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基本理論

地理學基本理論

發布時間: 2021-01-30 09:56:57

⑴ 古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古地理學的基本理論是將今論古原則。它假定現代所存在的自然地理過程﹐在過去時期里都同樣地存在﹑同樣地進行﹐因而可以利用現代的自然地理過程和自然地理原理﹐推論和復原過去的自然地理環境。但是事實上﹐在40多億年歷史進化中﹐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過程是不可能不變化的。如當生物圈還處在原始階段的時候﹐大氣的組分﹐特別是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大異於今天﹐生物過程﹑風化過程和土壤形成過程等也是不同於現代的。因而﹐在復原環境運用將今論古的原則時﹐又要對此原則有一定的限制。一般說﹐對於機械的和物理的過程﹐該原則適用的時間范圍大一些﹔對於化學的﹑特別是生物的過程﹐適用的時間范圍不能過於擴展。自然地理學范疇的古地理學﹐其研究范圍主要屬於新生代時期(距今6700萬年以來)﹐現代自然地理過程大體上適用於這個時期。
古地理的重建﹐不論是單一的或是綜合性的自然地理要素﹐都需要考慮時間的尺度問題﹐即一幅古地理復原圖所表現的自然地理現象覆蓋的時間長度。各個自然地理要素發展和變化的時間尺度有很大差別:大陸漂移、海底擴張引起的海陸分布變化,和造山運動引起的地形起伏變化,在時間尺度小於105年的古地理圖上是難以顯現的;大陸冰蓋的伸展和退縮﹐海岸線的進和退﹐卻在103年的時間尺度的古地理圖上就能明顯表現;水系﹑植被等要素﹐甚至在102年的時間尺度的古地理圖上就能顯現。即使是同一個自然地理要素﹐本身也存在著多種時間尺度的變化﹐如氣候要素可區分出從10年至109年多種時間尺度的變化。因而﹐復原不同的自然地理現象﹐必須根據要求選擇恰當的時間間距﹐選擇的時間間距小於該特定現象的變化率﹐其成果才有意義。如重建更新世時期「洲」級空間尺度的古環境,時間間距應不超過104年;重建全新世間冰期期間的古地理變化﹐時間間距應不超過103年。重建古地理的具體依據和方法有。

⑵ 急!!! 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是什麼

到BAIDU網頁找一下,有不少,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因為格式問題,我沒貼過來

⑶ 現代地理學的基礎是什麼

(1)
現代地理學的發展過程及其特徵

社會需求是現代地理學發展的主要動力。從20世紀中葉開始,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對地理學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科學技術的進步也為地理學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使地理科學研究水平的提高得到了保證,並促使現代地理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首先,地理學的數量革命,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電子計算機的運用,使地理學從以描述為主的科學發展成為以數量上的函數來取代文字上的因果說明,並進一步預測人類的空間行為和社會的空間組織的趨勢。

其次,現代地理學把空間和過程研究結合起來,改變了傳統地理學脫離過程、滿足於靜態研究的方式。地理學的研究的核心——區域地理學在這方面表現特別明顯:區域地理學對位置的研究從傳統對位置的描述到現在的區位因素的研究和分析,探索地表事物之間的規律性的空間關系,並以此來為人類活動有關的地面設施提出適當的安排;區域地理學所講的分布由過去反映分布現狀和揭示地域差異到現在對分布規律與分布模式的研究,為生產布局服務;區域地理學所研究的人地關系,由過去注重自然對人到現在強調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和產生的影響。總之,區域地理學研究內容由過去重描述、解釋、強調區域個性、把注意力局限於形態一致的區域,向注重區內各部分存在著功能上的聯系的功能區域方向發展,直到現在面向實踐和預測未來。

第三,現代地理學「人文化」趨勢非常明顯,無論是行為地理學還是馬克思主義地理學,都有把「人」(人類和人類社會)作為其中研究的中心,一切研究離開了人也就毫無疑義,結束了自然本位主義的人文地理研究內容,而應用地理學和實驗地理學的發展,使地理知識與技能成為解決經濟、社會、環境等實際問題(如城鄉規劃、土地利用、城市容量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2)
現代地理學學科體系

錢學森把地理科學分為三個層次:①最切實際的工程技術層次,這是地理科學在直接改造客觀世界方面的學問,像城市規劃、環境保護、地區發展戰略等。②技術層次,它是帶有理論性的層次,就是把基礎地理科學理論應用到工程技術層次作準備的中間層次,像數量地理學、環境學及城市學等。③基礎科學層次,它是地理學中最高的一個層次,即把人在地球上進行活動的整個地球表層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構成現代地理學的三大基本體系是理論地理學(基礎科學層次)、應用地理學(技術科學層次)、實驗地理學及方法論科學(工程技術層次),現代地理科學從基礎研究到實際應用,都與實踐和現代科技緊密聯系在一起。

理論地理學是研究發生在地理環境之中,以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交互作用為前提的各類地理現象、地理關聯、地理作用、地理過程等在統一基礎上所遵循的總體規律,也就是尋找和總結地理規律,它希望在高一級層次和整體的尺度上去體現地理學全部的實證知識和邏輯思辯能力。其目的是揭示地理系統的整體本質。

應用地理學是依據地理學的概念、原理、規則和方式,圍繞「人—地系統」這個廣泛的對象,在基礎地理資料的支持下,面對區域實體的發展目標或具體問題直接地、整體地為實現目標函數或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可行的手段和途徑,並最終達到可以估算、可以比較、可以檢驗、可以評價的效益和結果。地理事物能否准確地提示,主要取決於所獲「信息」的數量及其正確程度,實驗地理學和方法論科學就是在這種原則指導下,藉助於技術手段的更新和GIS的廣泛應用,成為集中提供大量、可靠、及時、動態的地理信息的基本渠道,並為地理事物的發展預測提供較為科學的模型。

⑷ 談談地理教學論的理論基礎有哪些

地理學的,教育學的,心理學的,最少有著三方面的。

⑸ 地質學有哪些基礎理論

1800-1900年主要理論有:英國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殼均衡理論;有關山脈形成的地槽學說,經過美國的霍爾和丹納的努力最終確立起來;法國的貝特朗提出造山旋迴概念;奧格對地槽類型的劃分使造山理論更加完善;奧地利的休斯和俄國的卡爾賓斯基則對地台作了系統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紀地質學研究的總結,同時休斯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從全球的角度研究地殼運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關系,預示了20世紀地質學研究新時期的到來。 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
現代地質(公元1910~ ) 德國的魏格納於1915年提出的與傳統海陸固定論相悖離的大陸漂移說得以復活。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擴展理論較好地說明了漂移的機制。加拿大的威爾遜提出轉換斷層,並創用板塊一詞。60年代中期美國的摩根、法國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塊構造說,用以說明全球構造運動的基本理論,它標志著新地球觀的形成,使現代地質學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

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地球包括固體地球及其外部的大氣。 地質學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及其區別固體地球包括最外層的地殼、中間的地幔及地核三個主要的層圈。目前,主要是研究固體地球的上層,即地殼和地幔的上部。

主要基礎包括,岩石、礦物、地層、古生物、地質構造等等。

⑹ 論述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基本原理分別有哪些

  • 研究對象是不斷變化的,根據研究對象的變化可得出結論:

一是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並非一成不變,地理學的發展不僅體現在學科理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研究方法、手段上的不斷改進,它的研究對象及其側重點也不斷地發生轉移;

二是現代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域系統」,從學科性質上看,現代地理學更接近於邊緣性學科。

現代地理學主要研究「地域系統」的以下幾個方面:

(a)地域系統的等級序列劃分
包括建立等級劃分的原則和確定等級劃分的數量指標。傳統地理學各種地域類型和區域的劃分實質上就是不同性質或不同規模的地域系統的劃分,如自然方面的綜合自然區劃、動植物地域類型的區劃、地貌區劃、土壤區劃、氣候區劃、水文區劃等,經濟方面的如綜合經濟區劃、農業區劃、工業區劃、交通運輸網區劃,人文方面的如人口區劃、宗教文化區劃、行政區劃等。地域系統的等級序列劃分不僅要確定其主導因素、建立相應的原則,而且還要確定數量指標,建立指標體系,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忽視任何一方,劃分出來的結果就會缺乏科學性。傳統的方法是重「定性」而輕「定量」,這是一個不足。現代地理學在定量方法上已邁開了可喜的一步。

(b)地域系統的內部結構和功能
從某種意義上講,結構和功能是同等的概念,系統的內部結構不同,則功能就不同,系統結構的變化伴隨著功能的改變。現代地理學不僅僅要研究地域系統內部結構和功能的現狀,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怎樣使系統內部結構達到優化並充分發揮系統整體的功能。目前國內地理學界研究的或參與研究的重大課題大多屬於這方面的內容,如「地區發展戰略研究」、「地區產業結構優化研究」、「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研究」、「區域生態(環境)的研究」、「城鎮地域系統(體系)研究」等。

(c)地域系統的時空演替規律
任何一個地域系統都不是永遠不變,而是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研究地域系統的時空演替規律,並依據其客觀規律、對地理過程進行預測預報,是現代地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重要的任務。
(d)地域系統的相互關系及其影響
不同性質的地域系統在運動變化的內在機制上是不同的,並且它們之間客觀上還存著相互作用和影響的復雜關系,如人文地域系統與自然地域系統之間的關系及其影響、水文地域系統與生物地域系統之間的關系及其影響、政治地域系統與經濟地域系統之間的關系及其影響等。同時,組成地域系統的諸地理要素之間也存在著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這種關系對地域系統的形成、發展變化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傳統地理學只是寬泛地探討這些關系,缺乏深入的定量研究。現代地理學不能只滿足於從理論上對這些問題的討論,而應做一些深入的具體研究。

⑺ 人文地理學的理論基礎有哪3個

自然 區域 空間

⑻ 地理學是什麼!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在現代地理學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層,或者是指一個區域。「理」是指事理、規律,或者是事物規律性的內在聯系。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氣、生物和人類活動,簡稱水土氣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綜合體由地理要素組成。

(8)地理學基本理論擴展閱讀

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地理學的綜合性體現為地理學研究具有多維、動態的視角。以人地關系作為主線來開展地理學綜合研究,其綜合性和動態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以地表環境、地球環境動態變化為主的動態研究,即環境動態研究;

二是以人類社會發展為主體的人類社會動態研究,聚焦環境和社會動態之間的關系;

三是對區域、流域等研究區域的綜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衛星城市之間在產業布局、交通網路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

地理學的空間表達也是多元、多樣的。除語言、數字等基本表達方式外,圖形往往是地理學表達的主要形式,如通過研究地圖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對比不同時期的地圖可以為地理空間演變研究提供直觀支持。

⑼ 為什麼人地關系理論是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

人文地理學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人與環境的關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人文地理學研究人文現象空間特徵與人類活動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揭示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活動、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作用的變化和規律以及探討如何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以協調人地關系。 在人地關系中,「人」指社會屬性的人,具體來說,指在一定地域空間和一定生產方式下,從事各種社會活動和生產活動的具有群體行為的人。「地」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具體而言,指與人類活動有密切聯系的,空間上存在地域差異的自然、經濟、人文復合系統。人地關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客觀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中心課題。 所謂人地關系理論是指各種人文現象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即人們對自然環境在文化(包括經濟)發展中作用的看法。它是人類文化系統的重要要素,是文化價值觀的核心內容之一,對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的方式和強度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人地關系論應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理論,影響到人文地理學的各個要素和方面。人地關系論,當前應突出研究如人口、資源環境如何協調、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從人的文化適應中,可以看到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是反映在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三個方面。如果將這三種文化及其相互間與環境的關系做深入研究,也就會對人與環境的關系有全面了解。與人地關系論相比,文化景觀論與行為論雖然有著各自的理論價值和獨到之處,但各自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文化景觀只是過去人文活動的結果,並不能說明人文活動的動力和原因。行為論只能說明人在某種環境中的一些行為。 人地關系理論是地理學最基本的理論。長期以來它左右著地理學的發展。19世紀到20世紀初,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曾經是地理學界最熱衷的話題,當時興盛一陣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曾經為二次世界大戰的帝國主義侵略政策做過理論上的辯護;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不久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前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對地理環境決定論的過「左」批判,曾經導致這些國家除經濟地理以外的人文地理學大衰退;關於人與環境的關系,不僅是現代地理學、哲學,而且是整個社會所關心的論題。關於人與自然共生的社會生態學思想已經為絕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地理學從以往的形態學方法向生態學方法轉化,體系性更強了,它給地理學的理論建設和各個分支領域的學術建設帶來了新的生機。從一定意義上講,人地關系理論是地理學研究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