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資料

地理學資料

發布時間: 2021-02-05 04:32:02

Ⅰ 求人文地理學方面相關資料

我點了上面的那個鏈接,有一部分內容,不過太簡單,「人文地理方面的資料」這個概念太大了,說明白些。

地理學習資料

看看地理課本就行了 我以前從來都是年級前三

Ⅲ 正在找一些有關日本地理的學習資料

1、地理位置
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端,是一個四面臨海的群島國家,自東北向西南呈弧狀延伸。東部和南部為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中國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別和朝鮮、韓國、中國、俄羅斯等國相望。此外,在遠離本土的西太平洋上還擁有少量小島的主權。

2、面積和地區劃分
包括北方四島(齒舞群島、色丹島、國後島、擇捉島)、竹島等有爭議的地區在內,日本國土總面積為377,887.25平方公里,約相當於俄羅斯的1/45,中國和美國的1/25,但比德國、英國、義大利等多數歐洲國家大。
日本的國土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國4個大島和6,848個小島組成,東西寬300公里,南北長3500公里。
日本的國土習慣上自北向南分為北海道、東北、關東、中部、近畿、中國、四國、九州等8個地區。

3、山地
日本境內多山,山地成脊狀分布於日本的中央,將日本的國土分割為太平洋一側和日本海一側。
日本位於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火山活動頻繁,給當地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麻煩。但是在火山分布地區,景色優美,溫泉資源豐富,成為著名的觀光療養地。

4、河流和平原
日本的河流大多發源於中部山地,向東西兩側流入太平洋和日本海。由於日本東西狹窄,加之山勢陡峭,河流多短而急促。在梅雨和台風季節,水量增大,容易形成洪水。為此,日本修築了大量的堤防和水庫,用於防洪。河水廣泛用於生活用水、農業和工業用水、水力發電。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帶,多為沖積平原,規模較小,較大的平原有關東平原、石狩平原、越後平原、濃尾平原、十勝平原等。

5、海岸線和海洋
日本海岸線全長33,889公里。由於日本是一個島國,因此其海岸線十分復雜。西部日本海一側多懸崖峭壁,港口稀少,東部太平洋一側多入海口,形成許多天然良港。
在東部太平洋一側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環繞、東北部形成千島寒流(親潮),西部日本海一側是對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匯處,魚類資源豐富,成為天然漁場。
近年,導致海水升溫的厄爾尼諾現象也對日本產生影響,主要是梅雨持續時間延長,容易形成冷夏和暖冬。

Ⅳ 地理學是什麼!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在現代地理學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層,或者是指一個區域。「理」是指事理、規律,或者是事物規律性的內在聯系。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氣、生物和人類活動,簡稱水土氣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綜合體由地理要素組成。

(4)地理學資料擴展閱讀

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地理學的綜合性體現為地理學研究具有多維、動態的視角。以人地關系作為主線來開展地理學綜合研究,其綜合性和動態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以地表環境、地球環境動態變化為主的動態研究,即環境動態研究;

二是以人類社會發展為主體的人類社會動態研究,聚焦環境和社會動態之間的關系;

三是對區域、流域等研究區域的綜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衛星城市之間在產業布局、交通網路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

地理學的空間表達也是多元、多樣的。除語言、數字等基本表達方式外,圖形往往是地理學表達的主要形式,如通過研究地圖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對比不同時期的地圖可以為地理空間演變研究提供直觀支持。

Ⅳ 地理學家資料

李四光 發現了中國的含油地層

竺可楨 積累了大量我國氣候資料

徐霞客 究 系統研究了我國的岩溶地貌

酈道元 對我國河流進行了深入研

魏格納 大陸漂移假說的首創

Ⅵ 急求,地理學科各種資料

不知道這復里的是不是制你想要的
有各地的文化
還有地理猜謎語。五嶽的由來等等
你翻翻頁就找到啦
http://dl.zxxk.com/Article/Class/2041.html

Ⅶ 考研地理科學導論復習資料

嗨,那個資料你有拿到嗎?可否發我一份?我今年考,不勝感激

Ⅷ 跪求「地理的學習資料」。本人地理基礎很糟糕! 所以一定要適合基礎差的我!

高中地理必修3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第一節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人教版)

一、區域的定義: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指標和方法不同,區域的類型也不同。

二、區域的特點:有的邊界是明確的(行政區),有的邊界是過渡性質的(干濕地區);層次性

註:兩個區域,按照不同的指標,地理界線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長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對比

長三角(華東地區、滬寧杭地區):讀圖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東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與日本隔東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

3、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溫暖時間長,作物的生長期長。

4、土壤與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較為分散,多為水田,人均耕地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5、水系:長江、京杭運河、富春江、錢塘江、黃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麥、油菜、棉花

7、礦產資源貧乏。

8、綜合性的工業基地(發達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輕工業,利用交通優勢進口礦產發展重工業)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遼河平原構成東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為主,地勢平坦

3、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陸性稍強),溫暖時間短,作物的生長期短。

4、土壤與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較為集中,多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於機械化的推廣,耕作方式相對粗放,畝產量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麥、大豆、玉米、甜菜(遼南為冬小麥)

7、礦產:有豐富的石油資源。

8、工業:我國的重化工基地。

四、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區域的影響是不同的。

以長江中下游平原為例為例來分析

1、開發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為農業發展的障礙。

2、開發時期:隨著科技的發展,化不利的自然條件為有利的條件。

3、農業時期:成為我國重要的糧倉和棉花、桑蠶的產地。(為什麼)

4、工商業時期:稠密的水網再次成為農業發展的障礙,糧倉地位、棉花生產地位均讓位於其他地區。

第二節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發展中的應用

1、地理信息技術:RS(遙感),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要熟悉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監測、城市管理、資源普查、災情評估、農業生產、台風預報等等。

3、地理信息技術大眾化趨勢:GPS汽車導航、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空間信息網站

4、RS的定義:利用裝載於飛機或者航天器、衛星等上面的設備,對地面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關鍵的裝置時:感測器

原理:不同物體發射的電磁波不一樣

主要環節:目標物——感測器——處理裝置——遙感圖像

應用:

5、GPS

組成部分:空間部分、地面部分、用戶設備

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確的三維坐標(經緯度和高程)

應用:汽車導航、空間定位、農業灌溉

6、GIS:是一種計算機系統,需要人來操作(輸入信息、管理、分析、表達)

數據源:統計數據、田野調查數據、遙感圖像

應用:空間分析、查詢檢索

在RS的的基礎上,可以利用GIS來動態監測或預報

台風的監測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術

第二章

一、荒漠化的定義、表現和主要地區

定義: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以及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實質是土地生產力喪失的土地退化。

表現: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簡稱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黃土高原地區)、

石漠化(雲貴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區)、

鹽漬化(灌溉農業區)、

紅漠化(主要發生在我國江南丘陵以紅色砂岩為主地區,地表紅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禿禿的紅色石山,土地貧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稱為紅漠化)

二、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荒漠化的自然基礎)

西北地區(閱讀教材圖片可以獲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肅(和蒙古是交界的)、寧夏、陝西北部、內蒙古大部。

2、本區的主要山脈: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昆侖山、阿爾金山、天山、阿爾泰山。

3、地理界線:賀蘭山是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分界線,以東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線,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異規律:有東到西的景觀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體現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5、綠洲農業的位置:山前的沖積扇上,山麓地帶。

6、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氣候乾旱,土壤發育差、土質疏鬆,植被稀少,大風多且集中,風力侵蝕嚴重。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荒漠化的決定因素)。

原因:人口激增、人類活動不當。

過度樵採:鄂爾多斯

過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區

過度開墾:沙區邊緣、綠洲地區

水資源利用不當

四、荒漠化防治對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區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圍推廣, 原因是成本太高)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退耕還林、退耕還草)
4、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營造薪炭林、開發沼氣、風力發電)
5、控制人口增長

第二節:森林的開發與保護

一、森林的作用

1、自然資源:木材、燃料

2、環境資源: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凈化空氣、吸煙除塵、防風固沙、美化環境。

3、破壞森林的危害:氣候失調、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減少。

二、熱帶雨林的分布以及作用

1、分布:赤道兩側,集中在非洲剛果河流域、東南亞、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注意:赤道穿過的地方並不都是熱帶雨林氣候,如果非洲東部地勢較高,赤道附近是熱帶草原氣候。

2、亞馬孫熱帶雨林佔世界雨林的一半其環境作用明顯。

(1)維持全球的碳氧平衡;(2)維持全球的水平衡,促進全球的水循環。

三、雨林生態的脆弱性

1、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植物體內

2、高溫淋洗的作用,土壤貧瘠

3、植物容易遭受破壞,一旦被毀很難恢復。

四、雨林被毀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類的過度開發,

(1)過度的焚耕開墾

(2)大規模的農場和牧場的開發

(3)商業性的伐木

(4)采礦、水利和公路建設

五、亞馬孫雨林開發計劃

1、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

2、移民亞馬孫平原

3、藉助外資、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六、開發還是保護

保護第一

要採取保護性的開發:進行環境教育,成立保護基金會,發展生態旅遊,建立自然保護區等等。

問題研究:

濕地的作用:(1)涵養水源(2)蓄洪(3)維護生物多樣性(4)調節氣候

圍湖造田是破壞生態環境的一種行為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