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片段地理教學教案

片段地理教學教案

發布時間: 2021-01-30 14:58:06

① 關於地理教學教案哪些好

我用的志鴻優化教案和頂尖教案

② 地理課教案

你在網上搜集資料 先概況——再講優勢和劣勢——再總結

優勢就是日光強
劣勢是海拔高 氧氣稀薄 凍土分布 不利於人類居住

都是大致的 】
你去網路一下就詳細了

③ 誰能幫我寫一個關於地理的教案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
(1)掌握澳大利亞的地形、自然環境以及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記住澳大利亞大分水嶺、中部平原和大自流盆地,西部低緩的高原。
(3)理解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氣候炎熱、乾燥,東部沿海地區溫暖濕潤。
(4)知道本區發達的工礦業、養羊業和耕作業。
(5)記住主要出口農礦產品、養羊業和耕作業。
(6)認識澳大利亞稀有動物的特點。
(7)記住首都堪培拉、悉尼。
智能的培養:
(1)初步學會分析澳大利亞養羊業發達的自然條件。
(2)通過讀「人口和氣候分布圖」,分析人口分布不平衡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思想教育:
通過對澳大利亞利用自然條件和資源優越發展工農業生產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條件發展經濟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
(1)自流井,天然草原對澳大利亞畜牧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2)工礦業是該國國民經濟的支柱。
教學難點:
(1)澳大利亞大陸動物的獨特性。
(2)澳大利亞乾旱氣候面積大。
教具:幻燈片,課本圖。
教學方法:以讀圖,分析方法進行。
教學設計:
引言,上一節我們學習了大洋洲的自然概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本洲最大的國家——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

1.首先請同學們看大洋洲圖,回答我們今天所講的澳大利亞聯邦和澳大利亞大陸兩詞的不同含義,教師明確:(澳大利亞聯邦是國家名稱,她除獨佔一個大陸外,還包括塔斯馬尼亞島和附近一些小島,該國位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
2.用幻燈打出表格:
面積人口密度
1600萬

讓學生計算人口密度
就上表面積和人口數學來看,「可用哪四個字來說明澳大利亞的國情?」[地廣人稀],並藉此機會再次說明我國人口增長太多太快,(我國每年出生嬰兒1600多萬相當於澳大利亞全國人口總數)。由於人口過多給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不少困難,因此,我們國家若要更快提高發展速度,就必須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3.講解:澳大利亞的居民,絕大部分是英國移民的後裔,那麼應以什麼人種為主?(白人),另外還有少數華人和印第安人,英語為通用語言。
二、東,中,西部地形不同。
請同學們看P111,18.4澳大利亞地形圖,澳大利亞的地形也明顯分為三大縱列的地形區,東西部是大分水嶺,中部是澳大利亞盆地,西部是廣闊的低矮高原。
詳細內容見這下面網站有你需要的~
http://www.edown.net/teacher/jiaoan/zhshd/200701/10992.html

④ 在教師面試時,要求我們寫片斷教學的教案,應怎麼寫,包括哪幾部分

片段是一節課還是一節課的片段?如果是一節課就和通常教案一樣啊,教學目的,難點,教學手段,教學過程一二三。。。最後板書設計,作業。如果是一節課的片段無非具體點,也是以上幾個步驟。

⑤ 地理公開課教案

我這個是初二的,希望能對你有用。

2.1 地形的分布(縱橫交錯的山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我國主要走向的山脈名稱和分布。
(2)知道我國是個多山的國家,山脈形成了我國地形的「骨架」。
2.過程與方法
(1)閱讀地形圖、景觀圖,概括我國主要山脈的特點。
(2)用列表的形式,按照不同的走向,將山脈歸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熱愛祖國大好河山;不畏艱險,勇於攀登和探索。
二、教學重、難點
我國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布。
三、教學准備
教師製作包含有錄像、景觀圖、地理圖表和FLASH動畫等的PPT課件;並為每組同桌學生准備一張空白的中國輪廓圖。
四、研究方向
在新授課教學中,發揮地圖在地理教學的作用,探索學生參與地理教學的途徑,通過引導學生看圖、查圖、繪圖、辨圖等形式, 達到激發參與興趣,擴大參與面,提高參與成效的目的。
五、教學過程
本節內容是七年級《中國地理》第二章地形地勢的第一節內容,主要學習我國縱橫交錯的山脈,包括山脈的走向、分布和典型的景觀特點。教學設計中,以新穎的連線游戲情境引入,引起學生參與興趣;在讀圖查找主要山脈的環節,讓學生動眼、動手,同桌間合作互助,擴大參與面,培養參與能力;對不同地區山脈景觀的辨析、比較,提升思維參與的品質。
教學過程 自我點評
1.引入:
出示五種地形類型名稱和景觀圖片,要求學生將其連線。
簡要復習五種地形類型的特徵。
我國是個多山的國家,縱橫交錯的山脈構成大地的「骨架」,出示課題:縱橫交錯的山脈。
2.尋山:
出示中國山脈分布圖,說明地圖中山脈的圖例。
講授「山脈走向」概念。
要求學生根據圖例符號判斷某種山脈走向,並用規範文字表達。
出示中國主要山脈網格圖,要求學生判斷我國主要的山脈走向。
布置讀圖、繪圖練習:請學生查找教材中山脈分布圖,按次序說出我國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山脈各三列。以及南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和弧形山脈。
出示輔助動畫示意圖。
要求同桌學生共同在空白中國輪廓圖上繪出這些主要山脈的位置。(教師在大屏幕上示範)
出示分層設色中國地形圖。
要求同學熟悉這些山脈的位置。找出海拔最高的山脈,說出其大致海拔。
要求學生在山脈分布圖中找出作為國界、省界的山脈。
3.觀山
出示中國山脈分布圖,並配以秦嶺的景觀照片。請學生觀察其所處的位置,介紹其我國東部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的地位。
出示中國山脈分布圖,並配以北方太行山和南方武夷山的景觀照片。請學生對比辨別。
教師介紹我國山脈「北雄南秀」的特點。
出示中國山脈分布圖,並配以東西部不同山脈的景觀照片。請學生對比辨別,並嘗試對其特點加以歸納。
4.登山
播放2008北京奧運火炬在珠穆朗瑪峰傳遞的新聞片斷。
請同學找出地形圖中珠峰的位置和海拔高度。並說說火炬在珠峰頂傳遞可能遇到的困難。
5.練習小結
出示動畫練習:將主要山脈的序號拖動到地圖上相應的位置。 連線游戲,形象直觀,引發學生參與興趣。

讀圖訓練中既查閱地圖,又動手在圖上標注,同桌間相互合作且參與面廣。

通過對南北、東西不同地區的典型山脈景觀圖加以觀察、辨析,得出我國山脈特點。鍛煉積極思維的參與。

六、教學反思
機會難得,教研員李功愛老師聽了我的這堂課,並且在課後給我提出了很多意見和建議,給我啟發很大。因此,這堂課的反思,可以說真正是在「專家引領」下的個人反思。
這節《中國的山脈》,教學內容是《中國地理》(七年級)2.1地形分布中「縱橫交錯的山脈」部分。
因為這堂課是學校組織的教學展示活動,所以,在教學中既要契合我校提出的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總體理念,同時又要體現出地理學科教學中的特點,還要適當考慮創設「展示課」本身應當具備的一些亮點。當然,這三者,應當是統一在本課的教學目標下的。
單獨抽取「山脈」作為地形分布的第一課時,一來是使教學內容集中、緊湊(個人感覺:似乎展示課上「攻其一點,稍作拓展」的策略還是不錯的);二來「山脈」作為中國地形的骨架,對學生形成我國地形的基本構架,也值得多花點時間。
對整堂課,我將其劃分成三個部分:(1)尋山——落實「知識技能」目標,學生根據山脈的走向,來查找地圖上的山脈,並配以學生在空白輪廓圖中描繪主要山脈的活動,這樣一來,通過「地圖」這一工具的使用,既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又讓學生在看圖、找圖、畫圖中得到了充分的參與。(2)觀山——熟悉主要山脈的自然景觀。主要著眼於讓學生對我國南北部、東西部不同地區的山脈景觀進行綜合比較,以此來培養比較、歸納的能力。(3)登山——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以奧運火炬珠峰傳遞的素材,來激發學生的情感。
反思這節課,特別是在教研員李功愛老師的評講中,我感到還可以做如下的改進:
(1)對於主要山脈的名稱和分布,我採用的是先講山脈走向,再以此來要求學生按走向類別查找。今後,是否可以嘗試先讓學生在地圖上查找記憶這些主要山脈,然後再對其進行分類。
(2)我設置了一個讓學生在空白輪廓圖上繪出主要山脈的活動,但沒有進一步深入挖掘它的功能。譬如在課的結尾處,以布置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回去將此圖描繪得更細致、美觀,下次進行交流展示。另外,這還可以延伸到下面其它地形區分布的教學。

⑥ 請問一下高中地理10分鍾的片段課講課比賽選題那些較好

推薦看看——高中地理片段教學微課教學大賽案例集錦

比如《城市化》講授合作類、《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導入類、《城市化對地理的影響》探究類。。。。。。等等

⑦ 如何試講上好一節地理課

您好,試講根據戶口所在地的教育局的異同:
一般分兩種:
1.編寫教案,片段教內學,專家答辯。
2.寫說容課稿,說課,專家答辯。
要上好一節地理課,首先要明確您當地教育局是以哪種形式考,第一種會比較簡單。
第一,要有好的導入。
第二,要用對相應的教學方法。
第三,信心,精氣神。

⑧ 地理教學故事(2個)地理教學案例(2個)急需!!!!!!!

地理教學案例

巴基斯坦:http://www.teachercn.com/zk/2004/9-20/214331.htm

印度:
http://www.teachercn.com/zk/2004/9-20/214010.htm

地理教學故事:

1.牛郎織女與星空圖
民間傳說,織女下凡與牛郎過著男耕女織的自由生活,王母聞訊後強行將織女帶回天宮,牛郎挑選著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釵劃出一道天河(銀河)把他們隔開。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織女星與鄰近兩顆較暗的恆星組成三角形,很象織布的梭子,天鷹座的牛郎星與兩顆暗星組成「一」字狀,象是牛郎用扁擔挑著兩個孩子。銀河的走向與牛郎織女星的連線相垂直,就象把他們分隔在「河」兩岸。學生聽了這個故事再去觀察星空,就容易辨認出這兩顆恆星和幾個星座。

2.火燒葫蘆峪與氣旋
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齣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裡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麼「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製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氣旋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現代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麼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

3.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准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麼「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後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4.德軍潛艇與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潛艇經常從地中海出入直布羅陀海峽,在大西洋襲擊盟軍。盟軍吃了幾次虧,便派戰艦守住海峽,用聲納監聽,計劃一聽到潛艇的馬達聲便用深水炸彈將其炸毀。監聽多日,毫無聲響,德軍潛艇竟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出海峽,出現在大西洋中。原來,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層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軍利用這一點,過直布羅陀海峽時,關閉所有的機器,藉助海流而行,盟軍守株待兔卻讓「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這股海流屬於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課本要學的內容。

5.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
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游「跑」呢?原因在於,石獸落水後對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圍水速更快,沖刷能力更強,其下面迎水流一側的泥沙逐漸被水沖走,成為空穴。久之,石獸因重力作用朝著迎水流的方向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動了一截。可見老兵的判斷是正確的,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使石獸能「逆水而行」。

6.海灣戰爭與自然帶
在侵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美國都打出了空軍王牌,但結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兩地自然環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處熱帶季雨林帶,在「胡志明小道」沿線,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嶇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難觀察到地面的軍事動態。美軍用電子監聽等高科技手段來確定轟炸目標,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與科威特大部分地區是熱帶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極少,面對多國部隊「地毯式」轟炸,伊軍毫無隱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戰鬥力嚴重損傷,註定了吃敗仗的結局。由此可見,自然帶與地形,對於空襲戰,起了不可小覷的客觀影響。

⑨ 如何提高地理片段教學能力

地理教師教學能力素養的提升,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 教材的理解、分析、處理能力 教師要上好課,就要備好課。首先就是鑽研教材,包括對課本、地圖、課程標准及有關教學指導書、參考資料的閱讀。理解教材就是先弄懂課文內容,理出系統,對文字、圖像、作業認真研究;分析教材要找出重點難點,分析所講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作用、背景和有關聯系,還要分析教材的結構、規律、概念等;處理教材是對教材的組織加工,列出綱要圖示,進行必要的取捨增刪。鑽研教材是上好課的前提,要多思考,勤實踐,相互交流,進行研究,自覺提高這項基本教學能力。2. 設計教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的能力 教師應了解學科教學方法的結構、性質、分類、功能及相互間的聯系,研究學生的認識規律,按照地理教學原則比較各種教學方法的優劣,設計教學步驟,對教學過程、教學語言、板書等精心考慮。對各種教學手段,特別是現代化教學手段,要結合學校條件,學習掌握和運用。設計教具和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必須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進行,這也是發揮教師創造性的一個方面。設計教法還應包括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重視結合具體內容考慮學法指導。3. 觀察、了解和研究學生的能力 教師要了解教育的對象,就要注意觀察和研究學生,包括對一般情況的了解,如年齡特徵、知識水平、興趣愛好、家庭與社會的影響,還要了解個性差異、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各個方面。了解方式除閱讀有關材料外,更多的是靠交談、課堂提問、觀察、接觸、作業試卷等,與同學、家長、教師的交談也可了解教育的對象。了解過程中要結合教育,了解的目的也在於因材施教,通過反饋調控教育教學活動。4. 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能力 教學過程中的組織教學,課內的演示、實驗、觀察,課外的參觀、考察、調查訪問等活動,都需要教師的組織能力,有時還需要機智靈活的應變能力。地理教師還應具備開展研究性學習組織能力和開展課外活動的能力。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需認真計劃,明確目的,提出要求,讓學生了解活動方式和程序,並發揮學生幹部的組織作用。5. 實驗、演示和製作模型、圖表的技能 地理教師需要具備動手實驗和製作簡單教具的技能,如演示地球儀、等高線模型,堆塑地形模型,繪制地圖、圖表,投影幻燈片等,這些技能的掌握,直接有利於教學效果的提高。6. 准確、精練和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語言是傳遞知識信息,啟發積極思維,進行思想教育,交流師生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學語言要准確、科學、邏輯性強,要精練、明確、簡潔,要生動、形象、直觀,具有啟發性、感染力,這就要深鑽教材,豐富詞彙,進行語言設計,並加強語言鍛煉,運用語言技巧,在讀音、吐字、聲調、語氣、速度等方面下工夫。這是一項教學基本功。7. 開發智力、進行能力培養與思維訓練的能力 開發學生智力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地理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對地理事物的觀察、記憶、想像和思維能力,這是智力的基本要素,其中思維能力包括分析綜合、歸納演繹、比較分類、抽象概括等,這是需要通過設計問題進行訓練的。由智力要素相互組合形成各項具體能力,如理解原理,閱讀課文,分析地圖和圖表,從事地理實踐活動,獲取地理信息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概括特徵,總結規律,分析地理事物間的聯系。最高層次的能力是創新能力,如正確評價人地關系,綜合運用地理知識以嶄新的視角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地理教師要豐富學生的知識並不斷設計問題以進行思維訓練,同時也要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和設計問題的水平,才能適應開發智力的需要。8. 培養正確觀點、進行價值觀教育的能力 地理學科承擔著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國情教育、環境教育的重要任務,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協調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是責無旁貸的。教師要善於分析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利用課堂教學及課外活動,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分析比較,聯系實際,講清道理,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自主感受,獲得結論,自覺理解和接受。9. 命題、設計提問和反饋課堂教學情況的能力 教師要通過學生的反饋來了解教學效果,調控教學設計。學生聽講的反應、對提問的回答都是必須注意的。教師的設問和命題應以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為主,盡量少出現那些簡單機械記憶的提問,而應重在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特別在命題設計方面,要認真研究,對題型的掌握、情境的設計、立意的選擇、設問的構思,都應仔細考慮。一份好的試卷反映了教師的多方面水平,教師要不斷吸取學科新知識,知識面廣,思路靈活,聯系廣泛,能從多層次多角度考慮問題。10. 進行地理教育科研的能力 教師的教育科研素質的提高,首先需要理論學習,如「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其次,要及時總結和反思教學實踐,探索教學改革的途徑,勇於創新和實驗,從教學實踐中總結規律,從理論上概括提高,再指導實踐加以印證。第三,保持年級組、教師組及更廣闊空間內的同行交流,教師要多聽課,聽課要進行分析評議,這有助於相互切磋,研究交流,也有助於從教育教學理論的高度去認識課堂教學實踐,以便於掌握規律,總結經驗,發現問題。第四,勤於論文寫作耕耘,教師工作在第一線,掌握大量實踐資料,應通過理論研究豐富學科教學的科研內容,進行學科教育科研,選擇適當課題,撰寫有關教育科研的論文,從而提高自己。 地理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素養是教師專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教育科研工作不單單是為了得到晉級、評獎的成果證書,更主要的是促進教師不斷學習教育理論和教育科研的最新成果,從而指導和評價教學實踐,使教師能夠站在時代的高度,去研究、認識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科學地解決問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