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的問題
1. 地理學術問題
第二個問題和
晨昏圈
有關.當北半球夏至時晨昏圈是由西北指向東南.
南半球
夏至時晨昏圈是由東北指向西南.所以會有第二個結論.
2. 地理學問題。
溫帶氣候(temperate climate)
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是溫帶氣候的顯著特點。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屬於溫帶氣候。從全球分布來看,溫帶氣候的情況比較復雜多樣。根據地區和降水特點的不同,可分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地中海式氣候幾種類型。
溫帶海洋性氣候區主要分布在歐洲西海岸、南美洲智利南部沿海以及紐西蘭、北美阿拉斯加南部等地區。這些地方由於受海洋西風的影響,冬季溫暖,夏無酷暑,全年濕潤多雨,降水分配比較均勻。溫帶大陸性氣候區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的內陸地區。這些地方受大陸性氣團的控制和影響,冬季寒冷,夏季炎熱,空氣乾燥,降水量較少。
溫帶季風氣候區主要分布於北緯35°-55°之間的亞歐大陸的東岸,包括中國的華北、東北和朝鮮、日本以及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冬季受溫帶大陸性氣團的控制,風從內陸吹向海洋,大部分地區乾燥少雨;夏季受溫帶海洋氣團的控制,風從海洋吹向內陸,濕潤多雨。我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國家,除西部的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等地區外,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受季風氣候的影響。與世界同緯度國家比較,我國冬季是最冷的,夏季是最熱的。如廣州市和北美洲古巴首都哈瓦那差不多在同一緯度上,但兩地1月份平均氣溫要相差8℃左右,廣州冷,哈瓦那暖。英國西海岸的利物浦與我國北方漠河鎮壓的緯度也基本相同。利物浦1月份平均氣溫高達4.3℃,而漠河同時期的最低氣溫常在零下35-40℃。
溫帶氣候是世界上分布最為廣泛的氣候類型。由於溫帶氣候分布地域廣泛,類型復雜多樣,從而為生物界創造了良好的氣候環境,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動植物界。從植物種類上來看,有夏綠闊葉林、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草原地區生活著善跑能飛的動物;在闊葉林中生活著大型食肉類運物;針葉林中生活著一些耐寒動物。
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是溫帶氣候的顯著特徵。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屬於溫帶氣候。從全球分布來看,溫帶氣候的情況比較復雜多樣。根據地區和降水特點的不同,可分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地中海式氣候幾種類型。
溫帶海洋性氣候區主要分布在歐洲西海岸、南美洲智利南部沿海以及紐西蘭、北美阿拉斯加南部等地區。這些地方由於受海洋西風的影響,冬季溫暖,夏無酷暑,全年濕潤多雨,降水分配比較均勻。溫帶大陸性氣候區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的內陸地區。這些地方受大陸性氣團的控制和影響,冬季寒冷,夏季炎熱,空氣乾燥,降水量較少。
位於地球的回歸線和極圈之間,不能受到太陽直射,也不會出現極晝極夜現象,陽光終年斜射的地帶。
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為北溫帶,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為南溫帶。溫帶冬冷、夏熱,氣溫比熱帶低,比寒帶高;晝夜長短和四季的變化明顯。溫帶佔地球總面積的50%.
本帶冬季氣溫降到零度以下,河水和土壤屆時結凍。但夏季仍然溫暖。這一自然帶分布於東亞的部分,屬於溫帶季風氣候,降水集中於夏季。分布於西歐的部分,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受西風影響,冬季降水量很多。植被同屬夏綠闊葉林(原稱落葉闊葉林),樹葉較寬闊柔軟,秋季脫落。如氣候偏於濕潤,土壤風化和淋濾較強,則發育為棕壤型,否則發育為褐土型。歐亞大陸東西兩端的落葉闊葉林帶都在靠海岸一側較寬,向內陸變狹,最後「尖滅」,兩部分沒有連成一體。動物方面,黑熊北自西伯利亞,南到印度、緬甸皆有分布,松鼠在北方也較普遍。此外常見的還有野豬、狐、鼬等。
北美東部(約西經100°以東)落葉闊葉林帶特徵也較典型,現在多成為良好的農業區。南美南端伸入西風帶范圍,西南角亦有狹而短的落葉闊葉林帶形成。
北半球的落葉闊葉林帶最北部分,冬季更為寒冷,有三個月以上月平均溫度低於0℃,森林由落葉闊葉樹種和針葉樹種混交形成。
注釋:本文中度均為℃
3. 地理學的問題
英仙座流星雨方位
流星雨名稱:英仙座流星群(Perseids )
慧星母體:109P/Swift-Tuttle
輻射內點: 英仙座 (Perseus)
預計出容現日期:12日-13日
概況描述:流量較高,峰值每小時流量約60顆左右。亮度較低,觀測時需要耐心。
在我國,可持續觀測兩個早晨:一個是8月12日早晨1時至天亮前;另一個是8月13日凌晨0時至天亮前。兩個清晨:頭一個凌晨我國東部地域基本不受月光影響,但觀測到的流星數量相對較少;後一個清晨前半段稍受月光干擾,但觀測到的流星數量相對較多。
一、極大點估量:13日的0時40分和5時30分左右
二、觀測方向:天空東北方【由於英仙座流星雨的輻射點要到22時才會從地平升起,後半夜升得較高】
今年觀測最好的時機就是在8月12日黎明前那幾小時黑暗的夜空。如果那天多雲,11日和13日的觀測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嘗試上半夜在月球還未升起的幾小時來觀測。遺憾的是在那時輻射點的高度還很低,只有一小部分的群內流星可以被觀測到。這時候觀測到的英仙座流星群的流星通常有很長的軌跡並產生流星余跡,但是卻很稀少。
4. 地理學問題
引起物理風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岩石釋重和溫度變化。此外,岩石裂隙中水的凍結與融化、鹽類的結晶與潮解等,也能促使岩石發生物理風化作用。
溫暖濕潤氣候地區,冬夏季氣溫、降水變化劇烈,因此物理風化嚴重
5. 關於地理學的問題應該問哪個分類
地理學(geography)是關於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
地理學家在傳統上被視為和地圖學家(cartographers)同一類,認為兩者都研究地名與數字。雖然很多地理學家都經歷過地名學及地圖學的訓練,但兩者都不是他們的關注重點。地理學家研究眾多現象、過程、特徵以及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在空間及時間上的分布。因為空間及時間影響了多種主題例如經濟、健康、氣候、植物及動物,所以地理學是一個高度跨學科性的學科。
地理學作為一個學科可以粗略分為兩個較小的領域:自然地理學及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調查自然環境及如何造成地形及氣候、水、土壤、植被、生命的各種現象及她們的相互關系。人文地理學專注於人類建造的環境和空間是如何被人類製造、看待及管理以及人類如何影響其佔用的空間。因為以上兩者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令第三領域出現,為環境地理學(environmental geography)。環境地理學在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成果上,評價人類與自然的相互關系,並提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適應自身永續發展的安全狀態和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制度技術)條件。
6. 關於地理學的問題
其實什麼「發現式」「探究式」其本質都是一樣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學都是通過對一個具體的地理教學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觀察、調查、分析、討論、實踐、思考和歸納的一種開放式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不僅有傳授學生「知識」的方法,還包括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即教「知識」的同時滲透「學知識的方法」;在讓學生學「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的方法」,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教法和學法的有機整合,符合地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例如:一個探究性發現式教學案例《大氣的受熱過程》。
大氣的受熱過程
(一) 教學設想
大氣受熱過程的學習內容多與學生身邊的生活緊密相關,因此學生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高中新課標是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注重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根據新課標要求,教師可以事先設計好一系列的綜合性和挑戰性的問題並充分利用課本內容,啟發學生再動手動腦和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中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教學中的具體做法:1、板書好本節課的基礎知識結構。2、對重難點知識引用生動的事例來分析講解。3、課堂上鼓勵學生提問,教師或學生對問題進行回答總結。
(二) 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
運用圖文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2.教學內容的取捨與整合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參考中圖版、湘教版等教材對內容進行部分調整與取捨。將「大氣受熱過程」內容調整為以下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大氣受熱過程」的鋪墊知識——大氣的垂直分層;
第二部分:「大氣受熱過程」的主幹知識——大氣的太陽輻射的削弱和保溫作用;
第三部分: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緯度因素和下墊面因素。
3.重點分析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是本課的重點之一。內容包括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因輻射波長不同而有選擇性。而反射作用對輻射波長沒有選擇性。通過大氣的三種削弱作用使得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
4.難點分析
學生對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三者之間的關系較難理解。分清三者之間的關系: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氣吸收、反射和散射,只有約一半左右的能量到達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陽輻射而增溫,同時向外以地面長波輻射的形式向外釋放能量。近地面大氣吸收絕大部分的地面輻射能量,同時也向外釋放大氣輻射。極少部分射向宇宙空間,絕大部分都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返還給地面。歸納:太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大氣返大地。
(三) 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探討,達到以下目標。
(1) 要掌握的基礎知識
大氣的垂直分層;大氣對太陽的削弱和保溫作用。
(2) 能力目標
1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2 通過讀圖、畫圖來分析掌握大氣的受熱過程。
3 用所學知識原理解釋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3) 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分析、歸納、繪制大氣保溫作用圖。
2探究大氣垂直分層及各層的主要特徵與人類關系。
3探究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反射、散射、吸收作用。
4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討論相結合。
(4)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通過認識大氣對整個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樹立學生正確的人地觀、科學的環境觀,培養學生探索大氣環境的興趣。
2. 學生課前准備
熟悉教材內容,掌握以下基本地理術語: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吸收、反射、散射。
3. 教學思路
整個教學過程分為課前准備、教與學的探究、最後總結幾個階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學習、參與探究,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注重引導和點撥。
4. 教學過程(1課時)
【教師引導】
新課引入語:我們今天要探究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 大氣垂直分層。
(2) 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3) 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
【學生活動】
課前准備:查出以下術語的意思。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吸收、反射、散射。(由學生展示成果)
第一部分:大氣的垂直分層。
【教師提示語】讓我們看看「大氣垂直分層圖」,思考這些問題:
(1) 隨著高度的上升,對流層和平流層的氣溫分別怎樣變化的?
(2) 為什麼說對流層與人類的最為密切?
(3) 為什麼平流層適合飛機飛行?
【學生活動】
學生歸納出大氣垂直分層各層次主要特徵和人類的主要關系:
(1) 對流層溫度隨高度的上升而降低。
(2) 平流層溫度隨高度上升而升高。
(3) 對流層是人類的家園。我們直接生活在對流層的底部,一切天氣現象均發生在此層。
(4) 平流層大氣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天氣晴朗,利於飛機飛行。
第二部分: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教師提示語】請你們帶著以下問題去探究,找出什麼是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1) 對流層和平流層會吸收太陽輻射嗎?
(2) 夏天多雲的時候氣溫不會太高,為什麼?
(3) 晴朗的天空為什麼呈蔚藍色?
學生歸納總結得出此表:
形 式 參與物質 波長范圍
吸 收
反 射
散 射
第三部分:大氣的保溫作用
【教師提供材料】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之間的關系問題。(通過投影完成)
【學生探究】
全班四人一小組,合作完成探究任務,並歸納、繪制大氣保溫作用圖。
第四部分: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
【教師提示】請你們分析一下這是為什麼?
1. 夏天多雲的白天和冬天多雲的白天,哪個氣溫高?
2. 夏天時為什麼我們喜歡穿淺色衣服?
【學生活動】
學生得出結論: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有緯度因素和下墊面因素。
【教師課堂小結】
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多與我們身邊的生活有關,主要是圍繞著「大氣受熱過程」所展開,不知大家記住了哪些知識?
【學生歸納總結】
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的知識綱要:
(1)大氣的垂直分層
(2)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1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2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3) 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
1 緯度因素 2 下墊面因素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拓展研究】
請同學們課後探究:我國不少地區的農民利用塑料大棚或玻璃溫室種植農作物的原理是什麼?
【學生活動】
學生可根據書本提供的材料和本節所講的內容進行探究分析。
【反饋設計】
1. 想一想,為什麼地球表面的晝夜溫差遠不如月球表面大?
2. 請根據課本知識點,聯想我們身邊有哪些現象可解釋?
教學設計後記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現代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探究精神的培養和提高,地理教育還應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加強與現實的聯系。
7. 有關地理學習的小問題!
1、太陽黑子過多會導致極端氣候增加,也就是極度乾旱或者洪澇,高溫或回者低溫,不同地區答和時間都有不同,說太陽黑子過多導致地表氣溫下降的話是不準確的
2、分兩步。第一,看氣溫劃分溫度帶。如果最冷月氣溫高於15度,說明在熱帶。有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熱帶季風,熱帶沙漠四種氣候。第二步看降水。如果降水全年都多就是熱帶雨林,全年都少就是熱帶沙漠。夏季多冬季少就是熱帶季風或者熱帶草原。其中熱帶季風降水要比熱帶草原多一些。
如果最冷月氣溫在0——15度之間,就是亞熱帶季風,地中海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的一種。降水夏季多冬季少就是亞熱帶季風,冬季多夏季少就是地中海氣候,全年降水平均就是溫帶海洋。
如果最冷月氣候在0以下,那就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或者溫帶季風氣候了。降水少的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夏季多的就是溫帶季風氣候。
最後亞寒帶針葉林和寒帶苔原、冰原考的比較少,全年氣溫都很低就是了。
8. 目前地理學中還有哪些難題呢
目前地理學中分化的分支逐漸有接近、統一的傾向。在當代科學的綜合潮流推動下,現代地理學正處於新的綜合階段。但自然與人文的地理學實質性的融合仍需克服重重障礙,付出極大努力。
地生態過程概述
生態的觀點是地理學的基本觀點,地生態過程是一種重要的地理過程。生態就其本意來說是生物與其所處的相互關系。生態系統指包括了特定地域或環境中的全部生物或生物群落與物理環境(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統一體。在這個系統內部,能量的流動形成了一定的供養結構、生物多樣性和物質循環,後者特指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物質交換。地生態的概念是生物學生態與地學觀念的結合。地生態系統或地生態強調環境與生物之間的作用遠甚於生物或生物群落之間的作用。首先地生態學總是從某一種特定的地域環境(如濕地、山地)角度來討論生態系統的特性;其次,地生態學雖然重視生物尤其是人或生物群落的作用,但已不把它放在中心的地位,種群的動態與生物多樣性在這里並不被特別地強調,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置於生物與物理環境乃至於外界干擾的相互作用上;再次,也許是最主要的,地生態系統分析中已經不注重甚至不注意營養結構,而把物質、能量的循環過程放在最主要的地位,並且注意分析由於這種循環形成的空間(景觀)結構(由此代替了對營養結構的重視)。關於景觀結構或空間結構的分析理論目前越來越多地成為地生態學的主流,以至於被特別地區分出來稱之為景觀生態,相應地,地生態系統就強調生物與環境聯系並具有能量、物質流動形成的景觀結構、生物多樣性與地域多樣性和物質循環體系的系統。這里地域多樣性是由於能量物質流動產生的不斷發生的地域分異過程的產物。地域可能被追溯下去到一定的最小單元,在這個追溯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地域與地域之間不斷有類型差異。值得注意的是,地域分異過程是遞階進行的而不是連續過渡的。地域分異性是地理學的基本規律。在地生態現象中,這種分異序列大致可以描述為:全球——自然帶——自然區——自然亞區——(?)——土地系統——土地類型——立地(site)。立地是地域分異或地域生態分異的最小單位,一個立地內的土地環境的微氣候、水文、地貌、土壤特徵已不可再劃份,但這並不是說生物學意義上的生態現象已經不存在了;從生物學觀點觀察,土壤微生物與它的物理環境土壤之間仍然存在生態問題。我們認為到立地尺度以下,地生態過程已經終結了。上述系列是否被普遍接受是值得懷疑的。由於地域多樣性存在,這種序列會被破壞。在一個山地環境中,從山腳到上頂出現了緯度地帶性,它對應的是帶,帶以下已經進入了土地系統甚至於土地類型級別的分異。從全球角度看,亞區過渡為土地系統也似乎太快,所以筆者在這里插入了一個『?』。形象地講,地域的生態分異就象一根兩端固定於自然帶和立地上的弦,弦在振動中有多少個波腹與波節,與具體的過程和「材料」(環境尺度)有關,然而無論如何,波節的數量是可數個的或有限個的。
能量流與物質流在地生態過程中處於基本的關聯系統單位的地位。我們將會看到,地生態過程的模型,基本上是由能量關聯、物質關聯的形式建立的。在緒論中我們強調,地理學的一種基本觀念是熱力學觀念,在地生態系統中,這種觀念被表現得淋漓盡致。相反地在下節中我們可以看到種群模型缺少這種觀念,這不能不說這是地理學與生物學或生態學的重要差別。在細節上,但是卻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方面,生態學與地理學關於生產力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生物學生產力觀念落實在群落或生態系統方面,強調群落實際的生產力。地理學生產力觀念一般考察土地潛在的生產力,或者環境的統計平均生產力,如土地的光溫潛力、荒漠初級生產力和河口初級生產力。在這方面一般的分析模型常具光合作用測度=f(限制因子的地域狀況)的形式。
與能量流類似,地理學對於地生態系統物流的考察側重於有生物量,或者側重於有潛在生物作用的在地理環境單元即生態系統物理環境內的流動;生物體內的流動被忽視,生物間的流動並不被特別的強調。而目前地理學中,物流往往被賦於較能流更多的重視。在具體形式上,地理學或地生態過程更多地說注意水流及水對地域多樣性的作用。其次注意地球化學循環;由此直接引發了對污染物在大氣、土壤、水體中運動的重視。同時元素的遷移引起的地域多樣性被認真的考察。這種考察一般是按環境類型和區域單元進行的,如苔原、泰加林、濕熱帶的元素遷移循環規律和在區域內劃分出若干具有統一地球化學特徵的地球化學省。
從地理過程角度、地生態物質循環被分成若干類型。目前理論上將地化循環分作氣體型和沉積型,前者儲存於空氣和水中,後者儲存於岩石圈和土壤圈中。這種類型的劃分似乎還可以進一步深入下去。從區域的觀點看,生態系統往往對物質的輸入起到一個化學或物理狀態轉化器的作用,使得物質儲存類型發生變化,即產生了地域多樣性又維持了生態系統本身的運行。
生物與它的地理環境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這種關系往往只能哲理性地說明。一個生物體或群落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繁衍和發育,特定的地理環境提供給生物或生態系統以特定的能量和物質輸入,從而也就約束了生物的發展范圍和生態系統的運行。地理環境的約束作用,一般被分解為氣溫或積溫,光熱、水分、濕度、土壤、土壤或水體中的生物鹽、大氣成分,作為生態因子的火等。這些條件首先受氣候決定;其次,由地貌決定。地生態分析一般也主要由這兩個因子來劃分地域生態類型或者說確定土地的基本類型。進一步地劃分土地類型,則需要引用其它地理過程特徵。土地類型識別並進而對土地的評價目前只能哲理性地與生態系統相聯系。當生態系統或種群、群落處於穩定狀態時,有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成立。Liebig於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長取決於處在最小狀況的食物的量,」後來被稱作Liebig最小因子定律。這個定律的進一步發展是耐性定律。耐性定律認為不僅生長所需的化學物質(「食物」)中相對的成分是生物體及生態系統發展的限制因子,而且光熱、水等地理條件也會因某方面不能提供必需的物質、能量輸入而成為限制因子。例如,世界上大多數地區,光、熱條件是充分的,而水量卻成了限制因子。實際上生物有一個生態學上的環境容許的范圍,Shelford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合並稱作耐性定律。現代研究說明,生物能夠對一個因子的耐性范圍很廣,而對另一個因子的耐性范圍很狹,對所有因子的耐性范圍都很廣的生物一般分布很廣,當一個種的某一個生態因子不是處在是適度的狀況時,另一些生態因子的耐性限度將會下降。經常可以發現,自然界中生物實際上並不在某一個特定的環境因子最適范圍內生活,繁殖期通常是個臨界期,環境因子最可能起限製作用。
由於耐性范圍的存在,生物的地域分布呈現出限於一定空間范圍的特徵。牛文元(1989)實際上猜測這種空間分布呈正態分布的形式,因此他提出生態環境過渡帶的寬度指標B為
B=x1-x2+3(σ1+σ2) (5.1.1)
式中,xi,σi分別為第i(=1,2)種生物種群或優勢分布的中間位置和方差。過渡帶的存在使得地域多樣性和景觀結構更為豐富。顯然,關於生物種群或優勢種空間分布的形式,還缺少科學的理論。近年來藉助遙感觀察和分析,關於地域多樣性和空間結構、景觀結構的理論,景觀生態理論得到了發展(Zonneveld,Forman,1990)。
E.皮洛認為,生態學本質上是一門數學。這種觀點雖顯得偏頗,但是它恰當地指出了生態學中數學的廣泛應用。生態(學)過程暨地生態過程,通常被大量的數學模型所描述。與前面三章的內容不同,生態學模型帶有較多的任意成分,因為它們不象物理問題,可能藉助大量觀察和重復實驗來總結普通規律。皮洛指出,任意地製造模型會帶來對生態系統的誤解,因此,模型的功能在於發現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Jφrgensen認為在生態建模方面需要注意二個問題:①自然是如此之復雜以至於不可能在細節上描述它,沒有模型是完全正確的。好的模型可能有助於我們從某一角度對生態系統的透視,並從中獲得知識;換一個角度,需要新的摸型。②生態系統由很多相互作用的成分構成,必須認為其是不可約系統,這就要求我們以經驗機理模型作為基本工具。為建模式,需要認識三個問題:①系統的特徵;②我們將用模式於什麼目的;③可以利用的技術資源。實際上,筆者認為上述討論適合於地理學建模型,尤其是本章和今後幾章的模型。
種群動態雖然不屬於地生態問題,但種群動態常常是生態系統的出發點,並且它揭示的問題,如穩定性、平衡態等對分析其他地理問題很有意義,本章的模型部分先從種群模型開始,在種群問題討論中,請注意有直接地理意義的生態經濟問題。
最後補充說一句,地理學涉及的生態過程,決不限於地生態學領域,尤其是狹義上的。
9. 地理學科的問題
日本—澳大利亞—巴西—美國—俄羅斯—印度
我知道LZ要的不僅是這些東西,不過文字說明哪些東西,就算你把懸賞提高一倍,也沒人願意做,這是實話。
10. 有關地理學習的問題
我高中的時候很喜歡學地理 學習地理最基本的就是地圖和一些基礎的知識要點專 這些既然你已經具備了
我覺得屬你缺乏的是統一聯系的去思考問題 地理是靠理解的 要把你學的知識運用到試題中 舉一反三 有好多知識點之間是有掛鉤的
例如 一個地方的地理位置直接影響氣候 氣候關繫到當地的生活習俗和農作物的耕種 氣候有時候也會影響到地形 如果一個地方每年雨水比較多 那麼那個地方就會多河流和谷地 農業的發展又跟地形有關 因為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 農業發展要想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又關系交通發展問題 交通發展又關繫到城市化 城市化直接聯繫到人口 住房 交通等等
這些之間都是一環扣一環的 要把他們好好的聯系起來 考試不就是考誰答的知識點靠題些么 你說再多還不如別人答的一個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