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深入淺出教學
❶ 簡要論述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從哪幾個方面來完善教學過程,答案
一、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
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和學生通過口頭語言或者運用書面語言傳授知識、技能,發展智力,進行思想教育的教學方法。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的重要交際工具,它在教學過程中則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認識媒體,教師和學生之間信息的傳遞大量是靠語言來實現的。對於學生來說,口頭語言的訓練、書面語言的表達「也是培養思維品質的一個重要方面」①。因而,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不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至今仍是一種非常重要和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授法、談話法、讀書指導法、板書筆記法等。
(一)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講述、講解、講讀地理知識、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在地理教學過程中,經常採用的講授法主要有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等。
1.講述法講述法是教師用形象的語言向學生敘述或描述地理事象的方法。一般在敘述地理事物、現象、特徵和分布時運用講述法。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教學中各種現象、景觀的描述,區域地理教學中有關地形分布、水系分布、資源分布、生產分布的描述,各地風土人情、城鄉景色、地理探險的敘述等,常運用講述法進行教學。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中描述水循環的復雜過程時,這樣講述:「讓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跟蹤水質點作一次循環旅行,那將是極其有趣的。你可以想像你所喝的那杯水中的水質點,曾經在唐古拉山上的冰晶中閃爍,然後它就奔入山中小溪、急流,隨小河水進入滔滔長江,匯入東海,來到太平洋,在廣袤的大洋上游盪……在灼熱的陽光下,它又從洋面蒸發到空中,開始周遊世界——也許它出現在北京天空的彩虹里,赤道上空的雷雨中,西伯利亞的沼澤里,非洲的大瀑布中,吐魯番的坎兒井裡,南極洲的冰原上;也許它又從土壤中被吸收到甘蔗的枝葉里、紡綞樹的軀干中、仙人掌的莖球中;或許它又搖身一變,成了駿馬身上的汗珠、巨鯨噴射的水柱、鱷魚流出的眼淚、草履蟲體中的細胞液。你也可以想像它正在為人類作出貢獻——流淌在水鄉澤國的稻田上,沸騰在發電廠的鍋爐里,或在病房的吊瓶中緩緩滴入病人的體內……通過這次漫遊世界的追蹤旅行,你完全可以體會到,地球表層幾乎任何地方、任何時刻,都有水的蹤跡,並且它們是處在永無休止的循環運動之中的①。」
教師在運用講述法時,除了要注意講述內容的科學性之外,還應注意語言的口語化,講求語調的抑揚頓挫,講述的語言要生動、形象、優美、親切。並且可以結合其他一些教學方法,如:結合直觀的方法,邊指地圖邊講述,或邊繪黑板略圖和示意圖邊講述;結合談話法,用講述作為引言,然後提出問題,或者邊講述、邊提問題,等等。
2.講解法講解法是教師運用富於理性的語言向學生說明、解釋或論證地理概念和地理規律的方法。講解法和講述法的不同在於:講述法以敘述、描述為主,而講解法以論述、闡述為主。教師一般在說明各種自然或人文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布局原理、相互聯系,或闡述地理區域的綜合性和差異性,解釋和推導天文、氣氛、水文等一些公式和原理時,常運用講解法。例如,地球的運動、風帶氣壓帶的形成、洋流的成因、水循環的原理、板塊運動機制、地貌形成的內外力作用、工農業生產配置、人口遷移的因素、可持續發展理論等等內容,都可以運用講解法進行教學。有一位教師在教學「人口自然增長率」時,這樣講解:人口自然增長率指一國或地區,年凈增人數與總人口之比,通常用千分數(‰)表示。計算公式為:
假如某個國家或某個地區一年內平均1000人中,出生20人,死亡8人,凈增12人,那末這個國家或地區這一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2‰。
教師在運用講解法時,應注意:①語言要條理分明、措詞准確。講解時運用的語言要有嚴格的科學性,措詞要准確、精練,說理要有邏輯性、結構嚴謹。例如,講解「水圈是一個連續不規則的圈層」時,首先應指出它的「連續性」——即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包括極度乾旱的沙漠地區)都有水的存在,即使沒有液態水,還會有氣態水或固態水;然後再指出它的「不規則性」——即地球表面水圈的分布不均,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最後歸結它是一個「圈層」,並且這個圈層里的水是一個整體,永遠和不斷地處於循環運動之中。②要注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尤其對低年級的學生,講解要注意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即使對高中年級學生,也應避免深奧、繁復的講解。例如,對於東亞季風的成因,就可以圍繞「海陸熱力差異」這一主要成因,聯系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如從水和砂受熱、增溫、散熱、降溫速度快慢的差異(或以游泳池池水和池邊中午與夜晚的溫差),引入陸地和海洋的冬、夏季節的溫差,再進一步從熱容量、氣壓梯度等概念分析,從而得出關於季風形成的正確結論。③要正確地運用地理教學經常採用的比較法、分析綜合法,以及其他邏輯思維方法。例如,講解關於背斜和向斜的概念,就不僅要從岩層的形態(背斜是褶皺向上拱曲部分,向斜是褶皺向下拗曲部分),而且要從岩層的新老排列順序、地表形態等方面入手,運用比較法講清兩者之間的差別與聯系。④要盡可能地採用直觀的方法輔助講解。運用講解法時要充分地運用地圖及各種地理圖表,尤其是採用能揭示地理事物之間聯系的各種示意圖幫助講解。例如,講解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農業、副業、農產品加工工業之間的聯系時,運用如下頁的「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連環圖」,就可起到很好的講解效果。
3.講讀法講讀法是將講述、講解和朗讀結合起來運用的一種方法。在地理教學中,朗讀的運用雖不及語文和外語學科普遍,但在教學課文中的重點或精彩段落時常有運用。尤其在中學低年級階段的教學中,採用朗讀的機會更多一些。從教學內容來看,一般在以下兩種情況下運用講讀法。一種是在教學課本中課文的重點段落時,採用講讀法,目的在於重視課本中原文的涵義。教學時教師經常是邊朗讀、邊解釋,或邊朗讀、邊讓學生把課文中的重點內容用筆勾劃出來,或分析句子的結構特點,講清有關新、老地理概念之間的聯系,甚至要求學生能把重點句子熟讀、背記。例如,對於很多自然地理概念、規律的教學,人文地理教學中有關工農業布局的影響因素、布局的類型等內容,都可以採用講讀法。另一種是講授課本中文字精彩的段落或者可讀性很強的內容時,採用講讀法。例如,有關喀斯特溶洞內千姿百態的石鍾乳、石筍的描寫,長江三峽雄偉景象的描寫,威尼斯水城景色的描寫等,都可以採用講讀法的形式進行教學。運用講讀法的形式,除了由教師本人講讀以外,也可以請某位普通話標准、朗讀技巧好的學生站起來朗讀,在小學或中學低年級還可以分組或組織全班齊聲朗讀。運用講讀法時,朗讀的材料不一定局限於課本上的內容,教師自己平時收集的一些含有地理內容的詩詞、民歌、民謠、解說詞、散文、游記、傳記、小說、故事、名言、名句等等,都可以用來朗讀。
以上三種講授法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首先,講授法能將地理知識和地理信息,簡潔、快速地傳授給學生,不需要經歷地理學家探索地理事象那樣曲折漫長的過程,因而在短時間里能夠講授較多的知識。其次,講授法適應性強,方便、靈活,無論在課堂或在室外、野外都可運用,並能夠根據教學的目的要求、教學條件、教學對象任意修改講授內容,也能夠根據學生聽講時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講授內容的深淺度以及講授的速度、節奏。第三,教師進行講述、講解時的情感,語言的表達方式、邏輯順序,甚至動作、姿態、風度等,都能潛移默化地感染、影響學生,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智力。第四,講授法還能根據地理教學內容,結合國內外時事以及當地或學校的實情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講授法也有一些明顯的缺點。首先,教師講授的完善,不等於學生理解的完整,知識的傳遞「並不像傳遞物理東西那樣直接簡單。它既不能採取手對手的交接那樣簡單的方式來傳遞,也不能採取腦對腦的直接灌注的方式進行」①。學生接收了教師語言信號是一回事,是否真正理解語言的含義又是一回事,兩者之間有時並不完全統一,教師的講授化為學生的認識,兩者並不完全是等量的②。其次,教師的講授假設全部為學生所領會,也並不等於學生就會應用。從認識、理解到應用,還需一次「飛躍」。第三,過長時間的講授也不易維持學生的注意。
所以,由於講授法的上述局限性,無論是講述法、講解法還是講讀法,都必須和其他有效的教學方法,特別是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結合起來運用。
(二)談話法
談話法是憑借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和生活、學習經驗,通過問答的方式傳授地理知識、啟迪智力的方法。隨著地理教學改革的深入,目前在中學界的教學實踐中採用談話法已愈來愈多,不僅在復習鞏固舊知識、檢查知識掌握程度時普遍採用談話法,而且在傳授新知識時也較多地採用談話法。談話法一般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問答式談話法,另一種是啟發式談話法。問答式談話法一般在檢查學生對已學過的地理知識是否遺忘時運用,教師和學生一問一答,比較簡單。例如,在學過「世界的海洋」以後提問學生,海底地形主要有哪幾種;學過「大氣垂直分層」以後提問學生,大氣圈自下而上分為哪五個圈層等。啟發式談話法則不同,教師提出的問題通常需要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通過創立「問題情境」,使學生處於一種「智力上的困窘狀態」。或者把較復雜的內容分解成幾個組成部分或一些小問題,然後啟發、誘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利用自己已有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尋求問題的正確答案。例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有關陸地水的內容時,這樣運用啟發式談話法:首先告訴學生,非洲中部有一個查德湖,它是個內陸湖泊;接著將此湖的位置和注入水系作一描述,指導學生觀察查德湖的位置示意圖;然後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內陸湖一般都是鹹水湖,但查德湖卻是一個淡水湖,並且一年之中湖泊面積相差將近一倍,請根據該湖的地理位置以及水源補給特點分析原因。在學生觀察、思考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聯系該湖泊的緯度位置、所處風帶氣壓帶、注入水系流域的狀況等等,一步一步尋找正確答案,從而起到了聯系多種知識、啟迪學生思維的作用。啟發式談話的提問方式有多種,如遞進式、分解式、迂迴式、反問式、懸念式、比較式、串聯式、擴展式等等①。
運用談話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把握提問的時機和對象。要針對教學目的、重點、難點以及教材內容的特點設置問題。提問時要面向全班,讓全班學生都積極思考問題,然後再指定學生回答。指定對象應顧及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學生。②教師的提問要有靈活性和應變能力。要根據學生答問時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提問的角度、范圍和深度,使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順利找到問題的答案。③擬定問題的深淺度要適當。問題要明確、具體,切忌模糊、空泛;問題的范圍大小和難易度都要適中;問題要避免帶暗示性,以免學生不是在思考問題,而是在猜測;重點的、主要的問題地理性要強,切忌在枝節問題上大做文章;有關的問題應有系統性和連貫性。
談話法與講授法相比,有一些共同和不同的特點。首先,談話法與講授法一樣,具有方便、靈活、適應性強和富有感染力等特點。其次,由於談話法相對講授法來說需要學生更多、更直接地參與,因而只要教師平時注意培養和訓練,對於學生地理術語的應用能力及語言組織表述能力的提高將會有很大的作用。第三,談話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尤其是啟發式談話對於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很有益處。第四,談話法能迅速地、直接地收到學生的反饋信息,有利於教師及時調控教學進程。第五,講授法有「過長時間單純地講述、講解不易維持學生注意」的缺點,而談話法由於師生共同參與,有問有答,因而相對地彌補了講授法在這一方面的不足。
談話法的局限性首先表現在,並不是所有的教學場合都適合運用談話法,雖然講授新課、復習舊課都可運用談話法,但有些難度很高需要完全由教師講解,或者情節生動、文字精彩需要由教師講述、講讀的教學內容,就不需要或不適合採用談話法。其次,談話法相對於講授法來說教學時間一般要長一些,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過多地採用談話法,有時可能會完不成教學任務。第三,對於初次走上講台的實習教師或新教師來說,運用談話法有一定的難度,他們雖然在備課時也能設計好提問的方案,但上課時往往只會按「既定方針」辦,不能靈活掌握談話的進程,遇到意想不到的情況常常手忙腳亂、顧此失彼,缺乏應變能力。當然,要想自如地運用談話法,掌握好提問的「時機」、「火候」和「分寸」,必須有較長時間的教學實踐,尤其達到談話技巧的「爐火純青」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從這個意義上講,談話法的運用確實是一種「藝術」。
(三)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地理課本和有關參考書(包括課外讀物)以獲得知識的方法。如何指導學生讀書,是教學過程中不應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國古代的教育實踐在這方面留下了許多經驗。如「俯而讀,仰而思」、「循序漸進」、「熟讀精思」等,都是關於如何讀書的至理名言。尤其是「置圖於左,置書於右,索象於圖,索理於書」的「左圖右書」的讀書方法,至今已演化成為地理教學中的課本和地圖冊相結合的讀書法,為廣大地理教師指導學生讀書時所普遍採用。
指導學生閱讀地理課本時,應要求做到以下幾點:①通過預習,初步了解課本內容,並能帶著問題聽講。②能根據課本回答有關問題,對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能舉一反三。③能掌握課本中地理知識內容的框架、結構,分清主要內容和次要內容。④能比較課本內容與教師講授內容的相同點和差異之處。⑤能將不同章節中同類的地理知識作比較和聯想。⑥能把課本內容和地圖冊上的內容緊密結合起來,將地理知識「附著」在地圖的「骨架」上。
供學生用的地理參考書籍種類較多,其中既有適合學習和復慣用的地理詞典、地理基礎知識手冊、地理學習指導書、地理復習參考書等,也有增進地理科學知識、激發興趣愛好的地理科普讀物、地理專著等。指導學生閱讀此類書籍、報刊、雜志時,應要求學生:做好批註和輯錄;寫好讀書提綱、概要和心得;將有關地理知識同課本上相應的概念、原理聯系起來並加以比較。
讀書指導法的運用,可以穿插、滲透在平時課堂教學之中,也可以在課堂上相對集中一段時間作專門輔導,或者利用課外時間,作讀書指導講座、組織讀書小組等等。
(四)板書、筆記法
板書、筆記法是教師出示教學提綱、教學重點難點,學生記錄講授進程、教學要點的一種書面語言運用方法。如果說講授法和談話法主要是運用言語(口頭語言)來傳遞信息的話,那末讀書指導法和板書、筆記法則主要是運用文字(書面語言)來傳遞信息。雖然板書和筆記在地理教學中有時只是一種輔助性的方法,但它們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板書可以展示教師講授內容的結構、層次,也可以提示教學要點、顯示教學進程、突出教學重點,並為學生筆記提綱作出示範。筆記對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極有幫助,它能起到理清思路、維持注意力、把握重點、利於比較、方便復習等作用。
板書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邊講邊寫的零星板書,另一種是顯示教學提綱的主板書。零星板書主要用來書寫地名、數據、重要的地理概念等,一般隨著教學進程的繼續,需及時地擦去。寫零星板書時,對於地名、地理術語,教師要提醒學生以後自己寫時不要寫錯別字;對於要求學生記住的地理數據,要讓學生在筆記本上記下來,或在課本上注出來。主板書的種類很多,經常採用的主要有綱目式、表解式、圖示式等幾種。編寫主板書要注意:①地理知識的科學性和系統性,並與課本中課文的標題、段落密切配合。②板書的文字要簡練、准確、規范;要注意同級標題之間的並列關系和大小標題之間的包容關系;字跡要清楚、端正,避免寫不規范的簡體字和錯別字。③板書的版面要部位恰當、布局合理美觀;板書的篇幅應適當,留出一定的空位供懸掛掛圖或寫零星板書之用。④綱目式板書的層次要適度,標題一般以2~3級為宜,切忌第3級標題下再列「1)、2)、3)」「A、B、C」「甲、乙、丙」,以免讓學生感到層次繁復,抓不住要領。
出示板書的形式有多種,最常見也是最簡便、靈活的形式是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隨著教學進程邊講邊寫。篇幅較長、來不及邊講邊寫的主板書,也可於上課前寫在小黑板或白紙上,上課時用遮幅的辦法,逐段顯示。近年來有些教師將板書寫在空白投影片上,用投影儀映出,效果很好。出示板書更先進的手段是採用電腦在屏幕上顯示。
筆記主要指學生上課時的隨堂記錄。指導學生記好筆記,重點是掌握筆記內容的詳與略。對於低年級的學生,筆記主要是隨著上課的進程,抄錄教師的板書提綱。對於高年級學生除了抄錄板書提綱外,還可筆錄教師口述的內容,包括學習內容要點、主要事實材料和結論。筆記過於簡略,往往作用不大;而筆記過於詳細,有時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聽講和思考。
二、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
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演示各種地理教具、地理實驗和組織課外參觀等,使學生利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而獲得知識的方法。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這類方法的特點是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真實性。直觀是「領會的開端環節」①,地理學科的直觀性相對於其他學科來說更具特殊意義,這是由於地理知識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復雜性和間接性」①所決定的。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對於形成學生豐富的地理表象具有極為關鍵的作用。
由於條件限制,對於有些教學內容,如地下、高空或發生在久遠地質年代、歷史年代的地理事象,教師較難或不可能都讓學生進行直接觀察和感知。所以,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必須和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以及其他方法合理結合起來運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者進行示範實驗,使學生獲得地理事物感性認識的方法。地理事物在空間上很多存在或發生於較遠、甚至遙遠的地方,對學生來說大都不可能親自經歷或直接進行觀察。例如對於遙遠的南極大陸、高寒的珠穆朗瑪峰、炎熱乾燥的撒哈拉大沙漠、深邃的馬里亞納海溝……一般人都不可能親臨觀察,所以獲得這些地理事物的表象,進而掌握和理解有關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還須依賴直觀演示法等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地理教學中運用的直觀演示,主要有地理掛圖、圖片、照片、衛片的演示;地理實物、標本和模型的演示;幻燈、錄像、電影的演示;計算機模擬演示;地理實驗的演示,等等(地圖的演示已歸類在以象徵符號認知為主的方法中)。這些直觀演示手段,有的反映了地理事物的直觀形象,能體現地理事物的景觀和分布特點;有的具有立體感和動感,畫面多、容量大,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有的能再現地理事象發展變化的過程,揭示地理原理、成因,因而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具有獨特的作用。
運用演示法應注意以下幾點:①無論哪一種演示,都必須和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等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緊密結合起來運用,注意各種方法的穿插和滲透。②演示的時間要及時,根據教學進程在適當的時候展示,並及時撤下,以免學生提前或遲遲地沉湎於演示中非關聯內容的細枝末節。③演示的內容一般要選擇教學中的重點或難點內容,以利於教學重點、難點的迎刃而解;演示內容的地理性要強,避免演示的重點內容過多的是其他學科的內容。④演示必須突出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徵,防止學生把注意力分散到次要或無關的問題上去;演示的方式要有多種,使學生能運用各種感官去感知演示對象,並盡可能地讓學生洞察地理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⑤演示各種教具或實驗,在數量上和時間上要注意適量,除了專門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電視或實驗演示課以外,一般每堂課的演示不宜過多;此外,演示和學生的操作、練習也要密切配合。
(二)參觀法
參觀法是教師根據教學任務要求,組織學生到自然界或社會場所,通過對自然、人文地理事象的直接觀察而獲得知識的方法。地理教學參觀的內容很多,如對山川湖海、名勝古跡、植物園、動物園、博物館、工廠、礦山、商場、港口、道路、農場、鄉村等等各種自然或人文地理事物的觀察、參觀。參觀法以大自然、人類社會為活教材,能打破課堂和教科書的束縛,擴大學生的視野,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環節,其主要目的在於到大自然和社會實踐中去感知直接知識、驗證間接知識。
參觀法同依靠測量工具或手段培養操作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野外實習訓練(歸屬於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還不盡相同,其主要的方式是觀察和記錄。採用參觀法時,首先要訂出參觀的計劃和步驟,明確參觀的目的和要求,注意收集必要的參考資料。在參觀前,教師要教給學生觀察的順序和方法,盡量發揮學生多種感官的作用;參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重點觀察對象上,把感知與理解結合起來,從多方面認識觀察對象,要盡可能地鼓勵學生自己獨立觀察,作好參觀的記錄;參觀結束後,要指導學生寫好參觀報告或總結,也可通過討論、談話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把觀察到的現象與書本知識聯系起來,真正起到獲得感性知識,以及驗證、理解、掌握有關知識的作用。
三、以象徵符號認知為主的方法
以象徵符號認知為主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通過地圖、地球儀、剖面圖、示意圖等以象徵符號表徵的圖象,使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方法。與演示法展示地理事物外部形象的直觀教具不同,地圖是以一系列慣用的象徵符號來表徵地理事物的,它能揭示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的特徵以及地理事物發展變化、相互聯系的特點,對於地理教學來說,具有極為特殊的意義。可以說,同語文學科運用詞典,生物學科運用顯微鏡,物理、化學學科運用實驗一樣,地理學科運用地圖是其教學過程中極其重要和不可缺少的手段與方法。對於地理教學來說,無論是教師的講授,還是學生的學習,離開了地圖都是不可想像的。當然,地圖或者其他象徵符號表徵的圖象僅是一種工具或手段,以象徵符號認知為主的方法必須結合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並且與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緊密配合,做到符號認知和直接感知相結合,圖象信息和語言文字相結合,才能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
❷ 專業課教學如何深入淺出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鍛煉多種能力和養成一定思想觀念的版重要渠道。然而課堂教學權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新課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學是一重要途徑。
❸ 如何做好初中地理概念的教學
初中地理教學中,有些概念學術性強,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理解起來也有一定的困難。針對學生學習中的這一實際問題,在教學地理概念時選擇一個適當的導入方法,在學生學習的道路上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拉近學生和地理概念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對概念有一個深入淺出的理解。結合我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取得的一些經驗,對初中地理概念教學的導入方法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實物導入法
在講地球儀這一概念時,讓學生看地球儀。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自己熟悉的大洋、大洲和國家等的位置,並讓學生在地球儀上學會分辨哪是東西南北。然後,向學生介紹這就是地球儀——按一定比例縮小的地球的模型。同時,有條件可以讓學生看立體地形地球儀、平面地形地球儀、平面政區圖地球儀、和地球儀經緯網模型等。這樣,既讓學生深入理解了地球儀這個概念,又為以後學生使用地球儀學地理打下了基礎。
2、自然現象導入法
在教學季風這一地理概念時,時值夏季,問學生我們這里一般刮南風還是北風?冬季呢?讓學生把自己觀察到的自然現象說出來,然後教師總結這種風向隨季節變化而風向相反的風叫季風。既使學生記住了本地區冬季刮偏北風,夏季刮偏南風這一自然現象,又加深了學生對季風這一概念的理解。在學習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時,也可以由太陽的東升西落、四季變化這些自然現象來引入。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如果沒有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世界將變成一個什麼樣子,從而加深了學生對自轉和公轉這兩個概念的理解和印象。
3、問題導入法
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要善於提出問題做學生學習的榜樣。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珠穆朗瑪峰高8848米,這個高度是指海拔還是相對高度?」從而引入海拔和相對高度這兩個地理概念的教學。對於一些相關而又有區別的地理概念,可以用這種方法導入,讓學生注意分辨。如:讓學生判斷「昆明四季如春」是指天氣還是氣候,來引入天氣和氣候這兩個概念的教學。
4、歸納導入法
對於一些地理概念,如果讓學生不知道其具體內涵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講森林資源對環境的調節作用時,可以由具體實例來導入。教師先同學生一塊學習相關的具體資料「(1)、每天每公頃闊葉林可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氣(2)每年每公頃森林可滯留粉塵340噸」,通過分析歸納後導入調節大氣成分、凈化空氣這些地理概念。使學生明白物有所指,從而印象深刻,理解准確。
5、故事導入法
在講緯線這一概念時,教師先和學生一塊回顧一個故事:1919——1922年,麥哲倫率領的船隊一直往西航行首次成功的環繞地球一周,最後又回到了原來的出發點。然後讓學生思考原因,加深對緯線圈指示東西走向這一特點的認識。在講泥石流這一概念時,先講某縣東部山區植被破壞嚴重,山洪爆發時,裹挾者巨石沖毀了山坡上的房屋,許多居民受傷或致死。然後引入泥石流這一概念,這樣將會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❹ 初中地理教師應具備哪些教學能力
初中地理教師應具備哪些教學能力
初中地理教師教學能力是指順利完成地理教學活動所必須具有的綜合能力。其能力大致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運用地理語言的能力。
要求講授語言具有科學性。即語言准確,概念清楚,恰當地運用地理詞語,科學地作出地理判斷和推理;通俗明白,深入淺出;語言生動,有趣昧,詞彙豐富;有情感和藝術性,即善於結合教學內容,體現語言的感情色彩和聲調的抑揚頓挫,語言精練,流暢,用鮮明簡潔,規范的地理語言,表達豐富多彩的地理教學內容。
二、分析和處理地理教材的能力。
主要指掌握分析、處理教材的方法;熟悉中學地理教材的基本組成和結構;能准確地確定教學目的,重點、難點、且處理得當;能恰當地處理各教學因子間的聯系及教材的外部聯系等等。
三、地理板書及其設計的能力。
要求板書布局合理,形式多樣,規格端正,精練醒目,重點突出,美觀完善。
四、地理野外考察的能力。
掌握地理野外調查與研究的一般步驟與方法;能確定實習內容,野外考察提綱和實習路線;能對調查資料進行整理及成果匯報等。
五、設計和運用教學方法的能力。
主要包括掌握地理教學方法的結構,明確各種教學方法的功能;掌握地理教學方法的設計程序和設計方法,能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地選用教學方法,優化組合教學方法,使教學方法結構最優化。
六、進行地理教學研究的能力
①、搜集和整理地理資料的能力。
會使用檢索文獻資料的主要工具,掌握搜集的整理文獻資料的常用方法。
②、撰寫地理教學研究論文的能力 。
掌握地理教學論文的撰寫方法(選題、選材等)和步驟,文章結構合理,段落清楚,論點明確,論據恰當,文字通順,流暢、生動、標點符號正確。
③、編寫鄉土地理教材的能力。
使教材內容體現科學性、思想性、地方性、直觀性、可接受性、趣味性、啟發性,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比例要合理,還應注意符合課時要求。
七、運用和編繪地理教學地圖的能力。
①、編繪地理教學地圖的能力。
掌握地理教學地圖注記的各種字體寫法,掌握顏色調配原理及其應用方法,掌握掛圖整飾的程序與繪圖的技能技巧。
②、運用教學地圖的能力。
能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選擇教學地圖(包括教學掛圖、地圖冊、填充圖、課本插圖等),掌握正確的指圖方法,能運用地圖分析說明解決地理問題,傳授地理知識。
八、運用和設計地理教學板圖、板畫的能力。
掌握地理板圖、板畫的繪畫技法和設計方法;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運用和設計地理板圖、板畫;能熟練地描繪地理板圖、板畫,用地理板圖,板畫分析說明地理問題。
九、組織地理課外活動的能力。
能組織學生進行地理課外活動,如組建中學地理園,掌握主要的地理觀測方法(包括地震、天文、氣象、水文觀測等),主持考察報告會,地理知識競賽會,主辦地理活動室,地理牆報。小刊物,指導地理學具製作,地理標本製作等。
從系統論觀點來看,地理教學能力體系主要由地理課堂教學能力,地理課外教學能力和地理教學研究能力三部分構成。其中地理課堂教學能力處於核心地位。地理教學工作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的。只有具備地理課堂教學能力,才能勝任教學工作。地理課外教學和地理教學研究能力也不容忽視。這些能力對於促進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地理實踐活動都有重要意義。
❺ 7部地理科普紀錄片 怎麼可以把地理講得這么有趣
1.地球的力量
Earth: The Power of the Planet
豆瓣評分:9.4
這部紀錄片也被稱作「地球自傳」,由BBC團隊歷時三年拍攝製作,走訪世界各地,探尋了45億年來地球演變的過程和原因。
紀錄片的解說人 Dr.Iain Steward 是英國著名的地理學家,由他為我們細說地球的故事,講解通俗易懂,穿插真人現場演示,很有說服力。
紀錄片共有五集,孩子們可以了解到地球的形成歷史和構成要素:原來是火山、大氣、冰川、海洋這四種力量聯合起來塑造了我們這個偉大的星球,它們也是人類以及所有生命的源頭。
第1集:火山(Volcano )
第2集:大氣(Atmosphere)
第3集:冰川(Ice)
第4集:海洋(Oceans)
第5集:珍稀地球(Rare Earth)
無論是地理跨度、探險設計還是拍攝技巧,BBC這部耗時三年的紀錄片處處可見其誠意和用心。畫面極其精美,大量俯視遠景,非常開闊。
與很多自然紀錄片表達的環保思想不同,這部片子並沒有很多的站在人類的角度來看待地球,而是站在一個宏觀的漫長的地質發展史上來觀察。人類不過是地球45億年來發生的種種的一個片段而已。所以,到底是人類要保護地球?還是人類要保護自己?值得更深的思考。
2.地球造人 How Earth Made Us
豆瓣評分:9.2
這部紀錄片第一次通過電視展現地球的神奇力量對人類發展的影響,BBC製作團隊跑遍全球,收集了人類文明受四大自然因素水、金(地球內部)、火、風影響的歷史痕跡。
解說還是地理學家 Iain Stewart,他從地質學、地理學和氣候的角度,帶領觀眾探究地球是怎樣改變人類生活的。
紀錄片共有五集,前四集講述地球的四種自然形態對人類的影響,最後一集分析了人類的活動怎樣改變了地球的面貌,片子很好地詮釋了的人類和地球相互依存的關系。
第1集:地球深處(Deep Earth)
第2集:水(Water)
第3集:風(Wind)
第4集:火(Fire)
第5集:人類星球(Human Planet)
影片將歷史故事的講述和絢麗的攝影鏡頭緊密結合,有網友看完後說,又一次被BBC震驚了,怎麼可以把地理和歷史講的這么有趣、這么驚險!航拍、特效、模擬場景等都很精緻,看完很感動,也很震撼,對自然、歷史又有了新的想法。
3、寰宇軌跡 Orbit - Earths Extraordinary Journey
豆瓣評分:9.1
地球的公轉、自轉運動有點抽象,對於高中學生來說學起來也有點困難。BBC這次又來了一次壯舉,他們的製作者跟隨地球進行了一次完整的繞日航行,見證了這一年的奇異旅程帶給地球的變化。
這部紀錄片首次展示了地球繞日環行的全過程,把基礎的地理知識用CG動畫和親身體驗的方式呈現,讓地球運動部分表現的更通熟易懂,形象直觀,畫面唯美精緻,很值得學生看看。
紀錄片中,從更替的四季到破壞性的氣候現象,科學家們繞太陽環行感受由航行帶來的極致體驗;他們也試圖向觀眾解釋在時間的長河中,地球軌道如何發生著變化,以及這些微妙的變化給地球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
網友@Au.尚:
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絕佳的科普作品。氣象、地理、空間都涵蓋到,遠不像當初學的時候那麼枯燥。
4、向深海出發
Oceans
豆瓣評分:8.9
這是一部BBC海洋系列的地理科普紀錄片,也是一部集中了生物、探險、科考、環境等各類題材的綜合性專題紀錄片。
英國科學考察團隊耗時近1年,深入海底的未知領域進行了研究探索。在整個科考過程中,科學工作者們在全球海洋范圍內,對地球上的七大地區海洋、近1000多處海底深處進行了此前從未有過的探索。他們記錄下了無數令人難以置信的最新發現,這些發現的科學研究意義重大,它們不僅填補了此前海洋生物學有關記載的空白,而且也就此揭開海洋研究的新的篇章…
這個系列總共包括8集:
第1集 加利福尼亞灣(The Sea of Cortez)
第2集 南大洋(The Southern Ocean)
第3集 紅海(The Red Sea)
第4集 大西洋(The Atlantic Ocean)
第5集 印度洋(The Indian Ocean)
第6集 印度洋近海(The Indian Ocean - coastal waters)
第7集 地中海(The Mediterranean Sea)
第8集 北冰洋(The Arctic Ocean)
5、大陸的崛起
Rise of the Continents
豆瓣評分:8.5
了解了海洋知識,再來認識一下大陸版塊。這部紀錄片還是出自BBC,解說依然是Iain教授,主要介紹了地球幾大板塊的形成過程:非洲、澳洲、美洲、亞歐大陸版塊的形成及奇特的地理地貌。
第1集:非洲(Africa)
非洲是人類誕生的地方,似乎自古以來就一直存在,但事實並非如此,科學家發現,非洲從遠古大陸分裂出來後,造成了今天的種種面貌,野生動物,貧窮與財富,甚至古文明。
第2集:澳洲(Australia)
澳洲,它在我們印象之中是偏遠孤絕。看似千百萬年恆久不變,但其實澳洲有一段截然不同的歷史。科學家開始探索鑽研,在炙熱的沙漠焦土下,發現到一些能揭示過去的蛛絲馬跡。
第3集:美洲(The Americas)
美洲,包括北美洲與南美洲。科學家揭示美洲大陸怎從遠古大陸分出來,以及美洲大陸歷史怎推動物種演化,締造出我們認識的今天的美洲。
第4集:亞歐大陸(Eurasia)
亞歐大陸是地球上最大的大陸,從葡萄牙西岸一直延伸至俄羅斯的太平洋海岸,人口46億。科學家開始揭示這塊巨型大陸形成的過程,種種證據表明亞歐大陸,是在一連串巨大碰撞中誕生,好像汽車慢慢碰撞,最終導致文明的誕生…
6、國家地理:河流與生命系列
National Geographic:Rivers and Life
豆瓣評分:8.5
這部紀錄片來自美國國家地理紀錄片頻道,介紹了世界最著名的六大河流:亞馬孫河、尼羅河、密西西比河、恆河、長江與萊因河,尋找這些大河的源頭、歷史與變化。
紀錄片主要探索了人類與大河系統的多變關系,用河流串起了人們的生活,展示了生活在大河流域的數百萬人是如何受到這些河川影響的。
除了能認識與大河和諧共存的原住民、現代貿易商、藝術家與工匠之外,還可以了解到各大城市是如何透過21世紀尖端科技,防止這些古老大河造成水患的…
紀錄片共有6集:
第1集:亞馬孫河(Amazon)
第2集:恆河(Ganges)
第3集: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
第4集:尼羅河(Nile)
第5集:萊因河(Rhine)
第6集:長江(Yangtze)
網友@Lugege:
片子很有條理性,整體都非常好。河流哺育人類,人類又利用改造河流。河流的命運都是差不多的,不同的只是程度與因地而異衍生的文化。
7、BBC:神奇季風
Wonders of the Monsoon
豆瓣評分9.7
季風,地球上最偉大的自然奇跡之一,初高中地理課上都會學到。季風塑造了不同地區的野生動植物,也孕育了不同地區的多樣文化。這部BBC五集紀錄片從季風系統的生態角度,帶領觀眾在宏觀微觀層面認識季風區的人和動物,介紹了從喜馬拉雅山到澳大利亞北部的奇特自然景觀。
❻ 「平移和旋轉」的本質特徵是什麼如何在教學中深入淺出地體現這一本質特徵
平移在一個平面內移動,旋轉是空間的移動,一個是二維,一個是三維立體。教學中可以採用捉迷藏的方式教學,讓學生平移的躲,你可以原地不動看見他,你要是旋轉的話就看不見了,應該可以
❼ 怎樣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地理教學的興趣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於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力求參與某項活動,並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興趣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凡是感興趣的事物,人們必然力求去認識它,掌握它。正如一位教育家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教」只是一種手段,學生的「學」才是真正的目的,那麼,在地理教學中怎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並且從中體驗快樂呢?這需要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通過幾年來的課堂實踐,
我積累了以下教學中常用的方法。
一、巧用故事,激發情趣。課文中常有一些比較重要但又抽象的內容,而學生一般都喜歡聽故事,老師可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徵,在教學設計時能用故事導入的盡量用故事導入,適當的引用一些與教材有緊密關系的真實、生動、形象而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證,寓故事於地理教學之中,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慾,又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情境。
如講阿根廷的大牧場放牧業時,通過阿根廷牛肉肉質鮮美這一知識點,我給學生引入了咱們威寧的火腿,因高原地形和放養的生產方式使豬腿肌肉發達而美名四揚;在學到澳大利亞混合農業時,藉助其發達的牧羊業引入這樣一個故事:幾十年前,澳大利亞草原十分廣闊,牛羊成群,畜牧業非常發達,光是牛糞每年就有幾百萬塊堆在那裡。由於當地沒有吃牛糞的屎殼郎,那裡的牛糞堆積在草場上,風干硬化,使得被遮壓的牧草枯死,草場上出現了塊塊禿斑。牛糞還孳生蒼蠅,使得那裡的蒼蠅猖獗。外國生物學家到澳大利亞考察,看到交通警察的手臂不停地揮動,還以為是當地的禮節,後來才知道他們是在驅趕臉前的蒼蠅。經過多年的探索以後,澳大利亞決定從國外進口屎殼郎,在草場上大批放養。於是,我國的屎殼郎便應邀而去,解決了那裡的生態難題。
通過這樣的故事導入,使本來枯燥無味的地理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同學們聽得非常認真,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刺激了他們的求知慾望。
二、巧用諺語輔助教學。諺語是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深刻的道理。所以諺語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深刻的哲理性。教學中適當引用民謠、諺語進行教學,既通俗易懂,又生動有趣,可以起到「一石擊破水中天」的效果,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在講「地下水」時,運用諺語提問:「井水不犯河水嗎?」這平常無奇直接了當的問題,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於是趁機給學生講解地下水的來源、地下水的埋藏條件和地下水的類型等知識,最後再聯繫到地表水的知識,不需說明,學生自然已經體會到井水其實是「犯」了河水的。這種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直通主題的方式,引起學生很濃的學習興趣。
學習「大氣的散射作用」時,運用「雨後青山分外青」設問,學生的地理思維一下被激活,他們通過討論、爭論、歸納,很快掌握了散射原理並且認識到散射作用有兩種:一是散射質點較大,如塵埃微粒等,對各種波長的太陽光都能散射,陰天天空呈灰白色就是這種散射的結果;二是質點較小,太陽光中波長較短的藍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成蔚藍色,尤其雨過天晴,大雨將空氣中塵埃帶落,散射質點自然小了,雨水洗過的山上植物生機勃勃,一片蔥綠,與蔚藍色的天空交相輝映,青上加青。
三、運用歌訣,巧妙記憶。地理歌訣以其精煉簡潔、琅琅上口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學中可抓住區域地理相互聯系的規律,編成簡潔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訣,學生頗感興趣,記憶較快。
如引用「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歌謠講解我國西北地區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講內蒙古高原用「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溫帶草原的遼闊、壯麗。這種教學既使地理課堂變得詩情畫意,又調動了學生的想像力。
再如長江一節要求記憶的東西特別多,有長江的源頭、長度、流經的1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編成順口溜即: 長江源頭沱沱河,流自各拉丹東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贛皖蘇滬入東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黃金水道六千三。我國海運條件優越,沿海多優良港灣,需要記的開放海港城市有十四個,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藉助歌訣:江海連波通三州,秦皇雲煙上青天。記憶效果顯著。
運用歌訣記憶地理事物不但鞏固了地理知識,激發了興趣而且也培養了學生躍躍欲試進行地理歌訣創作的熱情。
四、巧用謎語,解決疑難,活躍課堂。謎語是一種文字游戲,它曲折有致,變化多端,寓意奧妙,耐人尋味,而且能啟迪智慧,陶冶性情,培養思維和推斷能力。在教學中恰當引入地理謎語,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劑學習情緒,並幫助學生突破和解決課文中的難點。
「地圖上的方向」這節內容中,在經緯線畫成圓弧形的情況下,南、北兩極點如何確定方向是一大難點。這時可用謎語開路。首先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趣題:「要蓋一座樓房,四面都開窗,要求每扇窗戶都朝南,請問該在哪裡好?」起先,學生會覺得興奮但又有些莫名其妙。這時通過一則謎語來提示學生:「哪洲不連,哪國也不沾,蓋房不用磚瓦,地皮也不出錢(打一地名)」學生對照地圖邊找邊思考,很快猜出謎底「北極點」,然後根據經緯網、地球儀的演示,讓學生找到北極點,這正是樓房要蓋的地方。學生從而悟出北極點這一位置的與眾不同來。同時,反之,也懂得一個人如果是站在南極點,他的前後左右便都是同一個方向——北方。
在學習「昆明准靜止鋒」時,除畫圖深入淺出講解外,通過以下謎語讓學生加以聯想:天無三日晴;久雨初晴;一寸光陰一寸金(同猜一地名)。學生通過分析:貴陽鋒面控制之下,多陰雨天氣,因此晴天少,太陽寶貴,這樣一來,對昆明准靜止鋒的概念及成因,得到了進一步的加深和理解。
五、引用詩詞成語,使教學生動形象。要上好一堂課,離開生動精煉的語言是辦不到的。教學中對於內容比較抽象,而無掛圖、插圖表示的內容,利用生動的語言、傳情的教態和板圖結合,會引起學生的興趣,達到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目的。
如講地球的運動時用:「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描述黃河奔騰咆哮,滾滾東去的氣勢:「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 講氣候時用:「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夏);「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冬)。講解長江時,為描述三峽灘險、流急、景色奇美,可吟誦李白的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短短四句,把學生帶入了奇妙的意境,湍湍急流,秀麗風光一覽無余;情景交融,詩情畫意油然而生。
生動有趣、富於啟發、和諧動聽、節奏明快的語言,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地理知識。
短小精悍的成語也會使教學過程增輝添彩。如「滄海桑田」描述了地殼的運動;冷鋒過境時,形容天氣用「風雨交加」;講地球運動時用「星移斗轉」;講海陸間循環用「百川歸海」。引用這些成語准確、生動、形象,既具有科學性,又客觀地反映了地理現象,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六、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課餘生活。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引伸和輔助,積極開闢地理課第二課堂的活動,這是目前深入開展教學改革,進行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將學生帶出教室,可把室內課堂轉化為室外課堂,使理論知識鮮活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刺激學生的探知慾望,培養實踐能力。
如藉助研究性學習的機會,安排學生對鄉土地理進行調查研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鄉土地理的調查,使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變化和發展,也助於學生加深對其它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的理解與記憶;組織地理課外活動小組,參觀氣象站,進行天氣預測;到學校天文台看星空,觀月相;還可以利用班內組織的春遊活動,在野外開展對家鄉的地質地貌研究等,力求把課本知識寓於各種活動之中,把知識結構轉化為能力結構。這樣,地理課的教學就會變得有聲有色,融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從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品德。
興趣作為一種教學手段,不僅能使學生積極地、能動地、自覺地從事學習,而且能起著開發學生潛能的作用,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勵」。通過教師激發,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的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並感受到地理學科的奇妙無窮,從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由此形成教與學的良好循環,達到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❽ 怎樣進行地理教學設計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內教案(教學設計容)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❾ 如何進行地理教學設計
過去,我們稱之為「備課」,而如今叫「教學設計」。它們之間不僅是名稱的變換,而其本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那麼,如何為初中地理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呢? 一、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1、地理教學設計的課程理念 過去,我們教學地理緊緊圍繞教材知識、地圖表格、地球儀等,以及幾年來電子信息、電子備課等多種手段。在地理課上,老師們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奪得了輝煌的成功。這一點,人人皆知,不可否認。然而,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新課程.新課改的思想已深入人心,這大大促進了地理教育者進行地理改革的積極性,使得越來越多的地理教師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地理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中來。他們對地理的教育教學探討得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全面。他們一致認為:地理的教育教學要開啟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學習需要。對這些有著強烈的時代感、責任感、急迫感的教育新理念,我們必須加以重視。 2、地理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徵(1)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是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2)教學設計是解決教學問題的科學方法。(3)教學設計是操作和規劃教學活動的程序和過程。(4)教學設計是以反饋評價對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5)教學設計是一門理論和實踐兼備的應用性學科。 3、地理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是指運用相關理論和系統方法,對參與教學活動的諸多要素所進行的一種分析和策劃的過程,是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對教學的預謀和籌劃,是對「教什麼」和「如何教」的一種操作方案,它先從「教什麼」入手,對學習者,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等進行分析,然後從「怎麼教」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運用恰當的媒體,對教學績效做出評價,以確保教學和學習獲得成功。 二、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和設計過程 1、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1)分析教學需求,確定教學目標,即教學目標設計。 (2)設計教學策略,即教學策略設計。(3)進行教學評價,即教學評價設計。 2、地理教學的設計過程(一)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的分析是進行課堂教學策略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將影響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直接影響對學習水平的確定和教學目標、學習目標的陳述,以及教學媒體的選擇和使用效果等等以後各個環節。(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目標是教師和學生從事教學活動的指南和出發點,是教學活動過程中所的依據,同時也是評價教與學活動的依據。教與學的目標是影響教學策略的制定和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約教學策略的關鍵。教學策略是否有效,一般是以能否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為標準的。 (三)教學設計的理論指導 教學策略的設計、選擇與實施的各個階段,不可能離開理論的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的背後,必然會有相應的理論或原則作為指導,有時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發生的。(四)了解實際環境條件 為了使教學方案更加具有針對性,方案的制定應以一定的因素為基本依據,其中包括三個內容,學生、教師和教學條件。作為教師在這里應該深入全面地把握這三個因素。(五)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學方法是指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手段而進行的,由教學原則指導的,一整套方式組成的,師生相互作用的活動,教學策略解決戰略問題,而教學方法解決戰術問題,教學策略指導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六)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和確定 所謂教學組織形式,我們可以定義為教學活動中師生相互作用的結構形式,或者說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在人員、程序、時空關繫上的組合形式。 (七)教學媒體的選擇 教學媒體的選擇是教學傳遞策略重要的內容,是教師設計教學時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面對眾多的可供使用的媒體,我們需要回答怎樣選擇,為什麼這樣選擇,依據什麼選擇等一系列問題,媒體選擇的成功與否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高低。因此,樹立正確、科學的媒體觀是教師的當務之急。(八)確定課堂教學過程的結構 確定課堂教學過程的結構是指將前面確定的各個教學要素,主要包括教師的活動、學生的活動、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等,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以一定的結構關系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有序的流程。(九)形成可操作性教學設計方案 需要將前面各部分的工作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落實,要充分考慮前面各項研究,匯集各種研究內容,將其綜合化、系統化和具體化,最後產生一個由一系列表格組成的,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課堂教學策略方案。 總之,我們教學的一切是為了學生。只有你設計的空間越大,學生思考的面就越廣,學生的思維更容易發展。如果你的設計很死板,是固定的模式,是無懈可擊的真理,那麼說明你並沒有真正懂得地理教學設計的含義。
❿ 教學為什麼要深入淺出
題目不明確,無法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