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的印度

地理學的印度

發布時間: 2021-01-31 08:21:48

Ⅰ 古印度的地理學

有關印度古代地理學的記述始見於吠陀文獻。深受宗教影響是印度古代科學的共同特徵,這一點在地理學上比其他文明古國尤為顯著。
地理學在印度可能起源較早,研究范圍也較廣泛,但一直未出現專門的著述,所有與地理學有關的知識皆散見於宗教性的文學典籍之中。
印度上古代典籍全無年代記載。按有關古代典籍的產生時間,印度古代地理學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吠陀和後吠陀時期;史詩時期;往世書時期。
吠陀是印度上古時期一些文獻的總稱,有古代印度人活動范圍的陸地、海洋、大氣等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識和人文地理現象的記述。例如《梨俱吠陀》提到某些部族、國家及河流的名稱。屬於後吠陀時期的《百道梵書》《愛達羅氏森林書》《阿達婆吠陀》《法經》和《法論》等描述了雅利安人擴張時連續佔領的地區。《梨俱吠陀》和《阿達婆吠陀》都有天和地為兩個相對的半球的說法。《梨俱吠陀》另一處說地自由懸於空中。
吠陀中還有風的詳細記述,並依據風的強弱和性質把風分為和風或微風、帶雨的風和暴風三類。帶雨的風按方向又分為帶雨東風和帶雨西風相當於印度北部的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
在以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命名的史詩時期,隨著征戰、貿易、傳教、外交等活動日益頻繁,使古代印度人的地理視野不斷擴展。
《摩訶婆羅多》的不同篇章中提到許多國家、山脈、河川,有關於各個地方自然資源和文化的描述,並有地球由七大洲和七大洋組成的說法。史詩時期以後的典籍,特別是往世書,大量引用了史詩中的地理資料。
往世書時期地理學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對資料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研究,突出的特點是對印度及其周圍國家和地區作了詳細描述。在已知的18種往世書中,以《魚往世書》《風神往世書》和《薄伽梵往世書》包含較多的地理學內容。
所有往世書的頭兩篇都是講述宇宙的起源(原初創生)和再生(二次創生),然後才是對地球表面可居住地區的描寫,以及關於日月運行、時間計算等天文概念的論述。
往世書的另一分支即所謂《大贊》專門討論朝聖地的起源和方位,為研究印度城市和道路的發展提供了線索。往世書中還有關於雲的分類和雨的形成的論述;《毗濕奴往世書》指出潮汐與月亮盈虧有關;《魚往世書》記述了潮差的測量等等。

Ⅱ 在地理中什麼是相關位置呢!那印度的相關位置是什麼啊。

就是兩地的相對空間位置關系,可以解釋為亞洲的南部,位於印度半島上

Ⅲ 跪求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歐洲【概況】名稱 歐羅巴洲,簡稱歐洲。位置:位於東半球的西北部,亞洲的西面。北臨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東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亞洲分界,西北隔格陵蘭海、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對。范圍:大陸東至極地烏拉爾山脈(東經66°10′,北緯67°46′),南至馬羅基角(西經5°36′,北緯36°00′),西至羅卡角(西經9°31′,北緯38°47′),北至諾爾辰角(東經27°42′,北緯71°08′)。面積:1016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僅大於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地理區域:歐洲有44個國家和地區。在地理上習慣分為南歐、西歐、中歐、北歐和東歐五個地區。南歐指阿爾卑斯山以南的巴爾干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和附近島嶼,包括南斯拉夫、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希臘、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西班牙、葡萄牙和安道爾。西歐狹義上指歐洲西部瀕大西洋地區和附近島嶼,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中歐指波羅的海以南、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歐洲中部地區。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北歐指歐洲北部的日德蘭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一帶。包括冰島、法羅群島(丹)、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東歐指歐洲東部地區,在地理上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和俄羅斯西部。 【居民】 人口 7.28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2.5%,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洲。人口分布相對均勻。絕大多數國家人口密度為50人/平方千米,僅北歐地區相對稀疏。民族:歐洲絕大部分居民是白種人(歐羅巴人種),在各大洲中,種族構成相對比較單一。全洲大約有70個民族,絕大多數民族的人口均達到一定數量,小民族和小部落較為少見。多數國家的民族構成也較單一。民族構成較復雜的國家有俄羅斯、瑞士等。語言:歐洲各國語種很多,主要語言有英語、俄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等。宗教: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自然環境】海岸線 大陸海岸線長37 900萬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曲折的一個洲。多半島、島嶼和港灣。半島和島嶼的總面積約佔全洲面積的1/3(其中半島面積約240萬平方千米,約佔全洲面積的24%;島嶼面積約75萬平方千米,約佔全洲總面積的7%)。此外還有許多深入大陸的內海和海灣。地形:歐洲地形總特點是以平原為主,冰川地貌分布較廣,高山峻嶺匯集南部,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原、丘陵和山地約佔全洲面積的40%,其中海拔在500? 000米的僅佔15%,海拔2 000米以上的高山僅占約2%;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全洲面積的60%。全洲平均海拔300米,是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歐洲平原西起大西洋岸,東至烏拉爾山,綿延數千里,形成橫貫歐洲的大平原。阿爾卑斯山脈橫亘南部,是歐洲最大的山脈。東南部大高加索山脈的主峰厄爾布魯士山,海拔5642米,為歐洲最高峰。歐洲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地勢比較平緩,沿岸多深入內陸、兩岸陡峭的峽灣。裏海北部沿岸低地在海平面以下28米,為全洲最低點。氣候:歐洲絕大部分地區氣候具有溫和濕潤的特徵。大陸南北跨緯度35°,包括附屬島嶼也只有47°,除北部沿海及北冰洋中的島嶼屬寒帶、南歐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外,幾乎全部都在溫帶。是世界上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面積最廣的一洲。歐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過700千米,而東部距海洋最遠的地方可達1 600千米,因此歐洲從西向東由海洋性氣候過渡到大陸性氣候。又由於平原遼闊,從浩瀚的大西洋吹來的濕潤西風能無阻地深入內陸,濕潤的空氣調節了氣溫,北大西洋暖流使整個西歐及北歐西部沿海地區更為溫暖。最冷月廣大地區在0?16℃之間;最熱月平均氣溫多在8?4℃之間。降水量的多少及其分布情況是由於距大西洋的遠近和盛行風向的不同而有差別。你好近大西洋的向風坡,年平均降水量達1 000毫米以上,廣大的低山、丘陵、高原和平原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500? 000毫米之間,南歐三大半島的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冬季降水區,冬季降水約佔全年降水的30?0%。水系:歐洲河網比較稠密,多短小而水量豐沛的河流,不少河流之間有運河連接。外流區域約佔80.5%,其中流入大西洋的河流(包括流入地中海、黑海和波羅的海)流域面積約佔全洲面積的68%;流入北冰洋的約佔12.5%;內流區域約佔19.5%,大多注入裏海。主要河流是伏爾加河、多瑙河、烏拉爾河、第聶伯河、頓河、萊茵河、羅訥河、泰晤士河等。歐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挪威的奧爾默利瀑布,落差563米。歐洲湖泊眾多,且是一個多小湖群的大陸,但分布很不均勻,主要分布在北部和阿爾卑斯山地區。歐洲湖泊多為冰川作用形成。阿爾卑斯山麓分布著許多較大的冰磧湖和構造湖,山地河流多流經湖泊。【自然資源】礦物 歐洲的地質勘探進行較早,大部分地區已勘查。目前,石油的探明儲量約124億噸;天然氣探明儲量約37萬億立方米(多集中在原蘇聯,其次在荷蘭、英國和德國);硬煤探明儲量4.7萬億噸(烏克蘭的頓巴斯、波蘭和捷克之間的西里西亞、德國的魯爾和薩爾、法國的洛林和北部煤田、英國的英格蘭中部等皆有世界著名的大煤田);鉀鹽儲量約640億噸(多集中在原蘇聯、德國);鐵礦儲量3 400億噸(主要集中在原蘇聯、法國、瑞典、英國和德國);銅礦金屬儲量約7 100萬噸(其中50%以上集中在原蘇聯,其次分布在波蘭);鉻礦儲量約3.5億噸。褐煤、鉛、鋅、汞、硫磺也較豐富。阿爾巴尼亞盛產瀝青,世界馳名。森林與草原:歐洲森林面積達8.74億公頃,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23%,其中以原蘇聯森林面積最廣大。草原面積約佔世界草原總面積15%。水利:可開發的水力資源估計年可發電量為18 000億度,約佔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的18%。海洋漁業:歐洲沿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32%。盛產鯖、鯷、鱈、鮭、鰻、沙丁魚和金槍魚等。著名漁場有挪威海、北海、巴倫支海、波羅的海、比斯開灣等。歐洲捕魚量約佔世界30%,捕魚量最多的國家為俄羅斯和挪威,其次為西班牙、丹麥、英國和冰島等。【經濟簡況】歐洲經濟發展水平居各大洲之首。工業、交通運輸、商業貿易、金融保險等在世界經濟中占重要地位,在科學技術的若干領域內也處於世界較領先地位。歐洲絕大多數國家屬於發達國家,其中北歐、西歐和中歐的一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最高,南歐一些國家經濟水平相對較低。 工業 歐洲煤、鐵開采量佔世界總開采量的30%以上,汞、鉀鹽均佔60%以上,其主要工業部門是鋼鐵、機械、化學、食品。汽車、船舶、飛機、發電設備、農機、電子器材等產量佔世界40?0%,俄羅斯、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家的生產規模巨大。此外瑞士的鍾表和精密儀器、捷克與斯洛伐克的重型機器、德國的光學儀器、西班牙的造船、瑞典的造船和礦山機械等在國際上素有盛譽。農業:歐洲農業為次要生產部門。農牧結合和集約化水平高為重要特點。主要種植麥類、玉米、馬鈴薯、蔬菜、瓜果、甜菜、向日葵、亞麻等,小麥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50%,大麥、燕麥約佔60%以上。園藝業發達,主產葡萄和蘋果。畜牧業以飼養豬、牛、綿羊為主。歐洲已形成了龐大的綜合運輸網路,各種運輸方式高度發展,鐵路、公路、海運、航空等都非常發達。運輸業居世界各洲之首位。
很不錯哦,你可以試下
rydizaggth1282161774
2013/2/28 4:41:23

Ⅳ 印度人文地理

印度經濟以傳統耕種、現代農業、手工業、現代工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為主。全國依然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溫飽無法滿足。印度擁有較充沛的外幣儲備,印度貨幣匯率穩定。 印度的軟體業居世界前列。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工業主要有化工,冶金,電力,石化,紡織,食品等。
近年來,印度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發展迅速。
工業高度集中在少數沿海大城市。僅孟買、加爾各答和阿默達巴德所在的三個邦,工業產值佔全國70%以上。近年,工業過分集中的狀況已有所改善。目前,印度可分為五個比較重要的工業區域。
(1)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工業區。這里是全國最早形成的工業區,近幾十年略有衰退。現工業產值僅佔全國的1/10。麻紡和機械是本區的兩大工業部門。
(2)以孟買—浦那為中心的工業區。工業產值佔全國1/6,已顯著領先於其他工業區。棉紡工業長期居優勢地位,佔全國30%。此外,機械、化工、煉油等部門在國內均有突出地位,已成為多部門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3)以阿默達巴德為中心的工業區。周圍是印度主要棉花和油料產地。以傳統工業為主,棉紡織業和油脂工業在國內居首位,水泥、化工兩部門地位突出。
(4)以馬德拉斯—班加羅爾為中心的工業區。這是發展最快的工業區,規模已接近於加爾各答區。區內集中了電力、飛機製造、造船、煉油等工業部門,以及航空、電子、電機等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
班加羅爾是一座新興的科學城市,高科技及信息產業發展迅速,有「科技之都」、「南亞矽谷」和「印度信息技術業的麥加」等美稱。
(5)以那格浦爾為中心的工業區。這是20世紀50年代發展起來的重工業區,有印度的「魯爾區」之稱。它接近主要煤炭產地,煤和鋼鐵產量均佔全國的3/4,電力、重型機械、化工、非金屬產品等地位也很突出,是內地重要的重工業基地。
農業作為印度最基本的經濟部門,農業人口仍然占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二, 農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二強,佔全國出口總值的三分之一以上。農村人口素質不高,農業生產技術(包括農業栽培技術和農業機械化技術)相對落後。農副產品加工技術相對落後。
耕地面積廣,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暖,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氣候多樣,地形有差異,利於多種作物種植。
如果與其它發展中國家比較,特別是考慮到印度所具備的優越自 然條件,則其農業發展速度還是較慢的,農業生產水平也是較低的。
(1)生產技術落後。目前印度農業生產基本上仍為手工勞動,挽牛是是主要動力。
(2)土地利用不合理,墾殖指數高而復種指數低。印度墾殖指數高達56.7%,超 過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但因使用不合理,造成地力耗竭,大批耕地拋荒休閑。 以印度豐富的水熱資源論,農作物基本上可常年生長,但迄今大部分耕地僅 為春種和秋種兩種,夏種比例低,總的復種指數較低。
(3)單產水平低。主 要作物中除茶葉外,其它全部低於世界平均單產水平,其中棉花僅為世界平 均單產的五分之二,玉米不足三分之一,牛的產奶量只有世界平均數的四分 之一。
印度農作物種類很多,其中花生、棉花、甘蔗、芝麻、高粱、黃麻、 紅麻等的種植面積均居世界首位,茶、稻穀、油菜等居第二位,但大多因單 產不高,故其總產量在世界上的地位遠不如種植面積那樣突出。
水稻: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需要較多水分)。
小麥、甘蔗:恆河平原、印度西北部(耐旱能力強,有灌溉水源)。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地區(起伏緩,降水較少)。
黃麻:恆河三角洲,世界首位(地勢低平)。
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山坡(有排水良好的低山坡)。
人口次於中國,10.27億(2001年3月1日普查),本世紀中葉可能超過中國。印度迅速增長的人口將來肯定會成為其經濟發展的障礙,人口是世界第二位。印度是個民族、宗教眾多、文化各異的國家,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人種、宗教、語言博物館」。有10個大民族和許多小民族,印度斯坦族佔46.3%。印地語,英語同為官方語言,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等。
交通運輸:鐵路是最大的國營部門,亦為主要運輸手段,總長度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全國貨運量的60%,為世界最大的公路網之一。
海運能力居世界第18位。 孟買為全國最大港口,海運的1/5和集裝箱運輸的1/2經過這里;其他重要海港有加爾各答、馬德拉斯、科欽、果阿等。
空中運輸的航線通達各大洲主要城市。全國有德里、孟買、加爾各答、馬德拉斯和特里凡特琅五個國際機場。
新德里是印度首都,人口約1500萬,位於印度北部,東依亞穆納河,東北緊連德里舊城(沙賈漢納巴德),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也是印度鐵路與航空交通中心。還是全國的旅遊中心,名勝古跡很多,其中著名的有:聖雄甘地墓,印度門,紅堡,古特伯高塔等。
孟買頻臨阿拉伯海,是個天然良港,是印度第一大城市,全國工商、金融中心,西部鐵路、航空樞紐,面積603平方公里,人口1700萬。位於印度西部,瀕臨被稱為印度西部的門戶,也是印度海軍的重要基地,在印度的政治、經濟、金融、軍事、文化各方面都佔有重要地位。還是印電影製作業中心之一,被稱之為「電影城」的外景基地頗負盛名。
加爾各答的人口1086萬,位於恆河下游支流胡格利河畔,離孟加拉灣有礙138.4公里。印度第二大城市,是印度東部最大的港口和鐵路、航空樞紐,在印度的工商業、金融、文化等方面佔有重要地位。號稱世界最大的黃麻加工中心。
欽奈(原名馬德拉斯)人口約536萬。它東頻孟加拉灣,是印度最大的人工港,海、空、鐵路和公路均很方便,被成為印度南部的門戶。又是南印度的旅遊中心。
海德拉巴——面積298.5平方千米,人口約427萬。該市實際上是由海德拉巴和塞康拉巴德兩個城市組成。它位於德干高原,是印度南北交通要道和印度空軍高級飛行訓練基地.
班加羅爾 位於印度南部,是印度第六大城市,人口520萬。城市規劃整齊,市內公園眾多,風景幽雅,有「花園城市」之稱。是一座新興的科學城市,高科技及信息產業發展迅速,有「科技之都」、「南亞矽谷」和「印度信息技術業的麥加」等美稱。

Ⅳ 印度河是印度的還是巴基斯坦的,為什麼地理學印度的時候會扯上印度河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語式拼法Ins--即「河流」之意,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僅次於恆河,為該地區的文化和商業中心地帶。河流總長度2900~3200公里。印度河文明為世界上最早進入農業文明和定居社會主要文明之一。

印度河的老家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岡底斯山西麓。它向西北穿過克什米爾的深山峽谷,再轉向南行,就進入巴基斯坦的東北邊境了。入境後切穿鹽嶺,又進入了號稱「五河之地」的旁遮普平原。因為它在這里接納了5條支流,水量大大增加。再向南,流過沖積平原和三角洲,最後進入阿拉伯海。
印度河全長3 180千米,是南亞最長的河流,流域面積96萬平方千米。它的幹流大部分在巴基斯坦境內,只有上游一部分幹流和一些支流在印度境內。
既然印度河的大部干支流都在巴基斯坦,為什麼河名卻叫作「印度河」呢?這有歷史原因 。印度和巴基斯坦本是南亞次大陸上的統一國家,後來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獨立時,「印、巴分治」,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 ,河水歸兩國共同使用 。為了避免糾紛,兩國在1960年簽訂了「印度河用水條約」,規定印度使用河水系總水量的1/5,其餘歸巴基斯坦使用。
印度河流域氣候炎熱乾燥,年平均降雨量不足300毫米,東南部還有大片沙漠。印度河每年有兩次漲水,它的中下游平原灌渠縱橫,人煙稠密,盛產小麥、棉花和稻米,是巴基斯坦的「糧倉」。

Ⅵ 人文地理學知識 古印度文明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因為

C.恆河流域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充足的河水灌溉

Ⅶ 地理——印度

印度的耕地面積是亞洲最大的

印度有風調雨順的氣候,還得益於加大了對提版高農業生權產力的投入,以及採用更多更好的科技知識。

印度政府利用現代信息和通訊手段加快向農民傳播科學技術,並促進建立必需的基礎設施。

在印度農業研究理事會(ICAR)的領導下,印度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和最廣泛的農業研究網,它包含97個國家級機構,主要開展對農作物、牲畜、漁業和其它農業相關領域的研究;還包含82個全印協作研究項目

世界銀行一直資助開展印度國家農業技術項目(NATP)

印度政府最近還提出另外一項提議以幫助各邦拓展信息技術的應用,更好地為農業發展服務。這項提議是將ICAR提供的科學信息、邦農業大學、國家管理官員和ICAR巨大的農業研究信息系統(ARIS)資料庫以網路相連,最終,網際網路將連接農業的市場、研究以及與農業相關的眾多團體,形成一個地區性、全國性、乃至全球性的網路,使印度的農業真正走在領先的前沿

Ⅷ 求七年級地理《印度》教案

問題四:印度自抄然環境特徵
1、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人口居世界第二位。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壓力。因此,印度政府推選計劃生育政策。
2、位置:①大部分位於10ºN——30ºN之間,主要位於熱帶。②海陸位置:亞歐大陸南部,印度洋以北,東瀕孟加拉灣,西濱阿拉伯海。
3、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由西北向東南注入孟加拉灣。
5、自給有餘的糧食生產:印度自推行「綠色革命」以來,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而且還有一定的余糧可供出口。主要家產品為水稻和小麥,水稻主要分布在恆河平原及沿海平原地區,小麥主要分布在恆河上游及德干高原西北部。
6、氣候: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全年高溫,一年分為明顯的旱季和雨季。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風,降水多,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乾旱少雨,為旱季。印度水旱災害頻繁,主要是由西南季風的不穩定造成的(一盤西南季風風力弱,來得晚、退得早,就形成旱災;反之,則形成水災)。

Ⅸ 印度地理問題

樓上的各位,你們說到底也是氣候問題,而我認為農業生產地形作為決定性因素.
再印回度中部大多數地區以高原為主答,平原主要分布再印度以北的恆河平原以及在印度南部沿海地區,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孟加拉國所處的恆河平原之上有世界上最大的黃麻產區,優良的地形因素對於農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在印度城市大多在沿海,耕地面積所佔比重不大,恆河西部氣候的大陸性太大因而集中到氣候濕潤的東部.
即自南向北季風區與印度北部恆河平原東部的交匯處為農作物主要分布地.

Ⅹ 《印度地理》的作者

《沿著恆抄河探險——印度地理筆記》一書的作者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先後多次游歷印度,對印度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都有很深入的研究。
丁煒生於齊齊哈爾,長於廣州。喜探險:曾環球航海20餘年,足跡遍布100多個國家。經歷過「兩伊」戰爭、遭受過加勒比海海盜襲擊、與大西洋颶風進行過殊死搏鬥,歷經諸險大難不死。愛創作:出版文學著作10餘本。兒童散文《曼谷的小象》曾入選小學三年級語文課本、《捕鯊的小孩》榮獲廣東省第一屆兒童文學獎。現為國家二級作家。好繪畫:曾出版大型個人畫集《丁煒—— 藝術與生活》(2000 年,海南出版社),撰寫過大量美術評論文章,長期在《廣州文藝》開設專欄《畫人坊》。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