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地理教學研究
⑴ 如何利用鄉土地理激活地理課堂教學
首先,了解和知道初中地理學習的目的:1、建立高中地理學習的地專理背景知識:我國及屬世界主要地區(國家)的自然地理特點和社會經濟特徵,如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農業、工業、交通、商貿、旅遊、人口及民族、城市、科技、市場、國家政策等。2、培養高中地理學習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讀圖提取信息、地理特徵描述的基本術語、地理研究的基本思路等。其次,根據教案的進度,把當地相關的知識以案例或圖例等形式,陳列給學生進行探討,讓學生分小組分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也可以實地勘察驗證學到的知識點,活學活用,融會貫通,掌握學習和分析的方法。所謂贈人以魚不如贈人以漁。
⑵ 如何在初中地理中實現鄉土地理教學
一、鄉土地理的重要性 《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對鄉土地理學習有以下幾點要求和 建議:1.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2.鄉土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 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提倡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如何 以鄉土地理為載體進行綜合性學習、開展出富有實效和新意的探究性實踐 活動!課程形態的多樣化是新思路,課程形態有兩種模式可供借鑒。一是 單獨設鄉土地理課,教材中精選出專題性素材、提供眾多的知識生長點, 橫向可與其他學科聯系,縱向可深入到研究型課程,從而構建出一個開放 的課程形態;二是與相關學科綜合,設立鄉土綜合實踐課程。這樣可集中 有限的教學課時和各自為政的教師,優化課外活動的組織形式,體現精簡、 高效原則,提高教與學的綜合效益。同時還有助於校園鄉土文化氛圍的形 成和學校特色的重新提升。因此要從校本課程開發的高度來認識鄉土綜合 實踐活動課的設計和實施。與之相關的學科整合問題、綜合實踐基地建設 問題、學生小課題研究指導問題亟待深入思考。 二、地理教學與鄉土地理研究活動相結合 鄉土地理學習實踐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這既是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興趣 的途徑,也是鄉土地理教學實踐性特點的要求。鄉土研究活動是以小組或 個人形式參與的專題研究活動。我們對本校初三學生鄉土地理學情的調 查:部分學生對家鄉地名探源、歷史人物、環境保護等研究性話題有濃厚 的興趣。教學中可引導他們作一些較為深入的探究性學習。或向學生提供 實踐與探究課題,如盤縣各鄉鎮民間諺語、天氣狀況、著名旅遊資源(碧 雲洞、盤縣大洞等)、農業產業結構(畜牧業、成坡改梯、退耕還林等)、 主要自然災害(暴雨,多山洪、泥石流等)、項目建設(響水煤礦、哮天 龍水庫、松河煤礦、紅果循環經濟型煤焦化等),並進行具體指導。指導 學生深入實踐活動調查研究,其過程一般應遵循如下幾個步驟。確立階段 調查研究具體實施方案,這個方案包括此次調查研究的人員、對象、時間、 地點、具體目標或指標、具體方式方法和步驟等。調查實施,這是整個調 查研究的非常關鍵的一環,是收集資料和數據、獲取第一手資料或信息的 必需途徑,通過有組織的研究活動了解當地地理、歷史、經濟文化建設等, 研究活動能進一步強化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並在實踐中發展其創新能 力。 三、鄉土地理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相結合 「鄉土地理」教學作為綜合學習和素質培養的載體,學生通過學習「地 域和地圖」、「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礎 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有可能將所學到的地理方法運用於鄉土地理的學 習;同時.由於「鄉土地理」所屬的范圍就在學生身邊,更加貼近學生生 活實踐,因而更利於學生開展野外考察或社會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因此, 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對於提高學生的綜合 國民素質是十分重要的。如我國目前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貧窮落後 的面貌還沒有徹底改觀。在向學生介紹國情時,廣泛結合鄉土地理材料, 把本鄉本土有利和不足的事實,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並對學生寄予殷切 期望,要求學生正視現實,努力學習、艱苦奮斗,為祖國的發展奮發圖強, 增強學生愛國、愛家鄉的情感。又如課程標准中要求:「鄉土地理要結合 所在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區域地理特徵,體現人地關 系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不 損害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可持續發展觀念,是人們在反思人類改造利 用自然的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只通過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是難 以真正確立的;而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結合觀察、考察、調查等實踐分 析自然條件對家鄉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文化、生活諸方面的影響以 及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等事件對家鄉自然環境的影響在理論聯系實際中 才能逐步確立。換句話說,可持續發展觀念的確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 鄉土地理的學習較好地體現了這種實踐。 總之,鄉土地理教學內容可以密切聯系當地經濟建設實際,使教育更 好地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使學生更好地學習並掌握地理知識和應用實 踐,為將來的再學習和深造打好基礎,在素質教育大力推進和新課程改革 全面實施的今天,鄉土地理更值得我們一線的教育工作者關注和實踐。
⑶ 如何評價一個地區的鄉土地理
前言 "鄉土"一詞一般解釋為"本鄉本土",這是一個區域概念. 而"鄉土地理"反映一個區域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結合的關系,鄉土地理也一直是我國中學地理的重要內容之一. 我國《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2011版)中規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分為四大部分: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鄉土地理要結合所在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區域地理特徵,體現人地關系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中的課程目標也提出"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和研究,做出評價,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等等,這些都對中學鄉土地理教學提出了具體要求
⑷ 簡述鄉土地理人文調查的目的和意義
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實現上述教學目標也就能充分體現學習鄉土地理的重大意義。
1.一般說來,鄉土是學生自幼生活並在這里成長的地方,因而也是學生所熟悉的地方通過鄉土地理學習,能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家鄉伴隨自己成長而發生的變化。也就是說,鄉土地理具有更貼近學生生活的特點。因此象鄉的山山水水、家鄉人民的勤勞奮發的精神、家鄉的 變化等等,這些都是學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動的事實,其遠勝於一般地理教學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圖片展示或錄像等音像展現的事實因而也就更有助於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同時,家鄉的故土情結,可以激發學生樹立改造家鄉、建設家鄉的崇高志向,這就有助於促進學生將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付諸實踐。
2.鄉土地理的學習,因其可緊密聯系當地社會和經濟建設的實踐從而能有力地促進課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聯系。九年義務教育地理教學中所涉及的諸如區域地理位置的評價、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分析影響區域農業或工業生產的地理因素、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 防災減災等地理基礎知識以及繪制地圖、地理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學生都可緊密結合鄉土地理的學習應用於地理實踐。
3.這樣的地理實踐還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因為其打破了封閉式的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可以在家鄉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通過自由選擇家鄉地理環境某幾個要素或某一要素開展綜合或專題的研究,這對培養他們的探究學習能力無疑是極為有益的。
4.通過這樣的地理實踐,不僅有助於培養、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還可在考察、調查等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等。
⑸ 地理研究性學習
一、對探究性學習方式的理解和認識
探究學習是指針對某一具體問題展開研究式學習的一種方法,一般這樣的問題帶有一定的新穎性、不確定性、現實性和情趣性,探究學習以學生對問題的濃厚興趣和強烈動機為前提,所以不是所有問題都需要進行探究,對探究的問題要認真選擇。
探究學習模式的基本特點是:①以問題為中心,以問題解決為目標;②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活動;③著眼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④關注知識的建構和運用。
探究學習實際上是「任務驅動型」的學習。探究學習必須有明確的任務交待,探究什麼、探究目標、怎麼探究等等,教師事先要有計劃。新教材中,設計了一定數量的學生探究活動,有些需要課內外結合來完成,有些可以讓學生個人獨立完成,有些需要幾個人的合作完成,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二、探究性學習方式的應用
根據探究性學習方式的特點,我著重在「探究什麼」、「怎麼探究」上面下功夫,通過如下幾方面的教學,讓學生自然地應用到探究性學習方式。
1、結合鄉土地理教材,增設探究性活動和問題。我在進行教材整合時,盡量結合鄉土地理教材,結合懷化的教育實際,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習鄉土地理知識,也是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一環。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從愛家鄉和愛故土做起,而鄉土地理是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取之不盡的寶藏和財富。研究、挖掘、開發鄉土地理教材,無疑是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內容。從這個定義上說,整合鄉土地理教材既豐富了地理教材的內容,又是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形式。
2、探究身邊的地理知識,激發學生的地理興趣。在教學中緊密聯系學生個人經驗與生活環境,更充分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地理課程理念,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地理興趣。比如在學習大氣對太陽的削弱作用時,可以提出生活中的問題:「為什麼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學習大氣對太陽的散射作用時,可以提出 「為什麼交通警示燈呈紅色,汽車尾部呈紅燈?」再如,學習我國民居特色時,提出「北平南尖」「南轅北轍」、陝北窯洞、傣族竹樓……客家「圍屋」的問題。還有根據冬夏季的作息時間表來體驗「隨季節的不同,各地晝夜長短也不同」,「太陽光照進教室距離的遠近」說明太陽高度角的大小隨季節變化的地理現象等。對於這樣的教材資源,學生感到既親切又熟悉,從而樂於接納,容易響應,可以真正體會到地理就在身邊,就在生活之中,容易在感知和親身體驗中學習,形成學校、社會、個體相互聯系的開放型學習方式,既拓寬了學生地理學習的空間,又滿足了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⑹ 鄉土地理的鄉土地理教學的意義
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實現上述教學目標也就能充分體現學習鄉土地理的重大意義。
1.一般說來,鄉土是學生自幼生活並在這里成長的地方,因而也是學生所熟悉的地方通過鄉土地理學習,能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家鄉伴隨自己成長而發生的變化。也就是說,鄉土地理具有更貼近學生生活的特點。因此象鄉的山山水水、家鄉人民的勤勞奮發的精神、家鄉的 變化等等,這些都是學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動的事實,其遠勝於一般地理教學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圖片展示或錄像等音像展現的事實因而也就更有助於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同時,家鄉的故土情結,可以激發學生樹立改造家鄉、建設家鄉的崇高志向,這就有助於促進學生將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付諸實踐。
2.鄉土地理的學習,因其可緊密聯系當地社會和經濟建設的實踐從而能有力地促進課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聯系。九年義務教育地理教學中所涉及的諸如區域地理位置的評價、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分析影響區域農業或工業生產的地理因素、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 防災減災等地理基礎知識以及繪制地圖、地理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學生都可緊密結合鄉土地理的學習應用於地理實踐。
3.這樣的地理實踐還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因為其打破了封閉式的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可以在家鄉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通過自由選擇家鄉地理環境某幾個要素或某一要素開展綜合或專題的研究,這對培養他們的探究學習能力無疑是極為有益的。
4.通過這樣的地理實踐,不僅有助於培養、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還可在考察、調查等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