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地理教學總體目標
教學內容復不同:高中——理論地制理;初中——區域地理
教學對象不同:高中生、初中生思維方式,認識事物的能力不同
教學方法不同:高中——理性分析,原理為主;初中——感性認識,知識為主
教學目標肯定不同
當然就決定了教學手段、教學方法都有區別。
❷ 怎樣更好理解高考地理知識
一、自然地理--岩石圈的物質循環
岩石圈的物質循環作為自然地理模塊中重要的一個專題,在每年高考中均有題目與此專題相關。考生大多會記住岩石圈物質循環的「三進一出」圖,但往往對於三大類岩石屬性題目存在知識點「空白」。以往教學過程中僅僅通過文字描述告訴學生,花崗岩緻密、玄武岩疏鬆多孔、石灰岩和頁岩成層狀節理等等,或者向學生展示一些圖片很快講過,課堂效果值得商榷。
根據北京考生對於生活的感知,結合往年三大類岩石考點出現的形式,新東方徐亞輝老師認為通過採集岩石樣本讓學生在課堂上直觀感受三大類岩石的外觀並做區別,以便更好的理解三大類岩石的屬性。例如:花崗岩可以選擇八達嶺長城腳下關溝地區的緻密花崗岩;玄武岩可以選擇《爸爸去哪兒》拍攝地門頭溝爨底村的疏鬆多孔玄武岩;頁岩可以選擇紫竹院公園綠道的層狀節理頁岩等等。通過讓學生親身參與岩石辨別,不僅可以保證知識點的熟記,也可以提高考生學習地理興趣,更可以培養考生的地理素養,可謂是「一舉三得」。
二、人文地理--新工業區
該知識點屬於人文地理工業專題。近些年隨著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考題多以綜合題的區位優勢分析和產業結構調整為主。傳統教學多採用課本實例--美國「矽谷」,進行區位分析,並將此分析方法應用到印度的班加羅爾工業區和中國的中關村工業區。從課堂效果上看,多數考生對於區位因子的含義理解不深刻,區分不明確,導致答題錯誤率較高。
通過分析近三年北京高考真題和各區模擬題考察此知識點的題目,新東方老師發現考題多以京津冀鄉土地理為背景對新工業區進行命題。因此,新東方老師在教學中從學生身邊的中關村高新工業區區位分析出發,融入北京鄉土地理知識,設計教學流程。例如:地租可以聯系西北三四環外房價;交通可以計算中關村的地鐵和公交線路數量;技術可以思考高等院校的分布等等。此種教學設計可以幫*****生理解工業區位因素的含義,大大提高區位分析題目的正確率。
三、區域地理--港澳特別行政區
區域地理是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的綜合應用,考生在學習區域地理過程中往往由於沒有當地文化背景,使得理解當地知識存在偏差。在學習這部分的知識多出考試基本是「死記硬背」參加考試,題目稍稍變化就會出錯。在傳統的區域地理教學中,教師往往按照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套路逐一展開,學生聽起來比較乏味,課堂效果有待提高。
針對這一問題新東方一對一徐亞輝老師以《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為例,從考生身邊「特」字頭公交車入手,抓住一個「特」字展開教學(下圖為我的教學設計)。通過課後學生反饋,此種教學設計考生更能接受,也能充分體現學科特點。
「凡教學地理,必須自己知至未知,自兒童日常所慣於見聞之物,而推至於未睹未聞,自個人所受環境之影響,而推廣及於社會全體,是故教學地理,開始必自本土地理著手。」竺可楨教授的這段話講解了認知的一般規律。如果沒有對周圍環境事物如山川、道路、天氣變化等感知,就難以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因此,在課堂中講解北京鄉土地理可以更好讓學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識,對於課堂效果可以起到促進作用。
❸ 如何把課程標準的內容轉化成為教學目標和評價目標
新課程理念下區域地理的教學要求和學習目標的變化深入認識新課程理念下區域地理教學的重要轉變,有助於我們把握區域地理教學中的教學要求和學習目標的變化。(一)明確課程標准地位,重視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與分析地理課堂教學目標是地理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師和學生進行一切教學活動的動因和根據。因而,我們可以認為,從「教學目標設計」對新課程教學理念的領會、理解和實踐,這也將直接反映當前新課程區域地理教學現狀及其轉變過程。下面試以「東南亞」為案例作一說明。人教版的實驗教材「東南亞」一節,選取了「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四段材料,其中包含的區域地理要素包括「地理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和首都」「氣候特點與農業生產及生活」「河流分布對城市分布的影響」「發展旅遊業的優勢」,涵蓋了「認識地區」部分9條課標中的4條,即:①在地圖上找出某一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首都,讀圖說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②運用圖表說出某一地區氣候的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③運用地形圖說明某一地區主要河流概況,以及河流對城市分布的影響;④舉例說出某一地區發展旅遊業的優勢。我以為,為體現新課程理念,「東南亞」一節中「十字路口的位置」的教學目標設計應如下。知識與技能目標:運用東南亞地圖說出東南亞的位置,並概括出東南亞被稱為「十字路口」的特點,即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從而學會如何描述地區的地理位置和如何對地理位置進行簡要的評價。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地圖、有關熟知的(東南亞)、身邊的地理事象等,感知地區地理位置,並通過分析、概括等思維,認識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和特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認識空間地理位置的特點,產生對地理的好奇心。(二)重視構建區域地理良好的認知結構,發展學習遷移能力《課程標准》把區域地理教學的重點轉移到「如何通過區域要素學習來認識一個區域」,要從案例區域的資料中抽取具有共同意義的、便於遷移的區域知識、技能、方法等,這也意味著要求區域地理教學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的關系。地理認知結構是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感知、記憶、理解空間關系的一般方式,是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認知模式、思維模式。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學習包括把新的經驗同化到一個人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也包括調整一個人的認知結構去順應新的經驗。建構主義也認為,學習就是實現新信息與學生自己原有認知結構的同化、改組或重建,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在新意義上的構建。可見,良好認知結構的建立,有利於把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培養統一起來,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根本。1. 重視區域地理認知結構的構建。區域地理諸多要素中,例如,位置、范圍、地形、河流、植被、資源、人口、經濟、工業、農業、商業、城市、文化等,每一種地理要素,都固有自己的認知結構和認識方法、思路。如認識區域地形特徵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其認知的基本框架如下。2. 在板書中體現認知結構。地理課堂教學板書是教師運用文字、符號、圖像,向學生呈現教學內容和認識過程,使知識概括化和系統化的教學行為。板書對加強系統性,構建學生的認知結構有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板書表現的是地理知識的骨架,包括知識要點及其之間的聯系;板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是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呈現出來的,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認知過程;板書中的文字、符號、圖像等,使一節課的內容簡明扼要、系統清晰地表現出來,重點突出,具有完整性和系統性;板書加強了教學直觀性,也便於學生復習和鞏固。因此,新課程區域地理教學應在板書中體現認知結構。(三)重視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和研究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把過程與方法作為課程目標之一是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課程標准》的突出特點。強調過程與方法是地理課程改革的亮點。《課程標准》明確提出:「通過探究性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和研究不同尺度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地理新課程的區域地理在設計思路上「使用案例的方式」,並鼓勵採用探究學習的方式。所有這些都表明,「認識區域」學習目標的重點之一應是通過對「案例區域」的深入學習讓學生在認識這個區域的整體中掌握地理學習和研究的思路與方法;通過「探究學習」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讓學生體驗、理解應用地理科學方法,並經歷地理科學探究過程。《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解讀》指出,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有:①運用地圖和資料,認識某一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況;②運用歸納的方法,認識某一區域的地理特徵;③運用綜合分析的方法,認識地理特徵的成因;④運用比較的方法,認識某一區域與其他區域地理環境的異同。因此,區域地理的一般學習和研究方法是結合地圖和有關資料,採用綜合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具體要掌握以下三種研究方法。1. 圖表研究法。地理學的表述有別於其他學科,文字只能恰當地表達地理概念和觀念的一部分,而不能形象地表達空間的概念。有形的圖表既是地理學的工具,又是地理知識與信息的載體,同時也是地理思想的表達方式。文字與圖表構成了地理學的形象特徵。2. 區域分析和綜合研究法。所謂「分析綜合」,是指把事物分解成若幹部分,通過分析各部分的特點、作用及其相互關系,認清主導因素,從而認識其本質特徵。3. 區域比較研究法。比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石。地理學的特點之一是「區域性」,即指區域內部相對一致性和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區域比較是地理學科重要的研究方法,它要求通過區域間的自然、人文要素的橫向比較,認識區域間的「一致」和「差異」。顯然,相對過去「大綱」的區域地理教學,新課程理念下的區域地理教學的變化是深刻的,為此需要我們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領會,再實踐。
❹ 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區域地理教學效率
現代教育技術一方面作為一種嶄新的教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育模式的不足,並解決傳統教學中存在的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它打破了「粉筆加黑板,教師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方法,不但在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學有效性和質量。區域地理知識是地理學習的基礎,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區域地理是區域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歷年高考試題的最終落腳點,因此區域地理的學習是考好地理的前提。而區域地理知識點多,與圖結合性強,綜合性強,是學生學習地理的難點之一,以下,我們以實際教學案例,談談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區域地理教學有效性。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的興趣。
區域地理內容涉及的范圍廣泛,包羅世界各地、各民族,有眾多的地名、地理事物。由於時間和資金的問題,不可能學到什麼地方,就去到當地親身體驗。因而單憑教材和地圖冊,學生覺得知識還是抽象的,有時還因國外的地名多而弄得暈頭轉向,從而害怕學習地理知識。通過電腦播放一些該國家或地方的資料,讓學生感受那裡的風土人情,名勝古跡,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把抽象的知識感性化,讓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該知識。
如:講《非洲》一節時,我在新課的導入部分設計了一組最能體現非洲特色的圖片,諸如乞力馬扎羅山、在大草原奔跑角馬、黑人部落等,並配以非洲音樂,當學生一進入教室,悠揚的音樂、悅耳的歌聲、美麗的畫面,一方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學生分散的心下子集中到課堂中來,很快地融入課堂教學所創造的情境中去。
再如:講《歐洲西部》一節時,歐洲西部旅遊業資源特別豐富,而且各國特色不一,若單純羅列,學生印象不深,還略顯枯燥。而通過電腦播放一些該國家或地方的旅遊資源圖片,比一比那位同學了解景觀多,並能明確所屬國家,我分別在不同班分別採取傳統教學與配合多媒體教學,很明顯後者學生積極性較強,學生掌握程度也較好。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更利於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
區域地理教學的一大特點是要求學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實到地圖上,並能在空白填充圖上填寫出來。現代教育技術通過軟體控制,可把地圖任意放大、縮小,既能看到全圖,也可突出某個地點,做到點面結合,便於學生掌握地理知識。
如講到《東南亞時》,首先顯示一幅世界地圖、然後點擊東南亞的位置,圖上出現使東南亞在世界的位置及其范圍,讓學生一目瞭然,突出東南亞位於兩洲兩洋之間,再點擊放大突出馬六甲海峽,隨時轉移地圖突出馬六甲海峽在波斯灣與日本之間搭起日本「海上生命線」,使學生更好理解馬六甲海峽作為世界重要咽喉要道。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加大課堂密度,提高教學有效性
區域地理知識涉及面廣,有很多理論性的知識,學生難於掌握,抽象性知識也不少,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感,從而對地理課不感興趣,甚至產生畏難的情緒,對知識的學習極其不利。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入地理課堂進行教學,通過製作地理教學軟體,使講授的知識具有動態感,圖文並茂
,加大課堂密度,提高教學有效性。學生不必十分精通計算機技術和軟體即可獲取大量地理知識,這對地理教學是非常有幫助的。
例如,在講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時,由於氣候類型的分布范圍比較復雜,可以用不同顏色閃爍來逐一展示十種氣候類型的分布范圍,同時顯示各種氣候類型的名稱,這樣,學生可在短時間內掌握十種氣候類型的大致分布。在講氣候類型的判斷時,共分三各步驟判斷氣候類型,每講一步,即可顯示所需要的氣候類型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這樣,三個步驟講解完,學生也已經掌握了氣候類型的判斷方法。然後,再將容易混淆的氣候類型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顯示出來,例如,將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同時顯示,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同時顯示,溫帶季風氣候與溫帶海洋性氣候同時顯示等等。讓學生們根據氣溫和降水來分析它們的異同點。
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可以突出重點、淡化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地理課中有許多重點、難點,有時單靠老師講解,學生理解起來費力,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模擬演示,用定格、拉近、加快、放慢、閃動、語言提示等動感手段,根據需要把每一個過程或瞬間的各種情況展示得一清二楚並用加以重復,既形象又快捷,大大縮短了學生對抽象地理原理的艱難認識旅程,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介紹地形對北美氣候的影響時,它既是這一課的重點,又是這一課的難點。先製作一張將北美的用閃動西風帶疊加在北冰洋北美地形圖,讓學生觀察發現:北美的西風帶跨度很大。接著,引導學生進一步發現:由於閃動北美地形呈南北三個縱列帶分布,當西風帶來太平洋暖濕氣流時,受到北美西側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擋,太平洋的水汽難以進入北美大陸。而縱貫南北的中部平原便於冬季強烈的極地冷空氣長驅南下和夏季暖濕空氣的北上。這一過程中,教師適時,提出一系列思考題,把學生引入思維的境地,讓學生經過思考後集體討論解決。然後再舉一反三提出其他地區氣候形成的原因。經過這些過程,學生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會進一步提高。
當然,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地理教學有效性,作為年青教師,我們還僅僅是剛剛起步探索階段,許多方面仍未較好利用,方法也未必使用恰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教育教學中的運用會越來越廣泛。發揮現代教育在教學中的優勢,關鍵是教師如何設計教學,以發揮現代教育的最佳效益。在這一方面,希望與廣大同仁來共同研究、探討,使現代技術的利用也能走出一條「高效、高標、優質」的道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