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八環節地理教學方法
1. 初中地理教學的方法有哪些
1.講授法:講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對重要的理論知識的教學採用講授的教學方法,直接、快速、精煉的讓學生掌握,為學生在實踐中能更游刃有餘的應用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
2.案例教學法: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對選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審理和討論
2. 地理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
教學目標,新課導入,新課講授,設計意圖,小結與作業
3. 地理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環節
一、學習和探討環節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老師是主導,首先課堂教學內容要以學生學為主,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可以在兩人間探討,小組內探討,組與組之間探討,班上探討,老師與學生間探討等多種形式。這樣,在學與探討中解決困難,就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解太陽高度角各地太陽高度角如何變化的時候,可以把重慶緯度大致30度寫出來,學生探討重慶太陽高度角是如何隨季節變化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高度角各是多少?自己先思考,然後探討(方式多樣),最後老師總結。這樣,學生在學習探討中獲取的知識就會在以後運用中靈活的使用,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講與讀環節
講與讀環節,即教師的啟發引導、歸納總結等指導性的教學活動與學生自學性的閱讀活動相結合。新教材內容的可讀性和趣味性以及「讀一讀」這一欄目的設置為實施這一教學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例如,在講到「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這一內容時,可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國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考察時,發現山中的岩石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及「讀一讀」欄目中「滄海桑田」的成語故事等內容,然後教師再總結出「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這一結論。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這一地理知識的印象,又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探索地形變化原因的興趣,為下文的學習創造良好的學習動機。
三、問與答環節
這是教師在上課時經常用到的一種教學方式。充分利用新教材「想一想」這一欄目中設置的問題及一些教師自擬的問題進行課堂提問,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回答,可以及時檢測和了解教學的效果,以便教師做出相應的教學調整,同時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記憶,並且活躍課堂氣氛。課堂提問的內容不必局限於課文中現有的題目,教師在上課時可根據教學需要靈活地設疑提問,以增加學生的練習機會。
四、圖文相結合環節
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任何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都無法代替地圖在學習地理中的作用。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地圖冊及課本中的插圖,把課文內容與有關的圖表有機地結合起來,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讀圖、填圖、分析圖或繪圖,是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圖象數量眾多、形式多樣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在上課時,注意利用這些圖象和課文中的「讀圖」要求或者是一些教師自擬的讀圖提綱,引導學生積極開動腦筋,認真查閱地圖、分析地圖,將課文中用文字表述的地理知識與地圖形象語言緊密結合起來,既可加深學生對地理事物空間分布規律的認識,又可幫助學生掌握有關地理知識的內在聯系。
五、練習與評講環節
即教學中先讓學生動腦、動手完成教師布置的適量練習題,然後教師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評分析,並訂正答案。這一活動一般是在講授完一定量的教學內容後,由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利用課文中的思考題或一些自擬的題目來進行的,旨在通過練習和講評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彌補知識缺陷,並掌握一些地理的基本技能。這種練習活動主要是書面作業練習,但也可以是針對課文某一內容而進行的野外考察或社會調查活動。新教材「想一想」「做一做」等欄目中的許多內容都是進行這種練習的好素材。
例如,在講授完「地形的變化」一節課後,引導學生「想一想」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和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對地形的影響有什麼不同,並要求他們列表比較這兩種力的來源、表現形式、影響結果等內容。課後帶學生到校外做一次野外考察活動,讓他們看一看當地以什麼地形類型為主,裸露的岩層中有沒有褶皺、斷層的痕跡,探討流水對當地地形的影響,最後教師對學生的作業情況和考察結果進行合理的評價並作必要的補充。這種總結性、實踐性的練習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並培養他們運用知識於實踐的能力。
總之,只要合理地利用教學中這幾個環節,使學生在課堂上耳聽、眼看、口念、手動、腦想,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地理教學質量就有可能上一個新的台階。
4. 地理教學方法有哪些
地理教學方法有: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實物展示、直觀教具(如模型)、示範性實驗等,使學生通過觀察而獲取感性知識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可供展示的對象有很多,而且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演示的范圍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好。
地圖法。地圖法是指在地理教學中,老師運用各種地圖,使學生獲得地理知識、提高地理技能、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地圖成為地理學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綱要法。綱要法,又可以稱為「思維導圖」法,是一種利用由字母、文字、數字或者其他符號組成的直觀性很強的教學輔助工具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夠簡單扼要地把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表現出來。
探究法。探究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等途徑進行探索,發現並掌握相關原理或結論的教學方法。
生活教學法。活教學法是將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願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並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
拓展資料: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5. 在地理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法有哪些呢
圖示法,啟發式教學方法,講授法
6. 在地理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法有哪些呢
教師先提示課堂教學目標,把當堂課應該掌握的知識,告訴同學們,同時提出重點的專個問題讓同學屬們看書後解決。指導學生自學,教師只作評定、補充、更正,最後讓學生當堂完成作業。教的內容應該是學生自學後還不能掌握的地方
7. 現今中學的四步教學法是怎麼回事內容是什麼
第一步,講解。首先,教師以提問的方式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專業水平等,以便根據他們的情況有效地展開教學活動;然後,教師通過演示某器械的功能等方式生動、有趣地引入教學的主題——如器械的安裝或製作。在這一步驟,教師尤其應該注意激起學生的認知興趣和動機。
第二步,示範。教師首先向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即學生在教學活動結束以後應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並從做什麼、怎麼做、為什麼這樣做等三個方面來組織教學計劃,安排教學內容的展開。教師在講解的同時,通過實物或教學用具向學生示範如何操作。
第三步,模仿。在這一步驟,主要由學生進行學習活動,即按照教師已做的示範,自己動手模仿操作。
第四步,練習。教師對整個教學活動進行歸納總結,對教學的重點、難點進行重復,教師也可以通過提問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在這基礎上由學生自己通過練習達到完全掌握和熟練運用。
在四步教學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採用提示型的教學樣式教授教學內容,不過隨著教學環節的延展,教師也採用評價、教學對話等共同解決型的教學樣式。教學的組織以班級授課為主,但是教師可以採用多種變化的形式,如讓學生環繞在自己周圍,以便他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觀察示範動作和過程,可以藉助於靜態或動態的直觀教學技術,如模型、繪圖、現場參觀、演示實驗等向學生講解理論知識。而學生學的活動更多的是受納性的,學生主要通過傾聽、觀察、模仿、練習等形式展開學習。
8. 高中地理教學方法和手段
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提升
摘要: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本屬於邊緣學科的地理學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地理學科作為「+3」中的一門,地理學習的成績直接關繫到他們的未來。因此,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目前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師都應認真思索的問題,文章就此問題進行了實踐和探索。
關鍵詞:高考改革;有效教學;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
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本屬於邊緣學科的地理學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地理學科作為「+3」中的一門,地理學習的成績直接關繫到他們的未來。但與此同時,在中小學中普遍存在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情況,尤其是「六多三少」問題特別突出——課程多、教材多、教輔資料多、考試多、作業多、補課多,活動少、娛樂少、睡眠少,一直摧殘著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影響著他們的成長。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日常的地理教學中提升教學有效性便顯得更為迫切和具有實際意義,筆者就此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會學
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強調:「學校的最大浪費是學生在校接受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我國以往各學科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照本宣科地將書本內容灌輸到學生腦中,並通過大量訓練培養出一個個「做題機器」。但當學生步入社會後,在一段時間內卻會感到很難把自己的所學應用到生活實踐中,面對待解決的實際問題,感到在校期間不但學業負擔重,而且是一個「無用的學習」過程,這完全違背了學習的初衷。針對這一狀況,筆者覺得不如在日常地理課堂教學中做一些「加減法」,減少課堂中死板的教學環節,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這樣不但能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而且還能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並主動學習,提升他們的地理素養,使他們在日後的人生中受益。
1.減少理論灌輸,增加技能培養
雖然地理屬於文科,但如果教師直接把書上的概念、規律等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這種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妥當,最終只會讓學生對課堂越來越不感興趣,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所以筆者認為應減少對書本上一些知識內容的死板教授,而增加以提升學生地理技能為目的的趣味式教學,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培養了他們的地理素養,大大地提升了教學有效性。
例如,較大的地震災害近幾年來在我國頻繁發生,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4·14玉樹地震」、2013年「4·20雅安地震」等災害的發生,震醒許多人,整個社會開始意識到這方面的教育是多麼重要,而學校教育在這方面非常欠缺。筆者作為地理教師也開始反思自己以前的課堂教學,僅僅只關注了課本上關於地震的基礎知識,將它們一股腦兒灌輸給學生,但日後如果學生真遇到地震,這些書本上的知識毫無幫助。雖說身處上海的我們很少經歷地震,但是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分布影響范圍十分廣闊,而我國又地處這兩大地震帶的交界處,另外學生們去國內外旅遊留學甚至生活的話,仍有可能遇到地震災害,他們需要了解一些地震後的求生技能。於是經過充分備課後上《板塊運動》這個專題,當介紹到地震時,筆者會花上近一節課的時間來讓學生了解地震發生前的先兆,知道地震發生時正確的自救方式和應對突發狀況的策略,以及在地震發生後還要學會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受困者。每次上完這樣一堂課,學生們參與討論的熱烈程度及臉上認真的表情告訴筆者,他們喜歡學習這樣的知識,而且相比於課本上的內容,他們也更需要這樣的地理技能。
9. 地理教學方法有哪些
當老師的一定要對課本及相關領域很熟悉!上課能做到不看課本講的很熟就很容易把課教好!而內且要定期提問學生容,不要只是提問幾個人,而是基本是整體提問,就是一次就選一排的同學,挨個起來回答問題,答不對的 就要坐下,讓後面的同學回答,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