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初中地理教學如何運用地理圖像系統進行教學

初中地理教學如何運用地理圖像系統進行教學

發布時間: 2021-02-05 10:35:45

A. 怎樣把地理信息系統運用到教學中

淺議地理信息系統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
隨著地理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
新課改提高了對學生信息素養的要求。因此,

地理信息系統應用到地理教學中成為當代新型教師的重要任務。
本文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論述
了地理信息系統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字:
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教學

引言

伴隨信息時代的到來,
地理學岌計算機技術、
航天技術等進行有效整合,
誕生了一門新
興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簡稱

GIS
)是一
種以採集、
存儲、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與地理分布有關數據的空間信息系統。
它以地
理空間資料庫為基礎
,
在計算機技術的支持下,採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適時提供多種空間的
和動態的地理信息。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以及兩者間
相互關系的學科,實踐性,應用性很強。
中學地理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傳授地理知識、培養地
理技能和提高地理思維能力。因此,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既可以根據課標適當地增加有關
GIS
的教學內容來開闊學生的視野,
又可以應用
GIS
改善地理教學,
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思
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及其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1

GIS
的發展簡況

GIS
源於
20
世紀
60
年代,加拿大測量學家
R.F.Tomlinson
首先提出地理信息系統這個
概念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地理信息系統,
用於自然資源的管理與規劃。
後來,
美國哈佛大
學土地測量專業的一名學生
J.Dangermond
在其畢業論文中設計了一個簡單的
GIS
系統,並
在畢業後成立了
ESRI
公司,促進了
GIS
的發展。九十年代以後,隨著地理信息產業的建立
和數字化信息產品在全世界的普及,地理信息系統將逐漸深入到各行各業,成為人們生產、
生活、學習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助手。由於國外
GIS
發展較早,其
GIS
教育體系也
相對完善:如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德國等都將
GIS
專業教育提到非常
重要的高度。這些國家在大學里許多相關專業,如建築、市政工程、林業、地理、城市規劃
等,都增加了
GIS
課程。我國
GIS

20
世紀
80
年代初開始起步,
90
年代才進入快速發展
階段。中學
GIS
教育更是屬於剛剛起步的階段。而實施
GIS
教育不僅是落實地理學科教育
的責任,也是落實教育本身賦予地理教育的任務。
GIS
教育中對學生信息技術的掌握、地理
研究技術的了解與應用、
地理區域系統思想的建立和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以及地理問
題的分析與處理等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因此,筆者認為嘗試把
GIS
應用到中

2
學地理教學中勢在必行。

2

GIS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的迫切性

2.1
時代發展的需要

20
世紀
90
年代以後,伴隨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地理知識的更新速度越來越
快,

GIS
引入中學地理教學中是信息時代的要求。
GIS
包含的信息大且更新速度快,
內容
豐富
,
能將大量的地理信息和理論結合起來加以儲存
,
供學生查詢和使用
,
使學生掌握最新的
地理信息和知識。

2.2
學科發展的需要

目前地理教學使用的相關參考書部分內容有些陳舊,
再加上受到客觀因素的制約,
不可
能做到及時更新,影響了地理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使用
GIS
進行地理教學,可以實現地理
資料與世界的同步更新,
讓我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其他國家的學科發展情況。
我國教
育部
2003
年頒布的《全日制高中地理課程標准
(
實驗
)
》已經把地理信息技術納入必修的地
理課程內容範圍,並把它列為七大地理選修模塊課程之一,並明確指出:
「強調信息技術在
地理學習中的應用,
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
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
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


2.3
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

新課標指出,教學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作為教學主體,
學生的情況存在很大差異。傳
統的教學方式很難關注全體學生的需要。
GIS
可以為學生提供互動的教學情境,
他們可以根
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相關地理內容的學習,使每個學生都有所得。

3

GIS
在地理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3.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
,
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因是條件,內因起決定作
用。飢餓調動了人尋食的積極性
,
捕獵迫出了人們快速狂奔的能力。也就是說,需求是主觀
能動性發揮的最根本動因。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激發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是提高教學質量
的關鍵。而興趣又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能夠驅使學生主動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學生
對高中選修四的旅遊地理內容很感興趣,
希望可以通過地理課的學習了解中國乃至世界的主
要旅遊景點,既滿足視覺享受,
放鬆心情,又可以了解不同區域的文化特色。但是基於課時
及教具的限制,學生期待的效果很難達到。當然,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便大大折扣。其實,
旅遊地理作為選修的學習,從內容的構成上充滿樂趣,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但拘於呈現方式,嚴重阻礙了學習效率的提高,往往形成低效或無效教學。
GIS
的出現解決

3
了這個難題——依據教材的主要內容並補充相關旅遊景點聯系交通、
住宿及文化特色等製成
GIS
旅遊地圖。較一般的地圖而言,
GIS
旅遊地圖可以為學生提供更詳細、更准確的信息:

⑴一般的旅遊地圖因圖幅面積的限制,只能呈現一些主要的信息,不能滿足不同人群
的各種需要。但
GIS
旅遊地圖藉助計算機技術的支持,表現出高容量的特點,學生可以根
據各自的需要有選擇性地進行讀取。

⑵一般的旅遊地圖以紙質形式出現,不易保存。長時間使用後,會出現摺痕、破損等
現象,使用年限短暫,影響學生的正常使用。
GIS
旅遊地圖藉助計算機存在,更易儲存。

⑶一般的旅遊地圖不能及時進行信息的更新,
有時會對學生產生錯誤的指示。
GIS
旅遊
地圖可以通過網路及時進行更正、修改,保證信息的真實性。

⑷一般的旅遊地圖有特定的圖例,
部分信息混雜在一起,
增加了學生的困難。
GIS
旅遊
地圖呈現方式直觀,
並具查詢功能,
學生可以進行相關信息的查詢。信息表現清晰,使用起
來方便快捷,節省了學生寶貴的時間。

3.2
有助於學生建立空間概念

地理是一門空間性強的學科,在地理的學習中,要求學生掌握主要的地理事物及空間
分布,
並形成空間概念。
但事實上,
地理課要反映的信息是極其廣闊和遙遠的,還有一些是
不可見的。
數量之大,表現之抽象,
學生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都儲存在大腦中。如果只是憑
借教師的有限講解,
學生不可能從不同角度、
不同層次地對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進行深入分
析。
因此,
也就無法在學生大腦中呈現完整而清新的圖像,
不能形成牢固而深刻的記憶。


此我們在進行地理事物的空間分析時要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
很多信息都是以
地圖的形式出現。較純粹的文字記憶,地圖的記憶效果更好。
GIS
具有數據輸入、存儲,數
據操作和處理,
數據顯示和結果輸出,地圖制圖,
地理資料庫的組織與管理,空間信息查詢
與量算,
空間分析等功能,
可以用來處理具有空間特點的地理資料,
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
尤其是
GIS
的空間信息的可視化。它使學生對於在空間中的各事物的狀態有一個非常直觀
的感受。
無論是在屏幕上展示一幅可以無級縮放和信息查詢的地圖,
還是展示一幅三維的地
形模型,都使學生對現實世界空間關系的認識更為直觀、具體。由
GIS
顯示的空間信息的
可視化結果,
能夠幫助學生揭示空間關系、
空間分布模式和空間發展趨勢。
如高中地理教學
中要求學生理解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我們可以例證中國地形與氣候之間的關系來講述這個地
理原理:把中國地形圖與氣候圖疊加,讓學生先分析地形圖,
再分析氣候圖,最後把兩個要
素疊加起來進行比較,
即什麼樣的地形會形成什麼樣的氣候。
學生嘗試使用地形要素來解釋
氣候的形成。
比較容易的就是青藏高原由於海拔高形成特殊的高寒氣候。
如果時間允許,


4
們還可以讓學生來談談美國地形對其氣候的影響,
即學即用,
實現地理知識的遷移,
加深學
生關於地形對氣候影響的理解。

3.3
有助於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受傳統教育教學思維模式的影響,
目前絕大部分中學地理教師仍停留在課堂講述為主的
教學模式上,學生也只能依照教材,
鞏固所學知識,制約了學生與教師雙方的思維,對地理
的學科教育價值實現產生了一定的阻礙,
而且也有悖於新課程的教育觀念,

「整合教學與
課程」

「強調互動的教學」

「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
等。
地理課堂教學也存
在不少問題。
如:
教師向學生提問多,
而引導學生主動發問少,
輕視甚至抑制學生發現問題、
主動提問的意識和熱情;提出「知識訓練」型的問題多,而思維性、啟發性的問題少,量多
質差的「滿堂問」幾乎成為變相的「滿堂灌」
。學生的自主探究、發現、創新的意識得不到
應有的發展,情感、
意志、
精神境界等得不到應有的塑造和升華。也許學生雖能攻克試卷上
的一道難題,
而面對真實生活中的難題時卻不知所措,
面向未來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將更是
茫然。
愛因斯坦說過:
「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應該是
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學教育的研究者,課程建設者和開發者,是社會型的開放的教師。

GIS
引入中學地理教學是中學地理課程改革的有力工具。因為
GIS
既是教師的教學工具
也是學生的學習工具,教師和學生面對的課程將不再是簡單的教科書,
教師、學生、教材將
成為統一體,成為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GIS
在教師、學生和教材之間,將充當著橋梁和紐
帶的角色。
在學習過程中師生互動,
信息多向流動。
如我們在學生學習某些地理概念或原理
時,只提供他們一些事實
(
事例
)
和問題,讓學生自己閱讀材料,或讓學生自己從學習生活和
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獨立探究,
自行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從而獲得
知識並培養發明創造能力的一種方法。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
我們不要把現成的東西交給學生,
而應在概念領域內,充分利用新奇、懷疑、困難、矛盾等引起學生的思維沖突,促使學生自
己動腦,去發現探索,對所發現問題和探索的結論由學生自己去做。首先,
我們根據學生的
水平,
確定探究型地理教學課題的探究類型。
課題研究以認識客觀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問題
為主要目的,
具體包括社會調查、
科學實驗和文獻研究等。
項目活動類主要是設計以解決一
個比較復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
如模擬設計某一條地鐵線路的活動等。
其次,
指導學生
設計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主要包括研究的具體步驟和計劃。
這是整個研究性學習的關鍵。

們可以根據學生掌握
GIS
技術的實際情況,結合預先課題或項目,引導學生逐步建立和修
正實施方案,
從而達到方案可行性之目的。
其三,
在實施過程中,
我們協助解決遇到的難題。
最後,開展研究性學習結題和展示成果。結題結果可能有不同情況,我們應引導學生對相

5

GIS
探究型學習進行經驗總結。

3.4
有助於學生實現個性發展

新課改指出,要關注學生的需求。既要實現學生的全體發展,又要實現學生的個性發
展。
GIS
可以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互動式學習環境。
GIS
製作的多媒體電子地圖不但
畫面清晰、
色彩諧調,
而且加上視頻和聲音的配合,
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較強的人機交互性。
學生通過操作
GIS
地圖進行自主學習,可以改變課程教材只是為教師講授提供藍本,學生
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
實現信息技術和地理課程內容的整合,
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
學生可
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有選擇地進行學習,進行個性學習,建立屬於自己的地理知識框架。
GIS
可以實現人機互助,
個別指導,
有利於師生之間、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從認識主義
來說,
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學習的意義建構,
促進學生高水平的地理思維和學習活動。
理由如
下:一是學習者之間的交流、爭議、
意見綜合等有助於學習者建構起新的、
更深層次的對地
理事物的理解;
二是在合作學習中,
學習者的想法、
解決問題的思路都被明了化、
外顯化了,
學習者可以更好地對自己的理解和思維過程實施監控。
行為主義的觀點則認為,
學生看到同
伴們的成功,會提高他們自身的自我效能感。

4

GIS
在高中地理教學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4.1
師資不夠

GIS
發展至今,
雖然有很多成熟的軟體供教師使用,
但這些軟體大多功能龐雜且操作復
雜,
熟悉和掌握這些軟體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相關的計算機基礎。
這對於一般的地理專職教師
來說有些困難。
GIS
需要學校花費資金購買,地理教師學習和掌握又存在困難,這無疑會對
GIS
在地理教學的應用製造障礙。
因此,
亟待操作相對簡單的軟體出現,
來擺脫目前的困境。

4.2
教學需要的適度性

GIS
教學要根據實際教學環境採取分層次、
分地區、
分級別的有區別對待。
可以分為基
礎教學、拓展性教學、研究性教學等幾個層次進行。在教學方式上,要注意直觀,加強傳統
教學方式與多媒體教學、
參觀、
實習等教學模式的結合;
在拓展性和研究性層次上,要加強
學生的實踐能力、基本操作技能、系統設計能力的培養。

4.3GIS
教材的適用性

編制適合我國國情與學生特點的
GIS
教材,在教材中提供配套的練習,並建設相關網
站。學生使用起來既實用又方便。通過教材的重視程度加強社會對
GIS
在地理教學中使用
的關注,與世界接軌,縮小我們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B. 如何用好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圖示」法

地圖是記錄和傳遞地理信息的工具,它是地理知識的一種形象、直觀綜合的表達,也是地理學科獨有的一種語言。地圖中包藏了眾多的知識點,許多地理特點規律都可通過觀察、分析地圖得出。地圖和地理教學始終相伴,這是地理教學的一大特點,它有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廣泛,最實用的教具。如果教學中地圖運用得好,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會學生通過閱讀地圖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也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地理教學中如何進行地圖教學?,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地圖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地圖的積極性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發展思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但是學生的興趣不是天生的。在學習地理課以前,學生對地圖有一些的認識和了解。七年級學生對地圖很好奇,如果不加以引導就很快消失了。老師要引導他們,促使他們喜愛地圖,對地圖產生興趣,因此老師應適時提出一些能激發學生閱讀地圖興趣的問題。在講地圖時老師注意先讓學生利用已有的讀圖知識討論如何看地圖,學生發言很積極,各抒己見;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指出不足,講解地圖和一般圖畫的區別,適時提出地圖上的比例尺、圖例、注記三個基本要素,並逐一講解,打好基礎。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此外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郊遊,促使學生把地圖和地理知識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到地圖對我們生活的實用性,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學習地理知識的得力助手。把地圖和地理知識結合起來,也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興趣的源泉在於知識的應用,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成就感,沒有成就感的興趣只是好奇,不易持久,所學知識成功的運用使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興趣十足。
二.教會學生讀地圖的方法,會讀不同類型的地圖
學生面對一幅地圖,到底怎樣去讀?首先要使學生熟悉地圖的圖例。地圖圖例是千變萬化的地理事物的圖形符號,它表示的是各種地理事物。學生只有掌握了圖例符號,才能識別各種地理事物。圖例符號大致分為以下幾種:界線符號(如洲界、國界、未定國界、地區界、省界等)、自然地理要素符號(如河流、湖泊、山峰等)、人文地理要素符號(如公路、鐵路、航線、水庫等)、礦產符號、專題地圖的符號(如工業圖、農業圖等圖上的符號)、常見天氣符號等。因此應教會學生養成讀圖先讀圖例的習慣。其次讀圖時要注意地圖的圖名,從而確定地圖的類型。根據地圖的類型,對地理圖像進行全面的分析,提取相關的地理信息, 得出正確的結論。對於不同類型的地圖,閱讀方法和技巧是有區別的。常見地圖的類型大致分為:
1. 地理圖表
地理圖表是地理知識的載體,是地理教學的直接教具,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的最好工具。它能反映地理事物發展和分布的規律性。閱讀時,不能只停留在表層的地理信息上,更重要的是從表層的信息獲取其內在的聯系,找出其規律性。
2. 等值線圖
等值線圖是反映地理現象、數量分布情況的地圖。閱讀時,通過觀察圖上的數據幅度,看疏密情況,看等值線封閉與否,等值線的走向特點。如看等溫線圖→讀出氣溫約度→各地溫差大小→高(低)溫中心→分析影響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看等降水量圖→讀出降水量約數→各地降水量大小→多雨(乾旱)中心→分析影響降水量多少的主要因素。 3. 地理分布圖 地理分布圖所佔比重較大,運用較廣。對於不同類型的地理分布圖,應確定其觀察和分析的重點。如看地形圖,應重點看地勢特點,重要地形單元及其分布以及它們的相互位置關系。如對於某區域的海陸位置,應重點讓學生辨認和評析該區域所瀕臨的海洋、距海遠近、位於
大陸的相對位置等。對於某區域的緯度,應著重讓學生觀察該區域所跨的緯度范圍,辨認該區域與特殊緯線的空間關系。
4. 地理示意圖
地理示意圖旨在用簡單形象的圖來說明地理事物的確本質屬性,演變規律及產生的原因。因此看這類圖時,應重點注意各地理要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因果關系。
三. 教學地圖時應提出明確的要求,所提出要求要從簡單到復雜,
注意運用從分解到綜合的認知規律,注意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教學中使用的掛圖不應該太復雜,內容不要太多,應簡單明了,主題突出。讀圖時一次不宜提出較多的觀察目標,初中生的認知能力畢竟有限,在太復雜的地圖中尋找有用的信息,干擾因素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影響觀察的主要目標,同時,過於復雜的地圖,過多的讀圖目標,也增加了讀圖難度,容易挫傷學生閱讀地圖的積極性,教學層次不明顯,講解問題的思路也不清晰。如果講解的問題較復雜,可用幾張內容單一的地圖,觀察後再逐次疊加綜合,以判斷不同地理事物的關系。如通過地圖分析世界耕地的分布時,可先展示耕地分布圖,利用幻燈投影疊加五帶分布圖,得出:耕地多分布於降水多的濕潤地區;投影地形圖得出:耕地多分布於平原地區。逐一觀察後,再總結出耕地分布的特點。對於一個復雜的地圖分解為幾個簡單明了的地圖來觀察,學生要讀的地理事物突出,有利於循序漸進的有層次的分析問題,也利於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問題。這樣能把一個復雜的問題分解成幾個簡單的問題解決。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習能力。地圖是平面的,展示地表平面信息較容易,也易於閱讀。對於地表的立體事物展示較困難,也較復雜,如山地、高原等地形;山高、海深的程度,除了運用符號文字外還要用色彩色調來表達。給學生學習這些知識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不能不加以注意。如讀地形圖時可以先提問分層設色地圖是如何表示地勢高低起伏的,山地、高原、平原地形特點及平原、高原、山地在圖中對應什麼顏色。然後提出世界最長的山系是什麼?世界最大的高原是什麼?最大的平原地什麼?引導學生在地圖上一一找出。然後可以歸納南美洲的地形特點。從而在頭腦中浮現出知識點與地圖相互關聯的一幅地圖。
建立知識點和地圖之間牢固的關系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地理課上不斷提出一些地理事物讓學生在地圖上標出,反復練習,不斷得復習鞏固,加深印象,知識點與地圖的聯系才能鞏固。
四. 要注意地圖之間的相互聯系與比較,綜合分析地理問題 地理事物和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它們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因此在分析問題時,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才能正確認識,把握其實質。反映在地圖的閱讀上,要注意圖與圖之間的聯系和比較,同時用幾幅圖來綜合分析地理問題。如在學習我國的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時,可以把這兩個地區的地圖進行比較:找出兩大地區的位置,主要地形單元,瀕臨的海洋等,從而讓學生得出南方和北方地區的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通過閱讀我國的「一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和「年降水量分布圖」以及主要農作物種類的分布,學生不難想像出南、北方地區劃分的依據。

C. 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從圖像材料中有效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摘要:與其他學科相比,地理學科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大量運用多種地圖和圖表去表達空間概念以及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聯系和發展變化。而有效地從圖像材料中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是地理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

D. 淺談如何在初中地理學習中利用地圖

摘要:在新課改下的背景下,如何構建初中地理課程的高效學習課堂和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水平,這些就成了初中教學地理老師的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教學時應當遵循「將學生的發展作為根本」的理念,立足在地理的實踐教學,強化地理的教學設計,優化地理教學的內容,使得地理知識的學習真正能夠點燃學生的智慧,並在初中的地理課堂教學上盪漾起具有生命活力的高質量教學效率。(剩餘1958字)閱讀整篇文章小學數學教學范疇內的學生符號感培養本期內容介紹淺談如何駕馭小學體育課堂

E. 淺談初中地理教學如何進行地圖教學

我上學時,地圖地形這塊是學的最好的,地理課如果老師講的我會我就看地圖,英語課直接就不聽了看地圖,我就是喜歡,不是老師教的,所以上學時地理學的特別好,英語沒及格過,現在已經快十年沒學過地理了,但還是喜歡,我在網上幫你找了點內容,參考下
地圖是記錄和傳遞地理信息的工具,它是地理知識的一種形象、直觀綜合的表達,也是地理學科獨有的一種語言。地圖中包藏了眾多的知識點,許多地理特點規律都可通過觀察、分析地圖得出。地圖和地理教學始終相伴,這是地理教學的一大特點,它有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廣泛,最實用的教具。如果教學中地圖運用得好,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會學生通過閱讀地圖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也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地理教學中如何進行地圖教學?,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地圖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地圖的積極性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發展思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但是學生的興趣不是天生的。在學習地理課以前,學生對地圖有一些的認識和了解。七年級學生對地圖很好奇,如果不加以引導就很快消失了。老師要引導他們,促使他們喜愛地圖,對地圖產生興趣,因此老師應適時提出一些能激發學生閱讀地圖興趣的問題。在講地圖時老師注意先讓學生利用已有的讀圖知識討論如何看地圖,學生發言很積極,各抒己見;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指出不足,講解地圖和一般圖畫的區別,適時提出地圖上的比例尺、圖例、注記三個基本要素,並逐一講解,打好基礎。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此外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郊遊,促使學生把地圖和地理知識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到地圖對我們生活的實用性,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學習地理知識的得力助手。把地圖和地理知識結合起來,也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興趣的源泉在於知識的應用,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成就感,沒有成就感的興趣只是好奇,不易持久,所學知識成功的運用使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興趣十足。
二.教會學生讀地圖的方法,會讀不同類型的地圖
學生面對一幅地圖,到底怎樣去讀?首先要使學生熟悉地圖的圖例。地圖圖例是千變萬化的地理事物的圖形符號,它表示的是各種地理事物。學生只有掌握了圖例符號,才能識別各種地理事物。圖例符號大致分為以下幾種:界線符號(如洲界、國界、未定國界、地區界、省界等)、自然地理要素符號(如河流、湖泊、山峰等)、人文地理要素符號(如公路、鐵路、航線、水庫等)、礦產符號、專題地圖的符號(如工業圖、農業圖等圖上的符號)、常見天氣符號等。因此應教會學生養成讀圖先讀圖例的習慣。其次讀圖時要注意地圖的圖名,從而確定地圖的類型。根據地圖的類型,對地理圖像進行全面的分析,提取相關的地理信息, 得出正確的結論。對於不同類型的地圖,閱讀方法和技巧是有區別的。常見地圖的類型大致分為:
1. 地理圖表
地理圖表是地理知識的載體,是地理教學的直接教具,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的最好工具。它能反映地理事物發展和分布的規律性。閱讀時,不能只停留在表層的地理信息上,更重要的是從表層的信息獲取其內在的聯系,找出其規律性。
2. 等值線圖
等值線圖是反映地理現象、數量分布情況的地圖。閱讀時,通過觀察圖上的數據幅度,看疏密情況,看等值線封閉與否,等值線的走向特點。如看等溫線圖→讀出氣溫約度→各地溫差大小→高(低)溫中心→分析影響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看等降水量圖→讀出降水量約數→各地降水量大小→多雨(乾旱)中心→分析影響降水量多少的主要因素。 3. 地理分布圖 地理分布圖所佔比重較大,運用較廣。對於不同類型的地理分布圖,應確定其觀察和分析的重點。如看地形圖,應重點看地勢特點,重要地形單元及其分布以及它們的相互位置關系。如對於某區域的海陸位置,應重點讓學生辨認和評析該區域所瀕臨的海洋、距海遠近、位於
大陸的相對位置等。對於某區域的緯度,應著重讓學生觀察該區域所跨的緯度范圍,辨認該區域與特殊緯線的空間關系。
4. 地理示意圖
地理示意圖旨在用簡單形象的圖來說明地理事物的確本質屬性,演變規律及產生的原因。因此看這類圖時,應重點注意各地理要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因果關系。
三. 教學地圖時應提出明確的要求,所提出要求要從簡單到復雜,
注意運用從分解到綜合的認知規律,注意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教學中使用的掛圖不應該太復雜,內容不要太多,應簡單明了,主題突出。讀圖時一次不宜提出較多的觀察目標,初中生的認知能力畢竟有限,在太復雜的地圖中尋找有用的信息,干擾因素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影響觀察的主要目標,同時,過於復雜的地圖,過多的讀圖目標,也增加了讀圖難度,容易挫傷學生閱讀地圖的積極性,教學層次不明顯,講解問題的思路也

F.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非常重要,是學生學好地理課的重要因素。地圖在地理課本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圖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和覆蓋面;無論是在課本中所佔篇幅,還是考試試題的切入口看,地圖佔有突出的地位;可以說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在初中地理課本中地圖的類型和地圖的呈現方式多種多樣,涵蓋的內容也很多。通過對地圖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時,地圖教學也是難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各種方式化繁為簡。筆者結合自己的初中地理教育教學工作來與大家交流。
一、掌握讀圖程序,培養讀圖技能
讀圖要注意地圖的名稱、圖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線,以確定地圖的類型、范圍等內容。對地圖圖像有目的、有重點的觀察,多角度地對圖像進行有效分析,提煉出地理事物的規律、特徵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間聯系的來龍去脈,准確把握內涵,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在地圖教學過程中,要把讀圖貫穿始終,把地理事物落實在地圖上,使學生牢固樹立地理空間概念。教師最好能把一些空白地圖發給學生,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在地圖上表現出來,加強檢查與督促,使圖植根於學生的腦海,有利於學生准確快速地儲存和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學生思維敏捷性。
二、學會一圖多思一圖多用,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歸納性思維
地理事物及多種地理要素的集合和相互聯系,可以通過地圖准確地反映出來。教師要對地理知識進行歸納、綜合,使學生學會一圖多思、一圖多用。每一副圖都可以提出「是什麼?」、「在哪裡?」,直至解決「為什麼?」,這樣由淺入深、由表及裡,使學生的認識不斷深化,思維程度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培養。對同一地圖要從多角度觀察和思考,培養其發散思維能力。例如:「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圖」,這副圖我們可以了解世界人口稠密區,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近海平原和工、農業比較發達的地方;但把它作為世界聚落的分布也是完全可以的。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在這一副圖上也可以歸納出世界人口的和世界聚落的分布密集區。
三、繪制地理圖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繪制圖表」要求學生能夠模仿、記憶、想像,做到眼、手、腦並用,有利於對地理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在「降水和降水分布」的活動內容中,要求學生根據表中的數據、參照「繪制氣溫曲線圖」的步驟畫出某地降水柱狀圖。通過學生的繪制,確實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四、既注意規律性又注意特殊性,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地圖反映的是眾多的地理事物、地理現象的空間分布、相對位置、空間結構等。有時需要將其中某些組成成分分割開來,以突出某一空間或某一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空間,在讀圖時要求學生不能只了解一副圖的概貌,還須對圖中局部地區、個別地理事物有所認識、分析、了解。
五、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化繁為簡,提升教學效果
針對不同類型的地圖採取不同的方法,掌握不同的技巧。如政區圖、地形圖,最好能結合空白輪廓圖,邊學邊練,循序漸進,先掌握主要的高原、平原、山脈、河流、島嶼、主要國家和首都、我國省級行政單位。同時,熟練運用一些模式圖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比如,「全球海陸分布簡圖」、「我國主要地形分布簡圖」。能夠熟練並快速地繪制這些簡圖去分析遇到的問題,避免死記硬背和張冠李戴。這樣,不僅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提高了學習質量。例如,講解中國地形分布、黃河和長江等大江大河等內容時,用邊講邊繪板圖的方式,將諸多的知識匯總到一張簡略的板圖上,不但便於記憶,還在記憶過程中強化了聯想,以培養學生的能力。
六、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對地理課本中出現的一些示意圖,學生難以理解的可通過演示。如在講解地球自轉、公轉產生的意義時可轉動地球儀或圍繞講台轉動,使抽象的問題變得十分直觀具體。此外,讀示意圖、剖面圖要注重概念、原理與規律。此類圖像旨在用直觀、形象、簡潔的圖來說明地理事物的本質屬性、演變規律及產生的原因,是用來解釋地理教學中「為什麼這樣?」 的知識。因此,在教學時注意採用觀察法、分解法、動態法等引導學生找出圖中有關地理概念的關鍵點或要素,並加以識別、理解,然後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深刻、准確理解圖像所表達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及規律。
七、注重師生互動
學習地理,地理教師更多地要去思考如何以生為本,展開師生雙邊活動。把講新課讀地圖讀課文做練習融為一體,對於塊狀特徵突出的政區圖湖泊圖等我們可以裁剪地圖,採取以技能帶知識,以活動帶技能的方法可以將知識與技能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有效地促進知識與能力的轉換。例如,在中亞政區教學中我考慮到學生對這五國位置比較生疏,於是用一張白紙套畫一副亞洲政區空白圖,海洋部分著藍色。五國形狀另外硬紙按照比例裁剪,課堂上讓學生把五國拼貼到相應位置去。在教學「中國行政區劃」一節內容時,我讓學生自己動手,用硬紙片裁剪製作特殊的省級行政單位,並塗上不同的顏色加以識別。凡此種種,均已取得不錯的效果。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地理圖表是地理學習和研究的重要工具。」願我們都能夠以次作為教學指導思想,以真正的素質教育為己任,保證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得到發展。培養學生掌握運用地圖的基本技能,會運用地圖查找地理信息,養成從地圖上獲得信息的習慣。通過閱讀地理圖像和繪制簡易地圖,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發展學生的理解、想像、分析等思維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G. 怎樣進行初中地理的地圖教學

我上學時,地圖地形這塊是學的最好的,地理課如果老師講的我會我就看地圖,英語課直接就不聽了看地圖,我就是喜歡,不是老師教的,所以上學時地理學的特別好,英語沒及格過,現在已經快十年沒學過地理了,但還是喜歡,我在網上幫你找了點內容,參考下
地圖是記錄和傳遞地理信息的工具,它是地理知識的一種形象、直觀綜合的表達,也是地理學科獨有的一種語言。地圖中包藏了眾多的知識點,許多地理特點規律都可通過觀察、分析地圖得出。地圖和地理教學始終相伴,這是地理教學的一大特點,它有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廣泛,最實用的教具。如果教學中地圖運用得好,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會學生通過閱讀地圖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也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地理教學中如何進行地圖教學?,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地圖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地圖的積極性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發展思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但是學生的興趣不是天生的。在學習地理課以前,學生對地圖有一些的認識和了解。七年級學生對地圖很好奇,如果不加以引導就很快消失了。老師要引導他們,促使他們喜愛地圖,對地圖產生興趣,因此老師應適時提出一些能激發學生閱讀地圖興趣的問題。在講地圖時老師注意先讓學生利用已有的讀圖知識討論如何看地圖,學生發言很積極,各抒己見;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指出不足,講解地圖和一般圖畫的區別,適時提出地圖上的比例尺、圖例、注記三個基本要素,並逐一講解,打好基礎。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此外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郊遊,促使學生把地圖和地理知識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到地圖對我們生活的實用性,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學習地理知識的得力助手。把地圖和地理知識結合起來,也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興趣的源泉在於知識的應用,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成就感,沒有成就感的興趣只是好奇,不易持久,所學知識成功的運用使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興趣十足。
二.教會學生讀地圖的方法,會讀不同類型的地圖
學生面對一幅地圖,到底怎樣去讀?首先要使學生熟悉地圖的圖例。地圖圖例是千變萬化的地理事物的圖形符號,它表示的是各種地理事物。學生只有掌握了圖例符號,才能識別各種地理事物。圖例符號大致分為以下幾種:界線符號(如洲界、國界、未定國界、地區界、省界等)、自然地理要素符號(如河流、湖泊、山峰等)、人文地理要素符號(如公路、鐵路、航線、水庫等)、礦產符號、專題地圖的符號(如工業圖、農業圖等圖上的符號)、常見天氣符號等。因此應教會學生養成讀圖先讀圖例的習慣。其次讀圖時要注意地圖的圖名,從而確定地圖的類型。根據地圖的類型,對地理圖像進行全面的分析,提取相關的地理信息, 得出正確的結論。對於不同類型的地圖,閱讀方法和技巧是有區別的。常見地圖的類型大致分為:
1. 地理圖表
地理圖表是地理知識的載體,是地理教學的直接教具,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的最好工具。它能反映地理事物發展和分布的規律性。閱讀時,不能只停留在表層的地理信息上,更重要的是從表層的信息獲取其內在的聯系,找出其規律性。
2. 等值線圖
等值線圖是反映地理現象、數量分布情況的地圖。閱讀時,通過觀察圖上的數據幅度,看疏密情況,看等值線封閉與否,等值線的走向特點。如看等溫線圖→讀出氣溫約度→各地溫差大小→高(低)溫中心→分析影響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看等降水量圖→讀出降水量約數→各地降水量大小→多雨(乾旱)中心→分析影響降水量多少的主要因素。 3. 地理分布圖 地理分布圖所佔比重較大,運用較廣。對於不同類型的地理分布圖,應確定其觀察和分析的重點。如看地形圖,應重點看地勢特點,重要地形單元及其分布以及它們的相互位置關系。如對於某區域的海陸位置,應重點讓學生辨認和評析該區域所瀕臨的海洋、距海遠近、位於
大陸的相對位置等。對於某區域的緯度,應著重讓學生觀察該區域所跨的緯度范圍,辨認該區域與特殊緯線的空間關系。
4. 地理示意圖
地理示意圖旨在用簡單形象的圖來說明地理事物的確本質屬性,演變規律及產生的原因。因此看這類圖時,應重點注意各地理要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因果關系。
三. 教學地圖時應提出明確的要求,所提出要求要從簡單到復雜,
注意運用從分解到綜合的認知規律,注意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教學中使用的掛圖不應該太復雜,內容不要太多,應簡單明了,主題突出。讀圖時一次不宜提出較多的觀察目標,初中生的認知能力畢竟有限,在太復雜的地圖中尋找有用的信息,干擾因素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影響觀察的主要目標,同時,過於復雜的地圖,過多的讀圖目標,也增加了讀圖難度,容易挫傷學生閱讀地圖的積極性,教學層次不明顯,講解問題的思路也不清晰。如果講解的問題較復雜,可用幾張內容單一的地圖,觀察後再逐次疊加綜合,以判斷不同地理事物的關系。如通過地圖分析世界耕地的分布時,可先展示耕地分布圖,利用幻燈投影疊加五帶分布圖,得出:耕地多分布於降水多的濕潤地區;投影地形圖得出:耕地多分布於平原地區。逐一觀察後,再總結出耕地分布的特點。對於一個復雜的地圖分解為幾個簡單明了的地圖來觀察,學生要讀的地理事物突出,有利於循序漸進的有層次的分析問題,也利於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問題。這樣能把一個復雜的問題分解成幾個簡單的問題解決。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習能力。地圖是平面的,展示地表平面信息較容易,也易於閱讀。對於地表的立體事物展示較困難,也較復雜,如山地、高原等地形;山高、海深的程度,除了運用符號文字外還要用色彩色調來表達。給學生學習這些知識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不能不加以注意。如讀地形圖時可以先提問分層設色地圖是如何表示地勢高低起伏的,山地、高原、平原地形特點及平原、高原、山地在圖中對應什麼顏色。然後提出世界最長的山系是什麼?世界最大的高原是什麼?最大的平原地什麼?引導學生在地圖上一一找出。然後可以歸納南美洲的地形特點。從而在頭腦中浮現出知識點與地圖相互關聯的一幅地圖。
建立知識點和地圖之間牢固的關系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地理課上不斷提出一些地理事物讓學生在地圖上標出,反復練習,不斷得復習鞏固,加深印象,知識點與地圖的聯系才能鞏固。
四. 要注意地圖之間的相互聯系與比較,綜合分析地理問題 地理事物和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它們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因此在分析問題時,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才能正確認識,把握其實質。反映在地圖的閱讀上,要注意圖與圖之間的聯系和比較,同時用幾幅圖來綜合分析地理問題。如在學習我國的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時,可以把這兩個地區的地圖進行比較:找出兩大地區的位置,主要地形單元,瀕臨的海洋等,從而讓學生得出南方和北方地區的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通過閱讀我國的「一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和「年降水量分布圖」以及主要農作物種類的分布,學生不難想像出南、北方地區劃分的依據。
五.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利用地圖積極思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地圖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它表達了豐富的地理信息,引導學生思考各種信息的相互關系,以提高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它與我們的生活聯系緊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利用地圖的相關信息,進行正確引導,讓學生積極思維,找出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在學習世界人口分布特點時可先觀察《世界人口分布圖》,同學們很易看出:亞洲東部、南部、歐洲、北美洲東部地區人中稠密。為什麼這些地區人口稠密呢?人口的分布與哪些因素有關?
在地圖教學中教師應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轉變「重文輕圖」的傳統教學觀念,培養學生的讀圖習慣,建立地圖思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去藉助地圖工具,而不是首先翻閱課
本,將地圖的教學貫穿於地理教學的始終

H. 如何利用地圖進行初中地理的教學

  • [1]地圖(dì tú),就是依據一定的數學法則,使用制圖語言,通過制圖綜合在一定的載版體上,表達權地球(或其他天體)上各種事物的空間分布、聯系及時間中的發展變化狀態繪制的圖形。隨著科技的進步,地圖的概念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如將地圖看成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形象、符號模型」,地圖是「空間信息的載體」、「空間信息的傳遞通道」等。傳統地圖的載體多為紙張,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電子地圖等多種載體。

  • 地圖是按照一定法則,有選擇地以二維(2D)或多維形式(3D)與手段在平面或球面上表示地球(Earth)(或其它星球)若干現象的圖形或圖像,它具有嚴格的數學基礎、符號系統、文字注記,並能用地圖概括原則,科學地反映出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的分布特徵及其相互關系。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