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人種地理學

人種地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2-04 12:20:07

① 世界地理人種如何劃分

1961年,加恩將全世界人類劃分為 9大地理人種。
①亞洲地理人種。又稱蒙古地理人種。是居住在亞洲大陸( 除西亞 )及其附近島嶼,以及北美洲北極地區的人群,包括蒙古地域人種、西藏地域人種、華北地域人種、東南亞地域人種和愛斯基摩地域人種等。
②歐洲地理人種。又稱高加索地理人種。是主要居住在歐洲、北非和西亞地區的人群,包括東北歐地域人種、西北歐地域人種、阿爾卑斯地域人種和地中海地域人種等。1500年以後,歐洲地理人種經歷了一場異常迅速的擴張活動,大量移居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
③非洲地理人種。又稱尼格羅地理人種。是主要居住在非洲撒哈拉地區以南的人群,包括森林尼格羅地域人種、俾格米地域人種、班圖地域人種、布須曼和霍屯督地域人種(即開普地域人種),以及東非地域人種、蘇丹地域人種和南非有色地域人種等。1500年以後,隨歐洲地理人種大量遷入美洲,非洲地理人種亦大批移入北美洲、加勒比群島等地區。
④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種。是原居住南、北美洲和加勒比群島的人群,包括北美印第安地域人種、中美印第安地域人種、南美印第安地域人種、福吉安地域人種(即火地島地域人種)等。1500年以來,歐洲地理人種的遷入,使美洲印第安人種人數大減,且大都被迫離開原居住地。現在的北美洲居民不少是非洲人和歐洲人的混血後裔,南美洲居民大量是印第安人與歐洲人的混血後裔,加勒比地區居民不少是印第安人和非洲人的混血後裔。
⑤印度地理人種。是居住在印度次大陸的人群,包括印度地域人種、達羅毗荼地域人種等。 ⑥澳大利亞地理人種。原居住於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的人群,包括已於1876年滅絕的塔斯馬尼亞地域人種,以及默里澳大利亞地域人種和卡奔塔澳大利亞地域人種。由於18世紀以來歐洲人的大量遷入,現在歐洲人及其與當地人的混血後裔已佔澳大利亞居民的絕大多數。
⑦ 美拉尼西亞地理人種。又稱美拉尼西亞-巴布亞地理人種。是居住在新幾內亞、斐濟群島和西太平洋其他島嶼的人群。
⑧密克羅尼西亞地理人種。居住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以及西南太平洋一些島嶼的人群。
⑨波利尼西亞地理人種。居住於東太平洋廣大地區,自夏威夷、波利尼西亞群島到紐西蘭一帶的人群。

② 人種與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人種地理學是研究人類各人種的形成、地域分布、遷移及其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各人種的地理分布、遷移及其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是人種志學與地理學間的邊緣學科。人種地理學是從人種的觀點研究全球和全球各地區人口的構成與分布,與地區地理環境的關系,並確定人種的分布界線。
人種或種族,是指在體質特徵,如膚色、眼色、發型和發色、身長、面型、體型、頭型、鼻型血型、遺傳性疾病等,以及血型、遺傳性疾病等方面具有某些共同遺傳性狀的人群,其形成原因與各地區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這些特徵經過世代相傳,致使人類分衍成若干有明顯體質差異的種族。在生物學上,世界現生的人類都屬於哺乳動物綱靈長目人科人屬的智人種。由於過去人類受到自然界的嚴重束縛,各個人群長時期地生活在相當隔離的各個地理環境中,在體質上形成了互不相同的適應性特徵,這些特徵世代相傳,致使人類分衍成為若干具有明顯體質差異的種族。因此,不同的人種或種族實際上是智人種的各地方性亞種。
法國貝尼埃和瑞典林奈早在1684年和1758年就對世界人類進行了人種劃分,但是第一個用科學方法對人種進行研究的是德國格丁根大學教授布盧門巴赫。他在1775年發表《人種的自然起源》,依據膚色、發型、身高等體質特徵和原始分布區域,把人類劃分為五個人種,即:高加索人種(俗稱白種)、蒙古利亞人種(俗稱黃種)、衣索比亞人種(俗稱黑種)、亞美利加人種(俗稱紅種)、馬來亞人種(俗稱棕種),這個劃分其實是人種的地理分類。
1800年,法國居維葉把人類劃分為三個人種: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和尼格羅人種。1870年,英國赫胥黎把人類劃分為四個人種: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尼格羅人種和澳大利亞人種。1927年,當時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的澳大利亞地理學家泰勒發表著作《環境與人種》,詳述了氣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對人種的影響,以及各人種的區域分布,有力地促進了人種地理學的建立。
1929年,德國倫什依據人種一詞本身帶有地理分布的性質,以及各人種之間愈來愈混合等事實,倡議用「地理人種」和次一級的「地域人種」兩個詞。
1951年,蘇聯學者庫什涅爾(P.I. Kushner)在《人種分布地區及人種界線》一書中,明確提出人種地理學是一門邊緣科學,其研究的很多問題和方法接近於人口地理學。
1961年,美國學者加恩提出更低一級的「小人種」—詞,根據人種分布的地域范圍特點、遺傳特徵及習俗上的相似性,將世界人種分為地理人種(又名「地理種族」或「洲區種族」)、區域種族和小種族,並根據上述三級系統將全世界人類劃分為九大地理人種,22個區域性人種,發展了人種地理學。
300多年來,學者們對世界人種的分類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方案。用膚色和發型等體質特徵劃分人種的三分法和四分法流行時間很長。
三分法將世界人種劃分為三大人種:源於中亞和東亞乾旱草原與半沙漠地區的蒙古人種,又稱亞美人種,主要分布於亞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北極地區;源於非洲赤道地區的尼格羅人種,又名赤道人種,原主要分布於非洲,由於殖民主義者的販賣等一系列原因,該人種後來廣布南、北美洲;源於南歐、北非和西亞接壤地區的高加索人種,又名歐羅巴人種,1500年前,主要分布於歐洲、北非、西南亞等地,以後該人種的足跡遍及世界,特別是在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
四分法則將澳大利亞(原住居民)人種單獨劃出,與上述三大人種相並列。澳大利亞人種分布於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等地。
20世紀60、70年代以後,學者們採用更精確的方法研究血型、遺傳因子和免疫系統,並綜合考慮體質特徵和地域障礙等因素後,將人類劃分為7~9個地理人種。
人種的遷移及其對分布的影響。例如公元1500年以後高加索人種向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等地迅速擴張,隨之尼格羅人種向南、北美洲等地大量遷移,使世界人種分布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也促進了各人種之間的融合,產生一些新的人種。
不同的人種帶有不同地理環境的印痕,如尼格羅人種由於長期生活在熱帶地區,形成了一系列話應性生理特徵,黑色的膚色可保護皮膚免受日光的灼傷;濃密的卷發可防止頭被日光曬昏;寬厚的鼻、唇擴大了粘膜面積,可促進蒸發散熱。北歐地域人種長期生活在較寒冷地區,鼻子高而狹窄,使冷空氣經過預熱後再進入氣管和肺部;膚色淺白,可使皮膚少受凍傷;身材高壯。
人種地理學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人種學的一個重要領域。在地理學中,有人把它劃歸為自然地理學的分支,也有人把它劃為人文地理學的分支。
人種地理學
60年代以來,人種地理學研究在深入探討人種與地理景觀的相互聯系的同時,逐步轉入研究人種的人口分布、生產、消費、城市發展以及劃分人種的文化—經濟類型等方面。

③ 人種地理學的研究簡史

人種劃分一
1775年-德國格丁根大學教授J.F.布盧門巴赫發表《人種的自然起源》,把人類劃分為5個人種: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衣索比亞人種、亞美利加人種、馬來人種。
人種劃分二
1800年-法國G·居維葉把人類劃分為3個人種: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和尼格羅人種。
人種劃分三
1870年-英國T·H·黎把人類劃分為4個人種: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尼格羅人種和澳大利亞人種赫胥。
1927年-澳大利亞地理學家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G·泰勒發表著作《環境與人種》(曾譯為《人種地理學》)。
1929年-德國B·倫什倡議用「地理人種」和次一級的「地域人種」兩個詞。
1961年-美國S·M·加恩提出更低一級的「小人種」一詞,並首次採用上述3級系統,把全世界人類劃分為9大地理人種,32個地域人種。發展了人種地理學。
1800年,法國G.居維葉把人類劃分為3個人種: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和尼格羅人種。1927年,當時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的澳大利亞地理學家G.泰勒發表著作《環境與人種》(曾譯為《人種地理學》),詳述了氣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對人種的影響,以及各人種的區域分布,有力地促進了人種地理學的建立。1929年,德國B.倫什依據人種一詞本身帶有地理分布的性質,以及各人種之間愈來愈混合等事實,倡議用「地理人種」和次一級的「地域人種 」兩個詞。

④ 人種地理學的介紹

人種地理學是研究人類各人種的形成、地域分布、遷移及其與地理環境關回系的學科,研究世界各國、各答地區各人種的地理分布、遷移及其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是人種志學與地理學間的邊緣學科。人種地理學是從人種的觀點研究全球和全球各地區人口的構成與分布,與地區地理環境的關系,並確定人種的分布界線。四大人種:亞洲人種(黃種人)、高加索人種(白種人)、非洲人種(黑種人)、大洋洲人種(棕種人)。

⑤ 有色人種的九大地理人種

美國科學家S·M長恩,在經過長達10年的醞釀和調查之後,他認為全世界有9大地理人種,並劃分出32地域人種。 1.美洲印第安人種 指歐洲人、非洲人到來之前,北起阿拉斯加,南至南美洲南端,包括整個南北美洲的原有居民。他們散布在偏僻的地區,以狩獵、採集或半農業為主,人口不多,在遺傳上常呈完全獨立的狀態。其特徵是具有棕黃色皮膚,黑色粗直的頭發,鏟形門牙,突出的顴骨,鼻樑較突,體毛疏少,在ABO血型系列中,O型、B型頻率高,明顯地不同於有聯系的亞洲地理人種的血型。 2.波利尼西亞人種 指分布於東太平洋廣大地區,自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亞群島,直至紐西蘭一帶的人群。 3.美拉尼西亞——巴布亞人種 指分布在新幾內亞島、斐濟群島和西色為棕色,寬鼻型,黑色頭發呈直或捲曲狀,體毛少,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少。 太平洋其它島嶼的人群。其特徵是皮膚呈暗棕色,圓型頭,毛發捲曲,眉脊發達,鼻尖呈鉤形,肩胛窄。 4.澳大利亞人種 指歐洲人到來之前,分布在澳洲的原有人群。其特徵是褐色皮膚、波狀或捲曲狀頭發,線狀體型,有很大的牙齒、明顯的眉毛脊,頜骨外突,體毛中等濃度,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很低。 5.亞洲地理人種 主要指分布在亞洲大陸,乃至日本、菲律賓、蘇門答臘、婆羅洲群島等地的人種,又稱為蒙古地理人種。其特徵是皮膚呈淺黃色,頭發黑而直,胡須與汗毛稀少,臉形扁平,顴骨較高,眼皮有波浪狀的蒙古褶,在ABO血型中B型頻率很高。 6.印度地理人種 指分布在南亞,自喜馬拉雅山南麓到炎熱的印度洋地區的人群。其特徵是皮膚自北至南由淺色到深色,眼睛呈藍色,頭發呈黑色或黃色、直式波浪形,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高,不同於歐洲地理人種,而與亞洲地理人種相似。 7.歐洲人種 包括分布在歐洲的若乾地域人種,以及部分散居於西亞、北非、西非等白色人種,又名高加索地理人種。其特徵是膚色淺,鼻樑高窄,頭發直硬或波浪形、呈金黃色或褐黑色,嘴唇薄,體毛濃度,胡須和腮毛特別發達。男子禿頂頻率高,在ABO血型系列中,常摻入A2血型,Rn型頻率高。 8.非洲人種 指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整個非洲在內的若乾地域人種,又稱尼格羅地理人種。其特徵是皮膚黑至深褐色,頭發短而捲曲,嘴唇厚而外翻,鼻子短寬,頜部明顯突出,體毛稀少,在Rn血型系列中,R0型頻率高,體內常具有對瘧疾有相對免疫力的鐮刀形血球。 9.密克羅尼西亞人種 指分布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以及西太平洋一些島嶼的人群。其特徵是身材矮小,膚色、毛色較深,長頭型,頭發多呈波紋形、螺旋形,全身多毛。血型頻率與波利尼西亞人種相似,但B型頻率較高。 長恩的九大地理人種分類的長處是簡便好記,比較符合客觀實際,因而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和公認。但也有缺陷,如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種太大了;南美印第安人和北美印第安人在體質上也有明顯的區別,應考慮分開歸屬問題。再如長恩的人種劃分都局限在公元1500年以前(即地理大發現時代以前)的人種分類和分布,忽視了地理大發現時代及其以後,歐洲人、非洲人等向南北美洲、澳洲等地的大遷移,由此引起了人種大融合,從根本上改變了美洲、澳洲人種分布等事實。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融合愈來愈靠近,由此可把南北美洲劃為北美地理人種和拉丁美洲地理人種,是比較適宜的。 另外,還有報道稱在熱帶雨林地區,考古探險隊員曾發現罕見的綠色人種和藍色人種,不過這些都沒有得到充分考評。

⑥ 9大地理人種,22個地域人種分別是什麼以及人種或者地理人種學的相關書籍介紹基本!

1.美洲印第安人種 指歐洲人、非洲人到來之前,北起阿拉斯加,南至南美洲南端,包括整個南北美洲的原有居民。他們散布在偏僻的地區,以狩獵、採集或半農業為主,人口不多,在遺傳上常呈完全獨立的狀態。其特徵是具有棕黃色皮膚,黑色粗直的頭發,鏟形門牙,突出的顴骨,鼻樑較突,體毛疏少,在ABO血型系列中,O型、B型頻率高,明顯地不同於有聯系的亞洲地理人種的血型。 2.波利尼西亞人種 指分布於東太平洋廣大地區,自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亞群島,直至紐西蘭一帶的人群。 3.美拉尼西亞——巴布亞人種 指分布在新幾內亞島、斐濟群島和西色為棕色,寬鼻型,黑色頭發呈直或捲曲狀,體毛少,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少。 太平洋其它島嶼的人群。其特徵是皮膚呈暗棕色,圓型頭,毛發捲曲,眉脊發達,鼻尖呈鉤形,肩胛窄。 4.澳大利亞人種 指歐洲人到來之前,分布在澳洲的原有人群。其特徵是褐色皮膚、波狀或捲曲狀頭發,線狀體型,有很大的牙齒、明顯的眉毛脊,頜骨外突,體毛中等濃度,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很低。 5.亞洲地理人種 主要指分布在亞洲大陸,乃至日本、菲律賓、蘇門答臘、婆羅洲群島等地的人種,又稱為蒙古地理人種。其特徵是皮膚呈淺黃色,頭發黑而直,胡須與汗毛稀少,臉形扁平,顴骨較高,眼皮有波浪狀的蒙古褶,在ABO血型中B型頻率很高。 6.印度地理人種 指分布在南亞,自喜馬拉雅山南麓到炎熱的印度洋地區的人群。其特徵是皮膚自北至南由淺色到深色,眼睛呈藍色,頭發呈黑色或黃色、直式波浪形,在ABO血型系列中B型頻率高,不同於歐洲地理人種,而與亞洲地理人種相似。 7.歐洲人種 包括分布在歐洲的若乾地域人種,以及部分散居於西亞、北非、西非等白色人種,又名高加索地理人種。其特徵是膚色淺,鼻樑高窄,頭發直硬或波浪形、呈金黃色或褐黑色,嘴唇薄,體毛濃度,胡須和腮毛特別發達。男子禿頂頻率高,在ABO血型系列中,常摻入A2血型,Rn型頻率高。 8.非洲人種 指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整個非洲在內的若乾地域人種,又稱尼格羅地理人種。其特徵是皮膚黑至深褐色,頭發短而捲曲,嘴唇厚而外翻,鼻子短寬,頜部明顯突出,體毛稀少,在Rn血型系列中,R0型頻率高,體內常具有對瘧疾有相對免疫力的鐮刀形血球。 9.密克羅尼西亞人種 指分布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以及西太平洋一些島嶼的人群。其特徵是身材矮小,膚色、毛色較深,長頭型,頭發多呈波紋形、螺旋形,全身多毛。血型頻率與波利尼西亞人種相似,但B型頻率較高。
這是九大地理人種,至於22個地域人種就不知道了,關於人種的書有一本叫《基因組:人種自傳23章》

⑦ 紀錄片《樓蘭美女》反映了哪些人種地理學方面的信息

這邊樓那裡美女反映了很多的種地理方面的信息信息。

⑧ 人種地理學的四大人種

四大人種:亞洲人種(黃種人)、高加索人種(白種人)、非洲人種(黑種人)、版大洋洲人種(棕種人)。權 亦稱棕種。主要特徵是黑色呈小波浪狀且較為粗糙的毛發,鼻高唇薄,通常為長顱型,膚色中等。主要分布在位於遠東大洋洲上的島嶼上,以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例如紐西蘭北島上的毛利人等。一般的衣物是用稻草編織而成的,而在建築物的周圍則一般會採用石雕來做裝飾,海島文明顯著,在文明上主要是繼承了隸屬於古代美洲的印第安文明。
根據基因庫網站信息表明,2002年Hurles et al.和2006年Ghiani etal.論文顯示:Y-Q1a3a存在於波利尼西亞群島,包括東部島嶼,顯示是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遷徙到了這個區域!而這也為幾百年來的大洋洲人種的來源之謎的爭論劃上了句號。

初中地理學中的人種是怎麼劃分的

界上對人類種族有多種的劃分方式。目前我國採用的是國際通行的三分法,即把人類分為三大人種:蒙古人種(黃種人)、歐羅巴人種(白種人)、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黑種人)。

①蒙古人種,亦稱亞細亞人種或黃種。主要特徵是頭發硬直墨黑,膚色黃褐,體毛不甚發達,顴骨突出,眼有內眥褶。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以及美洲大陸。②歐羅巴人種,亦稱高加索人種或白種。主要特徵是頭發細軟呈波狀,膚色較淺,體毛和胡須發達,顴骨不明顯,鼻高唇薄。主要分布在歐洲、北非、西亞、北印度,16世紀以來逐漸擴散到美洲和大洋洲。③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亦稱赤道人種或黑種。主要特徵是發色深黑呈捲曲狀,頜部微凸,鼻寬唇厚。一般分成尼格羅和澳大利亞兩支,前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後者分布在澳大利亞和大洋洲及亞洲部分地區。人種的混合類型,多在中古和近代形成。由於民族遷徙,不同種族互相通婚而形成多種混血民族。

人種與民族,既有區別,又有緊密聯系。我們每個人都是某個民族的一員,同時又屬於一定的人種(種族)。一般來說,同一人種的人都分成為不同的民族;一個民族通常有著自己特定的人種(種族)背景,屬於一個人種(種族)集團,但對那些帶有混合色彩的過渡類型民族來說,有時則含有多重種族成份,像部分中亞民族、衣索比亞人、部分現代美洲民族等等。

蒙古族是蒙古人種的一個民族。

⑩ 人種是怎樣分類的

人種的類別,是根據人類的生物體質和遺傳的性狀而加以區別的,如膚色、體型、頭型、眼色、發型、鼻狀、血型以及性格和潛力等。它不像語言和宗教因時而異,是人類長成後所附加的。

人類學家在18世紀就開始研究人種的分類。1775年德國的布魯門巴哈根據膚色、發型、身高等體質特徵,把人類劃分為五個人種:高加索人種,俗稱白種;蒙古利亞人種,俗稱黃種;尼格羅人種,俗稱黑種;亞美利亞人種,俗稱紅種;馬來亞人種,俗稱棕種。

這個劃分,可以說是第一個用科學方法將人種作第一次的地理分類。其後1927年,英國的泰勒發表了《環境與人種》的著作,詳述了自然環境對人種的影響以及各人種的區域分布,對人種地理學有極大的貢獻。1929年,德國的倫絲用「地理人種」來描述大區域的人種。其後又有人倡議「區域性種族」和「小種族」的名詞,因為存在著雖分居在地球各大洲,而在體質上具有相似遺傳特徵的人群,或因隔絕,或因受習俗限制,日久在各區域遺傳性上變為有所差異的人種。1961年美國加恩採用以上分法加以綜合,把全世界人類,劃分為9大地理人種,32個地域性人種。數百年來,世界人類的分法,五花八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現在根據最流行的分類法,把全世界的人種分成下列三大類。

(1)高加索人種,又名白色人種或歐羅巴人種,發源於南歐、北非和西南亞洲,體質特徵是瘦長、鬈發、高鼻、藍眼。高加索人種包括居住在北歐的波羅的海人種,南歐的地中海人種,東北歐的白海和波羅的海人種,西亞的巴爾乾和高加索人種,中歐人種以及居住澳大利亞的白色人種。在15世紀以前,主要分布在歐洲、北非、西南亞等地。目前該人種遍布全球,是南北美洲、歐洲和澳洲的主要人種。

(2)蒙古利亞人種,又稱黃色人種或亞美人種,發源於中亞和東亞的乾旱草原和半沙漠地區。體質特徵是中等身材,頭發黑而直,面扁。該人種主要分布於中國、朝鮮、日本、西伯利亞、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等地。北極的愛斯基摩人及北美洲的印第安人都屬蒙古利亞人種。

(3)尼格羅人種,又名黑人和赤道人種,發源於北非和歐洲接壤地區。體質特徵是黑膚、發鬈而曲、寬鼻、厚唇。尼格羅人種包括居住南非的布西曼人種、中非的班圖人種、西非的森林尼格羅人種、北非的蘇丹人種和小黑人種。原來主要分布於非洲和南太平洋島嶼,由於西方販賣人口的殖民政策,該人種現已遍布南北美洲。

關於原住澳大利亞的人究竟屬於何類人種,是爭論很久的問題。英國的赫胥黎等學者,認為其是棕色人種,與以上三大人種並列成為全球四大人種。由於澳大利亞人種的膚色、眼色、唇型和鼻型等和尼格羅人種相似,因此法國的居維葉等主張將其與尼格羅人種合並,統稱為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可是又有人如法國的白洛嘉根據發型、血型和人類化石遺骨的特徵,認為澳大利亞人種應該歸入高加索人種。澳大利亞人現分布於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幾內亞、美拉尼西亞、塔斯尼西亞等地。

以上三大人種,以高加索人種分布最廣。僅歐洲一地,高加索人種又分為以下三個分支。

(1)北歐型:體質特徵為身材高大、藍眼、頭長、發鬈。主要分布在英國、瑞典、挪威、芬蘭等地。

(2)地中海型:體質特徵為中等身材,發黑而鬈,棕眼、頭長、膚呈棕色。性格多熱情豪放,多詩人、藝術家、音樂家。其主要分布於西班牙、義大利以及地中海沿岸各地。在英國此類人居住在蘇格蘭、愛爾蘭以及威爾士。這些人可總稱為凱爾特,在歷史上也曾居於伊比利亞半島。

(3)高山型:體質特徵是身體短壯、黑發、棕眼、面寬。性情多保守,工作勤奮。主要分布地為中歐和東歐的山地區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