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地理教學
① 如何基於學科本位,挖掘地理學科中的潛在美,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1.首先要努力來發掘地理源學科中的美育素材,如科學美、自然美、人文美。
2.教學過程中調用多種手段來豐富活躍課堂,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充分調動各種手段,來潛移默化地進行美育教育,例如靈活的運用地圖、景觀圖、模型、板圖板畫、多媒體課件等直觀手段,就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感知水平,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3、課外活動中的美育滲透地理教學工作包括課內和課外兩個方面。豐富多彩的地理課外活動是最生動直觀的美育。通過課外活動進行美育其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指導學生閱讀地理書刊, 製作地理教具、模型, 進行鄉土地理調查, 舉辦地理牆報、地理講座, 觀看地理知識的電影電視等。
② 老師讓我們出十道有關美國地理的題(七年級下冊地理。美國)
美國是高考重點考查的八個典型國家之一。課堂教學中需要著力分析的問題有很多,筆者結合教學實際和連續幾年的高考考查,現將涉及美國的一些分析類問題整合在一起,請大家關注所提出問題的思維視角和掌握解答問題的思路方法。
一、關於美國自然地理特徵的分析
1.氣候 美國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泛的原因是什麼?北美中部大平原,南北貫通,冬季極地冷空氣可長驅直入到達南部墨西哥灣;夏季,墨西哥灣暖濕氣流也可長驅北上,形成面積廣大的冬冷夏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2.地形 美國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有哪些?地形對降水的影響:西部山脈對氣流的阻擋作用,使美國西部沿海地區多雨,山地背風坡和內陸盆地少雨;中央大平原和東南低山對氣流的阻擋作用不明顯,使美國東部的降水由東南沿海向內陸遞減。地形對氣溫的影響:冬季,來自北冰洋上的寒冷氣流直達南部,形成大風、寒潮天氣;來自墨西哥灣的暖濕氣流偶爾進入內部,帶來短期反常溫暖。夏季,由於受西部地形影響,中部南北貫通,氣溫隨緯度增加而降低。
3.河湖 密西西比河匯集了共約250多條支流,西岸支流比東岸多而長,形成巨大的不對稱樹枝狀水系。分析東、西兩岸支流的水文特徵有何不同?東岸支流:水量大,含沙量小,水位季節變化小,水能蘊藏量小;西岸支流:水量小,含沙量大,水位季節變化大,水能蘊藏量大。北美五大湖對區域經濟發展有哪些重要作用?湖泊與密西西比河構成廉價的永運交通網;為工農業和城市提供水源,也是美國和加拿大重要的旅遊資源。
6.資源 美國的煤、鐵和石油資源分別分布在哪些地區?煤炭主要分布在阿巴拉契亞山的北段;鐵礦主要分布在五大湖的西岸;石油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灣的西北部。另外,阿拉斯加洲煤、鐵和石油資源都很豐富。
7.災害 美國中部平原的主要氣象災害有哪些?颶風、寒潮、洪澇、乾旱、黑風暴等。
二、關於美國人文地理特徵的分析
1.綜合 影響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社會經濟優勢有哪些?便利的交通運輸;廣闊的國內和國際市場;先進的科學技術;發達的軍事;高度發達的工業;農業現代化程度高;較強的政治地位和國際影響力;良好的社會協作條件;地廣人稀。
2.農業 美國農業形成了玉米帶、小麥帶、乳畜帶等(專門從事某一作物的種植或某一畜種的飼養),這體現了美國農業的什麼特點,這樣生產具有哪些意義?體現農業生產專門化的特點,這種生產的意義是:有利於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有利於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化;有利於採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率。分析美國乳畜帶的區位因素? 緯度較高,光熱條件不足,土壤比較貧瘠,這種條件下不利於種植穀物,但十分利於牧草的生長,發展畜牧業;城市人口集中,市場廣闊;交通便利。美國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區分布著大片的稻田,試分析這種農業生產的特點。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水利工程量小;科技水平高。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穀物生產國,試分析中部平原發展商品穀物農業的優勢條件有哪些?優越的自然條件(地勢平坦廣闊;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和,降水豐富,夏季潮濕);便利的交通運輸;地廣人稀;高度發達的工業;先進的科技。
3.工業 美國東北部作為傳統工業區,發展的優勢條件有哪些?東北部是歐洲移民最早遷入的地方,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礦產資源豐富。如阿巴拉契亞山北部的煤炭,五大湖西部的鐵礦;大西洋沿岸有許多良港,如紐約、費城等;五大湖水運便利(保證了鐵礦石、煤炭與主要城市高效率的運輸聯系);農業基礎好,平原肥沃,臨近玉米帶、小麥區、乳畜帶;擁有龐大的市場(人口稠密、生活水平高,市場潛力巨大,發達的工業、農業、礦業、交通運輸業本身就是重工業產品龐大的消費市場)。美國「矽谷」迅速崛起的因素有哪些?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軍事訂貨。70年代末,「矽谷」的許多企業把新工廠建到內地的得克薩斯等州,以及東南亞、墨西哥等地,試分析「矽谷」 發展中的不利因素有哪些?勞動力價格高;土地被佔用殆盡,地價高,房價高,出現爭地、爭水、爭動力、爭公共設施,加劇環境污染。試分析約翰·肯尼迪衛星發射基地布局的有利條件有哪些?緯度低,自轉線速度大,可藉助自轉,節約燃料,提高火箭運載能力;海運便利,利於運輸大型火箭;三面臨海,既有利於開闊視野,便於跟蹤觀測,又有利於火箭殘骸安全墜落,安全性高;佛羅里棕地區地勢平坦,沒有高山阻擋;當地一年四季氣候較為宜人,沒有過大的溫差變化,對於精密電子儀器影響小;靠近休斯敦航天中心,從技術到裝備方便調運;佛羅里達深入大西洋,是個半島,在戰爭時,如果遭遇攻擊不會影響美國本土的經濟發展情況。
4.交通 美國大部分的國外貿易都依賴海運,分析美國海運便利的原因。三面臨海,海岸線長;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巴拿巴運河溝通東海岸和西海岸,加強了聯系;美國處於世界海上運輸繁忙的航線上;港口緯度低,為不凍港,腹地廣闊。密西西比河是美國主要的內河航運,評價其航運價值。流域面積大,河網密集;水量大,水流平穩;含沙量小;冰期短,通航時間長;有運河與五大湖溝通,注入墨西哥灣,可實現河、湖、海聯運;沿岸經濟發達,貿易貨運量大。根據自然條件和資源開發現狀,說明美國鐵路運動網中,南北向鐵路運輸壓力相對較小的原因。密西西比河為南北流向,水運條件優越,腹地廣闊,河運量大;大陸東西兩側瀕臨海洋,多良港,海運便利;南部石油資源豐富,主要依靠管道運輸。
5.城市 美國西部城市帶為舊金山—聖迭戈,分析該城市帶形成的主要區位因素。沿海平原,地勢平坦;氣候條件優越(降水適度,氣溫適中);完善發達的(海、陸、空)交通運輸(港口優良,海運發達;有鐵路、公路與東、中部地區聯系;航空運輸發達);科技水平高;工業和第三產業發達。
6.人口 美國西部地區人口密度相對較小,試從社會經濟角度分析原因。開發較晚;土地利用以農牧業為主;大城市數量少;農業現代化水平高(農業人口少)。
6.環境 田納西河流域住於美國東南部。氣候溫暖濕潤,山青水秀,森林繁茂。19世紀後期起,流域內人口激增,開發利用強度加大,致使環境惡化,水旱災害頻發,生產成本不斷攀升。說明田納西河流域早期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擴大種植面積、開礦亂開濫采、用木炭煉銅導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加重);高強度利用耕地導致土地退化;大量排出含SO2的廢氣,不僅污染大氣,還會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體,影響生物生長。
③ 怎樣把美育融入地理教學中
地理課程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組成 部分,在培養學生美育的作用中發揮著不回可替代的作用。答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融入美育教育元素,不但是豐富完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學生綜合 素質的需要。本文認為,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初中地理美育教育觀,科學合理地利用教材,設計恰當的美育教育方法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美育情操。
④ 地理《美國》的教學反思誰有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作用及設計思路
《美國》是六年級第一冊世界分國篇中的內容。美國是當今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從面積來說,美國位居世界第四;從人口來說,美國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國,因此教材把美國列為重點介紹也是北美洲中唯一介紹的國家。同時通過學習美國的地形地勢特點可以了解整個北美洲的地形地勢特點。
本教材介紹了美國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居民、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條件的特點及其對農業發展的影響、美國工農業的特點和美國的主要城市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內容,很全面,所以《美國》一課至少需要二課時(第一課時:自然地理,可以從閱讀分析各種地圖來學習;第二課時:人文地理,不僅需要閱讀地圖、分析地圖的能力,還要有用地理思維去分析地理現象的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以下分析都是針對第二課時)。在此之前,已經學過亞、非、歐洲的九個國家,所以學生對國家地理的學習過程、學習框架和學習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學生對美國多多少少有些了解,新聞中常常聽到,日常生活中也會談論到,較感興趣,所以讓學生課前收集整理相關的知識,便於在課堂上相互交流、討論。
2、 教學目標及依據
1) 知識目標
知道美國的農業構成和經營特點以及主要的農產品;了解美國的主要農業帶;知道美國的主要工業部門和依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工業特點;知道美國工業的地區分布;知道美國的著名城市和風景名勝。
2) 能力目標
初步學會用綜合的觀點,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認識自然條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學會讀圖獲取農業帶、工業區的分布,提高綜合分析和識讀各類圖表的能力;學會讀統計圖了解能源消費的現狀,樹立正確的環境觀、資源觀。
3) 情感目標
從美國現代農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新興工業在世界的優勢地位,使學生懂得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從而樹立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的觀點。
4) 依據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經濟大國,美國的農業和工業都有很有特點,要了解美國的經濟,就必須了解美國的工農業特點,而且必須從各類圖表的識讀來綜合分析,同時使學生懂得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學生從小熱愛學習、好好學習。
3、 教學重點與難點及依據
1) 教學重點
美國現代化工農業特點;美國農業帶和工業區的分布;人地關系如何更好地協調發展。
2) 教學難點
人地關系如何更好地協調發展
3) 依據
要說明美國是世界上第一經濟大國,就必須從美國的農業和工業入手,掌握美國現代化工農業特點,美國農業帶和工業區的分布,所以這是本課的重點。
在經濟飛速發展,科技日益進步的今天,世界各國包括美國都必須清楚地看到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到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必須促進人地關系更加協調地發展的重要性,所以這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 學法分析
學生學會通過互聯網、報刊雜志和書籍收集整理有關美國的資料,掌握這種自主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途徑。並且課堂里讓學生相互交流資料並討論,讓學生體驗到合作學習的快樂。
學生通過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意識到經濟發展與自然條件之間的關系。用所學知識去揭示地理現象,並通過討論分析,做出判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並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學生運用比較的學習方法,對比我國與美國的特點,進一步掌握國家間的地理差異,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並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聯系實際的方法來學習,比如聯系「孫橋農業區」的開發情況,引導學生可以了解我們上海的實際情況,或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地方。
三、 教法分析
學生對美國的情況是有較多的了解的,在講課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這些已有的知識儲備,充實講課內容,活躍課堂氣氛。
學習國家地理,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地掌握一個國家的各方面的情況,而應突出重點,抓住這個國家的地理特色,歸納出其主要特徵。本課主要採用啟發學生探究式教學方法,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性作用,抓住重點,設計一些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培養學生樹立全球意識和環保意識。
通過各種地圖和地理統計圖表的閱讀分析,培養學生能運用地圖分析地理事物,獲取新的地理知識的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
本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自製課件,利用大量相關的圖片資料來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
四、 教學程序
1、 引入新課
第一課時已經分析了美國的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條件的優越性,而農業生產與這些自然因素關系密切,所以由復習提問美國的自然條件,引出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學生通過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意識到經濟發展與自然條件之間的關系。
2、 講授新課
由表格「美國農作物的產量和出口量在世界的地位」,讓學生分析討論美國農業的地位並得出結論: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是美國四大農作物。
提問:除了自然條件優越以外,還有什麼因素為農業發展提供條件?讓學生討論美國高度現代化農業的特色(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高,廣泛應用現代化科學技術進行生產),同時讓學生對比我國農業與美國農業的特點,樹立科教興農的思想,聯繫上海的「孫橋農業區」的開發情況。
看「美國農業帶的分布」圖,請學生說出美國由南往北和由東向西的不同農業帶的名稱,認識到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分工明顯的特點。
由說一說:生活中的美國工業產品,導出美國現代化工業。並由學生自己查找資料分析說明美國工業部門齊全,技術先進,生產能力大,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家。並讓學生再次感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看「美國工業分布」圖,引導學生從資源和交通條件來分析美國工業區工業發展的原因並了解三個工業區的分布。
公路運輸和交通促進了工業發展的速度,美國被稱為「汽車輪子上的國家」,是世界上公路建設最完備的國家,讓學生認識到交通運輸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引導學生分析「世界石油產量」圖和「世界石油消費量」圖,提問: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礦業生產國,但它為什麼每年仍需要進口大量的礦產品?學生可根據各國人均消費的石油量,交流自己的看法。同時,讓學生思考交通運輸業的高速發展與能源消費會給美國環境帶來哪些影響?
進一步思考哪些影響會牽涉到全球?(如溫室效應、酸雨)該由誰來負責?培養學生樹立全球意識和環保意識。
學生相互交流課外查找到的美國的著名城市和風景名勝。
3、 總結
地區分工明顯的農業: 1)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
2)農業帶的分布
依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工業:1)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
2)布局日趨合理的工業區
3)世界公路建設最完備的國家
4)世界能源消費最多的國家
著名城市
4、 課後練習設計
繼續收集關於美國的資料,以你最感興趣的一方面為主題製作一份小報,並可在班內舉行小型展覽會。
⑤ 美國國家地理 reach 好嗎
2008年5月,是中國專輯
1998年12月關於南中國的報道,
1997年9月對三峽的報道,作者花了兩個月專的時間實地屬走訪了庫區沿岸的許多地方;
1994年3月份對中國少數民族的報道,
記者租了一輛吉普車,用了兩個月實地考察了中國西南和西北的不少少數民族聚居地;
1971年12月的「回到中國」報道中,記者花了10個周,走過的地方涵蓋了中國90%以上的居民
1888-2000年對中國的238篇報道的內容簡介
2000,1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攀岩
2000,10,遼寧,龍鳥化石
2000,3,北京
2000,2,黑龍江
2000, 1, 西藏的新年
1999,11,遼寧,龍鳥化石
1999,10.遼寧,龍鳥化石新聞
太多的我就不復制了,《國家地理》在八十年代後幾乎每年都有報道中國的文章。統計全都在這篇網路文庫的文檔中,ps:這篇文檔的整理者就是我哦
⑥ 美國的教育和中國比較
美國教育與中國教育的不同(轉)
當我把九歲的兒子帶到美國,送他進那所離公寓不遠的美國小學的時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愛的東西交給了一個我並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終日憂心忡忡。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學校啊!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放聲大笑,每天至少讓學生玩二個小時,下午不到三點就放學回家,最讓我大開眼界的是沒有教科書。
那個金發碧眼的美國女教師看見了我兒子帶去的中國小學四年級課本後,溫文爾雅地說:「我可以告訴你,六年級以前,他的數學不用學了!」面對她充滿善意的笑臉,我就像挨了一悶棍。一時間,真懷疑把兒子帶到美國來是不是幹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看著兒子每天背著空空的書包興高采烈的去上學,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傷。在中國,他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書包就滿滿的、沉沉的,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換了三個書包,一個比一個大,讓人感到「知識」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國,他沒了負擔,這能叫上學嗎?一個學期過去了,把兒子叫到面前,問他美國學校給他最深的印象是什麼,他笑著給我一句美國英語:「自由!」這兩個字像磚頭一樣拍在我的腦門上。
此時,真是一片深情懷念中國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為什麼中國孩子老是能在國際上拿奧林匹克學習競賽的金牌。不過,事已致此?也只能聽天由命。
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兒子的英語長進不少,放學後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圖書館,不時就背回一大書包的書來。問他一次借這么多書干什麼,他一邊看著借來的書一邊打著計算機,頭也不抬地說:「作業。」
這叫作業嗎?一看孩子打在計算機屏幕上的標題,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國的昨天和今天》,這樣大的題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嗎?
於是我嚴聲厲色地問是誰的主意,兒子坦然相告:老師說美國是移民國家,讓每個同學寫一篇介紹自己祖先生活的國度的文章。要求概括這個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分析它與美國的不同,說明自己的看法。我聽了,連嘆息的力氣也沒有了,我真不知道讓一個十歲的孩子去做這樣一個連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會是一種什麼結果?只覺得一個十歲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後恐怕是連吃飯的本事也沒有了。
過了幾天,兒子就完成了這篇作業。沒想到,列印出來的是一本二十多頁的小冊子。從九曲黃河到象形文字,從絲路到五星紅旗……熱熱鬧鬧。我沒贊成,也沒批評,因為我自己有點發楞,一是因為我看見兒子把這篇文章分出了章與節,二是在文章最後列出了參考書目。我想,這是我讀研究生之後才運用的寫作方式,那時,我三十歲。
不久,兒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來了。這次是《我怎麼看人類文化》。如果說上次的作業還有范圍可循,這次真可謂不著邊際了。兒子真誠地問我:「餃子是文化嗎?」為了不耽誤後代,我只好和兒子一起查閱權威的工具書。費了一番氣力,我們完成了從抽象到具體又從具體到抽象的反反復覆的折騰,兒子又是幾個晚上坐在計算機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專心致志的樣子,不禁心中苦笑,一個小學生,怎麼去理解「文化」這個內涵無限豐富而外延又無法確定的概念呢?但願對
「吃」興趣無窮的兒子別在餃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國教育中已經變得無拘無束的兒子無疑是把文章作出來了,這次列印出來的是十頁,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後面又列著一本本的參考書。他洋洋得意地對我說:「你說什麼是文化?其實超簡單――就是人創造出來讓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樣子,似乎發現了別人沒能發現的真理。後來,孩子把老師看過的作業帶回來,上面有老師的批語:「我安排本次作業的初衷是讓孩子們開闊眼界,活躍思維,而讀他們作業的結果,往往是我進入了我希望孩子們進入的境界。」問兒子這批語是什麼意思。
兒子說,老師沒為我們感到驕傲,但是她為我們感到震驚。「是不是?」兒子問我。
我無言以對,我覺得這孩子怎麼一下子懂了這么多事?再一想,也難怪,連文化的題目都敢作的孩子,還有什麼不敢斷言的事嗎?
兒子六年級快結束時,老師留給他們的作業是一串關於「二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你認為誰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原子彈持什麼態度?」「你是否認為當時只有投放原子彈一個辦法去結束戰爭?」「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什麼?」――如果是兩年前,見到這種問題,我肯定會抱怨:這哪裡是作業,分明是競選參議員的前期訓練!而此時,我已經能平心靜氣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學校和老師正是在這一個個設問之中,向孩子們傳輸一種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引導孩子們去關注人類的命運,讓孩子們學習思考重大問題的方法。這些問題在課堂上都沒有標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們用一生去尋索。看著十二歲的兒子為完成這些作業興致勃勃地看書查數據的樣子,我不禁想起當年我學二戰史的樣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記應背,書中的結論明知迂腐也當成《聖經》去記,不然,怎麼通過考試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時我在想,我們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重復前人的結論往往大大多於自己的思考。而沒有自己的思考,就難有新的創造。
兒子小學畢業的時候,已經能夠熟練地在圖書館利用計算機和微縮膠片系統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種文字和圖像數據了。有一天,我們倆為獅子和豹的覓食習性爭論起來。第二天,他就從圖書館借來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拍攝的介紹這種動物的錄像帶,拉著我一邊看,一邊討論。孩子面對他不懂的東西,已經知道到哪裡里去尋找答案了。
兒子的變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國的小學教育。我發現,美國的小學雖然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但是他們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他們要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他們沒有讓孩子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孩子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一切努力,去贊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作慾望和嘗試。
有一次,我問兒子的老師:「你們怎麼不讓孩子背記一些重要的東西呢?」老師笑著說:「對人的創造能力中有兩個東西比死記硬背更重要:一個是他要知道到哪裡里去尋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夠記憶的多得多的知識;再一個是他綜合使用這些知識進行新的創造的能力。死記硬背,就不會讓一個人知識豐富,也不會讓一個人變得聰明,這就是我的觀點。」
我不禁記起我的一個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談話。他學的是天文學,從走進美國大學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學位的整整五年,他一直以優異的成績享受系裡提供的優厚獎學金。他曾對我說:「我覺得很奇怪,要是憑課堂上的學習成績拿獎學金,美國人常常不是中國人的對手,可是一到實踐領域,搞點研究性題目,中國學生往往沒有美國學生那麼機靈,那麼富有創造性。」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兩種不同的基礎教育體系所造成的人之間的差異。中國人太習慣於在一個劃定的框子里去旅展拳腳了,一旦失去了常規的參照,對不少中國人來說感到的可能往往並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我常常想到中國的小學教育,想到那些課堂上雙手背後坐得筆直的孩子們,想到那些沉重的課程、繁多的作業、嚴格的考試……它讓人感到一種神聖與威嚴的同時,也讓人感到巨大的壓抑和束縛,但是多少代人都順從著它的意志,把它視為一種改變命運的出路。這是一種文化的延續,它或許有著自身的輝煌,但是面對需要每個人發揮創造力的信息社會,面對明天的世界,我們又該怎樣審視這種孕育了我們自身的文明呢。
⑦ 日本,美國是如何進行高中地理教學的
二樓正解哈、
我現在是在美國愛荷華的一所公立高中上課、版
這里高中4年、權
初中兩年、
除了10年級的地理(GCS)是選修課、
其他年級都是必修課、
9年紀的地理課教的是地理沒錯、
可是和中國有很大的差異的地方就是、
這里更加註重對政治的教育、
也就是說、
這里的地理課是政治、地理、以及一切其它的社會因素的混合課程、
11年級或者12年級、
還有提供心理學的課程、
但那都是作為GCS課程的分支存在的、
有人也把GCS課稱為social studies、
我們有教科書、
但是都是在做國家的基礎了解的時候、
老師布置讀一下的、
附加材料用的很多、
主要是想全面介紹國家的現貌、
哦對了、
國家的歷史教科書里也會講一點點、
不知道有沒有幫助哈、
⑧ 請問美國高中和初中學生都上些什麼課程有沒有代數,解析幾何,物理,化學,政治,歷史,地理等等
有啊,而且書都很厚。他們在高中就實行像大學一樣的選課制度了,每個人在學校樓道里回都有自己的答單元書櫃。美國學生用書都很厚,一般是彩頁,而且超級貴。他們對理科的要求(如數學、物理)比我們低,但像歷史、地理和手工這種綜合性課程比我們要求高,老師要求的一般是自主性作業,需要學生在課下做大量的調查實踐工作。考核分ABCDF等級,並不是很嚴格,小班教學,也有電影欣賞等選修課。總之是很開放很生動的。美國沒有高考,上大學需要申請,所以在高中階段注重全面發展,對自己准備申請材料是很有好處的。但好好學對考SAT也有好處。總之各人發展方向不一樣,自我培養的重點也不一樣吧。
如果你想全面了解,可以看看相關的書和電影。
⑨ 英國和美國的教育體系是什麼
英國教育體制簡介 :
英國對所有五至十六歲的兒童實行強制性義務教育。就課程和學歷資格而言,英國存在兩種不同的體制,一種是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教育體制,另一種是蘇格蘭教育體制。
美國教育體制簡介:
美國的教育是先有教會和私立學校後有公立學校, 故傳統的教育體制是地方分權制和公私並舉制。
美國立國時的憲法規定,聯邦政府無權干涉各州的教育.1865年南北內戰結束後美國開始感到設立中央教育領導機構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