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文學地理學

文學地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1-29 00:22:49

① 我是文科女生。想問一下學漢語言文學好還是地理科學好,兩者都是師范類的,哪個就業好謝謝。

漢語文學吧!
這個教學要好教一點
但是地理學科這門學下來的話,以後教授的話會輕鬆些,不過不好找工作!

② 我國古代第一部地理學名著和文學名著

我國第一部地理學著作是
<山海經> 我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最古的博物書、最古的神話小說版故事。
<水經注> 北魏權·酈道元 我國六世紀前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洛陽伽藍記> 北魏·楊炫之 古代地理名著,寺塔記的典範之作。
<徐霞客游記> 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
我國第一部系統的古代文學理論著作是
《文心雕龍》,古代文學理論著作。劉勰撰。成書於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501~502)間。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篇》)的文學理論專著。
全書分五十篇,內容豐富,見解卓越,皆「言為文之用心」,全面而系統地論述了寫作上的各種問題。尤為難得的是對應用寫作也多有論評。粗略統計,全書論及的文體計有59種,而其中屬於應用文范疇的文體竟達44種,占文體總數的四分之三.

③ 文學地理學為什麼能成為一門學科

文學地理學,是以文學與地理環境之關系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新興學科。「文內學地理」這個概念,容由近代學者梁啟超先生首次提出。
文學地理學研究的目標之一,就是建立一門與文學史學科雙峰並峙的文學地理學科。沒有文學地理這個二級學科的文學學科是一個不完整的學科。

④ 文學地理學的內容

然追溯中國古代文學地理的研究實踐,可謂源遠流長。春秋時代的學者把《詩三百》中的「國風」按照不同的王國和地區來分類,所體現的就是文學地理的意識。東漢班固、南朝劉勰,唐朝魏徵、南宋朱熹等學者,或者有過文學地理方面的只言片語,或者使用過文學地理的研究方法。兩宋以降,地域性的文學流派大量產生,區域性的文集相繼問世,學者逐漸具備明確的文學地理意識。但中國古代的學者,還沒有「文學地理」的概念,也沒有形成文學地理學的學科意識。二十世紀初期,隨著西方現代學術思想和方法引進到中國,以劉師培、王國維、汪辟疆等為代表的前輩學者,開始把古人關於文學地理的片斷的言說條理化。遺憾的是,他們的研究並沒有持續下去。他們對有關問題的認識,也是淺嘗輒止。
新中國建國之後的頭三十年,由於受前蘇聯學術文化的影響,「地理環境」、「地域性」這類概念,都成了非常敏感的字眼。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誰要是提這些東西,誰就有可能被扣上「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大帽子。因此,那個年代的文學研究,就只有「時代性」這一個維度,而所謂「階級性」、「人民性」、「民族性」等等概念,都是由「時代性」派生出來的。也就是說,文學地理的研究,自汪辟疆等學者之後,被中斷了近半個世紀。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學術文化環境開始寬松,文學地理學在沉寂近半個世紀後,再次引起學術界的重視。憑著自身的理論活力和學科滲透力,文學地理學研究在國內學術界不斷升溫,並逐漸成為文學研究的熱門。1986年,金克木發表隨筆《文藝的地域學研究設想》,倡導從地域的角度研究文學藝術;1989年,曾大興發表論文《中國歷代文學家的地理分布》,正式開啟文學地理的實證研究。據統計,在20多年的時間里,僅在我國大陸公開發表的相關論文至少在800篇以上,所出版的相關著作不下於200種,其中包括(以下所引述者均為著作):文學家的地理分布研究,如曾大興的《中國歷代文學家之地理分布》(1995)、胡阿祥的《魏晉本土文學地理》(2001)、梅新林的《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2006)、夏漢寧、黎清、劉雙琴等的《宋代江西文學家考錄》等;文學作品的地域特點與地域差異研究,如嚴家炎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區域文化叢書》(1995)、陶禮天的《北「風」與南「騷」》(1997)、曹道衡的《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1999)、曾大興的《英雄崇拜與美人崇拜》(1999)、戴偉華的《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2006);文學家族研究,如劉躍進的《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1996)、程章燦的《世族與六朝文學》(1998)、丁福林的《東晉南朝的謝氏文學集團》(1998)、李浩的《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2002);地域性的文學流派研究,如楊義的《京派海派綜論》(2003)、陳慶元的《文學:地域的觀照》(2003)、沙先一的《清代吳中詞派研究》(2004);地域性的文學史研究,如陳永正主編的《嶺南文學史》(1993)、王齊洲、王澤龍的《湖北文學史》(1995)、吳海、曾子魯主編的《江西文學史》(2005)……。20多年來的文學地理研究,不僅為傳統的文學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方法,解決了傳統的文學研究所不能解決的諸多問題,豐富和深化了人們對文學家、文學作品、文學理論和各種文學現象的認識,展示了文學研究的誘人前景,也為人文地理學、歷史地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思路。因此,這項研究的價值和意義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士所認可。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文學地理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被正式提出,並且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的重視和響應。2011年11月,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和廣州大學中文系共同主辦「中國首屆文學地理學暨宋代文學地理研討會」,首次明確界定文學地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其研究對象、研究任務及研究意義之所在。來自國內各社會科學院和高等院校的60餘名專家學者聯名倡議成立「中國文學地理學學會」,並按有關程序選舉產生了「中國文學地理學會籌備委員會」。這次會議的成功舉行與這個籌備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文學地理學這個新興學科得到學術界的正式認可,也標志著文學地理學的學科建設從此進入一個新的、自覺的階段。
一個學科能不能建立,關鍵在於它有沒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文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簡要地講,就是一句話,即文學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再具體一點,就是三句話:即文學要素(包括文學家、文學作品和文學讀者)的地理分布、組合與變遷,文學要素及其整體形態的地域特性與地域差異,文學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文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非常明確的。文學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問題,不是別的任何學科所能解決的,必須有一個專門的學科來解決這個問題。
文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規定了它的研究任務,這就是:通過文學家(包括文學家族、文學流派、文學社團、文學中心)的地理分布及其變遷,考察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對文學家的氣質、心理、知識結構、文化底蘊、價值觀念、審美傾向、藝術感知、文學選擇等等構成的影響,以及通過文學家這個中介,對文學作品的主題、題材、人物、原型、意象、景觀、體裁、形式、語言、風格等等構成的影響;同時考察文學家(以及由文學家所組成的文學家族、文學流派、文學社團、文學中心等)所完成的文學積累(文學作品、文學勝跡等等),所形成的文學傳統,所營造的文學風氣等等,對當地的人文環境所構成的影響。文學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是一個互動關系,文學地理學的任務,就是對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與文學要素(包括文學家、文學作品、文學讀者)之間的各個層面的互動關系進行系統的梳理,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特點,並給予合理的解釋。
文學地理學研究的目標之一,就是建立一門與文學史學科雙峰並峙的文學地理學科。沒有文學地理這個二級學科的文學學科是一個不完整的學科。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產生並發展的,文學也不例外。幾乎所有的學科,既有解釋其時間關系的分支學科,也有解釋其空間關系的分支學科。例如歷史學有通史、斷代史、專門史,也有歷史地理;語言學有語言史,也有語言(方言)地理;軍事學有軍事史,也有軍事地理;經濟學有經濟史,也有經濟地理;植物學有植物史,也有植物地理……為什麼文學有文學史,而不能有一門文學地理呢?
文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使它應該是、而且必須是一個可以和文學史雙峰並峙的獨立學科。有了文學地理,文學這個學科才算完整。

⑤ 漢語言文學和 地理科學相比,哪個就業好謝謝!

事實上,如果你希望好找工作的話,最好還是重新考慮下,這兩個專業都是不太好找的,相對而言的話,漢語言文學比較好找。

⑥ 哲學地理文學有什麼區別

  1. 哲學(英語:Philosophy,源於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按照詞源有「愛與智慧」的意思。在學術界里,對於哲學一詞並無普遍接受的定義,也預見不到有達成一致定義的可能。單就西方學術史來說,哲學是對一些問題的研究,涉及等概念。

    哲學可以看作一種尺度。這種尺度的作用在於,從理性存在物本身出發,去尋找理性的本質(本源)以及自存與世界其他存在物的關系。

    哲學是有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哲學是定性、定邏輯地認識宇宙整體變化規律的學問。而科學則是在哲學對宇宙的定性、定邏輯的基礎上分科認識宇宙中的各部分即萬事萬物的定量變化規律的學問。

    廣義的哲學是對普遍而基本的問題的具體定性研究,這些問題多與實在、存在、知識、價值、理性、心靈、語言等有關。

    在古代東方是沒有哲學概念的,哲學一詞是近代從西方引入的概念。在使用中常常與處世學問、宗教信仰、統治術、權謀術、易經算命等等概念相混淆。

    哲學的終極問題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2.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3.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

    文學是人文學科的學科分類之一,與哲學、宗教、法律、政治並駕於社會建築上層。它起源於人類的思維活動。最先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對美的體現。文學作品是作家用獨特的語言藝術表現其獨特的心靈世界的作品,離開了這樣兩個極具個性特點的獨特性就沒有真正的文學作品。一個傑出的文學家就是一個民族心靈世界的英雄。文學代表一個民族的藝術和智慧。文學,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屬社會意識形態范疇。

⑦ 我是學漢語言文學的,想考地理方面的研究生,請教一下哪個專業方向比較好考呢

最好考的是地理教育學(教學方向的),但我建議你還是考語言文學類版的較容易,因為專業權課基本上是你大這的課程,稍稍復習鞏固一下就可以了,可以騰出時間攻英語,如果是語言方面的,報考人數相對少一些,也好就業,錄取率也較高,文學方面報考的人太多。跨專業考除非你非常努力才行,否則會浪費時間和精力。

⑧ 是文學的地理研究,還是地理的文學研究

這是兩個課題。
文學的地理研究,我理解為研究由於地域的改變導致的不同文學現象。內
比如北京有北京的容文化圈子,上海有上海的文化圈子。
而地理的文學研究則不同。用文學的方法來研究地理,說穿了還是文學,表現形式也必然要以文學的形式。我對這方面還未有什麼耳聞。
所以我覺得你說的多半是文學的地理研究。

⑨ 地理在大學是文科還是理科

地理學在大學是屬於理學的,在地理學下面再分為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等,地理學的學生必須要具備較強的數學能力和物理能力,因為在學習期間要學習的氣象氣候學、水文學、地理信息系統、遙感、計量地理等需要強大的數學能力、物理能力做支撐。

地理科學專業是一門從各種角度對地質、地表形態等地理特徵進行深入研究,同時也研究地域與人們生活關聯的一門學問。研究大致分為兩大領域,即以地形、地質、氣候、海洋等自然環境為對象的自然地理學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為對象的人文地理學。

(9)文學地理學擴展閱讀

地理學設置背景:

全面面向21世紀科技、經濟、社會和基礎教育發展需要,地理科學專業培養掌握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地理科學思維的基礎扎實、適應面廣、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中學地理教育和環境教育師資及其相關專業的後備人才。

學生主要學習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學思維和地理科學技能的訓練,同時兼顧環境科學理論與方法的培養,並通過教育理論課程和教學實踐環節,形成良好的教師素養,獲得從事地理教學、地理教學研究、地理科學研究、地理實際應用及環境教育等各種基本能力。

⑩ 誰有楊義的《文學地理學會通》一書什麼格式都行,跪求/(ㄒoㄒ)/~~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

商品編號:23209424

當 當 價:¥85.30
定 價: ¥108.00 折扣:79折 鑽石VIP價:¥81.00

顧客評分:已有0人評論

配 送 至: 請選回擇配送地區有貨 全部答 A-G H-N O-T U-Z
運費說明 >>

叢 書 名: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專題文集 作 者:楊義著 出 版 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1-1 版 次:1 頁 數:571 字 數:580000 印刷時間:2013-1-1 開 本:大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16116265 包 裝:平裝 您若採納我將考慮提供給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