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育教學論文
㈠ 初二地理小論文淺談地理教學中的幾點體會初二地理小
一、認真鑽研精心備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課標。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基礎,認真鑽研教材課標是備好課的基礎。教師必須依據課程標准、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三維目標進行科學定位。了解哪些內容要學生做一般了解,哪些內容要讓學生理解,哪些內容要做詳細掌握;這節課要讓學生達到怎樣的能力,要形成怎樣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了這些准備之後,上課才能有的放矢、分清主次,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其次,要精心選擇教學方法。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與方法,要符合知識的特點,符合學生的實際,不能千篇一律選擇某種固定的教學方式,更不能依葫蘆畫瓢,照搬別人的教學方式。提倡那些依照教學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親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對於陳述性、事實性的知識應用,建議通過學生動手實踐,主動探索,交流合作等方式完成,對於一些難於理解的知識,要圖文結合並運用教具(地球運行儀、掛圖等),通過教師講授的方式完成。
第三,要認真設計教學問題,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目的性和實效性。所提的問題,既能體現教學的重點,又能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既能引發學生對知識沖突的興趣,又有利於學生思維活動的充分展開。
要做好以上三點,教師備課的立足點,應從傳統的「我想怎麼教」,轉變成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的「我該怎麼學」的立場上,更多地考慮學法的指導,考慮學生的全員參與,改變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才能從一點一滴中,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有同學認為:「地理課盡學位置、地形、氣候,多沒趣,上課就想睡覺。」可見,想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必須喚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穩定的持久的興趣能使認識過程的整個心理活動積極化,能使觀察更加敏銳,記憶得到加強,想像力更加豐富,使智力活動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了興趣就會主動探尋,深入研究。
吸引學生產生興趣的方法多樣,一次充滿激情導入、一個耐人尋味的提問、一串形象生動的比喻,甚至老師幽默風趣課堂語言等等,老師應盡可發揮個人特長,大膽創新,積極嘗試。
例如:在講授「隨州的鄉土地理」時,我要學生為可愛得家鄉製作一張隨州的名片,以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一下子就誘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同學們爭先恐後,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教學效果自然與眾不同。
再如:學到中國的政區時,中國的34個省級行政單位要學生記住,難度是非常大的,我就妙用中國政區圖進行如下聯想和想像:把中國的輪廓看成一隻雄雞,東北三省是雞的頭,新疆、西藏是雞的尾,台灣、海南是雞的腳,巍巍群山是雞的骨骼,滔滔江河是雞的血液。北京像心臟,是祖國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天津像櫻桃鑲嵌在渤海之濱,河北像火炬,北京正好位於火炬的火芯,湖南像男子的頭,江西像女子的頭,他們比鄰而居,創造美好的家園。福建像相思鳥,祈盼台灣早日回歸祖國的懷抱。台灣像紡錘,紡不完的思親線。…….每個省級行政單位都想像成不同的形狀,趣味十足且容易記憶。
興趣是學生求知的不竭動力,只有在興趣的動因之下,學生才會認真地去思考去學習,從而掌握知識。在教學中,我們要不斷挖掘和探索,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化繁為簡,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在充滿興趣的學習當中,既掌握了知識,培養了情感,還陶冶了情操。這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
三、合理安排教學時間,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手段
一節課45分鍾,教師必須精心籌劃、合理安排。
首先做好課前五分鍾的展示秀:九年級地理課一星期只有一節課,學生要學第二課時的時候可能把第一課時的內容給忘了,因此在每節課的前五分鍾完全放手交給學生取名叫「課前五分鍾,秀出你自己」。或要求學生結合將要學習話題,展示與話題相關的課外搜集。如:地理圖片、趣味故事、旅遊見聞等等,只要不游離話題之外均可。通過教師適時引導,學生的積極參與,充分釋放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自信。或要求學生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鞏固方法有多種:小測驗、提問、老師歸納總結、填圖拼圖比賽、知識接龍等等。老師要制定相應的的評價機制,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這項活動,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其次應預留課內的作業時間:講授新課的時候,有的教師講得過多、過細,以為這樣才能講得透徹,讓學生明白,其實這種作法擠掉了學生的大量的寶貴時間,學生訓練時間得不到保證,結果只好把作業留到課外做。而事實上這樣的作業既加重有了學生的負擔,又收效甚微。這樣的課堂教學怎能不低效呢。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精講、少講,講重點、講難點、講易錯易混知識點;不講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學也能會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也不會的。要留足時間讓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去完成作業。老師要根據一節課的教學目
㈡ 初中地理教學論文 淺析教學難點突破的幾種方法
基本信息 淺析地理教學難點突破的幾種方法
教學難點是指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它猶如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絆腳石,往往成為教學活動的嚴重障礙,但地理教學難點的突破方法應當因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學生認知能力、學校所在環境和學校的辦學條件等而各有選擇。
關鍵詞:理解性;記憶性;運用性;難點;突破;方法。
教學難點是指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師難以講清的教學點,是學生認知矛盾的焦點。其實質是學生與教材之間較為突出的矛盾。它猶如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絆腳石,往往成為教學活動的嚴重障礙,使學生在學習中「知難而退」,喪失信心,阻礙著學生進一步獲取新知識。教學難點是一個相對的教學概念,同一教學內容,因學生的知識基礎、認識水平、思維能力的狀況不同,有的易於接受,有的則感到難以理解和掌握。教學難點的「難」處不同,突破的方法也不同。
一、抽象性的教學難點及其突破方法
中學地理教學中,抽象性難點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內容,這些知識的高度抽象性、或對學生空間想像能力和空間聯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說明事實的材料過於簡單是導致學生理解困難的關鍵。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難點,使感性知識理性化,實現知識的長久記憶和靈活運用,教師在突破抽象性難點時,要講究教法的直觀、形象和具體,要講究新舊知識之間的前後聯系,要補充相關的感性素材。
㈢ 初中地理教學論文《讓快樂走進地理課堂的幾點做法》
針對地理課的特點,
老師要多用地圖講學,把地理課講活了,講有趣了,就成為了快樂的課堂。
㈣ 初中地理論文
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會室編著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地理課本中,採用了大量的衛星照片 。例如,第一冊的封面底圖「喜馬拉雅山脈及其周圍地面的衛星照片」、第一冊封底的「地球衛星照片」、第二冊封面底圖「北緯26°附近尼羅河一段河谷及周圍地面的衛星照片」、第三冊封面底圖「太湖流域衛星照片 」、第三冊封底「衛星雲圖照片」、第四冊封面底圖「北京市地區的衛星照片」,等等。課本第一冊「地圖」 一節中,穿插了「繪制地圖的新技術」一段「讀一讀」課文,簡單介紹了遙感技術和衛星照片在繪制地圖方面 的運用。
衛星照片是一種遙感資料,是通過人造地球衛星拍攝的、按一定比例縮小了的圖像,它能比較准確、客觀 、全面反映地表地物的幾何形態信息和電磁波輻射信息。
衛星照片的判讀方法,概括地說可分三種:常規目視判讀、光學增強技術判讀(包括多光譜彩色合成和假 彩色密度分割)和電子計算機圖像自動識別等。光學增強技術判讀和電子計算機圖像自動識別,必須利用一些 光學儀器或電子計算機才能進行,一般中學都不具備這些設備。常規目視判讀則簡單方便,室外和室內都能進 行,用普通的放大鏡即可開展工作。
要掌握常規目視判讀的方法,必須了解目視判讀的標志,國為常規目視判讀就是依據這些標志進行的。目 視判讀的標志主要有:
1.色調和色彩。地物的光譜特徵,通過色調和色彩反映。照片上色調和色彩的差異正是區分各種物體的依 據。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地理課本上採用的幾幅衛星照片,基本上都屬於假彩色合成照片。在假彩色的合成照片 上,一般植物是紅色,城市是藍灰色,水體是藍色(較深部分是黑色),荒地是灰色,砂地為黃色,均和自然 色彩有明顯的區別。在第三冊封底的「衛星雲圖」上,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是雲雨區,白色的 程度越濃,表明雲層越厚,這種雲區下面往往下雨越大。每天晚上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時採用的衛星雲圖,就 和第三冊封底的衛星雲圖一樣。
2.形態標志。進行衛星照片判讀時,地物的形態標志常以它的宏觀影像、地貌特徵、水系特徵和組合圖案 作為識別基礎。
地物的宏觀影像:如第三冊封面底圖「太湖流域衛星照片」上,太湖和太湖以北的長江河段的輪廓;第二 冊封面「北緯26°附近尼羅河一段河谷及其周圍地面的衛星照片」上,尼羅河河谷的形狀;第四冊封面「北京 市地區的衛星照片」上,北京市區輪廓和長城位置,衛星照片上都有良好的顯示。
㈤ 獲獎論文《初中地理教學應如何精心設計課堂
新課來程的基本理念倡導構建自開放的地理課程,要著眼於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倡導多樣的地理學習方式,其建議的重心在於「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積極探究」,而課堂教學中的「合作、交流、探究」主要是通過課堂中的活動開展來實現的。在本文中,筆者結合實際和日常教學實踐,通過大量課堂實例,探索應如何精心設計課堂活動來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㈥ 淺談如何教好初中地理課
一、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經常結合學生實際,嘗試和開拓新的教內學方法容
1、注重教法,教學方式多樣、靈活。
2、准確地把握學生的地理現實。
3、學習目標明確化。
4、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地理知識結構。
二、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
三、積極地去創設室外課堂
四、在地理教育中要充分運用直觀教具進行教學,可達到教學的優化,促進素質教育
㈦ 淺談初中地理教學的幾種有效方法
一、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經常結合學生實際,嘗試和開拓新的教學方法回 1、注答重教法,教學方式多樣、靈活。 2、准確地把握學生的地理現實。 3、學習目標明確化。 4、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地理知識結構。二、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三、積極地去創設室外課堂四、在地理教育中要充分運用直觀教具進行教學,可達到教學的優化,促進素質教育
㈧ 獲獎論文《初中地理教學應如何精心設計課堂活動》
義大利教育專家、蒙特梭利教育法創始人的這段話強調學生的學習不能只內是聆聽和接受容,而應該使學生調動多種感官,使聽、說、看、思、做有機地結合,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倡導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要著眼於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倡導多樣的地理學習方式,其建議的重心在於「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積極探究」,而課堂教學中的「合作、交流、探究」主要是通過課堂中的活動開展來實現的。
㈨ 初中地理論文範文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氣候脆弱區」之一,自然災害頻發、分布廣、損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20世紀的觀測事實已表明,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頻率與強度明顯上升,直接危及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因此,我認為,現在應該非常重視防災減災的問題。在防災減災中應該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並高度重視和做好面向全社會,包括社會弱勢群體的預警信息發布。 氣象災害是可以有較長預警時效、較高預測預報准確率的一類突發公共事件,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製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災減災的綜合素質。通過加強防災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採用與推廣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並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願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路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過開展「防災減災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村莊」行動,使最基層的社區居民、廣大中小學生、企業員工、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民、社會弱勢群體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基本的避災、自救、互救技能,達到減災目的。防災減災需要從娃娃抓起,把災害、災害應急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內容。 有關部門應編寫自然災害防禦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基層群眾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
會公眾要充分認識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類預警信息含義,在收到災害預警信息時,根據不同預警信息、不同的預警級別,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需要建立廣泛、暢通的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利用廣播、電話、手機簡訊、街區顯示屏和互聯網等多種形式發布預警信息,重要預警信息在電視節目中能即時插播和滾動播出。有關部門能確保災害預警信息在有效時間內到達有效用戶手中,使他們有機會採取有效防禦措施,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
自然災害風險指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開展災害風險調查、分析與評估,了解特定地區、不同災種的發生規律,了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致災因子對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短期和長期變化方式,並在此基礎上採取行動,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減少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包括災情監測與識別、確定自然災害分級和評定標准、建立災害信息系統和評估模式、災害風險評價與對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