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元問題
『壹』 闡述現代地理學中統一地理學(一元地理觀和多元方法論)思想
一元性與二元性
近代地理學自洪堡和李特爾謝世以來,地理學的統一與分裂一直是爭論焦點,地理學的一元性受到非議。洪堡主張地理學應在復雜性中去了解統一性;將人類作為自然統一體不可缺少的部分包括在內。李特爾認為統一性正是地理學的特點。但以德國佩舍爾(O. Peschel)為首的一些人認為,地理學只能對地球表面形態進行研究,人類活動不屬其研究范疇。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和阿·彭克都認為地理學僅限於自然地理,而擯棄人文方向。西方一些學者一直致力於推動地理學的統一性。赫特納倡導統一地理學,認為區域是地理現象與社會經濟現象的具體相關結合;二者統一於區域研究中。哈特向指出地理學研究對象很少是純「自然的」或純「人文的」,分為「兩半」是有害的。麥金德認為:「地理學成功發展道路需要將它當作一門統一的科學」。1963年,美國以阿克曼(E.A. Aekerman)為首提出地理學革新建議,否定分裂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二元論。蘇聯從20~50年代,一些地理學者認為統一地理學已經過時,分裂為自然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1926年以康斯坦丁諾夫(O.A. Konstantinov)為代表的經濟學派指出經濟地理學是一門純粹的經濟學科,提出:「徹底拋棄地理觀點」。其觀點與巴朗斯基等領導的地理學派相對立。50年代末阿努欽(V.A. Anuchin)著《地理學理論問題》一書,指出地理學存在著與其它科學不同的「統一的」研究對象和方法論原則,既包括自然的,也是社會的。馬爾科夫(K.K. Markov)力主地理學的統一性,認為自然和人類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不僅要研究其相互作用,還要給予經濟評價。地理區應看作自然經濟綜合體。指出現在再強調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的獨立性是時代的錯誤。在1980年蘇聯地理學代表大會上他指出:「統一地理學或簡稱地理學,就是現代地理學。」中國不少學者均主張地理學的統一性,主要論點仍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關繫上需要統一地理學。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重大的綜合性問題,如人口、資源、環境、能源、城市化等問題需要綜合探討解決,人為地劃分成「無人」的自然地理和「無自然」的人文地理學不僅缺乏科學依據,而且很難擔負上述任務。研究客體的統一性決定了地理學最終應是統一的。地理學分支科學的超前發展則是科學發展和科學整體發展的階段產物。目前地理學中分化的分支逐漸有接近、統一的傾向。
『貳』 《論地理學元科學的研究內容》
地理學發展簡史(四) 從而在各洲、各大小區域或地方的實際安排中去了解整個地球表面"(《地理學的基本性質和方法》...無疑,對現代地理學來講,改造這個舊體系,給區域研究以新的科學內容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任務之一。...與其他國家相比,無論是十月革命前還是十月革命後都比較重視地理學的發展。...
www.lyyz.net/teachers/home/dl/... - 34K - 2006/12/14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結果
地理學導論—著譯者:白光潤—-from 中國行業書店www... 主要內容: 本書是有關地理學的科學學的著作。 它闡述地理學的性質、對象、學科體系、發展簡史、研究方法,通過說史敘述了地理學的理論學說、思想流派和現代地理學的發展前景及未來趨勢。...第三節 近代地理學 第三章 地理學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第一節 現代地理學 第二節 新中國的地理學...
www.bookren.com/ctbook/37618.h... - 35K - 2006/12/19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結果
第一章 人文地理學簡介三--圖雅的博客 教學目的:了解聚落的起源與發展,聚落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的發展及其研究內容,鄉村與鄉村地理學。...近幾十年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城市地理研究發展迅速,內容和影響都超過了聚落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和方法,除數量方法...
hexiu.bokee.com/blog/1435909.h... - 83K - 2006/12/20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結果
教學大綱 內容要點:第一節 城市的概念;第二節 研究對象任務和內容;第三節 城市地理學的學科性質與相鄰學科的關系;第四節 城市地理學的發展。...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城鎮體系規劃的主要內容和工作方法,為城鎮體系規劃實踐奠定基礎。...
www.tysy.net/xywh/news/dlkj/ne... - 83K - 2006/12/20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結果
地理學導論-中國書網 〖內容簡介〗 本書是有關地理學的科學學的著作。 它闡述地理學的性質、對象、學科體系、發展簡史、研究方法,通過說史敘述了地理學的理論學說、思想流派和現代地理學的發展前景及未來趨勢。...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第三節 地理學的性質...
www.sinoshu.com/139713 - 13K - 2006/12/16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結果
地理學導論 內容簡介 目錄 在您的blog中引用 推薦給朋友 勘誤 分類勘誤與細分 本書是有關地理學的科學學的著作。 它闡述地理學的性質、對象、學科體系、發展簡史、研究方法,通過說史敘述了地理學的理論學說、思想流派和現代地理學的發展前景及未來趨勢。...
www.welan.com/515854 - 18K - 2006/12/20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結果
地理學導論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暫時缺貨 配送說明: 65個城市送貨上門,貨到付款,其他地區郵寄或快遞。 地理學導論 內容簡介 本書是有關地理學的科學學的著作。 它闡述地理學的性質、對象、學科體系、發展簡史、研究方法,通過說史敘述了地理學的理論學說、思想流派和現代地理學的發展前景及未來趨勢。...
www.bookschina.com/1651404.htm - 32K - 2006/12/18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結果
人口地理學-體育 、 教育 、 地理學 人口地理學要藉助於人口學的基本理論、數據和方法,具有地理學人口學之間邊緣學科的性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口地理學發展很快,尤其是50年代開始,地理學家不僅對各國各地區的人口地理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也對人口地理學的理論、方法進行了探討。...人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
www.dsxing.com/wiki/item11007.... - 25K - 7天前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結果
聚落地理學.ppt 二、聚落的起源和發展 三、聚落地理學的發展及其研究內容 一、聚落與聚落地理學的定義...近幾十年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城市地理研究發展迅速,內容和影響都超過了聚落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和方法,除數量方法的應用在人文地理學...
www.gxtc.e.cn/jpkc/rwdl/jiao... - 1271K - 5天前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結果
地理學發展簡史(三) 正是由於地理大發現給人類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發現了在當時看來幾乎是無窮無盡的資源,...3.推動地理學—系列理論和方法的變革...縱觀古代地理學的發展,古希臘地理學、我國春秋戰國及其以前的地理學,是地理思想、地理知識的朦朧時期,即上古地理學階段。...
www.no8ms.bj.cn/czlt/Article/x... - 25K - 2006/12/12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結果
zijikankan la 再整理一下
『叄』 地理方面的問題
宇宙
宇宙
universe;cosmos
宇宙的誕生
我們現在觀察到的宇宙,其邊界大約有100多億光年。它由眾多的星系所組成。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普通行星,而太陽系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恆星。我們所觀察到恆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麼產生的呢?
宇宙學說認為,我們所觀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於一個很小、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的原始火球。在150億年到200億年前,原始火球發生大爆炸,從此開始了我們所在的宇宙的誕生史。
宇宙原始大爆炸後0.01秒,宇宙的溫度大約為1000億度。物質存在的主要形式是電子、光子、中微子。以後,物質迅速擴散,溫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後1秒鍾,下降到100億度。大爆炸後14秒,溫度約30億度。35秒後,為3億度,化學元素開始形成。溫度不斷下降,原子不斷形成。宇宙間彌漫著氣體雲。他們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恆星系統,恆星系統又經過漫長的演化,成為今天的宇宙。
物質現象的總和。廣義上指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狹義上指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後者往往稱作可觀測宇宙、我們的宇宙,現在相當於天文學中的「總星系」。
2003年2月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們有關宇宙年齡的研究成果。根據其公布的資料顯示,宇宙年齡應該為137億歲。2003年11月份,國際天體物理學研究小組宣稱,宇宙的確切年齡應該是141億歲。地球的形成大約是距今45億年。
詞源考察 在中國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這個詞的是《莊子·齊物論》。「宇」的含義包括各個方向,如東西南北的一切地點。「宙」包括過去、現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體時間。戰國末期的屍佼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指空間,「宙」指時間,「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後來「宇宙」一詞便被用來指整個客觀實在世界。與宇宙相當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這些概念僅指宇宙的空間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詞,「宙」指時間,「合」(即「六合」)指空間,與「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這個詞在英語中叫cosmos,在俄語中叫кocMoc ,在德語中叫kosmos ,在法語中叫cosmos。它們都源自希臘語的κoσμoζ,古希臘人認為宇宙的創生乃是從渾沌中產生出秩序來,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語中更經常用來表示「宇宙」的詞是universe。此詞與universitas有關。在中世紀,人們把沿著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標共同行動的一群人稱為universitas。在最廣泛的意義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現成的東西所構成的統一整體,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義,所不同的是,前者強調的是物質現象的總和,而後者則強調整體宇宙的結構或構造。
宇宙觀念的發展 宇宙結構觀念的發展 遠古時代,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識處於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構造作了幼稚的推測。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認為,天穹像一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又發展為後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紀 ,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中央則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像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古印度人想像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只大象上,而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公元前7世紀末,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圓盤,上面籠罩著拱形的天穹。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這一觀念為後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後 ,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證實。
公元2世紀,C.托勒密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地心說。這一學說認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動,月亮、太陽和諸行星以及最外層的恆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繞著地球旋轉。為了說明行星視運動的不均勻性,他還認為行星在本輪上繞其中心轉動,而本輪中心則沿均輪繞地球轉動。地心說曾在歐洲流傳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學的日心說,認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而地球則是一顆沿圓軌道繞太陽公轉的普通行星。1609年,J.開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諸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同年,G.伽利略則率先用望遠鏡觀測天空,用大量觀測事實證實了日心說的正確性。1687年,I.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力學原因,使日心說有了牢固的力學基礎。在這以後,人們逐漸建立起了科學的太陽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圖像中,恆星只是位於最外層恆星天上的光點。1584年,G.布魯諾大膽取消了這層恆星天,認為恆星都是遙遠的太陽。18世紀上半葉,由於E.哈雷對恆星自行的發展和J.布拉得雷對恆星遙遠距離的科學估計,布魯諾的推測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贊同。18世紀中葉,T.賴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測說,布滿全天的恆星和銀河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F.W.赫歇爾首創用取樣統計的方法,用望遠鏡數出了天空中大量選定區域的星數以及亮星與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獲得了一幅扁而平、輪廓參差、太陽居中的銀河系結構圖,從而奠定了銀河系概念的基礎。在此後一個半世紀中,H.沙普利發現了太陽不在銀河系中心、J.H.奧爾特發現了銀河系的自轉和旋臂,以及許多人對銀河系直徑、厚度的測定,科學的銀河系概念才最終確立。
18世紀中葉,康德等人還提出,在整個宇宙中,存在著無數像我們的天體系統(指銀河系)那樣的天體系統。而當時看去呈雲霧狀的「星雲」很可能正是這樣的天體系統。此後經歷了長達170年的曲折的探索歷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視差法測仙女座大星雲等的距離確認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個世紀,人們通過對河外星系的研究,不僅已發現了星系團、超星系團等更高層次的天體系統,而且已使我們的視野擴展到遠達200億光年的宇宙深處。
宇宙演化觀念的發展 在中國,早在西漢時期,《淮南子·俶真訓》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認為世界有它的開辟之時,有它的開辟以前的時期,也有它的開辟以前的以前的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還具體勾畫了世界從無形的物質狀態到渾沌狀態再到天地萬物生成演變的過程。在古希臘,也存在著類似的見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於原子在空虛的空間中作旋渦運動,結果輕的物質逃逸到外部的虛空,而其餘的物質則構成了球形的天體,從而形成了我們的世界。
太陽系概念確立以後,人們開始從科學的角度來探討太陽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爾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旋渦說;1745年,G.L.L.布豐提出了一個因大彗星與太陽掠碰導致形成行星系統的太陽系起源說;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則各自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現代探討太陽系起源z的新星雲說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1911年,E.赫茨普龍建立了第一幅銀河星團的顏色星等圖;1913年,H.N.羅素則繪出了恆星的光譜-光度圖,即赫羅圖。羅素在獲得此圖後便提出了一個恆星從紅巨星開始,先收縮進入主序,後沿主序下滑,最終成為紅矮星的恆星演化學說。1924年 ,A.S.愛丁頓提出了恆星的質光關系;1937~1939年,C.F.魏茨澤克和貝特揭示了恆星的能源來自於氫聚變為氦的原子核反應。這兩個發現導致了羅素理論被否定,並導致了科學的恆星演化理論的誕生。對於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較遲,目前普遍認為,它是我們的宇宙開始形成的後期由原星系演化而來的。
1917年,A.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運用他剛創立的廣義相對論建立了一個「靜態、有限、無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現代宇宙學的基礎。1922年,G.D.弗里德曼發現,根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場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靜態的,它可以是膨脹的,也可以是振盪的。前者對應於開放的宇宙,後者對應於閉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個膨脹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發現了星系紅移與它的距離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這一發現是對膨脹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紀中葉,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熱大爆炸宇宙模型,他們還預言,根據這一模型,應能觀測到宇宙空間目前殘存著溫度很低的背景輻射。1965年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證實了伽莫夫等人的預言。從此,許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標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國的古斯在熱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暴漲宇宙模型。這一模型可以解釋目前已知的大多數重要觀測事實。
宇宙圖景 當代天文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物質形態多樣的、不斷運動發展的天體系統。
層次結構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體系統。太陽系中共有八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衛星繞其運轉,地球有一個衛星 月球,土星的衛星最多,已確認的有17顆。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體都圍繞中心天體太陽運轉,構成太陽系。太陽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其直徑約140萬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徑約14萬千米。太陽系的大小約120億千米。有證據表明,太陽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統。2500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和星際物質構成更巨大的天體系統——銀河系。銀河系中大部分恆星和星際物質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內,從側面看很像一個「鐵餅」,正面看去
『肆』 目前地理學中還有哪些難題呢
目前地理學中分化的分支逐漸有接近、統一的傾向。在當代科學的綜合潮流推動下,現代地理學正處於新的綜合階段。但自然與人文的地理學實質性的融合仍需克服重重障礙,付出極大努力。
地生態過程概述
生態的觀點是地理學的基本觀點,地生態過程是一種重要的地理過程。生態就其本意來說是生物與其所處的相互關系。生態系統指包括了特定地域或環境中的全部生物或生物群落與物理環境(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統一體。在這個系統內部,能量的流動形成了一定的供養結構、生物多樣性和物質循環,後者特指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物質交換。地生態的概念是生物學生態與地學觀念的結合。地生態系統或地生態強調環境與生物之間的作用遠甚於生物或生物群落之間的作用。首先地生態學總是從某一種特定的地域環境(如濕地、山地)角度來討論生態系統的特性;其次,地生態學雖然重視生物尤其是人或生物群落的作用,但已不把它放在中心的地位,種群的動態與生物多樣性在這里並不被特別地強調,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置於生物與物理環境乃至於外界干擾的相互作用上;再次,也許是最主要的,地生態系統分析中已經不注重甚至不注意營養結構,而把物質、能量的循環過程放在最主要的地位,並且注意分析由於這種循環形成的空間(景觀)結構(由此代替了對營養結構的重視)。關於景觀結構或空間結構的分析理論目前越來越多地成為地生態學的主流,以至於被特別地區分出來稱之為景觀生態,相應地,地生態系統就強調生物與環境聯系並具有能量、物質流動形成的景觀結構、生物多樣性與地域多樣性和物質循環體系的系統。這里地域多樣性是由於能量物質流動產生的不斷發生的地域分異過程的產物。地域可能被追溯下去到一定的最小單元,在這個追溯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地域與地域之間不斷有類型差異。值得注意的是,地域分異過程是遞階進行的而不是連續過渡的。地域分異性是地理學的基本規律。在地生態現象中,這種分異序列大致可以描述為:全球——自然帶——自然區——自然亞區——(?)——土地系統——土地類型——立地(site)。立地是地域分異或地域生態分異的最小單位,一個立地內的土地環境的微氣候、水文、地貌、土壤特徵已不可再劃份,但這並不是說生物學意義上的生態現象已經不存在了;從生物學觀點觀察,土壤微生物與它的物理環境土壤之間仍然存在生態問題。我們認為到立地尺度以下,地生態過程已經終結了。上述系列是否被普遍接受是值得懷疑的。由於地域多樣性存在,這種序列會被破壞。在一個山地環境中,從山腳到上頂出現了緯度地帶性,它對應的是帶,帶以下已經進入了土地系統甚至於土地類型級別的分異。從全球角度看,亞區過渡為土地系統也似乎太快,所以筆者在這里插入了一個『?』。形象地講,地域的生態分異就象一根兩端固定於自然帶和立地上的弦,弦在振動中有多少個波腹與波節,與具體的過程和「材料」(環境尺度)有關,然而無論如何,波節的數量是可數個的或有限個的。
能量流與物質流在地生態過程中處於基本的關聯系統單位的地位。我們將會看到,地生態過程的模型,基本上是由能量關聯、物質關聯的形式建立的。在緒論中我們強調,地理學的一種基本觀念是熱力學觀念,在地生態系統中,這種觀念被表現得淋漓盡致。相反地在下節中我們可以看到種群模型缺少這種觀念,這不能不說這是地理學與生物學或生態學的重要差別。在細節上,但是卻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方面,生態學與地理學關於生產力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生物學生產力觀念落實在群落或生態系統方面,強調群落實際的生產力。地理學生產力觀念一般考察土地潛在的生產力,或者環境的統計平均生產力,如土地的光溫潛力、荒漠初級生產力和河口初級生產力。在這方面一般的分析模型常具光合作用測度=f(限制因子的地域狀況)的形式。
與能量流類似,地理學對於地生態系統物流的考察側重於有生物量,或者側重於有潛在生物作用的在地理環境單元即生態系統物理環境內的流動;生物體內的流動被忽視,生物間的流動並不被特別的強調。而目前地理學中,物流往往被賦於較能流更多的重視。在具體形式上,地理學或地生態過程更多地說注意水流及水對地域多樣性的作用。其次注意地球化學循環;由此直接引發了對污染物在大氣、土壤、水體中運動的重視。同時元素的遷移引起的地域多樣性被認真的考察。這種考察一般是按環境類型和區域單元進行的,如苔原、泰加林、濕熱帶的元素遷移循環規律和在區域內劃分出若干具有統一地球化學特徵的地球化學省。
從地理過程角度、地生態物質循環被分成若干類型。目前理論上將地化循環分作氣體型和沉積型,前者儲存於空氣和水中,後者儲存於岩石圈和土壤圈中。這種類型的劃分似乎還可以進一步深入下去。從區域的觀點看,生態系統往往對物質的輸入起到一個化學或物理狀態轉化器的作用,使得物質儲存類型發生變化,即產生了地域多樣性又維持了生態系統本身的運行。
生物與它的地理環境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這種關系往往只能哲理性地說明。一個生物體或群落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繁衍和發育,特定的地理環境提供給生物或生態系統以特定的能量和物質輸入,從而也就約束了生物的發展范圍和生態系統的運行。地理環境的約束作用,一般被分解為氣溫或積溫,光熱、水分、濕度、土壤、土壤或水體中的生物鹽、大氣成分,作為生態因子的火等。這些條件首先受氣候決定;其次,由地貌決定。地生態分析一般也主要由這兩個因子來劃分地域生態類型或者說確定土地的基本類型。進一步地劃分土地類型,則需要引用其它地理過程特徵。土地類型識別並進而對土地的評價目前只能哲理性地與生態系統相聯系。當生態系統或種群、群落處於穩定狀態時,有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成立。Liebig於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長取決於處在最小狀況的食物的量,」後來被稱作Liebig最小因子定律。這個定律的進一步發展是耐性定律。耐性定律認為不僅生長所需的化學物質(「食物」)中相對的成分是生物體及生態系統發展的限制因子,而且光熱、水等地理條件也會因某方面不能提供必需的物質、能量輸入而成為限制因子。例如,世界上大多數地區,光、熱條件是充分的,而水量卻成了限制因子。實際上生物有一個生態學上的環境容許的范圍,Shelford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合並稱作耐性定律。現代研究說明,生物能夠對一個因子的耐性范圍很廣,而對另一個因子的耐性范圍很狹,對所有因子的耐性范圍都很廣的生物一般分布很廣,當一個種的某一個生態因子不是處在是適度的狀況時,另一些生態因子的耐性限度將會下降。經常可以發現,自然界中生物實際上並不在某一個特定的環境因子最適范圍內生活,繁殖期通常是個臨界期,環境因子最可能起限製作用。
由於耐性范圍的存在,生物的地域分布呈現出限於一定空間范圍的特徵。牛文元(1989)實際上猜測這種空間分布呈正態分布的形式,因此他提出生態環境過渡帶的寬度指標B為
B=x1-x2+3(σ1+σ2) (5.1.1)
式中,xi,σi分別為第i(=1,2)種生物種群或優勢分布的中間位置和方差。過渡帶的存在使得地域多樣性和景觀結構更為豐富。顯然,關於生物種群或優勢種空間分布的形式,還缺少科學的理論。近年來藉助遙感觀察和分析,關於地域多樣性和空間結構、景觀結構的理論,景觀生態理論得到了發展(Zonneveld,Forman,1990)。
E.皮洛認為,生態學本質上是一門數學。這種觀點雖顯得偏頗,但是它恰當地指出了生態學中數學的廣泛應用。生態(學)過程暨地生態過程,通常被大量的數學模型所描述。與前面三章的內容不同,生態學模型帶有較多的任意成分,因為它們不象物理問題,可能藉助大量觀察和重復實驗來總結普通規律。皮洛指出,任意地製造模型會帶來對生態系統的誤解,因此,模型的功能在於發現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Jφrgensen認為在生態建模方面需要注意二個問題:①自然是如此之復雜以至於不可能在細節上描述它,沒有模型是完全正確的。好的模型可能有助於我們從某一角度對生態系統的透視,並從中獲得知識;換一個角度,需要新的摸型。②生態系統由很多相互作用的成分構成,必須認為其是不可約系統,這就要求我們以經驗機理模型作為基本工具。為建模式,需要認識三個問題:①系統的特徵;②我們將用模式於什麼目的;③可以利用的技術資源。實際上,筆者認為上述討論適合於地理學建模型,尤其是本章和今後幾章的模型。
種群動態雖然不屬於地生態問題,但種群動態常常是生態系統的出發點,並且它揭示的問題,如穩定性、平衡態等對分析其他地理問題很有意義,本章的模型部分先從種群模型開始,在種群問題討論中,請注意有直接地理意義的生態經濟問題。
最後補充說一句,地理學涉及的生態過程,決不限於地生態學領域,尤其是狹義上的。
『伍』 關於地理的問題
遼闊的疆域:總面積960萬平方公里 南北長約5500km 東西長約5000km
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回
三大自然區:東部季風區、西北干答旱半乾旱區、青藏高寒區
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高原山地氣候
溫度帶: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
山脈: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
『陸』 地理問題
第一題:
下面以地球側視圖為例說明繪制光照圖應注意的問題:
(1)在太陽光直射點處畫一條垂直於球面的箭頭,表示直射光線,如夏至日直射光線的畫法是用直尺對准圓心與北回歸線的一個端點,垂直於晨昏線在圓的外側畫一條線段,即為直射光線。
(2)畫出若干條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太陽光線,這些帶箭頭的線段要相互平行。
(3)任何節氣的光照圖中,晨昏線與太陽光線都必須互相垂直。
(4)冬、夏至日的光照圖上,晨昏線要與南、北極圈相切,表現在側視圖上(如下圖),晨昏線與北極圈的一端相交於圓上,與南極圈的另一端也相交於圓上,且晨昏線要過圓心。
(5)冬、夏至日光照圖上還要畫黃道面,黃道面要經過的三個重要的點是:北回歸線的一個端點、圓心和南回歸線的另一個端點。
(6)只有地軸和黃道面可以延長到圓的外邊,其他的線(經緯線、晨昏線)都不要畫出圓外。
例1 在下圖上按下列要求畫出:
(1)標出地球的地軸和地球自轉的方向。
(2)標出地球自轉的平面和公轉的平面。
(3)標出地球的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
(4)畫出夏至日時太陽光線。
(5)畫出地球的晨昏線。
解析:過圓心畫一條水平的線表示黃道平面,並延長與大圓相交於兩點;畫地軸,地軸應與黃道平面之間保持66034/ 的夾角;畫出地球自轉的方向(畫在北極上方,畫出弧線,能看出其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轉);畫南北回歸線,從黃道面與大圓的兩個交點為起點,畫平行於赤道(或垂直域地軸)的虛線,表示南北回歸線(南北回歸線的緯度數就是黃赤交角的度數,也就是黃赤交角的大小,決定了南北回歸線的范圍);畫出極圈,從通過地心與黃道面垂直的假想線與地面相交的點分別畫兩條平行於赤道的虛線,表示南北極圈(極圈的度數就是地軸傾斜的角度,與黃赤交角互為餘角);通過太陽直射點與地心的連線畫直射點、太陽光線(一般再畫四條,南北邊界兩條,中間兩條,相互平行);過地心畫與太陽光線垂直的線就是晨昏線,夏至日應該與南北極圈相切。
答案:見下圖
跟蹤訓練
1.讀圖 「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照射圖」,回答:
(1)在圖中用斜線表示夜半球。
(2)下列各點的日期和時刻。
A.______ B.______ C.______
(3)C點的夜長為______,日出時刻是______。
1.解析:此圖經線為弧線,為立體圖,但緯線為直線。此題有三問,第一問的關鍵是把握晨昏圈的特徵:(1)晨昏圈所在平面永遠與太陽光線垂直; (2)必須通過地心,並且6月22日的晨昏線定與極圈相切。第二問的關鍵是認准該圖為地球的一半,跨經度180°,所以每條經線相隔30°,即時間相差為2小時,且A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時。第三問的關鍵是確定晝弧與夜弧,晨昏圈分緯線為兩部分,位於晝半球的為晝弧,夜半球的為夜弧,晝弧越長,其白天時間越長。
答案:(1)略(2)6月22日12時;6月22日8時;6月22日2時(3) 4小時;2時
第二題:
太陽光線與地面的夾角
H=90°-│α+/-β│
α是當地地理緯度
β是太陽直射點地理緯度
太陽視位置指從地面上看到的太陽的位置,用太陽高度角和太陽方位角兩個角度作為坐標表示。太陽高度角指從太陽中心直射到當地的光線與當地水平面的夾角,其值在0°到90°之間變化,日出日落時為零,太陽在正天頂上為90°(本萬年歷中顯示的高度角均已進行了蒙氣差的訂正,蒙氣差值取自天文年歷)。太陽方位角即太陽所在的方位,指太陽光線在地平面上的投影與當地子午線的夾角,可近似地看作是豎立在地面上的直線在陽光下的陰影與正南方的夾角。方位角以正南方向為零,由南向東向北為負,由南向西向北為正,如太陽在正東方,方位角為-90°,在正東北方時,方位為-135°,在正西方時方位角為90°,在正北方時為±180°。
實際上太陽並不總是東升西落,只有在春秋分兩天,太陽是從正東方升,正西方落。在北半球,從春分到秋分的夏半年中,太陽從東偏北的方向升(方位角為-90°到-180°之間),在西偏北的方向落(方位角為90°到180°之間);而從秋分到下一年春分的冬半年中,太陽從東偏南的方向升(方位角為-90°到0°之間),在西偏南的方向落(方位角為0°到90°之間)。
太陽高度角與地面的太陽光強弱密切相關。早晚與中午的光強有很大的差異,原因就在於太陽高度角的不同。在晴天條件下,太陽光的強弱與太陽高度角的正弦成正比。因此了解太陽高度角對分析地面的太陽光強、紫外線的強弱有重要的意義。
正午時(指當地真太陽時的正午。不是北京時間的中午12點,也不是地方平時的12點,而是太陽中心正好在子午線上的時間,也即太陽方位角由負值變為正值的瞬間)太陽高度角是一天中太陽高度角的最大值(除極地部分地區外),夏季這個值較大,冬季較小,夏至時最大,冬至時最小。
太陽方位角決定了陽光的入射方向,決定了各個方向的山坡或不同朝向建築物的採光狀況。當太陽高度角很大(比如大於80°)時,太陽基本上位於天頂附近,這時太陽方位角的影響較小。
日梭萬年歷所顯示的日落太陽方位角,指當地觀測者所見的太陽中心正好下落到地平線時太陽的方位。其中已對大氣的折射作用所產生的蒙氣差(約為34』)作了訂正,故日落時實際的太陽中心在地平線以下34』。因日出、日落時的太陽方位可近似地看作是關於正南方對稱的,故日出時的方位角近似地可看作與日落時的方位角反號(如日落時為120°,則日出時約為-120°)。日出日落方位可以作為判斷方向的一個可靠依據。
參考資料:網路知道
回答者:alz19890131 - 總兵 十級 1-27 17:38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謝謝~
您覺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3 個人評價
66% (2)
33% (1)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懂咯~
評論者: ♀俊傑Я獨尊Θ - 初入江湖 二級
其他回答共 1 條
太陽高度角的計算問題是高一地理第一單元重點內容之一
重要程度僅次於日期時間計算問題
應 gst 的要求,我來講解一下這個問題
其實,太陽高度角就是表示太陽高度的一種方法
我們經常說「懶豬,太陽都老高了,還不起床?!」
這個「太陽老高了」就是在描述太陽高度角
太陽高度角就是我們觀察太陽的仰角
說得復雜點就是,太陽與我們所在點的連線同水平面(地平面)的夾角
比如,日出或者日落的時候,太陽正好在地平線上
這時候,太陽高度角就是零度
等到正午(地方時12點)的時候,太陽升到最高
這時候,太陽高度角達到一天最大值,被稱為正午太陽高度角
其實夜晚的時候也有太陽高度角,只不過是負值罷了
不要覺得頭疼,前面我只是要你明白太陽高度角是怎麼回事
真正考試的時候絕對沒這么復雜
一般情況,考的都是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問題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講一下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
講正午太陽高度角呢,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正午
其實正午的定義呢,就是一天中太陽高度角最大的時刻(廢話!)
換言之,就是某地地方時為12點時,該地就是正午時刻
再換言之,太陽直射點落在某條經線上時,該經線各地就是正午時刻
比如說,我在東經118度,那麼太陽直射點落在東經118度時,我這里就正午了
需要明確,「正午」只和太陽直射點的經度有關,和緯度無關
好,下面我們就來正式的研究太陽高度角的影響因素
首先看看,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大小的年內變化
如果你生活在我國北回歸線以北
(除了台灣、廣東、廣西、雲南的南部地區及香港、澳門、海南都滿足條件)
生活中你會發現這樣的規律,就是:
一年中,夏天的時候,正午太陽高度角大一些(夏至日最大)
冬天的時候,正午太陽高度角小一些(冬至日最小)
這說明,隨著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的來回運動
某地的正午太陽高度角是變化的
然後,我們再研究一下,如果太陽直射點固定
地球上不同緯度地區的正午太陽高度角一樣大嗎?
聰明的你顯然知道,當然這是不一樣的
那麼好,我們研究太陽直射點緯度和當地緯度究竟是如何影響正午太陽高度角的
我們還是舉個例子吧
比如,現在我們在你的腦袋正上方10米放一盞燈,假設它就是太陽啦
你站立在燈下,想要看到這盞燈,要怎麼辦?(仰頭啊,笨蛋!)
我們仰頭的仰角應該是90°,因為燈在你的正上方啊!
如果我們後退5步,再看燈(當然還得要仰頭啦)
這時候我們仰頭的仰角肯定要小於90°,因為燈就在我們前面啊
如下面所表示的:
★<<==這代表燈泡
|\
| \
| \
| \
燈泡直射點==>>|____\<<==這個角就是仰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平面
可以想像在以燈泡直射點為圓心,五步距離為半徑的圓形上
各點觀察燈泡的仰角是一樣大的(沒學過三角函數嗎?)
我們設仰角為α,燈泡離地面的距離為ι,我們所在地與燈泡直射點距離為δ
由三角函數的知識,我們知道tanα=ι/δ
也就是說當確定了燈泡離地面的距離和我們所在地與燈泡直射點距離後
燈泡高度角就確定了
我們的問題還是回到太陽上來
類似的,只要確定了太陽與地面的距離及我們與太陽直射點的距離
太陽高度角也就確定了
然而,由於太陽與地球距離非常遙遠,所以,我們認為地球上各地與太陽的距離是一樣的
這樣我們得到了一個結論,請注意我下面這個結論
某時某地的太陽高度角大小隻與當時當地與太陽直射點的距離有關
請注意這個結論!它使得我們只要掌握「距離」這個條件就能夠求出太陽高度角
因為我們求的是正午太陽高度角,太陽直射點與該地是在同一條經線上的
所以,我們表示某地與太陽折射點的距離的時候用的單位不是km,而是緯度差
這樣做的好處你馬上會看到
還是舉個例子來推導,假設春分日(秋分日也可,太陽直射點在赤道)
某時刻太陽直射(0°,120°e)這一點,120°e經線上各點都是正午
這點離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距離當然是0度啦(因為就是自己嘛)
此時,(0°,120°e)的太陽高度角就是90°(因為直射它嘛)
另外一個觀測點,(1°n,120°e)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為1度
此時,這一點的太陽高度角為89°(涉及立體幾何計算,我就不詳細推導了)
聰明的你肯定知道,(1°s,120°e)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也是1度
因此,當地的太陽高度角也是89°!right!
同一時刻,下列各觀測點,報告的太陽高度角度數如下:
南北緯2度(與太陽直射點相距2緯度):88°(=90°-2°)
南北緯3度(與太陽直射點相距3緯度):87°(=90°-3°)
南北緯10度(與太陽直射點相距10緯度):80°(=90°-10°)
南北緯30度(與太陽直射點相距30緯度):60°(=90°-30°)
南北緯80度(與太陽直射點相距80緯度):10°(=90°-80°)
南北緯90度(與太陽直射點相距90緯度):0°(=90°-90°)
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規律,請注意:
某地與太陽直射點(所在緯線)的緯度差同該地正午太陽高度角互余
剛才我們舉的例子是太陽直射點在赤道,這樣一個特例,推廣到一般情況也是成立的
比如,太陽直射點在北緯1°,那麼北緯2°和赤道距離直射點的緯度差都是1°
所以,當天北緯2°和赤道各點的正午太陽高度就是90°-1°=89°
把上面的規律表示成公式就是:
正午太陽高度角=90°-該地與太陽直射點緯度差
但是,這個「緯度差」的計算可是有講究的:
設太陽直射點緯度為θ°,觀測點緯度δ°
如果θ與δ在同一半球,則「緯度差」為|θ-δ|(θ減δ差的絕對值)
如果θ與δ在異半球,則「緯度差」為θ+δ
說起來好像很麻煩,其實只要腦袋裡有個地球的模型就簡單了
比如太陽直射點是北緯10°,觀測點是北緯30°,緯度差當然是20°
如果太陽直射點是南緯10°,觀測點是北緯30°,緯度差當然是40°
事實上,計算「正午太陽高度角」,根本就不要考慮「正午」這個因素
只要用90°減去觀測點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得出的就是正午太陽高度角。
行了,就寫這么多吧,即使你前面都沒搞明白也沒關系,只要你記住一個公式
正午太陽高度角=90°-該地與太陽直射點緯度差
參考資料:http://city.6to23.com/static/302/18729.htm
『柒』 地理學是什麼!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在現代地理學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層,或者是指一個區域。「理」是指事理、規律,或者是事物規律性的內在聯系。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氣、生物和人類活動,簡稱水土氣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綜合體由地理要素組成。
(7)地理學元問題擴展閱讀
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地理學的綜合性體現為地理學研究具有多維、動態的視角。以人地關系作為主線來開展地理學綜合研究,其綜合性和動態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以地表環境、地球環境動態變化為主的動態研究,即環境動態研究;
二是以人類社會發展為主體的人類社會動態研究,聚焦環境和社會動態之間的關系;
三是對區域、流域等研究區域的綜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衛星城市之間在產業布局、交通網路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
地理學的空間表達也是多元、多樣的。除語言、數字等基本表達方式外,圖形往往是地理學表達的主要形式,如通過研究地圖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對比不同時期的地圖可以為地理空間演變研究提供直觀支持。
『捌』 高中地理學習遇到問題 請大家幫幫忙 謝謝
正常,大都是這樣的。
首先你的第一個問題,考試問題不懂的套用,就是對知識點掌握不版熟,
要把權書上的知識點羅列出來,在一個個攻破記牢。
第二個問題,忘記內容就加深記憶,循環往復地去復習。
最後一個,考試總有很多書本里沒有的知識,這就需要加強課外知識,買些地理復習書,或者其他地理書籍,整理筆記。不會的知識點要問老師同學,切忌不能盲目翻書,挑重要的看。
腦子里首先要對知識點有印象,看了書是要消化的。
將知識點劃分為幾大點,再細化,引出各個小點,老師講的重點要特別重視
學好了就不用再倒回去復習了,關鍵是要理解。找一本好看的地理書平時多看看,看的多就記得
深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不要放棄偶。
『玖』 從一元地理觀的角度看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如何統一
思想?5
我來答
陌上初熏nancy
LV.6 2010-06-18
一元性與二元性
近代地理學自洪堡和李特爾謝世以來,地理學的統一與分裂一直是爭論焦點,地理學的一元性受到非議。洪堡主張地理學應在復雜性中去了解統一性;將人類作為自然統一體不可缺少的部分包括在內。李特爾認為統一性正是地理學的特點。但以德國佩舍爾(O. Peschel)為首的一些人認為,地理學只能對地球表面形態進行研究,人類活動不屬其研究范疇。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和阿·彭克都認為地理學僅限於自然地理,而擯棄人文方向。西方一些學者一直致力於推動地理學的統一性。赫特納倡導統一地理學,認為區域是地理現象與社會經濟現象的具體相關結合;二者統一於區域研究中。哈特向指出地理學研究對象很少是純「自然的」或純「人文的」,分為「兩半」是有害的。麥金德認為:「地理學成功發展道路需要將它當作一門統一的科學」。1963年,美國以阿克曼(E.A. Aekerman)為首提出地理學革新建議,否定分裂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二元論。蘇聯從20~50年代,一些地理學者認為統一地理學已經過時,分裂為自然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1926年以康斯坦丁諾夫(O.A. Konstantinov)為代表的經濟學派指出經濟地理學是一門純粹的經濟學科,提出:「徹底拋棄地理觀點」。其觀點與巴朗斯基等領導的地理學派相對立。50年代末阿努欽(V.A. Anuchin)著《地理學理論問題》一書,指出地理學存在著與其它科學不同的「統一的」研究對象和方法論原則,既包括自然的,也是社會的。馬爾科夫(K.K. Markov)力主地理學的統一性,認為自然和人類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不僅要研究其相互作用,還要給予經濟評價。地理區應看作自然經濟綜合體。指出現在再強調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的獨立性是時代的錯誤。在1980年蘇聯地理學代表大會上他指出:「統一地理學或簡稱地理學,就是現代地理學。」中國不少學者均主張地理學的統一性,主要論點仍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關繫上需要統一地理學。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重大的綜合性問題,如人口、資源、環境、能源、城市化等問題需要綜合探討解決,人為地劃分成「無人」的自然地理和「無自然」的人文地理學不僅缺乏科學依據,而且很難擔負上述任務。研究客體的統一性決定了地理學最終應是統一的。地理學分支科學的超前發展則是科學發展和科學整體發展的階段產物。目前地理學中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