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設計
1. 第五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在人教版教材
網上有很多................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學設計 一、內容分析1.設計思路這段內容要講清楚專的兩個核心概念是「差屬異的空間尺度」和「差異的變化規律」。教材內容也圍繞這兩個概念展開。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無論在自然地理過程上,還是在自然地理特徵上,都存在著顯著的空間(地域)差異。而空間差異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講的那樣,海陸差異是全球性的地域分異,陸地上的自然帶是相對較小尺度的地域分異。還有更小尺度的區域差異。從哲學的角度看,差異是絕對的,而統一是相對的。建立這個概念極為重要,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加科學地分析地理問題。例如區域比較是地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選擇比較的區域,在空間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2.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並舉例說明
(1)自然地理環來境主要由地貌、源氣候、水文、生物、土壤五要素組成,各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他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境的變化,組成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8分)
(2)舉例: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下沉氣流及來自內陸的信風控制,氣候極其乾燥(氣候)。由於水分不足,地表徑流很少或全無(水文),風化作用強烈,形成大片沙漠(地貌、土壤),動植物極少(生物)。(12分)
(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
3.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自然地理環境來的整體性與差異自性
1.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2.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3.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以全球變暖、生態破壞等環境問題、厄爾尼諾、青藏高原隆起等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對地理環境整體性的理解。
2.考查自然帶、自然景觀的地域分異規律及影響因素。
3.以區域圖、模式圖切入,考查自然帶、自然景觀的地域分異規律及成因。
4.利用區域氣候、區域地形圖考查自然帶的類型、分布及成因。
4.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即自然地理過程無時不在;②各個要素的發展演化是同步的,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③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
5. 以高中必修1第四單元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為例,說明學情分析對地理教學目標設計的意義
教材的第二、三、四章分別從各自的角度介紹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幾個要素——大氣、水、地貌。本章內容在於向學生揭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互相制約的,從而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而差異性是絕對的。自然地理環境在一定方向上發生分化,形成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本章的理論性較強,教學時應選取相應的圖片或錄像等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地理環境,使學生產生充分的感性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通過學習,應使學生理解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內涵和陸地環境地域分異的規律。通過本章內容的學習,還應使學生建立動態的、聯系的、立體的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
課時安排:共5課時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
課時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2
課時問題研究 如何看待我國西北地區引進歐洲冷季型草坪
1課時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從容說課
要使學生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就要先讓學生了解地理環境的復雜性。教學中可通過一段錄像來引出這一問題,選取的地區應具有典型性和鮮明性(如西雙版納或內蒙古草原),引導學生分析景觀錄像中各地理要素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因就是地理要素間不是簡單的匯集,而是各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通過教材P93活動,以生物為例,說明地理環境的要素通過與其他的要素之間進行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改變了其他要素的性質,從而改變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性質。在理解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之後,又從三個方面詮釋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懂得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不能把地理要素彼此割裂開來,而應充分認識到各要素之間的密切聯系,統籌考慮,避免不合理的利用給生態帶來不良的後果。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2.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3.使學生樹立普遍聯系的觀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慮各地理要素的關系,避免牽一發而動全身。
過程與方法
1.探究與活動,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利用景觀圖片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統籌考慮。
教學重點
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因。
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的演化過程具有統一性。
4.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教學難點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課時安排
2課時
6. 地理環境 整體性原理
組成陸地環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當××要素發生變化後,其他要素隨之發生變化。例如,當砍伐森林(植被)後,地表攔截大氣降水(氣候)的功能下降,下滲減少,地表水(水文)匯流速度加快,對土壤的侵蝕加強,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貌),由此導致土壤貧瘠。
植被破壞後,光合作用減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減少,影響大氣的成分,這樣的連鎖反應,最終導致整個自然地理環境的改變,即「牽一發而動全身」。
(6)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的4大應用
(1)分析地理環境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徵協調一致的關系。常分析某一區域景觀的成因,如結合地理位置分析氣溫、降水等對生物景觀的影響。
(2)分析地理環境某一要素變化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變化。一般結合區域圖、景觀圖、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運用各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3)根據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分析一個區域的變化對其他區域的影響。常結合某一地區環境的變化分析環境問題成因;結合題目提供的自然現象或過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與之相關地區內在的關聯性和演變運動過程中的因果關系。
(4)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在協調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時,必須考慮陸地環境的整體性特徵。在分析具體問題時要遵循「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思路。
首先明確人類活動所牽的「一發」是哪一要素,進而逐一分析這「一發」的變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發生的變化,最終導致「全身」呈現出怎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