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教學隨筆
❶ 教學隨筆 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一種形象、直觀、綜合的表達,它以圖象、符號、注記和色彩等形式,貯存和濃縮大量的空間、時間信息;地圖中包藏了眾多的知識點,許多地理特點、規律都可通過觀察、分析地圖得出。地圖和地理教學始終相伴,這是地理教學的一大特點,它有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特殊功能。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應用最廣泛,最實用同時也是不可缺少教具,如果教學中地圖運用的好,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培養學生的用圖習慣、鍛煉讀圖與識圖能力是地理教學中最基本而又重要的內容,也是最富有地理學科特色的教學方法。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圖與識圖能力,本人談以下幾點體會和看法。 一、設計雙邊、互動的教學環節,把知識鞏固在地圖上,培養學生讀圖、識圖能力 (1)以圖引文:教材中安排的「讀圖回答問題」欄目,以圖奪人,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把學生注意力引入最佳狀態,激發求知慾,啟發思維。學生在討論回答問題中,既復習了舊知識,又為新課的學習作好了鋪墊。如教師可以利用《我國年總太陽輻射能的分布》,引導學生分析影響地面接收太陽輻射能量強度的因素(緯度、海拔、氣候等等)。教學中教師除了充分利用課本中的地圖外,還可以適當補充、繪制板圖,精心設計問題,巧妙地導入新課,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圖文結合:教材上很多地圖旁邊都附有文字說明,地理圖像印證文字內容,文字描述圖像。圖像知識的講授,也就是地理知識的傳授過程,掌握了圖像知識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內容,教學中要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把地理知識落實在地圖上。如講授礦產分布、工業布局、耕地利用、行政區劃、自然資源等都必須有相應的地圖,邊講解邊引導學生看圖(掛圖、地圖冊、教材圖像或利用多媒體展示圖像),做到「左圖右書」,圖文結合。又如《地球的運動》中的地球公轉、太陽直射點移動、晝夜長短變化等內容,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空間概念和空間思維能力,而這些內容結合地圖來講或者邊講邊畫圖,便於學生理解、記憶,建立空間概念,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以圖替文:地理教材中有的地方直接用一幅圖來表現和說明一個問題,而不用文字敘述。如如講《中國行政區劃》時,著重講政區圖的用途和讀法,讓學生通過讀圖練習掌握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位置和輪廓。在回答問題時,教師可掛出《中國行政區劃》空白圖,讓學生回答各省區的名稱或簡稱,然後在地圖冊上,勾畫省區界線,填寫名稱,並塗上顏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可將黑板上的圖片拿去讓一名學生在板圖中相應的位置上填寫各爭取的名稱。通過板圖、圖片的講解和練習,學生能很快地掌握有關的地理知識,進一步突出了地圖的重要性。 二、讀圖、填圖、繪圖、用圖訓練—-構建知識,強化能力 (1)讀圖訓練:讀圖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建立空間概念的重要一環。在學習地圖基礎知識之後,要將讀圖訓練貫穿圖像教學的始終,長期堅持,逐步提高。讀圖問題的設計,應緊扣主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最後提示規律和成因。讀圖一般採取以下幾個步驟 認真讀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檢查讀圖結果,得出結論 識別圖像類型,明確讀圖目的 識別圖例,了解方向和比例尺 認真讀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檢查讀圖結果,得出結論 例如,講我國降水分布特徵,應以地圖為骨架,通過讀圖-分析-歸納的教學過程,找到答案。首先,讀「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根據教材提出的讀圖要求,找出1600mm、800mm、400mm、200mm幾條等降水量線,用藍色筆描出後三條等降水量線。仔細觀察上述每一條線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圍,對特徵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分析歸納,從而明確我國年降水量空間分布狀況及其規律: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通過讀圖,學生不僅對我國降水量的分布規律會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會形成一定的空間概念,這種效果是文字敘述所不能比擬的。 (2)填圖訓練:對學生進行填圖訓練有利於地理知識的鞏固和地理技能的培養。因此,新大綱要求學生能夠正確填注地圖,填圖練習要培養學生嚴謹的作風,文字大小、書寫要規范,間距、位置要准確,不能隨心所欲,張冠李戴。要讓他們明白:圖上差之毫釐,實地謬以千里。 (3)繪圖訓練:繪圖訓練應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是課堂訓練。學生要准備紙筆,根據學習內容動手動筆。學習區域地理,先畫出區域輪廓,例如,非洲、南北美洲都略呈倒三角形,中國形似雄雞。然後,根據教師講授的內容,再分別把山脈、河流、礦產、鐵路等地理要素畫在輪廓圖上。講地理事物的運動和成因,如「地球的公轉」等則要求學生畫出示意圖。若能長期堅持,必將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養成動手動腦的習慣,提高地理技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二是活動課訓練。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進行地理調查,收集地理素材,在教師的指導下編繪學校平面圖、家鄉交通圖、工農業生產增長(曲線或柱狀)圖或人口金字塔圖等等。 (4)用圖訓練:通過地理圖像教學,逐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和運用地圖、地理圖表的能力;能從地圖上查找課外閱讀、聽廣播、看電視接觸到的地名和國家並熟悉它們,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能從地圖和圖表中分析地理問題,解釋一些地理現象,提高綜合應用能力。
❷ 教育隨筆: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地理老師
一、擁有正確和先進的地理思維
早在1964年,美國地理學家威廉•帕蒂森曾提出地理學有4個傳統,即地球科學傳統、人地關系傳統、區域研究傳統和空間傳統。這實際上是對地理思維及其特性較早的總結。現代中國地理學界一致把區域性與綜合性視為地理學的兩個特性。這種觀點把握並概括出了地理學的兩個最本質、最重要的思維特性。
二、廣泛研讀資料,領會新教育理念
地理課程改革是在全球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應用性成為當代地理學的突出特點的形勢下,是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課程設置必須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終生發展的特定時代背景下進行的。地理課程是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與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必修課程之一,它兼有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性質,是培養21世紀合格公民的必備課程。新地理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識的過程,教師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
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已成為新一輪地理課程改革的主導理念。體現這一理念的地理教學過程,要十分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差異的統一;注重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注重發展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注重以地理知識為基礎促進學生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發展。
三、聯系現實生活 開發課程資源
針對原來地理課程教學內容「學科中心」「知識本位」突出、應用性不強、與學生聯系不緊密等問題,新地理課程融入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新教材採用豐富的形式展示所學地理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及實例,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生活意義和社會意義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