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必修三期中考試

地理必修三期中考試

發布時間: 2021-02-04 17:18:19

A. 高中地理期中考試總結

期中考試結束了,這次考試雖然比中考有些進步,但離我想考的成績還相差甚遠,我認真分析了原因:
1、在考試前我並沒有深入復習,只不過是看了看書。
2、臨陣磨槍,突擊物理跟數學,平時不善於積累。
3、復習沒有重點。
主要拉分的是物理。其實,物理一直是我這五科中最不理想的科目,我對此也非常的著急,所以我在今後的學習中會更加重視物理學習。
相比之下英語算是我的強項,可這次發揮的也不是很令自己滿意,雖然考的分數在班裡算高的,但也沒有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這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自己思想上的問題,我總認為英語沒什麼,靠自己的功底完全可以應付,但是事實與自己所想的是完全相反的。經過這次考試,我也明白了,隨著年級的升高,我們所需要掌握的知識也在不斷的增多,我以前學的那些知識已經遠遠不夠,所以,英語既是自己的強項,就更不能落下,就更應該跟著老師好好的學。說到數學,我認為我比以前認真了,解題的方法也基本掌握了些,以後在這方面還應加強。在物理的學習上,和數學有一些相同,都是解題方法。在語文方面,我還應該加強閱讀訓練,使自己的閱讀能力有所提高。
努力,是我們熟得不能再熟的字眼,但這兩個字就夠一個人做一輩子的了,而且它是永遠做不完的。所以我更應該珍惜時光,為自己的目標而奮斗!

B.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試卷

可以看看知識點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必修三知識點:
必修一
1、太陽活動影響地球的表現
2、角速度、線速度的大小規律,恆星年,回歸年的時間和意義
3、地方時區時的計算,新一天和舊一天的范圍判斷
4、夏至日北半球重要緯線的晝長 北緯20°,40°,60°
5、正午太陽高度角計算及變化規律
6、地球內外部圈層結構
7、大氣受熱過程,熱力環流,城市風、山谷風、海陸風
8、氣壓帶風帶分布,氣候類型(影響因素、特點),氣候類型對應的自然帶
9、天氣系統(過境前、時、後的天氣變化),天氣系統實例
10、氣旋反氣旋~畫圖,鋒面氣旋的判讀
11、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和對策
12、水循環過程,洋流(名稱、位置、對沿岸影響),洋流與等溫線,四大漁場的位置和形成原因,厄爾尼諾現象(了解發生過程)
13、水資源分布,大洲和國家,水資源短缺原因(自然和人為),開源節流的措施
14、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現,岩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適當記一些岩石類型)
15、背斜向斜的判斷和現實意義,地嵌地壘的實例(簡述其成因)
16、流水侵蝕與堆積地貌
17、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喜馬拉雅山脈南北坡自然帶分布,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規律和景觀(自然帶)變化

必修二
1、人口增長模式特點,根據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判斷先後順序
2、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國以土地為劃分標准)
3、人口遷移的影響(對遷出地和遷入地,利和弊),農民工
4、城市形態(空間形態和地域形態)
5、不同功能區的分布、特點及原因,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示意圖,城市的合理規劃,生態城市目標(了解)
6、城市化的標志、推力與拉力,城市化進程階段和各自特點
7、農業區位選擇(氣候地形孕土壤,運輸機械找市場,旱區水源孕綠洲,勞力政策有影響)
8、農業區位含義(了解),影響某地農業生產的主導因素(比如東北甜菜,新疆棉花江南茶樹,以色列無土蔬菜等),城郊農業
9、農業地域類型(區位條件,特點,發展措施,典型地區),我國九大商品糧基地名稱及其分布位置,美國本土農業帶
10、工業區位選擇(能源水土地,原料勞動力,市政運輸和環境)
11、評價我國鞍鋼和寶鋼的區位條件,既是評價,說明既要說好的,也要說不好的。
12、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印刷廠基本上無污染)
13、工業集聚的優勢,工業分散的優勢
14、傳統工業區以機械、化工、採煤、紡織、鋼鐵為主(「計(機)劃(化)采訪鋼鐵部門」)
15、德國魯爾區工業的區位優勢,衰落原因以及綜合整治措施(類似我國遼中南地工業區)
16、義大利新工業區形成條件、特點(小輕同專散)
17、美國矽谷區位因素、高新技術產業特點(類似我國中關村、印度班加羅爾和德國慕尼黑)
18、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
19、鐵路線建設的意義(以南昆鐵路為例)(類似青藏鐵路)
20、可持續發展系統結構,三大基本原則
21、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

必修三
1、三S技術實際應用
2、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的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和防治措施
3、草方格沙障的優勢
4、非地帶性熱帶雨林的分布和成因,熱帶雨林被毀的原因,如何保護熱帶雨林
5、山西能源開發條件(工業區位選擇),能源基地建設措施,如何保護我國能源安全,我國、世界能源消費結構
6、田納西河流域開發意義以及不利影響(類似三峽、埃及阿斯旺大壩),修水庫、大壩應該考慮的因素(自然和社會經濟)
7、我國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條件(自然和社會經濟),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向(了解)
8、珠三角對外開放的區位優勢、產生的問題和解決辦法,泛珠三角(國家9+2)我國區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工農業發展比較
9、煤炭與天然氣比較,西氣東輸路線圖,西氣東輸對東部、西部和沿線地區的影響(利弊,對沿線和東部可以不說不利影響)
10、產業轉移的原因和影響,分析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
11、南水北調東中西三線的比較,南水北調對調入區的意義,對調出區和沿線的不利影響

1、分析我國某一河流旱澇災害多發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2、河流水文特徵
3、評價港口的區位條件
4、青藏鐵路以橋代路和京滬高鐵以橋代路的比較
5、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對策
6、我國溫度帶分布,甘肅跨溫度帶對多,4個
7、農業土地利用類型和農業地域類型
8、我國航天衛星發射基地區位選擇
9、濕地的意義
10、黃河斷流的原因(自然和人為)和影響
11、我國鐵路干線和鐵路樞紐
12、長江荊江河段地上河成因和措施
13、三峽、橫斷山區,雅魯藏布江、寧夏平原、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
14、西歐內河航運發達的條件
15、孟加拉國多洪澇災害的原因
16、全球等溫線分布規律(一路南,七陸北)
17、赤道上六大板塊的分布位置和順序
18、西亞石油輸出路線
19、澳大利亞氣候分布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C. 地理必修三的重點,考點

第一節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一、區域的定義: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指標和方法不同,區域的類型也不同。
二、區域的特點:有的邊界是明確的(行政區),有的邊界是過渡性質的(干濕地區);層次性
註:兩個區域,按照不同的指標,地理界線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長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對比
長三角(華東地區、滬寧杭地區):讀圖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東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與日本隔東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
3、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溫暖時間長,作物的生長期長。
4、土壤與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較為分散,多為水田,人均耕地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5、水系:長江、京杭運河、富春江、錢塘江、黃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麥、油菜、棉花
7、礦產資源貧乏。
8、綜合性的工業基地(發達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輕工業,利用交通優勢進口礦產發展重工業)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遼河平原構成東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為主,地勢平坦
3、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陸性稍強),溫暖時間短,作物的生長期短。
4、土壤與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較為集中,多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於機械化的推廣,耕作方式相對粗放,畝產量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麥、大豆、玉米、甜菜(遼南為冬小麥)
7、礦產:有豐富的石油資源。
8、工業:我國的重化工基地。
四、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區域的影響是不同的。
以長江中下游平原為例為例來分析
1、開發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為農業發展的障礙。
2、開發時期:隨著科技的發展,化不利的自然條件為有利的條件。
3、農業時期:成為我國重要的糧倉和棉花、桑蠶的產地。(為什麼)
4、工商業時期:稠密的水網再次成為農業發展的障礙,糧倉地位、棉花生產地位均讓位於其他地區。

第二節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發展中的應用
1、地理信息技術:RS(遙感),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要熟悉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監測、城市管理、資源普查、災情評估、農業生產、台風預報等等。
3、地理信息技術大眾化趨勢:GPS汽車導航、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空間信息網站
4、RS的定義:利用裝載於飛機或者航天器、衛星等上面的設備,對地面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關鍵的裝置時:感測器
原理:不同物體發射的電磁波不一樣
主要環節:目標物——感測器——處理裝置——遙感圖像
應用:
5、GPS
組成部分:空間部分、地面部分、用戶設備
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確的三維坐標(經緯度和高程)
應用:汽車導航、空間定位、農業灌溉
6、GIS:是一種計算機系統,需要人來操作(輸入信息、管理、分析、表達)
數據源:統計數據、田野調查數據、遙感圖像
應用:空間分析、查詢檢索
在RS的的基礎上,可以利用GIS來動態監測或預報
台風的監測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術

第二章
一、荒漠化的定義、表現和主要地區
定義: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以及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實質是土地生產力喪失的土地退化。
表現: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簡稱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黃土高原地區)、
石漠化(雲貴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區)、
鹽漬化(灌溉農業區)、
紅漠化(主要發生在我國江南丘陵以紅色砂岩為主地區,地表紅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禿禿的紅色石山,土地貧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稱為紅漠化)
二、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荒漠化的自然基礎)
西北地區(閱讀教材圖片可以獲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肅(和蒙古是交界的)、寧夏、陝西北部、內蒙古大部。
2、本區的主要山脈: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昆侖山、阿爾金山、天山、阿爾泰山。
3、地理界線:賀蘭山是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分界線,以東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線,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異規律:有東到西的景觀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體現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5、綠洲農業的位置:山前的沖積扇上,山麓地帶。
6、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氣候乾旱,土壤發育差、土質疏鬆,植被稀少,大風多且集中,風力侵蝕嚴重。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荒漠化的決定因素)。
原因:人口激增、人類活動不當。
過度樵採:鄂爾多斯
過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區
過度開墾:沙區邊緣、綠洲地區
水資源利用不當
四、荒漠化防治對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區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圍推廣, 原因是成本太高)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退耕還林、退耕還草)
4、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營造薪炭林、開發沼氣、風力發電)
5、控制人口增長:
第二節:森林的開發與保護
一、森林的作用
1、自然資源:木材、燃料
2、環境資源: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凈化空氣、吸煙除塵、防風固沙、美化環境。
3、破壞森林的危害:氣候失調、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減少。
二、熱帶雨林的分布以及作用
1、分布:赤道兩側,集中在非洲剛果河流域、東南亞、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注意:赤道穿過的地方並不都是熱帶雨林氣候,如果非洲東部地勢較高,赤道附近是熱帶草原氣候。
2、亞馬孫熱帶雨林佔世界雨林的一半其環境作用明顯。
(1)維持全球的碳氧平衡;(2)維持全球的水平衡,促進全球的水循環。
三、雨林生態的脆弱性
1、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植物體內
2、高溫淋洗的作用,土壤貧瘠
3、植物容易遭受破壞,一旦被毀很難恢復。
四、雨林被毀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類的過度開發,
(1)過度的焚耕開墾
(2)大規模的農場和牧場的開發
(3)商業性的伐木
(4)采礦、水利和公路建設
五、亞馬孫雨林開發計劃
1、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
2、移民亞馬孫平原
3、藉助外資、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六、開發還是保護
保護第一
要採取保護性的開發:進行環境教育,成立保護基金會,發展生態旅遊,建立自然保護區等等。
問題研究:
濕地的作用:(1)涵養水源(2)蓄洪(3)維護生物多樣性(4)調節氣候
圍湖造田是破壞生態環境的一種行為

三、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山西能源資源的開發
兩類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市場廣闊、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能源基地建設:
擴大煤炭開采量
提高晉煤外運能力
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三條產業鏈:
煤—電—鋁 煤—焦—化 煤—鐵—鋼
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提高煤的利用技術;調整產業結構;「三廢」的治理
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尼羅河文明;兩河文明;黃河——長江文明;印度河——恆河文明

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
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護:
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
氣候:亞熱帶地區,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
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19世紀後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
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1、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從經濟、生態、社會三方面效益評價其「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自然方面: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礦產等
◆人文方面:人口、聚落、交通、文化、農業、工業等
如:上中遊河道特徵——河谷狹窄,比降較大,多急流,水力資源豐富
下遊河道特徵——河谷較開闊,通航便利
2、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根據「資源優勢」確定流域開發方向

水能資源開發——發電、養殖、旅遊、航運、防洪等,有利於發展高耗能工業。
水資源開發——旅遊、灌溉、養殖、航運等。
生物資源開發——旅遊、教育等。
土地資源開發——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漁等多種農業。
礦產資源開發——建立礦產開發基地,建立相應的工業部門(利用廉價電力)。
旅遊資源開發——做好旅遊規劃,發展交通,發展旅遊業。

◆生態(恢復)建設:
礦產資源開發:①礦產資源開發導致植被破壞,產生的廢石、廢渣佔用大量土地;
②不合理的開采引發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③礦產資源開發形成的廢渣、廢水中的有毒元素污染環境。
3、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根據「存在的問題」確定流域的治理措施
◆對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調整農業結構,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等生物措施;②工程護坡、打壩淤泥等工程措施;③進行小流域治理。
◆對河流污染的治理措施:①關閉污染較重的小工業;②對工農業及生活污水進行治理;③減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④調整生產過程,適當在洪水期排污。
◆對生物資源破壞的治理措施:①建立自然保護區,②適當遷出保護區內的居民;③調整農業結構,控制人類活動(如交通建設);④宣傳教育。四、區域經濟發展

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氣候條件: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地形、土壤條件: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社會、經濟條件: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工促農牧
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
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三山脈三平原: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在地圖上找出來)
農業布局特點:
1.耕作農業區: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區。
2.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3.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葯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4.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5.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
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地區專業化生產;農業發展方向
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山區農業: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工業化與城市化
1、城市化的內涵:
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和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轉化的過程。
2、衡量城市化的標志:
⑴城市人口數量增加 ⑵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⑶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

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於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良好的區位條件:位於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
第二階段:1990年後,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問題與對策:
1..產業升級面臨困境——產業結構調整
2.重工業和機械製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
3.城市建設相對落後——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4.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加強規劃與管理
「城中村」:
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

D. 地理必修三 問答題常考哪裡怎樣考

必修三,在教材安排上較必修一、必修二遞進得多,可以說內層次高了很多。
我們容知道,我們學習了解一個區域,首先要落實好「是什麼」「怎麼樣」進而探討「為什麼」,而我們學習一個區域最終的目標是為該地區更好地發展,因此很有必要對該區域加以整治,發揮優勢,改造治理劣勢,為此我們需要提出一些整治的措施,即「怎麼辦」。必修三正是幫助我們培養對一個區域合理整治的必修內容。是對必修一必修二內容的提升,也是

所以說,必修三的內容,大家不可小視,其正是學習地理最高境界。因此,學地理必修三,重要的是學習它的治理思想(可持續發展理念)、治理方略,哪一天換了一個區域,你照樣要會運用這種思想和方略。
高考原原本本地考查必修三,是不太可能的事,高考往往給出一個陌生的區域,讓你概括地理特徵,明確區域優勢和劣勢,然後讓你提發展策略。這樣,你從必修三中學得的知識往往能用得上,這也正是高考的期望。

E. 地理必修三都重點考哪些尤其是大題,明天考試,拜託了

第一章可能是兩個區域的比較,多數會考中國的。。。。
第二章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專的,如果試卷簡單可屬能就考荒漠化和雨林破壞(但給的區域就不一定是書上的了),如果試題比較難的話,可能范圍更廣,水土流失、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減少都可能出現。。。。
第三章環境資源利用方面的,也一樣簡單的就是山西煤炭,稍復雜一些的可能是結合一些傳統工業區的知識點,再難一些的就是其他資源的開發條件---出現問題----解決措施等。。。

但不管怎樣,分析思路都差不多。。。拿到題目不要慌張,認真審題,注意格式。。。
祝你考個滿意的結果。。。。

F. 地理必修三怎樣學怎樣考的

必修三是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概括,主要是以一些地方例子來展示理論知識。多看地圖內,記憶一些容考試的共性答題步驟,例如: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勞動力充足....然後綜合題目做出個性的回答。有由共性到個性,有普遍到特殊。

G. 考試要考地理必修三,,怎麼考啊,,一點都不會要背哪些知識點

(人教版)如果時間緊的話,第一章就別看了,這是區域地理,當然要從區域的角度考了,如果是期末考試的話,只考書上的,吧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四個例子重點看,西北地區荒漠化,西氣東輸也要兼顧的看一下,要用區域的眼光看待問題就行,這是這本書的通篇思想,好自為之吧孩子,平時要好好學習啊,臨時抱佛腳太難太難......

H. 地理必修三半期考試質量分析怎麼寫

一、1 區域的基本含義 1、區域的概念: 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回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答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
2、區域的基本特徵: 具有一定的界線、區域內部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和相互聯系、整體性。 3、區域的空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