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陳國生

地理學陳國生

發布時間: 2021-02-01 22:06:01

A. 西南大學 考研

你好。除了所列參考書之外,所有經濟地理、人文地理學的相關書目和論文都可以看,這一點在復試時尤其重要,因為對於跨專業的學生來講,導師更看重學生的知識面。重點要看該專業導師的論文。

給你幾篇論文,如果你在學校,很方便下載的:
1 論以色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態勢
楊興禮, 陳俊華, 岳雲華 - 人文地理, 2000
2 以色列水資源問題與中國西北地區水資源問題
王傳惠, 楊興禮, 龍明鋒, 王珏瑋 -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5
3 重慶市城市經濟區系統分類發展研究
徐艷, 楊興禮 - 重慶師范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3
4 論資源問題與21 世紀的世界經濟格局
楊興禮 - 經濟地理, 2000
5 我國旅遊資源產權問題探析
楊曉霞 - 經濟地理, 2004
6 重慶陪都文化資源與旅遊開發
楊曉霞, 陳國生 - 經濟地理, 1997
7 略論嘉陵江小三峽旅遊資源的保護
楊曉霞 - 河北工程技術職業學院學報, 2004
8 蜀南竹海國內旅遊客源市場分析研究
楊曉霞, 張明舉 -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2
9 耕地整理潛力評價綜合探討--以重慶市豐都縣為例
邱道持, 田水松 -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
10 小城鎮土地利用經濟評價探討—以重慶市北碚區為例
邱道持, 薛俊菲 -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1
11重慶市建設用地預測模型探討
邱道持, 廖和平 -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1996
12 合川市基準地價評估方法淺析
邱道持 -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1995
13 西南丘陵山區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測算方法探討——以重慶市渝北區為例
劉筱非, 楊慶媛, 廖和平, 周滔 -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4
14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難點及對策分析
廖和平, 文森, 諶海 -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3
15 中國耕地資源及其可持續利用
廖和平, 沈瓊 -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2
16 國外土地整理: 性質, 研究領域及借鑒
楊慶媛, 塗建軍, 廖和平, 周寶同, 田永中 - 綠色中國: 理論版, 2004
17 未利用地適宜性評價方法研究--以攀枝花市仁和區為例
廖和平 -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7

還有,你留言問到專業課試題下載網頁:http://yanzhao.swu.e.cn/exam/

B. 陳國生的造假現象

學界造假,本已花色多多,但陳國生教授的學術造假往往出其不意,匪夷所思:除了在多篇(本)論著中抄襲多位學者的論著外,他還自作聰明,掩耳盜鈴,盜用陝西旅遊出版社的名義、盜用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張偉然教授著《湖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的條形碼和封面設計,在1996年將自稱「篳路藍縷」而實則多有抄襲的《心理心態與歷史研究》「自編書號並擅自印刷」成書。尤其滑稽的是,該書作為陳國生破格申報教授的主要成果之一,盡管當時曾遭到專家異議,但他依然在1998年如願以償圓了自己的教授夢。
只是好景不長,忍無可忍的西南師范大學教授藍勇、貴州師范大學教授張新民,於200 2年先後將陳國生的剽竊行為告上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為人敦厚的張新民在打贏了這場歷時9個月、索賠1元人民幣的官司後,頗為感慨:「促使我們最終走上法庭的,並不僅僅是他的侵權行為本身,而是他在抄襲行為敗露時,還振振有辭地炮製了一套『 抄書有理』的自我辯解理論——所謂『善抄書者可以成創作』。按照他的理論邏輯稍加推衍,豈不是也可說『善偷盜者亦可成富豪』嗎?這樣一來,不僅抄書有了合法的理由,甚至偷盜也有了合法的借口,學術尊嚴喪失殆盡不說,天下是非黑白也會因此而完全顛倒。所以只要自己的社會良知還未泯滅,我們就找不出任何理由不上法庭。」《重慶晚報》記者屈弓比喻說:「陳國生被學術界形容為『文科胡黎明』,但他也許比胡黎明更有資格載入中國學術的史冊。」
把「一晚上不寫上七八千字就不爽」掛在嘴邊的陳國生,不僅論著數量特多,而且涉及領域特廣:從古代歷史地理、現代旅遊地理到地方史、文獻史、心態史直至主編《中國近代史》,但這些東西大都不幹不凈,不是涉嫌抄襲剽竊,就是被指弄虛作假。據說陳國生的問題曾被反映到西南師范大學的上級主管部門——教育部,而教育部監察局也曾致函該校要求認真調查,但無果而終,不了了之。所以,盡管輸了法律和道義這雙重官司,但「這一切並沒有損傷陳國生教授的一根毫毛。他不僅仍繼續逍遙自在地當著他的教授,而且對法院判決的任何一項都沒有執行」,曾被侵權的張偉然徑直把「陳國生教授的所作所為」名之曰「陳國生現象」,並視之為「中國文科學術的喪鍾」:「對這一現象,我們可以緊閉雙目,然而耳朵卻不可抗拒地要接受一種並不十分遙遠的聲音,幻覺告訴我,那是中國文科學術的喪鍾。一個人無論怎樣地為非作歹,無論如何地恣肆放縱,都可以不受任何形式的點滴制約,我不知這樣的學術環境將伊於胡底。盡管學界中人痛心疾首:『陳國生的一次次膽大妄為,不僅是對學術規范的踐踏,而且是對學者尊嚴的踐踏,對人類良知的踐踏』;但踐踏了,你能怎麼樣?陳國生現在仍過得很滋潤,他擔任著衡陽師院地理系的教授兼副系主任,享受著學校給予的特殊津貼,據說還有進一步提拔的希望。」

C. 中國文化以河流為地理坐標共分為哪三大文化並請各舉出一個其代表人物和文化特徵。

中國文化中心的遷移,不僅是歷史地理的重要課題,也是中國歷史學家必須弄清楚的一個問題。遺憾的是,全面系統討論先秦至近代的中國文化中心遷移的論文至今仍沒有出現(陳正祥重點討論止宋)。再如,區或經濟與文化、教育、人才的關系等基本問題的討論,恐怕還沒有真正展開。目前,這一領域討論的地理單位偏大,或比較模糊。如在討論書院的分布時,往往以省為單元,或按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作參照。使得人們對較大區域如省級的文化枯榮比較清楚;省以下的,不要說一般讀者,就是專家的定論,也時有偏差。如王振忠根據譚其驤前輩的觀點,鏈接何炳棣先生並非直接的分析,斷定明代「南直的文化中心,首推南京、蘇州和揚州3處」 。可事實是,明代蘇皖的文化,首推蘇州;徽州、松江、南京、常州屬第二梯隊;揚州似乎進不了前三名。如果我們多把研究的視野瞄向府、縣,就不會下這種不那麼確切的結論了。

以人物地理來說,把一省的人文地理景觀按縣計量的有王尚義對山西、陶用舒對湖南歷代人物的探索。相對而言,把全國性的人物分布細究到縣級的,工作量更大,一般說來也更有趣。如前引繆進鴻的論文及陳國生的<<<明史>入傳人物本貫的地理分布及形成原因芻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2期) 、沈登苗的<<明清全國進士與人才的時空分布及其相互關系>>(<<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 都是在以統縣為單元考核的基礎上展開討論的。盡管這些論文還不是很成熟,但為文化地理空間坐標的刻度收縮提供了示範。

在時間單位方面,一般以朝代為主。我國大一統的封建朝代,存世通常是二、三百年,期間,東西南北的經濟、文化、風尚會發生較大的變化,遇到戰爭與動亂,區域人文地理更是此一事,彼一時。如太平天國前後江浙的文教設施及湖南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就不可同日而語了。若都按朝代劃分,較難揭示內在的發展規律。故縮短研究時段,也是提高精度的一個有效措施。就明清而言,根據筆者十年浸淫的體會,如果以縣為緯,以科年為經所反映的全國各省、府、縣的進士和巍科人物的分布,對明清全國縣以上行政區的文化地理的劃分和發展趨勢的洞察,是其他任何單一的史料和研究方法所無法比擬的。當然,這種費時、枯燥的研究方法也是眼下受學術成果量化評估制約的多數學者所望而卻步的。如果待宋元(唐似已不可能) 進士題名錄的整理出版,效用此法,輔以正史列傳人物等材料,近千年間全國及各省文化重心的分布和遷移的軌跡可基本鎖定。據筆者對多種人物和社會文化要素的疊加分析,堅信,進士(人物)的地理分布是人才地理乃至廣義社會力量地理分布研究的最佳資料(何炳棣語) 早在180萬年前,黃河就以其甘美的乳汁,哺育了中華民族的先民西侯度人,後來的藍田人、陳家窩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都在她偉大的懷抱中繁衍生息。進入文明的門檻後,華夏人文始祖炎帝、黃帝以及一代聖王堯、舜、禹都在她惠澤的大地上留下光輝的足跡。
長江流域早在200~170萬年前就有巫山猿人和元謀猿人在長江的干支流兩岸生活。之後還有鄖縣猿人、鄖西猿人、和縣猿人、巢縣猿人和長陽人、桐梓人、麗江人、西疇人、資陽人在長江流域繁衍生息。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長江上游的大溪文化、長江中游的屈家嶺文化遺存的發現,反映了新時器時代(距今7000~5000千年左右)長江文化的發達。春秋戰國時期,長江流域最大的諸侯國楚國雄霸一方,而獨樹一幟的楚國文化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則是楚文化孕育出的皎皎者。除了長江中游的楚文化外,分處於長江上游、下游的巴蜀文化、吳越文化也各具特色。由於長江流域土壤粘結,難以用木石—銅石農具耕作,故訖至秦漢,長江流域基本停留在火耕水耨的階段。自漢武帝經營南方以後,尤其是東晉南渡,隨著鐵制農具和牛耕的普及,加之中原先進生產力的輸入,使長江流域豐富的水、熱資源優勢得以充分開發出來,便迅速演進為農業發達的經濟區。隋唐以後,長江中下游成為長安、洛陽、開封、北京等京師漕米、布帛的主要供應地。「湖廣熟,天下足」,「東南財賦」與「西北甲兵」黃同構成元明清各朝賴以生存的兩大支柱。
珠江流域是我國最大的一塊熱帶區域。珠江水系這個扇形格局,因北有五嶺橫亘,南臨大海,所以它對內是封閉的,對外是開放的。這一方面有利於保留較多的土著文化色彩;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五嶺間的一些水陸通道博採嶺外文化的精華,特別是可以假道海洋,納四海之新風,使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在這里交匯,並最終融合成華夏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的珠江文化——嶺南文化。它包括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海南文化、桂東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並以珠江三角洲的文府文化為主體。相對華夏其它大江大河流域而言,由於珠江流域距中原較遠,它的開發也相對滯後。秦始皇統一嶺南,漢武帝收復西南夷,珠江流域才進入了大開發的歷史時期。自此以後,生活在珠江流域「斷發文身」的土著越(粵)人,與南下的中原漢人全方面的溝通交融,到宋元時期,珠江文化作為一個區域文化體系才基本形成。近代以來,珠江三角洲一帶因地理位置的優勢,逐漸成為我國經濟文化發達地區。珠江流域還是我國多民族的聚居區,全國大部分少數民族在珠江流域都來有分布,目前人口超過百萬的少數民族就有10個,即苗、彝、壯、布依、侗、瑤、白、土家、哈尼、傣。其餘人口較多的還有傈傈、佤、拉祜、水族、納西、景頗、仫佬、京、毛南等。各民族在珠江這片土地上和睦相處,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語言、宗教、風俗、建築、工藝製作、飲食等方面表現出多彩多姿的民族特色。

D. 求法學畢業論文題目

給你提供一些論文素材,和你相關的論文,僅供參考

你上中國知網www.cnki.net
你輸入你的題目,搜索一下就有了

1. 論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建設
劉成玉 文獻來自: 生態經濟 2001年 第06期 CAJ下載 PDF下載
論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建設@劉成玉$西南財經大學農經系!成都610074生態環境 ... 制度建設在我國 ,與生態環境建設相關的社會經濟體制尚不適應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 ,在西部地區 ,這個問題更為突出。當務之急是推進制度創新 ,構建和完善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被引用次數: 8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2. 論我國生態安全建設的法律保障
陳國生 文獻來自: 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年 第03期 CAJ下載 PDF下載
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生態安全建設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運用法律和政策等手段來保護環境污染,已成時代強音。論我國生態安全建設的法律保障@陳國生$衡陽師范學院資源環境與旅遊管理系 ...
被引用次數: 4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3. 西部生態環境建設的法律思考——兼論我國環境立法的完善
史玉成 文獻來自: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年 第04期 CAJ下載 PDF下載
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從改變限制其選擇范圍的制度條件著手 ,進行環境經濟、法律制度的創新。如進行企業產權制度創新 ,使企業成為真正獨立的產權主體、市場主體和利益主體 ,獨立承擔投資風險 ,承?...
被引用次數: 8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4. 西部生態農業的外部性損害與國家補償法律制度片論
黃河,李永寧 文獻來自: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2004年 第01期 CAJ下載 PDF下載
一、西部生態農業的外部性損害關於制度上的缺失會有好多種 ,在本文中強調並認為至關重要的應該是對生態農業外部性的極端漠視。農業的外部性是指農業部門的活動 ,給他人主要是非農業部門帶來了額外的收益 (外部經濟 ) ,或者造 ...
被引用次數: 4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5. 論技術創新生態化的法律制度安排
王曦,趙繪宇 文獻來自: 當代法學 2004年 第05期 CAJ下載 PDF下載
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科技法、知識產權法等法律可從以下幾方面對技術創新生態化的市場拉動制度做出法律制度安排 :1 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成本內部化的價格機制。自然資源與環境的稀缺性決定了企業可能產生技術創新生態化的偏好。但要使這 ...
被引用次數: 2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6. 論土地法律制度體系
韓松 文獻來自: 政法論壇 1999年 第05期 CAJ下載 PDF下載
這條規定所確定的土地基本制度為土地民事法律制度、土地經濟法律制度和土地行政法律制度提供了憲法依據。(二)土地民事法律制度土地民事法律制度是調整平等主體土地關系的法律制度的總稱。土地民事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土地歸屬利用法律制度和土地民事流轉法律制度。土地 ...
被引用次數: 13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7. 論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經濟法律制度
王明遠,馬驤聰 文獻來自: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1998年 第04期 CAJ下載 PDF下載
制度。由於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各地主要根據國家有關文件或地方相應規定執行保護金制度,其實施依據、收取保證金的時間、標准以及財務管理制度、監督機制等大都各不相同或極不完備。盡管這項制度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提 ...
被引用次數: 30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8. 論生態示範區建設規劃
劉庄,謝志仁,沈謂壽,王建民 文獻來自: 水土保持研究 2002年 第03期 CAJ下載 PDF下載
使規劃方案更加完善論生態示範區建設規劃@劉庄$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南京210097 @謝志仁$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 文章主要論述了生態示範區建設規劃的性質、理論基礎、基本流程和需要注意的問題[1] 國家環保總局自然生態?...
被引用次數: 8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9. 論我國農地制度的法制建設
王小映 文獻來自: 中國農村經濟 2002年 第02期 CAJ下載 PDF下載
同時也意味著我國農地制度進入了法制化建設的新時期。運用法律手段整體配套建設我國農村土地產權體系、土地市場和土地管理制度 ,已經成為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村經濟市場化和完善農村法制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一、建立以農地使用權為核心的 ...
被引用次數: 34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10. 論建設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法律架構
江偉鈺 文獻來自: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年 第04期 CAJ下載 PDF下載
依法治國和依法行政、依法經營是實現生態安全體系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法律制度保障。法律制度保障分靜態法律制度保障和動態法律制度保障兩種 ... 論建設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法律架構@江偉鈺$華東理工大學法律系建設;;國家;;生態安全體系 ...
被引用次數: 1 文獻引用-相似文獻-同類文獻

搜法律建設 的學術趨勢
搜生態 的學術趨勢
翻譯 論生態制度法律建設

搜索相關數字
生態保護區面積
市生態農業收入
礦山生態治理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參考資料:中國知網www.cnki.net

E. 求大學歷史論文一篇 急!!!!高分!!!

我把論文發過去了,注意接收!!

F. 跪求一篇關於歷史地理類大學論文,2000字!明天上午就要教給老師,請各位能文之士多多幫忙!

一、總體進程

傳統的輿地學孕育了歷史地理學。輿地學主要研究歷代疆域、政區、地名、水道的因襲與變異,長期以來是歷史學的附庸,是治史的四把鑰匙之一,它的成果往往僅被視為為歷史研究提供一個空間舞台而已。

20世紀初,隨著西方地理學思想和方法的傳入,逐漸沖破了輿地學的藩籬,學者們自覺不自覺地運用新的方法和視角來研究歷史時期發生的一切地理現象,並探索這些現象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這樣,現代科學意義上的歷史地理學就應運而生了。1934年由顧頡剛、譚其驤創辦的禹貢學會就是有志於開創現代歷史地理研究的學術團體,自費籌辦的《禹貢》半月刊既取得了一批學術成果,更培養了一批歷史地理學人才,但不久因日寇侵華而停辦。

歷史地理學得到充分發展並日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則是解放後的事。當然,發展的道路並不是平坦的。在"文革"以前,歷史自然地理因其階級屬性不強而有所發展,並在國家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與國家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的經濟地理(含歷史經濟地理)因受蘇聯影響而呈一枝獨秀式地畸形發展,某些分支只能依附於經濟地理而苟延殘喘;但人文地理長期被視作偽科學,作為歷史地理學重要內容的歷史人文地理自然也遭了殃。所以,真正運用馬列主義理論和方法,在基礎理論研究、新領域開拓、相關學科的交流與融合以及結合四化建設的專題研究等方面的一系列成就,主要還是改革開放以後即20世紀最後二十幾年裡所取得的。

關於學科的性質,五十年代以來即展開了學術討論,並在主要方面達成了共識。侯仁之最早闡明了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一個組成部分的基本觀點。他系統地闡述了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方法和意義,說明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的向後延伸部分,其主要研究對象是人類歷史時期地理景觀的變化,主要工作不僅要復原過去的地理景觀,而且還要探求其發展演變的規律 。譚其驤、史念海對此均表示贊同。譚其驤認為它的研究對象與現代地理學完全一致,僅僅是時間上的不同而已;但同時又多次強調運用歷史學方法和歷史文獻資料的重要性,指出中國的歷史地理學不僅能為歷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利用成果,同時又能從歷史文獻中汲取豐富的、無法替代的泉源 。史念海也認為"以前歷史地理學還屬於歷史學的范疇,自然要運用治史的方法進行探索","既然(歷史地理學)是地理學的組成部分,就該兼用地理學的方法從事研究" 。此外,黃盛璋提出歷史地理學是介於歷史與地理兩門學科之間的邊緣學科、盛敘功認為它屬於社會科學范疇、尹國蔚提出它是一門獨立的綜合性學科等觀點,均成一家之言,呈現出百家爭鳴的良好局面。

對各分支領域的理論探索,八九十年代也有長足的進展。黃盛璋對綠洲學、馬正林對歷史城市地理學、周振鶴對歷史政治地理學、韓光輝等對歷史地圖編制理論、李並成對歷史民族地理學、王振忠對歷史社會地理、龔勝生對歷史醫學地理學、王社教對歷史農業地理學、雍際春對歷史文化地理學、趙海軍對歷史科技地理等方面的思考與探索,為各分支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在學科基本建設上,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成就。一是歷史地圖集的編繪,顧頡剛、章巽合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古代部分)出版於1956年,開我國綜合性歷史地圖集之先河。作為毛澤東主席1954年交辦的任務,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譚其驤主編、歷時三十餘年而於1988年才出齊的八大冊《中國歷史地圖集》,是一切歷史地理專題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與出發點,奠定了本學科牢固的基石。在它的影響下,《中國歷史地震地圖集》、《中國史稿地圖集》、《中國近代史稿地圖集》以及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太平天國、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一批斷代、專題歷史地圖集相繼問世;區域性歷史地圖集的編制也形成風氣,已出版的有北京、廣東、西安、上海四種。規模更大、門類更全、內容更精彩的《國家歷史大地圖集》正在出版之中,預計這將大大推動本學科的全面發展。二是歷史地名工具書的編撰。三十年代臧勵龢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已遠遠適應不了需要。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編撰的《辭海》歷史地理分冊、《中國歷史地名辭典》分別於1982年、1988年出版,並一再重印。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1996年出版),是目前最權威的歷史地名工具書。分省的歷史地名工具書則有廣東、浙江、湖南三種。即將出版的史為樂主編《新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將在這方面取得巨大進步。三是通論性、總結性與區域綜合性著作的不斷涌現。通論性著作目前至少已出版十一種,主編或第一編著者分別是:史念海、鄒逸麟、馬正林、王育民、施和金、陳昌遠、張步天、韓濱娜、李恩軍、張全明、陳代光。1982年出版的譚其驤主編《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和2001年初出版的鄒逸麟主編《中國人文地理·歷史人文地理》,由多個專業單位協作攻關,集眾人之長,是學術界成果的總結之作,比上述通論性著作更具權威性。至於區域性綜合性研究的,則至少有關於黃淮海、河西走廊、荊楚、東北、蘇北的五部專著問世。

隨著這門學科的日益興旺和成熟,產生了一批頗具影響的學術大家,顧頡剛被認為是歷史地理學的開山祖,譚其驤、侯仁之、史念海則為歷史地理學三大家,他們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學術繼承人,從而圍繞他們逐漸形成了上海、北京、西安等研究歷史地理的中心。

二、歷史自然地理研究的進展

作為歷史地理學一個分支,它是從五十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譚其驤主編《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是這一分支領域的前期綜合成果,侯仁之主編《環境變遷研究》在學術界也頗有影響,同時又在歷史氣候、河湖、海岸、土壤、植被、沙漠、動物等方面均有進展和新成果問世。徐近之自1955年起整理和研究了20多個省份的歷史氣候資料,文煥然1959年出版了研究秦漢黃河中下游氣候的專著,竺可楨1972年發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是一篇傑出的經典論文,張家誠、龔高法、張丕遠、劉昭民、滿志敏等學者對歷史氣候的研究均取得了重要成就。關於歷史上水體變遷的研究,成果豐碩,僅有關黃河歷史的研究專著和論文集便有十餘種。關於長江、珠江、海河、淮河變遷歷史均有專著問世,譚其驤、張修桂、施雅風、陳吉余關於洞庭湖、鄱陽湖、青海湖、東部海岸歷史變遷的研究成果均堪稱範式,譚其驤對海河水系、史念海對運河、鄒逸麟對黃河、曾昭璇對珠江三角洲水系、林汀水對遼河水系、王守春對塔里木河、李並成對敦煌綠洲水系、傅林祥對黃浦江等河流演變歷史的研究結論也均成一家之言,有關歷史上羅布泊、太湖、杭州西湖、巢湖、鑒湖、廣德湖、白洋淀、文安窪、梁山泊、居延澤、華北平原湖沼與古河道、長江三峽工程背景與長江水旱災害、上海與天津成陸過程等專題的研究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因五六十年代國家某些政策失當,造成一些地區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甚至沙漠化,譚其驤對黃河下遊河道變遷與中游農牧業更替關系 、侯仁之對西北毛烏素沙地與烏蘭布和沙漠變遷 、史念海對黃土高原植被 、陳橋驛對紹興天然植被的考察與研究 ,都是有針對性的,在學術上起著開創作用,不少學者如朱震達、於希賢、朱士光、趙永復、陳育寧、景愛、王尚義、鄧輝等繼踵其後,在研究廣度、深度上均有所進展,從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以文煥然、何業恆為主的一批學者在歷史時期野生動物地理的研究方面發表了一連串的論文和專著,論述了幾十種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在地理分布上的變遷,得出了其變遷總趨勢是分布區域由小變大、分布范圍北界日趨南縮、有的種屬甚至瀕於滅絕的結論。三、歷史人文地理研究的進展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1949-1979年期間人文地理研究在中國實際上已被列為禁區,因而歷史人文地理也難逃厄運。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中國的歷史人文地理研究迎來了科學的春天。譚其驤指出:中國歷史人文地理需要並可能研究的方面與門類頗為廣泛,比外國要豐富得多,其中相當大一部分是中國所特有的,因此他預言:"歷史人文地理將是歷史地理研究中最有希望、最為繁榮的分支之一,在中國實現現代化進程中,歷史人文地理研究必將作出自己的貢獻,這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 。

最近二十年來,歷史人文地理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因領域眾多,宜分八個方面加以總結。

1、歷代政區研究

這是傳統的輿地學的核心內容之一。1980年出版的王仲犖《北周地理志》反映了這一方向。七十年代及其以前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國歷史地圖集》和《辭海》歷史地理分冊中。1987年出版的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解決了清代以來許多學者沒有解決的問題,是歷史政區研究的一大突破,用"超邁乾嘉"來形容並非過譽。以後,相繼有研究東漢、明代政區的專著(作者李曉傑、靳潤成)問世。牛平漢等編著了明、清兩代政區沿革綜表,而以《中國歷代行政區劃》為名的書至少有兩部,分省歷史政區沿革的著作則有湖北、安徽、山西、廣西、寧夏、內蒙古、北京等多部。

這一活躍領域里,發表的論文涉及郡縣制、僑州郡縣制、路州縣制、府制、行省制的許多方面和行政區劃劃分原則、州縣等第變遷、政區改革等內容,其中有些是熱點問題,有些具有突破性進展。前者如關於秦郡的考證,乾嘉以來無慮數十家。《漢書·地理志》原有秦三十六郡,但清人已發現內有後置者,王國維《秦郡考》 指出南海、桂林、象郡、九原四個後置之郡不在三十六郡之內,遂據《史記》紀傳益以陶、河間、閩中、黔中四郡;譚其驤《秦郡新考》 則認為應補入陳、廣陽、閩中、黔中四郡,並指出秦郡不必拘泥於某一數目,因為秦統一後對郡的建制有所增補。關於秦代有無九原郡、是否置有鄣郡,學術界也有爭論。後者見於周振鶴《自選集》尤多,其《縣制起源三階段說》將春秋戰國縣制起源劃分為縣鄙之縣、縣邑之縣、郡縣之縣三個階段,"由縣鄙得縣之名,由縣邑得縣之形,由縣的長官不世襲而得縣之實,這或者可以看成是縣製成立的三部曲"。又如,胡阿祥對東晉南朝僑州郡縣、六朝政區增置濫置、南朝內地的少數民族政區等問題都做了窮盡式的研究 ,從而使以前的同類成果相形見絀。

2、歷代疆域研究

解放前,關於中國疆域的概念非常模糊,往往將中國與中原王朝等量齊觀,因而關於疆域的定義並不十分確切。參加《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繪者首先遇到了疆域問題上的一連串難題。主編譚其驤深入細致地剖析了各個時期的不同情況,經過反復琢磨,直到晚年才發表了他的論文《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 。他認為,歷史上的中國是多民族共同締造的國家,因而中國與中原王朝是兩個不同概念:凡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任何一員在歷史上建立的政權,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她所管轄和活動的范圍,都是歷史上中國的疆土;中原王朝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歷史上除了清朝以外,沒有一個政權曾經包括過所有中國的領土。這個觀點,現在成了邊疆史地研究的基本理論。在學術成果上,既推出了具有規模效應的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叢書,又出版了一些零散但很有深度的學術專著。論地域,這些成果覆蓋了西北、蒙古、東北、西藏、雲南、台灣、海南、釣魚島、南海諸島等地,填補了不少空白;論時代,涉及了夏、商直至明清各朝的全部或部分疆域,分裂朝代也不例外,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甚至象南越國邊界、河曲十六州、唐代羈縻府州、明代遼東都司等這樣偏僻但很有意義的專題,也有專門的論著問世。

3、歷史產業地理研究

古代中國以農立國,因而歷史農業地理的成果蔚然可觀。當然,"文革"及其以前描述性的籠統敘述占絕大多數,近二十年來始在學術深度上進展較快。史念海《河山集》(1-5集)內許多論文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他在八十年代提出"歷史農業地理"概念後,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同,許多青年學者紛紛以此為研究方向,因而有關成果層出不窮,成為一門顯學。迄今為止已出版斷代農業地理專著3部、分省歷史農業地理專著近10部。韓茂莉著《宋代農業地理》探討了自然條件對農業的影響、人口土地與農業生產的關系、主要經濟作物的地理分布與輪作方式的變化、主要經濟作物的地理分布和黃河中下游、東南、荊湖、西南、嶺南五大區域的農業生產與土地利用特徵,是第一部斷代農業地理專著,具有開創意義。她的近著《遼金農業地理》是對學術事業的又一奉獻。吳宏歧著《元代農業地理》是這方面另一部專著。郭聲波著《四川歷史農業地理》是第一部區域歷史農業地理專著,填補了不少空白,也具有開創意義。資深專家們曾經預言:若各地學者均能象郭著那樣以本省為范圍作通貫古今的歷史農業地理研究,則一部完整的中國歷史農業地理當指日可待了 。可喜的是,此後又出版了王社教關於明代蘇皖浙贛和龔勝生、周宏偉、耿占軍、馬雪芹、陳國生關於清代兩湖、兩廣、陝西、河南、雲貴等省的歷史農業地理研究專著,覆蓋范圍當今16省。

這一領域發表的論文有上百篇,有宏觀綜合的考察、有斷代農業區域的綜合研究,有對單一作物地理分布及其變遷的研究,呈現一番繁榮的景象。其中,史念海對黃河流域、趙永復對河西走廊、杜瑜對甘寧黃土高原、司徒尚紀對廣東等地的農業地理研究,均是以地區為單元的探索;鄒逸麟對蠶桑業、黃盛璋對礦冶業、趙松喬對種植業、李為對造紙業等產業的歷史地理探討則屬部門地理研究;而華林甫對唐代粟麥稻、韓茂莉對宋代麥桑麻、曹樹基對清代玉米番薯等作物進行斷代的歷史地理研究,均較以往對農作物的籠統研究向前邁進了一步。

4、歷史人口地理研究

這項研究長期處於停滯狀態。1986年出版的葛劍雄著《西漢人口地理》是第一部斷代歷史人口地理專著,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該書對西漢人口分布的密度、遷徙、增長率以及糧食生產關系等問題作了詳盡分析研究,為歷史人口地理研究方法開創了一條新路子,具有引導意義。此後,有關斷代人口地理的專著僅唐代便出版了三部 、區域性歷史人口地理專著一部 、動態的歷史人口地理(移民史)專著至少4部 ,葛劍雄《自選集》內這方面的精闢論述亦復不少,還有多種人口史研究專著涉及地理問題。發表的論文也很可觀,重要的如李儀俊對中國人口重心轉移的研究,在國內尚屬獨創;司徒尚紀對海南、曹樹基對明初長江流域、吳松弟對宋代福建、唐亦功對金代京津唐等地區的歷史人口地理分布與變遷的研究,也都很有份量。總之,這一領域近十幾年來所取得的成果對現代人口地理學的價值是不容低估的。

5、歷史城市地理研究

據權威學者分析,作為人文地理學分支之一的歷史城市地理學,直到70年代末期才開始有所發展。馬正林《豐鎬-長安-西安》一書出版於1978年,當時國內這方面著作還相當少見。到了80年代初,這種研究有了較大的發展,論著數量可觀、質量也有很大的提高,既有對北京、上海、西安、南京、開封、洛陽、廣州、杭州、成都、武漢、沈陽等大城市的研究,也有對江陵、南陽、紹興、安陽、承德、佛山等中等城市的探索,以及唐宋墟集、明清市鎮甚至斷代城市的大量研究,涉及了城市起源、類型、分布、功能、布局、城市間比較研究等方面,其中絕大多數為單一城市的研究,但也不乏象傅崇蘭、楊平林、葛劍雄、王玲、李孝聰等城市群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從而成為歷史地理學各分支學科中的翹楚。歷史城市地理學的發展,在推動整個學科的前進腳步上起了重要的作用;而馬正林編著《中國城市歷史地理》一書的出版(1998年),標志著這個分支的成熟 。

古都是特殊的城市,古都研究在歷史城市地理研究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20年代,學術界將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並列為五大古都;30年代加入杭州後,"六大古都"之說盛行,1983年還出版了陳橋驛主編的《中國六大古都》一書;但譚其驤1982年提出"七大古都"的說法,認為鄴(安陽)作為古都的重要性並不在杭州之下 。隨後,陳橋驛又主編了《中國七大古都》一書。盡管有的學者對七大古都之說提出異議,並多次撰文、反復申述,但多位反駁者均認為"七大古都"說較為合理,學術界的看法漸趨一致。1983年成立了古都學會,,不定期出版論文集《中國古都研究》,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

侯仁之是建國後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歷史城市地理的開創者,他對北京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至今無出其右者。在他發表的許多論著如《歷史地理的理論與實踐》、《侯仁之燕園問學集》、《侯仁之文集》中,論述了北京的地形特點、聚落興起、園林分布的一些規律、歷代建都過程、都城布局的發展演變,以及水源開發、宮廷廣場的演變等重要問題,並為今天首都的改造、利用及規劃等工作提出了許多積極的建議。以後又結合城市規劃,他對邯鄲、淄博、承德等城市興衰也作了全面考察,給後人以重要啟迪。1991年,他又倡議對北京周圍地區進行"區域鏈"的研究,有的論著已開始響應 。

6、歷史軍事與交通地理研究

歷史軍事地理范圍很廣,但具有深度的成果不多,例如關於長城的研究,論著堪稱豐富,但以泛泛而談的居多,象張維華《中國長城建制考》這樣嚴謹的著作畢竟只有少數。《讀史方輿紀要》自清末以來即被視為軍事地理巨著,但研究其歷史軍事地理價值的論文僅有施和金《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分布》一文。該文研究了先秦至明代6192次戰爭的地理分布及其特點,後有人補充了清代戰爭地理分布的論述。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有相當圖幅是歷代戰爭地圖,而在張海鵬編著《中國近代史稿地圖集》中,戰爭地圖佔到了百分之七八十。

解放前,曾有過論述戰國國防地理、《通鑒》戰爭地理、歷史上的國防區域、歷代戰爭與氣候等問題的論文。解放後,史念海關於陝西歷史軍事地理多有研究,並發表了關於唐代前期關東尚武風氣的專文 ;陳可畏對城濮之戰和垓下之戰作了重新研究;辛德勇關於劉邦出入漢中、韓信平齊、巨鹿之戰等楚漢戰爭中地理問題的一系列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長期未解決的問題。

歷史交通地理研究集中在絲綢之路、海上絲路、大運河等問題上,出版了一些有影響的論著。白壽彝《中國交通史》及一大批水運史、航海史著作盡管側重點不在地理方面,但無疑為歷史交通地理研究提供了直接資料。在現有成果中,章巽對秦國交通與海上交通、黃盛璋對《西天路竟》與川陝交通、李之勤對秦嶺交通、劉希為對隋代交通、王頲等對元代各行省站道、楊正泰對明代驛站等問題的考證與研究,均是比較有份量的。最新成果有兩份,分別是王文楚著《古代交通地理叢考》、辛德勇著《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代表了目前歷史交通地理研究的最高水平。

7、歷史社會文化地理研究

這個領域是新興的熱點,雖然起步較晚,成果也不算最多,但來勢很猛,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其學術成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某種社會文化要素分布的地域背景考察,如周振鶴與游汝傑合著《方言與中國文化》、盧雲著《漢晉文化地理》和周振鶴關於秦漢宗教地理、風俗地理、現代漢語方言地理的歷史背景、胡阿祥關於中古郡望郡姓、張桂林關於媽祖信仰起源與傳播、張偉然關於南北朝佛教地理、吳成國關於東晉南朝婚姻禮制地域差異、王日根關於地域性會館等專題的研究。《方言與中國文化》論述的問題,如方言與移民史、方言與民俗、方言與地方文化、方言地理與人文地理等,多有發明,令人耳目一新。盧雲研究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時期文化區域與文化重心、秦漢濱海方士文化的一系列論文,具有很高的識見,他的專著《漢晉文化地理研究》對漢晉時期精神文化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文化區域及其變遷、濱海宗教文化帶與漢晉三次宗教浪潮、婚姻形態的地域分布、俗樂區域與雅樂中心四大問題作了深入研究,填補了多方面的學術空白,同時也為我們展示了歷史文化地理研究的廣闊前景。二是某一時期某種人才地理分布的綜合研究,如史念海對兩《唐書》人物籍貫地理分布、李泉對兩漢中高級官吏籍貫分布、王尚義對漢唐宋元明清山西文人地理分布及其文化特點 、蕭華忠對宋代人才地域分布、胡阿祥對桐城文派作家地理分布、葉忠海對南宋以來江浙成為文人源地原因等專題的研究,專著則有曾大興著一部。三是歷史區域社會文化地理的研究,如司徒尚紀對廣東、張偉然對湖南與湖北、藍勇對西南諸省的歷史文化地理研究專著,是這一領域第一批具有開拓性的著作;王子今對秦漢區域文化、程民生對宋代地域文化的研究著作,也均各具特色;王振忠《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堪稱是一部歷史社會文化地理研究的上乘之作。1997年出版的周振鶴主著《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一書,匯集了語言、宗教、風俗三種文化區和人物地理、文化重心區、區域文化地理六項專題的研究成果,頗具學術深度,為歷史文化地理相關問題的研究作出了成功的示範。另外,衛家雄關於明清閩台風俗、單樹模關於古代蘇北文化地理、徐建春關於先秦浙江文化區、劉岩關於河北地域文化景觀等問題的論文,也對歷史區域文化地理作了有益的探討。至於歷史文化地理的通論性著作,目前已有兩部,但在吸收學術界現有成果、反映學術前沿方面並不太理想。

8、古代地理學家、地理文獻與學術史研究

這一領域成果豐碩,集中體現在關於地理學史、酈道元《水經注》、徐霞客《游記》、歷代地理總志與正史地理志、古地圖等專題的研究上。侯仁之主編《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是地理文獻研究中的精品,而譚其驤主編的三卷本《中國歷代地理學家評傳》則是這方面最權威的撰述。20世紀出版的通論性地理學史著作有七種,作者或主編分別是:王庸、侯仁之、於希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地學史組、鞠繼武、王成組、趙榮;論文不勝枚舉,其中有些論題向李約瑟難題子課題進軍,體現了良好的學術方向。出版中國地名學史專著兩部(作者分別是孫冬虎和華林甫),地質學史也已有專著面世,但地貌學史、人文地理學史、歷史地理學學術史之類的著作迄今未見。20世紀發表《水經注》研究專著30來部、論文約270篇、有關徐霞客游記的論著約200篇(種),涉及酈氏、徐氏生平、著作版本、地理學(含地名學地質學地貌學)、文學、文獻學、金石學價值的方方面面,蔚然形成兩門顯學--酈學和徐學。世紀初著名的酈學家有楊守敬、熊會貞等,而世紀末的酈學家則首推陳橋驛,陳氏還倡議編撰《水經注》新版本、新繪《水經注圖》。徐學研究1949年之前是丁文江帶出來的,此後是侯仁之帶出來的,褚紹唐、吳應壽整理的新版《徐霞客游記》(1982年)則是徐學史上一項劃時代的突出貢獻,後來又有朱惠榮校注本問世(1985年)。學者們對《禹貢》、《山海經》、《括地誌》、《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資治通鑒》胡注、《讀史方輿紀要》的研究,均有一批專題論著發表。關於十六部正史地理志,也有許多精深的成果問世,特別是胡阿祥對《南齊志》、趙呂甫對《新唐志》、施和金與徐規對史·地理志》、馮永謙與張修桂對《遼志》的證校補糾,都極有貢獻,鄒逸麟對《漢書·溝洫志》、周振鶴對《漢書·王子侯表》的箋正也均系力作 。金毓黻、趙萬里兩種《元一統志》輯本為嚴謹的輯佚之作,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為作者的精心之作,但賀次君輯《括地誌輯校》存在的問題較多。古地圖研究很熱門,三巨冊《中國古代地圖集》代表了這方面最高的學術水平,關於考古發現的放馬灘地圖(1986年)、馬王堆地圖(1973年)和傳世的禹跡圖、華夷圖、平江圖、靜江府城圖、西夏地形圖以及數量可觀的明清地圖,均有大量研究論文發表,已有多種古地圖選集問世,通論性地圖學史專著已出版四部(作者分別是王庸、陳正祥、金應春、盧良志),甚至有的學者還專門研究流散在海外的中文古地圖 。

四、展望未來

歷史地理學是一門有用於世的學科,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為國家建設已經並將繼續作出重大貢獻。譚其驤關於歷史人文地理研究是最有希望的預言,如今已經應驗,歷史人文地理的研究必將持續繁榮下去;而在全球環境日益惡化的背景之下,我國的環境變遷研究也將日益興旺起來。所以,出於學科本身發展的需要和社會的企盼,歷史地理學學科在新的世紀里一定會得到更加充分、完善、健康的發展,歷史地理工作者也必將大有可為。

G. 民族分布變遷大趨勢小論文從地理角度

一、總體進程傳統的輿地學孕育了歷史地理學。輿地學主要研究歷代疆域、政區、地名、水道的因襲與變異,長期以來是歷史學的附庸,是治史的四把鑰匙之一,它的成果往往僅被視為為歷史研究提供一個空間舞台而已。20世紀初,隨著西方地理學思想和方法的傳入,逐漸沖破了輿地學的藩籬,學者們自覺不自覺地運用新的方法和視角來研究歷史時期發生的一切地理現象,並探索這些現象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這樣,現代科學意義上的歷史地理學就應運而生了。1934年由顧頡剛、譚其驤創的禹貢學會就是有志於開創現代歷史地理研究的學術團體,自費籌的《禹貢》半月刊既取得了一批學術成果,更培養了一批歷史地理學人才,但不久因日寇侵華而停。歷史地理學得到充分發展並日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則是解放後的事。當然,發展的道路並不是平坦的。在"文革"以前,歷史自然地理因其階級屬性不強而有所發展,並在國家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與國家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的經濟地理(含歷史經濟地理)因受蘇聯影響而呈一枝獨秀式地畸形發展,某些分支只能依附於經濟地理而苟延殘喘;但人文地理長期被視作偽科學,作為歷史地理學重要內容的歷史人文地理自然也遭了殃。所以,真正運用馬列主義理論和方法,在基礎理論研究、新領域開拓、相關學科的交流與融合以及結合四化建設的專題研究等方面的一系列成就,主要還是改革開放以後即20世紀最後二十幾年裡所取得的。關於學科的性質,五十年代以來即了學術討論,並在主要方面達成了共識。侯仁之最早闡明了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一個組成部分的基本觀點。他系統地闡述了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方法和意義,說明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的向後延伸部分,其主要研究對象是人類歷史時期地理景觀的變化,主要工作不僅要復原過去的地理景觀,而且還要探求其發展演變的規律。譚其驤、史念海對此均表示贊同。譚其驤認為它的研究對象與現代地理學完全一致,僅僅是時間上的不同而已;但同時又多次強調運用歷史學方法和歷史文獻資料的重要性,指出中國的歷史地理學不僅能為歷史研究提供的利用成果,同時又能從歷史文獻中汲取豐富的、無法替代的泉源。史念海也認為"以前歷史地理學還屬於歷史學的范疇,自然要運用治史的方法進行探索","既然(歷史地理學)是地理學的組成部分,就該兼用地理學的方法從事研究"。此外,黃盛璋提出歷史地理學是介於歷史與地理兩門學科之間的邊緣學科、盛敘功認為它屬於社會科學范疇、尹國蔚提出它是一門獨立的綜合性學科等觀點,均成一家之言,呈現出百家爭鳴的良好局面。對各分支領域的理論探索,八九十年代也有長足的進展。黃盛璋對綠洲學、馬正林對歷史城市地理學、周振鶴對歷史政治地理學、韓光輝等對歷史地圖編制理論、李並成對歷史民族地理學、王振忠對歷史社會地理、龔勝生對歷史醫學地理學、王社教對歷史農業地理學、雍際春對歷史文化地理學、趙海軍對歷史科技地理等方面的思考與探索,為各分支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在學科基本建設上,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成就。一是歷史地圖集的編繪,顧頡剛、章巽合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古代部分)出版於1956年,開我國綜合性歷史地圖集之先河。作為毛澤東主席1954年交的任務,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譚其驤主編、歷時三十餘年而於1988年才出齊的八大冊《中國歷史地圖集》,是一切歷史地理專題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與出發點,奠定了本學科牢固的基石。在它的影響下,《中國歷史地震地圖集》、《中國史稿地圖集》、《中國近代史稿地圖集》以及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太平天國、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一批斷代、專題歷史地圖集相繼問世;區域性歷史地圖集的編制也形成風氣,已出版的有北京、廣東、西安、上海四種。規模更大、門類更全、內容更精彩的《國家歷史大地圖集》正在出版之中,預計這將大大推動本學科的全面發展。二是歷史地名工具書的編撰。三十年代臧勵龢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已遠遠適應不了需要。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編撰的《辭海》歷史地理分冊、《中國歷史地名辭典》分別於1982年、1988年出版,並一再重印。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1996年出版),是目前最權威的歷史地名工具書。分省的歷史地名工具書則有廣東、浙江、湖南三種。即將出版的史為樂主編《新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將在這方面取得巨大進步。三是通論性、總結性與區域綜合性著作的不斷涌現。通論性著作目前至少已出版十一種,主編或第一編著者分別是:史念海、鄒逸麟、馬正林、王育民、施和金、陳昌遠、張步天、韓濱娜、李恩軍、張全明、陳代光。1982年出版的譚其驤主編《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和2001年初出版的鄒逸麟主編《中國人文地理·歷史人文地理》,由多個專業單位協作攻關,集眾人之長,是學術界成果的總結之作,比上述通論性著作更具權威性。至於區域性綜合性研究的,則至少有關於黃淮海、河西走廊、荊楚、東北、蘇北的五部專著問世。隨著這門學科的日益興旺和成熟,產生了一批頗具影響的學術大家,顧頡剛被認為是歷史地理學的開山祖,譚其驤、侯仁之、史念海則為歷史地理學三大家,他們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學術繼承人,從而圍繞他們逐漸形成了上海、北京、西安等研究歷史地理的中心。二、歷史自然地理研究的進展作為歷史地理學一個分支,它是從五十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譚其驤主編《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是這一分支領域的前期綜合成果,侯仁之主編《環境變遷研究》在學術界也頗有影響,同時又在歷史氣候、河湖、海岸、土壤、植被、沙漠、動物等方面均有進展和新成果問世。徐近之自1955年起整理和研究了20多個省份的歷史氣候資料,文煥然1959年出版了研究秦漢黃河中下游氣候的專著,竺可楨1972年發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是一篇傑出的經典論文,張家誠、龔高法、張丕遠、劉昭民、滿志敏等學者對歷史氣候的研究均取得了重要成就。關於歷史上水體變遷的研究,成果豐碩,僅有關黃河歷史的研究專著和論文集便有十餘種。關於長江、珠江、海河、淮河變遷歷史均有專著問世,譚其驤、張修桂、施雅風、陳吉余關於洞庭湖、鄱陽湖、青海湖、東部海岸歷史變遷的研究成果均堪稱範式,譚其驤對海河水系、史念海對運河、鄒逸麟對黃河、曾昭璇對珠江三角洲水系、林汀水對遼河水系、王守春對塔里木河、李並成對敦煌綠洲水系、傅林祥對黃浦江等河流演變歷史的研究結論也均成一家之言,有關歷史上羅布泊、太湖、杭州西湖、巢湖、鑒湖、廣德湖、白洋淀、文安窪、梁山泊、居延澤、華北平原湖沼與古河道、長江三峽工程背景與長江水旱災害、上海與天津成陸過程等專題的研究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因五六十年代國家某些政策失當,造成一些地區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甚至沙漠化,譚其驤對黃河下遊河道變遷與中游農牧業更替關系、侯仁之對西北毛烏素沙地與烏蘭布和沙漠變遷、史念海對黃土高原植被、陳橋驛對紹興天然植被的考察與研究,都是有針對性的,在學術上起著開創作用,不少學者如朱震達、於希賢、朱士光、趙永復、陳育寧、景愛、王尚義、鄧輝等繼踵其後,在研究廣度、深度上均有所進展,從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以文煥然、何業恆為主的一批學者在歷史時期野生動物地理的研究方面發表了一連串的論文和專著,論述了幾十種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在地理分布上的變遷,得出了其變遷總趨勢是分布區域由小變大、分布范圍北界日趨南縮、有的種屬甚至瀕於滅絕的結論。三、歷史人文地理研究的進展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1949-1979年期間人文地理研究在中國實際上已被列為禁區,因而歷史人文地理也難逃厄運。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中國的歷史人文地理研究迎來了科學的春天。譚其驤指出:中國歷史人文地理需要並可能研究的方面與門類頗為廣泛,比外國要豐富得多,其中相當大一部分是中國所特有的,因此他預言:"歷史人文地理將是歷史地理研究中最有希望、最為繁榮的分支之一,在中國實現現代化進程中,歷史人文地理研究必將作出自己的貢獻,這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最近二十年來,歷史人文地理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因領域眾多,宜分八個方面加以總結。1、歷代政區研究這是傳統的輿地學的核心內容之一。1980年出版的王仲犖《北周地理志》反映了這一方向。七十年代及其以前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國歷史地圖集》和《辭海》歷史地理分冊中。1987年出版的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解決了清代以來許多學者沒有解決的問題,是歷史政區研究的一大突破,用"超邁乾嘉"來形容並非過譽。以後,相繼有研究東漢、明代政區的專著(作者李曉傑、靳潤成)問世。牛平漢等編著了明、清兩代政區沿革綜表,而以《中國歷代行政區劃》為名的書至少有兩部,分省歷史政區沿革的著作則有湖北、安徽、山西、廣西、寧夏、內蒙古、北京等多部。這一活躍領域里,發表的論文涉及郡縣制、僑州郡縣制、路州縣制、府制、行省制的許多方面和行政區劃劃分原則、州縣等第變遷、政區改革等內容,其中有些是熱點問題,有些具有突破性進展。前者如關於秦郡的考證,乾嘉以來無慮數十家。《漢書·地理志》原有秦三十六郡,但清人已發現內有後置者,王國維《秦郡考》指出南海、桂林、象郡、九原四個後置之郡不在三十六郡之內,遂據《史記》紀傳益以陶、河間、閩中、黔中四郡;譚其驤《秦郡新考》則認為應補入陳、廣陽、閩中、黔中四郡,並指出秦郡不必拘泥於某一數目,因為秦統一後對郡的建制有所增補。關於秦代有無九原郡、是否置有鄣郡,學術界也有爭論。後者見於周振鶴《自選集》尤多,其《縣制起源三階段說》將春秋戰國縣制起源劃分為縣鄙之縣、縣邑之縣、郡縣之縣三個階段,"由縣鄙得縣之名,由縣邑得縣之形,由縣的長官不世襲而得縣之實,這或者可以看成是縣製成立的三部曲"。又如,胡阿祥對東晉南朝僑州郡縣、六朝政區增置濫置、南朝內地的少數民族政區等問題都做了窮盡式的研究,從而使以前的同類成果相形見絀。2、歷代疆域研究解放前,關於中國疆域的概念非常模糊,往往將中國與中原王朝等量齊觀,因而關於疆域的定義並不十分確切。參加《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繪者首先遇到了疆域問題上的一連串難題。主編譚其驤深入細致地剖析了各個時期的不同情況,經過反復琢磨,直到晚年才發表了他的論文《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他認為,歷史上的中國是多民族共同締造的國家,因而中國與中原王朝是兩個不同概念:凡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任何一員在歷史上建立的政權,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她所管轄和活動的范圍,都是歷史上中國的疆土;中原王朝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歷史上除了清朝以外,沒有一個政權曾經包括過所有中國的領土。這個觀點,現在成了邊疆史地研究的基本理論。在學術成果上,既推出了具有規模效應的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叢書,又出版了一些零散但很有深度的學術專著。論地域,這些成果覆蓋了西北、蒙古、東北、西藏、雲南、台灣、海南、釣魚島、南海諸島等地,填補了不少空白;論時代,涉及了夏、商直至明清各朝的全部或部分疆域,分裂朝代也不例外,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甚至象南越國邊界、河曲十六州、唐代羈縻府州、明代遼東都司等這樣偏僻但很有意義的專題,也有專門的論著問世。3、歷史產業地理研究古代中國以農立國,因而歷史農業地理的成果蔚然可觀。當然,"文革"及其以前描述性的籠統敘述占絕大多數,近二十年來始在學術深度上進展較快。史念海《河山集》(1-5集)內許多論文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他在八十年代提出"歷史農業地理"概念後,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同,許多青年學者紛紛以此為研究方向,因而有關成果層出不窮,成為一門顯學。迄今為止已出版斷代農業地理專著3部、分省歷史農業地理專著近10部。韓茂莉著《宋代農業地理》探討了自然條件對農業的影響、人口土地與農業生產的關系、主要經濟作物的地理分布與輪作方式的變化、主要經濟作物的地理分布和黃河中下游、東南、荊湖、西南、嶺南五大區域的農業生產與土地利用特徵,是第一部斷代農業地理專著,具有開創意義。她的近著《遼金農業地理》是對學術事業的又一奉獻。吳宏歧著《元代農業地理》是這方面另一部專著。郭聲波著《四川歷史農業地理》是第一部區域歷史農業地理專著,填補了不少空白,也具有開創意義。資深專家們曾經預言:若各地學者均能象郭著那樣以本省為范圍作通貫古今的歷史農業地理研究,則一部完整的中國歷史農業地理當指日可待了。可喜的是,此後又出版了王社教關於明代蘇皖浙贛和龔勝生、周宏偉、耿占軍、馬雪芹、陳國生關於清代兩湖、兩廣、陝西、河南、雲貴等省的歷史農業地理研究專著,覆蓋范圍當今16省。這一領域發表的論文有上百篇,有宏觀綜合的考察、有斷代農業區域的綜合研究,有對單一作物地理分布及其變遷的研究,呈現一番繁榮的景象。其中,史念海對黃河流域、趙永復對河西走廊、杜瑜對甘寧黃土高原、司徒尚紀對廣東等地的農業地理研究,均是以地區為單元的探索;鄒逸麟對蠶桑業、黃盛璋對礦冶業、趙松喬對種植業、李為對造紙業等產業的歷史地理探討則屬部門地理研究;而華林甫對唐代粟麥稻、韓茂莉對宋代麥桑麻、曹樹基對清代玉米番薯等作物進行斷代的歷史地理研究,均較以往對農作物的籠統研究向前邁進了一步。4、歷史人口地理研究這項研究長期處於停滯狀態。1986年出版的葛劍雄著《西漢人口地理》是第一部斷代歷史人口地理專著,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該書對西漢人口分布的密度、遷徙、增長率以及糧食生產關系等問題作了詳盡分析研究,為歷史人口地理研究方法開創了一條新路子,具有引導意義。此後,有關斷代人口地理的專著僅唐代便出版了三部、區域性歷史人口地理專著一部、動態的歷史人口地理(移民史)專著至少4部,葛劍雄《自選集》內這方面的精闢論述亦復不少,還有多種人口史研究專著涉及地理問題。發表的論文也很可觀,重要的如李儀俊對中國人口重心轉移的研究,在國內尚屬獨創;司徒尚紀對海南、曹樹基對明初長江流域、吳松弟對宋代福建、唐亦功對金代京津唐等地區的歷史人口地理分布與變遷的研究,也都很有份量。總之,這一領域近十幾年來所取得的成果對現代人口地理學的價值是不容低估的。5、歷史城市地理研究據權威學者分析,作為人文地理學分支之一的歷史城市地理學,直到70年代末期才開始有所發展。馬正林《豐鎬-長安-西安》一書出版於1978年,當時國內這方面著作還相當少見。到了80年代初,這種研究有了較大的發展,論著數量可觀、質量也有很大的提高,既有對北京、上海、西安、南京、開封、洛陽、廣州、杭州、成都、武漢、沈陽等大城市的研究,也有對江陵、南陽、紹興、安陽、承德、佛山等中等城市的探索,以及唐宋墟集、明清市鎮甚至斷代城市的大量研究,涉及了城市起源、類型、分布、功能、布局、城市間比較研究等方面,其中絕大多數為單一城市的研究,但也不乏象傅崇蘭、楊平林、葛劍雄、王玲、李孝聰等城市群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從而成為歷史地理學各分支學科中的翹楚。歷史城市地理學的發展,在推動整個學科的前進腳步上起了重要的作用;而馬正林編著《中國城市歷史地理》一書的出版(1998年),標志著這個分支的成熟。古都是特殊的城市,古都研究在歷史城市地理研究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20年代,學術界將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並列為五大古都;30年代加入杭州後,"六大古都"之說盛行,1983年還出版了陳橋驛主編的《中國六大古都》一書;但譚其驤1982年提出"七大古都"的說法,認為鄴(安陽)作為古都的重要性並不在杭州之下。隨後,陳橋驛又主編了《中國七大古都》一書。盡管有的學者對七大古都之說提出異議,並多次撰文、反復申述,但多位反駁者均認為"七大古都"說較為合理,學術界的看法漸趨一致。1983年成立了古都學會,,不定期出版論文集《中國古都研究》,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侯仁之是建國後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歷史城市地理的開創者,他對北京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至今無出其右者。在他發表的許多論著如《歷史地理的理論與實踐》、《侯仁之燕園問學集》、《侯仁之文集》中,論述了北京的地形特點、聚落興起、園林分布的一些規律、歷代建都過程、都城布局的發展演變,以及水源開發、宮廷廣場的演變等重要問題,並為今天首都的改造、利用及規劃等工作提出了許多積極的建議。以後又結合城市規劃,他對邯鄲、淄博、承德等城市興衰也作了全面考察,給後人以重要啟迪。1991年,他又倡議對北京周圍地區進行"區域鏈"的研究,有的論著已開始響應。6、歷史軍事與交通地理研究歷史軍事地理范圍很廣,但具有深度的成果不多,例如關於長城的研究,論著堪稱豐富,但以泛泛而談的居多,象張維華《中國長城建制考》這樣嚴謹的著作畢竟只有少數。《讀史方輿紀要》自清末以來即被視為軍事地理巨著,但研究其歷史軍事地理價值的論文僅有施和金《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分布》一文。該文研究了先秦至明代6192次戰爭的地理分布及其特點,後有人補充了清代戰爭地理分布的論述。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有相當圖幅是歷代戰爭地圖,而在張海鵬編著《中國近代史稿地圖集》中,戰爭地圖佔到了百分之七八十。解放前,曾有過論述戰國國防地理、《通鑒》戰爭地理、歷史上的國防區域、歷代戰爭與氣候等問題的論文。解放後,史念海關於陝西歷史軍事地理多有研究,並發表了關於唐代前期關東尚武風氣的專文;陳可畏對城濮之戰和垓下之戰作了重新研究;辛德勇關於劉邦出入漢中、韓信平齊、巨鹿之戰等楚漢戰爭中地理問題的一系列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長期未解決的問題。歷史交通地理研究集中在絲綢之路、海上絲路、大運河等問題上,出版了一些有影響的論著。白壽彝《中國交通史》及一大批水運史、航海史著作盡管側重點不在地理方面,但無疑為歷史交通地理研究提供了直接資料。在現有成果中,章巽對秦國交通與海上交通、黃盛璋對《西天路竟》與川陝交通、李之勤對秦嶺交通、劉希為對隋代交通、王頲等對元代各行省站道、楊正泰對明代驛站等問題的考證與研究,均是比較有份量的。最新成果有兩份,分別是王文楚著《古代交通地理叢考》、辛德勇著《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代表了目前歷史交通地理研究的最高水平。7、歷史社會文化地理研究這個領域是新興的熱點,雖然起步較晚,成果也不算最多,但來勢很猛,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其學術成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某種社會文化要素分布的地域背景考察,如周振鶴與游汝傑合著《方言與中國文化》、盧雲著《漢晉文化地理》和周振鶴關於秦漢宗教地理、風俗地理、現代漢語方言地理的歷史背景、胡阿祥關於中古郡望郡姓、張桂林關於媽祖信仰起源與傳播、張偉然關於南北朝佛教地理、吳成國關於東晉南朝婚姻禮制地域差異、王日根關於地域性會館等專題的研究。《方言與中國文化》論述的問題,如方言與移民史、方言與民俗、方言與地方文化、方言地理與人文地理等,多有發明,令人耳目一新。盧雲研究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時期文化區域與文化重心、秦漢濱海方士文化的一系列論文,具有很高的識見,他的專著《漢晉文化地理研究》對漢晉時期精神文化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文化區域及其變遷、濱海宗教文化帶與漢晉三次宗教浪潮、婚姻形態的地域分布、俗樂區域與雅樂中心四大問題作了深入研究,填補了多方面的學術空白,同時也為我們展示了歷史文化地理研究的廣闊前景。二是某一時期某種人才地理分布的綜合研究,如史念海對兩《唐書》人物籍貫地理分布、李泉對兩漢中高級官吏籍貫分布、王尚義對漢唐宋元明清山西文人地理分布及其文化特點、蕭華忠對宋代人才地域分布、胡阿祥對桐城文派作家地理分布、葉忠海對南宋以來江浙成為文人源地原因等專題的研究,專著則有曾大興著一部。三是歷史區域社會文化地理的研究,如司徒尚紀對廣東、張偉然對湖南與湖北、藍勇對西南諸省的歷史文化地理研究專著,是這一領域第一批具有開拓性的著作;王子今對秦漢區域文化、程民生對宋代地域文化的研究著作,也均各具特色;王振忠《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堪稱是一部歷史社會文化地理研究的上乘之作。1997年出版的周振鶴主著《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一書,匯集了語言、宗教、風俗三種文化區和人物地理、文化重心區、區域文化地理六項專題的研究成果,頗具學術深度,為歷史文化地理相關問題的研究作出了成功的示範。另外,衛家雄關於明清閩台風俗、單樹模關於古代蘇北文化地理、徐建春關於先秦浙江文化區、劉岩關於河北地域文化景觀等問題的論文,也對歷史區域文化地理作了有益的探討。至於歷史文化地理的通論性著作,目前已有兩部,但在吸收學術界現有成果、反映學術前沿方面並不太理想。8、古代地理學家、地理文獻與學術史研究這一領域成果豐碩,集中體現在關於地理學史、酈道元《水經注》、徐霞客《游記》、歷代地理總志與正史地理志、古地圖等專題的研究上。侯仁之主編《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是地理文獻研究中的精品,而譚其驤主編的三卷本《中國歷代地理學家評傳》則是這方面最權威的撰述。20世紀出版的通論性地理學史著作有七種,作者或主編分別是:王庸、侯仁之、於希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地學史組、鞠繼武、王成組、趙榮;論文不勝枚舉,其中有些論題向李約瑟難題子課題進軍,體現了良好的學術方向。出版中國地名學史專著兩部(作者分別是孫冬虎和華林甫),地質學史也已有專著面世,但地貌學史、人文地理學史、歷史地理學學術史之類的著作迄今未見。20世紀發表《水經注》研究專著30來部、論文約270篇、有關徐霞客游記的論著約200篇(種),涉及酈氏、徐氏生平、著作版本、地理學(含地名學地質學地貌學)、文學、文獻學、金石學價值的方方面面,蔚然形成兩門顯學--酈學和徐學。世紀初著名的酈學家有楊守敬、熊會貞等,而世紀末的酈學家則首推陳橋驛,陳氏還倡議編撰《水經注》新版本、新繪《水經注圖》。徐學研究1949年之前是丁文江帶出來的,此後是侯仁之帶出來的,褚紹唐、吳應壽整理的新版《徐霞客游記》(1982年)則是徐學史上一項劃時代的突出貢獻,後來又有朱惠榮校注本問世(1985年)。學者們對《禹貢》、《山海經》、《括地誌》、《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資治通鑒》胡注、《讀史方輿紀要》的研究,均有一批專題論著發表。關於十六部正史地理志,也有許多精深的成果問世,特別是胡阿祥對《南齊志》、趙呂甫對《新唐志》、施和金與徐規對史·地理志》、馮永謙與張修桂對《遼志》的證校補糾,都極有貢獻,鄒逸麟對《漢書·溝洫志》、周振鶴對《漢書·王子侯表》的箋正也均系力作。金毓黻、趙萬里兩種《元一統志》輯本為嚴謹的輯佚之作,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為作者的精心之作,但賀次君輯《括地誌輯校》存在的問題較多。古地圖研究很熱門,三巨冊《中國古代地圖集》代表了這方面最高的學術水平,關於考古發現的放馬灘地圖(1986年)、馬王堆地圖(1973年)和傳世的禹跡圖、華夷圖、平江圖、靜江府城圖、西夏地形圖以及數量可觀的明清地圖,均有大量研究論文發表,已有多種古地圖選集問世,通論性地圖學史專著已出版四部(作者分別是王庸、陳正祥、金應春、盧良志),甚至有的學者還專門研究流散在海外的中文古地圖。四、展望未來歷史地理學是一門有用於世的學科,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為國家建設已經並將繼續作出重大貢獻。譚其驤關於歷史人文地理研究是最有希望的預言,如今已經應驗,歷史人文地理的研究必將持續繁榮下去;而在全球環境日益惡化的背景之下,我國的環境變遷研究也將日益興旺起來。所以,出於學科本身發展的需要和社會的企盼,歷史地理學學科在新的世紀里一定會得到更加充分、完善、健康的發展,歷史地理工作者也必將大有可為。

H. 我國有位叫陳國生的科學家嗎

沒有
,查無此人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