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走廊

地理學走廊

發布時間: 2021-02-01 19:27:28

A. 地理知識

1、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圖被形象地比作一隻頭朝東尾朝西的金雞,地勢西高東低。
2、中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國中,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
3、中國領土東西跨經度有60多度,跨了5個時區,東西距離約5200公里。
4、中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南北距離約為5500公里。
5、中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N)。
6、中國領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7、中國領土最東端在黑龍江省的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E)。
8、中國領土最西端在x疆帕米爾高原(73°E)。
9、中國的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公里,沿海有許多優良港灣,便於船舶避風和停靠。
10、中國島嶼大約有5000多個,絕大部分分布在長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國最大的群島是舟山群島,它位於浙江省東面的海域。
12、中國南海有四個群島,即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
13、中國所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14、內海是一個國家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的渤海是中國的內海。
15、中國最大的島嶼是台灣島,第二大島是海南島。
16、遼東半島是中國最大的半島,山東半島是中國第二大半島。
17、台灣海峽位於福建省與台灣省之間,從南到北連接著南海和東海,是中國海上運輸的重要通道,人們稱它為「海上走廊」。
18、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台灣省是中國地震最頻繁的省份。
19、與中國陸地相鄰的國家有15個。
20、東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朝鮮。
21、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俄羅斯。
22、西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哈薩克、吉爾吉斯坦、塔吉克。
23、西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24、西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
25、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緬甸、寮國、越南。
26、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
27、東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韓國、日本。
28、東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菲律賓。
29、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30、中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縣(自治縣、市)、鄉(鎮)三級。
31、中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32、x疆維吾爾族自治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它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其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烏魯木齊市,簡稱為「新」。
33、因位於黃河北岸而得名的河北省,在古代它的部分土地屬於冀州,所以河北簡稱「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石家莊。
34、河南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兩個重要發祥地之一,它是中國古代「九州」中的「豫州」,因此簡稱「豫」,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鄭州,有大量古代歷史和文化遣址。
35、有「古代歷史的博物館」之稱的陝西省,是古代秦國的所在地,所以稱「秦」或「陝」。
36、陝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安市(古稱長安),是我國著名的「千年古都」。
37、有「煤海」之稱的山西省,因位於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簡稱「晉」,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
38、內蒙古自治區橫貫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簡稱「內蒙古」,人民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意思是「青色的城市」。
39、遼寧因省內有一條遼河而得名,簡稱「遼」,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沈陽市。
40、吉林省位於東北平原的中心,簡稱「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長春市是中國的「汽車城」。
41、有「北大倉」(糧倉)之稱的黑龍江省是中國最北的省份,也是最東的省份,簡稱「黑」。
42、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哈爾濱市,又稱「冰城」,每年的元旦到春節期間,這里舉辦冰雕藝術節。
43、甘肅省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蘭州市。
44、寧夏回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部,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銀川市。
45、青海湖古代叫「西海」,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色的湖」。青海省就是因它而得名的,這是我國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寧市。
46、x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從公元7世紀開始就與內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經常往
來,促進了藏、漢民族之間的交流與發展。左圖為x藏布達拉宮。
47、x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薩市,在藏語中是「聖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這里一年四季晴空萬里,日照時間長,人們把它叫做「日光城」。
48、同緬甸、寮國、越南相鄰的中國西南邊疆省份是雲南省,簡稱「滇」或「雲」。
49、雲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昆明市,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聞名中外的「春城」。這里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氣候溫和,四季如春。
50、「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指的是貴州省,簡稱「黔」或「貴」,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貴陽市。
51、貴州省出產的茅台酒被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也是中國的國酒。
52、因為物產豐富而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四川省,簡稱「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成都市。

B. 讀河西走廊地區自然景觀示意圖,分析回答問題。 (1)圖中①~④四個地形部位最易形成綠洲的是________,


(1)③水資源的多少
(2)選②或③
理由:該區域自然植被為草原和荒漠;森林生態耗水量遠大內於草容原,過量植樹,會加劇水資源短缺;種草(或自然恢復)較植樹造林耗水量小,且投入較少。
(3)祁連山冰雪融水滋養了河西走廊;祁連山冰川退縮、植被減少將導致河西走廊水源枯竭、土地荒漠化加劇(綠洲萎縮),生態環境趨於惡化。

C. 地理問題

赤道 教科書上有說,沿著過地心的大圈走,路程最短

含礦岩石主要為構造角礫岩
、小麥分冬小麥和春小麥,冬小麥主要分布在華北及其以南的地區,秋種夏收。油菜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種植和收獲季節大致與冬小麥一致。(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一農諺:「寒露籽,霜降麥」,說的是當地一般在寒露時種油菜,霜降時種小麥。它們一般在端午前後收獲,北方地區收獲季節要晚些。故稱夏收作物)
2、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種秋收
3、水稻在全國種植普遍,可結合各地的種植制度來確定其種植和收獲季節。如東北地區,一年一熟,則是春種秋收;長江中下游地區一年兩熟,有的田地是種雙季稻(即一塊地中一年種兩次水稻),雙季稻中,早稻是春種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搶收早稻,搶插晚稻,故將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這段時間稱為雙搶),晚稻是夏種秋收(11月初收完)。還有一種是稻麥連種,即當地的冬小麥收獲後再種水稻,則這種水稻是夏種秋收(它收獲不久再種小麥或油菜)。一般考試只考雙季稻。在南方有些地區(如海南)可種三季水稻。
4、花生的分布更為廣泛,經山東丘陵和遼東丘陵最多,為春種秋收,其他地方(如浙閩丘陵、兩廣丘陵、雲貴等地也有較廣的分布,一般也是春種秋收。
5、大豆主產區在東北平原。根據當地一年一熟的情況,可推測出是春種秋收。
(1)稻穀 集中產區主要在秦嶺—淮河以南的東部平源、丘陵地區;川、滇、黔、鄂、湘、桂、粵、閩、贛、浙、皖、蘇、滬13個省、市、區
(2)小麥 冬小麥在長城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種植廣泛,集中產區則以秦嶺—淮河以北,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河北、陝西和山西5省為主,其次是長江中下游的安徽、四川和江蘇等省份。
春小麥分布以長城以北及青藏高原以北地區為主.
(3)雜糧 我國把玉米、高粱、穀子、薯類、大豆等統稱雜糧

①玉米:遍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區,以華北、東北和西南各省最為集中,其中以華北最多,東北次之。
②高粱:全國大部分省區都有種植,東北和黃河中下游各省分布最集中
③穀子:也稱粟(小米)主要分布在黑、內蒙古、晉、冀、吉、豫、陝、魯、遼9省區
④薯類:以甘薯為主,主要產區是珠江流域、長江中下游、四川盆地、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以及華南、西南的部分丘陵山區。馬鈴薯生產以東北、內蒙古和西北各地為主要產區,其中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的播種面積和產量,都佔全國一半以上。
⑤大豆:遍布全國

1、小麥分冬小麥和春小麥,冬小麥主要分布在華北及其以南的地區,秋種夏收。油菜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種植和收獲季節大致與冬小麥一致。(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一農諺:「寒露籽,霜降麥」,說的是當地一般在寒露時種油菜,霜降時種小麥。它們一般在端午前後收獲,北方地區收獲季節要晚些。故稱夏收作物)
2、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種秋收
3、水稻在全國種植普遍,可結合各地的種植制度來確定其種植和收獲季節。如東北地區,一年一熟,則是春種秋收;長江中下游地區一年兩熟,有的田地是種雙季稻(即一塊地中一年種兩次水稻),雙季稻中,早稻是春種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搶收早稻,搶插晚稻,故將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這段時間稱為雙搶),晚稻是夏種秋收(11月初收完)。還有一種是稻麥連種,即當地的冬小麥收獲後再種水稻,則這種水稻是夏種秋收(它收獲不久再種小麥或油菜)。一般考試只考雙季稻。在南方有些地區(如海南)可種三季水稻。
4、花生的分布更為廣泛,經山東丘陵和遼東丘陵最多,為春種秋收,其他地方(如浙閩丘陵、兩廣丘陵、雲貴等地也有較廣的分布,一般也是春種秋收。
5、大豆主產區在東北平原。根據當地一年一熟的情況,可推測出是春種秋收。

(1)稻穀 集中產區主要在秦嶺—淮河以南的東部平源、丘陵地區;川、滇、黔、鄂、湘、桂、粵、閩、贛、浙、皖、蘇、滬13個省、市、區
(2)小麥 冬小麥在長城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種植廣泛,集中產區則以秦嶺—淮河以北,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河北、陝西和山西5省為主,其次是長江中下游的安徽、四川和江蘇等省份。
春小麥分布以長城以北及青藏高原以北地區為主.
(3)雜糧 我國把玉米、高粱、穀子、薯類、大豆等統稱雜糧

①玉米:遍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區,以華北、東北和西南各省最為集中,其中以華北最多,東北次之。
②高粱:全國大部分省區都有種植,東北和黃河中下游各省分布最集中
③穀子:也稱粟(小米)主要分布在黑、內蒙古、晉、冀、吉、豫、陝、魯、遼9省區
④薯類:以甘薯為主,主要產區是珠江流域、長江中下游、四川盆地、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以及華南、西南的部分丘陵山區。馬鈴薯生產以東北、內蒙古和西北各地為主要產區,其中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的播種面積和產量,都佔全國一半以上。
⑤大豆:遍布全國

水稻(1)南方稻穀集中產區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水稻面積佔全國的95%左右。按地區差異,又可分為三個區。 ①華南雙季秈稻區。包括南嶺以南的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和台灣等五省區。該區屬於熱帶和亞熱帶濕潤區,水、熱資源豐富,生長期長,復種指數大,是我國以秈稻為主的雙季稻產區。海南等低緯度地區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長江流域單、雙季稻區。包括南嶺以北、秦嶺—淮河以南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陝南等地區。該區地處亞熱帶,熱量比較豐富,土壤肥沃,降水豐沛,河網湖泊密布,灌溉方便,歷年來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佔全國2/3左右,是我國最大的水稻產區。該區以長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陽湖平原、贛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漢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為集中。長江以南地區大多種植雙季稻,長江以北地區大多實行單季稻與其他農作物輪作。秈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雲貴高原水稻區。本區地形復雜,氣候垂直變化顯著,水稻品種也有垂直分布的特點,海拔2000米左右地區多種植秈稻,1500米左右地區是粳、秈稻交錯區,1200米以下種植秈稻。本區以單季為主。
(2)北方稻穀分散區秦嶺—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是屬單季粳稻分散區。稻穀播種面積佔全國稻穀總播種面積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主要分布在以下三個水源較充足的地區:東北地區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遼河沿岸;華北主要集中於河北、山東、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兩岸及低窪地區;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銀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綠洲地區。 北方分散產區的水稻以一季粳稻為主,稻米質量較好。

小麥(1)春小麥區我國春小麥佔全國小麥總產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於長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氣候寒冷、無霜期短的地區,小麥只能在春天播種,當年收割,是一年一熟製作物。其中黑龍江、內蒙古、甘肅和新疆為主要產區。(2)北方冬麥區分布在長城以南,六盤山以東,秦嶺—淮河以北的各省區,包括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等省。是我國最大的小麥生產區和消費區,該區小麥的播種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的2/3以上,有我國的「麥倉」之稱。(3)南方冬麥區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橫斷山以東地區。安徽、江蘇、四川和湖北等省為集中產區,大部分為棉麥和稻麥兩熟制。本區居民以稻米為主食,故小麥商品率較高。
3.玉米 玉米屬高產作物,經濟價值較高,是我國最主要的雜糧,在糧食作物中僅次於水稻、小麥,居第三位。產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對自然條件要求不嚴格,在我國分布很廣,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吉林、山東、河北、遼寧、四川產量最多。
4.其他作物 (1)高粱高粱具有抗旱、耐澇、耐鹽鹼、適應性強的特性,所以在我國北方乾旱地區、澇窪及鹽鹼地區多有種植。高粱在我國分布很廣,以東北平原最為集中,其次為黃河中下游和淮北平原一帶。 (2)穀子穀子是我國傳統糧食作物。穀子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需水量少,比小麥低1.5倍左右,對土壤要求不嚴格,生長期較短。穀子容易儲藏,適宜作儲備糧,營養價值較高,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直至黑龍江的克山地區。 (3)薯類我國以甘薯為主,其次是馬鈴薯。甘薯主要分布在北緯42°以南地區,以黃河中下游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四川盆地和珠江流域為主要產區,其中以四川和山東產量最大。 馬鈴薯主要集中在東北北部、內蒙古西部、山西和河北北部,以及四川北部地勢較高,氣候較涼地區,以東北、內蒙古產量最多。

油料作物油料作物品種繁多,主要有花生、油菜籽、芝麻、胡麻、大豆、向日葵等。我國油料作物的種植面積在經濟作物中居首位,是世界上油料作物種植最多的國家。 1.花生在各種油料作物中,花生的單產高,含油率高,是喜溫耐瘠作物,對土壤要求不嚴,以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為最好。花生生產分布廣泛,除西藏、青海外全國各地都有種植,主要集中在山東、廣東、河南、河北、江蘇、安徽、廣西、遼寧、四川、福建等省區,其中山東的產量居全國首位,其次是廣東。目前,全國花生要集中在兩個地區:一是渤海灣周圍的丘陵地及沿河沙土地區,是我國最大的花生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二是華南福建、廣東、廣西、台灣等地的丘陵及沿海地區。 2.油菜油菜是我國播種面積最大,地區分布最廣的油料作物。是世界上生產油菜籽最多的國家。油菜是喜涼作物,對熱量要求不高,對土壤要求不嚴。根據播種期的不同,可分為春、冬油菜,春、冬油菜分布的界限,相當於春、冬小麥的分界線而略偏南。我國以種植冬油菜為主。長江流域是全國冬油菜最大產區,其中四川省的播種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之首。其次為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貴州等省。春油菜主要集中於東北、西北北部地區。 3.芝麻我國是世界上生產芝麻最多的國家之一。芝麻是一種含油率很高的優質油料作物,我國芝麻分布廣泛,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安徽、山東等省,其中河南省產量居全國首位。 4.大豆我國是大豆的故鄉,早在5000年前,大豆就紮根於華夏沃土,中世紀以後,大豆經阿拉伯傳入西方。美國大面積種植大豆只有70年余的歷史,卻一躍成為世界頭號大豆生產國,2000年產量達7500萬噸,佔全球大豆總產量的50%。而中國卻成為世界第一大豆進口國,年進口量達1400萬噸。年產量目前在世界排在美國、巴西之後,居第三位。大豆既是糧食作物,又是油料作物,同時也是副食品的重要原料,營養價值高,因而大豆在農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大豆是喜溫作物,生長旺季需要高溫,收獲季節以乾燥為宜,很適宜在我國北方溫帶地區栽培。我國大豆分布廣泛,而以東北松遼平原和華北的黃淮平原最為集中。松遼平原是我國最主要的大豆生產基地,主要集中於松花江、遼河沿岸和哈大線沿線。其中,哈爾濱、遼源、長春被稱作我國大豆的「三大倉庫」

糖料作物 糖料作物主要包括甘蔗和甜菜,其中以甘蔗為主。甘蔗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各省區,甜菜分布在北方各省區,所以有「南蔗北菜」的特點。 1.甘蔗甘蔗是熱帶和南亞熱帶經濟作物,具有喜高溫、喜濕、喜肥的特性,生長期長。我國甘蔗主要分布在北緯24°以南的地區。其中以廣東、廣西、台灣、福建、海南、雲南、四川等省區種植面積最大,廣東是大陸上種植甘蔗最多的省份。 2.甜菜甜菜喜溫涼氣候,有耐寒、耐旱、耐鹼等特性。我國甜菜主要分布在北緯40°以北各省區。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吉林、甘肅、寧夏為主要產地。黑龍江是我國甜菜的最大產區。甜菜生產基地有:黑龍江松嫩平原西部、吉林西部、內蒙古河套地區和新疆瑪納斯地區。

其他作物 其他經濟作物種類繁多,這里僅介紹煙草和茶葉。 1.煙草煙草原產於南美洲,按初加工的方法不同,分為烤煙和曬煙兩種,我國以烤煙為主。煙草具有喜溫、喜光、好肥、怕旱、怕澇等特點,生長期間對熱量、水分、土壤、肥料等條件要求高。我國煙草分布很廣,河南、山東、雲南、甘肅、湖南五省是我國重要的烤煙產地。其中河南是我國最大的烤煙產區,其產量佔全國的1/3,主要分布在許昌、南陽、周口和駐馬店等地。山東烤煙主要分布在濰縣到淄博的膠濟鐵路沿線,以昌濰地區的益都、臨朐兩地最為集中。雲南的烤煙質量最好,分布在曲靖、玉溪、昭通等地。 2.茶葉我國是茶葉原產地,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期,就成為我國重要的出口物資,曾長期獨佔世界市場。後來生產遭到嚴重破壞,1949年年產僅4.1萬噸。建國後,我國茶葉生產恢復和發展很快,1996年茶葉產量達59萬噸,僅次於印度,居世界第二位。我國茶區遼闊,廣泛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的廣大山地和丘陵地帶,以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五省產量最多,是我國著名的五大產茶省,其次是雲南、廣東、湖北等省。

D. 類似《下南洋》、《河西走廊》這類(中國)地理歷史類的紀錄片還有哪些

走遍中國、最後的馬幫、地理中國、新絲綢之路、

E. (一)地理條件決定汾渭裂谷是條走廊

中學學地理的時候,老師向我們講述了我國地形的顯著特點,西高而東低,並伸出手掌指著左手三個手指,無名指為陰山山脈,昆侖山—秦嶺為中指,南嶺為食指。並指著四個指縫說,北面是黑龍江—遼河水系,向南為黃河水系,中間為長江水系,南面為珠江水系。這三指四水系的印象令我終身難忘。

我國的萬里長城,就沿著無名指而建立,東起北戴河海邊的老龍頭,順燕山山脊向西順著山西省的北界切過陝北邊界,終止於祁連山的西緣——嘉峪關。萬里長城隔開了北部沙漠—草原地帶,它也是今天農耕經濟與北部游牧經濟的分界。唯有松遼平原是個例外。

松遼平原是塊風水寶地,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發祥中心。鮮卑源於此建北魏,契丹源於此建遼國,女真源於此建金國,滿清源於此。松遼平原的沃土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游牧民族,他們不斷入主中原,統一全國甚至征服歐亞。

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那裡誕生了細石器文化,進入新石器時代又有了紅山文化,與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並立。我們自詡為龍的傳人。考古上最早發現的玉龍就誕生在遼西,隨後才有了漢族的碎石龍和陶龍(山西的陶寺文化)。

地理環境決定了農耕經濟起源於晉南、豫北、渭河流域。這一三省交匯地帶是華夏五千年文明的發祥地,農耕經濟的誕生地。這里四季分明,涼熱適當。春季黃河解凍,為春耕提供「桃花水」的第一輪農業用水;春末初夏恰遇「有錢難買五月旱」。夏尾六七八(農歷)月剛剛遇上雨汛,正是「六月連陰吃飽飯」的時節。金秋十月,是收獲的季節,秋高氣爽,利於收割、脫粒。隆冬一場雪,給冬小麥蓋上一層厚被,使其保溫過冬。

隨著地殼抬升,汾渭裂谷中湖盆逐漸退水,農業經濟自然要向北推進。生活條件相對貧乏的北方游牧民族,看到南方農耕經濟的美好生活,他們就想過來佔有它。於是這兩種經濟必然起沖突,南侵、北上交鋒於裂谷之中。

冀東平原向北一山之隔就是游牧經濟發源地,如果發生沖突,沒有迴旋餘地,關山之間就只有一道山脈,缺乏緩沖地帶。而與太行山相隔的汾渭裂谷有五個盆地,五道雄關可以為北進、南退提供迴旋的場地。不論改朝換代,還是一場大戰,總有先試探,後升級,最後決戰的漸進過程。汾渭裂谷這條南北長廊最適合這種進程。這也是地理條件決定的。

F. 豁口走廊效應的概念是什麼與風水有關的

豁口與走廊效應
滿意的圍合空間並不是絕對封閉的,它們都留有一些與外界聯系
的豁口,這些豁口常沿河流、山谷延伸而形成走廊。這種景觀結構有
以下幾方面的效應:

首先,豁口和廊道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內外交流通道,是物種
空間運動的必經之地,具有最高的資源密度、最豐富的種類,因而是
獵采,特別是埋伏狩獵的最佳場所。在乾旱季節,豁口(水口)和走
廊可能成為唯一有水源和鮮嫩植物的地方。一條由動物踩踏出來的穿
越茅草或灌叢的走廊,還預示著水源和獵物本身。

第二,它們是捍域的關鍵所在,具有一夫當關之戰略優勢。在這
方面,走廊的功能是對豁口防護戰略優勢的強化,它使入侵者在更長
的地段和時間內處於戰略上的劣勢。一旦入侵者突破豁口和走廊,護
域將變得十分困難,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豁口和走廊控制權之得
失,決定著棲息地的命運。

第三,豁口的佔有者可以保證在「偷看」別人的同時而不被別人
所看到,在保持自身棲息地或庇護所的神秘性的同時,了解外界的動
向,從而為進攻或防護做准備。從這個意義上講,棲息地的豁口結構
正如現代城市居民房門上的探視孔。

第四,豁口和走廊是原始人類部落探索和開拓新空間的通道,當
部落人口增加或資源枯竭時,部落就可以通過豁口或沿走廊向新的棲
息地擴散,從而保證了部落的延續和發展。如北京猿人就曾幾度放棄
龍骨山一帶的棲息地,很有可能是沿著永定河——桑乾河山谷走廊,
進入河北及山西的山間盆地的(賈蘭坡,黃慰文,1984)。

第五,走廊或豁口不僅僅是通道或出入口,它們也是空間辨析的
基本結構。它們可以使原始人在獵采活動或遷徙中不會迷途,它聯結
著過去、現在和將來,是空間認知圖式中關鍵的結點和聯結線。

總之,豁口和走廊在不犧牲領主自身的空間運動和探索的同時,
有效地維護了圍合結構的種種效應,是物質、能量和物種流動的高密
集場所,並在空間辨析和捍域行為中,具有關鍵的作用。

可見,中國原始人類滿意的棲息地具有多種生態效應,其景觀結
構使原始人處在庇護、獵采、空間的辨識、探索和開拓新空間以及捍
域的戰略優勢。能否成功地選擇具有這些生態效應的棲息地,成為人
類進化和發展的一種選擇壓力。自然選擇和經驗遺傳,使原始人類的
這種能力永恆地保存在生物基因之上。當中華民族進入農耕社會以後,
這種在獵采生活中進化發展而來的心理能力,在許多情況下已失去其
原有的生態學上的功利意義,但它卻在人們的景觀認知過程中不自覺
地表現出來,這就是對景觀結構特徵的吉凶感應,由於這種潛意識支
配下的景觀吉凶感應並不能或至少不能完全地用現實的、功利的邏輯
關系去解釋,因而帶有很大的神秘性。而正是它,構成了中國人景觀
吉凶意識的最基本的深層結構。

如果我們將中國原始人類滿意的棲息地與其他理想景觀模式作一
比較,就可以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同構現象。事實上,就在馬壩人
棲息地中的獅子岩孤峰上,穴藏著一座「招隱」寺,竟是禪宗六祖到
南華漕溪建寺之前隱居坐禪之所。小南海文化產地的長春觀(始建於
唐代)之選址也同樣重疊了原始人的棲息地。這不是偶然的,經驗遺
傳已將一個理想的棲息地模式牢牢地構築在中國人的生物基因之上。

基於上面的討論,理想景觀模式中的圍護與屏蔽、界緣與依靠、
隔離與胎息、豁口與走廊等整體景觀結構特徵的深層意義已昭然若揭,
它們使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原始人類的庇護、狩獵、空間的辨折與探
索、捍域等行為,具有明顯的戰略優勢。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