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對地理學的

對地理學的

發布時間: 2021-02-04 07:10:09

❶ 沈括對地理學有哪些貢獻

沈括是我國北宋中期的傑出科學家,他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

沈括對地理學的貢獻在自然科學界獨樹一幟,他在測量與繪圖、地質學研究等方面頗多建樹,他還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記錄氣候變化,在世界上率先給「石油」命名。可以沈括說是個多才多藝的偉大科學家。

北宋末年,與遼國之間戰爭不斷,簽訂「澶淵之盟」後雙方罷兵休戰。遼國垂涎中原地區的繁華,仗著驍勇的騎兵,不斷提出領土要求。

1075年,遼國派大臣蕭禧來到東京,要求重新劃定邊界,他提出的邊界是山西北部的黃嵬山,黃嵬山以北為遼國所有,以南為大宋朝所有。大宋如同意他的要求等於將遼國的領土向南推進了15千米。

黃嵬山是一座默默無聞、名不見經傳的山脈,北宋大臣幾乎是一無所知,朝廷上上下下亂作一團。這時,朝廷想起了熟識地理的沈括,命他出任談判特使,要他既不能輕開戰事,也不能向敵示弱而接受無理要求。

沈括不卑不亢,胸有成竹,他所帶的武器就是他的地理學說和《天下郡守圖》。

他向蕭禧指出,兩國按「澶淵之盟」劃分邊界,邊界是白溝河,白溝河以北為遼國領土,以南為大宋領土,而黃嵬山在白溝河以南,是大宋的領土,而不是遼國的領土。

蕭禧沒有一張自己的地圖,更不知道黃嵬山的准確方位,在地圖面前,他感到理虧三分,氣焰不知不覺地矮了一截。爭論了幾天後,雙方無功而返,但沒有將爭論推向極端。

不久,沈括又受命出使遼國,在遼國首都上京再談兩國邊界。這時遼國的談判代表升了級,改成了遼國宰相楊益戒。

在談判時,沈括再次以「澶淵之盟」為基礎,以《天下郡守圖》為依據,有理有節,寸步不讓,而遼國宰相找不到重劃邊界的理由。這時,沈括又出示大宋的木製地形模型,這使得遼國宰相大為驚奇,深感大宋確有奇才能人。

沈括終於使得遼國放棄了對宋的領土要求,他不愧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與地圖學家,運用智慧捍衛了大宋的尊嚴,是大宋的領土得以完整。

❷ 古代中國對地理學的貢獻

中國古代的物理成就

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中,屬於物理學或與物理學有關的,可以提出力學、光學和聲學等三個方面作一簡要介紹。
(1)力學方面
①《考工記》一書中的有關記載。這是一本現存的有關我國古代手工業技術規范的書籍,可能是春秋時代(公元前700至400年)末年的作品。它記述了許多手工業的工藝製作與設施,匯集了至公元前3、4世紀時的工程技術知識。其中包含的力學知識,主要有:關於慣性的記載、滾動摩擦的論述、論箭的飛行與保持穩定,還記述了有關力的測量、斜面受力分析以及材料和施工中的一些軟科學知識。
②《墨經》中有關力學知識的記載。《墨經》戰國時代以墨翟(公元前490至403年)為首的墨家的代表作,分為「經」與「經說」兩大部分。經說是經的註解。前者的內容大多是一些定義性質的條文,後者則帶有定律的性質的解釋。
《墨經》中的軟科學知識已不全是實際生產知識的總結和記述,而是對力學現象進行了粗淺的概括,並進行了一些推理論證。諸如,關於時空觀念、運動學知識、力的概念、力系平衡的論述,以及斜面、滑輪及其應用,等等。
現舉一條關於杠桿的理論探討以茲說明:
經下第25條:「天(衡)而必正,說在得。」經說:「(衡),加重於一旁,必捶(垂),權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兩相加焉,重相若,則標必下,標得權也。」
這一條說明了不等臂天平(秤)的平衡關系。可能是墨家探討杠桿平衡關系的實驗總結,說明墨家發現杠桿定律較之古希臘的阿基米德要早二百多年。但並沒有阿基米德杠桿定理那樣完整和定量化。
③侯風地動儀。這是東漢張衡(公元78至139年)所制的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後漢書張衡列傳》上有下面一段記載:「(順帝)陽嘉元年(即公元132年),復造侯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
形似灑尊,飾以篆文山龜烏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震,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甩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當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顯然,這是一種測定震源方向的儀器。可惜,後來這架地動儀失傳了。
我國考古博物學家王振鐸在總結國內外學者復制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根據書上的記載和力學原理滿意地復製成功了侯風地動儀的復原模型,它主要是一個利用了重心很高的「都柱」的不穩平衡。從這個儀器的製造來看,張衡已利用了力學上的慣性原理,同時他對地震波傳播和方向性也一定有所了解。這些在當時來說都是十分了不起的。
④記里鼓和指南車。這是三國時魏人馬鈞根據以前的記載模仿製成的兩種利用各種齒輪的復合運動傳動的自動機構。記里鼓是利用原動齒輪帶動大小不同的一套從輪,使車輪轉動把車行的里數自動地表示出來的一種裝置。
指南車是利用一套能自動離合的齒輪系統的定向裝置,使得立在車上的一個木製人像的手永遠指著固定的方向。關於這兩種裝置的結構,在劉仙洲教授著的《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一編第五章中有較詳細的介紹。
(2)光學方面
關於光學知識的記載以《墨經》經下中的八條(16至高無23)最為系統。其內容涉及影子生成的道理,本影和半影,由物體與光源的相對位置確定影子的大小,光的直線傳播實驗,光的反射性和平面鏡成像,凹面鏡成像,凸面鏡成像等。它已觸及了幾何光學很大一部分,從時間上看要比古希
臘歐幾里德注《反射光學》早一百多年,所以,《墨經》中的光學條文,不僅是我國最早的光學著作,也是世界古代科技史上難得的各較全面的光學著作。

❸ 論述對地理學習的認識

從時間角度研究現代地理過程的地理學分科.從時間尺度看,地理學分為3個時段:古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和時間地理學.時間地理學著重現代過程的地理研究.根據傳統觀念,一般認為地理學是從空間出發,哲學家康德從二元論哲學思想出發的學科;將地理學定義為進行空間事物研究的科學,這一論點成為近代地理學思想的基本出發點.赫特納和哈特向認為地理學的研究著重於空間體系,因此是一種分布論學科.但在實際論述中他們也承認地理學是「時間一般作為背景」的領域.哈特向論述了地貌、氣候、現代文化要素研究中的時間與發生,指出地理學的主旨在於理解目前存在的世界.隨著地理學的發展,許多地理學家愈來愈認識脫離時間就無從進行空間研究,地理學必須深入考察地理環境中時間的性質和作用,必須從靜態走向動態.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歷史地理學家強調地理學的時間研究之後,一些地理學家出版了專著,研究了大城市結構、人口和工業、建築布局和配置,建立了時間空間模式,認為時間在所有的行為尺度中是一個基本組分,和空間一樣同屬於可利用的資源,近年來隨著時間學的發展,時間周期中的相位律、增縮律,在地理過程中,均有大量體現.時間差中的順時差理論、循序超越學說,已實際應用於預測預報.隨著系統論、耗散結構等理論引入現代地理學,地球表層或地理系統被認為是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因此它在時間上是有序的,具有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不斷演化發展的歷史.其動態過程具有方向性.這樣現代物理學的時間觀念,才真正進入了地理學中,並與熱力學第二定律和熵的概念相聯系.因此,在地理學中也提出了時間不可逆性,從總體上說,地理過程不能反演.這些現代時間地理學觀點對地理學基本理論的深化有重要意義.根據題意.

故答案為:從時間角度研究現代地理過程的地理學分科.從時間尺度看,地理學分為3個時段:古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和時間地理學.時間地理學著重現代過程的地理研究.根據傳統觀念,一般認為地理學是從空間出發,哲學家康德從二元論哲學思想出發的學科;將地理學定義為進行空間事物研究的科學,這一論點成為近代地理學思想的基本出發點.赫特納和哈特向認為地理學的研究著重於空間體系,因此是一種分布論學科.但在實際論述中他們也承認地理學是「時間一般作為背景」的領域.哈特向論述了地貌、氣候、現代文化要素研究中的時間與發生,指出地理學的主旨在於理解目前存在的世界.隨著地理學的發展,許多地理學家愈來愈認識脫離時間就無從進行空間研究,地理學必須深入考察地理環境中時間的性質和作用,必須從靜態走向動態.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歷史地理學家強調地理學的時間研究之後,一些地理學家出版了專著,研究了大城市結構、人口和工業、建築布局和配置,建立了時間空間模式,認為時間在所有的行為尺度中是一個基本組分,和空間一樣同屬於可利用的資源,近年來隨著時間學的發展,時間周期中的相位律、增縮律,在地理過程中,均有大量體現.時間差中的順時差理論、循序超越學說,已實際應用於預測預報.隨著系統論、耗散結構等理論引入現代地理學,地球表層或地理系統被認為是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因此它在時間上是有序的,具有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不斷演化發展的歷史.其動態過程具有方向性.這樣現代物理學的時間觀念,才真正進入了地理學中,並與熱力學第二定律和熵的概念相聯系.因此,在地理學中也提出了時間不可逆性,從總體上說,地理過程不能反演.這些現代時間地理學觀點對地理學基本理論的深化有重要意義.

❹ 對地理的認識

認識世界風景地理,人文知認開擴眼界!

❺ 對地理的認識-600字

什麼是地理?在我們祖先留下的文獻中,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是公元前4世紀成文的《易經·系辭》,裡面有「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的文句。古代還有「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故謂之理。」之說。再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美譽。這讓人感覺天文和地理好像是不可分割的。其實,天文學和地理學是兩門獨立的學科。准確來說: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作為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一名學生,我想我有必要對地理進行一番認識,包括對其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感性認識
我真正開始學地理是在初中的時候。我記得剛發新書的時候,我就捧著它在細細得看,當時的我對地理完全沒有概念更談不上喜歡了。但第一節地理課卻讓我對地理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老師首先問我們一個問題:我們每天會看到太陽東升西落,是不是太陽在繞著我們轉呢?我詫異地望著老師,腦子里一陣懵懂。最後老師生動得向我們解釋說:「其實不是太陽繞著地球轉,是地球載著我們在繞著太陽轉。」我糊塗極了,但我又新奇透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帶著疑問,我開始進入了對地理的學習。其時,在中學時代我對地理感興趣只是因為我喜歡宇宙的繁星,喜歡中國的山川,喜歡自然的一切。我熱衷於想像地球以外的天體的運轉,地貌的形成,千變萬化的天氣······酈道元的《三峽》讓我感受到了自然無窮的魅力,我不禁感嘆他不愧為中國古代的偉大的地理學家。那時我只是覺得地理學只不過是描述性科目,並不具備分析深度和技術水平。
但自從我讀高中之後,地理好像變了模樣,它不再只是描述存在的現象,而是分析產生現象的原因。我也因此更愛它了。每次我對某個問題有疑惑時,「立侍左右,援疑置理」的寫照就在我身上體現了。而每解決一個問題我都會有莫大的成就感。
但很遺憾,在高二選課的時候由於考慮到種種原因我告別了我喜愛的地理,走上了理科的道路。我暗暗地想:地理,我跟你可能真的是有緣無分了。直到高考後填報志願時我才了解到地理其實是理科,所以理科生也是可以報考地理的。我頓時有一種「絕處逢生」的感覺。地理,你真是我的有緣「人」!
理性認識 隨著對地理的深入學習,我對地理的認識更為深刻了。

❻ gis對地理學發展的意義

GIS 是一個基於資料庫管理系統( DBMS )的分析和管理空間對象的信息系統,以版地理空間數據為操作對象是權地理信息系統與其它信息系統的根本區別。
地理信息系統不僅可以為用戶輸出全要素地圖, 而且可以根據用戶需要分層輸出各種專題地圖,如行政區劃圖、土壤利用圖、道路交通圖、等高線圖等等. 還可以通過空間分析得到一些特殊的地學分析用圖,如坡度圖、坡向圖剖面圖等等.

❼ 大家對地理科學有什麼想法

地理科學,很有前途的學科。

人們現在對太空的探索可以達到幾十億專光年,但是對地球屬內部卻知之甚少。

地理知識相伴於人類而產生,地理知識相伴於社會的進步而發展。地理學科教育內容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一種生產力。地理科學的發展,對社會進步和發展起著巨大的影響。在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中,一方面,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豐富充實了地理知識;另一方面,地理知識的積累,可以引導人類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活動,從而進一步加 深了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