麗,有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和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有雪山連綿的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天山等山脈,有奔騰澎湃的長江、黃河等大河,有寬廣遼闊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有風光秀麗的杭州西湖、桂林山水、黃山等風景名勝區;還有萬里長城、京杭運河、秦陵兵馬俑等歷史文化古跡。這些都是祖國的驕傲,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二

中國資源和物產比較豐富,是指我國資源和工農業產品的絕對數量和品種而言,並且要以歷史的、發展的觀點來觀察。舊中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制度下,生產力受到束縛,技術水平很低,資源不清,生產落後。像礦產資源中的石油、稀有金屬、稀土金屬等礦藏,過去我們就所知很少。我國甚至被稱為「貧油國家」。舊中國號稱「以農立國」,糧食最高年產量卻只有1.5億噸,棉花84.9萬噸。一遇災年,就野有餓莩,大量飢民流離失所。現代工業生產就更少得可憐,舊中國主要工農業產品的最高年產量:布27.9億米,鋼92.3萬噸,原煤6188萬噸,原油32萬噸,發電量60億千瓦小時,金屬切削機床5390台,無法滿足國內人民生活和生產發展的需要,許多工業製造品,要依靠進口。出口產品主要是價格很低的農礦等初級產品。當時,有人說我國「地大而物不博」,這是符合舊中國生產水平和經濟狀況的。

新中國建國4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並提高了科學技術水平。地質勘探證明,我國礦產資源總量居世界第三位,已探明168種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其中151種已探明一定儲量資源量,為國家工業建設提供了資源保障(注1)。有色金屬、稀有金屬、煤炭和一部分非金屬礦的探明儲量都居世界前列,石油地質儲量前景廣闊。中國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資源大國之一。同資源貧乏和資源單一的國家相比,我國基本上可以依靠自己的資源來建設自己的國家,這是我國國情的一大優勢。當然,我們還要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把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利用好。

盡管我國目前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世界上的發達國家相比,生產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但是建國40多年來,經濟建設日新月異,社會生產得到很大發展。

現在,我國已建成獨立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1995年煤、鋼鐵、電力、石油、紡織等工業的生產能力,比1949年增長了幾十、幾百、甚至幾千倍,同時還建立了汽車、電子、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核工業等新的工業部門。許多重工業產品的年產量已躍居世界前列,如鋼居第二,原煤居第一,總發電量居第四,紡織品、電視機、自行車均居第一。這些工業產品不僅能滿足國內人民生活和生產發展的需要,並且有大量出口。1995年,我國出口貿易達1482.7億美元,其中機電、紡織品等工業製成品占出口比重的85.6%。出口超過進口167億美元(注2)。

農業生產,由於興修水利、推廣良種、使用化肥和農業機械等措施,40多年來,糧食產量增加了3倍,棉花增加了10倍。現在,糧食、棉花、肉類的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年輕的人民共和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保證了12億人民吃飯穿衣的需要。這是一項十分了不起的成就。現在我們說中國地大物博,是有具體內容和物質基礎的。

但是,目前資源的利用不完全合理,有些資源遭受掠奪式的開采,浪費、破壞嚴重,如在礦區亂建小煤窯、亂採金屬礦物,使礦產資源受到不應有的損失;濫伐森林,不注意撫育更新,使原來的林區成為荒山禿嶺;有些開發區,亂佔耕地,任其荒蕪而不利用;許多缺水地區,不注意節約用水和工業廢水的回收利用,加劇了水源供應的緊張等等。因此,我們必須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和保護各種資源,這是我們賴以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人口眾多,是中國突出的國情。1995年末,全國人口為12.1億(未含台灣省和港澳地區),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2%。

眾多的人口,雖然為國家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但是,人口增長過快、過多,與經濟發展不夠協調,影響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速度,也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的提高。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盡管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在降低人口增長率方面取得很大成績,我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由1990年的20.98‰降至1995年的10.55‰。但是每年增加的人口,仍在1200萬以上。糧食產量從1949年的1.1億噸增加到1995年的4.65億噸,增長了3倍多,但人口由1949年的5.4億增長到1995年的12億多,也增長了1倍多。因此人均糧食產量由209千克增加到384千克,僅增長89.1%。

我國現在所推行的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就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的。教育學生知道我國人口眾多、人口素質還較低的國情,就能自覺宣傳和推行國家的人口政策。就我國人口的文化素質來看,40多年來,我國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但從1995年10月全國人口抽樣調查的結果看,全國人口接受教育的狀況是:每10萬人中大專以上的2065人,高中8282人,初中27283人,小學38441人(注3)。此外,我國尚有文盲1.45億人。人口文化素質不高,制約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進程,所以國家提出了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注4)。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豐富的資源若按全國人口平均分配,則人均資源的佔有量相對不足,這一基本國情同時需要使學生有足夠認識。例如,我國耕地、森林、草原面積的絕對數字,都居世界各國前列。但是,人均佔有的耕地、林地的數量,分別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33%和20%(注5)。認識這一國情的目的,在於增強學生對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危機感和責任感。我們在對學生進行這方面國情教育時,不應只是舉出我國人均佔有某些資源的數字少,在世界各國中名次居後而喪失自信;重要的是要科學地、客觀地認識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針對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的特點,分析原因,找出克服這一弱點的途徑,變被動為主動,化劣勢為優勢。多年來,我國政府先後制定和推行了人口政策、環境保護政策、土地法、森林法、水法、礦產資源保護法等等,既要設法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又要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充分發揮各種資源的經濟效益,減少對資源的破壞和浪費。

自然資源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不可再生資源的礦產類。它們總是用一點少一點。我國煤礦的總儲量和人均佔有量均居世界前列,按照1955年產煤12.98億噸來計算,幾百年就要采完,其他礦產可供開採的年限更短。這不僅是中國一國的問題,而是全人類共同存在的問題。解決的辦法有:(1)開發新能源,利用核能、太陽能、氫能等來代替現在消耗量巨大的石油、煤、天然氣等礦產燃料,這需要我們提高有關這些方面的科技水平。(2)尋找新礦源,增加礦產的後備儲量,如我國近年在沿海大陸架、內陸塔里木盆地都找到新石油儲藏地,就是例證。(3)利用新材料代替舊材料,如用光導纖維代替銅線;利用新型塑料、陶瓷代替某些金屬材料等等。這些都需要努力發明創造。(4)合理利用現有礦產資源,並注意綜合利用,以減少浪費,等等。

另一類是可再生資源和可循環利用資源,像生物資源、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等等。它們如利用、保護得當,可以反復利用。但是,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的總量無法增多,如果遭到污染和破壞,可以利用的數量就會減少。人口增加,人均佔有量也就減少。例如,我國人均耕地面積,1949年約為0.2公頃(合3畝)。40多年來,由於人口增長一倍,耕地不斷被占,近年平均每年減少耕地30萬公頃~40萬公頃。1995年,人均耕地減少到不足0.1公頃(合1.2畝)。今後人口繼續增長,人均耕地佔有數還會降低。因此,我們必須認真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否則有限的耕地就無法養活無節制膨脹的人口。

同時,我們還要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充分發揮其生產力。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生產是在耕地逐年縮小的情況下,不斷增產的。關鍵是改變並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提倡科學種田,增加復種指數,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興修農田水利設施,增加農業投入等。今後,提高農業生產的潛力還很大。現在我國糧食年產量居世界首位,1995年,全國1.1億公頃耕地(合16億畝)耕地,平均每公頃產糧4227千克(合畝產264千克)。如將佔全國農田2/3的中低產田加以改造,每公頃平均提高1500千克,將可增產1000億千克。這就需要我們加強農業科學研究,採取增加農業投入和提高農業生產的有效措施。同時,農村、城市的建設,都要設法不佔耕地,或少佔耕地,並在可能條件下,以開墾、復墾等形式,努力增加耕地。

我國是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很低的國家,本世紀70年代全國森林覆蓋率只佔國土面積的12%。80年代以來,全國植樹造林工作不斷取得進展,特別是平原綠化、「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等國家重點林業建設工程成績顯著,加上群眾造林活動廣泛開展,1995年底全國森林覆蓋率已達到13.92%(注6),但與世界森林覆蓋率30.6%的平均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須改變以往林業工作中重採伐、輕撫育,造成採伐大於更新,森林面積逐年縮小,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狀況,大力加強森林的資源意識、生態意識,實施以營林為基礎的林業方略;切實保護和合理開采利用現有森林資源,同時,發展森林產業,再生、增殖和積累更多森林資源。我國宜林面積很廣,要充分利用我國人力資源的優勢,繼續發動全國人民,大力植樹造林。目前我國宜林荒山荒地8600多萬公頃,如果80%都造林,森林資源覆蓋率將達到19.7%。根據國家規劃,到2000年我國森林覆蓋率將達到15-16%(注7)。



我國的自然條件,既有得天獨厚的地方,也存在若干不利因素。即自然災害的頻繁、多樣,使我國成為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近40多年來,我國每年由氣象、海洋、洪澇、地震、地質、農業、林業等七大類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災死亡數萬人(注8)。

我國自然災害的多發性、多樣性和嚴重性是由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的,並與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

我國大陸東瀕太平洋,面臨世界最大的台風源,沿海各省每年夏秋兩季都會受到台風所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災害。

我國大陸東部為季風氣候,西北部為乾旱、半乾旱氣候,青藏高原為高寒氣候。全國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季風區域降水的年變化又大,因此容易形成大范圍的洪、澇、旱災害,並且每年不同地區都會出現程度不同的氣象災害。高原地區冬春季節往往有雪災、風災為患。

在大地構造上,我國位於環太平洋與亞歐兩大地震帶之間,地殼活動劇烈,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多和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地區。

我國約有70%的大城市、半數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農業產值集中於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水災害和地震災害都十分嚴重的沿海和東部平原、丘陵地區,所以災害的損失程度較大。我國還具有多種病、蟲、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條件,隨著近期氣候變暖與環境污染加重,生物災害亦相當嚴重。另外,近期大規模的開發活動,更加重了各種災害的風險度。因此,認識我國自然災害多發性、多樣性和嚴重性的國情,研究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加強對自然界變化的監測工作,提高防災、抗災意識和具體措施,是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和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任務

㈡ 地理國情包括哪些學科

基本上涵蓋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包括國土疆域面積,地理區域劃分,地形地貌特徵,城市化分布特徵,江河湖海的分布,道路交通網,森林覆蓋率,地質學,全球監測系統等

㈢ 一道地理題 國土__,區域__大,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

國土遼闊,區域差異大

㈣ 教師招聘考試中學地理《中國的自然資源》模擬題

(1)我國森林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區。

(2)若圖中A處森林資源遭到破壞,會給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地理環境帶來哪些負面的影響?

(3)我國現有的天然林正逐步減少。請你談一談保護森林的主要措施。

1.【答案】B。解析: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國情是:總量大,人均不足。根據題意。故選B。

2.【答案】A。解析:礦產資源是非可再生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和氣候資源是可再生資源;無論是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人類都應該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故選A。

3.【答案】D。解析:我國水資源的季節分配特點是:夏秋多,冬春少,年際變化大。選項A、B、C都不符合題意。故選D。

4.【答案】D。解析: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的利用狀況,我們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設用地等。我國為了加強對土地資源的管理和保護,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故選D。

5.【參考答案】

(1)東北;西南;東南

(2)含沙量增大;長江中下游地區湖、河、水庫泥沙淤積加劇;洪澇災害頻度、強度

增大。

(3)加強執法管理;建立自然保護區;採伐與更新相結合;防治森林火災和蟲災;加強森林保護宣傳教育。

中公講師解析

㈤ AP地理考試復習的方法有哪些

了解世界基本國家。人文地理考很多常識題。買一張世界地圖,嘗試去記憶世界上的國家,歐洲的應該所有的國家都全部熟知。另外這些國家的大致發展水平也應該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這里不需要有很深的了解,就有網路基本概況的程度就行。如果你不知道國家,那麼你基本上白瞎。

背誦美國50州以及各個州的基本國情。每到一個TOPIC的時候,就要把美國五十州放進去。比如學到人口的時候就要想哪些州是人口大州,哪些州人口外流等問題。再比如學到農業的時候,就要想到哪些州是農業大州,各個州的農業產物是什麼等。這些聯系很重要,因為人文地理考試會考到很多相關的選擇題知識點。另外有這樣的一些聯系比較,我們在答大題的時候也可能更加清晰。

學習人文地理不可缺少實例。學習每一個知識點都要盡量去找例子。比如學到Primate City這個知識點,那麼我們就要上網去查哪一些城市是這樣的,要放在一起記。考試的時候會有很多這樣的題目,記住了其實根本就不難。而且大題裡面也經常可能會讓我們舉實例分析,那麼如果有準備,考大題的時候就不會很緊張了。

熟悉掌握每一個概念。每一個相關專業術語都十分重要。不僅要理解而且還要一字不差的默下來,因為真的很多概念很微妙。(考試的時候也經常會讓你寫一個詞的意思)一開始我學的時候感覺有一些詞理解不對,一些詞之間的關系理解不是很准確,還好在後來做題的時候我改正了過來。還有就是巴朗對於一些知識點的闡述可能和考試的要求不完全相符,這時需要通過做題來加深理解。

考前多練大題。選擇題練不練倒不是很大重點。很多題都是常識題,甚至很偏,你了解得再多也不一定能夠全懂,並且如果你知識點和術語了解的很准確,同時又有實例分析,那麼其他的題目並不難了。但是答題不同。到網上把所有的歷年真題做一遍並且總結答案的一些得分點和點子。如做了很多題之後總結一系列的社會原因、經濟原因等。很多的一些點子是可以用在其他的題目上,很可能就可以用在你們考試那一次的題目里。做題目很重要,一開始我做題目也是天馬行空的寫,後來我就知道答題的要點。看答案的時候要關注他的得分點。關注這些得分點就能夠幫助你得高分。

㈥ 中國的地理國情是什麼

從地理方面看中國的國情,大致可以歸納為:
(1)國土廣大,山川壯麗,但是山地多,平原少版;
(2)資源比較豐富,但利用不盡合權理;
(3)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不足;
(4)自然災害頻繁多樣;
(5)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6)地區差異大;
(7)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巨大,但還是發展中國家.

㈦ 初二地理結業考試

(原創)8年級地理(上)復習提綱(人教版)
1、從世界看中國
(1)遼闊的疆域
1、我國的地理位置:位於東半球、北半球,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①從緯度位置看,南北跨緯度廣,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有少數地區屬熱帶,無寒帶;
②從海陸位置看,我國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西部與許多國家接壤。東部瀕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2、國土遼闊:陸地領土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①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鄰國15個(東朝鮮、北蒙古,東北、西北俄羅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南部緬、老、越。)
②我國領土四至:最北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交匯處,最南是曾母暗沙(南北緯度相差49度,距離相離5500千米,因而生生了季節差異);最東是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最西是帕米爾高原(東西經度相差60度,距離相距5000千米,因而產生了晨昏差異);
③臨海(從北到南):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海域及內水面積37萬平方千米,海域面積300萬平方千米;
④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主要島嶼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和南海諸島,有六個海上鄰國(自南向北分別是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3、領土四至:最北端:黑龍江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主線( 多);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島上的曾母暗沙( 附近);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匯合處( 多);最西端:新疆帕米爾高原( 附近)
南北跨緯度近 ,約5500千米,東西跨經度 多、約5000千米,是一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十分顯著的國度。
4、34個少級行政區:我國的行政區域分為三級:省(包括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縣(包括自治縣、自治洲、市)鄉(民族鄉、鎮)我國共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我國的首都是北京。
本節重點:熟記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位置分布與大概輪廓(即課本7頁圖1.7)
(2)眾多的人口
1、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國人口12.95億,佔世界人口1\5以上,我國人口增長較快,兩次人口增長高峰(1858年和1949年)。我國的人口政策是: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①我國人口的國情是: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人口東多西少。決定了我國人口政策是計劃生育。
②會計算人口的密度(人口密度=該地區的總人口數(人)/該地區的總面積(平方千米))
2、人口東多西少:我國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500-600人每平方千米),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10人每平方千米),面積57%,人口僅佔6%,東西人口分界線:從黑龍江省的黑河市至雲南省的騰沖縣。
(3)多民族的大家庭
1、 民族構成:我國共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最多,占總人口數的92%,其它55個民族占總人口的8%,所以稱為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有1500多萬人,人口400萬以上的民族有: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等。
2、 民族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漢族的分布遍及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為集中,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
3、 民族政策:平等、團結、互助、民族區域自治。(我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豐富多彩的文化和傳統的體育活動,大多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很多民族還有自己的文字(如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壯文))
2、中國的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
(1)了解我國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徵
① 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徵
我國地形的特徵(P24-29):地形復雜多樣和高原、地面積廣大(P26-27活動1、2、3;P29-30活動1、3)
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徵:地勢西高東低並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三級階梯界線的山脈: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和橫斷山脈;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P23活動1——4)
構成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第一階梯主要由青藏高原構成;第二階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等;第三階梯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等。
掌握:課本P22圖2——2、24頁圖2——4
地勢對我國的影響:
①氣候: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上濕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帶來了較為豐富的降水;
②河流: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必然造成了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流入海洋。古詩雲「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
③交通:一方面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系;另一方面,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不同的地形特徵對人們生產生活的不同影響:P25圖2-5
五種基本類型都有,但以山地33%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區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嶇高原部分佔三分之二。
意義:①有利影響:地形多種多樣,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如平原具有發展種植業的優勢,高原具有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山區在發展林業、副業、旅遊業和采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我國山區面積廣大,森林、礦產、水力、旅遊資源豐富,所以在山區應大力發展林業,采礦業及旅遊業。)
②不利影響:山區多,平原少,也給大規模商品化生產、生產管理帶來了困難;同時,山區由於地形崎嶇,交通閉塞,經濟文化常常相對落後,並造成耕地資源不足。
總結:不同的地形區有不同的自然條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濕潤半濕潤的平原適宜發展耕作業;山區適宜發展林業、畜牧業和旅遊業;乾旱、半乾旱的平原、高原則適宜發展畜牧業;乾旱、半乾旱區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綠洲區、平原區才可發展種植業。
我國的主要山脈:(落實到地圖上)
⑴東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間-列是長白山-武夷山;最東列是台灣山脈,其主峰玉山是我國東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東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陰山;中間-列是昆侖山-秦嶺;最南列是南嶺。
〔注意〕秦嶺是劃分我國南方與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線。秦嶺南北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差異。
⑶西北-東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等。多在我國西部。
⑷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脈喜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為世界最高山峰,位於中國與尼泊爾交界處。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賀蘭山、橫斷山脈等。
〔注意〕橫斷山脈是由許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脈組成。它們由北向南地勢逐漸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間,極大地阻礙了東西交通。
我國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我國的三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我國的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②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影響因素:
我國氣溫的特點:冬季南北溫差很大(約50℃)原因:南北緯度位置高低不同(地形地勢),南北受冬季風影響大小不同;夏季南北溫差不大(僅12℃)原因:太陽光直射北半球,北方白晝時間較長,接受太陽光不比南方少多少。
讀圖:P31 2——13 P32 2——14,讀圖步驟如下:
① 根據圖例,讀數值,了解氣溫遞變規律,概括總結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② 觀察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及突出部分,了解、分析氣溫空間分布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布的因素;③ 根據等溫線的疏密了解氣溫空間變化的梯度式變化幅度;④閱讀南北氣溫極端數值,了解氣溫空間分布的具體差異。
如圖2——13:我國冬季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是由南向北遞減,即越往北去,氣溫越低。從圖中可以看出0℃等溫線大致穿過秦嶺——淮河一線,在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向南彎曲,主要是因為地形地勢的影響;溫線的密集,說明了氣溫的差異較大。我國最南氣溫為16℃,最北氣溫-32℃,所以我國南北1月平均氣溫大約相差50℃。
我國溫度帶的劃分:①原因:根據我國氣溫的南北差異和農業生產的實際(農業生產實際主要指一個地方氣候農作物所能提供的熱量條件);②類型五個(北→南)寒溫帶(高原氣溫區)、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
P33圖2——15 了解我國六個溫度帶的主要分布地區(行政區、地形區)
例:P34頁 活動2
答:不同的溫度帶內,同一種糧食作物(如小麥),選擇的播種時間也不同,暖溫帶適合於秋季播種,收獲的是冬小麥;中溫帶適合於春季播種小麥,收獲的是春小麥。
關系:①不同的溫度帶,地面植被不同,因而生長的水果也不同;②不同的溫度帶,農作物生長期內的溫度高低和熱量多少不同,因而農作物的熟制也不同;③不同的溫度帶,冬夏的氣溫差異很大,因而居民的建築特色也不同;④不同的溫度帶,所處的緯度位置高低不同,接受太陽光熱多少不同,氣溫高低不同,因而農作物的播種時間也不同。
基本特點(規律)
原因
影響

名稱
內容

空間分布規律 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漸少 影響我國降水的主要來源是夏季風。我國東部廣大地區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大,降水多;西北內陸地區受夏季風影響不明顯,降水稀少 東南部濕潤,愈向西北部內陸越乾燥
時間變化 季節變化 降水季節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節 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影響,降水豐沛;冬季受來自大陸的乾燥空氣的影響,降水少 使我國旱澇災害頻繁,夏季風強或來的早,北澇南旱;夏季風弱或來的晚,南澇北旱
年際變化 各地降水年際變化大,南方較小,北方較大,西北乾旱地區最大 夏季風進退的規律反常所造成的
降水的南北差異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長 由夏季風形成鋒面雨帶進退規律決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澇;江淮地區的梅雨和伏旱
P35 圖2——16,在圖在中找出我國主要的等降水量線穿過的省區?
例:P40活動2:我國東部背靠亞歐大陸,面臨太平洋,地處季風季風氣候區,受夏季風影響非常明顯,因而夏季高溫多雨,由此可知造成兩個地區氣候差異的主要因素不是緯度位置而是海陸位置,正是由於海陸位置的影響,才使地處同緯度大洋西岸的阿拉伯半島氣候乾旱,沙漠廣布。
例:P40活動3
氣候類型復雜多樣:東部地區: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西北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地區:高原山地氣候。
P42圖2——26,我國的氣候類型(特點)及分布地區
例:P43活動2:在不同氣候條件下,人們種植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瓜果蔬菜也不同,如東北種植的是春小麥、甜菜;華北、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南地區種植的是冬小麥、甘蔗;北方(東北、華北)種植的油料是花生、大豆,長江以南則種油菜;北方水果有:蘋果、梨、葡萄;南方則有柑橘、菠羅、香蕉。
③ 地圖上找出我國的主要河流、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
基 本 特 點
內 容

河流眾多
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1500多條

水量豐富
河流年徑流量達27000億立方米,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

水能蘊藏量極大
水力資源蘊藏量達6.8億千瓦,居世界首位

P44圖2——28,知道內流區與外流區的概念及界線(季風界線)知道我國的主要河流。
流域區域
分界線
佔全國總面積
主要大河

外流區域
北段大致沿著大興安嶺一陰山一賀蘭山一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沿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與季風區非季風區的界線大體相近) 2/3
流入太平洋: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海河、遼河、瀾滄江(境外稱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魯藏布江(在印度境內稱布拉馬普特拉河)、怒江。
流入北冰洋:額爾齊斯河。
內流區域
1/3
流入沙漠或內陸湖泊:塔里木河

影響因素
對我國河流的影響

地形(地勢)
地勢西高東低,河水滾滾東流入海,成為外流河,位於外流區

氣候
氣溫
夏季升高,高山冰雪融水增多,河水就多
冬季降低,高山冰雪融水減少,河水就少
降水
增多,外流河水就增多,水位就上漲

減少,外流河水就減少,水位就下降

黃河的治理:P48 圖2——32,知道黃河的概況,流經省區
黃河發源於青海的約古宗列渠,呈巨大「幾」字型,向東流經青、川、甘、寧、內蒙古、陝、晉、豫、魯九省區,注入渤海;黃河上游有豐富的水能資源(龍羊峽),中游則修渠灌溉(塞上江南寧夏平原),下游則多泛濫。
河段
黃河的憂患
治理措施

表現
成因

例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的地方適合發展耕作業,例如長江三角洲、三大平原地區,這些地方地形、土壤、水源、氣候條件相對來說都比較優越;②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方適合發展林業,既增加收入,又可保持水土,發揮森林的環境效益;③氣候乾旱、降水稀少,但牧草生長良好的地方,適合發展畜牧業;④河湖較多,水資源充足的地方適合發展漁業。
影響農業發展與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社會因素。
例:P103活動1、2、3
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發展

現狀
發展成就
舉世矚目:產量、位次、生產能力等

面臨挑戰
問題嚴重:耕地減少、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

發展方向與對策 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
②建立商品糧基地
③科技興農
例:P106、107活動1、2、3
(2)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工業的地理分布,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工業的一般生產過程:對原材料加工再加工,如汽車生產:開采鐵礦→冶煉鋼鐵→生產汽車
工業生產特點:階段性、關聯性、計劃性
後一階段所用的原料是前一階段所用的產品,即前一階段的生產是為了後一階段的進行,生產是有計劃性,針對性的生產而非盲目生產。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工業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他是國家經濟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為農業、建築、科研、軍事等部門提供了許多機械設備、科研儀器,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
我國工業的分布:①我國工業東部沿海、長江沿岸地區多,廣大的西部地區少;②我國工業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京廣、京滬、哈大等鐵路沿線,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國意義的工業基地,如北京、天津、廣州等;黃河流域是能源開發的重要工業帶:如蘭州、包頭、西安、鄭州、濟南等;長江沿線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城市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區;沿海地區集中了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工業發達的經濟核心區。
全理分布工業:①遼中南地區:資源配置好、交通便利,以重工業為主;②滬寧杭工業區:資源匱泛、交通便利、市場廣闊,綜合型工業;③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鄰近東南亞、海陸交通便利,「前店後廠」的外向型經濟;④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例:111、112活動1——4
高新技術產業的涵義:科學技術為基礎、電子和信息為龍頭、產品科技含量高
特點:科技人員比例大,研究開發費用高,產品更新換代快。
我國商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與分布:①發展:起步晚,發展迅猛;②分布:依附於大城市,大分散小集中;③地區差異:沿海——科技園區型,沿邊——貿易導向型,內陸——國防軍工
P115 活動1、2
(3)比較不同交通運輸的特點,運用地圖說出我國交通運輸網的大致分布格局
交通運輸: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從一個地方運到另一個地方
交通工具:汽車、飛機、輪船、火車、牲畜、地鐵、管道等
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交通運輸是聯系生產與消費的紐帶,是連接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的橋梁,為了開發利用資源,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加強各地區、各民族、各國家家政治、經濟、文化等的聯系,都應首發發展交通運輸。
我國交通運輸的分布特點:分布不均,東部稠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
原因:我國人口的東多西少,礦產資源的北煤南磷,家產品的南稻北麥,都向交通運輸提出了要求;地形上,東部大分地區為平原,西部地勢較高,地形復雜,修路成本高。
鐵路線 聯系 命名法 類似線
京滬線 京是北京的簡稱,滬是是上海的簡稱 用起止點城市命名 哈大線、成昆線
湘黔線 湘是湖南簡稱,黔是貴州簡稱 以起止點城市所在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命名 浙贛線、青青藏線
蘭新線 蘭為蘭州簡稱,新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簡稱 以起點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和一個終點城簡稱命名 隴海線
南疆線 南疆為新疆南部 以鐵路線所在的位置命名 北疆線
命名規律:①從北京出發,「京」在前面;②南北走向,北前南後;③東西走向,東前西後。
我國鐵路網的骨架,簡稱「三橫五縱」
南北向的鐵路線(自東向西排列) 1、京滬線
2、京九線
3、京哈線——京廣線
4、同蒲線(大同—孟塬)——太焦線——焦柳線
5、包蘭線——寶中級(寶雞—中衛)——寶成線——成昆線
東西向的鐵路線(自北向南排列) 6、大秦線——京包線——包蘭線
7、隴海線——蘭新線
8、滬杭線——浙贛線——湘黔線——貴昆線
等。

這夠你學的了!好好復習,祝你取得好成績!

㈧ 關於初二地理結業考試

我們剛剛考過,題目一點都不難的,不會有刁難人的題目。雖然不是一個省的,不過內容不會相差太多吧。照理說應該會發專門的考試復習書,比如說《會考指南》之類的。只要把這上面的題目背熟了,就可以拿到80分,而會考只需過60分就可以了,所以一點都不用擔心。壓根不必抱著4本書發呆的。如果不發也沒有關系,我這里倒是有試卷,你可以看看。
生物會考指南:
http://blog.163.com/admin19941115@126/blog/static/2590282020095137539243/edit/

你如果不放心,有復習提綱的:
http://blog.163.com/admin19941115@126/blog/static/25902820200951551142575/edit/

㈨ 2019雲南紅河三支一扶考試內容公基國情地理常識怎麼復習

行測的常抄識判斷部分有一襲項必考內容,那就是國情常識。國情整體來說考試面涉及到的還是比較廣的,但是常規的高頻的考查主要涉及到兩大方面,一是國情地理,二是國情人文常識,國情地理高頻考點部分加以梳理,多看多背多做題。

㈩ 從地理狀況的角度分析中國國情

由於東西部自然資源和地理環境的差異,導致東西部經濟的不平衡。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