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差異性教學效果
Ⅰ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什麼
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概念:自然地理環境整體及其組成要素往往在某個確定方向專上保持特徵的相屬對一致性,而在另一個確定的方向上表現出差異性。
表現特徵:各自然帶所處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不同①各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組合。②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類型。③各佔有一定的寬度,在地球上呈長條狀分布。
分布規律:①緯度地帶性:各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在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帶表現更明顯,以熱量的變化為基礎。②經度地帶性:各自然帶沿著經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在中緯度大陸表現比較明顯,受水分條件影響較大。③垂直地帶性:從山麓到山頂,自然景觀垂直變化;水熱狀況隨著高度的增加而變化。
非地帶性規律:自然帶受海陸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響,表現出非地帶性分布的現象。
Ⅱ 以高中必修1第四單元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為例,說明學情分析對地理教學目標設計的意義
教材的第二、三、四章分別從各自的角度介紹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幾個要素——大氣、水、地貌。本章內容在於向學生揭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互相制約的,從而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而差異性是絕對的。自然地理環境在一定方向上發生分化,形成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本章的理論性較強,教學時應選取相應的圖片或錄像等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地理環境,使學生產生充分的感性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通過學習,應使學生理解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內涵和陸地環境地域分異的規律。通過本章內容的學習,還應使學生建立動態的、聯系的、立體的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
課時安排:共5課時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
課時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2
課時問題研究 如何看待我國西北地區引進歐洲冷季型草坪
1課時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從容說課
要使學生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就要先讓學生了解地理環境的復雜性。教學中可通過一段錄像來引出這一問題,選取的地區應具有典型性和鮮明性(如西雙版納或內蒙古草原),引導學生分析景觀錄像中各地理要素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因就是地理要素間不是簡單的匯集,而是各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通過教材P93活動,以生物為例,說明地理環境的要素通過與其他的要素之間進行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改變了其他要素的性質,從而改變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性質。在理解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之後,又從三個方面詮釋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懂得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不能把地理要素彼此割裂開來,而應充分認識到各要素之間的密切聯系,統籌考慮,避免不合理的利用給生態帶來不良的後果。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2.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3.使學生樹立普遍聯系的觀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慮各地理要素的關系,避免牽一發而動全身。
過程與方法
1.探究與活動,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利用景觀圖片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統籌考慮。
教學重點
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因。
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的演化過程具有統一性。
4.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教學難點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課時安排
2課時
Ⅲ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參考(1.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終年少雨;地表植被稀疏,沙漠、戈壁廣布版
2.屬於熱帶季權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典型植被為熱帶季雨林
3.屬於高山高原氣候,嚴寒乾燥
4.屬於溫帶、亞熱帶氣候區,降水較多,雨熱同期)
為什麼產生差異:水分、熱量條件的不同
規律:由沿海到內陸的分異規律(水分差異);從赤道到兩極的分異規律(熱量差異);垂直分異規律(水分、熱量差異)
Ⅳ 第五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在人教版教材
網上有很多................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學設計 一、內容分析1.設計思路這段內容要講清楚專的兩個核心概念是「差屬異的空間尺度」和「差異的變化規律」。教材內容也圍繞這兩個概念展開。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無論在自然地理過程上,還是在自然地理特徵上,都存在著顯著的空間(地域)差異。而空間差異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講的那樣,海陸差異是全球性的地域分異,陸地上的自然帶是相對較小尺度的地域分異。還有更小尺度的區域差異。從哲學的角度看,差異是絕對的,而統一是相對的。建立這個概念極為重要,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加科學地分析地理問題。例如區域比較是地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選擇比較的區域,在空間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Ⅳ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學設計
中國教師行動網(http://www.eact.com.cn)中的動感課堂欄目,有許多相關的教學資源!
http://classroom.eact.com.cn/mb_content_list_.htm
祝您回生活愉愉、工作答順利!
Ⅵ 地理環境差異性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 從總體來看全球范圍的地理環境有什麼特徵?不同的區域又有什麼特徵?
從總體來看,全球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具有整體性。不同的區域有著明顯的地域差異。
2、 全球性的地域差異主要是哪兩種?由此產生的地域差異最明顯的標志是什麼?
全球性的地域差異主要是溫度帶分異和海陸分異。
由此產生的地域差異最明顯的標志是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具有明顯的規律性。
3、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布規律的形成原因是什麼?形成基礎是什麼?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布規律的形成原因是太陽輻射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地表景觀和自然帶由赤道向兩極分異。
形成基礎是熱量。
4、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差異在分布上有什麼規律?在地球上是如何反映出來的?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差異沿著緯度方向變化由赤道到兩極的更替。
在低緯的熱帶雨林帶、高緯的苔原帶和針葉林帶橫穿整個大陸地帶,在中緯的一定范圍內的各自然帶形成東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帶
5、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布規律的形成原因是什麼?形成基礎是?地球上最典型的地區在哪裡?如何分異?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布規律的形成原因是降水由沿海向內陸遞減,自然帶從沿海向內陸分異。形成基礎是水分變化。
這種變化在中緯謀區表現較為明顯,自然景觀呈現出溫帶森林帶、溫帶草原帶和溫帶荒漠帶的有規律變化。
6、 山地垂直地域分布規律的形成原因是什麼?分異規律與哪些因素有關?
山地垂直地域分布規律的形成原因是海撥差異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遞變,自然帶從山麓到山頂分異。分異的基礎是水熱狀況。
分異規律與緯度、高度等因素有關。緯度越低垂直分異明顯,高度越高垂直分異明顯
Ⅶ 高一地理 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的原理分析英國和日本自然和社會經濟地理的異同
教材的第二、三、四章分別從各自的角度介紹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幾個要素——大氣、水、地貌。本章內容在於向學生揭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互相制約的,從而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而差異性是絕對的。自然地理環境在一定方向上發生分化,形成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本章的理論性較強,教學時應選取相應的圖片或錄像等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地理環境,使學生產生充分的感性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通過學習,應使學生理解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內涵和陸地環境地域分異的規律。通過本章內容的學習,還應使學生建立動態的、聯系的、立體的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課時安排:共5課時第一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2課時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2課時問題研究如何看待我國西北地區引進歐洲冷季型草坪1課時第一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從容說課要使學生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就要先讓學生了解地理環境的復雜性。教學中可通過一段錄像來引出這一問題,選取的地區應具有典型性和鮮明性(如西雙版納或內蒙古草原),引導學生分析景觀錄像中各地理要素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因就是地理要素間不是簡單的匯集,而是各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通過教材P93活動,以生物為例,說明地理環境的要素通過與其他的要素之間進行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改變了其他要素的性質,從而改變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性質。在理解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之後,又從三個方面詮釋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懂得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不能把地理要素彼此割裂開來,而應充分認識到各要素之間的密切聯系,統籌考慮,避免不合理的利用給生態帶來不良的後果。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2.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3.使學生樹立普遍聯系的觀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慮各地理要素的關系,避免牽一發而動全身。過程與方法1.探究與活動,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2.利用景觀圖片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統籌考慮。教學重點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因。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3.自然地理環境的演化過程具有統一性。4.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教學難點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課時安排2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