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科重要
① 什麼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實踐力
(1)人地協調觀專
指人們屬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所持的正確價值觀。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科最為核心的研究主題和基本的思維視角。面對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問題人類社會要更好的協調好人類
活動與環境的關系。
(2)地理實踐力
指人們在考察、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野外考察與室內試驗、模擬相結合,是現代地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課程特有的學習方式。
具備地理實踐力有助於人們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感悟、理解地理環境,以及他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
(3)綜合思維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既包括自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綜合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綜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業交通等要素之間的綜合研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對地理問題的分析和對人類活動的評判必須藉助綜合思維。
將地理的綜合思維確認為地理核心素養是基於對地理學科內容和學習思維綜合性的考慮。
② 地理這門學科有什麼重要性
一、地理知識是人的社會文化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生正處於身心全面發展的時期, 不僅應當具有語言、數學、外語等工具類知識,而且應當具有歷史、地理及其他科學知識。 歷史知識有利於讓學生了解人類的過去,從人類的歷史經驗中去豐富自己。地理知識則是從 自然和社會兩方面讓學生科學地認識世界。讓學生從家庭的狹小空間中「走」出來,認識社 區、村鎮、城市、國家、世界、地球及其宇宙環境;認識世界各地的自然風光、社會經濟、 民族文化、風土人情。從我國及世界各國人民的經驗中吸取營養,充實自己,去學會做人、 做事,學會與他人交往,學會生活。在現代社會里,一個缺乏地理環境科學知識,充滿迷信 思想和孤陋寡聞的人,一個對家鄉、祖國、世界缺乏了解,缺乏情感的人,是很難適應科學 技術高度發展,信息交流頻繁,社會聯系復雜,產業和職業瞬息萬變的社會的。
二、地理空間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
三、人類要在地理環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就要掌握環境本身的發展規律,按科學規律辦事 。作為一個具有現代文明的人,就必須具備地理環境方面的科學知識,具有正確的保護環境 的觀點及全球意識。了解人類面臨的種種環境問題,按照正確的行為准則,自覺地參與改善 環境的行動。而這些都是地理教育的重要內容。 環境保護知識、環境意識、全球意識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素養,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組 成部分。
③ 地理學科是學什麼的
地理學(geography)是關於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
地理學家在傳統上被視為和地圖學家(cartographers)同一類,認為兩者都研究地名與數字。雖然很多地理學家都經歷過地名學及地圖學的訓練,但兩者都不是他們的關注重點。地理學家研究眾多現象、過程、特徵以及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在空間及時間上的分布。因為空間及時間影響了多種主題例如經濟、健康、氣候、植物及動物,所以地理學是一個高度跨學科性的學科。
地理學作為一個學科可以粗略分為兩個較小的領域:自然地理學及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調查自然環境及如何造成地形及氣候、水、土壤、植被、生命的各種現象及她們的相互關系。人文地理學專注於人類建造的環境和空間是如何被人類製造、看待及管理以及人類如何影響其佔用的空間。因為以上兩者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令第三領域出現,為環境地理學(environmental geography)。環境地理學在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成果上,評價人類與自然的相互關系,並提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適應自身永續發展的安全狀態和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制度技術)條件。
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災害地理學
與自然地理學相關的基礎科學:物理學,數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考古學,地質學等。其中尤以地質學和古生物學最為重要。
與人文地理相關的基礎學科:經濟,政治,歷史等。
④ 地理學科關鍵能力有哪些
地理信息的分類:地理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圖像信息和表格信息等。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它包括相對獨立的文字資料、圖和表的引文或說明、題干中的限定或提示,文字信息不只是給出解題基礎材料,還包涵了考查的意圖、內容和方法;圖像信息指各種類型圖像所提供的信息:如光照圖、等值線圖、地理坐標統計圖、地理結構統計圖、區域圖、原理示意圖、聯系圖等各種圖形所承載的地理信息,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理圖形語言的解讀和應用能力向來是地理學科考查的重要能力之一。近幾年由於命題的越來越成熟,出現在地圖上的信息基本上都是有效的;表格信息是指數字資料信息及數字資料的屬性、類別和單位等信息。如,最高數值或最低數值,大小的變化規律,相互之間數據的比較等。從表格中發現問題,用表格外的知識解決問題。
2、答題中常見的問題:信息獲取不全面、信息提取中解讀錯誤、不能用題中信息正確描述和深入分析問題。
3、獲取信息的途徑:
①從文字背景材料中獲取和解讀信息
②從試題的設問中獲取和解讀信息
③從地理圖形的表述語中獲取和解讀信息
④從地理圖形中獲取和解讀信息
⑤從地圖和表格的組合中獲取和解讀信息
⑥從試卷答案中獲取和解讀信息
用自己的知識儲備來獲取有效信息,並注重信息之間的因果聯系,加強能力專項訓練,養成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審題習慣。分析圖像信息時,要判讀圖像名稱和看清圖例標識,還要按設問的要求進行分析。獲取信息的過程也就是審題的過程,要注意審文字(全面提取信息,緊扣關鍵詞)、審圖像(看圖名、讀圖例、辨坐標、明方向、定區位、析要素)、審表格(看錶名、讀表頭、析數據、理聯系)、審分值(明確答案的要點)。對於考生來講,要形成這樣一種審題習慣:
A.我看到了什麼?
B.我標記的重點是什麼?
C.我想到與什麼知識聯系?
D.我准備從哪幾個角度回答?
E.回答的邏輯順序是什麼?
二、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1、如何提高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①注重知識的儲備和整理。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並掌握地理原理和規律來分析問題。包括地理知識和其他學科的知識,比如物理、生物。2015年全國卷1就考查了青藏鐵路熱棒的問題,2014年選擇題中有一道考查了生物方面的知識,整體並沒有超綱,考查的就是學生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⑤ 地理學的學科特點是什麼
地理學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並不斷完善理論、方法和手段。 作為研究對象的地球表面是一個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這決定了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 地理學不限於研究地球表面的各個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統一的整體,綜合地研究其組成要素及它們的空間組合。它著重於研究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以及地表綜合體的特徵和時、空變化規律。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分為不同的層次,層次不同,綜合的復雜程度也不同。高層次的綜合研究,即人地相關性的研究,是地理學所特有的。 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是一個橫斷學科,它與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個層圈或某一個層圈中部分要素的學科都有密切的關系,如研究大氣的大氣物理、研究岩石圈的地質學、研究人類圈的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地理學從這些學科中吸取有關各種要素的專門知識,反過來又為這些學科提供關於各種要素及與其它現象間聯系的知識。 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不均勻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研究又有 區域性的特點 。由於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一種要素在一個地區呈現出的變化規律在另一個地區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研究地理區域就要剖析不同區域內部的結構,包括不同要素之間的關系及其在區域整體中的作用,區域之間的聯系,以及它們之間發展變化的制約關系。地理區域性研究的內容包括區域內部結構和區際關系兩個方面。 地理學的區域研究根據研究對象的范圍分為三個尺度:大尺度區域著重探討全球或全大陸范圍內的分異規律和內部結構特徵,從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陸的總體特徵;中尺度區域研究是分析國家或大地區范圍內區域總體特徵和地域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大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小尺度區域是揭示局部地區區域特徵和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中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 地球表面不斷變化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必須用動態的觀點進行研究的特點。地理學研究及注重空間的變化,也注意時間的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周期性的又有隨意性的;有長周期的,也又短周期的。 用動態的觀點研究地理學,就要求把現代地理現象作為歷史發展的結果和未來發展的起點,研究不同發展時期和不同歷史階段地理現象的規律。現在現代地理學已經有可能對於某些區域的未來發展提出預測,並根據預測結果進行控制和管理,以滿足人們對區域發展的要求。因此。時間和空間統一的概念,在地理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地球表面的復雜性決定了地理 研究方法的多樣性 。現代地理研究主要採用野外考察與室內實驗、模擬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關於地球表面的屬性和特徵的資料主要來自於野外考察,隨著航空遙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航天技術的成果廣泛應用於地理學研究,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地理數據的處理、各種地理現象的實驗室模擬等也迅速的發展起來,這不僅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還促進了地理學的快速發展。 地理學作為一種綜合學科, 他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 其中涉及到語文、數學、 物理、化學、生物 他非常實用,要想學好它並不容易, 但我們可以通過強化、整理、總結這些方法,從而將這門學科學好。
⑥ 學習地理的重要性 學習地理對國家的好處
學以致用是最好的!!我地理學的不錯,我來說說哈。
1.增長見識,豐富見聞。你可以沒去過九寨溝、沒去過巴黎、沒爬過乞力馬扎羅,但是你學習地理可以知道它的大概,「足不出戶而知天下」。這會構成你認識世界的知識體系,成為一個博學的人,一個能和別人有談話資本的人。非常重要!
2.辨清事物方位。有的人連中國省份大體在哪裡都不知道?請問他外出會不會有麻煩?呵呵,學地理,就是把事物相關位置放在腦子里,給你一個輪廓,讓你去想像。比如,索馬裏海盜為什麼那麼猖獗和能夠劫道貨船?你首先要知道索馬里在非洲東北部,相當窮,不能生活後都成了海盜,而他附近時紅海,重要的國際貨運航線,所以有很多貨船,才有劫持的可能性。這僅僅是個例子,不過,很好的說明了,學地理可以認識事物,認識世界。
3.野外求生必備。地理中有很多關於自然界事物的介紹,比如北斗星指向,沙漠中水源存在,自然災害如地震、泥石流、台風等發生如何躲避危險………………太多了,學地理可以獲得求生之道。
4.認識自然界,其實地理跟生物、航空、地質學等聯系死十分緊密的。如樹木生長規律、地質構造、宇宙結構、大氣構成……這些都是認識世界的最最基本的方式。學了地理後, 你就知道,現在的溫室效應是怎麼回事,低碳經濟是怎麼回事,各種自然災害如何形成和發作,煤礦挖煤為什麼會發生瓦斯爆炸,為什麼要實施登月計劃,有沒有外星人…………太多了
呵呵,我非常喜歡地理,它確實給生活帶來樂趣,這就非常重要了,還有好多我沒說的, 打字累了……祝你學好地理,學以致用哈!地理有用!!
⑦ 地理學科四大核心素養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
(1)人地協調觀
指人們對人類與回地理環境之間關系所持的正答確價值觀。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科最為核心的研究主題和基本的思維視角。面對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問題人類社會要更好的協調好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系。
(2)地理實踐力
指人們在考察、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野外考察與室內試驗、模擬相結合,是現代地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課程特有的學習方式。 具備地理實踐力有助於人們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感悟、理解地理環境,以及他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
(3)綜合思維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既包括自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綜合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綜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業交通等要素之間的綜合研究。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對地理問題的分析和對人類活動的評判必須藉助綜合思維。 將地理的綜合思維確認為地理核心素養是基於對地理學科內容和學習思維綜合性的考慮。
⑧ 地理這門學科有什麼重要性
其實我喜歡地理
是因為喜歡旅遊
能學到好多好多
也可以懂得選擇
欣賞
⑨ 為什麼地理,這么重要的一個學科,不能在高考中體現出重要性
是啊,地理是我的強項啊,卻發揮不出優勢來。。。
⑩ 淺談如何提高地理學科的地位
地理是一門特殊學科,它兼具理科思維和文科性質,但很多學生對其重視不夠。本文旨在探究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學好地理學科的信心。試圖通過培養學生學習地理學科的能力——讀圖、析圖,提升地理學科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從而提高地理學習成績。
在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的科目很多。除語數外三大主科,還有物、化、生、政、史、地六科,這九科是每一位高中生必須面對的。對主科的重視程度又遠遠高於後六門。地理又是六門中普遍反映最難的一門,因此很多學生不想學地理,甚至害怕地理。那麼如何讓大家重視地理學科的學習,提升地理學科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呢?
1 讓學生對地理學科產生興趣
興趣是成功之母,一個人一旦有了力求接觸某種事物的意識傾向,就會形成一種求知、學習、研究的動力。地理是一門開放性很強的學科,也是離我們日常生活最近的學科。這是地理的先天優勢。
上地理課時經常會出現一些要大家在教室外完成的活動,這就體現了它的開放性。例如,測量一天各個時間段的太陽高度角及日影方向,發現一天內太陽高度及太陽方向的變化規律等。這樣的活動有很多,如果組織好學生認真完成,可以極大提升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並且通過活動總結地理知識點的規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會感受到地理學科與其它學科的明顯不同,從而被它吸引,產生極大的興趣。
地理學科貼近生活更是毋庸置疑的,地理事物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在看新聞的時候十條新聞至少有一半與地理學科相關。衣、食、住、行每一樣都和地理有著一定的聯系。衣:一年四季有四季的著裝。不同的地域民族又有各自的特點。藏族的皮袍,新疆的紗衣,滿族的旗袍等等。食:糧食的種植有它的地域特點。所以食物也有它的地域性,國外的像英國的牛排,西班牙的橄欖油,紐西蘭的牛奶,日本的生魚片等等。國內的像魯菜,川菜,蘇菜,粵菜等等。住:房屋、建築也有地理規律。市中心與郊區的建築高度差異,價格差異。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建築也有不同,陝西的窯洞,蒙古的蒙古包,回族的清真寺等等。行:五種交通方式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管道它們各自的優點缺點,適用范圍等等。這些都充分證明地理與我們的生活是多麼密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個特點,在教學中把書本上的知識和日常生活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感覺學到的地理知識有用武之地,感覺地理是有用的學科。這種體驗會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 幫助學生建立學好地理的信心
地理兼跨文理的學科性質,使很多同學學習起來非常吃力。其中理科味較濃的自然地理,難度最大,並且在高一就面對它,所以能否學好自然地理成為能否學好地理學科的關鍵。
其實自然地理這部分知識很多內容都可以簡化,比如「三圈環流」。它是一個重點也是個難點。這個知識點是通過對熱力環流的掌握而引申出來的。赤道地區因為得到太陽輻射能多,所以大氣受熱膨脹上升,而兩極地區又因為太陽輻射能少,所以大氣收縮下沉……邏輯性很強,一環扣一環。一個知識點不牢固,對三圈環流的學習就困難重重。所以在講這部分內容時我採用簡練的總結性語言,便於學生邏輯思維和強化記憶。首先記住兩句話「暖而輕則上升,低壓。冷而重則下沉,高壓。」解釋這兩句話。由前到後邏輯性很強且簡短,方便記憶。解釋後讓同學們當做定理記住。再引入地轉偏向力,那麼三個圈就出來了。在學到天氣系統時上面的話可以變成「暖而輕則上升,低壓,輻合,氣旋,多陰雨。冷而重則下沉,高壓,輻散,多晴朗」。配圖解釋加深印象。這是完整的兩句話可以當定理用(有反例,副高和副低動力原因形成的大氣運動)。後面全球的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同樣也可以用總結性的語言。「氣壓帶高低相間分布,七個氣壓夾著六個風帶,風的方向是由高壓指向低壓,北半球撇,南半球捺。」理解性記憶後把圖默畫出來,記憶深刻。再比如講洋流時,北半球一個「8」,南半球一個「8」去掉下半部分等等。這樣就使復雜的知識變的簡單,同時方便記憶。有了這些總結性強的語言幫助,學生學習自然地理就不再那樣吃力。
地理中還有很多記憶性的知識也可以用總結性強的語言來記憶。比如自然地理的五大要素:土壤、地形、氣候、水文、生物。概括起來就是,「土地」+「汽水」=生物。這樣記五要素就不會出現錯記漏記的現象。
3 加強讀圖、析圖的能力
產生了興趣,建立了信心。如果在地理考試中能夠考出好成績,又會給之前地理的學習一個正反饋,為之後的地理學習鋪平道路。那麼如何提高地理考試成績呢?讀圖、析圖能力是地理成績的關鍵!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在做地理試題時有一大半是帶有地圖或表格作為已知條件的。
要想學好地理,首先要有良好的讀圖能力。一幅地圖首先要看它的標題。然後是地圖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然後要看問題,根據問題從圖中找到相應的信息。比如能根據經緯線(指向標等)辨別地圖上的方向,讀出地圖上任意一點的經緯度地理坐標數值,並分析位置特點;能根據地形圖、等高線圖識別地表形態、地勢狀況、坡度陡緩、河流流向、山脈走向和高度,各地形區大致海拔與范圍;熟悉常見的圖例符號和注記,看懂不同比例尺的地圖;還要能找出地圖中隱藏條件。比如,在我國東南沿海某城市工廠選址的問題。一定要判斷工廠是否有大氣污染。如果有大氣污染應該選址在季風的垂直方向。有的信息是直接給出的,有的是間接找到的,通過地圖找信息的能力需要慢慢的培養和練習養成。
析圖能力是讀圖能力的第二個層次。從地圖信息歸納到地理規律的分析。比如,在講「世界氣候分布圖」時,先帶同學觀察各個氣候的分布位置,然後思考這其中有什麼規律可循,對照前面學過的「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圖」,看看二者又有哪些聯系。這樣逐步引導,適時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