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最地理學報
① 地理學報格式
這個你需要有各種數據的框,然後把相應的數據填進去才可以
② 投稿 地理學報,求助
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地理學報,地理科學、地理研究、地球科學進展、地理科學進展可多了
③ 《地理學報》投稿求助
朋友你好,根據我多年從事文字工作的經驗,我認為:如果投稿更有針對性版,命中率會更高一權些。這就關繫到,你是哪裡的?干什麼的?寫的稿件是什麼體裁?什麼內容?如果說投稿的話,最好投當地的報刊、網路或者是你從事的職業報刊發表,要投哪個媒體首先要研究哪個媒體,看它需要什麼內容、什麼體裁、什麼格式的稿件,「對症下葯」,這樣會更輕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會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夠告訴我你的具體情況(干什麼工作,哪裡的,寫的小說的大致內容等),我可以給你一些建議。我1993年開始在部隊時開始發表各類文章,包括:報告文學、新聞、詩歌、散文、小說、評論等體裁的,到目前,先後在《人民日報》《法制日報》《農民日報》《中國文化報》《法制文萃》《半月談》《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中國綠色時報》《中國日報》《中國教育報》《人民公安報》《中國交通報》《中國安全生產報》《中國轉業軍官》《中國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報刊發表的大約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獲獎。另外:投稿時,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對報刊媒體,這兩點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④ 地理學報排名,地理學報投稿,地理學報怎麼樣
《地理學報》是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辦的學報級專綜合性學術刊物,本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學科最高學術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學與相鄰學科的綜合研究進展,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研究前沿理論,與國民經濟密切相關並有較大應用價值的地理科學論文。
⑤ 地理學報屬於sci嗎
不屬於,後者更權威
⑥ 地理科學與地理學報哪個影響因子高
《地理科學》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主辦,綜合因子內為:1.935
《地理容學報》是由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國家計劃委員會地理研究所主辦,綜合影響因子:2.994
核心其月 刊 亻弋 寫發 口口①⑦⑥0④⑤⑦⑥⑨③ ②⑤⑧⑨③①⑥⑥⑥④
⑦ 《地理學報》是不是EI收錄
刊名: 地理學報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主辦: 中國地理學會;中國科學院國家計劃委員會地理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回:北答京市
語種: 中文;
開本: 16開
ISSN: 0375-5444
CN: 11-1856/P
郵發代號: 2-109
歷史沿革:
現用刊名:地理學報
創刊時間:1934
該刊被以下資料庫收錄: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11)
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2008)
⑧ 地理學報和地理研究的轉讓協議一樣嗎
不一樣。地理學報是雜志類刊物,而地理研究轉讓協議屬於合同類。
⑨ 胡煥庸的主要論著
華東師范大學人口研究所成立後,全所人員在胡煥庸的率領之下,在人口地理學、人口經濟學和人口社會學以及實際應用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其中有胡煥庸獨力完成的著作,如《中國8大區人口密度與人口政策》和《中國8大區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的過去和未來》兩書;還有全所共同完成的論文集,如,在《中國東部、中部、西部3帶的人口、經濟和生態環境》一書的15篇論文中,他個人有10篇。可以想見,年逾八旬的胡煥庸,仍然處於思維活躍狀態,因而在人口地理研究中一馬當先。
胡煥庸的一些工作成果是同年輕人合作的。其中特別重要的有,他和張善余合作的《世界人口地理》和《中國人口地理》(上下兩冊);和伍理合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分布圖》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密度圖》。前2種是全新的著作,而且材料豐富,分析詳明,篇幅巨大,深受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後2種是他在30年代發表的《中國人口分布圖》和《中國人口密度圖》的更新和重繪。它們都是老一輩的經驗及熱情同新一代的智慧和勤奮的結合,是兩代人各盡所能、通力合作的結果。
胡煥庸的人口地理著作,有很多特點。他十分重視人口地理的區域差異。根據這樣的差異,他把全國分成8大人口區,即黃河下游區,遼吉黑區,長江中下游區,東南沿海區,晉陝甘寧區,川黔滇區,蒙新區和青藏區。而且,在一區甚至一省以內,也有不同的情況。例如,他把甘肅省稱為「人口生態類型最多的」省份。關於人口密度的地區差異的問題,他十分強調人口密度和地理環境的關系,尤其是人口和糧食生產的關系。在中國8大人口區之中,青藏區和蒙新區在表面上都是地廣人稀的地區。但是,如果把人口數量同當地負載能力結合起來,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在人口地理中,胡煥庸還注意到人口變遷的問題。我國西北半壁人口對全國人口的比重,同1933年相比,有1.6%的提高,即從4%提高到5.6%。這顯然是我國40年來重視開發西北的結果。東北三省的人口總數,在近百年中增加了20倍。這里既有經濟發展的因素,也有人口遷移的因素。研究人口地理是為了提供國家制訂人口政策的參考。在這方面,胡煥庸設想,青藏區人口不宜超過1000萬,蒙新區不宜超出6000萬。因此,他認為「少數民族地區急需推行計劃生育工作,其迫切性更大於人口稠密的漢族居民地區」。所有這一些,都體現科學的人地關系的原理。 1胡煥庸等譯.戰後新世界.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
2胡煥庸.約翰白呂納的人生地理學.地理雜志,1928,1(1). 3胡煥庸.法國之地理學.載《新地學》(南京:鍾山書局,1933).
4胡煥庸.東壩考察記.方誌月刊,1933,6(12).
5胡煥庸.法國地誌.南京:鍾山書局,1933.
6胡煥庸.中國人口之分布.地理學報,1935,3(2).
7胡煥庸.白呂納人地學原理譯本序.方誌月刊,1935,8(1、2).
8胡煥庸.英國地誌.南京:鍾山書局,1935.
9胡煥庸.德國地誌.南京:鍾山書局,1935.
10胡煥庸.俄國地誌.南京:鍾山書局,1935.
11胡煥庸.江蘇圖志.中央大學地理系,1935.
12胡煥庸,李旭旦等.兩淮水利鹽墾實錄.中央大學地理系,1935.
13胡煥庸.黃河志氣象篇.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14胡煥庸.中國商業地理大綱.地理學報,1936,3(1).
15胡煥庸.中國之農業區域.地理學報,1936,3(2).
16胡煥庸.國內交通與等時線圖.地理學報,1936,3(4).
17胡煥庸.南歐地誌.南京:鍾山書局,1936.
18胡煥庸.氣候學.香港:商務印書館,1938.
19胡煥庸.四川地理.重慶:正中書局,1939.
20胡煥庸.世界經濟地理.重慶:青年書店,1940. 21胡煥庸.蘇聯經濟地理.重慶:青年書店,1941.
22胡煥庸.美國經濟地理.重慶:青年書店,1942.
23胡煥庸.中國經濟地理.重慶:青年書店,1943.
24胡煥庸.日本地誌.重慶:京華印書館,1944.
25胡煥庸.朝鮮地誌.重慶:京華印書館,1945.
26胡煥庸.台灣和琉球.重慶:京華印書館,1945.
27胡煥庸.兩淮水利.南京:正中書局,1949. 28胡煥庸.淮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1.
29胡煥庸.淮河的改造.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4.
30胡煥庸.蘇聯自然地理概論.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5.
31胡煥庸.各洲自然地理講義〔亞洲部分〕.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59.
32胡煥庸.各洲自然地理講義〔歐洲部分〕.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59. 34胡煥庸,康淞萬,蔡吉.世界氣候的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
35胡煥庸,陳業裕.世界海陸演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36胡煥庸等.人口研究論文集(第一輯).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1.
37胡煥庸,周之桐.法國經濟地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38胡煥庸,嚴正元,康淞萬.歐洲自然地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9胡煥庸,張善余.世界人口地理.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2.
40胡煥庸等.人口研究論文集(第二輯).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3.
41胡煥庸.中國八大區人口密度與人口政策(中英文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
42胡煥庸.論中國的人口分布.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3.
43胡煥庸,張善余.中國人口地理(上冊).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5.
44胡煥庸等.人口研究論文集(第三輯).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5.
45胡煥庸.中國八大區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的過去與未來.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6.
46胡煥庸.淮河水道志.蚌埠:淮河志編纂辦公室,1986.
47胡煥庸.中國人口地理簡編.重慶:重慶出版社,1986.
48胡煥庸,張善余.中國人口地理(下冊).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6.
49胡煥庸等.中國東部、中部、西部三帶的人口、經濟和生態環境.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9.
50胡煥庸,伍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分布圖.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9.
51胡煥庸,伍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密度圖.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9.
52胡煥庸.中國人口的分布、區劃和展望.地理學報,1990,45(2).
53胡煥庸自選.胡煥庸人口地理選集.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
⑩ 地理學報論文的格式,是說標題什麼字體,幾號字,正文又是什麼樣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