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家預測地震
Ⅰ 地質學家李四光預測的是哪四大地震
關於李四光預測根本沒有資料可以證明,可能只是網路謠傳,按網路上那個說法也只是預測回了四個地震帶,分答別是唐山、四川、河北邢台、山東臨沂,而其中二十世紀以來發生過的地震有唐山、四川、邢台,只有臨沂最近沒發生過地震,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臨沂在清朝康熙1668年是發生過地震的,說到這里吧,至於是不是李四光預測的還是真假自辨吧!
Ⅱ 民間傳言李四光預言四大地震,是哪四大城市
李四光,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現在的科技比較發達,對於地震的預防也是很高級了。尤其是四川等地的多地震帶,用上的都是高科技,對於地震多多少少還是能提前預知的。但是對於少地震的地方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可能性,還是要多加預防才可以。
Ⅲ 地球物理學家:地震到底能不能夠預測
地震的中長期預報是指地震中期預報和地震長期預報。對某地幾年至內幾十年內,容甚至上百年內可能發生的地震做出預報,叫做地震長期預報。對某地幾個月至幾年內可能發生的地震做出預報,叫做地震中期預報。對某地幾天至幾十天,甚至幾個月內可能發生的地震做出預報,叫做地震短期預報。對某地幾小時至幾天內可能發生的地震做出預報,叫做臨震預報。
地震中長期預報,特別是地震長期預報,主要目的是預測出可能發生的地震的地區、時間范圍和可能發生的最大地震烈度,並作出某一地區的地震趨勢分析。
短期預報,特別是臨震預報,要求迅速、紀實、准確地確定發震的地點、時間和震級,以便在強烈地震到來之前,採取必要的堅決的預防措施。
短期預報要以中長期預報為基礎,而臨震預報又是在短期預報的基礎上進行的。不過,地震預報工作一環扣一環,要嚴格區分開也是不可能的。
Ⅳ 李四光預測四大地震
提問
網路問咖教育專家做你的專屬學習顧問立即體驗
李四光預言四大地震是哪幾個內地方
十分鍾內容有問必答,下載網路知道立即下載
滿意回答
「地質學家李四光早就預測到了中國有四個地方會發生地震,唐山、汶川、玉樹都應驗了,還有一個地方沒有發生,就是在×××……」最近網上流傳著不同版本的這種消息,日前,省地質專家在接受采訪表示:這是個謠言,李四光並未預測過所謂的「四大地震」。
李四光是中國第一代地質與地震學家,他力排眾議,堅信地震是可以預報的。1971年,他臨終前遺憾地說,再給他半年,就可能解決地震預報問題。
傳言中稱,李四光生前預言了「四大地震」,有三個已經發生了,分別是唐山、汶川和玉樹地震,而關於最後一個在哪裡,傳言分為幾個不同的版本,有人說在福建,有人說在山東,還有人說在安徽……
對此,省地質科學研究所教授級高工譚秋明說:「這是謠傳,李四光曾對中國幾個大地震帶的地震危險性進行過預測,但是並沒有預測過『四大地震』,以當時的水平,也不可能精確到能預測汶川和玉樹地震。」
Ⅳ 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曾預言過中國哪些大地震
以下是李四光畢生精力研究的地震帶,從區域看,很多位置都處於地震帶上,我在太原,和臨汾一樣,雖然不在李四光預言的四大地震帶,但是也在普通地震帶上。除了太行山沿線相對比較不穩定,其他地方都還行,不要擔心太多,北方城市裡的房子比南方抗震性要強很多。
李四光說的四大地震帶是哪四大地震?
我國有四大地震帶,它們是:1,東南部的台灣和福建沿海;2,華北的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肅和寧夏。
地質學家李四光預測的地震帶是哪些?
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
這五個地區是:
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
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
華北地震區共分四個地震帶。
(1)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1974年海城7.4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據記載,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60餘次。其中7-7.9級地震6次;8級以上地震1次。
(2)華北平原地震帶。南界大致位於新鄉-蚌埠一線,北界位於燕山南側,西界位於太行山東側,東界位於下遼河-遼東灣拗陷的西緣,向南延到天津東南,經濟南東邊達宿州一帶。是對京、津、唐地區威脅最大的地震帶。1679年河北三河8.0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據統計,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級地震5次;8級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向南經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1303年山西洪洞8.0級地震、1556年陝西華縣8.0級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帶上。1998年1月張北6.2級地震也在這個帶的附近。有記載以來,本地震帶內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級地震7次;8級以上地震2次。
(4)銀川-河套地震帶。位於河套地區西部和北部的銀川、烏達、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區。1739年寧夏銀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本地震帶內,歷史地震記載始於公元849年,由於歷史記載缺失較多,據已有資料,本帶共記載4.7級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級地震9次;8級地震1次。
Ⅵ 李四光預測的四大地震
李四光在邢台地震之後,對河間、渤海灣和唐山等地區孕育發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過一些預測性的意見,後來證明是正確的,可惜這項工作他沒有來得及深入總結,就與世長辭了。
對於李四光預測的四大地震並不是指具體的城市,而是說的地震帶,它們是:
1、東南部的台灣和福建沿海;
2、華北的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
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
4、西部的新疆,甘肅和寧夏。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5個地區,這5個地區是: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區,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雲南中西部;西部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東南沿海地區,廣東、福建等地。
(6)地理學家預測地震擴展閱讀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1959年5月29日,經前蘇聯科學院主席團評選,授予李四光「卡爾賓斯基金質獎章」。
1982年,李四光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二等獎。
2009年9月14日,李四光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009年10月,李四光入選蒙古族十大傑出科學家。
Ⅶ 張衡預測三個地方會地震是哪些
張衡沒有預測或預言三個地方會地震。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專作出了傑出的屬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預測地震的是中國著名地質學家 李四光。
在1966年邢台大地震後,李四光「教導我們」要注意河北河間、滄州;要注意渤海;要注意雲南通海;要注意四川爐霍;要注意雲南的彝良大關;要注意松潘;要注意唐山……這一路走來,都被李四光言中。當時很多科學家認為地震是無法預報的,李四光斬釘截鐵地說,地震是可以預報的。周總理說過:「李四光力排眾議,認為地震是可以預報的。」
李四光做出的是中長期地震預測,並不是精準預測到何時何地會發生地震。而其著作、講稿等文獻資料中也從未有預測「中國60年內將有4次特大地震」的記載。
Ⅷ 我是理科生,想當一名研究地震(預測地震)的地理學家,應該報讀哪個專業、哪所學校有這樣的專業呢請各位...
本科要研究地震(預測地震)的專業是:
地球物理學
報考南京大學、北京大學,
防災科技學院: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地球物理學
祝你成功!
Ⅸ 李四光預言四大地震是哪幾個地方
邢台、河間、唐山、渤海灣四個地方,後來證明是正確的,可惜這項工作他沒有來得及深入總結,就與世長辭了。
1989年為紀念李四光對中國科學事業和地質事業的巨大貢獻,繼承和發揚他從國家建設需要出發,積極從事科學、技術和教育實踐,不斷開拓創新,勇於攀登科學高峰的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鼓勵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科技進步多做貢獻,設立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9)地理學家預測地震擴展閱讀: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
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李四光的科學成就,大致可分兩個階段,1949年前他側重地質基礎學科的研究;1949年後,在繼續重視基礎研究的同時,根據國家需要集中精力,積極開拓應用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