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隋唐地理學

隋唐地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1-29 13:54:42

『壹』 隋唐的科技成就、急啊!!

隋唐科技十大成果
第一,隋唐五代在天文歷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隋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劉焯編制的《皇極歷》,運用等間距二次內插法計算日月的運行,歲差的准確值高於歐洲;他還提出了測量子午線長度的設想,否定了 影千里差一寸 的傳統說法。唐王希明編輯而成的七字長歌《步天歌》廣為流傳,極大地促進了天文知識的普及。唐代徐昂的《宣明歷》,測得黃道和赤道交角為23°u65299X5′,與現代理論數值僅差0。5′左右。開元時期僧一行制訂了《大衍歷》,為後代歷法家編歷提供了固定的模式。一行還是實際測量子午線的創始人,並測得子午線每一度長為351。27唐里。
第二,隋唐五代在數學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隋代天文學家劉焯在制訂《皇極歷》時,首先創立了等間距的二次內插公式,這是數學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唐代著名數學家王孝通,把畢生精力都用在數學的研究上,他的最大貢獻是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創作了《緝古算經》;在這部算經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三次方程式的正根解法,對古代數學方程式理論作出了卓越貢獻。唐高宗時,曾令太史令李淳風與算學博士梁述、太學助教王真儒等人注釋十部算經。這十部算經是:《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五曹算經》、《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張邱建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經》和《綴術》。 十部算經 對古代數學成果的推廣和普及,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後,還有名為《夏侯陽算經》的韓延算術,全書3卷共83個例題,多為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所常用的數學知識和計算技術。據史籍記載,這一時期的算學家,除了劉焯、王孝通、李淳風、僧一行外,還有陳從遠、龍受益、邊剛、劉孝孫等人,他們都在數學領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第三,隋唐五代的農學特別發達,有著豐碩的成果。隋文帝採用北朝以來的均田制,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唐王朝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獎勵墾荒,安定農民生活,發展農業生產,出現了 務在農桑 、 時尚稼穡和 勤於稼穡 的社會風尚。農業生產的蓬勃發展,也促進了農業技術的進步,精耕細作,整地保墒、擴展良田等農田管理技術取得了重大發展。當時,還科學地解決了引水、排水和灌溉的技術問題。唐代出現的曲轅犁 起撥特易,牛乃省力 ,在古代犁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唐代的茶葉生產和製作技術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陸羽編著的《茶經》,是世界第一部茶文化專著,對茶樹的栽培、茶葉的採摘和加工製作都有較為詳細的論述。在畜牧業方面,唐代採用引種雜交方法,開發出駃騠、騾等新畜種。
其規模之大和成就之豐,在當時世界上堪稱罕見,充分顯示出古代牲畜育種科學的重大成就。李石編著的《司牧安驥集》,則是我國最早和最完整的獸醫大典。其他如隋代諸葛穎的《種植法》、周思等人撰寫的《兆人本業》、王旻的《山居要術》、韋行規的《保生月錄》、李德裕的《平泉草木記》、段成式的《酉陽雜俎》,陸龜蒙的《耒耜經》、韓鄂的《四時纂要》等農學著作,使隋唐時期出現了異常繁榮的農學研究盛況。
第四,隋唐五代的地理學成就突出,在中國和世界地理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特別在方誌的修著、制圖學的豐富、域外地理知識的擴展,以及在潮汐成因、海陸變遷等自然地理的研究考察方面,都較之前代有著明顯的進步,從而為這一時期地理學的發展寫下了光輝的篇章。隋大業年間,朝廷明令全國各地大規模編撰方誌,並將全國各地上報的地誌和圖志,匯集編纂成全國總圖志,如《區宇圖志》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的全國總地誌。唐王朝設有專門負責掌管圖經的官員,並規定全國各州、府每三年一造圖經,當時有五十多個州修有圖經。全國性的地誌和圖志也有新的發展,其中肖德言的《括地誌》、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賈耽的《古郡國道縣四夷述》、孔述睿的《地理志》等,都很出色。隋煬帝時,裴矩奉命掌管西域貿易,將域內各國的地貌風情加以記載,並繪成圖冊,撰成《西域圖記》;初唐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回來後撰有《西域行傳》;貞觀年間,玄奘西行取法,回來後寫有《大唐西域記》;天寶年間,杜環在大食境內留居10年,後撰有《經行記》;後晉天福三年,高居海撰寫了《行記》。這些圖志的涌現,不但使制圖學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而且還填補了域外地理學方面的空白。此外,唐代的行政區劃圖、軍事地圖也有突破,成為中國古代地理學上的傑作。我國有著廣闊的海岸線,潮災的防止和潮汐的利用至為重要。竇叔蒙在多年觀察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了《海濤志》;封演也對潮汐現象進行了研究,他在《說潮》中,詳盡地描繪了潮汐逐日推移的規律。顏真卿的《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白居易的《海潮賦》,對於唐代在海陸變遷方面的認識作了生動的記載。對於黃河源頭的考察,地下岩溶地形、海岸地形、沙漠地形等自然地理的認識,都取得了科學的結論。
第五,隋唐五代的醫學成就,至今仍盛傳於世。隋朝名醫巢元方的《諸病源候總論》,記述了多種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和預防方法,反映出隋代的醫葯學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當時的腸吻合、血管結扎、拔牙等外科手術,在整個世界是沒有前例的。唐代著名的醫葯學家孫思邈,畢生致力醫學,被人們稱為 葯王.他在唐高宗時編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布的葯典。唐代的針灸學已有相當高的水平,針灸掛圖、圖譜、灸療專著大量增加,針灸療法被正式列入國家的醫學教育課程。此外,隋唐時期完善了醫事制度,對醫學典籍進行了系統地整理和深入的研究,對醫科也有了科學的劃分,藏醫和中外醫葯交流也空前發展,造就了一個醫學上的輝煌時代。

『貳』 隋唐時期在科學技術上有哪些主要成就

唐代農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茶葉栽培的勃興。陸羽的《茶經》是對唐以前種茶經驗的系統總結,是第一部關於茶葉的專著,後世稱陸羽為「茶聖」。
唐代生物學家對動植物形態仔細觀察,蘇敬等編纂《新修本草》是我國早期的動植物形態圖譜,唐代人們對海洋生物的生態、習性也有細致觀察與描述,收在段成式《酉陽雜俎》和劉恂《嶺表錄異》中。
隨著全國統一,對編纂全國和地方區域地理著作需求日益增長,虞茂的《區宇圖志》等最為人稱道,賈耽的手繪單幅全國地圖《海內華夷圖》也頗負盛名。樊綽的《蠻書》可以看出人們認識到了流水侵蝕作用,竇叔蒙在《海濤志》中對潮汐成因作出了解釋,可見當時地理知識已到相當高的水平,玄奘的傳世之作《大唐西域記》記述了沿途的山川、地形、土壤、水利、交通、農產等,在當時堪稱舉世無雙的地理著作。
隋唐之際王孝通的《緝古算經》首次解三次方程,唐李淳風編纂從《九章算術》到《緝古算經》共十部,作為算學館教材,史稱《算經十書》,是中國古代數學奠基時期的總結。
隋唐時出現了許多杏林巨著,流傳較廣的方書是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王燾《外台秘要》40卷。在葯物學方面,出現了政府組織人力集體編寫的《新修本草》。
中國練丹術在唐朝達到高潮,「長生丹葯」盛行於世,理論上,陰陽五行學說盛行於世,煉丹著作層出不窮,梅彪所著《石葯爾雅》中收錄不少能治療疾病的化學葯品,到宋代,丹葯經檢驗收入本草典籍,煉丹術後來日益衰落,十二、三世紀傳入歐洲,另外,火葯的發明應歸功於煉丹家。
唐代出現了雕版印刷術,早期多印佛教經文。

『叄』 歷史上有哪些地理學家﹖

中國古代的地理學家

中國古代地理學家眾多,體現在旅遊、方誌、建築、測量測內繪、天文學等多個容方面。例如:

朱熹
酈道元
沈括
徐霞客
張衡
一行
南宮說
郭守敬
裴秀
徐光啟
樂史
羅洪先
賈耽
朱思本
晏謨
王士性
何秋濤
嚴如煜
顧炎武
徐繼畲
楊守敬
於欽

另外有一些人物,也對古代地理學發展產生了重大作用,例如:
張騫父子
班超父子
法顯,晉代高僧
玄奘,唐代高僧
鄭和

外國的古代地理學家

畢達哥拉斯(約前572-約前497)
柏拉圖(前428-前348)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埃拉托色尼(前273-前192)
哥倫布(1451-1506)
亞美利加·韋斯普奇
達·伽馬
費南多·麥哲倫
庫克
托勒密

『肆』 隋唐時期取得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隋朝修建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2、隋唐時期我國已發明了雕版印刷術,晚唐印刷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3、唐朝葯王孫思邈著《千金方》,記載了800多種葯物和5300多個醫方;

4、唐代僧一行第一次實測出子午線的長度,他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第一人;並且僧一行首次發現恆星移動現象,比歐洲早1000多年;

5、唐政府組織編寫的葯典《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正式頒布的葯物學專著;

(4)隋唐地理學擴展閱讀:

1、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橫跨在37米多寬的河面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稱做「大石橋」。

建於隋朝開皇十一年至開皇十九年(公元591年-599年)之間,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趙州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開創了中國橋梁建造的嶄新局面。

2、《千金要方》總結了唐代以前醫學成就,書中首篇所列的《大醫精誠》、《大醫習業》,是中醫學倫理學的基礎;其婦、兒科專卷的論述,奠定了宋代婦、兒科獨立的基礎;其治內科病提倡以"五臟六腑為綱,寒熱虛實為目"。

並開創了臟腑分類方劑的先河;其中將飛屍鬼疰(類似肺結核病)歸入肺臟證治,提出霍亂因飲食而起,以及對附骨疽(骨關節結核)好發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與癰疽關系的記載,均顯示了相當高的認識水平;針灸孔穴主治的論述。

為針灸治療提供了准繩,阿是穴的選用、「同身寸」的提倡,對針灸取穴的准確性頗有幫助。因此,《千金要方》素為後世醫學家所重視。《千金要方》還流傳至國外,產生了一定影響。

3、7世紀中葉,由於國家的統一,唐朝的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更由於在這以前西北少數民族的內遷,初唐交通和貿易的發達,西域和印度文化不斷輸入,使唐代的葯品數目和種類不斷增加,豐富了我國葯物學的內容。

而當時醫家奉為治病指南的《本草經集注》由於陶氏編著時存在的種種不足以及梁後一百多年來傳抄改移所出現的錯誤,己不適應當時形勢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把葯物知識加以總結和整理,唐朝政府遂下令修撰新的本草著作。

『伍』 隋唐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影響很大,具體有哪些

主要從以下方面闡述隋唐時期取得的科技成就

  1. 隋唐在天文歷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隋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劉焯編制的《皇極歷》,運用等間距二次內插法計算日月的運行,歲差的准確值高於歐洲;他還提出了測量子午線長度的設想,否定了 影千里差一寸 的傳統說法.唐王希明編輯而成的七字長歌《步天歌》廣為流傳,極大地促進了天文知識的普及.唐代徐昂的《宣明歷》,測得黃道和赤道交角為23°u65299X5′,與現代理論數值僅差0.5′左右.開元時期僧一行制訂了《大衍歷》,為後代歷法家編歷提供了固定的模式.一行還是實際測量子午線的創始人,並測得子午線每一度長為351.27唐里.

  2. 隋唐在數學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隋代天文學家劉焯在制訂《皇極歷》時,首先創立了等間距的二次內插公式,這是數學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唐代著名數學家王孝通,把畢生精力都用在數學的研究上,他的最大貢獻是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創作了《緝古算經》;在這部算經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三次方程式的正根解法,對古代數學方程式理論作出了卓越貢獻.唐高宗時,曾令太史令李淳風與算學博士梁述、太學助教王真儒等人注釋十部算經.這十部算經是:《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五曹算經》、《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張邱建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經》和《綴術》. 十部算經 對古代數學成果的推廣和普及,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後,還有名為《夏侯陽算經》的韓延算術,全書3卷共83個例題,多為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所常用的數學知識和計算技術.據史籍記載,這一時期的算學家,除了劉焯、王孝通、李淳風、僧一行外,還有陳從遠、龍受益、邊剛、劉孝孫等人,他們都在數學領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3. 隋唐的農學特別發達,有著豐碩的成果.隋文帝採用北朝以來的均田制,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唐王朝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獎勵墾荒,安定農民生活,發展農業生產,出現了 務在農桑 、 時尚稼穡和 勤於稼穡 的社會風尚.農業生產的蓬勃發展,也促進了農業技術的進步,精耕細作,整地保墒、擴展良田等農田管理技術取得了重大發展.當時,還科學地解決了引水、排水和灌溉的技術問題.唐代出現的曲轅犁 起撥特易,牛乃省力 ,在古代犁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唐代的茶葉生產和製作技術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陸羽編著的《茶經》,是世界第一部茶文化專著,對茶樹的栽培、茶葉的採摘和加工製作都有較為詳細的論述.在畜牧業方面,唐代採用引種雜交方法,開發出駃騠、騾等新畜種.其規模之大和成就之豐,在當時世界上堪稱罕見,充分顯示出古代牲畜育種科學的重大成就.李石編著的《司牧安驥集》,則是我國最早和最完整的獸醫大典.其他如隋代諸葛穎的《種植法》、周思等人撰寫的《兆人本業》、王旻的《山居要術》、韋行規的《保生月錄》、李德裕的《平泉草木記》、段成式的《酉陽雜俎》,陸龜蒙的《耒耜經》、韓鄂的《四時纂要》等農學著作,使隋唐時期出現了異常繁榮的農學研究盛況.

  4. 隋唐的地理學成就突出,在中國和世界地理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特別在方誌的修著、制圖學的豐富、域外地理知識的擴展,以及在潮汐成因、海陸變遷等自然地理的研究考察方面,都較之前代有著明顯的進步,從而為這一時期地理學的發展寫下了光輝的篇章.隋大業年間,朝廷明令全國各地大規模編撰方誌,並將全國各地上報的地誌和圖志,匯集編纂成全國總圖志,如《區宇圖志》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的全國總地誌.唐王朝設有專門負責掌管圖經的官員,並規定全國各州、府每三年一造圖經,當時有五十多個州修有圖經.全國性的地誌和圖志也有新的發展,其中肖德言的《括地誌》、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賈耽的《古郡國道縣四夷述》、孔述睿的《地理志》等,都很出色.隋煬帝時,裴矩奉命掌管西域貿易,將域內各國的地貌風情加以記載,並繪成圖冊,撰成《西域圖記》;初唐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回來後撰有《西域行傳》;貞觀年間,玄奘西行取法,回來後寫有《大唐西域記》;天寶年間,杜環在大食境內留居10年,後撰有《經行記》;後晉天福三年,高居海撰寫了《行記》.這些圖志的涌現,不但使制圖學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而且還填補了域外地理學方面的空白.此外,唐代的行政區劃圖、軍事地圖也有突破,成為中國古代地理學上的傑作.我國有著廣闊的海岸線,潮災的防止和潮汐的利用至為重要.竇叔蒙在多年觀察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了《海濤志》;封演也對潮汐現象進行了研究,他在《說潮》中,詳盡地描繪了潮汐逐日推移的規律.顏真卿的《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白居易的《海潮賦》,對於唐代在海陸變遷方面的認識作了生動的記載.對於黃河源頭的考察,地下岩溶地形、海岸地形、沙漠地形等自然地理的認識,都取得了科學的結論.

  5. 隋唐的醫學成就,至今仍盛傳於世.隋朝名醫巢元方的《諸病源候總論》,記述了多種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和預防方法,反映出隋代的醫葯學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當時的腸吻合、血管結扎、拔牙等外科手術,在整個世界是沒有前例的.唐代著名的醫葯學家孫思邈,畢生致力醫學,被人們稱為 葯王.他在唐高宗時編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布的葯典.唐代的針灸學已有相當高的水平,針灸掛圖、圖譜、灸療專著大量增加,針灸療法被正式列入國家的醫學教育課程.此外,隋唐時期完善了醫事制度,對醫學典籍進行了系統地整理和深入的研究,對醫科也有了科學的劃分,藏醫和中外醫葯交流也空前發展,造就了一個醫學上的輝煌時代.

  6. 隋唐的水利事業成就顯赫.溝通五大水系的大運河,以其宏大的規模和高超的設計水平而載入史冊.涪陵魚石則是我國最早的 水位站.唐代的引黃灌溉和關中平原灌溉系統的修復和改造,科學地解決了引水、排水和灌溉等重大課題,為人類的水利事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7. 隋唐的建築技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由隋代著名建築家宇文愷主持修建的大興城及洛陽城,唐代嚴密規劃加以擴建的長安城,其設計思想合理,建築規模宏大,皇宮、民居、坊里、市場、街道、水源、航運、綠化等各種功能均大大超越前代都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趙州橋造型奇特、設計精巧,至今仍是橋梁建築史上的光輝範例.廣泛應用的木結構建築技術體系和高層結構建築技術體系,推動了古代建築事業的發展和壯大.

『陸』 隋唐時期在科技領域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隋唐在天文歷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隋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劉焯編制的《皇極歷》,運用等間距二次內插法計算日月的運行,歲差的准確值高於歐洲;他還提出了測量子午線長度的設想,否定了 影千里差一寸 的傳統說法.唐王希明編輯而成的七字長歌《步天歌》廣為流傳,極大地促進了天文知識的普及.唐代徐昂的《宣明歷》,測得黃道和赤道交角為23°u65299X5′,與現代理論數值僅差0.5′左右.開元時期僧一行制訂了《大衍歷》,為後代歷法家編歷提供了固定的模式.一行還是實際測量子午線的創始人,並測得子午線每一度長為351.27唐里.
隋唐在數學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隋代天文學家劉焯在制訂《皇極歷》時,首先創立了等間距的二次內插公式,這是數學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唐代著名數學家王孝通,把畢生精力都用在數學的研究上,他的最大貢獻是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創作了《緝古算經》;在這部算經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三次方程式的正根解法,對古代數學方程式理論作出了卓越貢獻.唐高宗時,曾令太史令李淳風與算學博士梁述、太學助教王真儒等人注釋十部算經.這十部算經是:《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五曹算經》、《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張邱建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經》和《綴術》. 十部算經 對古代數學成果的推廣和普及,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後,還有名為《夏侯陽算經》的韓延算術,全書3卷共83個例題,多為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所常用的數學知識和計算技術.據史籍記載,這一時期的算學家,除了劉焯、王孝通、李淳風、僧一行外,還有陳從遠、龍受益、邊剛、劉孝孫等人,他們都在數學領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隋唐的農學特別發達,有著豐碩的成果.隋文帝採用北朝以來的均田制,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唐王朝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獎勵墾荒,安定農民生活,發展農業生產,出現了 務在農桑 、 時尚稼穡和 勤於稼穡 的社會風尚.農業生產的蓬勃發展,也促進了農業技術的進步,精耕細作,整地保墒、擴展良田等農田管理技術取得了重大發展.當時,還科學地解決了引水、排水和灌溉的技術問題.唐代出現的曲轅犁 起撥特易,牛乃省力 ,在古代犁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唐代的茶葉生產和製作技術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陸羽編著的《茶經》,是世界第一部茶文化專著,對茶樹的栽培、茶葉的採摘和加工製作都有較為詳細的論述.在畜牧業方面,唐代採用引種雜交方法,開發出駃騠、騾等新畜種.其規模之大和成就之豐,在當時世界上堪稱罕見,充分顯示出古代牲畜育種科學的重大成就.李石編著的《司牧安驥集》,則是我國最早和最完整的獸醫大典.其他如隋代諸葛穎的《種植法》、周思等人撰寫的《兆人本業》、王旻的《山居要術》、韋行規的《保生月錄》、李德裕的《平泉草木記》、段成式的《酉陽雜俎》,陸龜蒙的《耒耜經》、韓鄂的《四時纂要》等農學著作,使隋唐時期出現了異常繁榮的農學研究盛況.
隋唐的地理學成就突出,在中國和世界地理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特別在方誌的修著、制圖學的豐富、域外地理知識的擴展,以及在潮汐成因、海陸變遷等自然地理的研究考察方面,都較之前代有著明顯的進步,從而為這一時期地理學的發展寫下了光輝的篇章.隋大業年間,朝廷明令全國各地大規模編撰方誌,並將全國各地上報的地誌和圖志,匯集編纂成全國總圖志,如《區宇圖志》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的全國總地誌.唐王朝設有專門負責掌管圖經的官員,並規定全國各州、府每三年一造圖經,當時有五十多個州修有圖經.全國性的地誌和圖志也有新的發展,其中肖德言的《括地誌》、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賈耽的《古郡國道縣四夷述》、孔述睿的《地理志》等,都很出色.隋煬帝時,裴矩奉命掌管西域貿易,將域內各國的地貌風情加以記載,並繪成圖冊,撰成《西域圖記》;初唐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回來後撰有《西域行傳》;貞觀年間,玄奘西行取法,回來後寫有《大唐西域記》;天寶年間,杜環在大食境內留居10年,後撰有《經行記》;後晉天福三年,高居海撰寫了《行記》.這些圖志的涌現,不但使制圖學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而且還填補了域外地理學方面的空白.此外,唐代的行政區劃圖、軍事地圖也有突破,成為中國古代地理學上的傑作.我國有著廣闊的海岸線,潮災的防止和潮汐的利用至為重要.竇叔蒙在多年觀察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了《海濤志》;封演也對潮汐現象進行了研究,他在《說潮》中,詳盡地描繪了潮汐逐日推移的規律.顏真卿的《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白居易的《海潮賦》,對於唐代在海陸變遷方面的認識作了生動的記載.對於黃河源頭的考察,地下岩溶地形、海岸地形、沙漠地形等自然地理的認識,都取得了科學的結論.
隋唐的醫學成就,至今仍盛傳於世.隋朝名醫巢元方的《諸病源候總論》,記述了多種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和預防方法,反映出隋代的醫葯學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當時的腸吻合、血管結扎、拔牙等外科手術,在整個世界是沒有前例的.唐代著名的醫葯學家孫思邈,畢生致力醫學,被人們稱為 葯王.他在唐高宗時編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布的葯典.唐代的針灸學已有相當高的水平,針灸掛圖、圖譜、灸療專著大量增加,針灸療法被正式列入國家的醫學教育課程.此外,隋唐時期完善了醫事制度,對醫學典籍進行了系統地整理和深入的研究,對醫科也有了科學的劃分,藏醫和中外醫葯交流也空前發展,造就了一個醫學上的輝煌時代.
隋唐的水利事業成就顯赫.溝通五大水系的大運河,以其宏大的規模和高超的設計水平而載入史冊.涪陵魚石則是我國最早的 水位站.唐代的引黃灌溉和關中平原灌溉系統的修復和改造,科學地解決了引水、排水和灌溉等重大課題,為人類的水利事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隋唐的建築技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由隋代著名建築家宇文愷主持修建的大興城及洛陽城,唐代嚴密規劃加以擴建的長安城,其設計思想合理,建築規模宏大,皇宮、民居、坊里、市場、街道、水源、航運、綠化等各種功能均大大超越前代都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趙州橋造型奇特、設計精巧,至今仍是橋梁建築史上的光輝範例.廣泛應用的木結構建築技術體系和高層結構建築技術體系,推動了古代建築事業的發展和壯大.

『柒』 隋唐五代軍事思想的時代環境及主要特徵有哪些

隋唐五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統一到分裂的時期。其中隋立國年,唐立國289年,五代時期53年,共計380年。隋唐是繼秦漢之後中國歷史上兩個更為強盛和統一的多民族的朝代。隋朝(581-618)雖然立國時間不長,但「甲兵強銳,三十餘年,風行萬里,感動殊俗」(《貞觀政要》卷1《論君道》),是當時的一個軍事強國。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朝代之一。大致分成兩個時期:從建國(618年)到安史之亂爆發(755年)一百三十多年的時間,是唐朝的興盛時期,這一時期經濟繁榮,政治穩定,軍事強大,文化發達,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的鼎盛局面,唐太宗被尊稱為「天可汗」,實現了中華民族空前的大融合,唐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失去了昔日的威武強盛,逐漸從它的頂峰上跌落下來,開始了由盛轉衰、由衰而亡的演變過程。藩鎮割據的戰火此起彼伏,周邊地區的動亂接連不斷,農民起義的浪潮席捲全國。唐王朝的統治者們在這些錯綜復雜的斗爭中頻頻出現決策失誤,國家遂如江河日下,直到公元907年最後滅亡。五代(907~960)王朝更迭頻繁,各朝歷時短暫,實質是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但在這種混亂局面中孕育著國家重新統一的因素,人民反對分裂,渴望統一。周世宗柴榮順應了這一歷史的潮流,經過對政治、經濟、軍事的改革和統一戰爭,為北宋的統一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隋唐五代在軍事上是一個戰爭較多、變革深刻、理論多有創新的時期。這一時期發生的戰爭主要有:隋文帝時的統一戰爭,煬帝時的對高麗戰爭和隋末農民起義戰爭;唐朝的統一戰爭,安邊綏遠的民族戰爭,平叛和削藩戰爭,唐末農民起義戰爭;五代時的割據戰爭和周世宗進行的統一戰爭等。出現了諸如楊堅、李密、李淵、李世民、李靖、黃巢、柴榮等著名軍事家。這一時期在軍隊建設上,府兵制逐步達到鼎盛並漸次走向衰亡,後被募兵制所代替;軍事法規得到了進一步完善,隋《開皇律》、唐《貞觀律》等國家法典中對軍事法規作了較詳備的規定;創立了武舉制度,成為國家培養軍事人才的重要途徑;輕騎兵代替重甲騎兵,軍隊的機動能力大大增強;水兵建設有了進一步發展,部隊的海上作戰能力有了較大提高。發明了車船和火葯,並已開始運用於軍事。

隋唐五代時期編著了一批很有價值的兵書。據許保林《中國兵書知見錄》統計,這一時期的兵書有216部,968卷;劉申寧《中國兵書總目》著錄這一時期的兵書為164部,829卷。可見,兵書研究在這一時期比較興盛。其中唐初和安史之亂之後,兵書和注釋兵書之作尤多,著名的如《衛公兵法》、《太白陰經》、《杜牧注孫子》。《道德經論兵要義述》等。《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則是宋神宗時頒行的反映唐代軍事思想的兵書。另外還有許多非兵書論兵之作,散見於奏議、政論、類書、詩歌、散文、史書等文獻之中。這一時期還擴大了對外軍事學術交流,有的兵書如《孫子兵法》等,就在唐代傳到了日本。但這一時期書籍散佚非常嚴重。今天,隋和五代時期完整的兵學著作已不得見,很難對其作出評價。唐代的著述也大多散快。如見於史籍著錄的題為李靖撰的《六軍鏡》等16部兵書,題為李光弼撰的《統軍靈轄秘策》等3部兵書均已亡佚。這給我們了解這一時期的兵學研究情況和軍事思想增加了困難,但我們從留存的幾部重要兵學著作和有關史料中,仍可看出這一時期軍事思想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特徵。

綜觀隋唐五代軍事思想,大致有如下幾個主要特徵:

第一,隋唐五代處於我國冷兵器末期,這一時期的軍事思想上承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冷兵器時代軍事思想的傳統,下開宋、元、明、清冷熱兵器並用時代之先河,是我國軍事發展史鏈條上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一時期的軍事家和兵學理論研究者們集冷兵器時代兵學研究之大成,在繼承前人軍事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和發展。其中特別是在對某些重要兵學范疇的認識和闡釋上,多有高於前人之處,如對久速、致人、奇正、虛實、攻守、誠詐、形神等的論述,即有新的突破和發展。在戰略決策思想、作戰指導思想、建軍治軍思想等方面,也有獨特的建樹,如隋唐統一全國戰略決策的制定和實踐;隋文帝對突厥的戰略用間思想;李世民正兵相持、奇兵襲後的策略思想在輕騎兵條件下的應用;圍城打援,一舉兩克的作戰指導;隋唐兩代對渡江攻城協同作戰指導思想的發展;府兵制度的實行所體現的寓兵於民、組織嚴密的建軍思想以及安內服外的富國強兵思想等,在中國軍事思想發展史上均閃耀著特有的光芒。

第二,隋唐五代時期的軍事思想以唐代軍事思想最為輝煌。唐代軍事思想又可以安史之亂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唐前期軍事思想具有積極進取和創新務實兩大特點。無論從唐初統一天下的戰略指導思想看,還是從唐統一全國後實行的積極防衛的國防思想看,抑或從當時主要軍事人物的軍事思想和兵書的內容看,都體現了這兩個特點,其軍事思想的本質是向上的,進取性的,開拓型的。唐代後期由於出現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其軍事思想關注的重點偏重於維護國家統一,一些對策性研究多著眼於治理內亂,內向性多於外向性,保守性多於進取性。代表隋唐五代時期軍事思想最高水平的人物是李世民和李靖,他們既有長期的、高層指揮的軍事實踐經驗,又有高深的軍事理論造詣,因此,他們關於軍事問題的論述,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高居於這一時期軍事思想的峰巔,在中國軍事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第三,唐代的兵學研究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兵學研究呈「興一衰一興」馬鞍形發展。唐代初期,兵學興盛,出現了一批兵書。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經過戰爭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建國後政治上較安定,為總結經驗提供了條件;當時統治者認識到軍事的重要,較重視武備。但唐太宗之後至安史之亂這一時期,很少有兵書為史籍所著錄,說明當時人們在承平日久的情況下對軍事問題的輕視和忽略。杜牧在《注孫子序》中說,士大夫以談兵為恥,即反映了這一社會狀況。後來發生戰亂,談兵者才又多起來,出現了不少的兵書,兵學又趨興盛。二是兵學思想與其他思想進一步融合。如李筌的《太白陰經》及為《陰符經晰作注硫等,明顯帶有道兵家的色彩;王真的《道德經論兵要義述》是一部儒、道。兵相糅合的兵書。唐代有些兵書之所以具有較濃重的道家色彩,當與李唐皇帝攀附為老子之後有關。另外,杜牧學貫古今,慨然論兵,甚博而詳;陸蟄將儒、兵思想融為一體,談兵內容切實而旨遠。不同思想的碰撞,常常進發出新的軍事思想的火花,故這一時期的軍事論述多有新見。三是一些兵學理論更具總結性和實用性。如《長短經》、《太白陰經》、《通典》中的兵典內容等,都採取了對前人的軍事理論進行分門別類的總結、歸納、注釋、闡發的體例。有些兵書的內容著眼於實際運用,大至國家戰略的制定,小至基本隊形訓練、兵器配備和使用、戰馬喂養、醫葯救護等,都有具體而詳備的論述,其理論更加面向實踐,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第四,隋唐五代時期軍事思想對後世發生了深遠影響。這一時期所總結出的重要軍事原則,如關於對持久戰的認識;關於戰略用問、馭敵國於爭,羈縻及防止割據思想以及作戰指揮藝術等,都為後人所重視。這一時期一些重要兵書成為後來軍事家和兵學家們的必讀之書,如《衛公兵法》、《太白陰經》等,特別是反映李世民、李靖軍事思想的《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在宋神宗時期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成為當時和此後武學的軍事教科書之一。在兵書的編纂體例上,也對後世產生了廣泛影響。如隋唐五代時期是注釋《孫子》的高峰時期,宋人編輯的《十一家注孫子》中,唐人就佔了五家(李筌,賈林、杜佑、杜牧、陳蘋),他們在注釋中所闡釋的觀點及注釋方法,均對後來的《孫子》注釋家們有深刻影響。《長短經》、《通典》等分類輯錄軍事論述的編纂方法,也為後人所仿效,宋代《武經總要》、明代《武備志》等大型軍事類書的編纂體例應是受到了唐人的啟示並有所發展。另外,隋唐五代時期的軍事地理圖書有了重大發展,唐代《括地誌》、《元和郡縣圖志》等書的出現,對後來的軍事地理學研究和古代地緣戰略思想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捌』 我國隋唐以前出現的兩部地理學著作及時間

我國最早的地理學著作《禹貢》託名大禹,實際上產生於戰國後期,但對歷史回地理現象的注意和記錄在更早的答著作中已可找到例證。成書於公元1世紀的《漢書·地理志》既是一篇內容豐富的當代地理著作,也堪稱中國第一篇歷史地理著作,因為它所記述的對象不限於西漢一朝,而是「采獲舊聞,考跡《詩》、《書》,推表山川,以綴《禹貢》、《周官》、《春秋》,下及戰國、秦、漢」[1],對見於歷史典籍記載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訂注釋。此後,從酈道元的《水經注》至唐宋以來傳世的地理著作,幾乎都是由當世追溯到往古,注重歷史地理現象的記載和研究的。

『玖』 隋唐道學指的是什麼

道家對當時中國哲學、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教育、文學、歷史、藝術、醫學、化學、養生、天文、地理、數學、技術各方面影響非常巨大。

『拾』 隋唐的地方性志書有哪些

在地學方面,隋唐是圖經發展的重要時期,隋代纂成的《諸郡物產版土俗記》《區宇圖記權》《諸州圖經集》等都屬卷帙浩大的地理圖記。唐承隋制,圖經的纂修制度更臻於完善。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充分反映唐代圖經的編纂水平。此書四十卷,根據唐制記述了各府州縣的戶口、貢賦和山川、道里等情況,具有重要地理意義。宋以後,志中所附地圖亡佚,僅留下文字部分,故改稱《元和郡縣志》,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全國總地誌。另外,在唐德宗時,賈耽繪制的《海內華夷圖》,則是古代第一部世界地圖。宋元時期,地理典籍中的方誌書進人了定型和繁榮階段,在方誌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宋元時的方誌數量極多,僅宋代便有近六百種,其內容除地理記載外,還增加了人物、風俗、藝文等具體人文資料。宋元之際,古代地理圖經完成了向方誌的過渡,地方誌書的體例基本被確定下來。此期較重要的全國性志書、地方性志書有《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大元一統志》《吳郡志》《慚安志》《咸淳臨安志》《剡錄》《四明志》《南海志》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