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理教學
Ⅰ 怎樣進行地理教學媒體與教學內容的整合
一、 現代多媒體教學的綜合評價
多媒體教學的突出優勢之一是:視聽結合、豐富地理教學內涵、引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聲音、圖像、視頻、動畫等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功能,使學生在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和輕松的音樂所造成的氛圍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維持長時間的學習注意力。多媒體可以創設出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使學生進入一種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多樣,能調動多重感官刺激,特別是影音、動畫、計算機模擬等的應用,能充分調節課堂氛圍,使課堂生動活潑,形象直觀。如在地質災害的教學中播放有關地震、火山、泥石流的視頻資料,能極大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習興趣,感受情境。
第二個優勢是;具體直觀、突出重點、提高地理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地理教學的內容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寬,僅從教學用圖來講就可分為地形圖、政區圖、氣候分布圖、自然帶分布圖、區域圖等很多種,而且地理事物又是不斷變化的,新的地理事物不斷出現,教學用圖就要不斷更新,做到這一點也比較困難。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堂課不可能帶很多地圖也沒有多少時間更換教學掛圖,另外,一般的地圖的圖幅比較小,坐在後排的學生看不清掛圖,甚至有的同學找不到方向,這樣利用掛圖進行教學的效果顯而易見。在進行區域地理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讓他們找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一堂課下來學不了太多的知識。但是,利用計算機及多媒體技術就不同了,通過大屏幕及相關的軟體,在課前先把所要用的地圖存入計算機中,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先看大屏幕,教師可以隨意放大或縮小所要展示的區域,然後讓學生在自己的地圖冊上去對照查找,事半功倍。
二、 現代多媒體技術應用不當給教學帶來的局限性
1.功效代價比過高。多媒體對於形式的追求,限制了教師把更多精力用於教學內容的分析和挖掘,結果教學效果卻大打折扣。美國大眾傳播家施拉姆說過,如果兩種媒體在實施同一教學目標時,功能如果是一樣的,我一定選擇價格較低的那種媒體。所以多媒體應根據課程實際需要,有所選擇,要簡練實用。
2.程序化明顯,忽視對學生的因材施教。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則是教學設計、課堂引導的主體,多媒體僅是為收到良好教學效果而使用的一種手段,它起輔助作用,絕非決定作用。現實教學過程中卻出現的是多媒體唱主角,老師和學生則是銜接者和看客。如果盲目依賴多媒體,所有的教學環節全部使用課件演示,則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成了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操作者,學生只顧觀看,無暇思考與練習,學生和老師都成了多媒體技術的奴隸,教學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信息量過大,形式害了內容。學生缺少必要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對問題的思考缺乏深度,不利於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課後不知如何復習和總結,導致知識和能力得不到長期有效的積累,不利於學生的持續發展。
三、傳統地理教學的綜合評價
隨著現代多媒體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大量廣泛引入,傳統地理教學受到一定沖擊,但傳統教學的易操作性、實效性和學生的學習積累仍有積極意義。
1.簡單易行,便於掌控。傳統地理課堂教學上課不拘泥於形式,靈活多樣,可根據需要及時調控。教師可以把更多精力用於准備教學內容,進行內容的挖掘和分析。
2.利於學生知識和能力積累。對於學生而言,通過筆記,課後易於復習和整理,從而有利於知識的積累,不斷鞏固,從而不斷提高。
3.利於學生獨立思維和師生情感交流。傳統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干擾因素少,學生將更多精力放在問題的思考上。同時學生和老師都有很多發揮的餘地,利於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當然傳統課堂教學的形式比較單一刻板,「老師寫板書,學生做筆記」也顯得與現代地理課堂教學不相符。傳統課堂教學的確有很多的不足,如課堂容量小,教學呈現形式單一,具有很大局限性等。現代多媒體教學以其獨特的技術優勢給傳統地理教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促進了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的變革。但也應注意到多現代多媒體教學不能完全取代傳統地理課堂教學,而要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多媒體教學仍處於教學中的輔助地位,即使多媒體完成了許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務,也不能代替教師的全部工作,教學過程的諸環節仍需教師來組織實施,因此,教師應通過精心認真的教學設計,選擇最合適的教學媒體。在教學時,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多媒體對現代教育必定會注入新的活力。
Ⅱ 地理教學方法有哪些
地理教學方法有: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實物展示、直觀教具(如模型)、示範性實驗等,使學生通過觀察而獲取感性知識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可供展示的對象有很多,而且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演示的范圍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好。
地圖法。地圖法是指在地理教學中,老師運用各種地圖,使學生獲得地理知識、提高地理技能、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地圖成為地理學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綱要法。綱要法,又可以稱為「思維導圖」法,是一種利用由字母、文字、數字或者其他符號組成的直觀性很強的教學輔助工具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夠簡單扼要地把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表現出來。
探究法。探究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等途徑進行探索,發現並掌握相關原理或結論的教學方法。
生活教學法。活教學法是將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願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並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
拓展資料: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Ⅲ 如何優化地理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主渠道,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關鍵。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要對課堂教學設計不斷創新。教學設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是落實課改,融合、滲透新課程理念的先行舉措,是實現地理課堂教學最優化的必要手段。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科學理論修養以及教學實踐能力, 都將在教學設計中充分顯現出來。改革課堂結構、優化課堂教學設計, 是地理教師的當務之急。那麼, 地理課堂教學設計應從哪幾方面入手呢?
一、 地理教學設計要有創新性
地理教材內容豐富多樣,這就要求教師要鑽研新課程標准,既要熟悉新教材的內容、體系、特點和優勢,靈活運用教材,又要熟悉學生實際情況,科學地設計,使地理教學設計具有創新意識,能吸引學生,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學設計的好壞,關鍵是看能否調動學生的興趣,優秀的課堂教學設計猶如寫劇本,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這樣才能刺激學生大腦皮層興奮,智力活動活躍,讓學生感到不積極動腦就跟不上節奏,催促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能使學生越學越有勁。如講述「南美巨人——巴西」時,筆者就運用巴西的國旗為主線進行教學設計:1)、從國旗上白色拱帶引出巴西的地理位置。2)、指導學生根據巴西國旗中的白色拱帶中的葡萄牙文「秩序與進步」,說說巴西的白色人種主要來自於哪個洲?並由此介紹巴西「人種大熔爐」形成的歷史背景,進而引出巴西的人口的內容。3)、根據國旗黃色代表的含義,黃色代表豐富的礦產資源,並由此引出巴西是怎樣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發展經濟的教學。巴西由一個單一經濟的「咖啡王國」,發展成為一個農業生產多樣化、輕重工業都很發達的國家,是南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4)、根據巴西國旗上綠色代表森林,並由此引出熱帶雨林的教學。這樣教學設計,使學生很感興趣,他們沒想到一個國家的國旗能反映這么多的地理知識,而且以國旗為主線能把有關的學習內容串聯起來,整節課教學效果很好。又如講述「澳大利亞」時,運用「問題式」教學設計:1)、澳大利亞為什麼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2)、澳大利亞為什麼被稱為是「騎在羊背上的國家」?3)、澳大利亞為什麼被稱為是「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又如學習區域地理《新疆》可以運用歌曲《新疆是個好地方》進行設計等等。地理教學設計要有創新性,要因「材」設計,因「人」設計教學內容。
二、地理教學設計要有開放性
新課標提出「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的理念,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跳出學科看教學,跳出教材用教材。首先,在設計中注重教材自身資源的開放性使用,對「教什麼」和「如何教」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要以教材設計者和組織者的積極姿態選擇、開發和重組教學內容, 研究教的內容和創造教的方法, 創新課程呈現和學生學習活動方式, 將學生從教材中解放出來。例如關於六年級地理《地圖的語言》的學習,可為學生設計如下教學內容: ①熟悉校園,為畫學校平面圖做准備; ②回到教室, 畫學校的平面圖; ③討論、匯集在平面圖製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④引導學生合作解決出現的問題;⑤研討平面圖製作的基本技能( 例如怎樣測兩點間的距離,如何確定比例尺、方向和如何注圖例和標記等) ; ⑥學生交流製作平面圖的經驗和收獲。這樣處理教材, 開放、靈活, 改變了按教科書講知識點的做法, 大大提高了學習質量, 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其次,在設計中注重地理與其他學科間相互滲透渠道開放。在教學設計中努力探索地理與其他不同學科(如語文、歷史、政治、科學等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交叉與綜合,將地理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有機結合,如在設計地球的自轉、公轉運動內容時,可結合講解波蘭科學家哥白尼發現地球的自轉、公轉運動並提出太陽系學說;義大利科學家布魯諾把哥白尼學說更推進一步,認為大自然是無限的等知識,豐富講課的內容,營造良好的地理課堂氣氛,引發學生對地理課的興趣,促進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因此,在設計中注重地理與其他學科間相互滲透渠道開放,就能因地制宜地設計與其他課程相配合的「跨領域學習」的內容,全面提高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次,在設計中注重現實生活中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師要善於和敢於對現有教材適度拓寬、加深,把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時政問題;把現代最新科技成果和創造發明充實和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如在六年級地理《地圖》一節的教學中,可適當向學生介紹電子地圖、遙感圖像和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讓學生知道這些技術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應用,如市場上出售的電子地圖光碟;火車站、飛機場、大型購物中心等公共場所所設立的電子查詢系統;電視台天氣預報節目中出現的衛星雲圖等等。最大限度地拓展地理學習內容,突破教材的極限,彌補教材缺陷,使課堂教學富於時代氣息和現代氣息。
三、教學設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
「 從生活走向地理,從地理走向社會」, 「 讓學生獲得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它體現了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去探究並認識地理規律,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源於生活,對生活有用。當然,從學生的生活出發進行教學,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有趣的教學資源,學生感受到地理有用而有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敏感地捕捉學生生活實際與經驗中有教育價值的地理問題或現象,創設生活情境,將抽象的地理知識生活化,將具體的生活經驗地理化。例如, 在學習「中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時,教師可以設計為綜合使用角色扮演、小組活動等教學方式。首先把「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作為一個專題,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查閱資料, 之後, 學生自由選擇扮演「北方人」或「南方人」, 按照「生活在北方好還是南方好」的辯論題, 展開辯論。通過辯論,使學生在活動中學到了南方和北方在自然、人文、經濟等方面有顯著差別的知識,體會到地理與社會生活的關系,體會到地理的真正價值,這樣才是教會了學生終身有用的地理。
四、教學設計要做到結構和內容的自主生成
教學結構是指教學的程序。教學設計是教師課前對課堂教學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設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長和建構,是師生在教學情境的交互作用及師生對話互動中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是一種意義構建的過程,是師生的人生價值得以實現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多元性,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它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願望生成和合作發展。因此,首先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根據學情和教材安排特點來靈活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及安排順序可作一定的取捨和調整,以滿足學生的自主探究、願望生成和合作發展。其次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能把教學內容定得太窄、太死,要把握設計與生成的內在關系,從生成與建構的實際需要出發,在教學設計時,突出生成性教學策略,運用有彈性的預設,只設計活動方案,如創設誘人思考的問題情境;運用角色扮演教學方法;組織辯論賽等,為課堂上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給學生留有自主建構的空間和時間,為課堂生成提供平台。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教師首先應把自己定位在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而非教學內容的安排者和發現者,要把自己的智慧融進富有創造性的設計當中。
總之,有效的地理教學設計不但可以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地理認識能力,建構地理知識,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優化地理學習方式,使學生獲得發展。而且可以促進地理教師的科研能力,專業水平和教學理論水平,改進地理課堂教學。使地理新課程在實施中達到學生、教師共同發展的雙贏局面。
Ⅳ 地理教學,地理教育和中地參哪個好
區域是地理學的基本概念,區域研究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在學生了解了我國三大自然區、三個經濟地帶等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在學生對我國商品農業區域、農業低產區、水土流失地區、能源基地、城市新區等區域特點、區域開發與保護等內容有進一步了解的基礎上,而設立的理論研究性內容。是對教材內容的高度概括,是對地理區域研究方法的總結。目的在於使學生透過大量、具體的地理現象看到其本質,並且能夠站在一定理論高度上重新審視地理區域,實現由現象到本質、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雖然學生在前面學習中,曾接觸到眾多各具特色的區域,但把區域作為一個概念抽象出來進行認識和研究其特點,對學生來說仍有一定難度。此外,地理區域研究作為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其意義和內容也是學生必備的地理素質,區域是地球表面的一個地區范圍,它具有一定面積、形狀、范圍和界線,由於其內部特定性質和功能相對一致而有別於外部毗鄰地區。區域的概念和特點是抽象的,學生不容易理解,所以,用學生分析乾旱區和濕潤區的方法,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區域的概念及特點。區域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照一定指標劃分出來的。用不同的指標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區域,如果僅以一種指標來劃分的區域叫做單一特徵區劃,如果用綜合多種指標來劃分的區域則為綜合區劃。分析地理環境區域差異是揭示地理區域特點的關鍵,了解地理區域特點是理解區域發展條件的基礎,而了解區域發展條件又是制定區域發展規劃的前提。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的思路,並用很大篇幅從感性、理性兩個層面上分別介紹了區域研究的詳細內容。這樣可使學生對區域地理研究的內容有個比較具體的認識。
Ⅳ 如何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如何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由於地理知識涉及面廣,對學生來說,大量的地理概念、規律、特徵等常常不易分辨、掌握。不少學生感到地理難學、難記而對地理學習無興趣,使得教學效果不佳。那麼如何改變這一現象呢?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地理教學質量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礎,是入門的向導,是學生探求知識、促進思維發展的巨大動力。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注重對興趣這個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其一,我們應該將課本的知識與現代社會的發展聯系起來,賦予學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現知識的價值,這樣學生學習積極性就能調動起來。課上我們可以通過講一些地理知識在社會發展與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地理在國土規劃、合理布局工農業生產、政府決策的應用,在協調人口和資源及環境的關系的應用,在交通運輸上的應用等等。這樣,學生就會覺得所學的知識有用,於是就有興趣去學。其二,我們可以通過直觀的教學和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直觀教學能把難於理解的地理知識變得易於掌握,而科學的記憶方法則可降低學生學習難度。這樣,學生對學好地理充滿信心而使得學習興趣倍增。其三,我們在講課時可以穿插一些資料以提高學生的興趣並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都是以領會知識和掌握技能為基礎的。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於對知識的 掌握和理解程度,明白得越多,知識掌握越好,興趣也就越濃。在課堂上如果適當引用一些平時搜集的資料, 就會促進知識的理解,提高趣味性。除上述三種方法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如還可以設疑激思,讓學生去思考課內外與地理知識相聯系的問題等等。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在教學中,我們應積極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提高教學質量。
二、提高備課質量以保證教學質量。
教研專區全新登場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題研究教育論文日常工作
認真、扎實地備課和編寫地理教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基本。我認為備課與教案的編寫應注意以下幾點:1.深鑽大綱、教材,確定教學目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偏離教學的方向。2.教學內容的安排要符合公民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心智特徵。3.教學的內容和要求要具體、明確、清晰 ,便於講授。4.簡化和降低一些較偏較深知識的要求,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有利於教學的順利進行。5.區別教材主次,突出教學重點 。教案要做到突出重點、排解難點、抓住關鍵,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的。6.設計教學方法,准備直觀教具。教師應據課本內容而精心設計教學方法。教師要估計到上課時可能出現的情況和問題,想好如何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使教學有聲有色、緊張有序地進行。此外還要考慮好直觀教具何時用、如何用,應做到心中有數。總之,地理備課是一項經常、艱巨的工作。這需要教師認真、細致、周密地考慮各種教育因素,不斷地 學習、探索,付出辛勤的勞動,克服困難,做到備知識、備能力、備素質的教學步步到位,達到備課的更高要 求,以保證教學的質量。
三、運用對比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
高中的地理知識涉及面廣,概念繁多,規律、特徵不易分辨、掌握,這是學生感到學習地理困難的主因。我在教學中體會到比較法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有利於學生掌握新知識的同時,復習並鞏固舊知識,前後形成一個統一的知識體系。下面我具體談下比較法在教學中運用的幾種形式:1.對比法:把分別獨立或不同課時的幾個地理事物、現象或規律,並列到一張圖表上進行對照,讓學生理解它們之間的差別與聯系。例如:在講城市的三種基本功能區時,可以對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進行對比區分。2.借比法:在教學中往往會遇到一些比較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現象,只靠簡單的語言文字表達很難達到效果,這時我們可以藉助日常的事物借喻地理事物使得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現象具體化、 形象化、簡單化。例如:通過書本受擠壓變形,來說明褶皺的形成原因。這些抽象難懂的知識運用借比法講述,能引起學生興趣,利於學生消化知識。3..類比法:有些教學內容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此時可以藉助以前學過的內容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新的知識並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例如:在解釋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類比世界經濟全球化進行講解。4.專比法:為了讓學生更好理解某一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特點,可以把該地理知識和另外知識點進行逐一對比。例如:在講中國A區域時,可以通過對比A區與B區地理環境,A區與C區的經濟結構, 6、群比法:在系統復習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尋找知識間的聯系,達到對所學知識認識上的新的飛躍,一 般進行綜合性比較,例如:對我國的三大經濟地帶的全面對比。這們有利於學生把厚書讀薄,馭駕各個知識點。綜上所述,地理教學中若能把比較運用得當,注意選擇比較對象和比較方法,就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識都可以相互比較,應該根據教學需求而靈活運用,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提高地理教學質量是調配每個教學環節至最佳狀態,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需要在每個教學環節中不斷地磨合,切實地從細微處入手。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認真、扎實備好每一堂節,積極探究科學的授課方法,以保證地理教學的最
Ⅵ 地理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
教學目標,新課導入,新課講授,設計意圖,小結與作業
Ⅶ 地理教學的重要性都有哪些
①運用地圖。由於地圖具有地理的方位性、形象的概括性以及幾何的精確性,成為回地理學的第二答語言。
②應用航空和遙感技術。航空和衛星照片大大地提高了直觀性,成為地理教育的重要手段。
③注重實地考察。使學生通過野外考查和郊遊等實踐活動學習地理。
④注重綜合性。綜合性是地理學的特點所以地理教育涉及許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內容。
Ⅷ 如何大面積提高地理教學
1
首先,作為一名老師來講,不管是教任何學科,我覺得最主要的一點是理解學生和怎樣做人。現在的我在從事銷售工作,我發現人都是有一個特點的。那就是,只有別人認可你的為人了,他才會去聽你講的話或者去買你的東西。所以,作為老師也是一樣的,只有學生喜歡你的人了,他才會喜歡聽你講課,而不是因為成績的需要被動地去聽你講課。所以,我覺得在學生面前一定要樹立好自己的形象,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替他們思考問題,也就是換位思考。現在的孩子都聰明得緊,只要你是真心對他好,他肯定會喜歡上你。說起這些,我想起了一部電視劇,《十八歲的天空》。沒有看過的朋友建議去看一下,相信一定會有很大的啟發。
2
地理是作為副科當中的一門學科,在中考或者高考的考試中其實並不是佔主導地位,所以學生在學習地理的時候也肯定不會將自己過多的精力投入到這門學科中來,語數外永遠占據主導地位。所以,效率是很重要的。要幫助他們在最短的時間掌握最多的知識。在這一點上,課堂的那四十五分鍾特別重要。其實,只要課堂時間利用好了,遠遠比課下花幾倍時間去自學好得多。
3
作為一名老師來講,一定要會抓重要的知識點。我們有個二八原則,放到教學中那就是先把最重點的知識點教給學生,再把次重點教給他們,再……以此類推。所以,老師是要明白哪些是重點及考點的。建議將以往的真題仔細研究。
4
會看圖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能力。地理學科中很多知識點都是集中在地圖上的,或者可以用地圖將一些知識點串聯起來。所以,平時要培養學生的看圖能力。
5
在講課的過程中,比如一節課有四十五分鍾,可以花三十五分鍾的時間去講知識點,然後每堂課給學生留五到十分鍾去記憶當堂課所講的內容。這一點是根據人的記憶曲線來的,人在聽過之後的這段時間里是記憶丟失最大的一段時間,所以最好拿出五到十分鍾讓學生去強化記憶。
6
善於總結歷年的真題。我們平時所花的這些時間都是為了最終的中考或者高考。所以,在閑暇之餘可以去仔細研究歷年的真題,提煉出經常考到的知識點,然後教給學生。
7
對於學生日常的作業,建議讓他們反復去做真題。對於同一套題,做的次數少或者多,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建議將歷年的真題做五到十遍,這一個方法我在很多學科中都用過,效果是非常棒的!
Ⅸ 淺談地理課堂教學應該怎樣教
一、情感培育法
初中地理教師的教學意識的更新和教學技能的提高,需要從地理教師的主客觀兩方面進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過多注重了知識目標
而忽視了情感,對於初中學生而言,學習動機、學習目的性還不強烈,愉快、興趣是學習驅動力之一,甚至對教師的好感也會成為學習的驅動力。如果學生不喜歡地
理課、不喜歡地理教師,那麼怎麼喜歡「地理課」呢?怎樣才能學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更要做至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
之以恆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導知,知趣相融」,努力創造一個輕松、和諧和舒暢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師生都充滿著無拘無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親切的
地理課堂教育教學和環境的氣氛。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該有歡聲笑語,更需要地理教師注意增強自己的組織能力和親和力。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師生精湛的語
言、詼諧與幽默、機敏的教學智慧、可親可敬的教態,會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特別在初中階段,「愉快」仍然是學生樂於學習的原因之一,不能搞
「一堂式」,要發揚「民主」。
二、情景引入法
由於長期以來,不少初中地理課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在教學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普遍存在著兩種引入新課方法:一是「講」法,即「同學們,
今天我們講……」,「同學們,現在老師講……」,
這樣就把師生互動的地理教學活動引向「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活動,還有一種是「翻書」法,即「同學們請把書翻到……頁」,把以地圖教學為主的地理課變成看
書畫線的枯燥的文字教學課。初中地理老師應該努力用「學習」或「討論」來代替「講」,用填「圖」來替代翻「書」。雖然是「一字之差」,這也代表著地理課堂
的實質進步的一面。在實際地理課堂教學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課的新方法是多種多樣。如在學習「世界人種」時,我引入故事趣聞法說:毛澤東主席在世時,有
一天,在他的書房會見了一位美國友人戴勒時,戴勒在盯看著主席,一句話都不說,主席見後就說,你為什麼老盯看我。這時戴勒說,你具有一副東方人的臉。主席
聽後直言,我是代表中國人的臉,我們可以演各國的戲,包括你們美國人的戲,你們鼻子長,我們可以加鼻子,可你們是演不了中國人的戲,不能把鼻子割掉,這故
事說明什麼?等等,使學生聯想到這是講世界人種特徵問題。
三、互動教學法
隨著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環境變化了,特別是地理知識傳播的渠道更廣了,地理課已經不是學生獲得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師應
該轉變教師角色,改變過去單向講授為主的習慣性教學方法,將師生「互動教學」引入,地理課堂,「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
價在後」的原則,並且將地理課堂教學的「課堂」含義廣義化,包括一般意義上的網路「課堂」。由於初中生心理的特點,他們很樂意參與教學過程,初中地理課堂
教學時往往需要布設教學情景,可以把學生組織起來親歷這些過程,如進行學生地理新聞發布活動,地理新聞點評活動、地理角色扮演活動等,要注意有適當的「教
學民主」。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如在講我國的河流——「黃河」時,提出;「面對我國黃河中下游水資源緊張的嚴峻局面,如何治理的問題,學生圍繞著問題的
提出,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我在八年級上課時,提出這樣的問題時,有一男生舉手發言,一本正經地提出將黃河「幾」字形拉直,從甘肅的蘭州到河南的洛陽挖一條
運河,使黃河上游的水少走彎路流到中下游。而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觀摩課中,我也同樣聽到這樣教學情景,也有學生提出相同的治理方法。可是,學生的想法很幼
稚,而出乎課任老師的意料。但老師沒有指責、嘲笑,也沒有迴避,而是允許學生繼續發言。在表揚有大膽的學生的設想的同時,老師話鋒一轉;假如全班一半的同
學住在這「幾」字形地區,是否同意他的建議,為什麼?由此全班同學在這個問題上產生了共鳴,課堂討論既活躍、又深入,對師生有很大受益。
四、內容圖解法
「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所以地圖教學是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也就是說地圖是其他任何工具無法取代的。圖解法就是將
沒有地圖或有地圖需要轉換的內容,通過描繪略圖或變圖進行知識信息和抽象思維的有機結合。當前初中生的地理學習還是停留在簡單的、機械的記憶水平上,實際
上由於初中地理學科內容的基礎性特點,學生無須死記硬背地理知識,完全可以藉助地圖來掌握有關知識,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學習,也可以藉助地圖來學習、掌
握,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在講解地球運動、地圖知識、地理位置和行政區劃等內容是,運用圖解法可以將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內容進行遷移突破,
就可以形象直觀、化難為易,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目前地理教學形勢下,初中地理教師必須正視現實,順應新的課程改革形勢。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地理教學中,不斷獲取新的信息,更新教育觀念,革新教學
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益。努力讓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為全面提升學生素養服務。
Ⅹ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
何為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作為教師,我們在地理課堂中要善於創設教學情境、培養讀圖能力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調動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並且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學法指導,促進其有效學習,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 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創設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有效性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也是一門很有趣味性的學科,地理知識豐富而精彩。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研究學生,鑽研教材,充分利用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以提高地理課堂的有效性。以湘教版七年級上冊「世界的火山地震帶及其分布」為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美麗的地球」「地震破壞」的圖片,讓學生形成鮮明的對比,然後短片回顧我國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的場景,把學生帶入教學情景中,讓學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強大破壞力,激發了學生的憂患意識,從而調動了學生探索地震相關知識的極大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師的有效性。
二、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注重讀圖能力的培養,提高課堂有效性
地理教材中除了用常規的文字語言來對地理知識的描述外,還有另外一種語
言,就是我們常說的地圖語言。對初中學生而言,教會他們讀圖、用圖,不僅能幫助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讀圖、析圖、用圖、畫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盡量把地理知識融入到地圖中去理解,使圖上內容與文字描述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從而使「死」圖「活」起來,「靜」的文字「動」起來,久而久之,學生在地理學習中自然就養成了讀圖、用圖的良好習慣。例如我採用形象比喻法來教育學生記住一些圖形的輪廓形狀:黑龍江的輪廓像一隻美麗的天鵝,湖南的輪廓像美人頭,英國的輪廓像一隻正在吃一堆青草的兔子,義大利的輪廓像一隻女士的靴子等等;又如,學習分層設色地形圖觀察地勢起伏時我採用剖面觀察法等等。
此外,地理教師應教給學生一些繪制各種圖表的方法,適當的統計分析知識以及地理問題的歸納方法等,然後指導學生通過資料的表達,地圖、各種圖表對地理信息進行全面、深入的歸類整理和分析。同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去引導學生分析各種地理信息的聯系、差異,力圖發現新的更有價值的地理信息。
三、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實施探索性教學,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提高課堂有效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對於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意識十分淡薄,學生一直處於被動學習狀態,教學質量和學生聽課質量難以提高,而探索性地理教學就是主張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掌握科學研究必須具備的科學方法,探究性的獲得科學概念,並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例如,在「海陸變遷」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發現海洋生物化石的一系列圖片,並進行分析:喜馬拉雅山在地質年代是怎樣的地理環境?我們利用科學史來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具有很高的價值。此外,地圖的運用在地理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中略圖的運用尤為重要。在地理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略圖,加強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例如,學習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七大洲、四大洋」一節的內容時,教師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七大洲、四大洋」簡圖的繪制;又如學習湘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的行政區劃」時,學生也可以參與到每個省級行政區輪廓的繪畫中來,在這過程中學生會不知不覺
地掌握了它們的相對地理位置。地理略圖不僅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聯系,還能顯示出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地理略圖的運用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 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進行學習評價,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提高課堂有效性
學習評價是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評價方式,其中包括學生個人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自覺思考的習慣,同伴的評價和教師評價有助於學生進行反思,有助於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新課程倡導賞識教育,無論學生的成就大小,教師都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之處並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這樣學生會感受到教師的鼓舞和信任,體會到學習所帶來的樂趣,自然會產生極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五、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注重情感交流,提高課堂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就是提出了「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地理教學只有做到「三維目標」的統一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可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從而使地理課堂有效性大打折扣。我們有時拘泥於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強調記憶,缺乏地理情趣,又或者過於嚴謹而使課堂不生動活潑。其實我們應該要更多地考慮如何更好的適應學生,如何與學生產生「共鳴」。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來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要善於欣賞學生,善於換位思考,善於與學生溝通,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甜美的微笑、和藹可親地與學生平等友好般的相處,就能贏取學生的尊重與信任,就能創造一個和諧的課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為從教多年的地理教師,筆者雖然對地理教材已經比較熟悉,但是我們仍然需要精心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堂課、批改好每一次作業。要審視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質疑自己的教學,找出自己教學中低效的問題進行研究,最終可生長出新的思想、新的教法,從而使地理教學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