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與環境
Ⅰ 環境地學和環境地理學有什麼差別啊
環境地理學;英文名稱:environmental geography;定義:以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為對象,研究地理環境的發生和版發權展,組成和結構,調節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學科。
環境地學是環境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以人-地系統為對象,研究其發展、組成和結構、調節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規律。人-地系統就是由人類和地理環境構成的系統。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下進入地殼深處,上進入近地空間,所以廣義地說,人-地系統是人類和地球共同構成的系統。因此,環境地學同地理學和地質學在研究對象方面有共同性,但前者尤側重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Ⅱ 自然地理學中,人類與地理環境的相互影響怎麼答 是考研題
1.人類不斷通過生產活動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
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途徑版,但也是產生各種環權境問題的基本原因之一
2.人類不斷通過新陳代謝和消費活動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和能量
人類生存發展不可避免的現象,產生各種環境問題的基本原因之一
3.人類對待環境的態度和行為,會得到環境不同的響應(環境的反饋作用)
必然結果,但反饋作用有有利的一面,亦有不利的一面
4、可持續發展基本原則:人類活動需遵循的三個基本原則,即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維持合理的人地關系.
Ⅲ 地理學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徵、結構、格局、過程、地域分異與人地關系等。是一門復雜學科體系的總稱。
明白各個要素對環境的作用,研究人地關系,全面的去把握環境問題,從原因入手,更好的進行保護環境
Ⅳ 環境地理學的基本內容
對於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多年來一直是各國經濟地理學者探討的一個理論問題。在歐美各國,大致認為經濟地理學主要研究包括生產、交換、消費的廣義的經濟活動,這種研究是在地區基礎上或以一定的地區為單位而進行的;不僅研究經濟活動的分布,而且聯繫到經濟的空間結構;在聯系有關因素時,把地理環境擺在重要地位,著重探討經濟活動和地理環境的關系。
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即包括各經濟部門在地域上的布局,也包括各地區經濟部門的結構、規模和發展,以及地域布局和部門結構的相互聯系。因此經濟地理學涉及自然、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多方面的綜合性問題,具有綜合性特徵。經濟活動必然發生在一定的地域內,與一定的地理環境相關,因此經濟地理學又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與經濟活動有關的條件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因此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工作具有自然—社會經濟—技術相結合的特點。經濟地理學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聯系一定地區的各種有關條件來論證經濟活動的地域布局系統,有助於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和經濟建設。
由於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特殊領域具有自然、技術、經濟相結合的特點,可以認為它是一門與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有著密切聯系的社會科學范圍內的邊緣科學。
經濟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它同人文地理學的其他分支如人口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有互相交流觀點、方法和資料的密切聯系,研究領域也有部分重疊。經濟地理學和新興的國土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區域科學(區域經濟學)也有許多共同的研究對象。
此外,由於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需要,現代經濟地理學研究內容不斷豐富,與有關學科互相滲透,在地理科學體系內部產生了一系列新的邊緣科學,如資源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建設地理學、數量地理學、發展地理學、預測地理學等。
經濟地理學根據研究對象和范圍的不同,可分為綜合經濟地理學、部門經濟地理學和區域經濟地理學3類主要是對經濟地理學中一些帶普遍性的綜合問題和基本理論、方法論等問題進行規律性研究,如經濟活動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自然資源的經濟訐價、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遠景需求及進行地區間平衡的可能性、生產布局的一般規律和原則,經濟活動地域系統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經濟地理學方法的革新、經濟地理學史等。
Ⅳ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是讀甚麼 與地理學關聯大嗎 謝謝!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代碼:070502)是地理科學下面的一個二級專業名稱,前身回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答劃管理。2012年教育部將「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和「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兩個專業。從此"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將推出本科專業的舞台。
Ⅵ 環境與地理專業有什麼區別
地理專業在大學里的全稱是地理科學,是理科的,
環境專業是工科的
但地理科學專業里有關於環境方面的課程
Ⅶ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這個專業怎麼樣
考生追求的熱門專業,畢業時卻成了"雞肋"。而考生避而遠之的"冷門",最後卻是一隻成就未來的"金飯碗"。其奧秘何在?董玉河表示,很多冷門專業名字聽起來不好聽,但往往是學校的"拳頭"專業或特色專業,其他學校的同類專業較少,因此畢業生在考研或找工作時面臨的競爭較小,這樣,"冷門小徑"最後變成了就業的陽光大道。
其實這個專業原本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合稱為「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也就是說原來有個專業叫做「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現在一分為二了。
當然,教育部為什麼把這個專業分割了,想必您也是知道的,因為這個專業設置的相當不合理。出發點是想培養一個具有多方面知識的人才,所以課程開設的相當雜碎與繁瑣,比如(我說我原來的)遙感、GIS、土壤學、地質學、農田水利、城市規劃快速設計(繪圖)、城市規劃原理、化學、高數、測量學、景觀生態、城市專題規劃、房屋建築、環境監測、區域規劃、生態規劃等一系列課程。出發點是好,但是事與願違,在一定的時間內想讓一個學生掌握這么多知識,只能是有么都學,什麼都學不好,至少我身邊大部分是這樣。
不過現在,這個專業分的更「具體些」,也是有不少好處的,至少能學的更「精」些。
然後說到就業的問題上,我們班一部分考研,一部分考公務員,一部分就業。
考研的話就不多說了,方向主要是自然地理、農業信息化、土壤學、遙感GIS之類的、城市規劃(這個還是有相當的難度,要提早准備,而且也不是你現在的這個專業,應該是人文地理與城市規劃的)。
公務員的話也沒什麼好說的,都是根據哪些地方招收我們類似的專業的崗位採取報考,我們班還是有幾個考上的,當然這個也是要好好准備才行。當然了村官選調也是我們班一部分人的選擇。當官嘛,為人民服務的嘛,學校也是相當重視的喲,沒准出來個知名校友的,學校許多面子的。
然後就是最重要的就業問題了,我們班一部分人幹了與專業不相乾的事情,比如去做計算機代碼網頁之類的、有去銀行的、有去當會計的,當然相關的就是去了規劃局,做土地整理之類的,這些與我們專業還有些搭邊。
不過就我看來,雖然這個專業一分為二,但是還是無法改變這個專業全而不精的問題,自然地理方面你搞不過學自然地理專業的,資源環境你搞不過學生態的。
當然了,一切都要靠自己,不能盲目相信就業率什麼的,學校的就業率就沒什麼好參考的。一般都是到了快畢業的時候,學校會催你交就業協議,要不不給你發畢業證書的,所以到最後沒就業的也被迫就業了。
雖說現在大學生就業難,但我覺得要就業還是容易,只是想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還是不容易,除非你在大學期間肯下功夫,多學習專業知識,當然是不怕找不到好工作。每個專業還都是有自己的優勢,就是看你喜不喜歡而已了。
最後提一點建議,如果你想深造(考研)的話就一定要把專業知識學好。如果你想找到一份好工作的話,那就一定要把你這專業的幾個常用軟體學好,如ArcGIA、Eards、CAD、MapGIS、CASS、3Dmax等,當然了office、ps等常用軟體你也一定要學好,注意是一定要學好越精通工資越高,哈哈,當然不能忘了自己的想法,因為在操作的時候還要好多其他因素要考慮的。相信,當你精通一兩個軟體的時候,你就可以在你身邊的小夥伴旁開始嘚瑟了,呵呵,開個玩笑。當你把這些軟體學好之後,到大四開始雙選會的時候就有很多公司搶著你了,當然了,還要培養自己的社交能力,處事能力,不能搞過多的學術,人會孤僻,腦袋會笨的。
1、中學教師(初中、高中地理教師;)
2、大學教師(城鄉規劃、旅遊方向,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學士學位及以上)
2、城鄉規劃研究院(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等)
3、國土資源廳(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自然地理學、城市規劃等)
4、公司(例如大名鼎鼎的北京超圖信息公司等,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研究方向主要為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等)
5、水文水利廳(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學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自然地理學等)
6、環境保護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學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自然地理學,研究方向為綜合地然地理等)
7、氣象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學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自然地理學,研究方向為氣候學等)
8、研究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各專業均需求)
9、其他就業方向(本人尚未了解到的)
Ⅷ 環境地理學的發展史
經濟地理學是一門比較年青的現代科學,但它的發展過程淵源久遠,從古代的經濟地理資料積累、近代學科的形成和演化,到現代的經濟地理學,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早在2000多年前,人類由於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的需要,開始從各方面觀察並記述地理環境、生產活動和各種有關現象的分布情況,逐漸積累經濟地理知識。早期有關經濟地理的記述,大多見諸歷史學者的著作,如古希臘歷史學家斯特拉波著有《地理學》17卷,描述當時歐洲人所了解的世界各地的自然特徵、物產、居民、風俗習慣等,可說是西方最早的人文和經濟地理志;中國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史記》中的《貨殖列傳》,敘述了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等地區的人口、經濟、物產、貿易和城市;東漢史學家班固主編的《漢書》中包括《地理志》和《食貨志》,記述了全國各地的山川、物產、戶口、城邑、田制、賦役、倉儲、漕運、農業、牧業、手工業、采礦業和市場。以後歷代正史編撰均承襲這一體例,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濟地理資料。
到九世紀,在阿拉伯世界出現了區域性地誌,記述西亞和地中海沿岸各地的物產、商業和交通情況。大致與此同時,中國的地方誌也開始盛行,此後一千多年中,據估計全國各地先後刊行的各種類型的地方誌超過一萬種。其內容包括行政區沿革、山川、戶口、農事、物產、水利設施、道里、交通、貢賦、城邑、關塞、災異、民俗等,並附有地理圖。
公元14~17世紀,歐洲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並伴有地理大發現的活動,從而開辟了新航道、發現了新大陸、向海外大量移民、掠奪殖民地資源、擴大世界市場。因此產生了對世界各地的地理環境、資源分布、經濟生產、交通運輸、商業中心和進口城市等的情況進行廣泛調查研究,促進了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商業地理學的發展。
在此期間,中國由於明初以後的明、清封建政府多實行海禁,基本上未受地理大發現的影響,未向海外開放,以致經濟地理著作仍停留於本鄉本土的記述。
1760年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首先提出了「經濟地理學」這個名稱,指出研究國家經濟必須結合地理條件來進行。1882年德國地理學家格茨發表《經濟地理學的任務》—文,論述了經濟地理學的性質及其構成。
經濟地理學同以前出現的商業地理學相比,研究范圍更為廣泛,內容也比較系統化,標志著經濟地理學已從地理學中分化,獨立成為一門學科。在此前後,德國經濟學家屠能於1826年提出農業區位論,韋伯於1909年提出工業區位論,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於1933年提出中心地學說,經濟學家廖什於1940年發表《區位經濟學》,逐漸充實了經濟地理學的理論。
中國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接受西方經濟地理學,主要通過歐美學者講學和向歐美派送留學生。到40年代末,在10多所大學地理系內系統講授經濟地理學,其中以英國斯坦普為代表的統計記述學派影響較廣泛。這一時期,中國的經濟地理工作主要是關於人口分布、土地利用、農業分區、邊疆勘察和地區性考察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地理知識的普及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戰後各國的經濟恢復和建設,促進了經濟地理學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經濟地理學的中心理淪是分布論,重點是研究地域差異,戰後進入了區位論和景觀類型論研究的現代階段。
20世紀60年代以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急劇發展,電子計算機的應用日益推廣,社會生產力的強大和新技術的應用,以及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迅速改變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環境,在經濟活動所創造的地區布局方面和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方面,都出現了一系列全球性或地區性的新問題。這種新形勢向經濟地理學提出了新課題,要求探討社會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的形成過程和發展方向。
經濟地理研究中的一個新特點是加強社會觀點、經濟觀點和生態觀點,把協調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的關系看作中心任務。在研究方法上,出現了地理數量方法,計算機和遙感等新技術手段的應用也逐漸推廣,並從經濟學、社會學、生態學方面引進有關理論方法,使經濟地理學朝著數量化、經濟化、生態化、社會化的方向發展。
目前,經濟地理學在世界多數國家中已成為地理科學系統中最為發達的一門分支學科。經濟地理著作在各國所發表的地理文獻中佔有較大比重。在各國許多類型的高等院校中,都開設了經濟地理課程,並出現了專門的經濟地理系和經濟地理研究所。一些國家還在政府中建立了有關經濟地理調查研究的業務機構。
Ⅸ 環境科學和自然地理學有什麼關系
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吧,所以應該是自然地理是環境科學的分支
Ⅹ 地理科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與師范類有什麼區別
首先來來看地理科學。這個專業有自師范類和非師范類。師范類地理科學一般由師范院校開設,專業課程除了與地理這個學科有關的,比如說《地球概論》、《人文地理學》等等以外,還有師范必修課,比如班級經營、地理教材研讀等等,因為師范大學開設的地理科學是師范類專業,是定向培養初高中地理教師,所以師范大學的地理科學是地理+師范組合。非師范類的地理科學專業一般由地質類或者綜合類學校開設,比如北京大學有地理科學專業;防災科技學院也有地理科學專業,這種非師范的地理科學專業,是沒有師范課程的,只有與地理這個學科相關的課程,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師范學校沒有的地理專業課,這個與該學校的專業優勢有關。比如防災科技學院的地理科學專業,因為這個學校是隸屬於中國地震局的,整體研究方向為地質這一塊,因此該校的地理科學專業可能增設一些地質專業的課程,這是師范學校所沒有的。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是區別於地理科學的單獨的一個專業,重點研究方向是土地資源管理,是近年來國家新開設的一個專業,與師范無關。這個專業偏向自然地理、環境學、城鄉規劃這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