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㈠ 如何利用多媒體軟體或技術,突破地理教學中的難點
1.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地理學科知識涉及面廣,不僅有記實性知識還有很多理論性的知識,學生在學習時既感到枯燥又難以掌握,抽象性知識也不少,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感,從而對地理課不感興趣,甚至產生畏難的情緒,對知識的學習極其不利。利用多媒體技術進入地理課堂進行教學,通過製作地理教學軟體,使講授的知識具有動態感,圖文並茂 ,再配上音樂,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地理知識的學習上來。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實際中,我會讓學生動手操作多媒體課件,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會遇到一系列的實際問題,這會促進學生思考、探索,在不斷失敗中求得成功,比教師講解的效果要好得多。經常讓學生動手操作,不僅可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以提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甚至會迸發出創造發明的火花。比如我跟學生講解地軸、兩極、經緯度、經緯網等有關知識點時,有些學生弄不清楚。經多媒體技術演示,並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學生在課後自做一個多媒體課件。經過多媒體技術演示操作,學生不僅比較順利地掌握了有關的知識點,還向教師提出了不少在製作多媒體課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多採用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對培養創造性人才很有幫助。
2.利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
地理教學的一大特點是要求學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實到地圖上,並能在空白填充圖上填寫出來。多媒體通過軟體控制,可把地圖任意放大、縮小,既能看到全圖,也可突出某個地點,做到點面結合,便於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如講到青藏高原,首先顯示一幅中國地圖;然後點擊青藏高原的位置,圖上出現青藏高原在中國的位置及其范圍,讓學生一目瞭然,再點擊放大,在高原上出現高大山脈,直觀地反映出"遠看是山、近看是川",雪山連綿、冰川廣布的景象;接著設計一些相關問題,讓學生在電腦上做練習,即時檢查學生是否掌握這部分內容。運用計算機教學,可根據教學需要,將要表現的地理事物由小變大、化遠為近,使事物的運動變化過程由快變慢或由慢變快,將事物的本質要素突出地展現於學生面前。利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通過電腦動畫可以模擬板塊運動過程,以及演示板塊運移過程,解釋構造地震的成因、板塊構造學說等,把書本死的圖片,通過幻燈片或者動畫形式來展現,成為活靈活現的活知識,這將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3.運用多媒體技術,擴大課堂的容量
地理知識涉及的范圍廣泛,包羅世界各地、各民族,有眾多的地名、地理事物。由於時間和資金的問題,不可能學到什麼地方,就去到當地親身體驗。而單憑教材和地圖冊,學生覺得知識是抽象的,有時還因國外的地名多而弄得暈頭轉向,從而害怕學習地理知識。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該國家或地方的資料,讓學生感受那裡的風土人情、名勝古跡,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把抽象的知識感性化,讓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該知識。多媒體技術教學手段可使課堂生動、形象地再現生活,使課本內容與現實有機結合。使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電影、計算機、激光視盤等,具有形聲性、再現性和先進性的特點。它們主要以圖像和聲音的形式傳遞信息,可使學生真正做到眼耳並用、視聽並用,使知識傳遞、接受、記憶變得比較容易,也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授中國行政區劃的內容,以前差不多要用兩節課的時間,應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後,用一堂課的時間就可學完,還可進行相關鞏固練習,通過練習反饋的信息得知,學生已較好地掌握了這方面知識。運用多媒體技術,不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擴大課堂的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4.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發揮學生學習主導地位
多媒體是現代化教學工具,教學中可以提高教學效果。但是多媒體教學技術絕不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靈丹妙葯,過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體的使用功能,致使學生感覺是看老師演戲,這樣反而達不到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技術只是一種教學手段,作為教師首先應當把握住多媒體技術地位和作用,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中一定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教師通過教學過程的設計和靈活多變的操作,使多媒體發揮最佳教學功能,避免出現,教師成多媒體課件的解說員學生成了旁觀者的現象。如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動畫教師講解"地球的運動"這一難點知識時,讓學生來播放利用電腦製作的模擬演示教學軟體:地球在自轉的同時,繞太陽公轉,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配上簡潔的解說詞,再輔以一些形成性練習加以鞏固,這樣師生互動進行別具一格的教學模式,學生注意力集中,印象很深,學得興趣十足,掌握得也比較牢固而且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5.多媒體技術使用要根據教學內容需要
㈡ 如何有效提升多媒體技術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使用價值 課題界定
一、運用多媒體課件,有利於創設問題情境,直觀形象的導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的導入至關重要。多媒體導課可以創設出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使學生進入一種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如例如在八年級地理《西南邊陲的特色旅遊區——西雙版納》一課中,我利用課間10分鍾的時間,用一段恰當的影視資料導入新課,播放了一段傣族民族風情的影視片段。伴隨著悠揚悅耳的葫蘆絲音樂,美麗動人的傣族舞蹈,風情萬千的傣家民俗,將西雙版納美麗的自然、人文景觀活生生的呈現在學生面前,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令其身心愉悅,學生恨不得馬上去西雙版納觀賞遊玩,以飽覽祖國的錦綉河山。這樣的教學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覺得輕松新穎、易學樂學。 講《黃河》一節,播放黃河壺口瀑布波濤洶涌的視頻片段,同時教師聲情並茂地講解:有人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因為她哺育了華夏兒女,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有人說黃河是一條害河,歷史上曾多次決口泛濫,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怎樣看待黃河的功與過呢?讓我們首先了解一下黃河的概況吧。再如講《長江》一節的導課,播放一段將長江圖片、配長江之歌用會聲會影製作的視頻短片。講《台灣省》一節的導課,播放一段將台灣風光圖片,配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用會聲會影製作的視頻短片。運用影視片段導入新課,悅耳的音樂、美麗的畫面、優美動聽的解說,學生猶如親臨其境,同時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運用多媒體課件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生學好地理的前提條件。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音頻、視頻、圖片等,把所學內容與情境相結合,調動了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從而提供了聲像並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很容易把學生引入內容所描繪的情境,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既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啟發了學生思維,又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以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多媒體教學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直觀、形象。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枯燥的知識興趣化,復雜的內容條理化,極大地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調動多種感官主動積極的參與學習過程,成為學習的主人,感受學習的愉悅。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優化課堂結構,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初中學生的思維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維,初中地理教學,主要是通過感性認知獲得知識,感知越豐富,就能為進一步形成概念、理解事實、掌握規律、培養能力打好基礎。學生對教學內容缺乏感性體驗和理性思維,是課堂教學的主要重難點之一。尤其是對於缺乏生活閱歷與經驗的學生來說,學習地理最大的難點就是對一些難以直接觀察的地理現象或地理事物缺乏感性的認識,理性思維就更談不上了。而多媒體教學則可以做到圖、文、聲、像並茂,以生動、鮮活的形象,幫助學生建立起地理概念、規律與地理表象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多感官、多角度的接受信息,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教師要學會抓住時機,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等多媒體教學,優化課堂結構,把抽象
的地理現象形象化,復雜的教學內容簡潔化,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作用。
地理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演示地球的公轉與四季的形成、大陸漂移與板塊運動、模擬火山地震的爆發,把枯燥的知識、抽象的理論融匯於直觀、鮮活的教學資源之中,比教材的文字描述更鮮明、更強烈、更集中,增強了教學內容的表現力,在較短的時間內給學生豐富的感性認識,使學生迅速的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實現認識上的飛躍,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學起來就輕松容易許多。
例如,在七年級地理《地球的公轉》一節課中,我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用投影儀播放地球公轉過程的視頻資料,變抽象為具體,將復雜的「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等難點知識直觀的展示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充分感知教學內容,便於學生掌握重點、理解難點,優化了課堂結構提高了教學效率。講《新疆》一節時,學生對新疆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兒井的原理很難理解,於是課堂上我先播放了一段關於坎兒井的錄像,學生看過之後就明白了坎兒井的輸水原理。通過形象直觀的圖像和影視,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再如,利用多媒體課件模擬演示板塊的運動、地震火山的發生、泥石流、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等等,可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易於學生理解掌握。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習能力與方法。
地理教學中,思維能力和讀圖能力是學生學習地理最基本的技能,也是課堂教學貫穿始終的追求。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動畫模擬、過程演示等,使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討論,積極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全面參與學習過程,既活躍了課堂氛圍,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又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教與學有機結合。它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全面的讀圖、識圖、填圖、用圖乃至繪圖的重要本領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想像、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現多媒體課件進課堂,讓學生感受地理品味生活,就需要提高全體教師課件製作速度和質量,用會聲會影製作視頻短片可以提高課件製作速度,充分挖掘powerpoint的自定義動畫效果,可以製作文字和符號的閃動,吸引學生注意力。例如:講主要地形區的分布就可以多次閃動主要地形區的名稱;講重要的鐵路樞紐就可以讓表示鐵路樞紐的小圓點多次閃動。觸發器和動作路徑的使用,可以增強課件的動感效果,利用觸發器點擊相應的文字出現對應的圖片,講四大高原景觀製成的課件可以實現點擊高原名稱出現對應的景觀圖片,使學生對四大高原的特徵留下了深刻印象;設置動作路徑夯實地理分布知識,講「因地制宜發展農業」這一問題製成的課件可以實現這樣的效果:點擊種植業,「種植業」就會自動移動到平原,點擊畜牧業,「畜牧業」就會自動移動到高原,點擊林業,「林業」就會自動移動到山地,點擊漁業,「漁業」就會自動移動到河流,使學生對不同的農業生產部門的分布有了明確的認識。
總之,多媒體教學突破、創新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了教學課堂的結構,為教育教學開創了新形式,更為課程改革拓展了新渠道。由於地理學科具有獨特的綜合性、地域性的特徵,使得多媒體教學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效果尤為明顯。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學會合理、有效的運用多媒體教學,豐富教育教學手段,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更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㈢ 地理教學中如何使用多媒體技術
1、運用多媒體課件,有利於創設問題情境,直觀形象的導入新課。
2、運用多媒體課件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音頻、視頻、圖片等,把所學內容與情境相結合,調動了學 生的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從而提供了聲像並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很容易把學生引入內容所描 繪的情境,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既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啟發了學生思維,又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 於以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3、運用多媒體教學優化課堂結構,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㈣ 哪些多媒體手段可運用於地理教學doc
1、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思考。
多媒體可以創設出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使學生進入一種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它能變靜為動,克服了傳統教學中學生面向靜態呆板的課文和板書的缺陷。例如:在介紹《長江》一課的課前2分鍾。可以播放長江的一段影視片段,悅耳的音樂、美麗的畫面、優美動聽的解說,學生猶如親臨其境,一方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有可以把學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課堂來,一段影視用來導入新課,讓學生覺得既輕松又新穎。當講到我國的河流和湖泊對人類有什麼影響時,可以播放一些河流和湖泊圖片,啟發學生討論,這樣學生可以得出河湖給我們帶來很多便利,如水資源、水能資源,、航運價值等,同時也可以知道河流也可以造成水災。就這樣,讓學生處於一種親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多媒體創設情境,有助於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調動學習積極性。
2、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突出重點、淡化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地理課中有許多重點、難點,有時單靠老師講解,學生理解起來費力,而多媒體地理教學形象、直觀、效果好。它可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易於學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動感,又利於知識的獲取,從而突出重點、淡化難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例如:在介紹我國長江中游和下游的洪水原因時,它既是這一課的重點,又是這一課的難點。我們可以用多媒體展示出長江水系圖,用閃爍的方法顯示洪水的三個主要來源。即宜昌以上的干支流,以及南面的洞庭湖、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教師很容易給學生介紹清楚,在有些年份,流域內普降暴雨,三股主要洪水來自同一時期,河水猛漲,就會使長江幹流出現特大洪水。另外再插入一些近年來上中游山區森林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等影視片段去啟發學生,它是使洪澇等自然災害不斷加劇的另一主要原因。多媒體的運用,使難於理解的重點、難點,變得形象、具體、生動,清楚易懂,使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主要教具是掛圖,課本插圖和一些投影,由於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運動變化,學生便難於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可以通過動畫模擬、過程演示,使靜止圖成為動態圖,從中觀察到整個變化過程,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討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也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學生能動作用,使教與學成為有機的整體。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思維向縱深發展。例如:在介紹我國黃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時,我們可以先放一段黃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視,再用動畫演示「地上河」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的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積形成的。原來是黃河中游流經支離破碎、土層疏鬆的黃土高原,支流也多。由於黃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壞,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與雨水一起,匯人黃河,使黃河成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黃土高原,黃河流人下游平原地區,由於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流速慢了下來,大量的泥沙沉積於河底,使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由於黃河下游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學生也可以分析出,為什麼黃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積狹小。這是由於地面流水不能匯人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積狹小。就這樣,通過形象直觀的圖像和影視,既促進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有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4、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能力。
地理教學中,讀圖能力的培養是學生貫於始終的基本技能。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會學生通過閱讀地圖進行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也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多媒體地理教學中,它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全面的讀圖、用圖乃至制圖的重要本領。例如:在介紹京杭運河時,用重新著色、閃亮來突出京杭運河北起通縣,南至杭州,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配以閃爍五大水系)。這樣就可以克服了傳統地圖內容繁多,重點不突出的弊病。在介紹長江流域有那些主要支流時,用閃爍來突出岷江、嘉陵江、烏江、湘江和洞庭湖、漢江、贛江和鄱陽湖它們的位置。介紹長江上、中、下游的劃分也可以閃爍出宜昌和湖口所在的位置。這樣學生可以形成正確的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特徵的概念。
5、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兼顧全面,因材施教。
各班級之間的學生能力有差別,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設置,設計不同的教學深度、廣度和進度,利於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取知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於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例如:在介紹黃河和珠江的水文特點時,有的班可以採用先放一些錄像資料,學生看了以後再總結填表(附表),有的班則是先讓學生看書,先填表,後看錄像。再加深印象。
河 名 水量大小 汛期長短 含沙量大小 有無結冰期
黃河 較小 短 大 有
珠江 大 長 小 無
在介紹長江豐富的水能時,有些班可以讓學生先根據學過中國三級地勢的知識分析原因,老師再顯示出長江幹流的剖面圖進一步總結歸納;而有些班則先把長江幹流的剖面圖顯示出來,再讓學生分析歸納。不同的顯示時間和順序,對不同班級的學生有著特殊的效果。這樣,不但能適應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也有助尖子學生的培養,它符合學生的個性特點,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共同進步。
以上是我對多媒體教學的幾點認識,雖多媒體教學有效的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但也應注意到多媒體教學手段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方法,而要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和教師相比,多媒體教學仍處於教學中的輔助地位,即使多媒體完成了許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務,也不能代替教師的全部工作,教學過程的諸環節仍需教師來組織實施,因此,教師應通過精心認真的教學設計,選擇最合適的教學媒體。在教學時,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多媒體對現代教育必定會注入新的活力。
㈤ 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地理課堂教學
目前,信息技術正滲透、影響和改變著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隨著多媒體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計算機多媒體和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關注,多媒體技術在物理教學界倍受青睞並廣泛地運用於初中物理教學,優化了新課程改革中的物理課堂教學,有著傳統語言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本文從五方面論述了多媒體技術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所具有的優勢。關鍵詞:多媒體技術課堂教學優化效果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教學手段已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現代多媒體技術以迷人的風采走進了校門,進入了課堂。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已是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勢在必行。只有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優勢進行物理課堂教學,才能實現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最優化。一、利用多媒體技術設置情境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育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愛好」。教育家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愛好的力量是巨大的。作為教師要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的愛好因素和藝術魅力,而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學習愛好,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使學生看到圖文並茂、視聽一體的互動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中閱讀教學內容,也可以從中聽取與課堂教學相關聯的聲音信息,觀看實驗過程以及原理。這種新的信息形式改變了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產生學習的愛好與樂趣,主動、及時地獲取信息,激發表達慾望,從而形成師生互動,而不再是課堂教學的被動接受者。如在講解「機械能的相互轉化」這一章節時,利用Flash課件,使學生能夠聽到水流聲,能夠感受到氣勢磅礴的長江、黃河所產生巨大的能量帶動水輪機轉動而發電的情景,使沒有見過大型水電站的學生也能熟悉到水電站的運轉過程。通過這樣的情境教學,不但讓學生形象的理解了機械能的相互轉化的水力發電原理,也讓學生很好感受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可見,多媒體技術可以提供豐富多彩的聲、光、電等各種信息,使得課堂變得絢麗多彩,大大優化了教學氛圍,使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環境變得豐富而生動,學生置身於這樣一個合諧的教學情境,學習愛好將得到極大的提高。使課堂教學的綜合性、實踐性、趣味性、應用性得到進一步加強,從而使學生學習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中創設學習氛圍,自古有之,但多以語言、動作、圖片和簡單的實物來烘托氣氛,不能提供實際情境所具有的生動性、豐富性,難以提取長時記憶中的有關學習內容。而多媒體教學設計能夠提供文本、圖形圖象、音頻、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甚至是人工智慧。充分的交互性能夠創設生動、直觀、形象的學習氛圍,使教學直觀化、模型化、動態化,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例如:在初二物理「浮沉的條件及應用」的教學中,我設計編輯了一個短片,配以和諧的音樂解說,有輪船、潛水艇上浮下沉、氣球、飛艇等浮力應用於實際的畫面,學生馬上被吸引了。於是出現質疑題目,這些飛行物是怎樣實現上浮和下沉?學生討論,適時出示本課學習目標,輕松引入新課,引導學生去探求新知,從而水到渠成。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會有的感受和啟發,有效地豐富了學生的感性熟悉,提高了物理課堂的教學效果。二、利用多媒體技術發揮物理演示實驗的作用,優化物理實驗教學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物理知識、物理規律來源於生活實踐,學習物理離不開理論聯系實際,通過豐富多彩有趣生動的物理實驗,讓學生分析、歸納物理概念及規律,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但由於受到實驗儀器本身的限制,如可視性不強的實驗,抽象物理現象,實驗效果不如人意,而通過多媒體技術可模擬完成現實環境下難以操作的物理實驗,可提高物理實驗的演示效果。如:電流的形成,電磁感應,失重狀態等,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再現模擬,是教師用敘述、掛圖等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效果。三、利用多媒體技術可控制教學節奏,提高教學效果利用多媒體技術可控制教學節奏,提高教學效果。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把全部學生答案迅速收集統計,及時分析教學效果,從而調整教學的節奏和進程,及時反饋,使教學的調控合理化,又進一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物理教學離不開實驗,實驗是物理研究的基礎,可以很好的輔助教學,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但不可能每個實驗必做,對某些演示實驗在進行效果不是很明顯的,如用天平測固體液體的質量、牛頓第一定律、焦耳定律等在實驗室進行,其他諸如安全用電等物理性質的示範性實驗,則通過多媒體課件來進行輔助。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可合理控制教學節奏,使教學過程能夠按照預設的思路進行。全面提高了教學效果。四、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索過程,激活創新意識在物理教學中讓學生親歷實踐、探索的過程,感受探索中的樂趣,激活創新意識。在物理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再現物理學家科學探究的經歷,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感悟科學方法和思想,加深理解,發現規律,並從中體會到物理的價值。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例如:在講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過程時,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現牛頓非凡想像力的幾個情景:牛頓坐在樹下,發現蘋果落地,思考「為什麼熟透的蘋果會向地面落下,而不向上運動?」肯定存在有某種力促使蘋果落地的作用;假如蘋果樹長得足夠高,長到月球那樣高,熟透的蘋果仍然要落向地面。「為什麼月球不會落地?」在地面上任何平拋運動的物體終要落地,月球不管以多大的速度運動最終都要「落地」;若地球變成圓球狀呢?展現月球要落地的動態情景。牛頓非凡想像力給學生思維上的沖突,在愛好和好奇心的前提下,深刻體會牛頓衛星原理圖,同時堅信地球是個球狀體。激活了學生的探究意識。五、利用多媒體技術與德育的無縫融合,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在課堂教學中,任何學科的教學都應自始至終貫穿德育教育,物理學科也不例外。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課程理念的更新,傳統的說教模式已不適應物理學科的德育滲透,應該加強知識性、趣味性的德育滲透方式,而多媒體在這方面顯示出得天獨厚的優勢。多媒體技術生動、形象,感染力強,易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物理愛好和內部動機,而且還寓德育教育於智育教育之中。比如,在有關火箭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我國的航天事業的重大發展成果進行瀏覽,使學生能夠潛移默化的感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通過對內能的利用的多媒體技術演示,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利用多媒體技術採用這些喜聞樂見的方法滲透在物理學科中可以說是對學校現行德育教育工作的一個強有力的補充,且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現代多媒體技術以其強大的交互性、多感臨境性和構想性應用於初中物理課堂,顯示出傳統語言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提高了學生學習物理的愛好、強化了學生注重力,有效促進物理教學改革,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目的,提升了學生的整體素質,從而實現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