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學研究
1. 《初中地理「天氣和氣候」的教學研究》
亞洲總共9種氣候,最廣的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馬來群島上是熱帶雨林,內西藏是曬高原容山地氣候,西伯利亞以北的是寒帶氣候,我國南方亞熱帶季風氣候,中東大部分為亞熱帶和熱帶沙漠性氣候,非洲5種氣候最廣的是熱帶草原氣候,歐洲5種最廣的是溫帶海洋性氣候
在初中的時候會學,我們老師天天要我們背,背不完死定了,我給樓主幾個字多背多看就行,我就是
2. 初中地理課題研究的題目有哪些,課堂教學
很多,比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氣溫和降水的測定等等
3. 如何提升初中地理教研活動的有效性
一、高中地理活動教學的影響因素 1.高中地理活動教學受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結構影響受年齡階段的影響,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一種較為嚴肅、冷靜的心理特點,在學習中往往處於一種被動地位,不願意將自己內心的想法和觀點表達出來,不利於教師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在高中階段,高中生生理、心理等方面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尤其是他們的自我意識增強了,自我價值觀提升了,在地理學習中往往表現出較強的獨立性,但性格上比較內斂。雖然在地理活動學習中,他們心中對問題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由於內心膽怯不敢表達出來;雖然他們願意接受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但卻不想一味地接受他人的指引和指點,所以總是在矛盾中學習和成長,比較容易壓抑自己的情感,習慣在自己的世界中學習和生活。另外,家長、學生和學校對地理「欠帳」太多,初中地理不作為考試科目,而到了高中,學理科的學生只要會考過關就可以了。在這種情況下,地理被家長、學生、學校視為副科,不被重視,學生因此對地理這門學科產生了一種誤解,即學習地理並不是很重要,這種思想觀念阻礙了高中地理活動課堂教學效果和水平的提高。 2.高中地理活動教學受教師教學觀念的影響在高中地理活動教學中,教師由於受傳統地理教學觀念的影響,把學生達到應試考試的要求作為教學目的,導致了過於重視教學結果而忽視高中地理教學過程的現象。因此,教師認為地理教材中的活動內容並不是很重要,所以將這部分內容簡單地為學生指點一二,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而將完成教學目標當作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將大量的地理知識生硬地教授給學生,很少將地理知識產生的具體過程講述給學生,僅要求學生接受、記憶以及運用地理知識。還有的地理教師正好相反,過分強調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動」內容,在課堂上對這部分內容進行詳細地講解,忽略了地理課堂應講述的重點內容,從表面上看有很好的教學效果,事實上卻很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難以實現最終的教學目的。二、提高高中地理活動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教師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活動」內容,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學習是一種主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不應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就需要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動」內容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解「地球形狀」時,為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可以讓學生在課前用紙折一個帆船,准備一個球,模擬船在球體上航行,平視球面上遠航歸來和去遠航時船的桅桿、船身先後看見的順序,然後再作一下對比,平視放在桌子上平移的紙船,看看二者的區別。教師還要讓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認真做好記錄,根據觀察到的實際情況得出地球是球體的結論。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溝通能力,還使學生切身地體會到了發現知識的快樂。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採用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快速地學習地理知識,還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鞏固學生的知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中「活動」的內容,將這部分內容作為教學素材,既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同時也高效地完成了課後練習任務。利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既有助於教授學生基礎的地理知識,同時又可以提高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的能力,從而實現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效果和水平的目的。 2.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精心安排教學活動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幾乎每個章節後都設置了活動內容,這些活動內容具有一定的差異,有的活動內容側重考查學生的探究能力,有的側重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有的側重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對這些「活動」內容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如:有的活動內容可以應用在課堂教學的導入部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活動內容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教師可以利用這部分內容降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從而實現提高學生解決地理難題及理解地理難點知識的能力;有的地理「活動」內容有助於為學生搜集相關的地理資料提供一定的指導作用,教師可以利用這部分的內容使學生在課堂上展開激烈的討論和交流,從而實現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溝通能力的目的;有的地理「活動」內容,教師可以將其與所教的內容結合,為學生布置一篇小論文,提高學生將理論應用於實踐的能力。總之,教師要善於挖掘地理「活動」的內容,精心安排教學活動,從而實現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水平的目的。
4. 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研課題有哪些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策略研究內容提要:高中回地理課堂教學是學答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人才的重要渠道。在教學實踐中,由於受升學考試的壓力和傳統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目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還普遍較低。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研課題有哪些
5. 如何有效開展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
一、精彩導入,提高地理課堂的趣味性
【案例1】:八年級地理下冊2.10《祖國寶島—「台灣省」 》
同一課題,三節平行課,三位來自不同中學的教師,三種不同類型的課堂導入:
筆者作為其中的第一位上場的開課教師,在講授「祖國寶島—台灣省」時,採用了以下的導入方式:
(欣賞鋼琴和小提琴協奏曲《鼓浪嶼之波》,展示鼓浪嶼日光岩圖片。)
教師講授:每當這悠揚的旋律響起的時候,很多人的心中都會湧起一股思鄉之情,這是一首很多廈門人耳熟能詳的歌曲,名叫《鼓浪嶼之波》。「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見雲海蒼蒼,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這首歌的歌詞樸素而真摯,像老水手對親人講故事一般,深情地把鼓浪嶼與美麗的基隆港聯系在一起。那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於哪裡呢?
學生回答:台灣省
教師講授:對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章「沿海萬里行」的第十節「祖國寶島——台灣省」。
教師2:以視頻《七子之歌——台灣》導入,並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因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
教師3:以《反分裂國家法》引入,接著播放視頻、圖片等說明台灣省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
無論是歌曲欣賞、視頻資料,還是其它方式的導入,三位老師對該課的導入都做了精心的准備。「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課,往往需要一個恰當的課堂導入。它或者給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題,能為教學設計的層層深入做好流暢的銜接,使課堂一開始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將學生緊緊吸引,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當然,課堂導入的用時要恰當,一般是3~5分鍾,它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脫離教學內容。
二、優化教師課堂提問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節優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安排提問環節的課堂教學,無論教學設計如何完整出彩,教師的「獨角戲」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學生主動參與、各抒己見的舞台,它終究是不成功的。課堂提問涉及問題的設計和問題拋出後的「後續處理」。
(一)問題設計清晰明了,目的明確。
【案例2】:七年級地理下冊2.2《南亞》之「南亞的位置和范圍」
在講授《南亞》一節中的「南亞的位置和范圍」時,其中一位教師進行了這樣的教學安排:先請同學用紅筆畫出南亞與亞洲其他地區的界線,用藍筆描出印度半島的海岸線,再用紅筆描出北回歸線。當學生將這些重要線條勾勒完後,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南亞位於哪些地理事物之間?大部分學生感覺一頭霧水,舉手回答者寥寥無幾。
究其原因,關鍵在於這個問題問得太模糊了。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脈、河流,又或是寬廣的海洋?選擇的餘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誤導。倘若把這問題改成:「南亞位於什麼山脈和什麼大洋之間?」那麼學生選擇回答的內容就非常明確,也才有利於教師有效控制教學進程和方向。由此可見,課堂上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精心設計,具有明確的指向,陳述盡量具體化,突出啟發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領。
(二)問題提出後,要學會等待、善於傾聽
【案例3】:《祖國寶島—「台灣省」 》之景觀圖片欣賞
有一位教師在用課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觀圖片後,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台灣風景如何?學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沒有去過。接著該教師進一步設問: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學來自台灣,請舉手一下。這時底下的那位台灣籍學生非常興奮地舉了手,並已做出要站上來發言的准備。可惜這位教師並沒有給他發言的機會,用了一句「哇,你這些地方都去過了,太讓人羨慕了!」敷衍了事。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有一名台灣籍學生,為何不給他機會來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家鄉呢?本來可以塑造的課堂教學亮點就這樣無端地錯過了。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應該鼓勵學生自主發問或回答,切忌漠視與干涉;另外,問題提出後,不能一問完就馬上叫人回答,要給學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間。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認真傾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學生回答完後,教師還應作中肯評價。
三、不可或缺的教學承轉
(一)由已學知識承轉到新知識:
【案例4】:《南亞》之「南亞的地形」
教師講授:在講南亞地形特點之前,我們回顧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點。
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那麼,南亞的地形特點又如何呢?
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教師概括總結:
北部:喜馬拉雅山地
三大地形區中部: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這樣的教學承轉不僅讓學生回顧了已學知識,還鼓勵他們在原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知識,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向更高的層次。
(二)由相互關聯的兩個知識點之間自然承轉
【案例5】:《南亞》之「南亞的河流」
教師講授:一般來講,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勢的塑造者。一條大河經過的地方會沖積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是由亞馬孫河沖積形成的。那麼,南亞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主要由哪兩條大河沖積而成的呢?
學生回答:印度河和恆河。
教師講授:那這兩條河流有沒有受到地形地勢的影響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南亞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勢制約,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區。南亞地形受河流影響,在中部塑造了廣闊的沖積平原,成為主要農業區和人口密集區。
一個個發現在教師的及時引導下,成為新教學內容的起點。同時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伴隨每個承轉引出的探究活動步步深入,讓學生自主感悟到了「地形與河流」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微妙關系。地理課追求精細化教學,正是這些「功不可沒」的教學承轉保證了課堂教學如行雲流水般順暢。但值得一提的是:各教學環節之間那些不可或缺的承轉,終究不是教學內容的重點所在,過渡時應該簡化處理。
四、合理安排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當堂完成的一些學習任務或活動,也是課堂教學落實基本知識點、強化重難點的有效方式。教師在安排課堂練習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材「活動」模塊里的題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課堂練習,是對教材內容的及時補充,教師分發布置的課堂練習材料應該是在「活動」模塊里的題目順利完成的前提下進行,切忌喧賓奪主。
(二)課堂練習題的設計從標題到內容,都應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盡量新穎有趣、富於變化而又難度適中。
1、在標題用詞方面,將傳統的「填空題」改為 「這些知識你記住了嗎?」,「單選題」 改為「你能找到正確答案嗎?」,「連線題」改為「找搭檔」,「讀圖題」改為「這些地理事物你熟悉嗎?」,僅僅幾個字的變化有時能於無形中激發學生做練習的興趣,並通過練習產生有意義的學習。
2、在內容選擇方面,應與教學目標相一致,除了給學生一些知識記憶性的練習外,還可布置一些能夠給學生提供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發揮空間的題目。
(三)先小結後練習:初中生正處於智力發育成長期,接受知識容量較為有限,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大量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識,更別說靈活運用到題目中。因此,課堂練習前,教師要給學生以適當的幫助:學生獨立做練習前,教師對作業做適當的解釋並先復習幾個和課堂練習里相關的例子;學生開始做練習後,教師應在小組間來回巡視,及時給那些解題有困難的同學提供必要的講解。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滲透於教學過程中的方方面面。教師應具備深厚的專業素養和在專業實踐歷練中不斷加以鍛造;樹立「開放性」課堂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探究舞台,用創造性的「教」引導學生創造性的「學」,切實有效地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學科教學質量。
6. 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淺談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
內容摘要: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認真磚研和設計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障;著眼於誘導,抓「興趣點」能使學生「愛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著眼於疏導,抓「知識點」能使學生「學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著眼於指導,抓「能力點」能使學生「會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教師要通過精心導入、優化教材、講究教法,來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落實「三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初中地理課堂充滿生命力,有利於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全面發展。
關鍵字:地理 課堂 教學 興趣 知識 能力 有效性
有效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為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教學活動。教師的什麼因素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呢?研究結果表明教學行為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只有增加有效教學行為,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即通過教師有效地「教」實現學生有效地「學」。本人就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了以下嘗試。 一、鑽研課程標准 科學設計教學目標
課程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南針」。從宏觀上看,初中地理課程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個方面。通過課程的實施,使學生能夠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養成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每堂課的教學又有相應的具體教學目標。為此,教師要鑽研課程標准,課前認真備課,既熟悉每堂課教材的內容、體系、特點和優勢,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又熟悉學生實際,科學設計教學目標、獨創性地擬寫教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剖析熱點、科學的組織課堂教學進程。 二、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於認識掌握事物,並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郭沫若說:「興趣出勤奮,興趣出天才。」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探索該事物的奧秘。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無疑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導語激趣
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在地理新課開始時要緊扣教材精心設計一個「開場白 」,或提出疑問,或創設情境,或反激情,或以舊引新,讓學生迅速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做到「課伊始,趣已生」。 2、行程激趣
「領導標新二月花」。地理教學過程應是一種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美的行程。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好地理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讓學生感覺到上地理課
就象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間小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勝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內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感到驚訝、刺激、疑惑、懸念,產生「逼人期待」的教學魅力,從而打動學生的感情,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演示激趣
地理研究的對象,其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學科知識,單純依賴學生裝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藉助地球儀,各種地理教學掛圖、拼板、地理景觀圖、電視錄像、幻燈片、投影儀和各種課件,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方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4、語言激趣
教學中對於內容比較抽象而無掛圖、插圖的內容,利用生動有趣、富於啟發、和諧動聽、節奏明快的語言,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地理知識。可巧借古詩教學:如講氣候時用「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夏):「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冬)。還可採用成語和謎語進行教學。 5、插敘激趣
教材中常用一些比較重要但又很抽象的內容,教師若適當地引用一些教材有密切關系的,學生愛聽的,且真實的、生動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證,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6、討論激趣
分小組討論地理知識,能使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這種討論范圍小,周邊環境熟悉,學生敢想敢說,無拘無束,興趣高。討論式教學給學生的主動性學習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在討論中,學生能抒發自己的見解,當對同樣的問題持有不同的看法時節,討論給予參與者解釋自己的觀點的機會,這樣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不僅解答了自己的疑問,同時在解答其它同學的疑問的同時對自己所掌握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深化,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參加小組討論,傾聽小組討論結果的匯報等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並作適當的指導,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提高課堂效率。 7、歌謠激趣
教學中可抓住地理知識的關鍵內容,編成簡潔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謠,學生頗感興趣,記憶較快。如學習「黃河的治理」,可編歌謠「黃河之水天上來,萬里奔騰入渤海,捲走黃沙十六億,填充華北覺降帶,走南闖北拐大彎,泥沙滾滾多危害,淤寒河道高築壩,造成懸河飛天外。」又如學習「極地地區」(「科學考察的寶地」)可編歌謠:「南極地區,資源豐盛;鐵礦煤炭,淡水儲存;海洋生物,鯨蝦成群;冰川地質,需要考證;長城中山,南極紮根,北極考研,大功告成;深海取樣,采雪鑽冰;科學考察,如同會診。」同時適當引用民謠、諺語進行教學,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可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8、情感激趣
在教學中投入教師的情感,就是情感教學,實踐證明:情感教學是上好地理課的有力保證。師生之間的情感是一種特殊的情感,它是在師生教學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教師的情感,不僅影響著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態度,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如果教師能熱愛自己的學科,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循循善誘,就必然能感染學生,使之與教師的情感產生共鳴,激起學生的求
知欲。而師生之間的情感,主要取決於教師的情感。 三、對「知識點」的把握要做到如下幾點: 1、抓住主幹知識,構建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就像一棵大樹,有主幹、有細枝、還有末葉。但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抓住主幹知識,沒有主幹,枝葉就沒有了依託。構建知識體系,使主幹知識凸現眼前,知識脈絡清晰,便於學生理解掌握。 2、抓住知識聯系,說透因果關系
任何一個地理事物都是和周圍其他事物聯系的,一個地區的地理環境或地理特徵正是在多種因素綜合影響下形成的。因此,地理課堂教學還不能只著眼於學生知識的積累,還應注重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尤其在講述一個區域自然環境時,更要注意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植被、河湖等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影響。例如:歐洲的氣候深受大西洋的影響,與同緯度的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相比,其主要特徵是比較溫和濕潤。這是因為:(1)歐洲大部分地區處在盛行西風帶;(2)西瀕遼闊的大西洋,海岸線漫長曲折,眾多的內海和海灣深入內地;(3)沿岸有世界最強大的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經過,源源不斷地給歐洲大陸輸送熱量,使西風更加溫暖濕潤;(4)地形以平原為主,且東西連貫成片,主要山脈多呈東西走向,便於濕潤的氣流送進大陸內部。由於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形成了歐洲氣候的突出特徵。其中溫帶大陸西岸的地理位置是形成氣候的主要因素,而地形、海陸輪廓和洋流則起到促進和加深的作用。再往縱深聯系,歐洲的地形和氣候特點,又決定了歐洲河網稠密、水流平穩的水文特徵,從而為發達的內河航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布魯納指出:「掌握事物的結構,就是允許許多別的東西與它有意義地聯系起來,並以這種方式去理解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抓住知識聯系,有助於學生全面地分析思考問題,獲得明確而全面的地理概念。 3、抓住重點難點,達到理解突破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重點知識是對學生學習和發展有用的關鍵知識,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突出,但並非機械重復。如中國地形知識中「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重點知識,教師可先從海拔高度與地形類型入手,加深三級階梯概念並具體說明階梯界線,然後深入分析其對氣候、河流、交通、水能等方面的影響,最後從平面圖到剖面圖,印證概念,建立空間立體的概念。
難點知識一般是學生難以感知和體驗的知識。在地理學習中,很多知識往往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所以理解這些知識是學生能否掌握和運用新知識的關鍵。教師要藉助多種教學手段,予以點化,使之清晰。例如,在學習「西北地區」時,為了讓學生能形象地感悟到西北地區的乾旱以及乾旱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可在教學中插入通過電影「美麗的大腳」中的一段情節——年輕的城市女教師第一次來到西北農村,洗漱完畢後,正想把水倒掉,鄉村女教師趕緊阻止,並把用過的水端到孩子們面前,讓好長時間不捨得用水洗臉的孩子沾點水洗洗,然後再把剩下的水讓驢也飽喝一頓„„這一情節無疑會對學生產生強烈的震撼,對西北地區「乾旱」這一突出區域特徵的掌握自然迎刃而解。 四、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
新的課程理念認為:「教會知識只能讓學生擁有過去,而教會學生方法才能真正的面向未來。」因此,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會學」,即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能力培養與知識傳授緊密結合,是伴隨著一系列的思維活動進行。知識向能力轉化,思維是橋梁,思維能力是智力發展的核心。由於地理學科中的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都很豐富,因此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地理學科具有鮮明的區域性和綜合性的特徵,在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時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地圖,可活躍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
地理學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並致力於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演變規律。因此,地圖作為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的信息載體,是地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直觀教具。空間概念的建立,必須憑借地圖來呈現,這是地理學習的重要特徵。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可構建以地圖教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每一個環節都應注意充分運用地圖,引導學生讀圖、識圖、析圖、填圖、繪圖„„只有掌握地圖技能,熟悉地理的圖像語言,牢記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才會靈活地進行空間想像,開展空間思維活動。
2.加強區域對比分析,能發展學生的綜合分析思維能力。
區域性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初中地理內容也以區域地理知識為主。各種地理要素在地域組合上的不同,導致了各地區之間的差異。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可通過指導學生區域對比分析,如從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礦產、植被„„等諸地理要素對「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進行分析,使學生能更容易掌握各地區的綜合特徵及其形成原因,並由此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3.講清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是促進地理思維的關鍵。
由於地理事物普遍聯系的,因此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教師要講清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引導學生在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系,這是促進地理思維的關鍵。要善於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聯系起來,首先要善問:「為什麼?」這樣便會養成由果推因的良好地理思維習慣。如學生在學習中了解到世界雨極是印度的乞拉朋齊。那麼為什麼乞拉朋齊會成為世界的雨極呢?結合地圖,根據乞拉朋齊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南亞季風氣候的特點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齊位於喜馬拉雅的迎風坡,會形成大量的地形雨。這樣,氣候便與地形、位置等地理要素相互聯系起來,促進學生地理思維,也有利於對知識的理解。
實踐證明,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認真磚研和設計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障;著眼於誘導,抓「興趣點」能使學生「愛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著眼於疏導,抓「知識點」能使學生「學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著眼於指導,抓「能力點」能使學生「會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教師要通過精心導入、優化教材、講究教法,來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落實「三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初中地理課堂充滿生命力,有利於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全面發展。
--網路文庫
7. 初中地理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
一、探究式教學及其本質
探究式教學改變了以往以教師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充分參與其中,從而達到教學的真正目的。
探究式教學就是用探究的方式達到尋求真理、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式,是以探究為基本特徵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
探究式教學的實質就是著眼於學習者自身學習過程中的「有意義學習」,即在探究式教學里,學生們不僅僅是獲得知識,而且是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學會學習。正因為如此,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已將探究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理念提出,即探究教學已不再局限於純粹的科學探究。那種認為只有從問題的提出、證據和資料的收集,到實驗過程、解釋的形成及檢驗和結論的得出都是由學生自主發現、獨立完成的活動才算探究,實際是將探究式教學神化而人為地抬高探究式教學模式門檻的狹隘認識。當然,我們也反對教學中隨意地結合一些人們早已熟悉的教與學的形式貼上探究的標簽的做法。只有對適宜探究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探究才能真正發揮探究式教學的作用。
二、中學地理探究式教學適宜性分析的思維框架
探究式教學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的教學策略之一。教學實踐證明,教學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是否選擇了適當的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只是眾多課堂教學模式的一種,是否選用該模式進行課堂教學,要視知識的特點而定。通常所說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表明教學方法設計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同樣探究式教學方法有其自身的特點、適用范圍和適用條件。
1.探究式教學應服從於教學目標
教學方法是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而服務的。教師需根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對於較低層次的地理教學目標,可選擇教學信息傳輸量較大的教學方法,比如,系統講授法和圖示講授法、講演法等。對於較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則可選擇探究式教學方法等。
2.探究式教學應符合教學內容特點
不同地理知識探究性的強弱或適宜探究的深度有所不同。有些知識內容,不易於設計成通過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去獲取;一些內容的學習,用探究的方式不僅效率低,而且效果往往不如直接學習。
以現代認知心理學關於廣義知識的定義來考察,地理知識可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三類。地理陳述性知識是回答「在哪裡」「是什麼樣」的知識,如地理術語、地理名稱和地理分布等地理事實性知識。地理陳述性知識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一般以觀察、記憶為主,通過聽講或閱讀就可以為學生掌握
8. 如何做好初中地理教學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初中地理老師
1、趣味導課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可以運用一些風趣幽默的謎語導入的方式,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使學生們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比如,可以用「紅麵粉」猜謎底「丹麥」來導入,使學生們在測謎語過程中,學習到地理知識,從而對學習地理知識充滿興趣。
2、恰當使用多媒體教學工具
眾所周知,圖畫在初中地理課本中占據著非常大的比例,而且學生們也更加喜歡去研究圖畫,而不是去讀文字,因此,教師根據學生們這一心理特點,結合多媒體技術,將一些課本上的圖畫通過多媒體技術放映出來,這樣可以使課堂顯得更加生動、形象,學生們也會覺得好像身在其中一樣,這將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們對地理知識的記憶力和分析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們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比如,教師在將兵馬俑時,可以將一些有關的圖片和視頻播放出來,教師可以在講台上以便播放以便講課,這對吸引學生們上課注意力來說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學生們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到地理知識,這對培養學生們學習地理的興趣起著重要作用。
3、利用互助合作激發興趣
對於大多數初中生來說,非常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們的這些特點,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合作的方式來學習地理知識,在相互學習過程中,學生們能夠親切感受到同學們身上的優點,這對很多學生們來說都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這對提高學生們學習地理的興趣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比如,教師在講「我們臨近的國家」這一章中的「日本」這個國家時,可以將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然後讓這幾個小組去准備有關的材料,在這個准備的過程中,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們才華的發揮,使學生們在相互鼓勵、合作的氛圍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對地理知識尋找的過程中,使學生們對這個學習過程中充滿興趣,並且能夠促使學生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去,這對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質量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採用游戲化教學模式
每個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都離開游戲的陪伴,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顯得是非常快樂,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徵,使學生們可以通過以游戲的方式來認識地理,學到地理知識,這樣將會使學生們對學習地理充滿興趣,心理對上地理課堂也是充滿希望,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將全班同學分成兩組,兩組之間進行猜地理知識游戲,其中一個組的成員來描述,讓另一個組的所有成員來猜,學生們在這個游戲過程中,一方面會使學生們學到更多地地理知識,另一方面還能開闊學生們的眼見、發散思維,不斷進行思考,同時也能夠使學生們在輕松、愉快氛圍中學到更多地地理知識,這對學生們來說是最重要的,使學生們對學習地理知識充滿興趣。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鄉土地理的滲透,有助於學生了解自身所處環境的地理知識,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在實踐中有效地應用,進而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加強學生的地理知識的學習,並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人地和諧觀,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教師應積極研究符合實際環境情況和學生個體發展的有效教學方式,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有效地滲透鄉土地理,使學生充分認識地理知識的現實意義,積極自主的學習地理知識。
1、初中地理教學中鄉土滲透的意義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身邊的鄉土地理內容,能夠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中概念的理解,幫助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教師在講解一些抽象知識時,可結合鄉土地理知識將抽象知識轉化為直觀存在的事物,使學生更容易理解,並意識到地理學習聯系生活的重要意義,從而積極深入生活、觀察生活和了解生活,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地理學習水平。雖然我國近年來,經濟不斷進步和發展,但是我國很多地方還屬於貧困落地區,面對當下的實際情況,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家鄉的現狀、所存在問題,進而使學生思考、分析當前家鄉發展前景,使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初中地理教學中鄉土滲透的策略
2.1.教師要熟悉本地地理
教師要對當地的地理了如指掌,才能高質量的完成初中地理中的鄉土地理教學。一些學校中很多教師都是外地人士,要教好鄉土地理,就必須熟悉當地環境,收集本地地貌特點、風景名勝等地理資料,還有一些鄉土文學、鄉土歷史等方面的資料。不僅拓展教師的視野,加深對當地地理環境的認識,也能夠在進行鄉土教學時,對學生如數家珍地娓娓道來,用自身的知識和對本地環境的感情,感染學生,充分調動學生深入學習的積極性。
2.2指導學生進行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是對自然界中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感知活動,將地理教學的內容直觀、形象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分
9.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
在編排小組時,應根據班內的實際情況,有意識地將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生進行專分組,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屬質」的原則,即小組內學生的學習成績、交際能力、性別、個性等方面有一定的差異,而班級小組之間基本上是相似的,均衡的,其目的是為了在學生合作的過程中做到組內合作,組間競爭,讓每一個學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習困難的學生在互相幫助中不斷進步,讓學習優秀的學生獲得自信。小組的劃分也是多種多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