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地理學
Ⅰ 一月份出現的地理時空現象地理知識點的總結
geographical phenomena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地理現象是指地理事物在發生、發展和變專化中的外部形式和表面屬特徵。 2、地球表面上的任何現象都可稱為地理現象。由於受傳統地理學的影響許多地理現象被排除在地理學家的研究范圍之外。
Ⅱ 地理學上的時空變異性怎麼解釋
那是空間異質性吧……
景觀異質性 就是景觀要素及其屬性在空間上的變異性,或者說專是景觀要素及其屬性在空間分布屬上的不均勻性和復雜性。景觀異質性不僅體現在景觀的空間結構變化上(空間異質性) ,而且體現在景觀及其組分在時間上的動態變化(時間異質性)。
Ⅲ 地理信息系統中的「時空框架」是什麼意思
「時空框架」:意思是通過衛星構成立體通訊網路。也就是現在地理信息離不開衛星,比如導航就是通過衛星完成的。
Ⅳ 時空地理學的主要運用
時間地理學首次將時間和空間在微觀層面上結合起來,從微觀個體的角度去認識內人的行動及其容過程的先後繼承性,去把握不同個體行為活動在不間斷的時空間中的同一性。在這里,時間和空間更多的是一種資源的概念,這種資源不僅有限,而且不可轉移。時間地理學將傳統的空間資源配置和空間秩序動態擴展至時空問資源配置和時空間秩序動態,特別是強調了時間秩序的動態
時間地理學方法不僅是一種動態的方法,而且是一種基於個人行為研究的微觀手段,它將微觀化個人的研究成果轉移到具有某種共同屬性的微觀人群的研究上,尤其注重個人日常行為的分析。時間地理學研究中經常採用的方法是通過跟蹤一個群體中每個人的日常活動路徑,研究發生在路徑上的活動順序及時空特徵,以得出個人或群體活動行為系統與個人或群體屬性之間的匹配關系,從而找到不同類型人群的活動規律,並且利用這種規律進行合理的設施配置。
Ⅳ 時空GIS的發展歷程
藉助於計算機技術,在對現實世界的事物和現象進行研究的早期,根據應用部門的不同需求,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科學、地理科學、人工智
能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分別從各自學科的角度對時空現象進行了研究,但由於受計算機軟硬體環境和相關技術方面的限制,對地理實體的空間維度、時間維度和屬性維度同時進行研究和處理,存在著諸多困難。因此,人們的研究思路主要集中在只考慮空間、時間和屬性特徵中任兩個變數的情況(或者將三個變數壓縮轉換為兩個變數),近幾年來,隨著GIS技術的提高和軟硬體環境的改善,時空GIS的研究才逐漸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綜觀國內外時空GIS的發展,可將其發展過程
概括為以下幾個階段:
(1)醞釀起始階段
20世紀60~70年代,從計算機硬體角度看,出現了磁碟、磁鼓等直接存取的存儲設備,使得計算機在實現原先科學計算的同時,可以完成信息的管理功能。
但數據主要以文件形式組織管理,對時間維度的研究更多是在傳統學科,尤其是地理學等研究的基礎上考慮時間因素。如早在1964年Berry在柵格格式下使用
了三維的地理矩陣(geographic matrix),以位置、屬性和時間分別作為矩陣的行、列和高;1970年,Hagerstrand提出了時間地理學的概念;同年,Giederhold和J F Fries在研製的醫療系統中對時態信息方面的處理作了最早的嘗試。Thrift在1977年首次提出了歷史GIS的概念,1978年Basoglu和Morrison設計了最早的歷史GIS(historical GIS)。
該時期對時間的研究主要是圍繞時間的本體和表達、不同領域中時間的作用而展開;時空GIS的研究更多的表現在為空間為主的GIS功能研究和以圖形動畫為主的表達途徑研究。
(2)開拓階段
隨著80年代圖形工作站和微機性能價格比的迅速提高,資料庫技術也日漸成熟,為發展時態技術和資料庫技術的融合創造了條件。該時期工作主要集中在時態歷史資料庫和時態資料庫查詢語言等方面的研究。理論方面,J Ben Zvi(1982)、J Cliford(1982)和S Ginsburg(1983)三位學者分別在非第一範式時態資料庫、關系型歷史資料庫和對象歷史模型方面所進行的時空數據模型的開創性研究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實踐方面,唐常傑與Ginsburg於1983年合作在提出對象歷史模型的基礎上,實現了一種基於關系型的歷史資料庫管理系統——HBase;Snodgrass於1985年至1986年開發的時態查詢語言(TQuel),是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INGRESS查詢語言的擴展,其目的是不作為屬性而根據其語義來處理時間值。
總的說來,該階段對時空GIS技術的研究處於低潮時期,因為同時涉及時態、空間資料庫的文章數量很少,但與此相反,由於資料庫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受計算機科學領域資料庫專家思路的影響,圍繞關系型歷史(或時態)資料庫方面的研究卻蔚然成風。
(3)大發展階段
Langran於1992年撰寫了關於TGIS的第一本專著《地理信息系統中的時間》。以此為契機,世界范圍內重新點燃了時空GIS研究的熱潮。大家意識到要研究時空GIS,僅僅考慮時態資料庫的存儲、查詢等還遠遠不夠,因此,時空GIS的研究也由原先的注重具體設計細節和演算法的研究,逐漸過渡到諸如時空語義、時空數據模型、時空拓撲關系、時空查詢語言、時空推理過程模擬、地理對象的時空不確定性等理論方面的研究和探討。尤其是時空數據模型的構建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以表達和管理時空語義的時空數據模型大量涌現,其中有代表性的為:Langran(1992)首先從時變空間數據存儲的角度,總結出了文件系統支持下的時空立方體、快照序列、基態修正和時空復合等四種時態數據模型E3 ;Hazelton(1990)進行了4DGIS的理論研究;Gadia,eta1.(1991)和張師超(1993)引進了時態元素(temporalelement)和時態賦值(temporal assignment)的概念,為1NF關系的屬性加上了時間參照,成為時態屬性,建立了一種有特色的時態模型;MichaelF.Worboys(1992)、Hoinkes,et a1.(1994)和Wachowiez,et a1.(1994)都先後發表了面向對象資料庫技術的時空數據建模;從時空語義理解的角度,Donna J Peuquet將時間語義理解為事件的序列,提出了事件驅動的三域時空數據表達框架模型TRIAD(1994);Bill Hibbard和Dave Santek(1994)提出和建立5D數據模型;P~afat,et a1.(1994)以一個公路網為例,提出了一種符合第一範式關系的時空數據模型,並闡述了關於歷史GIS空間拓撲關系。
Ⅵ 時空地理學的介紹
時間地理學注重分析圍繞人們活動的各種具體制約條件,並在時空軸上動態的描述和解釋各種人類活動。它關心生活質量問題,強調為市民提供公平的服務設施配置方案,從微觀上研究作為個體的人的活動。
Ⅶ 時空地理學的主要概念
時間地理學認為,一個人要滿足需求,就要從一個駐所移動到另一個駐所。然而,這種移動受回到許多限制(constraints)。哈答格斯特朗將這些制約概括為能力制約(capability constrains)、組合制約(coupling constrains)、權威制約(authority constrains)。
哈格斯特朗看時空間中的人
(1)人是不可分割的;
(2)人的一生是有限的;
(3)一個人同時從事多種活動的能力是有限的;
(4)所有活動都需要一定的時間;
(5)空間內的移動要消耗時間;
(6)空間的容納能力有限;
(7)地表空間是有限的;
(8)現狀必然受到過去的狀況的制約。
Ⅷ 地理學上的時空變異性怎麼解釋
是地理上的因時間變化而發生的空間物質成分結構的變化。
Ⅸ 在旅遊地理學中什麼是時空壓縮
旅遊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旅行游覽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又稱娛樂地理學。旅版游地權理學系指觀光旅遊而言,娛樂地理學則包括康樂在內,是廣義的旅遊地理學,二者均為人文地理學的分支。旅遊地理學不僅同地理學的許多分支關系密切,而且與社會學、民俗學、考古學、歷史學、建築學、園林學、經濟學彼此滲透,因此它又是一門邊緣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