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徽州地理學

徽州地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2-04 20:10:44

Ⅰ 徽州的自然特徵

徽州文化具來有自然與自人文、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融合的整體性特徵,獨特而集中。村落依山而建,講究水系與自然的和諧,目連戲和村落、宗族信仰、文化活動緊密聯系,徽劇演出的戲台就是村落建築的組成部分;文房四寶與古建築中的「文氣」融為一體;羅盤製作源於徽州人對堪輿風水的重視;醫學與宗族以及山區的葯材資源有密切關聯;檻聯匾額不僅突出了徽州文化的品位,也體現山區豐富的竹木資源……凡此種種,無不是其文化生態的整體性的體現。

Ⅱ 古徽州所轄范圍和它的歷史意義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古徽州一府六縣,即歙縣、回黟縣、休寧、祁門答、績溪、婺源,府治在歙縣,前四個縣在現在的安徽省黃山市,績溪縣今屬安徽省宣城市,婺源縣今屬江西省上饒市。
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雛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也是1667年(康熙六年)江南省分治後安徽之「徽」的來源,「江南左」取安慶府、徽州府的首字,稱為安徽省。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
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主要內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歷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學、新安醫學、程大位珠演算法、徽派朴學、徽州戲曲、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畫、徽州工藝、徽州刻書、徽州文獻、徽州文書、徽派建築、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等。

Ⅲ 徽州的歷史發展淵源是怎樣的

據出土文物和遺址考證,早在6000年前,績溪徽嶺就有人類活動。距今約四五千年前的商周時期,古徽州這塊土地上的土著先民已相當活躍,古徽州早期文化與周邊文化發展基本同步。

據我國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之後,把中國東部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和雍等九州,古徽州劃歸揚州之域。

古徽州春秋時期屬於吳國,吳國滅亡後屬於越國,戰國時屬於楚國。因處吳楚之間,故有「吳楚分源」和「吳頭楚尾」之稱。婺源縣北浙源鄉浙嶺脊上,至今仍有「吳楚分源」石碑。

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秦國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沿用春秋時秦、晉、楚等國的「郡縣制」,即以郡統縣的地方行政機構,推行於全國,分全國為36郡,每郡下設若干縣。始置黟、歙兩縣,先屬會稽郡,後屬鄣郡。

公元前201年至公元前121年,黟、歙兩縣先後屬荊國、吳國、江都國;公元前19年,在黟縣建廣德國,3年後即廢。

208年,吳國時劃歙縣東鄉為始新縣,南鄉為新定縣,西鄉為黎陽縣和休陽縣,加黟、歙兩縣共6個縣,建新都郡,治所始新縣,始新縣今浙江省淳安。此時為本地區設郡的開始。

258年,休陽縣改為海陽縣。280年,新都郡首次改名為新安郡。因此,新安文化由此起始,後有新安各學派之名。

據《讀史方輿紀要》,祁門縣西鄉有新安山,「奇秀甲於群山,為郡之勝」,「相傳郡名新安以此」。仍轄6個縣,所屬新定縣改為「遂安縣」,海陽縣改為「海寧縣」。

464年,黎陽縣並入海寧縣,新安郡轄歙、黟、海寧、遂安和始新5個縣。522年,劃吳郡壽昌縣歸新安郡。553年,新安郡改為新寧郡,轄海寧、黟、歙、黎陽四縣,治所海陽,歸揚州管轄。

589年,又復設新安郡,廢黟、歙兩縣入海寧縣,劃歸婺州管轄。後來復黟、歙兩縣,置歙州,州治黟縣。再後來,改海寧縣為休寧縣。607年,改歙州再復新安郡,領休寧、黟、歙3個縣,郡治休寧縣。

621年,又改新安郡為歙州,州治歙縣。740年,劃休寧縣西鄉和樂平縣懷金鄉建婺源縣,屬歙州。759年,置浙江西道觀察使,歙州歸其管轄。

766年,劃歙、休寧兩縣設歸德縣,劃黟縣赤山鎮和饒州浮梁縣一部設祁門縣,劃歙縣華陽鎮設績溪縣,隸宣歙池觀察使。

770年,廢歸德縣地復歸歙、休寧兩縣,歙州領黟、歙、祁門、休寧、婺源、績溪6個縣,始有「一州六縣」建置。

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州治歙縣。何以名為「徽」,據《徽州府志》記載:一是以績溪縣有徽嶺、徽山而名;二是「取績溪之大徽村為名」;三是以孔傳「徽,美也」,故以為名,以徽贊歙州之美。從此有了「徽州」之名及其所轄6個縣建置,開徽州文化新局面。

1277年,改徽州為徽州路,隸江浙行中書省建康道。1357年,改徽州路為興安府。至1364年,改興安府為徽州府,轄6個縣不變。從此,徽州即為「一府六縣」。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仍為徽州「一府六縣」,治所歙縣,歷經明代和整個清代,直至1912年廢府留縣,徽州「一府六縣」的建置長達540多年而未變。

自秦設黟、歙兩縣,迄今已有2200多年;自晉太康置新安郡,迄今近1800年。這是「徽州」的歷史淵源。

Ⅳ 徽州有哪四大山脈

徽州的山,峰巒重重,連綿起伏。黃山、天目山、白際山、五龍山是徽州的四大山脈。

黃山山脈主幹沿北向南西伸展,綿亘150千米,東接皖浙交界的天目山,西南蜿蜒至江西境內,北與九華山相連接,南至屯溪盆地。主要分布於歙縣、黟縣、原太平縣、績溪、石台、旌德縣之間,是長江下游與錢塘江的分水嶺。

黃山境內海拔1400米以上的高峰有:海拔1864米的蓮花峰,蓮花峰是安徽的最高峰;光明頂海拔1840米,天都峰海拔1810米,仙桃峰海拔1730米。桃花峰海拔1460米,眉毛峰海拔1430米等。

黃山山脈有三大支脈:一是牯牛降支脈,位於祁門縣、石台縣交界地帶,最高峰牯牛降海拔1700多米;二是大會山支脈,地轄休寧、歙縣、績溪、太平、旌德縣,最高峰上陽尖海拔1402米;三是仙嚴岩山脈,位於績溪、旌德縣交界,最高峰仙嚴岩海拔1110米。

黃山古稱黟山,747年,唐玄宗下令改為「黃山」。黃山的總面積約為1200平方千米。黃山著名的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

實際上,黃山群峰,莫可計數。所以,黃山千峰崢嶸,萬壑競秀,風雲變幻,大氣磅礴,既有雄偉壯麗的奇景,又有嫵媚動人的秀色。

黃山「四絕」名動天下,「四絕」是:靈秀奇特的怪石,蒼勁多彩的奇松,變幻莫測的雲海,水色晶瑩的溫泉。

黃山「四絕」之一的怪石,以奇取勝,以多著稱。其形態可謂千奇百怪,令人叫絕。似人似物,似鳥似獸,情態各異,形象逼真。黃山怪石從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氣觀看情趣迥異。其分布可謂遍及峰壑巔坡,或兀立峰頂或戲逗坡緣,或與松結伴,構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畫卷。

黃山四季景色各異,春季繁花似錦,五彩繽紛;盛夏翠谷湧泉,綠蔭映地;金秋丹楓如火,山花溢芬;嚴冬霧凇冰掛,晶瑩雅潔。對於黃山的雄奇壯美,絢麗多姿。

唐代大詩人李白贊美寫道: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蓬峰。

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

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兩次登黃山。據清代閔麟嗣編《黃山志》記載,徐霞客認為「薄海內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黃山支脈牯牛降是黃山山脈向西延伸的主體,面積約30多平方千米。區內地層古老,地貌復雜,奇峰錯列,谷岔叢生,茂林修竹,溝壑縱橫,風光秀麗。

天目山脈位於績溪縣、歙縣與浙江省臨安縣的交界處,長約25千米。最高峰清涼峰海拔1787米,因其氣候特點而得名。天目山脈千米以上的山峰有40餘座,峰高如雲,懸崖峭壁,奇松怪石,流泉飛瀑,雲霧朦朧。物種有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20餘種、動物數十種。

白際山脈東北端在歙縣與天目山交會,西南抵休寧縣與五龍山相接,長約105千米。最高峰擱船尖海拔1482米,在歙縣與浙江臨安縣交界處。白際山諸峰如嘯天龍、長嶺尖、外溪崗、歙嶺頂、石耳山、大連嶺等,海拔都在1200米以上。

這些深山群落中,原始生態保護完整。白際嶺一帶村莊為典型山地聚落,高山密林,小村獨立。

宋代汪若作詩寫道:白際摩天秀,秋光滿蓼汀。

山呈金字面,田畫井文形。

五龍山脈是祁門縣、休寧縣與婺源縣主要分界山。錢塘江水系和鄱陽湖水系的分水嶺。全長76千米,寬11千米。最高峰六股尖海拔1629米,是休寧縣境內的最高峰,其東北是錢塘江正源新安江的發源地。

環繞著黃山、天目山、白際山、五龍山脈的群峰數以千計,崇山峻嶺,遙相呼應,層巒疊嶂,跌宕起伏,巧奪天工地造成了或巍峨壯觀、氣勢雄偉,或怪石嶙峋、瑰奇秀麗,或古木參天、物種珍稀的不可枚舉的勝景。

齊雲山與黃山遙遙相望,在休寧縣城西15千米處,原名為「白岳山」,明代嘉靖年間改名為「齊雲山」。該山海拔585米,佔地面積約為110平方千米,該山有36座奇峰,72座怪崖,24個山澗,16個洞穴和許多池、泉、瀑等。清代乾隆皇帝稱之為「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

齊雲山還是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明代嘉靖皇帝下令修建的「玄天太素宮」是道士和香客嚮往的朝拜聖地。千百年來,許許多多的文人騷客慕名而來,李白、朱熹、朱升、唐寅等人都來過此地。

他們寄情與峰岩之上,或賦詩題詞,或樹碑為記,留下了極為豐富的珍貴的文化遺產。

Ⅳ 古代的徽州指的什麼地方

徽州——不止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是中國三大地域顯學之一
徽州,簡稱「徽」。在中國大陸安徽省南部地區,古稱新安,自秦朝置郡縣以來,已有2200餘年的歷史,溯源追本,這里曾先後設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歷元、明、清三代,統「一府六縣」(徽州府:歙縣、休寧、婺源、祁門、黟縣、績溪,除婺源今屬江西省外,其餘今皆屬安徽省)行政版屬相對穩定。1987年11月,國務院批准改徽州地區為黃山市;1988年7月,地級黃山市正式成立,轄三區(屯溪區、徽州區、黃山區)四縣(歙縣、休寧、黟縣、祁門縣)和黃山風景區,總面積約9807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47萬。
夢尋徽州 徽州地區是歷史上中國經濟文化重地,安徽省名中的「徽」字就是由徽州而來。
古徽州是徽商的發祥地,明清時期徽商稱雄中國商界300多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以徽商、徽劇、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築、徽派盆景等文化流派構成的徽學,更是博大精深。它與敦煌學、藏學有同樣影響。
徽州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密度極大,品位極高,除擁有兩處世界遺產外,還有一座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三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一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處世界地質公園,二處國家地質公園,三處國家森林公園和10處國家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一處國家級歷史保護街區。 雄踞域中的國之瑰寶黃山,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五絕」著稱於世,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黃山具備「山上有奇景,山下有奇觀」的全方位立體之美。西遞、宏村世界文化遺產是徽州物質文明的歷史遺存,矗立的牌坊代表著徽州人的精神家園,更多的古村落、古建築體現了徽州遠古的繁華和富榮,牯牛降的原始自然傳遞出徽州大地的久遠、淳樸和原生態的珍藏,橫亘黃山南北的新安江、太平湖,更增添了黃山水之靈秀。

Ⅵ 徽州在地理學研究方面作出重大成就的學者有哪些

徽州在地理學研究方面作出重大成就的學者是程大昌和羅願。

程大昌的《禹貢論》、《北邊備對》和《雍錄》屬於地理學著作,這些著作對後世影響很大。

《禹貢》是《尚書》中的一篇,以名山大川為依據,劃分古代九州境域,記述各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概況,是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成書最早且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地理學著作。全文僅1200字,但文辭深奧。

《禹貢論》為5卷本,書中論江水、河水、淮水、漢水、濟水、弱水、黑水,旁徵博引,糾正了前人輾轉傳抄中的錯誤;後論1卷,專論河水、汴水的禍患;禹貢山川地圖31幅,均以宋以前諸家注釋《禹貢》舊說繪圖,詳加辨正,另定新圖。

《北邊備對》和《雍錄》也都是比較重要的地理學專著,對後代的地理學也有著較大影響。

《新安志》是羅願的一部重要的方誌學專著,在我國方誌學史上具有重要價值。羅願字端良,號存齋。歙縣人。1166年考中進士。他「博學好古,法秦漢辭章,高雅精煉。朱熹特重之。」

羅願提出編纂地方誌要注重民生,為後世學者重視。經多年訪故志,求遺事,廢寢忘食,手錄筆述,撰成《新安志》。

《新安志》在方誌學史上是一大進步,主要表現在體例完備,章法嚴密,不設虛名,舍並得當,打破了宋代以前志大而空、不定體、「圖經解」舊例。

其中除地理之外,又增設了物產、人物、藝術等項,所具體例已是後來志書的規模,而且取材豐富,記人記事,敘今述古,是後世了解當時新安地區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的重要資料。

Ⅶ 徽州的地理環境與徽商的產生有什麼關系 百度網盤

徽州的地理環境與徽商的產生有什麼關系 網路網盤?

Ⅷ 古徽州的介紹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徽州府治今歙縣,從此歷宋元明清四代,統一府六縣(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績溪、祁門),是徽商的發祥地,明清時期徽商稱雄中國商界500餘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徽文化也成為中外學者重點研究的中華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溯源追本,徽州脫胎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所置的歙州。自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為徽州,除元末曾改稱興安府(1357—1367)外[1],直到辛亥革命後廢府留縣的790年間,徽州之名前後沿用長達780年之久,所轄六縣也一直沒有變動,這對徽州孕育出相對統一的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便利。
徽州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慶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為省名。徽州,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歷史、文化、思想概念,在古代中國,徽州的思想家可能是最自覺地使自己的思想生活化、世俗化的。他們將那些本來屬於上層社會的道德倫理原則,悄悄引入了民眾的生活世界。在過去的時間里,徽州曾經的人、物和故事漸行漸遠;而那些深藏於民間的歷史文化記憶依舊栩栩如生……
明湯顯祖在游歷了徽州之後,曾用「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游。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來表達他對徽州這片土地的眷念之情。
古徽州是徽商的發祥地,明清時期徽商稱雄中國商界500多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以徽商、徽劇、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築、徽派盆景等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的徽學,更是博大精深。
上古至戰國徽州地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1955年與1981年在績溪縣發現的兩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考證,早在六千年前,翚嶺(即徽嶺)南北就有人類活動,西周以前,據《禹貢》天下分九州本區屬揚州,即所謂「蠻夷」所屬之地。
春秋時,公元前473年以前屬吳;
公元前473年以後,吳亡屬越;
公元前355年以後,越亡屬楚。實際上當時吳、越、楚三國並存,戰爭頻繁,本區被作為拉鋸戰爭之地轄屬時有變動。秦漢至三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本區設黟、歙二縣,屬會稽郡(治三陰,即今浙江紹興)。
楚漢之際屬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長興縣)此時之歙縣包括今歙、休寧、婺源、績溪、淳安、遂安等地;黟縣包括今黟縣、祁門、石台等地。
楚漢戰爭之際,本區一度為項羽所佔,作為其功臣梅鋗之封邑,不久為漢將陳嬰所佔,屬漢。漢高祖六年(前201年)黟、歙屬荊國(治今淮南)。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黟、歙屬吳國(治今江蘇沛縣)。
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黟、歙屬江都國(治今江蘇揚州)。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丹陽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歙、黟為其二城。
元狩六年(前117年),立武帝子劉胥為廣陵王,歙、黟屬廣陵國(治廣陵,今揚州)。
漢宣帝五風四年(前54年),劉胥獲罪自殺,國除,復為丹陽郡之屬。
漢成帝鴻嘉二年(前19年),立原中山靖王劉勝之裔劉雲客為廣德王(治廣德,今安徽廣德),黟縣屬丹陽郡;歙縣仍屬丹陽郡。
始元二年(前16年),劉雲客死,無子,國除,黟縣復屬丹陽郡。
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立廣川王劉越之裔劉瘉為廣德王,黟縣復屬廣德國。王莽篡漢。
建國元年(公元9年),貶漢廣德王為公,改黟縣為愬虜。
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復名為黟縣,仍屬丹陽郡。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孫權派部將賀齊出兵消滅歙地所謂「山賊」(實際是對抗孫權的山越、水越和漢人混居而成)金奇、毛甘和黟地陳仆等,將原歙地一分為五,即:歙、休陽(劃原歙以西之地新立)、黎陽(劃原歙以西另一地新立)、新定(劃原歙以南之地新立,今浙江遂安)和始新(劃原歙以東一地新立,今浙江淳安),加上黟共六縣一並從丹陽郡分出,建立新都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
三國吳永安元年(258年)休陽縣因諱吳主孫休改為海陽縣。西晉至南朝晉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新都郡更名為新安郡,仍屬揚州。所屬新定縣改為遂安縣,海陽縣改為海寧縣,加上原屬之始新、黎陽、歙、黟,仍領六縣。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並黎陽於海寧,當時新安郡領五縣,即:歙、黟、海寧、遂安和始新。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將原屬吳郡管轄的壽昌縣(即浙江壽昌縣,今並於浙江建德市),劃歸新安郡,新安郡從此復領六縣,即海寧、始新、遂安、壽昌、歙和黟。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析歙縣華陽鎮,置良安縣(一作梁安),郡領縣七,不久,廢良安縣,郡仍領縣六。
梁武帝承聖二年(553年),將原新安郡一分為二,遂安、始新、壽昌三縣仍屬新安郡;將原並於海寧的黎陽重新劃出,復為二縣,加上歙、黟共四縣,由新建之新寧郡管轄(即今本區的基本區域),治海寧,與原新安郡並屬揚州,此時之新安郡非今之「徽州」,但是時間僅九年。
南朝陳文帝天嘉三年(562年),再次將黎陽縣並入海寧縣,復將新寧郡並入新安郡,領歙、黟、海寧、始新、遂安和壽昌共六縣,隸屬東揚州。隋唐至北宋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改郡為州,以州統縣,將歙、黟二縣並入海寧為歙州,州治設海寧;又將始新縣改為新安縣,原遂安、壽昌並入新安縣,劃歸婺州(今浙江金華)管轄。歙州轄地僅有原新安郡的一半,即今徽州的基本地域。此後近二十年稱「新安」的又非今日之「徽州」。
隋文帝開皇二十一年(591年)恢復原歙縣,並將早先屬海寧的篁墩劃歸歙縣管轄,恢復原黟縣,並將州治設在黟縣,州領歙、黟、海寧三縣。
開皇十八年(589年),改海寧為休寧,劃歸婺州(今浙江金華)管轄,不久,復將休寧劃歸歙州。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全國改州為郡,更歙州為新安郡,仍領休寧、歙、黟三縣,郡治在歙。不久戰亂起,歙縣登源〔後屬績溪縣〕人汪華起兵,占郡地及附近州郡,自稱吳王。
大業十二年(616年),汪華遷郡治於休寧,次年(617年),汪華再遷郡治於歙。
唐高祖武德四年(622年),改新安郡為歙州。州治歙縣,仍領歙、黟、休寧三縣。同年汪華歸唐,封越國公,並授以歙州刺史,以歙州為總管府,使持節總管歙、宣、杭、睦、婺(今浙江金華)和饒(今江西上饒)六軍諸軍事。
武德七年(624年),改歙州總管為歙州都督。貞觀元年(627年),罷都督府,歙州屬江南道。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劃歙地一部分新建北野縣。歙州領縣四:歙、黟、休寧、北野。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屬江南東道。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又析休寧縣回玉鄉和鄰縣樂平的懷金鄉(一說鄰縣浮梁的游金鄉),新建婺源縣,屬歙州轄。歙州領歙、黟、休寧、北野和婺源五縣。
天寶元年(742年),改歙州為新安郡,治所仍在歙。天寶六年(747年),改黟山為黃山。
唐肅宗改元乾元元年(758年),因忌恨安祿山,復改新安郡為歙州,隸屬浙江西道節度使,並隸宣、歙、饒觀察使。
乾元二年(759年),罷浙江西道節度使及宣、歙、饒觀察使,以歙州隸之。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劃歙、休寧二縣各一部分設歸德縣;劃原黟縣的赤山鎮和饒州浮梁縣一地設祁門縣;劃原黟縣一部分設石埭縣(即石台),並將石埭縣劃歸池州管轄;又析歙縣華陽鎮設績溪縣。歙州領八縣:歙、黟、休寧、婺源、北野、績溪、歸德、祁門。歙州改屬宣、歙、池觀察使。
大歷四年(769年),廢北野縣。
大歷五年(770年),廢歸德縣,其地並入休寧,歙州領六縣,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的「一府六縣」建制基礎。
大歷十四年(779年),廢宣、歙、池觀察使,歙州隸浙江東西道觀察使。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分浙江東西為二道,歙州隸浙江西道觀察使。
建中二年(781年)復合浙江東西二道觀察使,設節度使,賜號「鎮海軍節度使」,歙州屬之。
貞元三年(787年),又設宣、歙、池觀察使,歙州隸之。
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年),改隸宣州觀察使。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歙州屬寧國軍節度使。
昭宗天復三年(903年),廢寧國軍節度使,復宣州觀察使。
五代十國時期(907年),唐亡,淮南節度使楊渥仍稱唐哀宗天佑年號,歙州附之。
919年,歙州隸吳。
937年,吳亡,隸南唐。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江南(南唐於宋太祖開寶四年即971年起貶國號為江南)亡,歙州隸江南西路轉運使。
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歙州屬江南東路轉運使。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鎮壓州人方臘領導的農民起義後,改歙州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領六縣,治所在歙縣。南宋至民國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徽州隸江南路轉運使建康府路安撫使。
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隸江南東路轉運使。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徽州升徽州路,轄縣不變,隸江浙等處行中書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司(即江浙行省),治杭州路。
元成宗年貞元年(1295年),升婺源縣為州。徽州路領縣五,即歙、黟、休寧、祁門、績溪;州一,即婺源。
元順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小明王韓林兒升朱元璋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徽州路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
元順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七月,改徽州路為興安府,仍領縣五、州一。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興安府為徽州府。
洪武二年(1369年),降婺源州為縣,徽州府仍領六縣,即:歙、黟、休寧、績溪、婺源、祁門。
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年),改南直隸省為江南省。徽州府改隸江南承宣布政使司,仍領縣六。
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改為安徽布政使司(取安慶、徽州二府之名)安徽省成立。
民國元年(1912年)一月,廢府留縣,原領縣直屬安徽省。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蔣介石為方便「剿共」,把婺源縣劃屬江西省,婺源民風與江西有異,不願脫離安徽,民間遂掀起聲勢浩大、持續二十個月的「婺源回皖」運動。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由於婺源人民的持續抗爭和徽州其它縣人民的強烈要求,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劃歸江西省的婺源縣被重新劃回安徽省。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在解放戰爭中,國民政府安徽省政府一度遷省會於屯溪。共和國至今1949年,由於解放婺源縣和江西省的同為解放軍四野,為便於管理,從此將婺源劃歸江西省。
1961年4月13日,重設徽州專區,並將太平縣劃歸本區。8月16日,又改屯溪為地轄市;
1968年7月7日,成立徽州地區革命委員會,屬縣不變。1971年3月29日,改徽州專區為徽州地區。
1979年2月27日,改徽州地區革命委員會為徽州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12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劃歙縣黃山鄉、石台縣廣陽鄉和太平縣建立黃山市(縣級),由省直轄。1987年11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改徽州地區為地級黃山市,改原縣級黃山市為黃山區,屬地級黃山市;將屯溪市改為屯溪區;將績溪縣劃歸宣城地區。
1988年7月地級黃山市正式成立,轄三區四縣,即:屯溪區、徽州區(劃歙縣岩寺鎮新立)、黃山區、歙縣、黟縣、休寧縣和祁門縣。
現在的「徽州」,就行政區劃而言雖然僅僅是黃山市下轄一區,但是由於風俗文化的相似性,原徽州六縣人民,特別是老一輩,仍然保持著對古徽州的歸屬感。

Ⅸ 求:徽州地理與社會對徽州人的影響

徽州的地理:
徽州,位於安徽省南部,地處皖、浙、贛三省的交界處。這里山嶽綿綿,橫亘著黃山、齊雲山(白岳)及其餘脈,纏綿數百里,形成皖南的丘陵地帶。由於地處中亞熱帶地區加上獨特的地形,形成了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正是由於這樣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使得徽州的古林形成了其獨特的魅力和風格。整個徽州就是一個大的園林,一個「中國畫中的鄉村」。
徽州古建築以徽州地區的地理山水為背景。徽州山水迤邐,丘陵起伏,地少形狹,山高水長,這樣的地理狀況制約著徽州園林的范圍、格局、體式。因此,靠山采形,傍水取勢,順其自然就成了其一大特色。其實質就是師法自然!
徽文化
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其內容廣博、深邃,有整體系列性等特點,深刻透露了東方社會與文化之謎,包容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容,被譽為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典型標本。
我們今天所說的徽州應是一個歷史地理概念,是指地處皖南,毗臨江浙,緯線范圍在北緯30℃左右的這一地區。歷史上稱為新安,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建徽州府,遂得名。范圍包括今黃山市的歙縣、黟縣、休寧縣、祁門、屯溪區、徽州社會和文化是在南宋以後崛起,明清時達到鼎盛與繁榮,清末以後衰退的。其文風昌盛、教育發達、人才輩出,自宋至清,徽州共建有書院、清舍等260多所;社學明初有462所,清康熙時達562所,私塾更是林立,「遠山深谷,居民之處,莫不有學有師、有書史之藏」。科舉及第者眾,僅明清兩代徽州本籍中舉人者996人,中進士者618人,狀元數僅清一代本籍加寄籍有18人,曾涌現出了朱熹、戴震、俞正燮、王茂蔭、胡適、陶行知、黃賓虹等一大批傑出人物。更有影響深遠的徽商,成為人們長盛不衰的研究課題。
徽文化還將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走出安徽、走出國門,讓全國、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它、了解它,使其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一、徽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徽文化和中國其他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樣,在長期的孕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成系統、內涵深厚的一門學科。
徽文化隨著徽州區域文化的形成而形成,隨著徽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它廣泛體現在徽州社會歷史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各種生活實踐中,既有突出的徽州地域特色,又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文化特徵,是中華傳統文化在跨入現代門檻前夕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徽州介於萬山叢中,自然環境神奇,境內既有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黃山,以及景色奇異被子人稱之為「尚待開發的黃山」的自然保護區牯牛降和清涼峰,還有全國道教名山齊雲山,「幾百里山水畫廊」的新安江水系等等。自然地理環境自成一統,相對獨立,「東有大障山之固,西有浙嶺之塞,南有江灘之險,北有黃山之厄。」
歷史上除太平軍亂外,少有戰福,人文薈萃,素有「東南鄒魯」、「文化之邦」、「文物之海」之譽稱。再加上徽州人文化素質較高,對文物、文化的保護意識強,即使是「文革」的十年浩劫,也有許多歷史文物資料被保存下來。
通過對這一文化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出它不是單一的徽州地域文化,它是中原文化的移植,是中華多種文化在徽州這一特定地域的匯合和凝聚,它既有徽州區域文化的特徵,又兼有中華傳統文化的特徵。它的內核應是以儒學為中心的傳統文化,所以徽文化也可以說是「以徽州為中心的積淀和融匯於徽州土地上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
徽州區域范圍只有一萬多平方公里(指古徽六邑),歷史上總人口充期量百萬人,然期卻孕育、衍生、發展出了極具特色且輝煌的徽文化現象,這些文化現象既有整體上的共性——包括與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相比的共性,更具地理區域上的個性;既包容了東方文化的一般性,更呈現、蘊藏了徽州這一方山水、土地環境的個別性。為什麼會造成這一現象呢?
二、徽文化的特徵、內涵與價值
徽文化精神的主要意義有:
1、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教育意識
在長期的謀生存求發展的斗爭中,徽州人深刻地體會到,人自身素質的提高是立足社會與得到發展的關鍵。他們恪守古訓: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重文興教蔚然成風。所謂「兒孫不讀書,養了一窩豬」,因此對延師辦學有極大的熱情,重視對人才的培養,注重對人的智力開發成為悠久的傳統,在徽州即使是窮鄉僻壤,也「莫不有師有學,有書史之藏」、「雖十家村落,亦有諷誦之聲」。
明清時期,徽商憑借財力的優勢。殫思竟慮,多方位、多層次地資助和發展教育事業,徽州各級各類學校的建立和維護,就和徽商結下了不解之緣。致富後的徽商對辦學的熱忱十分高漲,這種高昂的辦學熱忱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1)亟置塾學
獲利後的徽商大多把延師課子、設置家塾列在頭等重要的地位。如明歙縣許晴川經商致富後,「五子咸延名師以訓」;明休寧商人汪可訓,「有子五人,歲延名師督之學,曰:『此余未究之業也,爾小子容一日緩乎?』盡出所訂經書古文詞,嚴程課督」;新館鮑氏商人設塾立教的事例更為典型,如鮑繼登「以鹽策起家。嘗建德文堂為書熟,廣延名師羅益友以訓其子孫」;鮑柏庭「好施與」,「教子也有義方,延名師購書籍不惜多金。嘗曰:『富而教不可緩也,徒集資團何益乎!』」鮑柏庭提出的「富而教不可緩也」的思想,在徽商中是具有代表性的。
(2)廣設義學
徽商不僅熱衷於置塾學,延名師以課子侄,而且還廣設義學,為宗族和鄉里的貧困子弟提供接受儒學教育的機會,將其「膏澤」從一家推及一族、一鄉。明清時期,徽州的義學遍及城鄉各地,而這些則大多是徽商出資興建的。
(3)倡建書院
為了使更多的子弟業儒就學,徽商又積極捐資,廣建書院。明清徽州書院的興盛,與徽商的大力倡建、捐資大有關系。
由於重視教育、重視對人才的培養,再加上徽州人的精明、慎敏和好學,使他們磨煉成善於進取的性格。隨著時代的變遷,觀念的逐步轉變,徽州人自明代成弘之後,更多地走出萬山叢中闖世界,創造了徽州歷史上的輝煌。
2、愛國愛家、勤勞忍耐、和睦鄰里的人文精神
徽州人遠祖多從中原遷來,長期受中原儒學文化熏陶,特別是程朱理學深入人心的浸潤教化,家庭本位,皇權本位,國家本位,重宗法,仁愛、正義、義務、貢獻的思想,徽州人身體之、力行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以孝悌為基礎,以自然血緣為紐帶。而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徽文化精神,其中深深蘊藏著的愛國愛家、勤勞忍耐、和睦鄰里的人文精神,是徽文化精神的精華。「徽州多大姓,莫不聚族而居。」這些聚族而居的大姓,皆有千年不紊之譜系,有宏偉壯麗之祠堂,有完備翔實的宗規家法,有嚴格規定的尊卑秩序,有族田族產作為宗族公共事務和贍貧濟窮之資。宗族制度的完備和宗族勢力和強大的確是徽州地區一個頗為特殊的社會現象。這種以尊祖、敬祖、睦祖為基本特徵的宗族制度,加強了宗族間精神的聯系,培養出徽州人強烈的宗族歸屬感,造成了徽州地區「重宗義,講世好,上下六親之施,無不秩然有序」以及族人鄉里之間「相親相愛,尚如一家」的社會風尚。
3、自強不息、百折不撓、開拓進取的「徽駱駝精神」
講徽文化離不開徽商,講徽文化精神不能不說「徽駱駝精神」。徽州人不僅敢闖天下,還特別能吃苦。比如明朝嘉靖間歙縣商人許尚質,曾挾資「負擔走吳門,浮越江南,至於荊,逐西入蜀。」在四川經商時,他深入湖南、四川交界少數民族地區了解商情,時值隆冬,冰雪蓋地,迷失了道路,多次遇險,差點連命也送上。一直到年老,仍「竟竟力作,衣敝食蔬,(日)強步五六十里如其貧時」。
徽商在商業活動中大多還能自覺地用儒學思想來規范自己的經營活動,講究義利之道,見利思義,以義取利,講究誠信商德,不欺妄奸詐,貨真價實。他們善於把握商機,權衡大道,在商海競爭中「一賈不利再賈,再賈不利三賈,三賈不利猶未厭焉」。他們賈而好儒,在經營活動中重視人文精神理性地追求,自奉儉約,卻能慷慨地將財富奉獻社會,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他們大多在致富後重視文化建設,捐資興學,刻書藏書,培養子弟讀書入仕,謀求政治地位的提高,同時也促進了地方文化的繁榮,孕育了一大批國家傑出的人才。他們大多能熱心公益,濟困扶危,助餉賑災,修橋鋪路,急公好義……還有的崇「儒」好「儒」,用自己對「仁」之理念的實踐和成功,逐步改變了社會對「商」的鄙棄觀念,令封建士大夫亦刮目相看。人稱徽商「冠冕之倫,多尚氣節,矜取予,有唐風霍霍之意」,戴震總結徽商「雖為賈者,咸近士風」。自明清以來,徽商以自身的開拓進取創造了輝煌業績——商業的繁榮和文化的成就,同時也形成了一種儒商精神,樹立了一代儒商形象。陶行知稱贊徽州人是「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
正是憑這種矢志千里,吃苦耐勞的「徽駱駝精神」,徽商走向全國甚至沖出海外,不能不說對中國封建專制「家天下」長期統治造成的社會停滯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起到「革命的因素」和促成「這個世界發生變革」的作用。而徽商本身在明清時期的中國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所謂「無徽不成鎮」、「鑽天洞庭遍地徽」,「一根擀麵杖,從內地打到邊陲」,取和了事業上輝煌成就。
我們要構建具有安徽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就必須對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個總體的把握。在徽文化博大而精深的內涵里,它的教育意識,敢於奉獻開拓的「徽駱駝精神」,愛國愛家、和睦鄰里的人本精神,對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強省」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繼承、弘揚和建設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徽文化
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徽商的興衰已經成為過去的歷史。但是,以「儒商」為代表特色的徽文化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卻依然值得我們總結和回味。它對於我們今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仍有重要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於加快現代化步伐。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法制經濟,它的基礎是經濟自由、經濟公平、平等競爭。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10年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確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改革的不斷深化,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國經受住了國際經濟金融動盪和國內嚴重自然災害、重大疫情等嚴重考驗。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還有一些問題的存在,如:人們的法律意識還比較淡薄,一些素質不高的商家為利益驅動,採取了不正當的發財手段。近年來假冒、偽劣、坑蒙欺騙、非法牟利常有出現,如最近發生的安徽阜陽劣質奶粉事件,造成一百多嬰兒營養不良,以至多人死亡。對此,我們一方面要加強法制建設,另一方面,要加強道德教育,重視商業精神文明建設也極為重要。歷史上徽商鑄造的儒商精神,把實踐儒學道德規范作最高商業理性的自覺追求,注重自身形象的樹立,對今天行商富有永迪意義。如果我們把誠、信之類儒商准則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將儒商身上體現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以國家社稷為已任的愛國精神,崇德尚義的道德風范,注重個人修養的思想境界作為建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資源,從中汲取營養,培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儒商,或許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能得到有序、健康的發展。
當然,儒才,柔也。中國歷史上儒學文化是一種柔性文化,它的封建倫理內涵,它的封閉性、凝固性、內省性,對中國社會發展的阻滯作用是不容諱言的。徽商興盛由於「好儒」,其衰落也主要緣於「好儒」。徽商在儒化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諸多封建性,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是需要努力揚棄的糟粕。

Ⅹ 徽州地理環境對徽商和徽派民居建築影響

1、徽州人商業活動起源於徽州物產「結構性失調」,徽州「地狹人稠」促使回「徽民寄命於商」;2、徽商經營答行業受徽州地理環境影響,以徽州物產餘缺為基礎;3、徽州群山環抱,陸路交通閉塞,新安江等水路從而成為徽商境內外貿易的主要通道;4、徽商投資產業多在徽州以外地域,明顯受徽州物產和市場因素影響;5、徽州民居建築在選址、用地、材料、結構、造型等方面,與徽州地理環境和諧、協調。
【我不是學文啊】O(∩_∩)O~
從網上找半天找到了這一點點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