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素地理學
『壹』 樸素而有古代的風格是什麼意思
古樸的風格;
古樸,就是不那麼時尚,有一些年代的感覺,厚重的感覺!同時呢也有質朴,接地氣的意思。
建議你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析,比如行業、地理位置等等~
『貳』 現代地理學的時代特徵
⑴將人類社會、環境空間和資源看作為一個統一的復合系統,地理學的結構和體系趨向一元化。二戰之前科學分為自然與人文兩家,又稱「二元論」這種分法也直接影響到地理學,地理學也分為自然與人文兩大系列,雖然近代地理學也有統一的綜合的研究,但這種研究只局限於區域地理學中按一定的序列對自然和人文現象的描述上,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區域特徵分析,因而嚴重阻礙地理學的發展:60年代後,出現了把人與環境做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構成了現代地理學的突出貢獻特點。
⑵將環境、資源作為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並將其作為與人類發民同質的一個物質系統。在古代地理學階段,亞里斯多德等腰三角形就注意到環境與人類的關系,但著眼點是人類文明特徵和環境特徵的相關性,從氣候,地形,海岸程度等方面找人類社會不同特徵的原因;近代地理學的基本思想是把達爾文的生存竟爭原則通過用於人類社會,可以概括為「進化環境論」,但都是錯誤的,並使地理學陷入人與環境關系研究工作的困境中;本世紀60年代後世界性的環境問題擺在人類面前,突出的是環境污染、資源短缺問題,使得人與環境關系的研究工作轉向一個新視角,找到了研究人地關系的正確路線,稱之為「發展環境論」。
⑶從對地理環境環境的描述,解釋、歸納分類的研究階段過過渡到理論演繹,實驗模擬與反饋的研究階段。近代地理學在地理大發現後以地理考察積累大量資料,並通過比較、歸納研究,從空間聯系中發現問題和重建時間一的發規律,為近現代科學工作者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他基本只停留在這一階段,缺少像其他學科一樣具有法則性、規律性,和預測性。直到二戰後隨著科學的發展,在研究中引入數學語言,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以及3S技術和現信實驗技術落後的應用,已經改變了傳統地理學樸素、直觀落後的面貌,有了更准確的分析預測理論各方法。
⑷開拓了地理學的應用科技領域。產業革命後像物理、化學、生物學等開形成了基礎理論—技術理論—應用技術的立體層次,開辟了自己的技術領域,並在社會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發展也極為迅速。而近代地理學仍停留在知識理論階段,缺少可操作性的具體技術。而現代地理學採用了新技術新方法開拓了地理學應用技術領域,盡管目前還不完全成熟但已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如遙感技術、信息技術、生態建設技術、規劃技術等的運用已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叄』 簡述小麥的來歷
來歷:小麥起源於亞洲西部,在西亞和西南亞一帶至今還廣泛分布有野生一粒小麥、野生二粒小麥及與普通小麥親緣關系密切的節節麥。
小麥原產地在西亞的新月沃地。中國最早發現小麥遺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樓蘭;在樓蘭的小河墓地也發現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麥。
四千年前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一帶的沙漠綠洲中,有著較充沛的水資源和高達40%的植被覆蓋率。那時水中有游盪的魚兒,林中有飛奔的動物,翠綠的草地可以放牧,土地適於耕種。
在小環境里有著相當不錯的生存土壤。但是唯一的問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便是沙漠綠洲生態的脆弱性,一點點改變就會給生命造成意想不到的災難。
(3)樸素地理學擴展閱讀
中國的小麥種植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地區。在這些地區種植的其他主要糧食作物小米、高粱等也都屬於麥類,都是旱地種植作物。這些作物都是大量消耗土地肥力的作物,不宜在同一塊地上連續種植,通常種一季就得休耕一兩年。
這就意味著在這些地區每年大約只有1/3到1/2的土地能夠收獲糧食。因此自秦朝統一以來,立足於黃河流域的王朝承受著巨大的糧食供給壓力。
更糟的是,黃河流域氣候乾燥,降雨不足,農業生產主要依靠灌溉。乾燥的環境使水分蒸發得非常快,鹼性的黃土失去水分之後容易產生結晶,造成土地鹽鹼化,土壤肥力大幅度降低,一年比一年貧瘠,以至於不能耕種。
原本產量就不高的耕地不斷減少,土地兼並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最終導致了激烈的社會政治沖突——農民起義。在經過多年的戰火狼煙之後,土地經過休息得到了恢復,社會才再次安定下來,開始新一輪消耗地力的循環。但是總體上,土地的肥力還是在逐步下降。
古文明在麥田中衰亡 人類最早的農業文明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都在大河流域附近誕生。其中古埃及、古巴比倫的人們像我們的祖先一樣,在孕育自己文明的母親河流域內廣種小麥。可以說,這些輝煌的古代文明就是建築在麥田之中。可惜,它們都沒能逃過小麥農業衰落的命運。
『肆』 地理學發展史的古代地理學
(上古時期至18世紀末)
古代地理學是農牧業社會的產物。其特點是以地理知識的描述性記載為主;學科內外分化不明顯;由於環境差異和交通不便,古代地理學的體例和內容具有顯著的地域差異。 本時期的地理思想和著作主要出現在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中國、印度、古希臘和稍後的羅馬帝國等古代文明中心。它們各具特點,其中以中國和古希臘、羅馬最為重要。
古希臘羅馬 古希臘羅馬地理學繼承了古埃及地理學運用數學探討地理現象的傳統,成為西方地理學發展的源流。其早期重要奠基人,是公元前 5世紀的希羅多德,他最早探索了歷史上的人地關系、討論了區域的界線;希波克拉底創立了人的 4種氣質學說,探討了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稍後,德謨克利特對宇宙的無窮性、大氣現象的原因、生物對氣候的依存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進行了觀察和推測。柏拉圖從唯心論出發,認為圓是最完美的對稱形,演繹出圓的地球位於宇宙中心,這是球形說最早的概念。柏氏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則唯物地認為地球和天體都是原質構成的,從實驗材料和實地觀察中進行了歸納判斷,科學地證實了大地球形說。
亞里士多德以後的古希臘文明衰落期和羅馬帝國時代,是西方經典地理學建立時期。代表性人物主要有古希臘的埃拉托色尼和羅馬時代的斯特拉波、托勒密。
埃氏被西方地理學界尊為「地理學之父」,他不僅第1次合成了 geographica(意為地理學或大地的記述)這個術語,而且用兩地竿影換算出弧度,計量了地球的周邊是252000希臘里(約摺合為39690公里),已近於近代的實測值。埃氏不僅是古代數理地理的創始人,還發展了亞里士多德的居住適應地帶學說,將世界分為歐洲、亞洲和利比亞(以後的非洲)3個地區,以及一個熱帶、兩個溫帶和兩個寒帶等5個地帶,並首次根據經緯網繪制世界地圖。
斯特拉波整理荷馬史詩以來的古代地理知識,繼承亞里士多德和埃拉托色尼的居住適應地帶學說,利用當時商業航海的記載並結合自己一生旅行見聞,寫成17卷《地理學》。它較詳細地記載了當時以地中海為中心的羅馬帝國地理情況,是西方區域地理的先聲。
托勒密的名著《地理學指南》(8卷),內容包括地圖投影、各地的經緯度表和繪有經緯度的世界地圖。這部著作為近代地圖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的地心說統治人類的思想達1500年之久。
中國 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各種流派的人地關系思想。
在世界觀方面,主要是圍繞著所謂「天」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指主宰一切的上帝,一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兩者分別具有唯心和唯物傾向,但均有聽天由命的色彩。孔子提出「畏天命」,符合周王自命為天子的政治要求;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視自然規律並具有地理唯物論見解。
在方法論方面,陰陽、五行、八卦學說作為一種樸素的辯證說理工具,對地理現象的解釋起到不少作用。《周易》認為自然界是由陰陽兩種對立力量作用下發生變化的,在地理書籍中山的陰坡和陽坡、河的北岸和南岸亦均以陰陽區分,沿襲至今。以八卦表示8個天象和地理方位,更是始於中國。
《內經·素問》這本最早的醫書將木、火、土、金、水類比為東、南、中、西、北 5個方位和春、夏、長夏(暑)、秋、冬5個季節,並認為東部地區主木,屬青色,象徵植物繁茂;南部地區主火,屬紅色,象徵土壤紅赤;中部地區主土,屬黃色,象徵黃土高原和沖積沃土;西部地區主金,屬白色,象徵戈壁大沙漠;北部地區主水,屬黑色,象徵日照短暫和土壤棕黑。
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和《管子·地員》。《尚書·禹貢》按地理特徵將古代中國版圖分為九州,並概要記載各地自然條件、經濟活動和物產交通,堪稱世界上第一部綜合地理作品。《管子·地員》探索了中國土地的分類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帶譜,是世界上最早對土地進行系統分類的作品。 (4~14世紀) 中國、阿拉伯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思想有長足的進步;歐洲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思想則出現了停滯和倒退。
歐洲 中世紀是經濟、文化衰落的黑暗時代,政教合一、閉關自守的小君主國使人們的地理眼界大為縮小,統治者力圖使地理學成為基督教的奴僕,出現了地理學思想的反動。不僅古希臘、羅馬在地理方面的優秀傳統未得到繼承,而靡用宗教迷信和占星術來解釋一切地理現象。如 6世紀商人科斯馬斯著《基督世界地形》,以地平說代替球形說。書中以摩西的聖櫃作為地球的形狀,把大地看成為扁平長方形,東西長度為南北之兩倍,四周為海洋環繞,其外又有陸地,即天堂所在。12世紀以後,由於十字軍東征,使歐洲人地理眼界擴寬了;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成立和教會建立大學,將古希臘、羅馬的經典著作由阿拉伯文轉譯過來;加上指南針從中國傳入,使商業航海發達起來。所有這些使歐洲的地理作品和地圖繪制開始出現某些轉機。阿拉伯世界 7世紀開始,伊斯蘭教團結了分散的阿拉伯部族,統治了中亞、西亞、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巴格達成為伊斯蘭世界的學術中心。他們翻譯希臘先哲的著作;連年征戰、麥加朝覲和商業航海活動,又使伊斯蘭世界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樞紐,涌現了許多偉大的穆斯林旅行家,如馬蘇第等。十進位制和羅盤就是此期由中國經印度和阿拉伯世界傳入歐洲的。古代阿拉伯地理學的成就是不應忽視的。如921年,巴爾基搜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氣候觀察,編成了第一本《世界氣候圖集》;稍後,馬克迪西提出將世界分成14個氣候區的方案;11世紀早期,阿維森納觀察中亞山區,提出褶曲抬升山嶽的運動和侵蝕切割地形的均變過程。
中國 這個時期在方誌、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顯的《法顯傳》、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至今仍是研究中亞、印度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酈道元的《水經注》至今仍為考證中國水資源和水環境演變的要著;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提出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用以解釋華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較西方類似的見地早4個世紀。 (15~18世紀) 本期的重大事件是中國的鄭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發現。雖然,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比C.哥倫布開始的地理大發現早半個多世紀,船隊的規模、航海的技術也遠勝於哥倫布,然而其社會意義和對地理學的影響則遠不及地理大發現。
各民族之間的相互旅行探險,古已有之。但是,旅行探險同地理大發現不是一回事,說哥倫布是新大陸的發現者,正是從地理大發現這一重大社會事件出發的。哥倫布之後開始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即西方由中世紀封建制向近代資本主義的過渡階段。地理大發現給地理學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從3方面闡明:①地理大發現期間,成功地在遠程航行中運用了羅盤,並精密地測定了經度,技術的改進和數據的積累導致了地圖學的革新。16世紀初,P.亞皮安繪制了一個地球的心狀圖,其弟子G.墨卡托於1569年繪成了一幅適用於航海的等距圓柱投影世界全圖,成為第一個將整個地球表面描繪在平面上的人,爾後又編繪《墨卡托地圖集》。在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編繪的世界地圖,改變了中國學者沿用的「天圓地方」、「華夏居於寰宇之中」的舊觀念。②通過15世紀末到18世紀的地理探險和發現,出現了一些學術價值較高的地理著作。德國S.明斯特爾的《宇宙誌》於1544年出版,被認為是地理大發現的早期代表作。德國B.瓦倫紐斯的《普通地理學》首次將地理學領域區分為專論和通論兩大部分,前者描述地區特徵,後者揭示全球性法則。中國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後,也在同期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理論探索工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已有不少成因方面的論述;清初劉獻廷提出地理學要闡明「天地之故」,即探討地理現象形成的原因等。但是,沒有成為中國古代地理學的主流,中國古代地理著述多描述性記載,缺少對地球表面整體規律的研究。這是近代中國地理學落後的原因之一。③15世紀20年代到17世紀20年代,西歐出現了「文藝復興」,藝術和科學得到蓬勃發展,從而使學者能對自然界和人類活動的某些法 則進行概括。當時的地理考察和發現,為哲學家和科學家提供了豐富的自然、人文及二者關系的具體素材。另一方面,新生的地理唯物論又給予地理學發展以難以估量的影響。17世紀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提出的氣候決定論,18世紀德國哲學家I.康德的二元論,均成為近代地理學的方法論基礎。中國沒有一個文藝復興,且地理發現的眼界遠較西方為窄,歷代封建王朝的權力集中,一方面保證了國家統一和經濟穩定,另一方面也阻礙了社會、文化和科學的變革。不變論的思想、傳統天人感應的唯心哲學觀,嚴重阻礙了地表事物內在規律的研究和正確人地關系的探討。
總之,從15~18世紀,地理學處於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時期。西方地理學用了3個多世紀,完成了技術革新、資料積累和建立地理唯物論的哲學基礎3方面的准備,為歐美近代地理學的建立創造了前提。中國在明末清初,亦開始了整體地表規律的探索,但由於技術手段缺乏創新、科學資料積累不夠,特別是統治者仍鼓吹天命論等,新的地理學無法興起。
『伍』 地理學哲學的地理哲學與科學哲學思想
從地理學發軔初期,各種哲學觀念就滲透於地理學領域,樸素的唯物論思想促進回了地理學思想的活躍。在現代答地理學發展中新的科學哲學理論逐漸取代了以往的哲學觀念,有益於地理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地理學思想中的有機組分。
『陸』 《山海經》中記錄了哪些樸素的地理知識
《山海經》中記錄了許多樸素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動植物、礦物種類及其分布等知識,這些在地理學的發展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
『柒』 如何理解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樸素辯證唯物主義
陰陽之道蘊涵辯證法
中國古代辯證法源於陰陽學說,其影響及至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科學及中醫學等各個方面,主要代表作有《易經》、《道德經》、《論語》、《孫子兵法》、《黃帝內經》等。直至現代,它的影響力猶存,與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法則一經融通,更顯出中國古代辯證法的智慧潛能,無愧是中華文化寶貴的優秀遺產。因此,要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古代辯證法,就不能不從研究陰陽學說著手。
中國古人以對天、地、人的觀察和認知為大前提,從自然法則中概括出陰陽易變規律,孔子作《易•系辭上傳》有雲: 「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之道源於自然也法於自然。遠古宇宙洪荒,人與大自然渾然一體,每天一起來就是先看天,看到太陽光從天上射下來都分為陽面和陰面,人向日為陽,背日為陰,日出為晝,日落為夜,春發夏長,秋實冬藏,晝夜輪換,四時交替,天下地上的萬物萬象無不和這太陽光一樣分出陰陽兩面。再看人自身,人分為男女,動物分為雄雌,兩性如天地間分為陰陽兩面同出一轍。男性如白天太陽一樣剛健,女性如黑夜月亮一樣溫柔。古人還發現男女交合與死生循環、萬物生發及其消長等等現象,都無不與日月運行、四時易變的作用相關聯。而且,這一切的變化,都整然有序,循環不已,有規律可循,順之者善,逆之者惡。人們只要循序找出規律並加以運用,就能執簡馭繁,推測走向,預見結果。這樣,古人從探索天人關系的陰陽法則開始,在自然法則的有序中尋求因果關系的易變之道,就成了古人分析天理、地法、人事等萬象物萬象的基本方法。
據傳,《易經》不是一個人的著述,成書的橫跨時間也長,被看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從《易經》著述的編排體例及文字內容來看,是一部占卜用書。另一種認為,《易經》並不是占卜用書而是自然學說,是由伏羲,周文王所著,後經孔子批註《十翼》又叫《易傳》而完成。
《易》用「-」代表陽,「- -」 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組成八種形式,叫做八卦,再將八卦重疊推演成六十四卦。八卦象徵八種自然現象:天、地、風、雨、雷、電、山、海。《史記》序中有雲: 「西伯(周文王稱王前的爵位)囚羑里,演周易。」據資料介紹,遠古華夏人繪制河圖、洛書兩種圖式,是對天象、地法、人相的有形與無形的觀察和感悟,距今也有六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而周文王演周易時是在商朝末年,距今亦有三千多年了。從河圖、洛書制圖到《易經》著述成書,對陰陽符號及其易變轉化關系的確立和運用,這其間的經歷也有三千多年。到了春秋時期,老子作《道德經》,比老子年小20歲的孔子數次求教問道於老子,傳述《易經》,將《易經》列為群經之首,他認為周文王演周易是以河圖、洛書為主要依據的。
陰陽之道雖是源於自然也法於自然,如老子《道德經》曰:「道法自然。」然而陰陽之道也曾被歸諸於迷信方術之列作為糟粕而被遺棄,受牽連最大的是中醫。在中國近現代新文化運動中,一些名人亦因此反對中醫,如梁啟超、孫中山、嚴復、陳獨秀等。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950年,當時的衛生部副部長賀誠、王斌支持廢止中醫,並出台了一整套行政措施來圍剿中醫,全國中醫業一片蕭條。直到1953年,有人寫信將情況上報毛澤東,毛澤東召開會議研究賀誠和王斌的問題,並且在《人民日報》上開展對中醫葯的討論,中醫才有了生機和得予發展。
為什麼陰陽之道曾被歸諸於迷信之列呢?因為有人認為《易經》是一部占卜的書,把陰陽之道等同於《易經》。在古代,科學未開,民智未啟,凡是天文人事,無不求占問卜,取於鬼神,驗於推度,迷信運命術數。在古時候這雖是並非不可思議,但陽陰之道畢竟源自《易經》。一陰一陽在遵依自然法則之有序中的「易」是無常無窮的,其包容性與圓通性是極為廣大的。孔子《易•系辭上傳》有雲:「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正是天、地、人、神、鬼,過去、現在、未來,無所不包,無所不通。豈不玄妙,豈不神秘乎?雖然陰陽之道揭示的自然法則不是子虛烏有的,是客觀存在,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是,「易」為道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它運用存在的東西推測不存在的東西,比如,用某人的生辰推測某人的前世今生,給人以「無中生有」的印象,這正是「易」道的神秘性之所在。任何神秘性,都是用推度方法或藉助推測以指出某種存在的可能,並用這種可能的存在來說服或反證現實的存在。當把未獲求得實證的可能的存在加以客觀化形象化時,神秘性就出現了。孔子所謂的「知幽明」、「知死生」、「知鬼神」,究竟能知多少呢?實際是知之有限。以知之有限來推測太極之無限,還包括「知鬼神」,這不是玄斷又是什麼呢?
然而,用現代文明對古代哲學,如陰陽之道進行原始反終的時候,我們破除其迷信成分外,更應當正視這樣的事實,即古代的人和事並不像現代的如此復雜,所以古時的許多哲理只是對客觀事實的樸素敘述,如《道德經》闡釋「上善若水」 時對水的描述。同樣,古時對人事乃至鬼神的推度亦僅僅是依據自然現象的有序變化去推演而已。即使是這樣,對於古哲的研究之精奧,今人無不嘖嘖稱奇。
無限是寓於有限之中的,人們可以在有限的存在中探求無限的不存在,一切的存在都從不存在中開始發生的,即對不存在的東西的探求、推演與判斷,人類是不會停止的。隨著自然科學和高新科技的進步,很多原來未獲求得實證的可能的存在變成了客觀的實在,神秘性也隨之消失了。舊的神秘性消失了,又會有新的神秘性出現,在存在中探求不存在,在不存在中發現發生某種的存在,某種可能的存在經過求得實證時成為客觀實在。故此,當人們原始反終的時候,往往藉此以悟知事物易變轉化以至無窮的道理,這是《易經》歷久而不衰的原因之所在。
雖然《易經》存有神秘性,但是,陰與陽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以及古人對陰陽關系的研究和運用,證明了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在中國古代就產生了。毛澤東說:「辯證法的本質即對立的統一法則。」①陰陽之道的本原是自然的,其基本觀點是辯證的,即對立面的統一。它蘊涵的辯證法,其義主要有五點:
第一,認為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物象發生、成長、變化、消亡和轉化的根本原因。有雲:「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陰陽相錯,而變由生。」古人依據陰陽學原理,用金、木、水、火、土五類自然界物質運動形態,概括性地闡釋世界萬物矛盾運動相生相剋、循環轉化、生生不息的關系,由此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的運動變化規律,它的哲學理念是抽象的,但它首先承認世界是物質的,認為陰陽易變是依從自然法則的。
第二,認為陰陽是一對矛盾,但它是相對應的。古人勾畫的易經太極圖,以圖素的形式,展示了陰陽對應、易變互動的科學內涵。比如,《易經》里敘述的乾與坤、吉與凶、剛與柔、男與女、陰與陽、寒與暑、晝與夜、強與弱、進與退、、明與暗、伸與屈、貴與賤等等,都表現為陰陽學的相對應關系。世界的萬物萬象若無相對應的矛盾雙方,就構不成事物對立統一的運動形勢。
第三,認為陰陽是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比如,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又比如,寒與熱、動與靜、正與邪、強與弱等等,都存在著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態勢。陰陽之間一強一弱的不平衡是常態,但陰陽的任何一方若過於強盛,對方就會受到抑制而趨弱;或者是任何一方過於不足,亦會導致對方相對亢奮。
第四,認為陰陽是不能單獨存在的,是相互為根又相互為用的。這種互根互用關系在中醫看症治病中備受重視和應用。中醫認為,人與天是合一的,人的生命要順應自然四時陰陽的変化。無陽則陰無以為生,無陰則陽無以為化。以氣與血為例,氣屬陽,故有陽氣之稱,血屬陰,故有陰血之謂;氣能生血,行血,血能載氣,養氣;氣虛可致血虧,血虧亦可致氣虛。《黃帝內經•素問》雲:「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這說明了陽以陰為基、陰以陽為用的相互依存關系。中醫葯學是古人在有限度觀察的情況下,運用陰陽學說和五行辯證關系學總結出來的。古時候尚無現代科學技術可言,古人觀察手段簡陋、方法原始,居然能感悟出自然四時易變與人類繁衍生息的學說,感悟出繪制人體經絡圖及其養生機理,感悟出中醫看症的辯證醫術和中葯功效的辯證葯理。古人之悟性絕非吾輩所能企及矣。
第五,認為陰陽是消長變化,極則轉化的。古人通過觀察事物陰陽運動的屬性轉變情況,比如「日中則昃、月盈則食」,認為當事物的陰陽消長變化到一定限度時,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它主要發生在事物矛盾運動的「極」或「重」的階段。即所謂「物極必反」、「物之極由乎變」、「重陰必陽,重陽必陰」也。
陰陽之道不僅是自然的、辯證的,而且是人本的。它的研究對象和基本問題是自然(天地)與人的關系及其易變,而且是以人為本進行展開的。孔子作《易.系辭下傳》亦有雲:「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這里說的生、位、仁、財、正、義,不都是人的問題嗎?據毛澤東護士孟錦雲回憶,毛澤東曾說過:「中國有一派學說叫『天人感應』,吉有吉兆,凶有凶兆。」《易》之太極就是天,太極生兩儀就是天分陰陽。天分陰陽,人亦分陰陽,很顯然陰陽之道對自然物象的觀察及自然法則的認識最終總要貫徹到對人的分析和對人認識中去。這就是所謂「天人合一」觀。應該說,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觀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它並不清晰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但卻是中國古代哲學思維特徵之一。意識是人腦機能的產物,是人的思維對於客觀存在的反映。一般人認為意識不是物質,但是,意識是基於人的主觀見於客觀的思維運動而存在,思維則是基於大腦物質的傳動而存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意識也是物質的東西,一種特殊的物質運動。
陰陽之道重視研究自然和人的關系,認為人的存在從來就不是孤立的。比如,「易」在研究或推測某具體人或某具體事件時,不能脫離與他相關聯的人、不能脫離與他相關聯的事物狀態、不能脫離與他相關聯的自然現象。它總是把人或事放在一個不可分割的變化中的運動整體里去考察。因此,中國傳統哲學對人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理解要比西方哲學要深刻得多。
陰陽之道產生於遠古的中國,凝聚了華夏民族的思想脈絡和哲學智慧。它實中見玄而又玄中有實,相反相成又相輔相成,從不同側面揭示了事物矛盾運動的對立統一的規律,樸素地表述了事物矛盾運動的辯證法,雖是時移世易,距今也已三千多年,歷時久遠,但今人仍然不能不佩服古代哲人的天才智慧和深刻洞察力,我們現在討論許多問題的時候還要不斷用到那些古代哲人的觀點。正如G•黑格爾所說:「偉大的靈魂——哲學史上的英雄們的身體,他們在時間里的生活 ,誠然是一去不復返了,但他們的著作(他們的思想,原則)卻並不隨著他們而俱逝。」②哲人已死,但是他們的思想不會逝去,後世研究陰陽之道和借鑒《易經》路徑和方法的人仍不計其數。
注釋:
①(《毛澤東哲學批註集》第6頁)《毛澤東哲學批註集》《讀西洛可夫、愛森堡等〈辯證法唯物論教程〉批註》
②(《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三聯書店1956年版,第42頁)
『捌』 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
最早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經》
《山海經》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8)樸素地理學擴展閱讀:
《山海經》雖然不是純粹的地理書,但其地理學內涵是第一性的,它從各個方向有秩序、有條理地記敘各地的地理特徵,包括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首先,《山海經》有自然地理記述。這包括記載了許許多多的山,如「堂庭之山」,「杻陽之山」,「青丘之山」「箕尾之山」等,而每座山的命名是根據山的地貌而定的,這些山也體現了山系的走勢。
以及極其豐富的水文記載,河流大都記明了源頭和注入之處,河流的發源地可以在某一山麓,而它的注入處卻遠離此山,記述者對於水文的記載時也注意到河流幹流的全貌,河流的經由雖不見記載。
但是若乾乾流如黃河、渭水可以從許多支流流入其幹道的情況了解到它們的大致流經區域。《山海經》記載了伏流河和季節河。「潛行於下」的河即伏流河。
『玖』 關於樸素平凡的名人事例
1、周恩來總理勤儉節約的故事,婦孺皆知,成為美談。他一貫倡導勤儉建國、艱苦奮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須是國貨必須節約樸素,切忌鋪張華麗、有失革命精神和艱苦奮斗的作風」。
朱光亞同志曾回憶過這樣一則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專門委員會對當時第二機械工業部的一個規劃進行審議,會議從上午開到中午還沒結束,周總理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擺幾小碟鹹菜和燒餅。周總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樣的飯菜。
這個故事至今聽來讓人覺得很有教育意義。在周總理身上,這樣的例子也數不勝數。1962年夏,周總理到遼寧省視察工作,剛一住下,他就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交給負責接待的同志,說:「上面寫的東西都不能做。」
原來,這張單子開著20多種禁吃的菜名,雞鴨魚肉之類都包括在內。正是這一樁樁、一件件小事,鑄就了他們偉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我黨我軍光榮傳統的化身!
2、鄧小平厲行節儉伴隨他三落三起的一生,有許多感人的細節,魅力無窮,再三回味。「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現在一些先闊起來的人已把節儉看作小氣摳門,把浪費當成促進消費。
但是這些人完全忘記了我們資源匱乏的國情。我國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氣等重要資源的人均佔有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1/10和1/22。在全國六百多個城市中,已有四百多個供水不足。「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
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這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資源危機觀。厲行節儉,是應對資源短缺的最重要的選擇。今天,深感水荒、電荒、煤荒、油荒切膚之痛的我們,應比白居易更加具有節儉的緊迫感,深深感到領袖們厲行節儉的細節魅力的永存。
3、毛澤東要求別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朴,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
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准,不吃魚肉、水果。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鹹菜,主食是燒餅。偉人在勤儉節約方面為國人做出了表率。
4、共產主義戰士雷鋒在生活中處處注意節約,他參軍後,每月領到的津貼費 ,除了交團費,買書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儲蓄所。
他的襪子總是補了穿,穿了又補。變得面目全非了還捨不得買雙新的。搪瓷臉盆和洗口杯有許多疤子,還不願意丟掉另買。他的內衣也補了許多補丁。但部隊發夏裝時,按規定每人可領兩套單軍裝,兩件襯衣、兩雙鞋,而雷鋒卻只領一份,說是「夠穿了」。
5、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
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
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
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
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拾』 《山海經》中記載了哪些的地理知識與地理觀念
《山海經》記錄了許多樸素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動植物、礦物種類及其回分布等知識,答在地理學發展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我們可以根據其中的記錄,探討當時的地理知識與地理觀念。今簡要歸納如下:其一,《五藏山經》的地理范圍:東南至會稽,西南至邛崍,西北至青海、新疆的天山,東至泰山,北邊似乎越過河套到內蒙古高原或西伯利亞,中心區域大體包括越、楚、蜀、秦、鄭、晉、燕、齊等國疆域。其二,《山海經》中的《五藏山經》,「五藏」意為「五列」或「五域」,是分山列和區域來敘述當時所認識的全國山脈的。其三,《山海經》中已有「四極」的觀念。其四,《五藏山經》的末尾說:大凡「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蓋其餘小山甚眾,不足記雲。」實際上,列出名稱的山只有460座,水名記載了260餘條。其五,《五藏山經》中記載了大約140多種植物的名稱,並進行了一些植物形態的描述。其中木本、草本植物名稱各記錄都約70餘種。其六,《五藏山經》中出現了200餘次動物名稱,分別記錄了112種不同的動物。其七,《五藏山經》中有大量的礦物記載。其八,一些自然地理現象的記載與描述。其九,末尾點出此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