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案精煉
❶ 誰有《地理學案:中國地理基礎復習資料》的答案,謝謝你們。
中國地理 第一章 中國地理概況一、識圖目標引領1.明確中國的地理位置、國土構成、行政區劃與民族分布狀況。2.重點掌握中國主要地形單元,如:主要山脈、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地形單元的分布狀況。3.掌握中國各區域氣候類型特點、分布及成因。4.掌握主要水系名稱及分布,尤其是長江、黃河、珠江水系各河段的特點。二、識圖讀圖訓練 1.讀圖2-1-1完成以下問題: (1)我國的全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陸地總面積為______________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國中,僅次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居第______位。(2)從地理位置來看,中國位於東西兩半球的______半球,南北兩半球的_______半球。(3)從緯度位置來看,中國的最北端在_________省漠河以北的_______主航道中心線上。緯度約為________;最南端在_________省________群島中的__________,緯度約為________;最東端在__________與_________主航道中心線的交匯處,經度約為_______:最西端在新疆的_____________高原,經度約為______________。(4)從海陸位置來看,中國位於亞洲______________,太平洋_______________。(5)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約________度,相距約________千米,東西跨經度約_______度,距離約為_________千米,分別屬於從東______區至東____區的___個時區。為了使用上的方便,我國各地都採用北京所在的_____區的區時,即_______的地方時,這就是「北京時間"。
❷ 高一地理 。。學案。。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❸ 七年級上冊地理優+學案(課時通答案
七年級下冊地理優+學案
第七章測試卷
❹ 初中地理學案 求答案ヽ(`Д´)ノ
(1)A 東經170°,南緯10°;B,東經105°,北緯40°,C:東經100°,北緯40°,D:北緯70°,東經135°。
(版2)A,南半球,B,北半球,D,北半球。
3.觀圖題 (1)23.5°
(2)東權半球。
(3)A.
讀圖題:
(1),A:北緯40°,西經70度。B:南緯20°,東經50°。
標圖題自己做吧。
❺ 地理學案如何用
這是一篇關於初中地理導學案,初中地理教學導學案,地理集體備課記錄的文章。因此在使用中要因材施教,合理運用,靈活對待。 1.自主探究。依據學案,讓學生帶著問題對學習內容進行自主探究。教師在學生預習自學過程中應進行適當輔導,幫助學生真正理
地理「導學案」就是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利用學案導引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遇到問題而自己又不能解決時,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形式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導學案」是教師體現此種教育、教學思想方法的知識體系和能力培養的載體,它也引導學生在預習、交流、鞏固復習、確立和使用適當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為此,「導學案」的科學、恰當的編制,顯的極為重要。
一、「導學案」的編制思路及框架
我們對「導學案」設計和編寫提出如下的要求:
緊扣新課標:遵循《地理課程標准》所倡導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設計思路、課程結構、教學建議、評價建議。對每章內容的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從三個維度進行分解和細化,旨在使教師教和學生學時既有針對性,又有整體性。
思路與要求:對各章節的知識與方法的學習與探索,要以基本知識、基本思想方法為中心。設計基本問題時,可把一個重要知識點放在不同的情景中,反復考查;要注意總結方法、規律,滲透地理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的設置上一定要有層次,各種難度的問題都要有,但要嚴格控制難度。
1.每一章分為若干節,每一節分為若干課題;
2.每個課題的欄目設置及說明如下:
【學習目標】指明新課程標准對此部分內容的要求,明確教學及學習目標;
【引入導學】導入新課:或通過復習舊知識、承上啟下進入新知結構;或利用有意義的問題導出新課;或採用類比、推廣等手段自然進入新知結構。總之要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預習掌握】學生看完書後,對基本知識、方法進行填空;此處是學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識、基本方法或其根源的重要欄目,一定要科學合理地設置基本知識、基本方法的探究過程與問答。不能只是一些生硬的知識的填空。
【雙基訓練】設計1—2個緊扣課本的基本題目讓學生解答,檢測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
【思路歸納】對基本知識、思想方法、規律進行總結,對教法、學法及易錯、易混點進行反思;
【雙基測評】設計一組層次得當的題目測試學生,了解學生對本課題內容的學習、掌握情況,找出問題,不斷完善。
【能力培養】設計2—3個綜合題供有餘力的學生進行訓練,提高綜合能力。
【走進中考】找出近三年學業水平考試與本節內容有關的題目,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二、「導學案」形成過程
①在集體備課時(單獨分配任務、大體研討內容)[第一次集體備課]
②第一次個性化備課:
主備人在平時認真備課,按時保質保量完成,然後交給備課組長、學科負責人檢查。
③第二次集體備課和第二次個性化備課:
在集體備課活動時,集體討論並修改完善通案和個案。
④第三次個性化備課:
上課應用前,進一步修改和完善通案和個案,在上課後進行課後反饋的書寫。
每周五按上課次序裝訂,由備課組長上交到年級或課改辦。
由備課組長檢查通案的數量、個案的質量,並寫好檢查記錄和總結。
形成個人管理檔案袋(將個人備課歸入個人檔案袋)和教務管理檔案袋(將集體備課記錄、通案備課檢查、評比記錄等歸入教務管理檔案袋)
三、「導學案」的使用要求
由於「導學案」的編制還不是很完善,並且課堂態勢也不斷變化,因此在使用中要因材施教,合理運用,靈活對待。
1.自主探究。依據學案,讓學生帶著問題對學習內容進行自主探究。教師在學生預習自學過程中應進行適當輔導,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與技能、地理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地理活動經驗。
2. 合作交流。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已經掌握了大部分基礎內容,但「導學案」中問題不一定全部解決,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緊扣教材、針對「導學案」中存在的問題討論交流,確保課堂教學效率。
3. 鞏固練習。「導學案」中練習的設計應緊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目標及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應注意多做案例、多設疑,使學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淺入深、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識。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讓學生通過練習鞏固知識。評講時教師圍繞學生疑難點、重點、關鍵點提問、追問、反問。
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課後反思包括教師對教學過程的反思和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反思。教師課後反思是課後對整個課堂教學行為進行思考性回憶,包括對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學生的表現,以及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等。學生是對學生思維和探索過程進行整合的一個環節,突出重點內容,歸納多種思維過程,完善知識結構。另一個方面,教學反思有利於對學案的修改和完善,能較好的體現教師集體和學生群體的智慧。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