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高中鄉土地理案例教學

高中鄉土地理案例教學

發布時間: 2021-02-05 06:35:26

㈠ 如何在初中地理中實現鄉土地理教學

一、鄉土地理的重要性 《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對鄉土地理學習有以下幾點要求和 建議:1.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2.鄉土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 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提倡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如何 以鄉土地理為載體進行綜合性學習、開展出富有實效和新意的探究性實踐 活動!課程形態的多樣化是新思路,課程形態有兩種模式可供借鑒。一是 單獨設鄉土地理課,教材中精選出專題性素材、提供眾多的知識生長點, 橫向可與其他學科聯系,縱向可深入到研究型課程,從而構建出一個開放 的課程形態;二是與相關學科綜合,設立鄉土綜合實踐課程。這樣可集中 有限的教學課時和各自為政的教師,優化課外活動的組織形式,體現精簡、 高效原則,提高教與學的綜合效益。同時還有助於校園鄉土文化氛圍的形 成和學校特色的重新提升。因此要從校本課程開發的高度來認識鄉土綜合 實踐活動課的設計和實施。與之相關的學科整合問題、綜合實踐基地建設 問題、學生小課題研究指導問題亟待深入思考。 二、地理教學與鄉土地理研究活動相結合 鄉土地理學習實踐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這既是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興趣 的途徑,也是鄉土地理教學實踐性特點的要求。鄉土研究活動是以小組或 個人形式參與的專題研究活動。我們對本校初三學生鄉土地理學情的調 查:部分學生對家鄉地名探源、歷史人物、環境保護等研究性話題有濃厚 的興趣。教學中可引導他們作一些較為深入的探究性學習。或向學生提供 實踐與探究課題,如盤縣各鄉鎮民間諺語、天氣狀況、著名旅遊資源(碧 雲洞、盤縣大洞等)、農業產業結構(畜牧業、成坡改梯、退耕還林等)、 主要自然災害(暴雨,多山洪、泥石流等)、項目建設(響水煤礦、哮天 龍水庫、松河煤礦、紅果循環經濟型煤焦化等),並進行具體指導。指導 學生深入實踐活動調查研究,其過程一般應遵循如下幾個步驟。確立階段 調查研究具體實施方案,這個方案包括此次調查研究的人員、對象、時間、 地點、具體目標或指標、具體方式方法和步驟等。調查實施,這是整個調 查研究的非常關鍵的一環,是收集資料和數據、獲取第一手資料或信息的 必需途徑,通過有組織的研究活動了解當地地理、歷史、經濟文化建設等, 研究活動能進一步強化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並在實踐中發展其創新能 力。 三、鄉土地理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相結合 「鄉土地理」教學作為綜合學習和素質培養的載體,學生通過學習「地 域和地圖」、「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礎 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有可能將所學到的地理方法運用於鄉土地理的學 習;同時.由於「鄉土地理」所屬的范圍就在學生身邊,更加貼近學生生 活實踐,因而更利於學生開展野外考察或社會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因此, 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對於提高學生的綜合 國民素質是十分重要的。如我國目前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貧窮落後 的面貌還沒有徹底改觀。在向學生介紹國情時,廣泛結合鄉土地理材料, 把本鄉本土有利和不足的事實,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並對學生寄予殷切 期望,要求學生正視現實,努力學習、艱苦奮斗,為祖國的發展奮發圖強, 增強學生愛國、愛家鄉的情感。又如課程標准中要求:「鄉土地理要結合 所在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區域地理特徵,體現人地關 系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不 損害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可持續發展觀念,是人們在反思人類改造利 用自然的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只通過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是難 以真正確立的;而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結合觀察、考察、調查等實踐分 析自然條件對家鄉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文化、生活諸方面的影響以 及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等事件對家鄉自然環境的影響在理論聯系實際中 才能逐步確立。換句話說,可持續發展觀念的確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 鄉土地理的學習較好地體現了這種實踐。 總之,鄉土地理教學內容可以密切聯系當地經濟建設實際,使教育更 好地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使學生更好地學習並掌握地理知識和應用實 踐,為將來的再學習和深造打好基礎,在素質教育大力推進和新課程改革 全面實施的今天,鄉土地理更值得我們一線的教育工作者關注和實踐。

㈡ 如何在高中地理新課程中實施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採用案例進行講解及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研討,引導學生從實際案例中學習、理解和掌握一般規律、原則、方法及操作實驗,從而有效地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相互結合的一種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可簡單的界定為一種運用案例進行教學的方法。地理案例教學法就是在區域地理教學中選取一些隱含地理概念和原理要素並為學生熟悉的典型實例,通過在對這些實例的探究過程中,獲得地理知識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一:案例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價值意義
(1)推動學生的地理思維。由於案例往往提供了地理事實材料和情景,學生要從紛繁復雜的地理要素中抓住核心內容、探索本質特徵,需要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案例所隱含的知識要素和基本原理,訓練思維的深刻性。同時通過舉一反三、引申擴展、遷移模擬、類比評價等學習過程,引導學生思維的流暢性,並讓學生發表獨立見解,提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對問題的解決方案,以案例分析的多元結果,拓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因此,案例教學有利於促進學生地理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
(2)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案例教學改變著單一通道的知識傳遞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有了更大的自主發揮空間,師生之間有了更多的信息傳輸,情感交流和意向溝通。在案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理解,而且還需要表達和交流,這有利於形成一個和諧的教學環境,有助於小組成員間的共同合作,這對於培養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和個體綜合素質有著很大的作用。
(3)實現教與學的統一。案例教學最明顯的表徵是師生互動,教學同步。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教師負有引導的責任。如何讓學生進入問題情景,使用案例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因為案例提供了廣泛的問題情景和自由的思考空間,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有較大的發揮餘地,能較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尤其是探究性案例。
(4)案例教學是溝通理論和實踐的橋梁。案例教學通常把一些真實的典型問題展現學生面前,要求他們設身處地去作出反應,從而也就為他們提供了一種在不用真正深入實踐的條件下能在短期內接觸並處理到大量各種各樣實際問題的機會。學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時:一方面不斷形成理論視野,把握案例的分析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著理論如何運用於學習實際,從而及時有效地促進了理論向實踐的轉化,真正地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例如;城市規劃問題,環保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工農業交通區位問題都可以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來達到教學目的。
(5)案例教學能激發學生情感。閱讀那些生動、逼真的案例,往往能遷動學生的情思,加上教師繪聲繪色的講授和學生的積極參與,就更能提高學生的認識激勵其情感,並使認識和情感有機結合,形成堅定的教學信念。
二、新課程標准對案例教學的要求
2003年,教育部頒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在區域發展部分的教學要求中,明確提出案例教學的要求:在「區域可持續發展」部分,選擇符合「標准」主題的區域,採用案例分析方式編寫教科書和開展教學,並規定本部分至少選擇3個中國案例,1個外國案例。課程標准對案例教學的體現與現行教學大綱有兩點明顯的不同:一是由於區域發展內容的教學由選修變成必修,實際上使案例教學成為高中地理學習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課程標准不再規定必學的區域案例。雖然在大多數教材中,很可能仍選擇現行教學大綱中規定的那些案例,但課程標準的開放對促進高中地理課程的進一步開放和適應各地區具體地理情況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更加明確地體現了案例教學「通過案例學習原理而非僅學習具體區域」的實質。
三、案例教學法的實施策略
1.課前:精心選編案例
要想在課堂上成功的使用案例教學法,課前對案例的選擇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在選編案例時應把握以下原則。
(1)典型性和針對性。即所選取的教學案例要有利於學生得出預期的地理規律、結論,能反映地理事件的典型特徵和一般規律,能揭示案例的內在聯系和地理原理。
(2)內容的豐富性和完整性。即案例從背景的交代到問題情境的描述都應是相對完整的,有比較豐富的信息,能使學生設身處地地把自己置於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決策,並存在著從各個側面分析解釋的可能性,為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
(3)情境性和可讀性。案例的情境性是指案例能提供具體、翔實、典型的地理背景材料,易於讓學生進入某種問題的特定情景之中,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實現思維與情景的交流溝通。案例的可讀性是指案例能吸引學生閱讀,又能增加學生學習經驗的價值。
(4)趣味性和難易性。趣味性是指案例應生動有趣,內容豐富多彩,貼近學生生活。難易性是指案例的選擇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做到難易適當。太難的案例往往使學生因知識儲備不足而無從下手,進而喪失參與的興趣;太簡單的案例,不僅降低了教學的要求,而且也無助於學生思維的鍛煉。
2.課堂:周密安排教學
作為一種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具有相對穩定的的操作模式。在課堂上要明確教學目的,周密安排教學,教師在每個教學環節都要發揮組織者、催化者、引導者的作用,切實保障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1)提供和呈現案例。教師通過多元化方式將精心選擇的案例展示出來,並指導學生有效的閱讀。通過閱讀,學生將置身一個身臨其境的情景和多向思維的空間,為後面的討論、交流奠定基礎。
(2)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分析和討論案例。學生進入案例情景之後,教師要對學生提出預先設計好的問題,引導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案例分析。具體而言,案例分析就是要堅持「三結合」和「三有」的原則——即「結合案例內容、結合所提問題、結合有關理論」以及「言之有據、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3)總結評價案例,回歸教學內容(地理知識和地理規律原理),經過分析案例之後,教師要安排學生匯報分析結果,並組織學生評議。歸納概括出規律性的知識,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
(4)案例遷移(拓展新案例,解決新問題),提升學習能力。案例教學的重點不是案例本身的學習,而是學生對地理原理的掌握及應用原理分析地理問題的方法。忽略知識和方法遷移的案例教學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學,而是「教案例」。
3.課後:及時進行反思
為了更好的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案例教學法,教師在課後要及時的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反思:案例的選擇是否合理;教師的組織是否到位;學生的參與程度如何;案例分析是否深刻;討論氛圍是否和諧;評價是否科學合理;創新、不足之處何在等等。這樣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總結性的屬性,有助於教學經驗的理論化
四、目前案例教學中的誤區和對策
目前案例教學常見的誤區是:
(1)教學案例選擇與編寫不恰當。一方面,案例內容簡單,理論含量不多,學生一看就懂,那麼案例教學就會變成實例閱讀課,也就達不到啟發學生思維、學習相關知識、培養實際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選擇的案例又不能太難、太復雜,案例的難度太大,超越學生的實際可接受性,絕大多數學生覺得無從下手,無法表達自己的見解,那麼分析討論便無從進行,更提不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導致教學活動的失敗。一般來說,一個好的案例有以下幾個特點:描述了一個有趣的、真實的故事;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相關;有充分的與決策有關的資料和較多的主要人物直接引語;引人深思,有爭論餘地;充分體現了解決問題所需的理論與技能的實用價值。
(2)教師「教案例」,學生「背案例」。 教師過分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把案例素材當作知識體系來教,甚至要求學生背案例。教師在課前必須熟悉案例內容並進行深入研究,還要准備好案例討論可能涉及到的知識。如果准備不充分,很容易陷入「教案例」的誤區。
(3)案例教學忽略知識和方法的遷移。這類錯誤經常發生在一些老教師的身上,穿新鞋走老路,照本宣科,知識至上,過分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沿襲最早的老教材補充不少內容,把案例素材當作知識體系的一部分來教,且要求學生記背案例。其實案例教學的重點不是案例本身的學習,而是學生對地理原理的掌握及應用原理分析地理問題的方法。忽略知識和方法遷移的案例教學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學,還是「教案例」。
(4)教師角色的誤區:或擔當「演說員」、或充當「仲裁員」、或放任自流。這類錯誤經常發生在一些新教師身上,在運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經常不自覺地陷入這樣的角色誤區:①或者放任自流,提供案例後便撒手不管,任學生自己去討論、爭論;②或者越俎代庖,擔當「演說員」的角色,從頭至尾只顧自己發表見解;③或者充當「仲裁員」,對學生之間的爭論橫斷是非。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會有損於案例教學的效果,甚至直接導致案例教學的失敗。放任自流,由於缺乏必要的引導,整個課堂將是一盤散沙;越俎代庖,學生成了純粹的觀眾,不利於調動學生的思維;橫斷是非,容易損害學生的積極性。
針對案例教學誤區應該採取的對策是:
(1)選編以鄉土地理、或學生熟悉的事例、或以教材活動課和問題研究改編的案例。①教師要注意經常收集、引用一些鮮活的、真實的事例,並把它加工成有一定背景,一定過程的情境呈現給學生,並注意案例的情節,所給材料和敘述的方法要能夠激起學生興趣,使學生覺得新奇,有探索慾望。②「活動」和「問題研究」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精選「活動和問題研究」作為拓展案例,可培養學生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和實現知識遷移。「我國西北地區」是人教版必修Ⅲ第二章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所選擇的典型案例,活動「非洲薩赫勒地區荒漠化的自然、社會經濟因素分析」和「前蘇聯墾荒區」是兩個拓展案例,可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問題研究「河流上該不該修大壩」是「河流的綜合開發」很好的拓展案例。
(2)研讀課標,避免「教案例」。 例如人教版地理必修Ⅲ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第一節「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課標的要求之一是:「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教材從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土地條件、礦產資源四方面比較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從農業和二、三產業比較生產活動差異。如果「教案例」,學生會認為所有的區域比較都從以上幾方面進行。這部分教學的關鍵是教會學生分析的方法,並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方法進行類似分析。讓學生明確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礦產資源等方面;人類活動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農業、工業、人口、城市、交通運輸、商業貿易、政策、科教、文化、市場、歷史基礎等方面。為避免「教案例」,使案例教學順利、有序進行,教師對學生分析案例可能遇到的障礙要做到「心中有數」,設想學生在討論中可能提出的問題。可把上課需用的案例提前發給學生,讓他們有時間去查資料和就案例中涉及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
(3)注重知識和方法遷移。例如在傳統工業區的典型案例魯爾區教學中,通過分析其區位優勢、衰落的主要原因,探究其綜合整治措施。但學生學習的重點是從案例中提取傳統工業區發展的一般規律(從資源利用、產業結構調整、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而探究我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可採取的主要對策,因此知識和方法的遷移是案例教學成敗的關鍵。
在案例教學中,運用拓展案例是實現思維遷移的有效手段。在「荒漠化的防治」一節,兩個拓展案例(「紅色荒漠化」和「石質荒漠化」)能幫助學生實現思維遷移。同樣都是荒漠化問題,盡管自然環境不同、社會背景不同,但自然條件中的不利因素和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卻是導致荒漠化問題的共同原因,這是分析不同地域荒漠化原因的共同思維方法。同時,在教學上還應增加其它生態環境問題的拓展案例,如森林破壞、草原退化、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銳減、土壤侵蝕,以促進不同類型生態環境問題間的思維遷移、方法遷移、知識遷移。
(4)因材施教,進行有效教學。案例教學是在大量信息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和研究,案例教學如果涉及區域地理知識,學生相關地理知識薄弱,必然影響案例教學的有效實施。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是精選的經典案例,示範性強,地域覆蓋面廣。因此案例教學必須考慮學生的生活地域、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等特點,盡可能選擇學生熟悉的案例,或增補相關背景資料,降低教學難度。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必修Ⅱ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的教學中,可以反復以學生所在城市或附近熟悉的城市——西安市為例進行分析教學。第五章第二節《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的教學中,完全可以選擇學生熟悉的本地案例加以分析,或作為教材的補充。
案例教學開放性強,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學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探究都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所以案例教學有其局限性,而傳統教學方式也有其優勢。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用案例教學,應針對教學內容,區別選擇教學方式。案例教學中也應滲透其他教學方式。
(5)正確定位教師的角色:即教師在案例討論過程中要善於當好「三導」角色即「導航、導游、導演」。即既要善於傾聽學生發言,又要適時地誘導學生,或給予提示、發問,或故設疑團,或充當爭論反角,使案例討論的發言始終圍繞題目中心順利進行,不發生偏題或跑題,同時也使討論中的爭論能深入開展下去,以促進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和對知識理解的深化。在案例分析討論中,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創造出一個有利於學習的氛圍,負責引導和組織學生的討論。教師要避免自己成為討論的中心,要善於控制案例討論過程,使盡可能多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討論,保證討論范圍不偏離主題,鼓勵「百家爭鳴」。對於學生的發言,教師可作簡短的評論,但一般不直接進行判斷,最好沒有導向性。教師要盡量避免給出肯定的觀點或答案,除非只有惟一正確的答案或全班都不能得出答案。對於學生向老師提出的諸如「究竟誰的說法正確」、「正確的答案到底是什麼」之類的問題,教師不妨「糊塗」一些,宜用「某某的說法很有見地,不過某某的觀點也很有道理」之類的話語來回答,而不要正面直接回答,更不要斬釘截鐵地下斷語。這是因為有些問題本來就沒有什麼「惟一正確的」答案,教師的見解更不見得就是「標準的」、「最佳的」。更何況案例教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讓他們記住一兩個正確的結論。待案例討論全部結束後,教師可以根據案例教學所要達成的目標,結合學生對案例分析和交流的情況,概括幾種有代表性的分析思路和對策,明確其依據,著重說明在討論中出現的爭論焦點,並運用相關原理和學生已有的認識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釋,給學生提供參考。總之,作為「總導演」的教師一定要有正確的角色意識。
綜上所述,案例教學是一種獨特的學習形式,它可以極大地發揮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爭辯、去選擇和決策,還要重視讓學生從案例學習討論中獲得某種經歷、感悟和學習的技巧與方法,並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㈢ 鄉土地理的鄉土地理教學的目的

鄉土地理復是指本鄉本土上的地理。制課程標准把「鄉土地理」作為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課程標准中所指出的:「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標准中的這段話包含有四層意思: 4.培養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課程標准中要求:「鄉土地理要結合所在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區域地理特徵,體現太地關系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可持續發展觀念,是人們在反思人類改適利用自然的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只通過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是難以真正確立的;而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結合觀察、考察、調查等實踐分析自然條件對家鄉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文化、生活諸方面的影響以及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等事件對家鄉自然環境的影響在理論聯系實際中才能逐步確立。換句話說,可持續發展觀念的確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鄉土地理的學習只能較好地體現了這種實踐。因此,課程標准也把培養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

㈣ 淺議農村地理課怎樣利用鄉土地理結合課堂教學

一、在課堂教學中從鄉土材料導入,使學生能順利進入學習狀態
目前,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是採用案例分析編寫的,這種方法將地理課的綜合分析和具體分析有機結合起來,有利於學習能力的培養。但是,教材往往是具有全國性的,甚至是具有世界性的,有的內容學生沒有接觸到,有的甚至聞也未聞,對教材內容、知識點十分的陌生。地理知識中一些抽象、復雜的原理和概念往往難以理解,造成學生學習的障礙,形成難點。而有些問題雖然就知識本身並不難,但教師感到難教,不知從何說起,不知怎樣才能講明白,這些地方往往也成為教學的難點,盡管老師在講台上費盡心機,學生還是一片茫然。那麼,怎樣才能使這些問題化難為易呢?我個人認為,如果我們能從學生最熟悉的鄉土地理進行課堂教學,學生對鄉土地理耳濡目染,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教師在課堂恰當地選擇家鄉的地理案例,加以引導,從而拉近學生與地理課程的距離,啟發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那就迎刃而解,事半功倍,教學效果更為顯著。比如在學習世界語言時,課本中的「目前世界上共有2000多種語言,其中大約有30%有文字,70%沒有文字」。怎樣才能讓學生容易和真正地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我首先請同學們用本地的、不同的方言說出一句話,並用本方言文字寫出來,這樣就有好多的同學是不能用本方言文字寫出來,能寫大多是用漢語來寫的。再讓同學們交流、對比哪種語言有文字,哪種沒文字,最後由我來總結出本地的語言哪種有文字,哪種沒文字,這樣學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又如在講世界的聚落時,我就充分利用鄉土地理來設置情境問題進行教學。農村學生來自各個自然村坡,有的村坡僅有幾戶人家,有的幾十戶,有的上百戶,另外大多學生都到過農村的集鎮、縣城,甚至到過省城的。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村坡有多少戶人家,約有多少人口,自己的村坡大還是集鎮大?然後我再小結,不管自己村坡有多少戶人家,有多少人口都是一個聚落,也不管城鎮和城市有多大它同樣是一個聚落。
二、結合課堂教學學習鄉土地理地知識,積累鄉土地理信息
農村學生雖然身處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可是他並不了解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該把教學內容與鄉土地理有關的知識點結合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鄉土地理知識,使學生不斷地儲備鄉土地理知識。從鄉土地理導入新的知識點,又從新的知識返回實在的和生活中的鄉土地理,學生能更容易的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比如,在學習世界氣候時,我首先讓學生回想幾天來學校的天氣情況,是否下雨,氣溫的高低,再讓學生回顧一下,我們家鄉是春節(過年)時候冷,還是現在時候冷,什麼時候氣溫高,什麼時候氣溫低,導入新課程。學習後我又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指出我們家鄉是屬於什麼氣候類型、氣候特徵。並以我們自己家鄉的氣候類型、氣候特徵作為參照,讓學生更能真正地了解世界各種氣候類型、氣候特徵。
三、利用課外學習鄉土地理知識,養成觀察鄉土地理習慣
鄉土材料的收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要善於把在生活中和活動中,發現有與地理課相關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象加以比較、總結。比如:當地的氣候有什麼特徵,屬哪種氣候類型,農業生產以什麼為主;本地區流行多少種語言,是否有文字等等。在每一個章節的教學中,我們要作好備課工作,深入鑽研教材,並且思考當地哪些材料與本課內容相關,如何把鄉土材料與課本內容結合起來,怎樣才能達到哪些教學目標等。同時要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教給學生如何觀察本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比如觀察的順序,由近到遠,又要由遠到近,由整體到部分,觀察後要做比較和總結。
結合鄉土地理教學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具有扎實的地理知識基礎,又要具有把地理知識運用於觀察鄉土地理事物的能力,因而一方面地理教師要不斷學習,豐富自身知識結構,提高地理野外考察能力;另一方面,學生也要求具備豐富的地理知識,具備良好的地理素質,才可能在實踐考察中創造性地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有目的地布置一些課外作業,讓學生鄉土地理進行觀察。比如講授氣候,就可以讓學生對學校或者家庭周圍的氣候情況做觀察記錄,包括溫度,降水等。對一年的氣溫、降水總趨勢可以根據自己平時的觀察印象,也可以向長輩請教。那麼通過一段時間的實際調查,他們對於我們當地的氣候的狀況就會有很深刻的認識,從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我國的氣候特點。適時的教育對學生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學生來說,就是終身受用的知識。
四、結合鄉土地理教學要適時,適度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們既不可能把所要講的事物和現象都搬到學生眼前,也不可能都前去觀察。我們只能具體地分析和鑽研教材,充分利用學生所熟知的鄉土地理做為引導,以加快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加深學生對所學地理概念的印象,讓學生從對家鄉環境、生活的感知中,真正走進世界。

㈤ 如何在高中地理中滲透鄉土地理

1、知識點互聯對比2、查找資料

㈥ 如何利用小學地理題材教學案例提高學生素養

地理新課程關於教材的使用有一個理念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就為我們挖掘鄉土地理提供了理論基礎。實踐證明,有些鄉土地理案例對於學生理解人文地理概念,增加人文地理素養有無可比擬的強大優勢。

㈦ 如何利用鄉土地理激活地理課堂教學

首先,了解和知道初中地理學習的目的:1、建立高中地理學習的地專理背景知識:我國及屬世界主要地區(國家)的自然地理特點和社會經濟特徵,如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農業、工業、交通、商貿、旅遊、人口及民族、城市、科技、市場、國家政策等。2、培養高中地理學習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讀圖提取信息、地理特徵描述的基本術語、地理研究的基本思路等。其次,根據教案的進度,把當地相關的知識以案例或圖例等形式,陳列給學生進行探討,讓學生分小組分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也可以實地勘察驗證學到的知識點,活學活用,融會貫通,掌握學習和分析的方法。所謂贈人以魚不如贈人以漁。

㈧ 鄉土地理教學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是怎麼樣的

鄉土地理是指本鄉的地理。課程標准把「鄉土地理」作為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課程標准中所指出的:「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課程標准中的教學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有四個:
l.認識家鄉的地理環境
雖然鄉土地理講的是學生家鄉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也許是學生熟識的,但是,這並不等於學生已認識和理解了家鄉的地理環境,這中間還有一個將感知提升為理性認識的過程。鄉土地理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幫助學生以實踐和綜合學習為主要學習途徑,認識家鄉的地理環境。
2.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鄉土是學生觀察、了解祖國的「窗口」,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對祖國有更深切的感受,從而有助於學生萌發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因此,課程標准把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
3.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鄉土地理」的教學安排在九年義務教育地理教學的最後部分,並作為綜合學習的載體是因為這肘學生通過學習「地域和地圖」、「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有可能將所學得的地理方法運用於鄉土地理的學習;同時.由於"鄉土地理"所屬的范圍就在學生身邊,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踐,因而更利於學生好展野外考察或社會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因此,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對於提高學生的國民素質是十分重要的。
4.培養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課程標准中要求:「鄉土地理要結合所在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區域地理特徵,體現太地關系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可持續發展觀念,是人們在反思人類改適利用自然的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只通過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是難以真正確立的;而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結合觀察、考察、調查等實踐分析自然條件對家鄉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文化、生活諸方面的影響以及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等事件對家鄉自然環境的影響在理論聯系實際中才能逐步確立。換句話說,可持續發展觀念的確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鄉土地理的學習只能較好地體現了這種實踐。因此,課程標准也把培養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