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地理學
⑴ 一個統計學家,一個地理學家,一個長跑冠軍在沙漠迷路了,誰活下的的機率較大,為什麼
地理學家。畢竟他選擇的路是正確的。其他人很容易選錯,那就會失敗,跑得快又如何呢。
⑵ 地理學家在沙漠怎麼出來
太陽 角度 計算出來
⑶ 荒漠與沙漠有區別
有區別。
一、概念不同:
荒漠通常指由於降水稀少或者蒸發量大而引起的氣候乾燥、植被貧乏、環境荒涼的地區。
沙漠是指荒漠地區地表有大片沙丘覆蓋的區域,是荒漠的多種類型之一,也是分布最多的一種荒漠類型。
二、環境不同:
荒漠其地面溫度變化大,物理風化強烈,風力作用活躍,地表水則顯得極端貧乏,大多數地方有鹽鹼土。
漠的最大特徵是不僅環境荒涼,而且地表遍布著沙丘。
三、組成不同:
荒漠是乾旱區大型地貌組合,有岩漠、礫漠、沙漠和泥漠。後者即乾涸湖沼或龜裂地,規模一般較小。
沙漠,主要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蓋、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氣乾燥的荒蕪地區。
(3)沙漠地理學擴展閱讀:
根據地理學上的定義,荒漠是「降水稀少,植物很稀疏,因此限制了人類活動的乾旱區」。生態學上將荒漠定義為「由旱生、強旱生低矮木本植物,包括半喬木、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為主組成的稀疏不郁閉的群落」。
沙漠亦作「沙幕」,乾旱缺水,植物稀少的地區。沙漠地域大多是沙灘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經常出現。有些沙漠是鹽灘,完全沒有草木。
沙漠一般是風成地貌。沙漠里有時會有可貴的礦床,近代也發現了很多石油儲藏。沙漠少有居民,資源開發也比較容易。沙漠氣候乾燥,它也是考古學家的樂居,可以找到很多人類的文物和更早的化石。
⑷ 沙漠化研究是不是屬於歷史地理學
沙漠化是一種地質災害,屬於自然地理裡面的,如果是僅僅是研究沙漠化的的成因及現狀則是版屬於自權然地理裡面的地質災害;如果還會研究如何治理沙漠化比較綜合的研究就屬於人文地理范疇,比較綜合全面的研究,對現實具有指導意義。
⑸ 地球表面地理學的研究,能說明沙漠成因嗎
非常復雜,說起來一般有3個方面:
首先是氣候,氣候可以說是沙漠化的罪魁禍首。版
撒哈權拉沙漠的成因就是因為季風,導致降水少,因此植物難以生長,所以導致沙漠化。
其次是地理環境,有些地方的土地是黃土和砂石為主,含養分很少,植物生長艱難,也導致了沙漠化。
然後是人為,人類對土地的過分開發,導致土地養分的流失,鹽鹼化就是最明顯的原因之一,同樣導致了植物的生長艱難,沙漠化。
這個是我自己的理解,肯定不全面,我也不是讀地理的,你如果想要全面理解成因,可以去尋找相關的專業知識來了解。
謝謝你的提問。
⑹ 沙漠與荒漠的區別
荒漠、沙漠和荒漠化
荒漠和沙漠是兩個含義相似,實質不同的概念。在自然地理學中,凡是氣候乾旱、降水稀少、蒸發巨大、植被稀疏貧乏的地區都稱為荒漠,意為荒涼之地。根據地面組成物質的不同,荒漠可分為岩漠(石漠)、礫漠、沙漠(沙質荒漠)、泥漠和鹽漠,以及在高緯或高山地帶由於低溫引起的生理性乾旱而致植物貧乏的寒漠。前兩者即岩漠(石漠)和礫漠,在我國習慣稱為戈壁,蒙古語意為「難生草木的土地」。而沙漠即沙質荒漠,是荒漠中面積最廣的一種類型。沙漠地面覆蓋大片流沙,廣布各種沙丘。它既包括移動沙丘,也包括固定、半固定的草原沙地。荒漠化主要是指由於不利的人類影響造成的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它引起生物能力的下降,使植物生物量、土地載畜量、作物產量和人類健康狀況下降。土地沙化是細粒砂子的流失的過程,是荒漠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沙漠和荒漠化的分類,國際上普遍採用布德科的乾燥度指標來衡量。我國學者把他的公式簡化為D=E/P,其中E代表蒸發量,P代表同時期的降水量,而E則用0.16∑t近似值表示,∑t為大於10℃的積溫。國際上通常依據氣象指標,規定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乾燥度D>10是真正的沙漠,D=7~10為荒漠化。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5647065.html?si=2
⑺ 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地理環境
沙漠在西部和南部海拔高達1200~1500米,在東部和北部則為800~1000米。沙丘最高達200米。 也有資料顯示,塔克拉瑪干沙漠,是全世界第一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腹地被評為中國五個最美的沙漠之一。由於地處歐亞大陸的中心,四面為高山環繞,塔克拉瑪干沙漠充滿了奇幻和神秘的色彩。
塔克拉瑪干沙漠流動沙丘的面積很大,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達300米左右。沙丘類型復雜多樣,復合型沙山和沙壟,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條條巨龍,塔型沙丘群,呈各種蜂窩狀、羽毛狀、魚鱗狀沙丘,變幻莫測。沙漠有兩座紅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為「聖墓山」,它是分別由紅沙岩和白石膏組成,沉積岩露出地面後形成的。「聖墓山」上的風蝕蘑菇,奇特壯觀,高約5米,巨大的蓋下可容納10餘人。
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側翼為雄偉的山脈:天山在北面,昆侖山在南面,帕米爾高原在西面。東面逐漸過渡,直到羅布泊沼盆,在南面和西面,在沙漠和山脈之間,則是由卵石碎屑沉積物構成的一片坡形沙漠低地。
數條小山脈和山鏈由老第三紀和新第三紀(6640萬到160萬年以前)的砂岩和黏土形成,隆起於沙漠的西部。弧形的馬札拉山脈,在和田與葉爾羌河谷之間,呈弧形向西南綿延而去。長145公里,寬3~5公里,海拔最高1635米。平均高於沙原地表僅300~350米。附近是另一座孤立的山嶺,四面為流動沙丘所圍繞;托合他卡孜(Tokhtakaz)山脈海拔達1560米,山嶺高於平原183~244米。
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地表是由幾百米厚的鬆散沖積物形成的。這一沖積層受到風的影響,其為風所移動的沙蓋厚達300米。風形成的地形特徵多種多樣,各種形狀與大小的沙丘均可見到。較大的沙丘鏈幅度可觀:高30~150米,寬240~503米,鏈間距離0.8~5公里。風形成的最高的地形形式是金字塔形沙丘,高195~300米。在沙漠的東部和中部,以中間凹陷的沙丘和巨大、復雜的沙丘鏈形成的網為主。在沙漠西部(和田河谷東面)亦屬常見,橫貫與縱向(指風)的地形形式共存。這樣一種風形成地形特徵的多樣形,是盆地風復雜狀況的一個結果。 塔克拉瑪干沙漠,系暖溫帶乾旱沙漠,酷暑最高溫度達67.2℃,晝夜溫差達40℃以上;平均年降水不超過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發量高達2500-3400毫米。
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氣候溫暖適度,是明顯大陸性的,年最高氣溫為39℃。年降水量極低,從西部的38毫米到東部的10毫米不等。夏季氣溫高,在沙漠的東緣可高達38℃。東部地區7月份平均氣溫為25℃。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氣溫為-9~-10℃,冬季所達到的最低溫度一般在-20℃以下。全年有1/3是風沙日,大風風速每秒達300米。由於整個沙漠受西北和南北兩個盛行風向的交叉影響,風沙活動十分頻繁而劇烈,流動沙丘佔80%以上。據測算低矮的沙丘每年可移動約20米,近一千年來,整個沙漠向南伸延了約100公里。
西部地區夏季盛行北風和西北風。這兩種氣流在位於克里雅河最北端的沙漠中心附近相會後,造成復雜的環流系統,這一點清楚地反映在沙丘的形狀上。春季,當地表沙變暖時,上升氣流發展,東北風特別強烈。在此期間,強颶風塵暴常常發生,使大氣充滿沙塵,可高達海拔3962米。從其他方向來的風也將塵霧揚入空中,幾乎終年籠罩著塔克拉瑪干沙漠。
白天,塔克拉瑪干赤日炎炎,銀沙刺眼,沙面溫度有時高達70-80度,旺盛的蒸發,使地表景物飄忽不定,沙漠旅人常常會看到遠方出現朦朦朧朧的「海市蜃樓」。 塔克拉瑪干沙漠植被極端稀少;幾乎整個地區都缺乏植物覆蓋。在沙丘間的凹地中,地下水離地表不超過3~5米,可見稀疏的檉柳、硝石灌叢和蘆葦。然而,厚厚的流沙層阻礙了這種植被的擴散。植被在沙漠邊緣——沙丘與河谷及三角洲相會的地區,地下水相對接近地表的地區——較為豐富。在那裡,除了上述植物外,尚可見一些河谷特有的品種:胡楊、胡頹子、駱駝刺、蒺藜及豬毛菜。岡上沙丘常圍繞灌叢形成。
沙漠四周,生長發育著密集的胡楊林和檉柳灌木,形成「沙海綠島」。特別是縱貫沙漠的和闐河兩岸,長生蘆葦、胡楊等多種沙生野草,構成沙漠中的「綠色走廊」,「走廊」內流水潺潺,綠洲相連。林帶中住著野兔、小鳥等動物,亦為「死亡之海」增添了一點生機。考察還發現沙層下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和石油等礦藏資源,且利於開發。有水就有生命,科學考察推翻了「生命禁區論」。 該沙漠的動物也極端稀少。只是在沙漠邊緣地區,在有水草的古代和現代河谷及三角洲,動物才較為多樣。在開闊地帶可見成群的羚羊,在河谷灌木叢中有野豬,猞猁,塔里木兔,野馬,天鵝,啄木鳥。在食肉動物中有狼,狐狸還有沙蟒。直到20世紀初,還可見到虎,但它們從那時起就滅絕了。稀有動物包括棲息在塔里木河谷的西伯利亞鹿與野駱駝,後者在19世紀末時尚在遠及和田河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多半地域徜徉,但當前只偶然出現於沙漠東部地區。
該沙漠動物約有272種,高等植物有73種,還有許多低等植物和微生物。
⑻ 卡拉哈里沙漠的地理特徵
喀拉哈里沙漠地表起伏不大,遍地是沙的平原,到處海拔都在900米以上。基岩只裸露在低而直立如牆的小山群中,它們為數不多但很顯眼地出現在一般地面上。除了這種小山群外,3種地表含蓋了所有喀拉哈里沙漠的特徵:小沙原、縱向沙丘和淺水湖(窪地)。沙的深度一般都超過60米。在許多地區,沙是紅的,這是一薄層氧化鐵覆蓋在沙粒上的結果。
喀拉哈里沙漠的整個西部以長長的沙丘鏈為其特色,其大致呈北或西北走向。沙丘至少長1.6千米,寬約數百米,高達6-60米。每一個沙丘同其鄰丘都由一個寬而平行的凹坑分隔開來,凹坑被當地人稱為「街」或「小路」,因為每一個凹坑都便於人行進。 在喀拉哈里沙漠南部和中部,地面水只有在廣為分布的小水坑裡才有,沒地面水系。幾乎所有的雨一降下來就消失在深沙里。在喀拉哈里沙漠的南部和中部某些處找到了大量的古代水系--有些就在地面上,有些則透過空中攝影才探得。即使在一年中雨量最多之時,這些水系今日都不再運轉。
喀拉哈里沙漠北部有一個很不尋常的水系。夏日大雨滂沱落在遠在喀拉哈里西北部的安哥拉中部高地上。大量的徑流水流入若干向南流的小溪中,這些小溪匯合起來形成奧卡萬戈和寬多(Cuando或Kwando)河。奧卡萬戈河向東南流入喀拉哈里沙漠最北部的部分,最後分散為若干分流水道流入波札那北部的廣闊的沼澤地。在安哥拉,經過一個不正常的濕潤降雨季節,過多的水流入沼澤地並溢出流入遠在南部的恩加米湖(Lake Ngami),然後向東流通過博泰蒂(Boteti)河注入騷湖(Lake Xau)和馬卡迪卡迪(Makgadikgadi)鹽沼。同樣,寬多河從安哥拉向南流,部分注入一個沼澤的東北部延伸部分。因而在一個長期缺水的區域卻創造出廣闊區域水過剩的現象。 潮濕氣團來自印度洋,東北部水量最大(年平均超過500毫米),西南部則有所下降(在喀拉哈里南邊緣不足130毫米)。但是降水量變化極大。多數降雨發生在夏日雷電交加之時,各處每年都有極大變化。冬季特別乾燥,濕度極低,有6-8個月完全無雨。
日、季氣溫變化范圍極廣且規律。夏日蔭涼處氣溫仍達43-46℃,但同一天晚上可降至21-27℃;冬季晚上的氣溫一般均降至冰點甚至可低到零下12℃。 喀拉哈里沙漠北部的動物也比南部的種類更多。南部主要的品種有跳羚、角馬和麋羚(所有這些有時會成群出現的),還有東非大羚羊、大角斑羚和許多非群居品種,諸如捻角羚(大羚,生長在有較濃密灌木叢的地區中)、小岩羚和小羚羊。在沙漠下面的「龍息洞」中,有著世界上最珍稀最與世隔絕的魚——金鯰魚。
喀拉哈里沙漠北部養育著相當數量的長頸鹿、斑馬、象、水牛和羚(馬羚、貂羚和黑斑羚等); 肉食性動物諸如獅子、獵豹、豹、野獵犬和狐;其他大的或中等身材的哺乳動物有胡狼、鬣狗、疣豬;狒狒、獾、食蟻獸、熊、野兔和豪豬;以及無數的小嚙齒類動物,幾種類型的蛇和蜥蜴,還有大量的鳥。
乾旱的非洲卡拉哈里沙漠,生活著7種主要食肉獸。生物學家按照它們的權力順序,從強到弱依次列出了七份檔案。
獅子——占絕對優勢的頭號強者。在卡拉哈里的乾旱沙漠環境里,憑它們的個頭,力氣,兇猛,群居性和適應能力,在所有食肉獸中是無可匹敵的。
斑鬣狗——第二號強者。外貌雖像狗,但與狗沒有直接親緣關系。它是最大的鬣狗,個頭僅次於獅子,它們的高傲而猙獰的面目,往往使除獅子以外的其它食肉獸退避三舍,所以不可能從它們口邊輕易奪取獵物。不過,這種野獸在卡拉哈里數量不多,所以無足輕重。
野狗——成群搜食者。它是真正的狗,不過它們的耳朵特大,還常常高豎頭頂,好像兩把圓蒲扇。由於它們習慣於結成群搜食,以多勝少,所以在卡拉哈里食肉獸中地位頗高,名列第三,不過,它們在那裡的總數量較少,因而影響不是很大。
棕鬣狗——卓越的倖存者。它的個頭比斑鬣狗得多,體重只有40-47千克。站立身高與德國牧羊犬差不多。它是世界上四種鬣狗中最珍貴的一種,由於對南非乾旱,半乾旱地區的適應能力極強,所以在卡拉哈里沙漠中一直保持著可觀的數量。
豹子——孤獨的潛隨獵物者。它性情雖然兇猛,但個性孤獨,一般不與競爭對手爭食,即使遇上攔路「搶食犯」,多半也不會行凶反撲。平時喜歡伏在樹木的橫枝上,伺機襲擊過往的動物。
獵豹——憂心忡忡者。它是獸類中的奔跑冠軍,常常捕殺比自身大的食草動物,但見到其它食肉獸總是憂心忡忡,顯出一副又順從又膽怯的模樣。幸虧它們善於快速獵食,因而在卡拉哈里沙漠上還有其足跡。
黑背胡狼——足智多謀的獲食者。它個頭較小,長相似狗,行動敏捷,在7種食肉獸中雖是最弱者,但憑它的足智多謀的才能,常常可以智勝所有競爭者而獲得豐盛的美餐。
⑼ 我國的地理學家死在塔克拉馬干沙漠的是哪個
彭加木(年~1980年),原名彭加睦,廣東番禺人。1947年在北京大學農學院任助教。1949年後進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當研究員,1979年兼任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院長。1980年5月,他帶領一支綜合考察隊赴新疆羅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獨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被流沙吞沒,之後一直未找到他的遺體。對他的失蹤,全國曾風傳過各種說法和猜測。多年來,官方和民間曾多次發起尋找,均一無所獲。近日,又傳出發現彭加木遺體的消息,據稱,這次發現的屍體與與彭加木有五大相似之處。
生平簡介
1947年在南京中央大學畢業後,到北京大學農學院任教,專攻農業化學。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工作。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中國科學院准備組織一個綜合科學考察委員會,分赴邊疆各地調查資源,他主動放棄出國學習的機會,積極向組織提出要求,赴新疆考察。他在給郭沫若的信中說:「我志願到邊疆去,這是夙願。……我具有從荒野中踏出一條道路的勇氣!」1957年身患縱隔惡性腫瘤,回到上海治療。他以頑強的意志同疾病作斗爭,病情稍有好轉就重返邊疆。先後踏遍雲南、福建、甘肅、陝西、廣東、新疆等十多個省區,曾十五次進疆考察並幫助改建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後任該院副院長。還三次進入羅布泊地區,調查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為開創邊疆科研工作傾注心血,並為發展我國的植物病毒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1980年5月,他帶領一支綜合考察隊進入新疆羅布泊考察,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揭開了羅布泊的奧秘。6月17日,考察隊在庫木庫都克附近扎營。其時,汽油和水所剩無幾。為了解決這一困難,繼續東進考察,他獨自外出找水走向沙漠深處,迷路後因飢渴而昏倒,不幸被狂風掀起的沙浪淹沒,為發展我國科學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的光榮稱號。
1947年畢業於南京中山大學農學院,畢業後先後擔任北京大學農學院土壤系助教,中國科學院助理員,助理研究員,1961年,上海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64年選為上海全國人大代表,1979年任新疆科學院副院長,他先後15次到新疆進行科學考察,3次進入巴音郭楞的羅布泊進行探險,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時,因科學考察中缺水, 彭加木主動出去為大家找水,不幸失蹤,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化作了羅布魂,將他對羅布泊之情、對巴音郭楞之情永遠系在巴音郭楞人民、全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心中。
彭加木羅布泊的三次探險:
▲第一次是1964年3月5日—3月30日, 彭加木和幾個科學工作者環羅布泊一周,採集了水樣和礦物標本,對當時流入羅布泊的三條河流(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河水的鉀含量做了初步的研究,認為羅布泊是塊寶地,可能有重水等資源。重水是製造核能源不可缺少的物質,六十年代我國需花大量外匯購買。他不顧身患癌症的身體,主動請櫻為國家找天然重水,但由於時間短促,一無所獲,但他的獻身精神卻感動了人民,人民將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第二次考察是1979年11月15日和12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中日兩國電視台組成《絲綢之路》攝制組,到羅布泊實地拍攝,聘請彭加木為顧問,先期到羅布泊進行了細致的科學考察,他說:「我彭加木具有從荒野中踏出一條路來的勇氣,我要為祖國和人民奪回對羅布泊的發言權」。此行取得了許多驕人的科研成果,為國家尋找到了許多稀有的寶藏。這次科學考察發掘填補了我國一些重大科研領域的空白,糾正了外國探險者的一些謬誤。科學考察結束後,又為中日兩國攝制組找到了從古墓地、興地山進入樓蘭的道路,還重走了從樓蘭環繞羅布泊到達若羌的絲綢之路中段。
▲第三次是1980年5月8日至6月17日, 他任中國羅布泊科學考察隊長,首次穿越了羅布泊湖盆全長450公里,因1972年前是水鄉澤國,誰也無法穿越,在湖盆中採集了眾多的生物和土壤標本,採集眾多的礦物化石,收集了眾多的第一手科考資料,為我國綜合開發羅布泊做了前贍性的准備。
不幸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卻失蹤了,國家先後4次派出十幾架飛機、幾十輛汽車、幾千人拉網式的尋找,面對著黑風暴颳起的沙包、沙梁、沙山,卻沒有絲毫蛛絲馬跡,人們終於知道了,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化作了「羅布魂」。
最新消息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學家彭加木羅布泊湖東南方向的庫木庫都克以西4公里處意外失蹤,受到舉國關注,對他的失蹤,全國曾風傳過各種說法和猜測。多年來,官方和民間曾多次發起尋找,均一無所獲。近日,又傳出發現彭加木遺體的消息,據稱,這次發現的屍體與與彭加木有五大相似之處。
2007年6月2日,探險愛好者劉先生和朋友一行4人在位於哈密大南湖戈壁與羅布泊相接部位的雅丹地貌群拍照時,發現一具干屍,他們懷疑這就是彭加木的遺體。
核心提示:「我往東去找水井。」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留下紙條,往東去了!其實無論是官方組織的搜救隊,還是民間的探險團隊已在這塊土地上苦苦尋找了27年,但彭加木就像是空氣一樣在羅布泊地區神秘蒸發了,留下諸多的猜測給後人。27年之後的今天,幾位野外探險者發現的這具干屍會是彭加木嗎?
·1、在羅布泊附近
當年,彭加木的走失地,在庫母塔格沙漠羅布泊鎮附近以東,而此次野外探險者們發現的干屍,則在羅布泊相接部位的雅丹地貌群附近。
·2、170厘米身高
在有關彭加木的特徵描述里,我們看到了這樣的文字: 他生前為寬額頭,身高172厘米。此次發現的這具干屍,身高恰恰在170厘米左右,從圖片上也能看出,死者生前是寬額頭。
·3、白色的確良襯衣
據曾經給彭加木先生開車的司機、當時的車隊隊長王萬軒老人回憶:至於襯衣,彭加木先生有一件藍色的,一件白色的。而此次發現的這具干屍,身上穿的正是一件白的確良襯衣,而這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最流行的衣料。
·4、藍色長褲
王萬軒老人清楚地記得,彭加木當時穿著藍色長褲,這與探險者們發現的干屍特徵也是一致的。
·5、上海牌手錶
彭加木走失前戴了一塊上海牌手錶,但是已經沒有人記得這塊手錶的表帶是金屬的還是皮革的了。而在這具干屍身上,恰恰有一塊上海牌手錶。
⑽ 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地理原因
概況
撒哈拉沙漠西至大西洋沿岸,北界阿特拉斯山脈和地中海,東抵紅海,南達蘇丹和尼日河河谷。其最高點在提貝斯提高原的庫西山,海拔 3,415米。撒哈拉沙漠可分為三部分:西撒哈拉、中部高原山地〈包括阿爾及利亞的阿哈加爾高原,尼日的艾爾高原和查德的提貝斯提高原〉、東部最荒涼,是特內雷沙漠和利比亞沙漠。
撒哈拉沙漠間隔非洲大陸為兩部分,北非和南部的黑非洲,兩者的氣候和文化截然不同。沙漠南部邊緣是半乾旱的熱帶稀樹草原,阿拉伯語稱之「薩赫勒」。其南部分雨水充沛,植物繁茂,阿拉伯語稱為「蘇丹」,意為黑非洲。
人類於50萬年前,就生活在撒哈拉沙漠邊緣。上一個冰河時期,它還不是沙漠,氣候類似現今東非。約有3萬幅古代岩畫在撒哈拉沙漠被發現,其中約一半在阿爾及利亞南部的恩阿傑爾高原,描繪的都是河流中的動物,如鱷魚等。另外還發現恐龍的化石。公元前3000年之後,撒哈拉沙漠則已幾無大面積的植被地帶,除了尼羅河谷和散布沙漠中的綠洲。
現有約 250 萬人生活於撒哈拉范圍內,主要在茅利塔尼亞、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屬於阿拉伯語系的如柏柏爾人、圖阿雷格人、撒哈威人和摩爾人;黑人種族如圖布人、努比亞人、薩哈威人和卡努里人。撒哈拉最大城市為茅利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較重要城市如阿爾及利亞的塔曼臘塞特、馬里的廷巴克圖、尼日的阿加德茲、利比亞的加特和查德的法雅。
撒哈拉沙漠衛星照片
[編輯] 歷史
依據撒哈拉沙漠里的岩畫內容,可劃分它們為幾個時期:
[編輯] 史前時期
史前時期在始新世的前後。撒哈拉當時並未很乾燥,而是廣闊的河流沖積平原。這階段沒有發現人類活動跡象,因此取名史前,並非當時有岩畫圖像。
[編輯] 水牛時期
水牛時期 約從3萬5千年前至公元前8000年左右。其岩畫主要在阿爾及利亞東南部、查德和利比亞。它們約畫於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之間,使用目前已在當地絕跡的動物奶汁混合顏料畫在岩石上。這些動物包括水牛、象、河馬和犀牛。畫中人物經常戴著圓型盔帽,使用棍棒、斧頭、弓箭,並投擲棍棒擊打獵物,但未見標槍。
[編輯] 黃牛時期
黃牛時期約從公元前75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當地居民開始從事游牧生活,放牧牛、羊。曾經發現陶器和新石器時代經過打磨加工的石斧、石磨和箭頭,及一些打獵用的弓箭。放牧的動物是從亞洲引進。後期並發現一些能聚集較多人和牲畜的村落遺跡。
[編輯] 馬時期
馬時期約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700年左右。這時期有跡象已引進了馬、駱駝和奶牛,並從事大規模農業。從腓尼基人學會使用和鍛造鐵器,可能在公元前1220年前後。腓尼基人其時在當地建立了橫跨整個撒哈拉到埃及的大帝國聯盟。
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已變成同於目前的大沙漠,是當時人類無法逾越的障礙。僅在其綠洲有一些居民,商業往來很少能穿越沙漠。尼羅河谷是例外,基於水源充分,這里植物生長繁茂,成為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雖然尼羅河仍有幾個無法通航的大瀑布,構成商業貿易障礙,但埃及設法將鐵器技術,和帝王觀念傳播到南方的努比亞及更偏南的地方。
公元前500年時,古希臘和腓尼基人逐漸對此地區產生影響。希臘商人於沙漠東部邊緣地帶開發商機,在紅海沿岸建立許多商業殖民地。迦太基人則於大西洋沿岸的沙漠西部開發,但由於大西洋風浪險惡,當地市場也不足,所以他們的探索從未超過現在摩洛哥的范圍。中央集權的國家只分布在沙漠北部和東部邊緣,權力達不到沙漠腹地,生活在沙漠邊緣的人們因此常受到沙漠中游牧的柏柏爾人襲擊。
駱駝是入侵此地的阿拉伯人引進,造成了撒哈拉沙漠歷史上的最大變化。它們使貿易往來可以穿越沙漠,北方地中海沿岸的酋長們將馬匹和工藝品運到南方,南方的薩赫爾王國由於出口黃金和鹽而富裕強大。沙漠綠洲成為商業中心,逐漸被北方的酋長們控制。
這情況持續幾個世紀,直到歐洲人發明了大帆船。首先是葡萄牙人繞過撒哈拉去掠奪幾內亞的資源,隨後別的歐洲國家接續跟進,撒哈拉就很快失去了商業價值。
撒哈拉沙漠受到當時殖民者忽視,現代卻發現很多礦藏具有價值,如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的油氣資源,摩洛哥和西撒哈拉的磷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