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高三地理教學有感

高三地理教學有感

發布時間: 2021-02-04 03:46:10

『壹』 高中地理教學中有哪些收獲和啟發

1、課程的設置要充分考慮高、初中地理知識銜接。

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是一個整體,兩者之間既有分工又密切聯系。初中階段地理課程的設計思路是以區域地理學習為主,原則上不涉及較深層次的成因問題。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地理的基本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規律。「地理1」,在學時上要求用36課時完成。其依據是:學生已經完全掌握初一地理的知識。但實際上,學生初中地理的知識嚴重缺乏是高中地理入門的最大困難。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地理既不參加統考(即使參加也較易矇混過關),更不屬中考科目,家長和學生基本不重視。這種情況對於課改和非課改區均存在,而尤其對於非課改區,由於師資缺乏和辦學條件較差,初中地理教學質量普遍較差,加之初三地理學習又中斷了一整年,因此學生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夠扎實。多數學生只有在地理考前才多少花點時間背一背地理,初中地理學習方法就是背背就能考好。試題的考核目標是以考查對知識的掌握為主。高中地理與初中地理的要求明顯不同,高中地理與其它科目一樣既屬會考科目,還屬高考科目,難度上的跨度很大,與初中地理知識聯系又十分密切,因此在平時的學習中,遇到與初中知識相聯系的地方,往往經常「卡殼」,特別是咱們學生在地球基礎知識(像基本的經緯線、經緯度劃分等)、地圖知識、區域地理方面的常識匱乏,更是嚴重影響高中地理的正常學習。所以必須幫學生補充這些知識,但會佔用大量的課時,以致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地理l」的教學,同時學習效果也不理想。這情況,當然雖要地理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想方設法解決,但新課程的設置,能否充分考慮:通過增加課時解決;或調整初中的課程設置,在初三開設地理課程,授課內容以與高中教學密切聯系的知識為主,使初、高中地理知識銜接得更好。

『貳』 通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如何有效提升課堂效率

在現階段我國的教育環境下,課堂教學依然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內
因此,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容中如何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就成為學校和教
師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通過實例談談對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反思,
希望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效率。

『叄』 求一篇學習高中地理感受。(1000字)

學習高中地理新課標的心得
遷安一中地理組 周成武
今年受上級部門安排在教師進修學校進行了高中地理教師新課程全員培訓,強化新課標理念。通過培訓,深刻感受到了新課標給我帶來的沖擊,對新課標也有了新的認識。
一、高中地理課程體現基礎性、時代性和選擇性理念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提出「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
二、高中地理課程重視探究,注重過程與結果評價的結合
高中地理課程又提出「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重視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僅是地理課程而且是這次新一輪課程總體改革的重要理念。
傳統的地理教學「以本為本、以綱為綱」長期以來成為教師教學的基本依據,因而形成了「教師教課本,學生記課本,考試考課本」的教學,更多關注的是學生是否掌握了大綱要求的知識和技能,教學結果過分強調考試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心理品質。新課程標准要求:教師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轉變學生機械模仿、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體驗主動學習和探索的「歷程」和「經歷」。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這一條基本理念,除了「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以外,還強調「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這是因為,無論是開展野外觀察觀測、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等室外實習,或者是開展做實驗、製作學具等室內操作,都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觀察、操作、練習、驗證、搜尋、思索、判斷、分析……。這樣既可提高地理學習對學生的吸引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更能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進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有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高中地理課程基本理念 「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
三、強調信息技術的應用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理念 「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這次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時代性,地理課程要突出時代性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關注現代信息技術對地理課程的影響,包括在地理課程內容選擇、地理教學方法運用和地理教學評價中,都要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地理信息技術對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日益顯著。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來講,基礎教育階段的地理信息技術素養教育也很緊迫。地理信息技術是地理科學發展的重要內容,加之其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和價值,將其納入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體系,意義重大。
四、存在的主要誤區
1、把課標直接移植成課堂教學目標。
地理課程標準是一種課程終結目標,而課堂教學目標是某節課依據課標,是為達到整個課程目標所需要的支持性前提。可以簡單認為,課標是目的,課堂教學目標是前提。所以,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如僅以課標作為課堂教學的目標,教師顯然無法具備明晰的行動綱領,無法彌補教材內容與課標的落差,無法調和教講授與學生活動的矛盾,更無法解決傳統經驗與教學方式變革之間的沖突,困惑與迷茫自然便接踵而至。
2、課堂教學目標表述機械套用課標結構。
新課標將總目標從知識與技能、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表述,我們常常不顧具體內容結構,把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也都按此結構進行表述和執行,機械套用,從而帶來課堂教學目標的模糊與混亂。
五、有效解讀新課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深入解讀課標表述的內涵,明確學習結果與要求。
新課標的表述中,教育術語諸如「說明」「分析」使用次數是最多的。前者需要學生搞清楚「為什麼」後,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這種聯系的內涵。後者需要學生能通過分解、辨別、概括形成認知策略。從本質上講,它們預示的結果都是學生要達成的問題解決的能力。下面是我從視頻學習中節選的「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的課堂教學目標,供給大家看一下:(1)了解大氣是指低層大氣;(2)了解導致大氣受熱的直接熱源;(3)辨別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對大氣熱量收支的影響;(4)以及大氣對這些輻射的選擇性吸收;(5)有繪制示意圖表示大氣熱力環流的技能;(6)具有閱讀、分析城郊熱力環流和大氣溫室效應示意圖的技能;(7)並且能用簡練的語言表述這些過程。
2、正確解讀課標的目標指向!明確教材內容的功能定位。
簡單的講,就是有些內容不是教學目的,就不需要去講授,從而人為加大難度。我們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培養出主動探究的能力。
3、科學解讀課標內隱的學習層級,明確課堂教學順序。
學生的各種更高一級的學習可能性隱含在比自身更低一級的學習結果之中,若要獲得某項能力,需以先前已獲得的其他一些前提能力為基礎。從這一角度講,每一個課標都內隱著促使學生形成能力與態度等的學習層級,理清了這一學習順序,教學的基本順序也就明朗了。
總之,新課標的學習過程也是一個理性和創造的過程,需要每個教育工作者在把握學生學習心理的基礎上,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

『肆』 高三地理教學如何抓住重心

圍繞新課標目標,近年來地理高考命題方向、形式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從命題方向上看,除了保留基礎知識部分外,增加了考核實踐力、素養方面的內容;從命題形式上看,開放性逐年增強,取材更加寬泛、形式更加靈活,更貼近社會生活,更多關注到當前社會熱點,給予學生更大自主發揮空間。從新課程教學目標上說,當前地理教學不僅是要向學生傳授基礎地理理論知識,還需要教師有效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和綜合素質,比如人地關系、社會責任、精神理念等方面。因而,高三地理教學的重心應從學生素質發展和學習(高考)目標兩個方面同時抓,同步落實。
一、抓住發展和考核要點
高三學生地理學科發展和考核的要點,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從課標上,需要同時關注「人文與社會」、「科學」兩個領域,需要注重對學生地理素養的培養,特別是關注其對地理問題探究與分析能力的發展——教師既要將地理基本知識和原理當作重點,又要把培養學生應用地理知識的技能和思維能力視為重點,同時還應注意對學生地理情感、理念、價值觀上的正確引領。從考試大綱中,可以看出,需要重點關照四個內容(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運用地理知識和技能,闡釋地理事物及原理規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而這四個內容又可分為兩個方向——基礎知識和學科素養。這同樣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採取雙重點策略,基礎和能力不能偏廢。從高考高頻出現的考點上,其實也不難發現,無論題型和方式如何變化,也無外乎自然、人文、區域和地圖四個大的類別。比如在「宇宙中的地球」板塊中,出現較多的有「地球與地圖、方向判斷、日期范圍、黃赤夾角」等,在「人文自然」方向上則比較多出現「厄爾尼諾現象與拉尼娜現象、喀斯特地貌、全球氣候變化與全球變暖、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內容。
二、抓住知識系統和主幹
有些教師對於「抓住重心」的操作上存在偏差。其實,抓住重心是抓住方向——而這些教師把「抓重心」當作了「劃重點」。帶領學生在書本上勾勾畫畫,讓學生專注於記憶這些畫出來的條目——而這種方法,在高考時會體現出問題:學生能夠較好完成填空、選擇題型的解答,而對需要「解讀、獲取、調動和運用」的題目時,就顯得力不從心。因為學生只學習了知識的「要點」,而對缺少整體和系統把握——知識是分散的、零碎的。所以,教師一定要區分開抓重心與劃重點的區別,既要給學生劃重點,減輕學習負擔,又應抓系統和主幹。對此,可以從總括、板塊和章節三個層面上進行。如,在系統上,要能讓學生清楚高中地理的三個大板塊「自然、人文和區域」;在板塊上,比如「城市和地理環境」,要能讓學生清晰把握「城市發展、區位、空間結構以及地理信息與城市關系」這四個內容;而到了章節層面,則再從細節上進行梳理,比如,「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要能讓學生學會從「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農業地域的類型,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三個方向上去梳理和掌握。經過這樣的系統梳理,最終形成一個知識系統「樹」,學生在學習和應用知識時,就能夠綜合而有條理。
三、抓住知識解析和應用
無論是從高考上還是從學生素質發展上,能力都是重心。對於如何抓住這個重心來開展教學,通常是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操作。一是培養實踐素養。第一要有意培養知識遷移能力,一方面使學生能將地理知識縱向加以應用(這在系統梳理時打下了基礎),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跨學科綜合應用(比如用物理知識分析地理現象——如水和大氣的對流現象,用政治知識來分析人地關系等)。第二是要有意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應用意識和能力。比如用地理知識分析判斷生活現象(如對家鄉氣候、工業、經濟等與地理關聯性分析);比如關注、分析判斷社會時事熱點(如今年北美地區的極寒天氣:這個現象能否斷言「全球性氣候變暖」已經結束?);再如對於霧霾、污染等當下的新聞熱點,進行分析評斷等等。二是訓練解讀和解題等方面的能力。第一是要抓好讀圖、解圖能力訓練。地理高考出現圖表試題一點也不意外,諸如經緯圖、等值線圖、統計表等等,要訓練學生達到快速、全面、准確從圖表中獲取信息的能力。第二,針對學生審題不到位、解題速度慢、對新問法不熟悉等問題,結合試卷練習,進行專門針對性的指導訓練。
總之,在高三階段學業壓力大、時間緊的情況下,地理教師應能夠准確把握學生發展和高考考試的目標,在教學中帶領學生既能抓住要點更能抓住重點,而且要著重在培養學生素質能力和解題能力方面多下些工夫。

『伍』 一千字的高中學習地理的方法感想之類

地理事物和現象是紛紜復雜的,但它的發生、演變和分布是有一定規律的。組成地理環境的諸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互為因果,反映了客觀世界的內在聯系。只要掌握了這些規律,那麼對於地理知識的學習鞏固、深化及其應用,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學起來也就容易得多了,下面就其所探討的規律性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一、地理形成的因果規律。在地理課中我們通過閱讀觀察就會發現,地理事物的形成規律、因果依屬關系普通存在。我們要善於啟迪學生通過由因導果、由果索因的方法,具體總結它們的因果規律。例如自然資源,其礦產資源的分布具有地質的規律性,它的形成受地礦規律的制約。由於成礦是在地質時期中的岩漿活動或地表物質的分異過程中進行的,因而礦產資源的形成和分布與岩漿活動或與地理環境的特點有關:有色金屬總是分布在岩漿岩地區,煤和石油總是分布在沉積岩地區。農業資源分布也具有地理的規律性,它的形成受地表水熱條件的影響,受自然界水平分異規律的支配,在不同的地帶又表現出不同的特徵。
善於分析地理成因、因果規律,就能鞏固分布知識、避免死記硬背,掌握知識時就會得心應手。例如降水的形成,在大氣中,飽和水汽、動力和凝結核是興雲致雨的必備條件。因此,降水形成的一般規律是:上升氣流或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氣流,氣溫由高變低,水汽易於凝結,降水機會較多;下沉氣流或由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氣流,氣溫由低變高,水汽不易凝結,降水機會較少。不難理解,在赤道低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終年以上升氣旋為主,形成赤道多雨帶和溫帶多雨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極地少雨帶,終年以下沉氣流為主,則形成副熱帶少雨帶和極地少雨帶;西風帶來充沛降水,信風則往往使天氣晴燥;暖溫氣流在山地的迎風坡降水較多,背風坡降水稀少;氣旋過境時出現陰雨天氣,反氣旋過境時天氣晴朗等。這些規律的形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必然的識記條件。
二、地理分布的規律。地理教學的主要一條是研究地表一定空間位置上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在地理教材中,分布的知識諸如段區和自然區的分布、人口和民族的人口的分布、地形和礦產的分布、氣候和河湖的分布、土壤和植被的分布、交通和城市的分布、工業和農業的分布,都各自顯示出地理的規律性或地質的規律性,是地理特徵的具體內容和依據,教師和學生一定要充分運用好地圖,這是掌握地理分布規律和識記知識的最好方法。例如世界地理的分布。初看世界地圖,似乎地形分布雜亂無序。可是如果深入讀圖,認真分析,加以梳理,就會一目瞭然。在陸地和海底,地形分布是有規律的,而且基本上受地形骨架的控制。其一,構成我國地形的骨架大致成網格狀排列。特別是在我國東部,三列東西走向的山脈,同三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相互交織成網格狀,沿著這些走向的山脈,兩側有相對低窪的地區,亦大致成網格狀分布。其二,在世界陸地上,有兩個巨大的高山帶,一是環太平洋高山帶,它包括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澳大利亞大分水嶺以及亞洲東部島弧上的山脈,縱列分布在太平洋東西兩岸,二是亞歐大陸南部高山帶、包括喜馬拉雅山脈、高加索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等,多呈東西走向。這兩個高山帶在帕米爾高原集結;阿爾卑斯山系又以阿爾卑斯山為其山結。其三,是海底地形,大致可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和海底三部分。洋底中部都有一條海底山脈即海嶺,兩側分布著一系列海盆,在大洋邊緣有狹長深邃的海溝。
三、地理分析規律。所說的地理分析,即通過地理思維活動,將個別的、局部的、分散而具體的地理事物,按其內在聯系。進行歸納、總結、綜合,從而得出概括性的結論。通過地理事物的分析、突出特徵、闡明共性、揭示規律。這對於發展學生智能、明確地理概念和知識結構、全面而系統地掌握知識極為有益。那麼分析地理事物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其一,自然特點的分析。所謂的自然特點,泛指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自然資源等地理要素,是一個綜合概念。分析各個要素時,應從它們的屬性、內容和知識系統等方面考慮。例如,地理位置一般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關位置和交通位置等方面進行分析;地形特徵從地勢、地形類型、地形分布、地表特徵和特殊地形等方面進行分析;氣候一般從影響因素、主要組成要素上分析說明其特徵,氣候類型,水熱狀況、季節分配、年際變化,特殊天氣現象等;河流的水文特徵從流量、汛期長短,水位變化、含沙量、有無結冰和冰期長短進行分析;河流水系從源流概況、水系組成特點和水能利用等方面進行分析;水力資源從流速、落差和水量的大小進行分析自然資源情況應從礦產資源和農業資源即水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和氣候資源等方面說明。其二,經濟特點的分析。一個國家的經濟特點主要從經濟屬性、國民經濟結構,資源分布和利用狀況,以及工農業生產的布局等方面進行分析。其中,工業生產力布局的一般規律是: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布局,因時、因地、因工業部門,選擇經濟最佳的地點布局,如接近原料、燃料或消費區,有比較方便的、清潔的水源,有一定數量的合適的建築用地,有便利的交通,有一定數量的技術力量和勞動力,有一定的農業基礎和必要的協作條件;地區專門化和綜合發展相結合;注意生態平衡。如鞍山發展鋼鐵工業的主要條件是:有鞍山、本溪豐富的鐵礦石可就近供應,有撫順、阜新的煤炭,有遼河水系的工業用水,地處哈大線上。布局原則主要依據:接近原料、燃料產地,接近產品消費區,尤其是沈陽為大機器製造中心,鋼鐵需求量大。分析農業生產的布局應當考慮是否有利於利用自然條件保護生態平衡,滿足國計民生需要,要因地制宜地發揮優勢,專門化與綜合發展相結合,農業布局和工業布局相結合。
只有遵循自然,經濟的客觀規律,才能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尤其要掌握規律性的地理知識,必須同運用地圖緊密地結合起來。通過經常性的讀圖,用圖和分析圖、將知識鞏固在圖上,建立牢固的空間概念,只有這樣做才會使其感到地理好學,好記。

『陸』 下高中地理教學的幾點體會高中地理新課改高中地理

高中畢業生可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879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595所(含獨立學院266所),學生們可以根據考試成績自主擇校。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